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周作杰;黄英民;牟艳卉

    近几年来,因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日益成熟,并将其逐步应用于运动障碍疾病治疗中,且日益较多的医院尝试采用DBS治疗强迫症,而DBS治疗强迫症的大挑战在于选择治疗靶点,现选择靶点主要依据于以往毁损术的基础和经验,集中于内囊前肢-伏膈核范围内,包含腹侧纹状体 、腹侧内囊 、伏膈核 、内囊前肢,临床治疗帕金森合并强迫症的新靶点为丘脑底核(STN).靶点不同,其有效率也有所差异,差异范围在25-80% 左右,但各靶点所具备的优势不明显,安全性上也无显著差异.而在设置刺激参数上,靶点为内囊前肢,则需高电压刺激,则可确保疗效.STN优势突出,可明显延长电池寿命.本文综述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应用状况.

  • 高频电刺激丘脑背内侧核团对大鼠急性戊四唑癫痫模型的作用

    作者:朱露佳;吴登唱;丁美萍;陈忠;王爽

    目的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方式,以往的研究显示丘脑背内侧核团(Mediodorsal thalamic nucleus,MD)与癫痫发作相关,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电刺激MD对急性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癫痫模型中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用由浙江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80 ~350 g),根据不同刺激分为假刺激单双侧MD组、100 Hz高频电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刺激单侧MD组和双侧MD组,1Hz低频电刺激(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刺激单侧MD组,共41只.用视频脑电装置同步记录各组PTZ急性致痫大鼠的行为和皮层脑电图,根据改良Racine分级系统评定癫痫发作等级.结果 LFS刺激单侧和HFS刺激单侧或双侧MD都不改变3级和5级发作的首个棘波或脑电图表现的潜伏期;HFS刺激单侧或双侧MD在减少阵挛性发作次数的同时能同步减少相应脑电图上的痫样放电次数;LFS刺激单侧MD在不改变阵挛性发作次数的同时也不改变相应脑电图上痫样放电波形及放电次数.相比于对照组(单侧或双侧假刺激组),HFS刺激单侧或双义侧MD能显著降低急性PTZ癫痫模型中大鼠发作的等级、缩短阵挛性发作(4~5级发作)的持续时间、减少相应发作的次数,但不改变肌阵挛性发作的潜伏期,而LFS刺激单侧MD对发作并无明显作用.结论 HFS刺激单侧或双侧MD可能是治疗全面性癫痫发作的一种潜在方法,临床中DBS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癫痫发作的类型.

  • 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与帕金森病

    作者:类成东;耿希文;侯亚兵;李敏;王敏

    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具有多重功能,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多个核团,尤其是纹状体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帕金森病的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央中核-束旁核在帕金森病患者呈现出形态学和电生理学上的异常改变,对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进行高频刺激能明显的缓解帕金森病运动迟缓和震颤等症状,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 缰核-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新靶标

    作者:王绍

    尽管对抑郁症的心理药理、电磁治疗方面有许多进展,但对部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满意疗效.近年来,试用深部脑刺激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且尚未发现并发症.深部脑刺激的疗效与刺激部位有重要关系,高频刺激外侧缰核的效果好.抑郁症患者外侧缰核活动显著增强,引起受其控制的中缝核释放的5羟色胺量显著降低,5羟色胺减少是抑郁症的突出表现.高频刺激外侧缰核能降低其活动水平,表明外侧缰核是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新靶标.

  • 脚桥核在帕金森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耿希文;谢金鹿;王敏

    脚桥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尤其在运动机能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且该核团与帕金森病有密切的关系。在脚桥核进行的低频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失调的症状,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刺激靶点。

