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脑干旁巨大副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李宪中;苏建安;黄育涛

    患者 女,57岁。因持续性枕部疼痛6年,加重半年并出现多汗、发音嘶哑、吞咽呛咳、行走步态不稳入院。检查:意识清,发音低哑,悬雍垂轻度左偏,舌后1/3味觉减退,双侧咽反射均迟钝,转颈耸肩两侧对称乏力,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张力稍高,病理征(+),共济运动差。两次头颅CT检查仅显示脑室扩大;MRI检查示:枕骨大孔上延髓右前方见一3.2cm×3cm×3cm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延髓受压向左后移位,四脑室以上的脑室系统均扩大,符合阻塞性脑积水。行经枕下中线入路枕骨大孔区探查术,术中见枕骨大孔上方,延髓右前侧有一约3cm×3cm×3cm大小的囊性肿块,延髓受压向左后方移位,成残月状,瘤体呈类圆形,色暗红, 包膜完整光滑,表面有多支小血管附着,瘤体和延髓轻度粘连,基底部为实质性,和副神经无明显界限。术中分次缓慢抽出暗红血性液约8ml,行瘤体完整切除术,基底部出血点电凝止血出现右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抽动。术后病检证实为神经鞘瘤并陈旧性出血及囊变。术后颅高压症状即消失,20天出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颈静脉区神经瘤发病少见,副神经单发鞘瘤更罕见,诊治要点:(1)长期枕部疼痛,CT检查仅有脑室扩大,应考虑脑脊液循环受阻的可能,行MRI检查明确病情;(2)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孔综合征,晚期有小脑症状并可有颅压增高,排除颅内其它肿瘤、 脑血管病变;(3)术中尽可能精细操作避免各种理化因素对延髓的刺激,防止延髓摆动。此例术中采用分次缓慢抽取囊液,大限度减轻延髓摆动对呼吸心跳的影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罕见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一例

    作者:钟东;唐文渊

    患者 男,38岁。因反复头痛伴呕吐1月加重8天入院。查体:神清,颈阻(+),双侧克氏征(+),余神检(-)。CT平扫“脑室内出血,右侧为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右侧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ACAA)。在全麻下行右侧DACAAA切除术,见脑室内有褐色陈旧性凝血块,清除后见颞角内有一约3cm×2.5cm×2cm之球形动脉瘤(AN),AN源于脉络膜前动脉(ACA)末梢,电凝阻断ACA后完整切除AN。AN呈灰色,内有棕褐色血栓附着,瘤腔约1.5cm×1cm×1cm。病检报告真性AN伴血栓形成。术后查体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一切正常。  讨论 起源于ACA远端的DACAA仅见国外个案报道,既往手术切除AN且术后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仅3例。我科至1999年底共行颅内AN直接手术508例,其中颈内-脉络膜前动脉AN4例,DACAA 1例。  DACAA常伴发于颅内烟雾病,也可为先天性、动脉硬化性、创伤性等。该患者脑血管造影未见其它颅内血管异常征像,无高血压史,无脑外伤史,病检无肿瘤及感染证据,故先天性AN可能性大。DACAA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不明显,缺乏定位体征,破裂后主要表现为脑室内出血和脑内血肿,可产生梗阻性脑积水,颅内高压及基底节区受损体征如偏瘫等。DACAA可靠的诊断方法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ACAA主要位于ACA之脑内段和脉络丛段,分成脑实质组和脑室内组。脑实质内DACAA多位于颞叶深部,因手术显露AN的过程中容易损伤ACA供应大脑脚和间脑的穿支动脉,可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室内DACAA的手术关键在于以损害小的入路显露和处理AN。入路可经顶后或颞枕到达三角区,或经颞前下或颞中回到达颞角,当DACAA位于优势半球者术中可采用多种定位方式减轻脑损害:(1)脑血管造影定位AN;(2)立体定向,CT导向定位脑室;(3)微型多普勒超声定位脑室等。

