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尿酸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雷建忠

    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但两者间是否存在独立的相关性仍有争论.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观察血清尿酸(UA)水平对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 颈动脉钙化积分与颈动脉狭窄性认知障碍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周楚;乔彤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CAS)患者的钙化积分(CS)与其认知障碍关联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对123例CAS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计算患者颈动脉斑块内CS,同时通过磁共振扫描采集患者脑灌注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血流达峰时间TTP)及血流到达时间(TO)].将所有患者按认知障碍程度和CAS程度分组,将所测得CS数据与认知潜在的常规危险因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及体重指数)一并进行分组对比差异性分析,同时对同一患者的认知评分、磁共振灌注参数与CS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术后38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与年龄、 高血压及糖尿病相似,CS值在不同认知功能的患者中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P<0.001);与年龄、 性别、 高血压及糖尿病相似,CS值在不同CAS程度患者中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P<0.001).患者的CS值与其认知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术后随访患者CS值与认知评分无明确相关性(P=0.348);CS值与患者磁共振灌注参数中的rMTT、TTP及TO参数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颈动脉CS与CAS患者的认知障碍及狭窄程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其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可能与钙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有关.

  •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内脏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飞;孙羽东;闫晗;魏小龙;秦锋;高斌;景在平;赵志青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与内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并探讨改善体脂分布对颈动脉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0月符合入组条件的136例行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头颅CT灌注测算患者颅内代偿情况并通过NASCET法计算颈动脉狭窄程度,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使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患者内脏脂肪含量,分析内脏脂肪面积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一般人群描述结果发现,稳定性斑块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不稳定斑块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内脏脂肪面积含量越低,颈动脉斑块越稳定.调整年龄、体质指数、狭窄程度、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吸烟史后,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仍然负性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将患者分成中青年组(年龄<65岁)及老年组(年龄≥65岁),结果发现内脏脂肪面积在中青年组中并非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在老年组中内脏脂肪面积越多斑块稳定性越差(P<0.05).结论 内脏脂肪面积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密切,老年人内脏脂肪面积越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

  •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伟丽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 多普勒超声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孙茂锋

    目的 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行彩超检查,探讨斑块稳定性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85例脑梗死病患为观察组,8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给予患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16.09%检出率(P<0.05);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狭窄人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病患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以不稳定性斑块为主,且患者常会出现动脉狭窄,给予患者尽早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患者病情,为脑梗死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 血管内超声、O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应用价值

    作者:王立娟;包晶晶;勇强

    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IVUS)具有穿透性高、成像范围广等特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优点,被称为"光学活检".2种技术各有优势.本文对ICUS和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和颅内血管检查、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缬沙坦的治疗作用

    作者:宫明莲;高宇新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应用缬沙坦对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的影响.方法:86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4例和冠心病组62例,冠心病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缬沙坦(80mg)组.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症状、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进行对比分析入院时血清Lp-PLA2水平、hs-CRP等指标.4周后比较口服缬沙坦对Lp-PLA2、hs-cRP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Lp-PLA2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Lp-PLA2活性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4周后2组Lp-PLA2值、hs-CRP均下降,口服缬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Lp-PLA2、hs-CRP,水平下降更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口服缬沙坦组4周后较常规治疗组更能降低血清Lp- PLA2、hs-CRP水平.

  • 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研究

    作者:刘龙涛;吴敏;张文高;郑广娟;殷镜海;刘美霞;王姗姗

    目的 观察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苷胶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物(TIMP-1)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MMP-1、MMP-1/TIMP-1水平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的软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助于稳定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 活血解毒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斑块稳定性、血脂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伟峰;周明学;王绿娅;刘卫红;刘红旭;李萍

