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转录因子CREB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周连芳;朱永平

    目的药物依赖是一类复杂的精神疾病.药物成瘾过程中,许多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成瘾行为异常稳定和持久.另一方面,成瘾是一种涉及特殊记忆系统的异常学习过程.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多种受体后信号通路的归结点,不仅是药物依赖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之一,而且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分子开关.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是研究成瘾性药物奖赏效应及相关机制的常用动物行为模型之一.

  • 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脑前额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荣军;宋小鸽;蔡兴慧

    目的:观察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行为学改变及脑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针灸组,每组8只.递增量肌肉注射海洛因,按染毒(成瘾)→脱毒的方法,反复3个阶段,建立海洛因复吸大鼠模型.药物组在染毒期给予大鼠连续递增量肌肉注射海洛因,在脱毒期给予美沙酮灌胃治疗;针灸组在染毒期处理与药物组相同,在脱毒期给予针灸治疗(针刺"百会"穴,艾灸"肾俞"穴).记录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在暗箱内的停留时间,于实验第39天取材并运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前额叶皮质(PFC)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药物组、针灸组大鼠在暗箱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药物组相比,针灸组大鼠在暗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药物组大鼠脑PFC在电镜视野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胞质空泡、水肿,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消失,核糖体数目减少,核膜间隙增宽;与模型组和药物组相比,针灸组大鼠脑PFC线粒体、核糖体数目略有增多,线粒体嵴比较清楚,粗面内质网数量相对增多,但有轻度扩张,核膜间隙正常.结论:针灸可干预海洛因复吸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行为学改变,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可卡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作者:任燕华;王玢;罗非;郑继旺;韩济生

    本文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方法(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评价电针对可卡因渴求的抑制作用.药物引起的CPP是目前公认的药物渴求的动物模型.在本实验中,采用"倾向性"程序训练不同剂量可卡因的大鼠CPP模型,以偏爱分值作为判别大鼠产生CPP的指标.CPP形成后,分别对两组大鼠给予2 Hz和100 Hz电针刺激,观察其对CPP的影响,并对另外四组大鼠分别给予足底电击、插针不给电刺激、单纯放入固定架以及不给任何处理作为不同的对照组.本实验还观察了单次电针刺激对CPP抑制作用的时程.

  • 钩藤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作者:王煜;王景霞;欧丽娜;李伟

    目的: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取经过基线测定合格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15 mg·kg-1,sc)、钩藤提取液低剂量(3 g·kg-1,ig)+吗啡组、钩藤提取液高剂量(9 g·kg-1,ig)+吗啡组,每组10只动物,给药5 d.采用倾向性程序训练大鼠,建立位置偏爱模型,观察钩藤提取液对大鼠在伴药箱(白箱)逗留时间的影响.结果:吗啡模型组训练5 d后,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间明显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说明经过5 d训练,大鼠对吗啡形成了位置偏爱.给予钩藤提取液高剂量组(9 g·kg-1)能显著缩短大鼠在白箱的逗留时间(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钩藤提取液能够抑制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抗药物精神依赖作用.

  • 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白云静;黄砚北;魏楚光;彭永华;李勇辉;隋南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以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表达作为大鼠觅药行为模型,8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进入VTA干预组和NAc干预组,偏爱测试前分别在VTA和NAc内注射食欲素Ⅰ型受体(OXR1)拮抗剂SB334867(VTA:1,5μg; NAc:1,3μg)或溶剂(DMSO),考察其对CPP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各组间的偏爱值.结果:吗啡CPP表达前VTA注射5μg 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73.6±81.7)低于溶剂处理组(183.5±30.4);吗啡CPP表达前NAc注射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229.6±72.9和260.6±53.9)与溶剂处理组(224±52.1)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食欲素通过激活VTA内食欲素Ⅰ型受体促进药物相关环境线索诱发的大鼠觅药行为表达,而NAc内的食欲素Ⅰ型受体不参与觅药行为表达.本研究为揭示食欲素参与觅药行为表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线索.

  • 复方石菖蒲合剂对吗啡依赖小鼠位置偏爱效应及血中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作者:武变瑛;李娜;刘秀平

    目的:探讨复方石菖蒲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血中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吗啡(9 mg/kg,sc)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每天sc吗啡前30 min预先给予复方石菖蒲合剂组三种不同剂量的复方石菖蒲合剂(5,10和15g·kg-1)灌胃,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单胺类递质含量.同时检测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血中单胺类递质显著升高.复方石菖蒲合剂可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降低血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含量.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与血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升高、中枢单胺类神经系统激活有关.复方石菖蒲合剂能消除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血中单胺类递质水平的改变具有调节作用.

