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

    作者:孙雪飞;刘静;孙胜军;王亚明;陈悦丹;邢瑞娴;白雪燕;钱筠;朱红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R-MAD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治疗的35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妥昔单抗(d0:375 mg/m2)、大剂量甲氨蝶呤(d1:3.5 g/m2)、阿糖胞苷(d2:0.5~1 g/m2)及地塞米松(d1~3:10 mg/d)治疗,每21天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结果 3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6 ~66)个月,其中20例(57.1%)达到完全缓解,13例(37.1%)达到部分缓解,2例(5.7%)疾病进展,总有效率为94.2% (33/35).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95% CI:19.5~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0个月(95% CI:9.4~50.6).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例(68.6%)患者病程中出现了1~3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安全、有效.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耿焕;沈和平;褚正民;沈建国;张李涛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浙江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NICU收治的3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3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有214例(57.5%),以呼吸道、泌尿系统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开颅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医院感染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低、昏迷时间≥2周、留置导尿管≥2周、留置深静脉≥2周、使用镇静药物为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 <0.05),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一周内≥104.5 kJ·kg-1·d-1)为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N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入院时GCS评分低、昏迷时间≥2周、留置导尿管≥2周、留置深静脉≥2周、使用镇静药物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则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

    作者:孙朝晖;周文静;王思瑜;林久銮;张冰清;刘一鸥;贺晶;周新林;左焕琮

    目的 探讨异常电活动和发作对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手术治疗,且术后Engel分级均为Ⅰ级的42例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推理能力、语言能力、注意能力及执行能力的特征,并结合异常电活动放电指数、侧别和发作特点,探讨上述因素对不同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42例患者威斯康辛卡片分类受异常电活动侧别的影响,左侧和双侧或多灶异常电活动患者的得分明显降低(均P<0.01).清醒期放电指数和发作频率为语义加工得分的影响因素,放电数量增多(>50%)或继发强直-阵挛发作频繁时(>1次/d),语义加工得分均降低(均P<0.05);异常电活动侧别以及继发强直-阵挛发作为语音加工得分的影响因素,当电活动位于左侧、双侧或多灶时或继发强直-阵挛发作,患者语音加工得分均降低(均P<0.05).合并睡眠期频繁放电(>50%)或有继发强直-阵挛发作的患者的三维心理旋转得分均降低(均P<0.05).结论 清醒期和睡眠期放电指数、异常电活动侧别、发作频率以及发作类型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认知功能.

  • 复合手术室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颅底巨大动脉瘤二例报告

    作者:高南南;赵岩;杨新宇;李迺昕;岳树源;杨树源;张建宁

    例1 女,63岁.主因“突发头痛、头晕伴视物双影2周”于2014年7月7日收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宽直径约30 mm(图1A).首先在复合手术室(Hybrid)内局部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右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图1B);并行同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 occlusion test,BOT).

    关键词:
  •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持续性植物状态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迟凯扬;张赛;赵永青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是脑遭受严重损伤后的一种状态,即脑干、间脑的功能相对保留,而大脑皮质的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植物生存状态,仅有小反应一睡眠/觉醒周期,能睁眼但无意识,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人进行交流.1972年,由Jennett和Plum[1]首次提出PVS的概念,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及伦理学的发展,近年来,欧洲一些学者建议用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来表述该类人群,因UWS使患者家属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更符合伦理的要求,而且能让临床工作者持更积极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患者的病情,相对于PVS可能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2].

    关键词:
  • 血管吻合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博浩;佟小光;窦长武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一直备受关注.1967年,由Yarsargil和Donaghy成功实施了首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血管吻合术[1].之后数十年,随着治疗水平的进步,脑血管吻合术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但其应用价值仍饱受争议.本文从血管吻合术治疗的相关脑血管疾病、吻合技术及材料的改进等方面综述如下.