  • 巨大泥砂样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例

    作者:刘峥;黄其雄;陈宏颉;张锡增;杨朋范

    患者 男,42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间歇性头痛7年,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3月就诊。查体: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头颅CT示左侧半球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混杂密度占位,部分呈环形分隔样改变。行左顶单孔锥颅引流,置入2.5mm内径硅胶管顺利引流出酱油样陈旧性血液200ml,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留置引流,4天后拔管,症状缓解。但2周后头痛复发,复查CT示原血肿腔稍有缩小,腔内仍残留与术前相似混杂密度内容物,同侧脑室仍受压。故在全麻下行左额颞顶开颅,术中发现血肿包膜较厚,达4mm,在骨窗范围内切除外膜7cm×7cm大小,进入血肿腔发现有大量“泥砂样”内容物,用强力吸引无法清除,只能用剥离匙逐渐刮除,其范围波及整个左侧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由于矢状窦侧 “泥砂样”内容物中包含有桥静脉,故运动区重要桥静脉的附近无法清除干净,由于术前估计不足骨窗设计较小,对前中颅窝底血肿无法清除干净;血肿内膜均未处理或损伤。手术中共取出“泥砂样”内容物体积约11cm×11cm×11cm,术后切口7天愈合。但出现间歇性发烧,14天头皮切口部分破溃渗出少许黄色粘液,侧卧位腰穿ICP160mmH2O,脑脊液检验正常。经过2周局部的换药等处理切口仍未愈合,再次复查CT示原血肿腔缩小,额极及前中颅窗底部仍有血肿残留,故第二次开颅,扩大骨窗清除残留的泥砂样内容物,去骨瓣减压。“泥砂样”内容物病理报告为机化血肿。二次手术后8天切口完全愈合,发烧停止,CT示血肿腔内容物完全干净,共住院2月,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讨论 表现为泥砂样巨大CSDH实属罕见。本例特点病程长,CT示多个环形分隔样混杂密度阴影,血肿腔内含泥砂样机化物质+酱油样陈旧性血液,血肿包膜较厚。显然仅靠锥颅引流不能治愈。锥颅引流虽然引流出陈旧性的血液,但冲洗到血肿腔内的生理盐水与残留的泥砂样内容物共存,其高渗作用使血肿包膜外脑脊液较快进入腔内,腔内压力增高使脑重新受压,因此症状较快复发。开颅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但这种情况骨窗设计应足够大,以能涉及整侧大脑半球包括颅底为佳,在处理矢状窦侧时注意勿损伤重要桥静脉。

  • 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除寒;吴中学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Sachs于1931年首次报道的[1]。它是累及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和小脑幕等的一类血管畸形,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幕上动静脉畸形的6%,幕下动静脉畸形的35%[2]。硬脑膜动静脉瘘可发生于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但以横窦,乙状窦,海绵窦为多见。多年临床观察发现DAVF可能与创伤,炎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或某些先天性疾病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理仍未能理想阐述。本文将就DAVF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贴合术治疗儿童moyamoya病

    作者:秦怀洲;高国栋;赵振伟;李永林;梁秦川

    我科自1994年8月至1998年5月共收治儿童moyamoya病7例,全部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贴合术治疗,本文对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手术经验及适应证的选择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6)岁,病程1~4年。症状以阵发或频繁发生的短暂性缺血(TIA)为主,2例病人出现突发性偏瘫及癫痫;1例出现感觉和语言障碍。7例患者术前均行全脑血管造影,1例大脑前动脉末端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以上闭塞,3例狭窄,7例毛细期均显示顶叶或额叶有缺血区,且颅底毛细血管异常扩张。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庄;杨冬晓;蒋传路;叶伟;薛可瑞

    我院从1990年开始对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3.2岁。其中二次出血15例,三次出血4例,高血压病史11例。  2.临床表现:术前按Hunt分级:Ⅰ级25例、Ⅱ级3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患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视神经损伤5例,伴有不同程度瘫痪23例,颅内压增高63例。  3.X线情况: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其中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9例(后交通动脉36例、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32例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2例,多发动脉瘤1例(前交通、大脑中动脉)。全部病例术前CT扫描,7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脑室出血8例,脑积水9例。  4.治疗:54例翼点入路,30例患侧额叶入路。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0例,A1段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5例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术中均予以控制。去骨瓣减压23例。所有病例术后脑池引流,平均引流2.5天。同时脑室-腹腔分流7例。术后16例脑血管痉挛,10例未构成后果。