  • 大鼠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及转运体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叶敏捷;王瑛;张瑞岭;谌红献;郝伟;李昌琪

    目的 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不同易感性的大鼠脑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D2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水平.方法 将1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抽取30只作为对照组,余130只为吗啡组.对吗啡组在预测试后建立吗啡CPP模型.根据CPP值[以末次CPP测评时大鼠在伴药侧(大鼠注射吗啡后放入该侧,吗啡剂量从5 mg·kg-1·次-1开始逐渐增加,第10天为50 mg·kg-1·次-1)的停留时间减去预测试在该侧停留的时间]将吗啡组大鼠按比例分为高(26只)、中(78只)、低偏爱组(26只),其中高、低偏爱组(每组大鼠死亡各2只)分别于吗啡末次注射(对照组注射『司体积生理盐水)后3 h.3 d和14 d分别处死大鼠(每组各8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伏隔核D2R和DAT的灰度值(阳性区域的强弱与灰度值呈反比),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预测试3组CP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吗啡注射后3 h、戒断后3 d和14 d,高偏爱组CPP值[分别为(507±108)s、(524±113)s、(483±60)s]均长于低偏爱组[分别为(100±74)s、(166±86)s、(149±89)s;P=0.000]和对照组[分别为(97 ±111)s、(39±26)s、(-4.9 ±140.1)s;P=0.000].(2)上述各时点高偏爱组D2R mRNA灰度值(131 ±3、122±5、119±5)均高于低偏爱组(125±4、117±8、114±5)和对照组(11l±6、107±7、106±3;P<0.01);高偏爱组DAT mRNA灰度值(161±5、143±4、134±6)亦高于低偏爱组(156±5、139±3、130±4)和对照组(120±4、126±7、129±4;P<0.01).结论 大鼠吗啡CPP易感性高可能与伏隔核的D2R及DAT表达低下有关.

  • 不同消退方法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影响

    作者:卢关伊;吴宁;李锦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消退及随后小剂量药物诱发点燃的影响。方法小鼠采用交替隔日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后在伴药箱或非伴药箱训练共8 d,即接受吗啡和生理盐水训练共4个轮次,使小鼠形成CPP。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使小鼠CPP熄灭。方案1:自然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后不做任何处理,待21 d后,每隔7 d进行1次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2:测试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每日进行1次消退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3:训练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小鼠每日分别在伴药箱和非伴药箱完成一轮训练,每训练2轮测试1次,观察其消退程度。待各组完全消退后间隔2~7 d,皮下注射5 mg/kg吗啡对小鼠CPP进行重建测试。结果吗啡处理诱导小鼠出现显著的CPP效应,自然消退组在CPP形成后第28天仍保持CPP行为,第35天CPP效应消失。消退测试6次,训练熄灭4轮均使得CPP效应消退。以上3种方案消退的小鼠均可被5 mg/kg的吗啡点燃。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模型可维持28 d以上(自然消退),测试及训练消退的方法均可加速其消退,且5 mg/kg吗啡可诱导各组CPP效应的重建。

  • 大鼠吗啡精神依赖时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作者:吴红海;侯艳宁

    目的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检测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不同脑区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用4mg·kg-1盐酸吗啡对雄性SD大鼠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CPP形成后将大鼠断头处死,立即取脑,分离杏仁核、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伏隔核、纹状体、丘脑、小脑等8个核团,在高氯酸溶液中做组织匀浆,同时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备测.采用柱前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吗啡使大鼠形成CPP时,额叶皮层、下丘脑和伏隔核的GLU和GABA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以伏隔核变化明显(P<0.01);而且,伏隔核中的GLU/GABA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鼠对吗啡的精神依赖形成时,中枢GLU和GABA的含量变化集中于额叶皮层、下丘脑和伏隔核等与奖赏作用关系密切的脑区,证明了GLU和GABA系统参与了精神依赖形成时药物在脑内的奖赏作用.伏隔核中的GABA含量显著下降,GLU/GABA值显著升高,表明吗啡精神依赖时伏隔核处于去抑制状态.