    关键词:
  • 脊索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帅;张亚卓

    脊索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占恶性骨肿瘤的1% ~4%,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脊索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约为5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美国肿瘤监测流行病学和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SEER)显示,脊索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29年[1].原发性脊索瘤的发病部位包括骶尾部(50%)、颅底(35%)和其他中轴骨(15%)等[2],主要分为3种病理类型,即:经典型、软骨型和去分化型.脊索瘤主要的病理特征为:在显微镜下可以在肿瘤细胞中观察到大量的空泡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到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转录因子T基因(Brachyury)表达阳性[3-4].

    关键词:
  • MAPK信号通路在颅脑创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丹;涂悦;张赛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内,是一种能够将细胞外的刺激信号传递至细胞核,从而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的重要信号传导系统,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MAPK链包括4条基本信号转导通路:(1)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1/2,ERK1/2)通路,(2) p38 MAPK通路,(3)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通路,(4)大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big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BMK1或ERK5)通路[1].

    关键词:
  • 烟雾病合并外周动脉动脉瘤的诊治现状

    作者:王者;王增光;杨新宇

    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1-2].烟雾病患者可能合并动脉瘤,且动脉瘤往往在异常扩张的侧支通路等血管薄弱部位形成[3].本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烟雾病合并外周动脉动脉瘤的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转运蛋白在脑出血模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阳;刘伟;赵恒立;戴志强;刘昕;冯华

    目的 研究转运蛋白(TSPO)在小鼠脑出血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小鼠脑出血模型.应用28分法评价不同出血量的两组小鼠(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μl和25μl)在脑出血后1d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假手术组、出血量15μl组和出血量25μl组的TSPO表达水平.以Western blot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出血量25μl组小鼠造模后12 h,1、3及5 d TSPO的表达情况.结果 28分法评分结果显示,两组脑出血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假手术组均有升高(均P <0.05),且以出血量25μl组更为明显(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两组脑出血模型小鼠TSPO的表达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均P<0.05),且出血量25μl组的TSPO表达高于出血量15μl组(P<0.05).在造模后12 h内,出血量25μl组的TSPO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l、3及5 d TSPO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TSPO表达在造模后12 h不明显,而在造模后1、3及5d逐渐增加,且多表达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TSPO在小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表达增多,其表达水平与出血后时间、出血量有关,提示可能与脑出血后继发性炎性反应及损伤相关.

  •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裴景春;李智高;谢姝姮;牟临杰;张兴逵;王崇谦;王进昆;汤志伟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 ~ 5%[1],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致死率约为50%[2].因此,对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应积极治疗.但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干预也是有风险的,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性治疗术后的病死率约为1.5%~2.3%、致残率约为10% ~ 20%[3].未破裂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在0.8%~2.0% [4-5],提示大部分未破裂动脉瘤有可能终生不破裂.近年来,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危险因素分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 LVIS支架辅助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李立;李天晓;王子亮;白卫星;薛绛宇;朱良付;冯光

    目的 总结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大径≤5 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21例.回顾性分析动脉瘤的栓塞率、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总结使用技巧.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瘤Raymond Ⅰ级栓塞16例(76.2%),RaymondⅡ级栓塞4例(19.0%),RaymondⅢ级栓塞1例(4.8%);载瘤动脉完全保留.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支架释放过程中尾端打开不良者2例,1例给予Gateway球囊扩张,另1例行导管按摩后支架张开,贴壁好.术后3~6个月影像学随访18例,结果与术后即刻影像相一致,无复发患者.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3例.术后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1分.结论 LVIS支架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提高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及降低动脉瘤复发风险可能有所帮助.

