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片类物质依赖对患者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漪汶;蒋良涵;陆月梅

    根据联合国2002年的估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使用非法药物,其中1.63亿人使用大麻,0.34亿人使用苯丙胺,800万人使用摇头丸,0.14亿人使用可卡因,0.15亿人使用阿片类(0.1亿人使用海洛因).

  • 金童颗粒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张如意;李林;张丽;艾厚喜;楚晋

    目的 观察金童颗粒治疗实验性抽动秽语小鼠模型的药效学作用.方法 采用苯丙胺腹腔注射及阿朴吗啡皮下注射方法建立拟抽动小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金童颗粒大、小剂量组和氟哌啶醇对照组,观察动物的自主活动和攀爬行为,检测动物脑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 在苯丙胺模型中,金童颗粒组小鼠的自主活动和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低于模型组( P<0.05);在阿朴吗啡模型中,金童颗粒组小鼠异常攀爬时间较模型组缩短( P<0.05).结论 金童颗粒能够改善拟抽动模型小鼠异常增高的自主活动,降低其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

  • 奥氮平治疗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立才

    目的:探索奥氮平治疗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单独用奥氮平治疗,共治疗6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6周治疗后,临床治疗显效率80.7%,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且轻,不影响治疗。结论:奥氮平治疗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安全有效。

  • 苯丙胺模型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

    作者:荣晗;刘铁榜;杨海晨;冯飞;徐丹;刘静静;张建;沈其杰

    目的 初步探讨苯丙胺(amphetamine,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micro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AMPH模型大鼠(AMPH模型组,10只)和对照大鼠(对照组,10只)海马差异表达microRNA;选取有明显表达变化的micro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验证相关靶基因及蛋白在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结果 (1)旷场实验:AMPH模型组水平运动格子数(28.21 ±2.22)个,垂直运动次数(82.33 ±4.61)次,均高于对照组[(17.10±1.94)个、(52.32±3.7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1;t=15.95,P<0.01).(2) AMPH模型组共有136个microRNA表达,其中,上调>2倍的microRNA有14个,下调>2倍的microRNA有6个;上调>5倍的microRNA有3个,分别为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下调>5倍的microRNA有2个,分别为microRNA-132、microRNA-210;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以上结果;通过microRNA特异性的靶标检测系统(miRanda)推测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microRNA-132、microRNA-210靶基因分别为谷氨酸受体1(GRM-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生长抑素(SSTR-1).(3)免疫印迹法检测预测靶蛋白表达结果:AMPH模型组GRM-1为0.18±0.02、BDNF为0.21 ±0.02、SSTR-1为0.42 ±0.02,较对照组(分别为0.28±0.03、0.31±0.03、0.59±0.03)含量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P<0.05;t=8.77,P<0.05;t=14.91,P<0.05).结论 AMPH模型中海马microRNA呈差异表达.

  • 苯丙胺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冲动性和认知决策能力研究

    作者:苏中华;王会;赵晓丹;徐芳芳;郝伟

    目的 了解苯内胺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冲动性特点和认知决策能力,以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对100例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病例组)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4周,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Buss攻击性量表(BAS)和爱衙华博弈测验(IGT)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其冲动攻击性和认知决策能力,并与10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病例组BIS、BAS治疗前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7.01 ±20.04)分比(62.56±11.59)分,t=13.45,P=0.000;(91.15±20.83)分比(57.78±13.48)分,t=14.88,P=0.000];病例组治疗后评分分别为(68.02±13.17)分和(61.78±13.38)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1.95,P=0.000;t=11.86,P=0.000),但仍高于对照组(t =3.05,P=0.000;t=2.11,P=0.037);(2)病例组治疗后IGT评分优于治疗前(F=22.99,P=0.000),但治疗前后评分均差于对照组(F=23.51,P=0.000;F=24.15,P=0.000).结论 苯丙胺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冲动攻击性较高,决策认知能力较差,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可改善,但仍未达到无药物滥用者水平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进展