  • 96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

    作者:黄光富;蒋万书;袁利民;张立福;陈隆益;陈勇;刘卫东;李自立;冯海龙;廖晓灵;谭海斌;唐建

    1990年至2000年3月,我们手术治疗96例颅内动脉瘤1996年6月前32例,手术死亡3例;而近4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及处理术中出血和术后脑血管痉挛,连续手术64例无死亡,现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男42例,女54例。年龄24~72岁,40岁以下17例,40~60岁52例,60岁以上27例。除5例巨大动脉瘤外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2.影像学检查:本组均作CT扫描,87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6例脑内血肿或脑室积血,6例脑积水。11例作MRA,7例可见动脉瘤。均经脑血管造影:颈内-后交通动脉瘤68例,前交通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大部分为球形和梭形,少数呈葫芦形。直径在15mm以下77例,15~25mm 14例,大于25mm 5例。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中处理

    作者:吴近森;诸葛启钏;王均炉;钟鸣;郑伟明;瞿宣兴

    我院自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54例,现就显微手术中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男31例,女23例。年龄16~69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其中轻偏瘫或两下肢活动差15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有神志不清史12例。本组15例有反复破裂出血史,其中1周内再次出血者8例。  2.辅助检查:CT均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伴脑室内出血10例,脑内血肿16例,脑积水6例。血管造影: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25枚,其中双侧ACA发育良好、对称者7例,不对称或仅单侧ACA供应双侧大脑半球内侧面者18例,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21枚,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11枚,其中2例为双侧动脉瘤,1例为ACoA动脉瘤合并PCoA动脉瘤。  3.手术方法:常规以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脑压情况选择作脑室穿刺,充分开放周围脑池,依次暴露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后暴露动脉瘤蒂。

  • 实验性颅高压与眼内压、脑血流关系的研究

    作者:尹先印;尹绍雅;牛光明;苏芳忠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家兔30只,随机分成两组,制备颅内压阶梯升高动物模型,第一组采用无创伤性压陷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第二组采用前房穿刺直接法测量眼内压,两组均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自1.33kPa始颅内压每升高0.67kPa(5mmHg)为一阶梯,每一阶梯维持5分钟。加压过程持续2小时,维持舒张期末脑血流接近或等于零状态颅内压水平20分钟,实验结束24小时后处死兔,取全脑备病理检查。  二、结果  1.两组眼内压在颅内压处于1.33kPa至7.33kPa阶段两组颅内压与眼内压之间趋向直线上升,在颅内压大于7.33kPa阶段,第一组眼内压稳定一至两个阶梯始下降,第二组眼内压则缓慢升高后趋向稳定。两种方法测得眼内压与颅内压均呈高度相关。  2.两组基底动脉血流各参数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故将其合为一组行相关性分析,随颅内压阶梯型升高,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减慢,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加,舒张期末脑血流、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与颅内压高度相关。  3.减压后24小时处死兔,光镜下观察大脑切片无脑出血、脑水肿等病理表现。  三、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颅内压监测均是有创伤的,存在有多种并发症,20年来无创伤颅内压监测仍处于实验阶段。由于眼球与大脑临近并与颅内沟通,颅内血管的调节与颅内压高低的调节之间有紧密联系,而间接法测眼内压及脑血流的测量二者均是无创伤的,故本实验利用阶梯型颅高压模型,通过无创伤眼内压、脑血流的测定,探讨其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急性上巩膜静脉压升高可从两方面影响眼内压,一方面影响房水流出,另一方面眼内静脉壁薄很容易扩张,能够传递增高了的静脉压,故使眼内压明显升高。  自从1982年Aaslid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以来,由于其无创伤性、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实验中控制颅内压不受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的影响,实验结束兔脑病理未发现脑实质病理改变,在此条件下分析颅内压及脑血流关系有意义。

  • 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五例分析

    作者:吕晓东;王明慧;许岭;文家明;矫恒盛;高斌;关志祥;潘淑云

    一、临床资料  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8个月,5例均起病突然,长时间36小时就诊。昏迷4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前囟饱满,颅缝裂开。1例烦躁、嗜睡,5例均在发病的同时出现抽搐,频繁呕吐。4例伴有明显贫血。5例均行头颅CT检查,左侧硬膜下血肿3例,2例右侧硬膜下血肿其中1例伴硬膜下积液,体积均在颅内体积的1/5以上,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10分钟,凝血酶及凝血酶元时间均>1分钟,诊断: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  二、治疗与结果  患儿均静脉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4例输入同型血1~2次,3例入院12小时后,行囟门穿刺至硬膜下吸除部分积血及血性液使颅内压得以缓解,余2例行保守治疗。2周后行头颅CT检查,结果颅内血肿全部吸收,5例婴儿均存活。  三、讨论  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的发病率0.6‰~3‰,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婴儿生后常规用维生素K预防者罕见,但近几年来我科因该病引起颅内血肿就诊的婴儿已见多例。该病症发病急,常常不被患儿家属及基层医院医生所认识,极易延误治疗。诊断明确,治疗很简单,常规补充VK1,伴严重贫血的婴儿同时输血1~2次为佳。一般颅内出血常常采用保守治疗,愈合良好,当颅内血量过多危及生命时,可采用囟门抽吸,钻孔等清除部分血肿,缓解颅内压力,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高血压壳核出血超早期微创清除治疗(附36例分析)