  • 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早期皮质分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川川;方亦斌;杨鹏飞;赵瑞;李强;刘建民;黄清海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MCA)早期皮质分支动脉(ECB)动脉瘤的特点,探讨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35例(146个)MCA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筛选出ECB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血管造影结果、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筛选出32例患者共33个(22.6%) ECB动脉瘤(包括1例双侧早期分支动脉瘤),其中早期额支动脉瘤21个、早期颞支动脉瘤12个,27个(81.8%)为宽颈动脉瘤.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7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9个(27.3%),瘤颈显影4个(12.1%),瘤体显影20个(60.6%).术中动脉瘤出血1例(3.1%),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治疗后好转.21例(65.6%)患者影像学随访3~14个月,平均(5.7±3.5)个月,其中15例达到完全栓塞,3例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瘤颈复发,均未再治疗,予继续观察随访.31例(96.9%)临床随访10~ 42个月,平均(20.3±8.9)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或动脉瘤再出血.结论 ECB动脉瘤有别于分叉部动脉瘤,其形态复杂、位置特殊;血管内治疗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 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志伟;李学东;覃军;陆建吾;黄河清

    目的 探讨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56例急性期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共58个动脉瘤.针对年龄、性别、动脉瘤特征、Hunt-Hess分级、支架类型、支架置入方式、是否行侧脑室外引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寻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共9例(16%),其中血栓形成6例(11%),出血3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P =0.001)、动脉瘤部位(P =0.001)、支架类型(P=0.012)、支架技术(P =0.009)可能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OR值:20.103,95% CI:3.182 ~54.365,P=0.012)、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值:7.230,95%CI:1.953 ~ 22.152,P=0.022)与支架补救途径技术(OR值:1.819,95%CI:1.164~2.065,P=0.048)为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发生于大脑中动脉、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以及采用支架补救途径技术的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余舰;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目的 总结应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以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3例,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37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35例,近全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GOS分级Ⅴ级),无并发症,无一例死亡.6个月后DSA随访24例,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3例失随访.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疗效较好,具有可行性.

  • 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春德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很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发病率约占儿童颅内病变的1%,其中90%位于幕上,60%位于颅中窝(亦称为侧裂蛛网膜囊肿)[1-2].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自然病史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目前尚没有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指南.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是无症状而被偶然发现,少数囊肿可以进行性增大,表现为头痛、囊肿破裂出血、硬膜下积液、癫痫等.对于症状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公认应予手术治疗;而对于无症状者,是否给予预防性手术治疗,目前争议较大.

    关键词:
  • 儿童颅骨皮样囊肿五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成伟;宫剑;刘巍;张冰克;马振宇;李春德;田水吉

    颅骨皮样囊肿是沿胚胎闭合线分离的表皮细胞形成的囊肿,表现为出生时可见皮下结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多发生在中线部位,偶可见囊肿向颅内扩展呈哑铃形[1-3].儿童颅骨皮样囊肿临床相对少见,常见于小儿[4],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均相对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5例儿童颅骨皮样囊肿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
  • 儿童和青少年额叶癫痫患者术后急性发作及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翠萍;杜薇;遇涛;张国君;王玉平;李勇杰

    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痫(FLE)患者术后急性发作(APOS)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及术后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额叶致痫灶切除后,随访≥3年的药物难治性儿童及青少年(年龄≤21岁)FLE患者51例.分析术后APOS的风险因素及对长期疗效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所有患者术后无发作的比率.结果 51例患者中,11例(21.6%)出现了APOS.APOS组与非APOS组比较,手术部位为额后中央区的患者更易出现APOS(P =0.020),而两组的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是否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sGTCS)、术前MRI有无病损、术前和术后发作间期脑电图(EEG)、是否埋置颅内电极、手术侧别、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6~68个月,平均为(48.5±10.3)个月.随访期,APOS组无一例发作消失,非APOS组21例无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51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及5年无发作的比率分别为54.9%,49.0%,43.1%,41.2%及41.2%.术前MRI检查额叶有明确病损的患者,术后5年不发作的比率为50.0%,略高于MRI正常者的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69).术后病理学结果为FCD的患者,术后5年不发作的比率为42.9%,非FCD者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14).结论 儿童和青少年额叶癫痫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出现APOS的患者长期随访疗效较差.

