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合并逆撕性壁间血肿的主动脉夹层

    作者:朱健;郗二平;朱水波;张瑜;汪海波;许贵华;李雪梅

    目的:分析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合并逆撕性壁间血肿(RIMH)的临床特征以及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36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合并RIMH的主动脉夹层,且经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影像学表现、术前处理措施、手术时机、预后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先控制血压、心率后依据病情需要行TEVAR,完整封闭主动脉夹层破口,RIMH予以密切观察,其中11例在发病2周内行TEVAR,术后2例患者发生进一步逆撕或新发主动脉弓部夹层;25例在发病2周后行TEVAR,1例发生术后进一步逆撕。结论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合并RIMH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仅应用TEVAR封闭主动脉夹层破口是可行的,但应尽量在发病2周后进行。

  • 血管内超声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曦;刘光锐;薛玉国;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取得术前、术后即刻精准解剖信息。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11例IVUS辅助的TEVAR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5.0±3.6)岁。术前观察AD管腔受累准确范围、锚钉区、真/假腔、破口、头颈部分支和腹腔分支;术后观察支架隔绝效果、贴壁情况和分支血管供血变化等。结果在11例患者中,1例(9.1%)IMH伴PAU,10例Stanford B型AD(其中7例腹腔分支受累63.6%)。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进行术中观测,取得精准数据。结论 IVUS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帮助术者获得即刻术中直观精准信息,值得于TEVAR术中推广应用。

  • 无溃疡样变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作者: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李震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在出院前、出院后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观察有无症状复发和血肿的厚度、范围变化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无症状出院。随访期间,3个月时,17例IMH完全吸收;6个月和1年时,28例IMH完全吸收,无症状复发者。结论对主动脉壁无溃疡样变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进行严格的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 真实稳态快速回波序列结合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

    作者:李宇;范占明;辛海燕;耿冀;张兆琪

    目的 探讨真实稳态快速回波(true FISP)序列结合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IMH患者行true FISP序列扫描及3D CE-MRA,并进行MRI随访.依据随访结果将IMH患者分为稳定组及进展组,结合初诊及随访MRI对IMH的MR特征、自然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8例IMH患者中稳定组25例,进展组13例.38例true FISP序列均可见新月形或环形主动脉壁增厚,且35例主动脉管腔与增厚管壁之间可见光滑的低信号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脑血管病是IMH早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2).以主动脉管壁厚度≥11 mm和大径≥43 mm为阈值,预测IMH早期进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2%(10/13)、40.00%(10/25)和69.23%(9/13)、76.00%(19/25).结论 true FISP序列结合3D CE-MRA有助于准确监测IMH的进展,并可为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 MS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好堂;高友富;闫中峰

    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是一种特殊类型夹层,无内膜裂口、出口及真假腔形成.Krukenberg等[1]于1920年首次报道该病,约占主动脉夹层的10.0%~13.2%.尽管AIH在临床症状及危急程度上与主动脉夹层相同,但其影像特征有很大差别.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确诊为AIH 15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以提高对AIH的诊断能力.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51 ~81岁,平均56.3岁.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撕裂痛,1例伴有腹痛,12例有高血压病史.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作者:李栋林;张鸿坤;金炜;陈旭东;田路;李鸣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续胸背部不适.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入选为腔内治疗组(13例),其余患者归入药物治疗组(16例).腔内治疗组采用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组只接受降压、止痛等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9个月,平均(19±16)个月,药物治疗组16例患者3例病情进展为夹层予支架治疗,2例突发主动脉破裂而死亡,疾病恶化率为31.25%,死亡率为12.5%;腔内支架治疗组1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夹层复发、支架移位及其他并发症.总共置入覆膜支架16个.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疾病恶化率高,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 无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保守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伟;王稼祥;李震;管生;王雷永

    目的 总结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2009年3月到2012年3月,20例经全主动脉CTA检查确诊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5~ 52岁.均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治疗.结果 全组均无症状出院,严密影像学随访.无失访病例,随访期间20例患者均生存并无症状复发,发病3个月、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3个月时11例左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3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6个月时13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1年时共计18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余2例壁间血肿厚度及范围明显减小.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病变段主动脉壁有无钙化斑容易判断,对无钙化斑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