  • 应激诱发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重现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神经甾体水平的变化

    作者:吴红海;王娜;侯艳宁

    目的检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重现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神经甾体含量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CPP消退后用足底电击(footshock)诱发CPP的重现.将大鼠断头取血并取出下丘脑,制备组织匀浆,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下丘脑和血浆中的神经甾体,经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神经甾体含量.结果与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相比,吗啡CPP重现组大鼠下丘脑中的PREG和PREGS的水平分别升高36%和60%(P《0.05).与CPP消退组相比,吗啡CPP重现组大鼠下丘脑中的PREGS水平升高60%(P《0.05);吗啡CPP重现组大鼠血浆中的DHEAS水平下降33%(P《0.01).结论足底电击应激诱发吗啡CPP重现时,大鼠下丘脑中的神经甾体PREG、PREGS和DHEAS水平不依赖于血浆中相应的甾体水平变化,其中枢作用可能与应激诱发的吗啡CPP重现行为有关.下丘脑中的PREG和PREGS可能通过其对GABA系统的作用参与足底电击应激诱发的大鼠吗啡CPP重现.

  • 吗啡依赖对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娜;吴红海;侯艳宁

    目的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探讨吗啡精神依赖对大鼠脑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10 d腹腔注射吗啡5 mg·kg-1,诱导CPP形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鼠伏隔核、杏仁核、下丘脑和血浆中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及孕烯醇酮硫酸酯的含量.结果经10 d吗啡训练后,吗啡组大鼠在伴药侧的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下丘脑内孕烯醇酮明显降低,伏隔核和血浆中的脱氢表雄酮明显降低.结论吗啡诱导CPP形成,吗啡处理影响大鼠脑内某些神经甾体的水平,表明内源性神经甾体可能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

  • 微小RNA-181a-5p在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李汉成;李婵;周玉婷;罗超华;区锦莹;莫志贤

    目的 检测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和健康大鼠血清外泌体中微小RNA(miR)-181a-5p的表达,并对miR-181a-5p进行靶基因预测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用甲基苯丙胺复制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按照体重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正常组(0.9% NaCl),实验组(2mg·kg-1甲基苯丙胺).实验组上午8:00皮下注射甲基苯丙胺,下午16:00皮下注射0.9% NaCl溶液,连续4d.正常组同时皮下注射等体积0.9% NaCl溶液.实验组与正常组上午处置后,立即置于白箱训练1h;下午皮下注射0.9%NaCl溶液后,立即置于黑箱训练1h,连续训练4d.在末次处置1d后,进行位置偏爱测定,记录大鼠15 min内在白箱中停留时间及运动路程.用RT-qPCR技术检测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R-181a-5p的表达水平;以TargetScan、miRanda及miRBD预测miR-181a-5p靶基因;用DAVID数据库对其靶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G0)和生物通路(KEGG pathways)分析;以STRING在线分析软件对其靶基因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CPP训练后,2组在白箱中停留时间(s)及运动路程(cm):正常组分别为202.67±28.24,3349.26±412.28;实验组分别为460.47±66.71,4475.97±585.74.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组、实验组血清外泌体中miR-181a-5p表达分别为3.39±1.79,10.23±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测得到miR-181a-5p靶基因108个,其功能主要富集于神经元的生成和分化、基因表达调控及谷氨酸转运等生物学过程,涉及内质网蛋白加工信号通路.miR-181a-5p靶基因编码蛋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RAD23B、PRKCD、MAP2K1、NCBP1、GABRA1等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具有核心地位.结论 miR-181a-5p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及谷氨酸转运等生物过程,作用于内质网蛋白加工信号通路,进而调节下游靶蛋白参与甲基苯丙胺成瘾的发生过程.

