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

    作者:赵继军;王国兴;石犇;周小森;肖静;刘铁山;孟庆波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诊治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为诊治时间,均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头颅平扫、脑CTP、头颈CTA扫描及后处理,30d后予以头颅CT、MRI平扫.结果:相比于对侧正常对照区,脑梗死区 、缺血半暗带区的CBF显著下降,其MTT增加,p值在0.05以下;脑梗死CBF、CBV显著较缺血半暗带区更低,MTT较缺血半暗带区更长,p<0.05;经CTA显示,共28例患者有脑动脉局部狭窄的现象.结论:CTP可快速的将梗死区 、 半暗带区进行直观的区分,CTA可将梗死的责任血管检出,临床中可依据成像为不得溶栓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64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关强

    目的:观察64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住院部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中可发现CTP发现侧支循环26例,CTA发现侧支循环29例,两种方式比较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64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基于头颈部CTA探索视网膜血管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作者:张晓洁;洪楠;李瑞;张伶;王蓬;王艳玲;李红阳;王惠;杨正汉;王振常

    目的 通过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分析其与眼底成像下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探讨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的改变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考虑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单眼及颈动脉1 246例.分段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将入选者分为3组:无斑块组(V0)423例,稳定性斑块组(V1)417例(钙化斑块)和易损性斑块组(V2)396例(非钙化斑块和/或混合斑块).同期行眼底镜彩色照相,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CRVE).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CRV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B =0.005,P=0.016,OR=1.01);CRA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无相关性(B=-0.003,P=0.347,OR=1.00).结论 CRVE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眼底镜彩色照相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可以成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筛选方法.

  • 双源 CT“双低”技术在头颈CTA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大波;姜梅;谢井文;冯柳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低”技术在头颈CTA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病变并拟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120例,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行双低技术的观察组和行常规CT技术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总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分叉处及胸锁乳突肌平均CT值和标准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源双低技术获得的图像,不仅可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双源CT 双低 头颈CTA
  • 探讨应用64排CT扫描头颈CTA佳时机

    作者:赖宇林

    目的:分析应用64排CT扫描头颈CTA佳时机.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联合成像的延迟时间和靶血管对比剂浓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设计延迟时间的计算公式后,再次进行扫描.结果:对照组测得的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1+ 53) HU,对照组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2±69) HU.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有助于控制靶血管对比剂的浓度,将其稳定在能够显示血管斑块的浓度值范围内,避免造成静脉伪影.

  • 16层螺旋CT头颈CTA对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的指导

    作者:王蔚;于俊娟;任赫;张欢;王艳玲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CTA)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重点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指导,以减少临床延误或过度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人行头颈CTA诊断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00例的临床治疗指导研究.结果:16层螺旋CT头颈CTA对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狭窄的病因可做出准确评估,并可根据CTA诊断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并做出不同治疗指导.结论:16层螺旋头颈CTA对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的诊断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可对临床做出正确病因诊断、治疗指导.

  • 200例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头颈CTA血管情况分析

    作者:冯志霞;许哲通;吕志坤;何妮娜;张晓红;王晓静;岳术义;郭书琴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头颈CTA的血管情况,为青年脑梗死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根据中国缺血卒中亚类分型标准(CISS分型)分析各型所占比率,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对照,分析比较青年组及老年组头颈CTA情况.结果 两组在CISS分型上有明显差异,青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比率高,老年组以穿支动脉疾病(PAD)为主,心源性脑栓塞(CS)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共有357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椎动脉开口;老年组共有466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开口及大脑中动脉.结论 青年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头颈CTA结果显示多数为颅内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为常见的好发部位.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做好二级预防.

  • 64排CT在头颈CTA中佳扫描时机探索

    作者:孙桂军

    目的:探讨64排CT在头颈CTA中佳扫描时机。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CT头颈血管造影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CT扫描延迟时间长短与造影剂浓度间的相关性。设计出新的CT扫描延迟时间公式后,推导出CT在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佳扫描时机。结果 A组中的51例患者按照新的CT扫描延迟计算方法实施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测得CCA中的造影剂浓度CT平均值为(367±49)HU;B组中的35例患者按照常规的CT扫描延迟计算方法实施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测得CCA中的造影剂浓度CT平均值为(436±81)HU,明显高于A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要实施64排CT头颈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的患者采用新设计的扫描延迟计算公式后,能大限度地将造影剂浓度值控制在血管软斑块浓度值范围内,以提升造影成像质量与清晰度,避免伪影现象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