    作者:薛玉国;黄连军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与穿通性溃疡被统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病急,死亡率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各种检查方法特别是影像检查方法的进步,该病的早期检出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机会.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介入治疗的出现使该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就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与穿通性溃疡从分型、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超贤;龙腾河;赵海波;邓燕云;廖明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征象.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确诊,其中主动脉夹层39例(Stanford A型14例,B型25例,同时合并升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例),MSCT上均可见主动脉呈双腔样改变及低密度撕裂内膜片影;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MSCT重建图像见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无强化高密度影;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7例(4例合并壁间血肿),MSCT显示主动脉管壁内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作为快速、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客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征象,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64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少朋;季学兵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7.29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其中20例行腔内支架隔绝术并复查,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40例,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均可显示,36例可见破裂口;未见明显破口的主动脉壁间血肿8例,合并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溃疡7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位于主动脉弓2例,位于降主动脉2例.20例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未出现内漏、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的随访价值.

  • 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吴海卫;周长圣;孙磊;张龙江;许飚;李德闽;景华

    目的 总结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CTA(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和影像医师对此类疾病的精确诊断,为后继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CTA影像学资料,观察分析夹层病变类型、破口数量及具体位置、累及范围、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9例合并心包/胸腔积液.14例患者升主动脉表现为单纯壁间血肿,3例表现为假腔活动血流和部分血栓形成.5例患者表现为降主动脉起始部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形成,12例患者降主动脉形成真假腔双腔走血典型夹层改变,其中11例降主动脉有明确内膜撕裂,1例为降主动脉多发溃疡形成假腔活动血流.此11例降主动脉有明确内膜撕裂且表现为真假腔双腔走血典型夹层者10例累及腹主动脉者,其中2例腹腔脏器分支血管均由真腔供血,余8例均有1~2支由假腔供血.结论 原发性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类临床相对较为少见的主动脉夹层,有其不同于典型主动脉夹层的特殊影像学形态表现,仔细阅片能准确诊断此类疾病.

  •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作者:陈相猛;段晓蓓;金志发;张朝桐;李卓永;龙晚生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AAIH)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76例AAIH患者的主动脉MSCTA检查资料,依据Stanford分型分为A型和B型,比较不同Stanford分型AAIH的影像学表现有无差异.根据患者随访期间的不同变化分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分析进展的相关因素.所有结果均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Stanford A型27例(35.5%)、B型49例(64.5%).A型、B型壁间血肿大厚度、溃疡类病变、局灶性强化、胸腔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88、x2=0.441、x2=0.383、x2=0.338,均P>0.05).A型、B型溃疡类病变的深度分别为(2.8±2.9) mm、(2.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心包积液15例(19.7%),A型12例多于B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38,P<0.001).41例AAIH患者短期随访,进展组20例,稳定和缓解组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稳定和缓解组在溃疡类病变、溃疡深度、胸腔积液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9.227、Z=-2.689、x2=4.111,均P<0.05);在Stanford分型、壁间血肿厚度、局灶性强化、心包积液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53、Z=-0.874、x2=0.006、x2=1.733,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溃疡类病变是影响AAIH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结论 AAIH在MSCTA上表现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无强化的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主动脉管壁.MSCTA检查可以对AAIH做出快速、准确诊断.溃疡性病变是影响AAIH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AAIH早期需要密切随访,监测有无进展.

  • 多层螺旋CT定量评价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怀斌;高建梅;刘挨师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进行影像学评估和定量分析.方法:对61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壁间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作出Standford分型.按穿透性溃疡伴发疾病分两组:主动脉夹层组和壁间血肿组,并对溃疡直径和深度分别进行两组间t检验比较.按假腔厚度是否大于2 mm分两组,对两组间假腔管径作t检验比较.按Standford分型分两组,对两组间疼痛部位分布做χ2检验.结果:对主动脉夹层组和壁间血肿组合并穿透性溃疡的直径和深度做t检验比较,两组间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假腔厚度与假腔管径做相关分析,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Standford A型组和Standford B型组疼痛部位分布做χ2检验发现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较为精准地评估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壁间血肿,并对两种疾病作定量分析.