  • 深部脑刺激中单相脉冲与双相脉冲的作用比较

    作者:胡娜;封洲燕;郭哲杉;王兆祥;余颖

    深部脑刺激在帕金森和癫痫等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它使用的电刺激波形通常为窄脉冲.但是,对于单相脉冲与双相脉冲的刺激作用之间的差别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为了研究不同波形脉冲对于深部脑组织的刺激作用,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输入和输出轴突纤维上,分别施加不同极性的或者不同方式的(单个或连续)单相和双相脉冲,考察CA1区神经元单细胞和神经元群体在刺激作用下的响应,以定量分析不同刺激波形的作用效果.共计18次动物实验结果如下:1)CA1区输入通道的小强度单个刺激顺向诱发单元锋电位时,以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69.2%±10.4%和65.0%±10%)显著高于以非兴奋性相位为前相的双相脉冲和非兴奋性单相脉冲的诱发率(分别为28.8%±9.5%和34.2%±12.5%)(n=6);而且,双相脉冲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前相,与无后相的单相脉冲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别.2)CAI区输出通道的大强度单个刺激逆向诱发群峰电位时,双相脉冲的作用仍然与单相脉冲接近(n=6),由其前相主导,后相的作用较小.3)在CA1区输出通道逆向的100 Hz持续高频串刺激期间,起始0.5s时间内单相脉冲引起群峰电位的幅值下降(54.2%±21.3%)显著高于前相与其一致的双相脉冲所引起的幅值下降(39.0%±10.2%)(n=6),说明高频串刺激时单相脉冲的作用比双相脉冲要强,但是单相脉冲可能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因此,长时间的高频刺激治疗应采用双相脉冲.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深部脑刺激的作用机制以及安全有效地推广其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中枢刺激镇痛方法及其机制研究评述

    作者:周佳树;王锦琰;罗非

    迄今为止,临床上中枢刺激对慢性痛的治疗还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这一方面源于中枢刺激治疗疼痛的效果不稳定[1,2],另一方面源于镇痛的机制还不明确[3].现有的中枢刺激镇痛方法包括深部脑刺激、运动皮层刺激等,本文以深部脑刺激(deepbrain stimulation,DBS)为主,逐个评述几种中枢刺激镇痛的方法.

  • 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婷;苏园林;王宁;王锦琰;罗非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其用于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临床实践证实,DBS能够有效缓解多种顽固性疼痛,包括神经损伤性痛、患肢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因手术治疗失败而致的腰背痛等,总体有效率约为50%到60%,部分高达80%.虽然其适应症、刺激部位及参数选择都存在一定争议,产生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但对于那些各类镇痛药物都无法控制或患者自身无法承受药物副作用的顽同性疼痛,选择DBS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摆脱疼痛困扰,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选择.本文将围绕DBS镇痛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概括性介绍,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支持.

  • 丘脑底核与电刺激术效果关系的研究

    作者: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姜晓峰;凌士营;喻廉;傅先明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丘脑底核(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以及对语言的影响,探讨电极在丘脑底核内的解剖位置与刺激效果的关系,以寻找植入刺激电极至STN的佳位置.方法 26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其靶点:X=11mm~13mm,Y=-1mm~-3mm,Z=-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频率为130Hz~150Hz,脉宽为90μs~150μs,电压自0.5V开始,逐渐增至8V);利用电极的不同触点分别进行刺激,根据刺激效果和副反应的出现情况,确定电极在STN中的佳位置.其中有3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术后随访6~14月.结果 26例术中刺激发现,STN背外侧部是电刺激的佳位置,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结论 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PD慢性刺激的理想靶点,其背外侧部是刺激效果的佳位置.

  • 作者:

    关键词:
  • 深部脑刺激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俊丰;刘惠芬

    深部脑刺激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难治性强迫症、癫痫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与手术和其他电刺激技术相比深部脑刺激具有靶点明确、可选择性、可调节性、可逆性、微创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深部脑刺激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刺激靶点与疾病的相关性,只有在疾病相关的靶点施加深部脑刺激,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尽管近在动物和人身上发现深部脑刺激能有效地干预治疗难活性药物成瘾患者,但是尚未有完全明确的脑区作为治疗靶点.因此,该文将近年来深部脑刺激在治疗药物成瘾研究中主要作用的靶点作一综述,并进一步探讨深部脑刺激作用的可能机制.

  • 伏隔核电刺激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重现的影响

    作者:刘鸿宇;崔建梅;王晨光;张磊;金捷

    目的:为寻找防治药物依赖新方法,本文以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为模型,探讨伏隔核电刺激对阿片类物质奖赏效应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大鼠分为两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组和假DBS组.用立体定位手术将DBS装置的电极部分植入一侧伏隔核(NAc)核心部,与脉冲发生器(IPG)连接后,一起固定于大鼠颅顶.一周后以递增剂量腹腔注射(ip)吗啡,产生位置偏爱后给予DBS组130 Hz高频电刺激(HFS),每日1次.结果:电刺激14 d 后DBS组未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再现,假DBS组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伏隔核高频电刺激能够抑制大鼠吗啡CPP的再现.

