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DNF对缺糖缺氧小鼠伏隔核中突触前膜蛋白Synapsin-1的影响

    作者:喻晓路;傅慧

    目的 探讨BDNF在缺糖缺氧复灌条件下对小鼠伏隔核突触前膜蛋白Synapsin-1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将18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伏隔核脑片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缺糖缺氧复灌组(伏隔核脑片EBSS培养基培养15 min后复灌1 h)、缺糖缺氧复灌给药组(伏隔核脑片EBSS培养基中加入BDNF培养15 min钟后复灌1 h).给与相应的处理后,对Synapsin-1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组Synaps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19102±0.068371),缺糖缺氧复灌组Synaps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791935±0.09363),缺糖缺氧复灌给药组Synaps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6535±0.075595).缺糖缺氧复灌组与正常组相比Synaps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糖缺氧复灌给药组与缺糖缺氧复灌组相比Synapsin-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糖缺氧复灌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Synapsin-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糖缺氧对伏隔核中神经元突触有损伤作用,BDNF对其神经元突触起到保护作用.

  • 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伏隔核酪氨酸羟化酶及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锋;熊克仁;王丽发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伏隔核酪氨酸羟化酶(TH)及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戒毒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不同时辰电针组(分23:00子时、05:00卯时、11:00午时、17:00酉时4个电针组),每组8只.每天1次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于给药1周后分别在4个时辰选取一侧“足三里”与“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 Hz)电针治疗,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伏隔核TH及c-f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模型组TH及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TH及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P<0.01),而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与“三阴交”可明显抑制氯胺酮成瘾引起的伏隔核TH及c-fos表达的增强,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伏隔核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改善氯胺酮成瘾,但不同时辰针刺疗效存在差异.

  •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PFC-NAc-VTA神经环路DA含量的影响

    作者:岳滢滢;许乐思;陈雨;明浩;陈新;赵映前;刘松林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脑部前额叶皮层(PFC)-伏隔核(N A c)-腹侧被盖区(VTA)神经环路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探讨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12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组,氟西汀组,每组20只,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结合孤养法制作抑郁大鼠模型,共计造模4周后,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3.67、7.34、14.68g·kg-1·d-1给药,氟西汀组按1.58mg·kg-1·d-1给药,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天灌胃1次,共计7d.在第5周结束后,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取大鼠脑PFC区、NAc区及VTA区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脑区D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FC区、NAc区及VTA区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周后,疏肝和胃汤中、高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大鼠PFC区DA含量升高,疏肝和胃汤各剂量组及氟西汀组NAc区DA含量升高,疏肝和胃汤低、中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大鼠VTA区DA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中,PFC区疏肝和胃汤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比较,NAc区疏肝和胃汤中剂量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VTA区疏肝和胃汤低、中剂量组与氟西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肝和胃汤可能是通过增加PFC区、NAc区及VTA区DA的表达,整体调节PFC-NAc-VTA神经环路中DA的含量,达到改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

  • 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锋;熊克仁;王丽发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电针对氯胺酮成瘾大鼠戒毒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子时电针组、卯时电针组、午时电针组、酉时电针组,每组8只.后5组造模,每日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连续7d.各电针治疗组在氯胺酮给药1周后分别在4个时辰选取一侧“足三里”与“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 Hz)两侧交替进行电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7d;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7d.正常对照组不予干预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伏隔核(NAc)不同亚区—核部(NACc)和壳部(NACsh)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NACc和NACsh中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NACc和NACsh中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子时、卯时电针组则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午时、酉时电针“足三里”与“三阴交”穴可明显下调氯胺酮成瘾增加的NACc和NACsh中的nNOS的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NAc的神经元活动改善氯胺酮成瘾.