  • 戒断对吗啡成瘾大鼠活动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崔跃;李欣欣;崔皓哲;徐畅

    目的:观察戒断对吗啡成瘾大鼠活动性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10只。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CPP)检测大鼠成瘾及活动性的变化。结果经皮下注射吗啡7 d 建立大鼠CPP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在伴药箱停留时间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戒断7 d 后,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穿梭次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诱导大鼠CPP模型建立成功,自然戒断7 d后活动性增强,提示吗啡及其运动效应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大鼠觅药行为的具体表现之一。

  • 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建立和消退研究

    作者:崔跃;李莉;郭鹏骥;崔皓哲;徐畅

    目的:观察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建立和消退过程。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10只。采用恒定剂量法(10 mg/kg)连续背部皮下注射吗啡,每次吗啡CPP训练后,在伴药箱停留30 min;CPP建立后,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进行CPP消退训练,观测吗啡CPP消退过程。结果皮下注射10 mg/kg吗啡6 d可以成功诱导大鼠CPP建立,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生理盐水替代训练可以使建立的CPP消退,训练第9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在伴药箱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训练6 d可以诱导大鼠CPP模型建立,生理盐水替代训练可以使建立的CPP效应消退。

  • 羟考酮精神依赖的形成与纹状体多巴胺释放的关系

    作者:刘艳丽;亓佳;吴春福;宫泽辉

    目的考察羟考酮致精神依赖的潜能及其与纹状体多巴胺释放的关系.方法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观察大鼠精神依赖潜能;采用清醒动物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纹状体透析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羟考酮(2.5,5.0 mg·kg-1, sc,每日1次,连续8 d)能使大鼠建立稳定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羟考酮 (2.5 mg·kg-1, sc)使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同时其代谢产物DOPAC和HVA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结论羟考酮具有明显的精神依赖潜能,其精神依赖的形成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增加有关.

  • 左旋四氢巴马汀抑制甲基苯丙胺引起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作者:任燕华;朱蓉;金国章;郑继旺

    本文采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左旋四氢巴马汀(1-THP)对甲基苯丙胺(MA)所引起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评价其对MA奖赏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THP在不影响大鼠活动性的剂量(1,5mg/kg)下,可显著抑制0.5mg/kgMA所产生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表达(p<0.01).提示1-THP可能在抑制甲基苯丙胺奖赏效应方面发挥作用.

  • 钩藤碱对大鼠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作者:周吉银;莫志贤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大鼠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及钩藤碱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方法:连续给予苯丙胺(2 mg/kg,sc,每日1次)4 d,引起大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建立苯丙胺位置偏爱模型.钩藤碱低、中、高剂量(10、20、60 mg/kg)+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2天sc苯丙胺12 h后分别按剂量ip给予钩藤碱,氯胺酮+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3天sc苯丙胺之前15 min给予氯胺酮(15 mg/kg,ip),均连续3 d.钩藤碱+生理盐水组连续给予钩藤碱(60 mg/kg,ip,每日1次)4 d.结果:钩藤碱各剂量组和阳性药氯胺酮组大鼠在伴药箱的逗留时间均明显缩短,钩藤碱三剂量组随剂量的增加其作用相应增强.钩藤碱+生理盐水组大鼠不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预先给予钩藤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苯丙胺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而钩藤碱本身未显示精神依赖性潜力.

  • 青藤碱对吗啡依赖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作者:王彩云;莫志贤;张志海

    目的: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研究中药成分青藤碱对小鼠吗啡奖赏效应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有倾向性程序.吗啡(9mg·kg,sc,每日1次,5d)引起小鼠显著的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每天sc吗啡前30min预先给予青藤碱(10,30和60mg·kg-1,ip)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结果:提示预先给予青藤碱能消除吗啡产生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 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永娜;方正梅;李顺英;张晓冬;李晓红;付详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Scopolamine,Sco)对吗啡(Morphine,Mor)依赖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连续皮下(SC)给吗啡6天建立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性偏爱(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天,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4mg/kg吗啡激发消退的CPP.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30分钟分别腹腔注射(ip)Sco(lmg/kg、2mg/kg、3mg/kg).观察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与Mor依赖组相比在SC 4mg/kg Mor引燃刺激前30min应用Sco lmg/kg、2mg/kg、3mg/kg均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Sco一定程度上抑制Mor引燃的Mor依赖大鼠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激活.

  • 阿片类药物依赖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及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小艳;周文华;杨国栋

    文献报道在大鼠吗啡的镇痛作用和吗啡耐受中存在性别差异[1],在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中也存在性别差异[2].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阿片类物质影响人体性腺功能,女性吸毒者常有月经异常、妊娠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等.另外,使用滥用药物的男性大约是女性的2倍.关于性别差异和性激素在阿片类药物反应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揭示与此有关的机制可以对缓解疼痛和对药物滥用的治疗提供更合适的途径.性别差异和阿片类药物依赖之间的相关研究国内报道少见,本文综述了国外一些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17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