    作者:刘津;王玉凤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患病率国外报道为0.09%~14.30%,国内报道为2.59%~7.25%[1].ADHD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4%~50%可延续至成人期[2],故对该病的治疗还远未完善.对此,我们对ADHD近年的治疗进展加以总结和介绍.一、药物治疗1.中枢神经兴奋剂(以下简称中枢兴奋剂):主要有哌甲酯、右旋苯丙胺和匹莫林.数十年的研究已证实了这类药物的短期疗效,其有效率为65%~75%[3].近年来,应用中枢兴奋剂对ADHD伴有合并症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类研究中,该类药物显现以下特征:(1)不能确定焦虑障碍是否降低中枢兴奋剂对ADHD的疗效,但ADHD症状好转后可缓解焦虑症状[4,5];(2)未发现抑郁症状对中枢兴奋剂疗效的干扰,而ADHD症状好转后可缓解抑郁症状[4];(3)对合并抽动障碍者,分别使用大剂量哌甲酯(70~90 mg/d)和右旋苯丙胺(40~45 mg/d)至2~3周时,抽动症状均明显加重,但再继续使用1周后,哌甲酯组的抽动症状减少至与安慰剂组相同水平,右旋苯丙胺组虽也有症状减轻,但仍明显高于安慰剂组[6];(4)对伴品行障碍和攻击行为者,该类药物可减少躯体或言语攻击及反社会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且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相当于哌甲酯0.3~0.6 mg·kg-1d-1)[7].(5)对伴轻至中度精神发育迟滞者,如存在ADHD核心症状而非通常的行为紊乱,该类药物可缓解ADHD症状;但对重度迟滞患者的疗效则不肯定[4].

  • 南宁市新型毒品吸毒人群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杨进业;陆华湘;吴兴华;杨拓;朱秋映;刘伟

    目的 了解南宁市新型毒品吸毒者的性行为特点,探索与吸毒者异性性行为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戒毒医院、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对新型毒品吸毒者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基本情况、相关行为信息.结果 共招募新型毒品吸毒者113人,平均年龄(26.3±5.6)岁,90天内有固定性伴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4.6%(73/113)、53.1%(60/113)和15.0%(17/113).吸毒者发生临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甲基苯丙胺[比值比(OR)=4.581,95%可信区间(CI):1.658~12.654]和苯丙胺(OR=3.955,95% CI:1.479~10.571);年龄<25岁是吸毒者发生临时性行为(OR=0.292,95%CI:0.119~0.715)和商业性行为(OR=0.265,95%CI:0.060~1.170)的保护因素.结论 新型毒品吸毒者性行为活跃,甲基苯丙胺、苯丙胺对吸毒者发生临时性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民航飞行员摇头丸戒除后放飞一例

    作者:黄巨威;叶青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7岁,波音737飞机驾驶员,总飞行时间:2 800h.因2001年6月1日及14日先后两次服食摇头丸被公安机关拘留.事发当时患者在歌舞厅喝洋酒,神情兴奋,被带走后即查尿样呈阳性反应;据他事后回忆,早于6月1日他在同一歌舞厅喝洋酒后已有类似症状:脑子发热,类似酒喝多时的兴奋状态,但脑子很清醒;次日精神疲乏,以为是洋酒效应,未以为意.后经公安机关侦查证实是他人在洋酒里放了摇头丸,第一次1粒,第二次2粒.事情发生后公司行政处罚其停飞半年,航医同时收回其体检合格证,并于2001年10月改地面食堂工作,以察其行.根据航医近2年的观察,患者在食堂工作期间能按时上、下班,勤劳肯干;精神体质佳,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食欲良好;期间多次不定期抽查毒品试验均(一);于2002年5月经湖南湘雅二院精神科会诊,精神状态良好,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未发现摇头丸依赖,也无躯体或心理方面戒断症状.