    目的 研究血府逐瘀胶囊、四季三黄胶囊及其联合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主动脉斑块稳定性、血脂及血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随机分组,后再继续喂养13周,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处死采血,检测血脂、血清DNA甲基化及甲基化转移酶(DNMTs)水平,并取出心脏及主动脉,石蜡包埋,取主动脉根部的第3切面,行HE染色,经IPP图像分析,测量并计算主动脉As斑块纤维帽的平均厚度及斑块内细胞外脂质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血府逐瘀胶囊组、四季三黄胶囊组和联合应用组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平均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府逐瘀胶囊组和四季三黄胶囊组相比,联合应用组的平均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府逐瘀胶囊组、四季三黄胶囊组和联合应用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细胞外脂质成分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府逐瘀胶囊组、四季三黄胶囊组和联合应用组小鼠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仅辛伐他汀组血清LDL-C和T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给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ELISA法检测,给药13周后,辛伐他汀组、血府逐瘀胶囊组、四季三黄胶囊组和联合应用组小鼠血清DNA甲基化水平和DNMT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四季三黄胶囊及其联合应用均具有降低血清TG水平,稳定As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DNA甲基化水平和DNMTs水平有关.

  • 活脉散对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晓丽;李晓亮;郑学军;雷彩霞

    目的 观察活脉散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9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3组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组30例,口服活脉散;联合治疗组30例,口服活脉散及辛伐他汀片.8周为1疗程.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如下肢发凉、酸胀感、烧灼感、麻木感、间歇性跛行、跛距、静息痛的改变,同时观察踝肱指数(ABI)、血清MMP-9、hsCRP、ox-LDL等.结果 3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组(P<0.05).治疗后,3组AB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ABI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3组MMP-9、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另辛伐他汀可降低ox-LDL水平,活脉散对ox-LDL无明显影响.结论 中药活脉散对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确切并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活脉散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辛伐他汀片或活脉散治疗,且中西药合用起到内外协同,标本兼治的作用.

  • 心元胶囊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赖正熬;柯洪

    目的:探讨心元胶囊对兔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制备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以阿伐他汀钙(阳性对照)和心元胶囊灌胃给药治疗4周,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动脉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CD105单克隆抗体在动脉斑块中的表达,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1)血脂水平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水平明显改善;2)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动脉厚薄均匀,结构完整,内膜、中.膜及外膜形状规则,未见异常;模型组可见典型不稳定斑块,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管腔变窄;3)D105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几乎没有表达,模型组的表达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药物干预组阳性染色面积显著降低.4)VEGF mRNA的表达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颈总动脉硬化斑块处VEGF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均能显著下调粥样硬化处VEGF mRNA的表达(P<0.05),心元胶囊组的表达略高于阿伐他汀钙组.结论:心元胶囊同阿伐他汀钙一样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CD105的表达,下调VEGF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保持斑块稳定甚至减小斑块的目的.

  • 红景天甙对低压低氧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MMP-2、MMP-9和TI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立平;马双陶;杨大春;李德;王强;丁盛;蒋利;杨永健

    目的:观察红景天甙对低压低氧诱导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常压常氧组、低压低氧组、红景天甙组,后两组每天处于低压低氧状态,红景天甙组每天灌服红景天甙30mg/kg.12周后测空腹血糖及血脂,取小鼠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masson 染色观察AS斑块的大小及斑块内胶原含量,Western blot及血清检测MMP-2、MMP-9、TIMP-2蛋白表达.结果:3组空腹血糖和血脂无统计学差异;与常压常氧组比较,低压低氧组AS斑块面积明显增加(P<0.01),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低压低氧组比较,红景天甙组斑块面积及MMP-2,MMP-9蛋白明显降低(P<0.01),而斑块胶原含量及TIMP-2蛋白明显增加(P<0.01).结论:红景天甙能抑制低压低氧诱导的AS斑块形成,并提高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红景天甙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和降低MMP-2、MMP-9,提高TIMP-2蛋白表达有关.

  • 纤维化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基础研究及相关药物应用

    作者:尹婕;李琦;赵正;杨庆;李玉洁;陈颖;王娅杰;翁小刚;蔡维艳;朱晓新

    在目前心血管疾病高发高致死的背景下,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和驱动疾病进展的核心病理基础.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以及斑块脱落、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具危险性的环节.其中斑块纤维化的形成是调节斑块稳定性的核心机制.更重要的是,纤维化反映了炎症进程的动态性变化以及病理性改变.该文从炎症调节与纤维化调节2个方面人手,审视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程,归纳了炎症相关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斑块稳定性中发挥的作用,并对近年来与稳定斑块相关的中药研究进行概述,为未来从纤维化角度改善斑块稳定性的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 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作者:张璐;薛梅;马晓娟;杨琳;殷惠军