  • 儿童髓母细胞瘤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姜涛;王军梅;杜江;邱晓光;李春德

    目的 探讨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影像学资料、病理类型、放疗、是否化疗、临床预后等进行了调查和总结.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中男65例,女27例;年龄3 ~17岁.随访时间为6~12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4.0个月.其中经典型髓母细胞瘤60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24例,大细胞型1例,间变型7例.19例术前发现肿瘤播散,12例术后残余肿瘤≥1.5 cm2,6例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情况.81例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其中53例肿瘤浸润第四脑室底部;11例肿瘤位于一侧小脑半球或小脑脑桥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大细胞/间变型、肿瘤播散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大细胞/间变型、肿瘤播散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后较差,需要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 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子德;于如同;祁正磊;沈志刚;苗发安;谢满意;纪培志;王强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4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保守治疗18例;钻孔引流治疗8例,其中3例因术后血肿部分残留行尿激酶治疗;开颅手术9例.结果 18例保守治疗的患儿均于发病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显示血肿吸收;钻孔引流的8例患儿,术后血肿量残留<5 ml;开颅手术的9例患儿,术后血肿清除彻底.随访4个月至5年,所有患儿恢复良好,无手术致死及致残的患儿.结论 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发生相对较多,以高处坠落伤及跌倒伤为主,人字缝分离性骨折及枕骨骨折是出血的主要原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对病情判断较重要;急性期血肿极易液化,钻孔引流对液化血肿的治疗安全有效;儿童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断并及时而恰当治疗预后良好.

  • 仿生骨材料行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拓宇;张玉琪;崔福斋;左焕琮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治疗手段及新材料的使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0月采用清华大学材料系自行研制的仿生骨(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经术前个性化计算机3D打印成型后,分别对11例不同部位颅骨缺损的患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按时回院复查.结果 11例患儿手术均圆满成功,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均满1年,植入的仿生骨材料固定良好,测量CT值显示其材料密度较原始数值明显上升,患儿头颅外型发育正常,切口愈合良好,各项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明显.结论 采用仿生骨材料(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行儿童颅骨缺损修补术,可较好地解决儿童颅骨修补后生长发育的问题,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其他颅骨修补材料,是儿童颅骨缺损修补的较合理材料.

  • 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施伟;李昊;赵瑞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治疗体会,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诊断为AT/RT的12例婴幼儿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 12例患儿中,手术全切除10例,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硬膜下积液2例,继发性癫痫2例,缄默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所有患儿均未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2例术后失访,随访的9例患儿全部复发,1例仍在随访中.复发时间短为术后2个月,长为术后9个月,均不超过1年.其中3例原位复发,6例脑脊液播散,颅内多发转移.所有复发的患儿均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 AT/RT临床发病率低,病例罕见,但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虽经手术全切除及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影像学上虽然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难与髓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鉴别,终确诊还需通过病理学诊断.

  • 先天性脊柱裂的常见类型及手术对策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一、分类先天性脊柱裂种类很多,同一种类型还有各种亚型.脊柱裂根据病变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将有椎管内容物膨出者称显性或囊性脊柱裂,反之则称隐性脊柱裂[1-4].1.显性脊柱裂:根据病理学形态又可分为,(1)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此型外观为一背部肿块,有的肿块表面为一菲薄壁,无皮肤覆盖;有的肿块表面有皮肤覆盖,但无皮下脂肪组织,真皮层呈疤痕样变性,直接与囊壁相粘连.

    关键词:
  • 努力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水平

    作者:于炎冰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史中重要的突破性创新技术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脑神经疾患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MVD逐渐被用于治疗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脑神经疾患,其应用日益广泛.

    关键词:
  • 规范开展大骨瓣开颅手术

    作者:刘佰运

    大骨瓣开颅手术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从学术界初的反对、争议,到如今的广为接受并应用,充分证明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的重要地位.在近一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脑外伤救治的综述中,也提出大骨瓣手术是作为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后选择[1].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