    作者:单宝昌

    一、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0~81岁,60岁以上13例(36%)。入院时收缩压≥30kPa 10例,≥25kPa 17例,≥20kPa 9例;GCS计分4~5分2例,6~9分16例,10~12分10例,13分8例。一侧瞳孔散大7例,双侧瞳孔散大1例,去大脑强直样抽搐1例。CT示出血位于外囊17例,内囊19例,破入脑室6例,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25~110ml。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6小时内完成穿刺治疗。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CT摄片(基线、层距等)或CT扫描时皮肤粘贴标记物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针钻一体送入血肿中心,退下钻芯,内径3mm不锈钢穿刺针稳固固定在颅骨上,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若为液状缓慢吸除,若血肿部分或大部吸除后有新鲜血液流出则血肿腔内注入立止血或凝血酶彻底止血,稳定8小时以后再注入尿激酶液化引流,若为血凝块则抽出或应用粉碎针粉碎部分血肿后,血肿腔内注入含尿激酶1~2万单位的生理盐水3ml液化血肿,保留4小时后放开引流,每日1~2次。术后1、3、5日CT复查,残余量较大的可用针型血肿粉碎器粉碎血肿后液化引流,血肿破入脑室者,破入一侧脑室者只穿刺血肿,尿激酶亦可以液化脑室内血凝块,双侧脑室及三、四脑室铸型者同时行对侧脑室穿刺引流。

  • 胶质瘤多药耐药细胞系C6/adr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刘福生;张庆林;赵丽;卞继峰;庞琦;王成伟

    目的 为研究脑胶质瘤的耐药、机理及逆转,建立了C6耐阿霉素细胞株(C6/adr)MDR细胞系。方法 采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联合反复短期暴露法建立了C6/adr细胞系,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及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分布及DNA与RN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观察了其克隆形成率,并对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研究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的P-gp定性、定量研究,用RT-PCR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耐药株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了分析,采用MTT法分析了耐药谱。结果 HE染色C6/adr与C6相似,透射电镜畸形核多见,胞浆内有较多的线粒体、核糖体及滑面内质网;群体倍增时间55.2h;传代2、3天,C6/adrDNA指数及RNA指数无变化;细胞周期分布以G0+G1期为主,克隆形成率可达55%;染色体众数多集中于40~42条,以亚二倍体居多;mdr-1基因表达阳性,P-gp含量为42.51%±7.82%,P-gp强阳性,主要位于细胞膜上,端粒酶呈强阳性;动物模型其形态学及P-gp含量均无变化;该细胞株对ADM,VM-26,VCR,5-Fu,VP-16,CDDP耐药,对MTX,CCNU无耐药性。结论 该耐药细胞系C6/adr耐药表型主要为MDR-1,为研究脑胶质瘤的耐药、逆转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 PHA、CD3、与IL-2协同诱导PBMC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俊生;席焕久;魏炳杰;刘兴波;邱建武;张鹏飞;顾立学

    目的 提高人脑胶质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探索治疗脑胶质瘤的新途径。方法 用植物血凝素(PHA)、抗CD3单抗(CD3)和IL-2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扩增新型抗胶质瘤效应细胞PHA-CD3AK细胞,并与CD3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 两组效应细胞增殖曲线均于第6天达高峰,峰值可见,PHA-CD3AK细胞>CD3AK(P<0.05);PHA-CD3A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CD3AK细胞(P<0.05);两组效应细胞于培养的第6、8、10天所测得的杀伤胶质瘤细胞BT325活性可见,PHA-CD3AK细胞>CD3AK细胞(P<0.05)。结论 PHA、CD3和IL-2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使PHA-CD3AK细胞成为较CD3AK细胞增殖能力、杀伤活性更强的免疫效应细胞,且IL-2用量减少,为胶质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