  • 主动脉壁间血肿

    作者:程育博;刘丹亮;危凤藕;曹丽娅;养爱晶;王连连;张丽琨

    主动脉壁间血肿(AIH)是一类相对少见而严重的主动脉疾病。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以及转归和预后进行综述。

  • 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作者:王志伟;王家祥;李震;管生;王雷永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15例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 CTA 全主动脉扫描确诊病变段。15例患者死亡1例,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7例全程保守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3、6个月及1年时复查主动脉 CTA。结果21例中1例入院后停止服用长期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7例 TEVAR 治疗和7例严格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均无症状出院。失访1例,随访13例,于发病3、6、12个月复查主动脉 CTA,壁间血肿均逐渐减少或吸收,无症状复发患者。结论病变段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治疗的关键是防止其恶化,在严格保守治疗的同时,对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严格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不缓解者、症状缓解后复发者、定期影像学检查壁间血肿或(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进展者要及时行 TEVAR 治疗。

  • 无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作者:王志伟;王家祥;李震;管生;王雷永

    目的 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 月收治21例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全主动脉CTA扫描确诊病变段.对21例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3、6个月及1年时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患者中,1例药物治疗1周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余20例全程药物治疗,均无症状出院.21例患者无失访病例,且均存活,随访期间无症状复发患者.随访3个月时,11例左侧胸腔积液均完全吸收,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6个月时,1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1年时,19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余2例壁间血肿厚度及范围均明显减少.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病变段主动脉壁有无钙化斑容易判断,对无钙化斑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保守治疗疗效满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治分析

    作者:杨懋颖;金自瑛;吴昌昊;刘志芳;夏瑜;张晓捷;何仁良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6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Stanford A型5例,Stanford B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药物治疗使血压及心率控制在合适水平.5例A型均予以药物保守治疗,1例B型因主动脉溃疡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住院期间本组6例患者均存活.6例患者影像学复查提示壁间血肿逐步缩小或主动脉龛影消失,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8.5月,无明显胸痛或后背痛.结论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急性、可能致命的主动脉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极为重要.首选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早期通过有效的药物控制可减少外科手术的干预.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注意主动脉溃疡的存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血D-二聚体对于急诊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作者:韩桢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对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主动脉夹层(AD)及壁间血肿(IMH)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2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血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存在明显差异;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AD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IM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0.05存在明显差异.AD组与IMH组相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以D-二聚体<0.25 mg/L为阴性标准,IMH组阳性率为58.3%,AD组阳性率95.9%,对照组阳性率8.1%.若以D-二聚体<0.5 mg/L为阈值,IMH组阳性率为50.0%,AD组阳性率87.8%,对照组阳性率4.8%.结论:D-二聚体增高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存在相关性,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尚不能作为排除标准.

  • 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A诊断

    作者:李绍东;张秀莉;徐凯;胡春峰;程广军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 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 3D-VISTA在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春秀;黄凡衡;黄钟情;吴靖雯;王显龙;于昊;邹天宇;温志波

    目的 分析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在三维容积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3D-VIS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3D-VISTA HRMRI在SCAD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头颈部血管同时行DSA及3D-VISTA扫描的51例患者(65支血管),以DSA为诊断金标准,计算3D-VISTA诊断SCAD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DSA及3D-VISTA分别诊断夹层17例(19支血管)和19例(24支).3D-VISTA诊断夹层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2.6%,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92.7%.壁间血肿(14支)、内膜片(13支)、双腔征(8支)、动脉瘤样扩张(6支)、壁间血肿或假腔沿真腔呈螺旋状走行(9支)为SCAD在3D-VISTA中的特征性影像征象.结论 3D-VISTA能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信息,对壁间血肿敏感性高,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的夹层病例,可行病变段血管3 D-VISTA扫描,提高诊断正确率.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