    目的 观察芎芍胶囊(XSC,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XSC低剂量组和XSC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血管损伤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继续高脂喂养,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5mg/(kg·d),XSC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芎芍胶囊0.24 g/(kg·d)和0.48 g/(kg·d),连续给药6周后,各组采血测血脂;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MMP-3、MMP-9和MMP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组织MMP-3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XSC高、低剂量组血清MMP-3、MMP-9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斑块内MMP-3和CD40L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P<0.01);辛伐他汀组和XSC高、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对血清总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辛伐他汀组还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回醇;各组TIMP-1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稳定斑块的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血管壁中和血清MMP-3、MMP-9及相关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 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罗菁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虎杖和山楂提取物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过程中的稳定性影响.方法:分类选取了2013年7月-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按治疗方案分成两组:阿托伐他汀组、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组.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使用医疗设备来观察测定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率、斑块数目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血瘀证记分和血脂水平的改变状况.结果: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率变化值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减小(P<0.05),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组的冠状动脉斑块数目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有了明显的减少,与阿托伐他汀组的差异显著(P<0.05).虎杖和山楂提取物在治疗过程中还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并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终达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目的,与阿托伐他汀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虎杖和山楂提取物组及阿托伐他汀组血瘀证计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虎杖和山楂提取物在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时可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这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与阿托伐他汀药物无明显差异,也满足临床需要.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作者:范西真;朱红军;韩永生;何宗宝;刘玲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拟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158例和丹红组162例.常规组予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1次,并根据病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硝酸酯类药物等.丹红组除上述治疗外同时予以丹红注射液40 ml/天静脉滴注.两组均于PCI术前当日开始治疗,共治疗7天.分别于PCI术前当日及治疗7天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sCD40L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丹红组患者血浆sCD40L、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水平比常规组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管内斑块、抑制血小板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sCD40L、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水平有关.

  • 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清NOS活性的变化

    作者:赵慧颖;徐宝华;马小欣

    目的 研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将30只长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球囊损伤+高脂饮食组,每组10只,3个月后以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触发使斑块破裂.生化监测血脂、血清NO、NOS及OH-水平,病理检查动脉硬化斑块.结果 高脂饮食组、球囊损伤+高脂饮食组血脂水平明显增高;血清NO水平在药物触发及斑块破裂后明显减少;NOS活性及OH-水平在高脂喂养后明显升高,药物触发后明显减少.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NOS活性增强,内皮功能得到代偿;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时,NOS活性明显下降,内皮功能明显受损进入失代偿状态.

  • 肾上腺素降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作者:董勇;周敬群;谭雪琴;陈见红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与应激(如情绪波动、进食及寒冷刺激等)密切相关[1].直到近一直认为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大量分泌,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其血液动力学效应参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斑块破裂而引发ACS[2].

  • 热休克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赟;叶丽平;高远生

    近年来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联系,以HSP60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通过诱导自身免疫,增强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HSP27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可以抑制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免疫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凋亡,增加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这些热休克蛋白作用的新认识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罗艳红;陈怡;马红英;张新书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分析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弹性图像及声学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22个斑块进行实时弹性成像及AD检测,计算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的应变值的比值(SR比值)与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IBS%值),分析不同回声斑块的SR比值与IBS%值及相关性,分析SR比值、IBS%值与脑梗死的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低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强回声斑块组的SR比值均数分别为(2.47±0.93)、(4.71±0.89)、(6.15±0.70),三组之间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6,P<0.001);低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强回声斑块组的IRS%值均数分别为(3.02±0.68)、(5.01±1.10)、(8.86±1.80),三组之间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3,P<0.001).斑块的不同回声类型与SR比值及IBS%值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颈动脉斑块SR比值<5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为63.83%,>5的患者为24.14%,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1,P<0.001);颈动脉斑块IBS%值<4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为65.91%,IBS%值>4的患者为2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P<0.001).结论 综合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AD技术可以对斑块的应变值及回声强度两方面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斑块的稳定性,预测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

191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