  • 星形细胞瘤恶性进展与P16蛋白表达

    作者:邱吉庆;赵刚;王长坤;关毅;于洪泉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负性调控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纠正P16蛋白缺乏做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SP免疫组化方法对41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进行观察,评价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数与星形细胞瘤恶性度的关系。结果 随着星形细胞瘤恶性度的增高,P16蛋白表达阴性例数增多,阳性染色细胞呈减少趋势。结论 星形细胞瘤P16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分级呈负相关,P16蛋白表达异常是影响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p16蛋白 星形细胞瘤
  • 垂体腺瘤质地与手术入路的探讨

    作者:王集生;谢坚;罗世祺

    目的 探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分析了100例实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MR检查T2信号特点及手术情况。结果 肿瘤质地软易切除者88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36例,泌乳激素腺瘤21例,无功能性腺瘤31例;MR检查T2像:高信号76例,等信号12例。肿瘤质地较韧者12例,其中泌乳激素腺瘤4例,无功能性腺瘤8例;MR检查T2像:高信号4例,等信号8例。结论 垂体腺瘤的质地与MR检查T2像信号强度、内分泌测定有关,可以指导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 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

    作者:刘威;杨富明;童光志;胡志强;刘恩重

    目的 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细胞移植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基因治疗的生物学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pLXSNhGH人生长激素(hGH)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后,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提取包装细胞上清的病毒后,将病毒感染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将细胞移植于小鼠腹腔内,观察hGH的表达情况。结果 hGH体内持续表达达2个月以上,但由于高滴度抗hGH抗体的影响,表达水平呈波动性。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原代成纤维细胞移植体内的持续表达,为细胞移植系统引入GHD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我国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

    作者:赵继宗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病人又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统计,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5%。近年来,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也有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至1999年在国内杂志检索到的动脉瘤直接外科手术的病例达2000多例,如果再加上血管内治疗,病例数会更多,手术死亡率低于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喜的是我国许多中等城市新兴的神经外科也开展了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而且起点较高,无论是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处理都很规范,疗效也令人满意。外科治疗动脉瘤数量的增多,其重要原因是神经科医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加深,改变了以往只治疗出血,不探究出血原因的弊端。据了解,国内众多医院已将脑血管造影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规检查项目,有的医院还将这部分病人收入神经外科诊治,这种理念的改变,无疑是促进我国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根本,由此发现了大量颅内动脉瘤,使病人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挽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九*五”期间,北京天坛医院等国内四家医院神经外科承担的“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研究”,采用四种手术方式,切除巨大动脉瘤,重建载瘤动脉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取得了初步经验,使我国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第三届亚洲神经外科医师会议纪要

    作者:

    ACNS(asia conference of neruological surgeons,)于2000年11月5~9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与会的300多名代表来自亚洲各个主要神经外科中心。会议还邀请美国、德国、丹麦和匈牙利等国著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会议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各种术中的关键步骤和方法。对于基础研究及理论问题则相对涉及较少。作者随同我国的30余名代表一起参加了这次会议,特将本次会议的几个主要议题加以简介。  1.颅咽管瘤:多数专家认为目前仍以显微手术切除为佳方法。对于小型(未侵犯三脑室)的可经翼点入路切除。而对大型(侵犯三脑室)及有钙化和复发病变经双额前颅窝底入路打开终板和双侧外侧裂切除。无论经何种入路均应保护汇入上矢状窦的静脉、嗅神经、垂体柄、下丘脑及由后交通和大脑后动脉发出的供应下丘脑的动脉。切除肿瘤前对后三种结构的辨认是手术的关键。即便无法保留垂体柄也应在靠近垂体一侧切断以利再生。长期随访发现37%复发,主要原因为与颈内动脉、乳头体、下丘脑及视交叉下方的粘连而无法切除。

  • 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全国多中心随机双肓临床研究总结会议暨金尔伦首届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纪要

    作者:

    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总结会议暨金尔伦首届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0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全国十八个研究中心代表及新闻界、公证处代表共40余人。  会议由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总编罗其中教授主持。研究协作组代表、北京天坛医院赵元立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双盲研究结果。研究协作组代表、上海长征医院江基尧教授向大会做了金尔伦临床应用基础报告。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总编王忠诚院士代表研究牵头单位宣读了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关于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的决议。决议认为此次双盲研究结果表明金尔伦针对中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促进意识恢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应用金尔伦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的顺利完成,体现了临床药物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此次研究不仅是中华医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中首次开展的大规模双盲研究,也是全球针对内阿片肽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的首次大规模双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推广价值。这项研究获得圆满成功的意义,还在于它为我国临床医师观察药物疗效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更好地推动我国药物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相信这项研究必定为神经系统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立教授、广东康力医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贾晋斌博士分别代表知识产权双方就公证事宜宣读了委托函,天津市公证处对全过程进行了公证。  金尔伦首届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王忠诚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只达石、罗其中、赵继宗教授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金尔伦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委员负责制模式,为神经外科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信息传递、学术交流等提供策略和资源。这也是我国民族企业首次对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资助。这个委员会运作的目标是在未来建成国际知名科学基金会。(李立 贾晋斌 整理)

  • 海绵窦内颅神经血液供应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吴建东;惠国桢;夏春林

    目的 为减少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时损伤海绵窦内颅神经血供而研究这些颅神经的血液供应解剖。方法 50具成人尸体海绵窦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解剖和分析。结果 (1)90侧(占90%)的标本示动眼神经由颈内动脉的下外侧动脉分支供血;(2)滑车神经近段有74侧(占74%)的标本示其接受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有26侧(占26%)的标本示其接受脑膜垂体动脉分支天幕动脉的供血,滑车神经远段主要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3)在Dorellos管区域,外展神经近段接受脑膜背侧动脉的血供,中段及远段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4)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三叉神经节的内侧部由下外侧动脉和天幕动脉的分支供血,中部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供血,外侧部由下外侧动脉的分支或由脑膜中动脉供血。结论 下外侧动脉在海绵窦内颅神经供血中起重要作用。术中我们应保护这些血供,就可减少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

  • 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姚长义;梁传声;王运杰;孙守成;杨国瑞

    目的 探讨未破裂脑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方法 1988年3月至1998年3月我科经显微外科治疗的未破裂脑动脉瘤78例(92个动脉瘤),男41例,女37例,年龄35~73岁,平均54.2岁。结果 78例致残4例,死亡2例,致残率为5%,死亡率为3%。致残率与病人年龄、动脉瘤的多少、动脉瘤的大小和动脉瘤的部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率与下列因素无关:发病年龄、多发动脉瘤及动脉瘤直径,而与动脉瘤的部位有关。结论 未破裂脑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是好的。

  • 动脉瘤病人住院期间再出血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京生;赵继宗;齐巍;贾文清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死亡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8年6月至1997年6月在住院期间(术前))因动脉瘤再破裂而死亡的4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病人中42例既往有1~3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住院后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前(DSA))出血死亡者23例,造影后出血死亡者22例,其中5例出血与脑血管造影有关,24例再出血发生在动脉瘤自然出血高峰期内(4~10天),住院期间出血死亡的发生率占我院同期动脉瘤总数的7.2%,直接死于再出血的为71%,死于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为29%。结论 入院时全身状况,出血时间间隔,脑血管造影,内科系统合并症及住院期间精神状况等是造成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潜在的合并症及出血后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增加了出血后的死亡率。

  • 脑动静脉畸形的3D-CTA形态学评价

    作者:陈衔城;吴劲松;陈爽;史玉泉;左长京;黄峰平

    目的 评价3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脑AVM病例同时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结果 23例脑AVM术前3D-CTA检查阳性诊断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与DSA比较:(1)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判断完全吻合;(2)引流静脉判断完全吻合19例(83%),部分吻合者4例(17%);(3)病灶部位判断完全吻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脑AVM的3D-CTA二维影像与DSA基本吻合,立体空间三维形态描述好,可弥补后者不足,对手术有指导价值。本技术无创、低风险、价廉,其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可取代DSA。

  •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史继新;王汉东;杭春华;潘云曦;谢伟;樊友武;成惠林;刘承基;邬祖良

    目的 对1985年以来经手术治疗的18例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1例,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4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2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 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11例病人中,除1例术前Hunt-Hess分级IV级的病人术后重残外,均恢复良好。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的4例病人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PCoA)病人虽术前血管造影证实侧支循环充分,但术后出现暂时性对侧轻偏瘫。另1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病人术后第6天因术野血肿再次进行手术,出院时能独立行走。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的2例病人恢复良好。动脉瘤包裹术的1例病人术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 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压迫症状和潜在的出血危险,对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动脉瘤瘤颈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且交叉循环不良的病例,应尽可能重建载瘤动脉。

