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风府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张海东;余安胜;李凤梅;严振国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在断面图像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上进行人体的重建和切割,从多层面显示穴位所处的各种解剖结构.方法:将制作的风府穴断面标本拍摄成图像输入计算机,利用软件进行重建和切割.结果:得到经风府穴的矢状、冠状、横断和斜切面.结论:实体图像经软件重建和切割后,图像结构清晰,色彩鲜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 中国人侧颅底区可视化研究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王平安;谭立文;谢永明;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

    目的建立中国人体侧颅底区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为该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数字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我室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及面绘制重建方法,分别在P4微机和SGI工作站上对侧颅底区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 结果侧颅底区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能够清晰显示侧颅底各重要结构.本研究着重显示了侧颅底神经血管区、颞骨内结构、颈内动脉及其毗邻结构与侧颅底骨性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我室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较好地重建侧颅底区可视化解剖模型,反映该区域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该结果可应用于侧颅底外科手术辅助教学以及手术入路的辅助设计等.

  • 人脑伏隔核的数字解剖

    作者:陈禹;韩锋;王伟;郝嘉南;许冬明;晏发隆;刘学成;牛松青

    目的:探讨数字人脑中伏隔核的定位、参数测量及三维显示。方法运用数控铣床完成1例45岁男性标本头部原始数据的采集,断面间距0.5mm。选取包含脑组织的连续横断面图像300幅,利用Photoshop CS软件完成尾状核、壳、伏隔核的图像分割,在重建的连续冠状断面图像上按照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颅脑图像分割方法区分伏隔核,计算伏隔核体积及相关位置信息。利用Amira 3.1.1软件实现尾状核、壳、伏隔核的三维可视化。结果伏隔核及其毗邻结构、常用伏隔核损毁靶点清晰显示。伏隔核体积左侧为972.5mm3,右侧为830.6mm3,左侧大于右侧。伏隔核质心三维坐标,左侧(-11.0,24.4,1.3),右侧(9.3,23.9,1.7)。结论伏隔核的数字解剖能够清晰显示伏隔核的形态,明确伏隔核的体积、位置及毗邻关系。

  • 数字人脑空间坐标转换方法

    作者:陈禹;常洪贤;王伟;郝嘉南;牛松青

    目的 介绍一种使用Excel软件实现数字人脑空间坐标转换的方法.方法 首先在头部数据集中建立初始坐标系,然后通过坐标系的1次平移和坐标轴的3次旋转,建立人脑标准空间坐标系.结果 建立了由初始坐标系到标准坐标系坐标转换的数据表.结论 通过坐标转换,能够实现数字人脑坐标系统的标准化,为建立中国数字人脑模型提供支持.

  •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路径的三维重建及其可视化

    作者:游箭;张绍祥;谭立文;林支付;李恺;单锦露;邱明国;李七渝;刘光久;陈伟;陆明

    目的构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模型.方法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脊柱腰段和相邻动脉的三维重建了解其空间关系.将采集的脊柱腰段薄层断面数据分割后,导入3D lancet可视化系统中,用该系统将分割后的脊柱腰段及其周围主要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可视化.结果脊柱腰段与血管C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腰动脉的走行、与椎间盘、上关节突的关系以及髂血管与L5~S1椎间盘的关系.脊柱腰段三维解剖模型和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脊柱腰段主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成功模拟显示后外侧入路和前入路虚拟路径及其相互间的三维空间解剖结构关系.结论基于PC的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入路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脊柱腰段主要结构的特点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经皮穿刺椎间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

  • 薄层解剖断面与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基础上的心脏三维重建

    作者:郭燕丽;张绍祥;刘政;刘正津;谭立文;李锐

    目的利用薄层断面解剖和多平面TEE技术完成心脏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为心脏的影像学和外科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学依据.方法将心脏的薄层解剖断面和多平面TEE二维图像输入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完成心脏及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并将二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心脏连续薄层解剖断面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成功地重建出了心脏及其内部结构,二者具有良好的对照性.结论在多平面TEE基础上重建的心内三维结构清晰、生动;在断面解剖基础上完成的心脏三维重建较TEE更为细致、完整,能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TEE三维图像.