  • 利用GCaMP6f蛋白对小鼠伏隔核神经元活动的钙离子成像

    作者:刘泽玥;许琪

    目的 在小鼠伏隔核表达GCaMP6f蛋白,并在束缚状态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伏隔核内活化的神经元.方法 首先,包装并纯化aav-Syn1-GCaMP6f-P2A-Tomato病毒,并通过感染原代神经元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然后,通过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aav-Syn1-GCaMP6f-P2A-Tomato病毒于小鼠伏隔核脑区,动物恢复21 d后,插入光纤,在其清醒状态下,给予束缚刺激,用钙成像技术实时记录伏隔核神经元的活化.结果 表达GCaMP6f的原代神经元在给予谷氨酸刺激后,神经元被活化,Ca2内流而产生绿色荧光;通过在体实验,给予小鼠束缚刺激,可在视野内检测到因伏隔核神经元活化而发出的绿色荧光信号;鼠脑切片同样可检测到位于胞质的绿色荧光信号与位于细胞核的病毒红色荧光标记共定位于相同细胞.结论 aav-Syn1-GCaMP6f-P2A-Tomato腺相关病毒可成功用于在体活化神经元的实时监测.通过在小鼠伏隔核定点注射该病毒,给予束缚刺激,应用钙成像技术可实时记录到小鼠伏隔核的活化神经元.

  • 海洛因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神经元P物质和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

    作者:梁文妹;李一欣;黄智;谢莉;韩晶;夏白娟;洪艳;胡赟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神经元P物质(SP)、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海洛因依赖的中枢机制提供重要的原位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海洛因依赖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建立海洛因依赖模型,并分别于第10、17、24、31、38天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VTA、NAc区神经元SP、NPY免疫反应细胞并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平均灰度值. 结果 海洛因依赖组VTA、NAc区的SP、NPY免疫反应细胞与生理盐水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反应强度明显减弱、染色变浅.平均灰度值测定,海洛因依赖组各时间点大鼠VTA、NAc区的SP、NPY免疫反应细胞平均灰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海洛因依赖使VTA、NAc区SP、NPY的分泌受到抑制,可能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受影响,SP、NPY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机制中的关键信号分子.

  • 人脑伏隔核的数字解剖

    作者:陈禹;韩锋;王伟;郝嘉南;许冬明;晏发隆;刘学成;牛松青

    目的:探讨数字人脑中伏隔核的定位、参数测量及三维显示。方法运用数控铣床完成1例45岁男性标本头部原始数据的采集,断面间距0.5mm。选取包含脑组织的连续横断面图像300幅,利用Photoshop CS软件完成尾状核、壳、伏隔核的图像分割,在重建的连续冠状断面图像上按照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颅脑图像分割方法区分伏隔核,计算伏隔核体积及相关位置信息。利用Amira 3.1.1软件实现尾状核、壳、伏隔核的三维可视化。结果伏隔核及其毗邻结构、常用伏隔核损毁靶点清晰显示。伏隔核体积左侧为972.5mm3,右侧为830.6mm3,左侧大于右侧。伏隔核质心三维坐标,左侧(-11.0,24.4,1.3),右侧(9.3,23.9,1.7)。结论伏隔核的数字解剖能够清晰显示伏隔核的形态,明确伏隔核的体积、位置及毗邻关系。

  • 药物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作者:朱光洁;钟静枚;白洁

    复吸是指药物依赖者在戒药一段时间后,由于某些因素的激发,重现觅药和用药的行为.是药物成瘾的重要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神经生物学机理十分复杂.杏仁核复合体、前额叶皮层、海马以及伏隔核等结构在复吸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复吸有关.该文介绍了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药物成瘾中不同环境线索诱发觅药行为的机制

    作者:李杰;鞠平;李勇辉;杨晓燕;隋南

    接触药物相关环境线索可激发成瘾者对药物的渴求感及复吸行为.实验动物研究中药物相关环境线索分为三类:伴药线索、辨别线索和情境线索.在长期停药及用药行为消退后三种环境线索均能诱发觅药行为恢复,而行为机制各具特点:伴药线索条件性强化觅药行为,辨别线索直接激发觅药行为发生,情境线索设定场景诱发觅药行为恢复.三种线索行为效应的神经基础局部相同而又各具特点,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成瘾药物复吸机制的理解及临床戒毒治疗.