  • 活体和离体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比较

    作者:蒋昆;孙德麟

    目的 探讨离体和活体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方法 对通过22条犬椎动脉造影、视交叉穿刺注入血小板、红细胞,不同时间观察基底动脉收缩情况。13条犬麻醉后,股动脉放血、猝死、摘出基底动脉作成动脉条,Loker-Ring营养液中,观察5-HT作用后收缩情况,动脉条一组作了内皮剥脱。结果 注入血小板血浆,注射当时引起稍重度收缩,注射后4小时、72小时无明显收缩。注入红细胞,注射当时无明显收缩,注射4小时轻度痉挛,72小时重度痉挛。离体动脉条5-HT 1×10-9M即引起收缩,1×10-7M达到高峰。内皮去除组收缩强于内皮完整组。结论 活体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适合长时间观察收缩情况及病理改变。离体实验模型适合单因素试验及内皮去除。

  •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许百男;周定标;余新光;张远征;李宝民;姜金利;潘隆盛;佟怀宇;张军;张纪;段国升

    目的 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直视手术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42例中3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孤立术,1例行包裹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恢复良好37例,重残3例,死亡2例。29例经4个月~7年随访,恢复良好或中残27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需要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动脉瘤切开减压、缩窄瘤颈和瘤体成形以及载瘤动脉塑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在未来的治疗中,手术与导管技术的结合是较为合理的模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

  • MDS与GDC囊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初步比较(附120例125个动脉瘤报告)

    作者:王大明;凌锋;李萌;张鸿祺;缪中荣;宋庆斌;郝蔓春;张洋

    目的 比较机械可脱式弹簧圈(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MDS)与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 对比分析1995年3月至1999年7月120例125个动脉瘤中,用MDS栓塞的(64例66个)与用GDC栓塞的(48例51个)病人、动脉瘤、栓塞结果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MDS和GDC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有否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氏分级、动脉瘤体长径(8.46±3.42mm与7.38±3.45mm)和颈宽(3.49±1.50mm与3.26±1.52mm)、栓塞所用弹簧圈的平均个数(4.65±3.04与4.24±2.65)和长度(460.2±398.5mm与422.9±387.1mm)、栓塞百分比(95.00%±6.32%与94.19%±7.63%,栓塞≥80%的病例)、以及死亡和永久并发症合计发生率(7.8%与4.2%)等均无显著性统计差异(t或χ2检验,P值均>0.10)。结论 MDS和GDC都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有效材料。MDS价格相对较低,操作需一定的经验和技巧;GDC选择规格多,操作相对简单、安全,适应证更宽。正确选择MDS或GDC(或联合应用),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动脉瘤。

  • 前组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作者:沈建康;胡秉诚;赵卫国;孙青芳;胡锦清

    目的 研究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前组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77例85个前组循环动脉瘤。在诊断上、术前和术后采用3D-CTA以发现和勾划动脉瘤,并与DSA对照。在手术上采用颅底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多瘤夹夹闭、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切除等技术。结果 出院时优良者65例(85%)、轻残6例、重残3例、死亡3例,其中Hunt-Hsess 分级0~Ⅲ级者无手术死亡。结论 3D-CTA技术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有助于术者计划手术方法。在前组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中我们采用和改进的一些手术技术,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 血管内治疗46例宽颈颅内动脉瘤

    作者:吴中学;杨新健;姜除寒;李佑祥;张友平;王忠诚

    目的 报告并评价46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1997年以来对于46例宽颈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电解微弹圈“筐篮”技术栓塞治疗27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17例,用支架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 使用筐蓝技术治疗的27例中完全闭塞者为22例,有5例不完全闭塞;17例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1例完全栓塞;2例支架加微弹簧圈栓塞,1例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全部46例无永久性神经症状并发症,44例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神经外科网上继续教育

    作者:彭远

    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更新陈旧的知识。终生学习意味着要不断地继续教育。怎样才能有一个便利、快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继续教育呢?科技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上网成了人们日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上网干什么?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Internet就像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故此、网上继续教育成为当今成人继续教育的一个快捷便利的途径。而网上充电、网上再教育将是提高一个神经外科医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实现网上继续教育呢?  第一,基本要求:有一台486以上的电脑(当然PⅡ以上的更好)及相应的上网设施(MODEM和电话线),再具备电脑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并安装相应的上网软件,然后就可以上路了。因为在Internet上80%的信息都是以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故此,上网之前好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当然,网上提高英语水平也是继续教育的目的之一。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