  • 正常女性盆底可视化与CT、MRI对比研究

    作者:熊坤林;龚水根;张绍祥;张伟国;邱明国;谭立文

    目的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有关盆底形态学信息,探讨人体盆底薄层断面影像学形态规律.方法从中国正常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选取从髂嵴上缘到坐骨结节下缘的连续断面图像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对照,观察盆底的细微解剖结构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在可视化人体盆底断面标本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上,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肌与骨性结构、膀胱、子宫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并明确盆底肌在横断面上的佳显示断面.结论探讨盆底复杂的细微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对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的早期而全面的影像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肝尾状叶的断面解剖与CT

    作者:王重周;周庭永;韩景茹;吕发金

    目的 为临床影像诊断肝尾状叶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30例成人横断面标本和30例成人腹部CT,各选取肝尾状叶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现测尾状叶与脊柱的对应高度、形态、位王、毗邻关系夏有关径值.结果 尾状叶在T10~L1眷柱高度均可100%显示,静脉韧带裂和下腔静脉分别居尾状叶的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尾状叶的标志性结构;尾状叶的横断面形态,头侧层面中以钩形多见,尾侧层面以舌形为主,断面标本和CT中尚有7例(23.33%)和5例(16.67%)乳头突与肝分离.断面标本和CT肝尾状叶测值的对比,显示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第1肝门层面肝尾状叶与肝右叶的大横径之间有相关关系.

  • 虚拟人鼻部可视化研究

    作者:郝凯飞;王斌全;张绍祥;谭立文

    目的:建立中国人体鼻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及面绘制重建方法,分别在P4微机和SGI工作站上对鼻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重建鼻部主要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鼻部众多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结论: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鼻部三维交互可视化及数字模型可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 尸体肝脏横断面解剖与CT影像对照对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价值

    作者:汪洋;朱斌;靳晶;范海健

    螺旋CT增强扫描的出现对肝段的划分、切除及活体肝移植的成功开展有重要的术前评估意义.为此,我们将螺旋CT肝脏薄层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三维血管结构的重建,研究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横断位以及其三维立体走行和其所支配区域,并与人离体肝脏标本的解剖剥离相结合进行研究,为肝段的划分、肝段切除及活体肝移植的成功开展提供形态学依据.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彩超诊断

    作者:邢璐;李冰茹

    慢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彩色多普勒因其具有无创伤、可重复、可提供静脉的断面解剖信息及功能信息、可以观察深静脉瓣开放的情况以及反流的分布和程度等优点,目前逐渐成为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重要工具.本文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38例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价值.

  • 舌神经在下颌磨牙区舌下间隙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彭东;牛松青;陈杰;郝嘉南

    目的 探讨舌神经在舌下间隙处与下颌舌骨肌线的位置关系,为口腔临床制作稳固的下颌义齿和下颌磨牙局部义齿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15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正中矢状面切开,观测舌神经与下颌第3、2、1磨牙的关系、舌神经与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的关系.另15例血管灌注、冰冻,每隔0.5 cm行冠状切面,拍照并观测.结果 (1)下颌磨牙区舌下间隙进行解剖后测得舌神经与左、右下颌3、2、1磨牙远中面的水平距离依次增大,45°角的距离及垂直距离也依次增大.舌神经在下颌3、2、1磨牙区与左、右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的距离也是依次增大.(2)冠状切面每隔0.5 cm,测得舌神经在下颌第3、2、1磨牙区与左、右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之间的距离也是依次增大.结论 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在临床制作稳固的下颌义齿和下颌磨牙局部义齿,经下颌磨牙区手术入路磨平下颌舌骨肌线从第三磨牙到第一磨牙损伤舌神经的机会越小,因此,在操作时熟悉此处的解剖位置关系有利于防止这些结构的损伤.

  • 人丘脑断面解剖和MRI的形态学

    作者:张华;周庭永;钱学华;郑登儒;刘智华;白桂芹;吕发金

    目的:探讨断面和MRI丘脑与相关结构的形态学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利用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和活体头部MRI扫描,观测丘脑及其周围结构.结果:标准化后各组样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断面上丘脑横径、矢径、长、宽与面积未见性差和侧差.MRI成像显示丘脑矢径、宽、面积未见性差和侧差;丘脑横径、长未见侧差,但其性差具有统计学意义.断面标本上丘脑长与壳横径呈负相关;丘脑宽与壳矢径呈负相关;丘脑面积与尾状核头横径、尾状核头面积、壳横径、壳矢径、壳面积呈负相关.MRI显示丘脑长与尾状核头矢径、壳横径、壳矢径、壳面积呈正相关;丘脑宽与尾状核头矢径呈负相关;丘脑矢径、丘脑长与侧脑室前角间距呈负相关.结论:丘脑参数与其周围重要结构参数存在线性关系,丘脑周围结构的变化可作为研究其形态变化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丘脑 断面解剖 MRI
  • 人脑纹状体的断面解剖