    关键词: 体格检查 苯丙胺
  • 45名新入职飞行员尿液毒品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李雪芬;郭俊;农清兰;沈燕;李玉玲

    根据《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定》(CCAR-121-R4)[1]及《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CCAR-67FS-R1)[2]等有关规定:取得各级体检合格证应当无物质依赖或物质滥用.南方航空集团深圳公司对新入职的飞行员体检鉴定时,要求进行尿液毒品检测,体检队主检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给予鉴定结论.现将对45名新入职飞行员尿液标本中吗啡、氯胺酮、甲基安非他明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 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长效缓释药物——MYDAYIS

    作者:毛凡;谢菲;张志伟

    MYDAYIS是由Shire公司研制的由单一实体苯丙胺混合盐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2017年6月, FDA批准其用于治疗13岁及以上患者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MYDAYIS采用的创新长效缓释剂型包含有3种类型的药物释放珠粒,可持续释放有效成分,药效可维持16 h,每日只需口服1次,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5项临床试验证实了其临床疗效.本文就MYDAYIS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试验及应用等研发动态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 钩藤碱对大鼠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作者:周吉银;莫志贤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大鼠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及钩藤碱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方法:连续给予苯丙胺(2 mg/kg,sc,每日1次)4 d,引起大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建立苯丙胺位置偏爱模型.钩藤碱低、中、高剂量(10、20、60 mg/kg)+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2天sc苯丙胺12 h后分别按剂量ip给予钩藤碱,氯胺酮+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3天sc苯丙胺之前15 min给予氯胺酮(15 mg/kg,ip),均连续3 d.钩藤碱+生理盐水组连续给予钩藤碱(60 mg/kg,ip,每日1次)4 d.结果:钩藤碱各剂量组和阳性药氯胺酮组大鼠在伴药箱的逗留时间均明显缩短,钩藤碱三剂量组随剂量的增加其作用相应增强.钩藤碱+生理盐水组大鼠不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预先给予钩藤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苯丙胺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而钩藤碱本身未显示精神依赖性潜力.

  • 64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作者:席巧真;刘传芹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以2008年01月~2013年12月自愿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苯丙胺类滥用品种以冰毒为主,占92.2%,滥用方式以口吸为主,占89.1%;精神症状以感知障碍、幻觉、妄想及行为异常为主,精神障碍持续时间较短,预后较好.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可导致感知障碍、幻觉、妄想及行为异常,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

  • 156例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临床观察

    作者:卢金山;张锐;黄凯;刘朝华

    目的:观察ATS依赖者滥用剂量、临床表现、心理依赖、躯体依赖程度及治疗过程.方法:对强制、自愿戒毒所收治的1364例ATS滥用者中,符合DSM-Ⅳ的ATS依赖综合症156例进行临床观察、统计和讨论.结果:ATS依赖者一般资料、依赖原因与海洛因依赖者相似.用药后主要为精神兴奋、欣快、感知觉、思维功能障碍、发热、血压升高、双手抖动、消瘦等.治疗复吸率高.结论:ATS依赖者临床表现可能为ATS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作用有关,ATS的滥用有较强的依赖性.

  • 武汉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的调查

    作者:卢金山;刘朝华;张锐;覃静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滥用的基本情况,为防止ATS滥用的流行、教育和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328例ATS滥用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武汉地区ATS滥用的埸感人群为高中毕业以下、娱乐服务业与无业的青少年,平均年龄20.3±6.80岁,滥用的原因为追求刺激、好奇、享受、发泄生活压力等.滥用药物多为MA、MDMA、氯胺酮、海洛因的不同组合,形态、颜色、名称各异的混合药片.滥用方法:主要有烫吸、口服、鼻吸等.滥用剂量平均为0.51±0.12片,麻果15±4.7片.滥用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兴奋、欣快、感知觉障碍、嗜睡、发热、消瘦,部分滥用者出现躯体和精神依赖.结论:武汉地区ATS滥用日趋流行,ATS的滥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长期损害作用,而且有精神和躯体的双重依赖性.