  • 纹状体在药物成瘾有关的联想性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鲍云非;郑希耕;隋南

    多种学习和记忆系统参与成瘾行为,其中联想性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药物相关的条件性刺激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异常结合,引起觅药行为的产生、巩固、加强,并参与习惯行为的获得和复吸的发生.这些影响是通过腹侧纹状体对皮层边缘系统的整合以及背侧纹状体的习惯化来调节的,而多巴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基于鸟类纹状体发达的解剖特点,脑内多巴胺系统及与哺乳动物成瘾行为的相似性,相信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白云静;黄砚北;魏楚光;彭永华;李勇辉;隋南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以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表达作为大鼠觅药行为模型,8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进入VTA干预组和NAc干预组,偏爱测试前分别在VTA和NAc内注射食欲素Ⅰ型受体(OXR1)拮抗剂SB334867(VTA:1,5μg; NAc:1,3μg)或溶剂(DMSO),考察其对CPP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各组间的偏爱值.结果:吗啡CPP表达前VTA注射5μg 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73.6±81.7)低于溶剂处理组(183.5±30.4);吗啡CPP表达前NAc注射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229.6±72.9和260.6±53.9)与溶剂处理组(224±52.1)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食欲素通过激活VTA内食欲素Ⅰ型受体促进药物相关环境线索诱发的大鼠觅药行为表达,而NAc内的食欲素Ⅰ型受体不参与觅药行为表达.本研究为揭示食欲素参与觅药行为表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线索.

  • 吗啡对大鼠伏隔核及内侧隔-斜角带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王赞智;王克万;漆松涛;杨开军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入盐酸吗啡对伏隔核及内侧隔-斜角带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神经元放电,分别记录侧脑室注入生理盐水及吗啡伏隔核及内侧隔-斜角带核神经元放电并进行比较.结果侧脑室注入盐酸吗啡后可使大鼠伏隔核及内侧隔-斜角带核痛兴奋神经元(PEN)电活动增加,使痛抑制神经元(PIN)电活动减少.结论侧脑室注入盐酸吗啡可使大鼠伏隔核及内侧隔-斜角带核神经元放电明显改变.

  • 药物成瘾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广彪;马羽;张伟

    药物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严重损害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复吸是药物成瘾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治疗药物成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对成瘾的机制、高复吸率、戒断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笔者对近年有关药物成瘾的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 伏核注射γ-氨基丁酸对大鼠伏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许艳;徐满英

    目的:观察伏核(NAc)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后,NA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荷包牡丹碱(Bic)对GABA的阻断效应,研究GABA与NAc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在60只成年Wistar大鼠上采用NAc内注药,以串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NAc内分别注射GABA 25、50、75μg/μl能够使正常大鼠NAc中痛兴奋神经元(Pain excitation neurons,PE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痛抑制神经元(Pain inhibition neurons,PI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诱发放电完全抑制时程缩短.PEN与PIN的反应与GABA剂量间呈量效关系;(2)侧脑室注入GABAA受体拮抗剂Bic能够阻断其上述效应.结论:GABA可通过同时影响NAc中PEN和PIN的放电活动而产生镇痛效应.

  • 慢性疼痛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瀛瀛;王宁;罗非

    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慢性疼痛常由一些急性损伤发展而来,而个体发展成为慢性疼痛的风险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因此仅仅依赖患者的口头报告来评估治疗效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可能会造成某些误导.因此寻找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对慢性疼痛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及复发可能性进行预测,是当前慢性疼痛研究中的一项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对慢性疼痛预测的研究进展.

  • 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伏隔核和束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观察

    作者:吕宁;赵春禹;张季叶;徐满英;孙明智

    目的:建立吗啡成隐大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伏隔核 (ACB)和束旁核(PF)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变化.方法: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1日3次皮下注射1%盐酸吗啡注射液,连续5天,建立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用细胞外引导并记录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ACB和PF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行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CB和PF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形式、性质虽无明显差异,但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 05).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吗啡成瘾大鼠模型,并发现吗啡成瘾大鼠ACB和PF中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分布有改变,证明吗啡成瘾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神经元发生功能改变.