  • 深部脑刺激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力博;常祥文;孙艳;梁洁;时杰

    神经精神疾病是神经系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目前较为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癫痫(Epilepsy) 、抑郁症(Depression) 、强 迫 症 (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OCD) 以及成瘾(Addiction) 等.近年来,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多数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给其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使得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以控制病情,同时,患者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以及药物自身的副作用等已经成为疾病之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求安全有效便捷的新治疗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2014年拉斯克奖

    作者:张婷;王晓民

    北京时间2014年9月8日,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奖”颁发给发现未折叠蛋白反应的Kazutoshi Mori和Peter Walter,“临床医学奖”颁发给发现丘脑底核的深部脑刺激技术的Alim Louis Benabid和Mahlon DeLong,而“特殊贡献奖”则颁发给了对医学和人权富有大胆创见以及多样化贡献的Mary-Claire King.

  • DBS手术,帕金森病治疗的新技术——访解放军总医院功能性神经外科主任凌至培教授

    作者:马双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对重新给予他生命的凌至培教授的评价.这简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无数患者的感激和企盼,也是医者的高荣誉.作为在国内首先应用深部脑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专家,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他为无数患者重启了生命之门.

  • 多中心随机试验表明深部脑刺激可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曹贵方

    帕金森病是当前导致老年人致残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针对帕金森病的化学病理以及多巴胺的合成和代谢,目前已经开发了针对各个环节的治疗药物:多巴替代治疗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金刚烷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的疗效长仅能持续数年.

  • 刺激模式与电极偏移影响DBS颅内电场分布的仿真研究

    作者:王欣;靳静娜;王贺;刘志朋;殷涛

    目的:探究刺激模式与电极偏移对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颅内感应电场的影响.方法:建立包含边缘系统的有限元真实头模型,仿真分析DBS颅内电场分布,并对比不同刺激模式和电极偏移对颅内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DBS颅内电场主要集中在电极触点处,其中正负刺激模式下的颅内电场强度大,且同等电场强度分布区域约是单负刺激和双负刺激的2倍.当电极偏移5 mm时,电场强度衰减约600倍;当电极偏移12 mm时,电极强度衰减约8000倍.结论:正负刺激诱发的颅内电场强、分布区域广;电极偏移会造成颅内电场明显衰减.研究结果将为DBS刺激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将为电极插入精度的确定提供支持.

  • 帕金森氏病病人丘脑底核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研究

    作者:喻廉;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李光群

    目的研究帕金森氏病(PD)病人丘脑底核(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DBS)对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STN电刺激对PD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及对语言感觉的影响.方法在26例立体定向术治疗PD手术中,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记录病人STN不同部位的放电形式;并在MRI和微电极导向下,将刺激电极植入STN,进行刺激实验;高频刺激参数的频率是150 Hz,脉宽150 ms,强度自0.5 V开始,逐渐增加至6~8 V;其中2例进行了STN的永久性DBS,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和18个月.结果微电极进入STN,可记录到一致的、稳定的高频放电[8~10 V、(96±16) Hz];术中刺激发现,在佳点位刺激,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均得到明显改善,11例病人(42%)在刺激强度增加到4~6V以上时,有语言障碍.结论微电极记录获得STN的电生理放电特征,可以提高立体定向治疗PD的靶点精确性,提高疗效;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DBS治疗PD的佳靶点之一.

  • 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

    作者:喻廉;凌至培;汪业汉;牛朝诗;凌士营;姜晓峰;傅先明;李光群

    目的 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 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 儿童抽动障碍脑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调控治疗

    作者:孙伟;刘刚;毛薇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硫必利等已成为治疗经典用药,随着对TD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于药物难治性TD儿童患者,脑电生物反馈(electroencep halogram biofeedback)、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正日益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关注.本文将对儿童TD脑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调控治疗进行阐述.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