    关键词: 苯丙胺 滥用 调查
  •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作者:张光勇;周豪;赵建容

    目的:总结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12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治疗的总结和分析.结果:滥用苯丙胺者以青少年居多,男女性别差异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职业以无业和个体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心慌烦躁、兴奋、发热、血压升高、抑制、消瘦、性欲亢进、食欲下降、抑郁、激越和精神病症状,部分病人有口腔和鼻粘膜溃疡、震颤、行走不稳和肌张力增高等类帕金森氏病样症状等.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类帕金森氏病样症状治疗效果不佳.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类对生理和心理有显著伤害的中枢兴奋剂,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并辅以心理治疗,总体疗效尚佳.

  • 苯丙胺类滥用者体温变化的观察

    作者:卢金山;阎彩;刘朝华

    目的:观察苯丙胺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对滥用者体温的影响,为ATS滥用、依赖的诊断以及与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 278例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滥用者根据ATS服用剂量、年龄、性别等不同分组观察并与6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组(1 278例)平均体温37.24±3.20℃;对照组(67例)平均体温36.5±0.7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者,服药后体温可升高,并与服用剂量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体温升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及长时间剧烈活动有关.

    关键词: 苯丙胺 滥用 体温
  • 成瘾药物行为敏化及机制

    作者:刘胜;周文华;杨国栋

    反复、间断给予依赖性药物(如吗啡、苯丙胺、可卡因、尼古丁、酒精等)后,能增强实验动物的自发性活动反应(locomotor response),这种伴随着反复给药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增强被称为行为敏化(behavioral sensitization).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与药物成瘾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已经证明成瘾药物诱导的行为敏化对觅药行为和复吸的发生和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1].敏化动物模型已经为研究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2].那么行为敏化是怎样形成的?它在药物成瘾中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环境因素在行为敏化中的作用又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敏化行为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 78例迪吧内药物滥用初步调查

    作者:卢金山;梅静;郑先春;乔石

    本文对78例在2001年8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对部分在迪吧内疯狂地、机械重复大摆其舞,大摇其头者进行询问,承认服用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俗称"迷魂药"、"摇头丸")或氯胺酮(K粉),进行尿定性检查,阳性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卫生部药物依赖滥用监测表分别进行调查.

  • 药物成瘾的机制

    作者:陈为升;刘芳;周琼;李小艳;朱华强;赖苗军;傅杰青;张富强;杨国栋

    药物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尽管有严重不良后果,仍持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成瘾性物质可引起愉悦状态(初阶段则为欣快)或缓解痛苦.持续用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导致耐受、躯体依赖、敏化、渴求和复吸.这里所讨论的成瘾性药物是指阿片、大麻、酒精、可卡因、苯丙胺和尼古丁.

  • 海洛因和苯丙胺类依赖者口腔健康状况对照研究(摘要)

    作者:郭瑞卿

    目的:通过比较海洛因和苯丙胺类依赖者口腔健康状况,对不同毒品导致依赖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差异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强制戒毒所885名戒毒人员(分为海洛因组和苯丙胺类组)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出现口腔症状比较:苯丙胺类组和海洛因组在口干,感觉咀嚼东西,磨牙,牙齿疼痛,咬唇,嘴唇麻木,对食物冷热过敏,嘴巴打开困难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牙齿感染,牙齿发出卡卡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苯丙胺类依赖人群出现比例明显高于海洛因依赖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牙齿感染,牙齿发出卡卡声,p>0.05).口腔卫生习惯比较:苯丙胺类依赖人群口腔卫生习惯较海洛因依赖人群情况较好.结论:药物依赖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苯丙胺类毒品对口腔的危害较海洛因更明显更严重.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