  • 大鼠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及转运体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叶敏捷;王瑛;张瑞岭;谌红献;郝伟;李昌琪

    目的 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不同易感性的大鼠脑伏隔核多巴胺D2受体(D2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水平.方法 将1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抽取30只作为对照组,余130只为吗啡组.对吗啡组在预测试后建立吗啡CPP模型.根据CPP值[以末次CPP测评时大鼠在伴药侧(大鼠注射吗啡后放入该侧,吗啡剂量从5 mg·kg-1·次-1开始逐渐增加,第10天为50 mg·kg-1·次-1)的停留时间减去预测试在该侧停留的时间]将吗啡组大鼠按比例分为高(26只)、中(78只)、低偏爱组(26只),其中高、低偏爱组(每组大鼠死亡各2只)分别于吗啡末次注射(对照组注射『司体积生理盐水)后3 h.3 d和14 d分别处死大鼠(每组各8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伏隔核D2R和DAT的灰度值(阳性区域的强弱与灰度值呈反比),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预测试3组CP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吗啡注射后3 h、戒断后3 d和14 d,高偏爱组CPP值[分别为(507±108)s、(524±113)s、(483±60)s]均长于低偏爱组[分别为(100±74)s、(166±86)s、(149±89)s;P=0.000]和对照组[分别为(97 ±111)s、(39±26)s、(-4.9 ±140.1)s;P=0.000].(2)上述各时点高偏爱组D2R mRNA灰度值(131 ±3、122±5、119±5)均高于低偏爱组(125±4、117±8、114±5)和对照组(11l±6、107±7、106±3;P<0.01);高偏爱组DAT mRNA灰度值(161±5、143±4、134±6)亦高于低偏爱组(156±5、139±3、130±4)和对照组(120±4、126±7、129±4;P<0.01).结论 大鼠吗啡CPP易感性高可能与伏隔核的D2R及DAT表达低下有关.

  • 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行为及多巴胺受体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熊兆;李婷;马秀玲;彭素芳;章晨晨

    目的 研究母爱剥夺对大鼠脑伏隔核多巴胺受体2(DRD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调控DRD2基因的表达.方法 20只新牛大鼠被随机分为母爱剥夺组(8只)和对照组(12只),母爱剥夺组大鼠于哺乳期每天接受6 h母爱剥夺;12周龄时,采用旷场试验评估大鼠的焦虑水平和探索能力,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伏隔核DRD2受体mRNA表达水平,用亚硫酸测序法检测DRD2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1)母爱剥夺组爬行总格数[(24 ±8)个]和直立次数[(10.1±2.0)次]少于对照组[分别为(44±8)个,(15.8±1.8)次;t=-5.12和-2.11,P<0.01~0.05].(2)母爱剥夺组大鼠脑内伏隔核DRD2 mRNA表达(0.224±0.064)低于对照组(0.587 ±0.099;t=-7.50,P<0.05);两组DRD2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爱剥夺大鼠成年以后在新奇环境中的焦虑水平增加,探索能力下降;母爱剥夺影响大鼠多巴胺系统DRD2基因表达,而DNA甲基化不参与调控基因表达.

  •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改变

    作者:张瑞岭;郝伟;谌红献;李毅;陈晗晖;徐锡萍

    为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导致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采用透射电镜技术测量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 双侧伏隔核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抑制大鼠成瘾行为消退

    作者:杨春晖;郭德纲;吴曦;仇一青;胡小吾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大鼠消退期高频脑深部电刺激(DBS)刺激双侧伏隔核对吗啡诱导位置偏爱及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体重280~300 g,将电极外套管通过立体定向手术植入大鼠双侧伏隔核核心部,术后休息5 d,应用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诱导建立吗啡成瘾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吗啡+DBS,n=9)和对照组(吗啡+假刺激,n=9),通过DBS电路给予电刺激;实验组给予高频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120 Hz,波宽60 ms,刺激强度0.3 mA,刺激时间30 min/d),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刺激后次日开始测试两组大鼠位置偏爱评分至消退成功,比较两组消退时间;两组大鼠分别于消退成功24 h内诱导复吸,测试位置偏爱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成瘾消退期平均时间(26 d)较对照组(6 d)明显延长.点燃复吸后,实验组伴药箱停留时间为(357.01±192.72) s,显著短于对照组[(704.91±181.35) s;t=2.370,P=0.034 6].结论 高频刺激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会延长成瘾行为消退时间,但会抑制点燃复吸行为.

171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