    作者:白桂芹;钱学华;周庭永;刘智华;李林宏;张华;郑登儒;吕发金

    目的:为纹状体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量值.方法:选取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观测纹状体及其毗邻结构的面积和横、矢径,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纹状体面积存在性差(女性>男性);尾状核头面积与背侧丘脑面积负相关,壳矢径与背侧丘脑横径呈正相关;端脑面积与壳面积呈正相关;端脑横径与尾状核头横径、壳横径,端脑矢径与壳横矢径、苍白球矢径均呈正相关.结论:纹状体各部面积存在性差(女性>男性);背侧丘脑面积、横径与端脑面积、横矢径均可作为研究纹状体形态变化的参考指标;数据标准化可有效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

  • 腰椎侧隐窝的断层影像和断面解剖学

    作者:李林宏;钱学华;周庭永;李彦彦;徐伟;张慧;刘智华;吕发金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mm,无性差;CT扫描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存在性差,男性分别为(7.05±1.19)、(6.25±0.94)、(6.98±1.30)mm;女性为(7.53±1.37)、(7.05±1.14)、(7.35±1.39)mm;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及CT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和CT上,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呈负相关.结论: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解剖及CT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CT可较好地反映侧隐窝相关结构的情况;侧隐窝毗邻结构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导致侧隐窝狭窄.

  • 数字化可视人体连续断层标本的参数测量

    作者:谭立文;王忠贵;张绍祥;宋林;李恺;邱明国;李七渝

    目的:探讨连续薄层断层标本的计算机测量方法.方法:利用冰冻连续铣切方法铣切一已知形态参数的工件,根据数学计算方法在图像处理软件中测量已知形态参数的模件,计算其误差值,并讨论图像处理软件中的计算方法.结果:断层图像上能清晰显示被测结构的断面图像,用计算机计算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差不显著.结论:利用连续断层可快速、精确测量人体各结构的空间形态参数,连续断层标本的空间参数测量精度和误差取决于被测结构在图像上的有效分辨率和连续断层的间距.

  • 女性盆底可视化研究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王平安

    目的:建立中国人体女性盆底部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及面绘制重建方法,分别在P4微机和SGI工作站上对盆底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在P4微机上实现女性盆底部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在SGI工作站上重建了女性盆底部三维数字模型,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部肌肉与骨性结构、膀胱、子宫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结论: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女性盆底三维交互可视化及数字模型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可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 第三趾屈肌腱及趾背腱膜的断面解剖

    作者:李滨;刘同慎;胡松;曲洪林;赵冬梅;魏伟;高勇

    目的:为解剖学及断趾再植提供第三趾断面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组织学处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根据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形态,各分为8种和4种类型.屈肌腱的平均厚度在1.90 mm左右,趾背腱膜Ⅰ、Ⅱ断面分别为0.86 mm和0.54 m.结论: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面积由近到远逐步变小.

  • 人脑海马结构与杏仁体的断面解剖

    作者:钱学华;周庭永;韩景茹

    目的:为海马结构及其毗邻区域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材料方法:利用34例成人头颅标本,平行于眦耳线制作为连续水平断片;应用断面解剖学方法对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进行观测.结果:海马结构、杏仁体的显示水平分别在眦耳线以上24~42 mm与18~30 mm水平之间,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之横径、矢径都不存在侧差与性差.结论: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非常重要,海马结构、杏仁体是否存在侧差与性差值得进步探讨.

  • 第二趾主要血管神经断面的解剖观察

    作者:刘同慎;徐文香;李滨;高文彬

    目的:为拇指再造和断趾再植提供断面解剖学资料.方法:用30例(男18,女12)成人第二趾,经火棉胶包埋及切片,对趾跖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进行了观测.结果: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多数出现在8、9区,其截面积分别为0.39~0.48mm2和0 66~0 85 mm2之间.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多数出现在4、5区,其截面积分别为0 31~0.39 mm2和0 52~0 90 mm2之间.结论:神经和同名动脉基本上位于同一区内.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