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胸椎管内生骨瘤一例

    作者:黄昌仁;董劲虎;明扬;詹书良;杨周

    患者女,49岁.因双下肢麻木、脐以下皮肤感觉障碍、肌力下降5月,加重3天住院.查体:脊柱T10叩痛(+),双下肢肌力Ⅳ级,脐以下浅感觉减退,膝、跟腱反射(+++),左踝阵挛(+),左Babinski 征(+),双侧跟膝胫试验(+).椎管造影示:T10下缘硬膜外占位,呈不全性梗阻.CT检查示:T10椎管内后壁偏右有一15mm×10mm×8mm大小占位,密度高,呈骨性,边界清楚,向左前压迫硬膜囊及脊髓.术前诊断:T10椎管内生骨瘤.

  • 第四脑室钙盐沉积一例

    作者:王本瀚;汪靖;郭效东

    患者女性,7岁.因反复呕吐4月,头痛2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颅神经阴性,四肢肌张力稍高,肌力正常,双侧Binskis 征阳性,共济运动障碍.CT 示四脑室内混杂密度影占位,内有钙化灶,与脑干边界不清,增强效应不明显.MIR示四脑室内及桥脑至C3脊髓内长T1、长T2 信号影.入院诊断为四脑室及脑干胶质瘤.术中见肿瘤约6cm×5cm×5cm 大小,呈灰白色,质韧软,部分囊变,无包膜,与四脑室顶及侧壁边界清楚,与四脑室底部及延髓边界不清,近四脑室底部肿瘤呈细沙石样,部分钙化.

  •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一例

    作者:张弘;郝志文;李振举;杜简秋;曹贵文;赵素岗;毛淑华

    患者女,60岁.头痛11年,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复视、左眼外凸.近一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记不起人及物品名称.查体:命名性失语、左眼外突并内斜、眼球活动受限、复视、视力左眼仅0.5米处可见手动.右侧肌力Ⅲ级.头部CT报告为左侧颅中凹圆形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界清,强化明显6cm×6cm×5.1cm,眶尖、蝶骨小翼及前床突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占位效应明显.头部MRI 示左侧鞍旁及鞍部5cm×6cm×6cm哑铃型肿物T1 WI 信号稍低且均匀,T2 WI 信号高境界清晰,注射Gd-DTPA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 颅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一例

    作者:魏育涛;张朋奇;朱兆川

    患者男性,48岁.因发现前额部隆起2年入院.检查:前额部隆起,无压痛,触及约3cm×4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X线头颅正侧位片:头颅额部见多发性有规则透亮区,无硬化边缘,无骨膜反应,病灶边缘清楚锐利,呈穿凿状.头颅CT扫描:额部软组织影增厚,额骨呈穿凿状大小不等的骨质缺损,脑质密度未见异常,脑室系统、脑沟、脑裂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诊断:嗜酸性肉芽肿.

  •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顽固性癫痫

    作者:王峰;孙涛

    通过微小电极对皮层下结构、脑干、小脑进行刺激是近30多年来采用的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称为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疗法.

  • 小儿结节性硬化合并颅内肿瘤

    作者:金惠明;孙莲萍;鲍南;朱杰明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 又称Bournville-Pringle 病.本文报道我科遇到TSC 合并脑瘤6例.其中1例同时又伴发肾脏肿瘤.就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 Rasmussen's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栾国明;李云林;高宝勤;曲春城

    临床与方法患儿男,2.5岁.因发热后发作性肢体抽搐3月住院.当时因发热、咳嗽,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进行治疗.当上述症状缓解,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后2天,突然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静脉点滴安定后癫痫发作停止.以后上述全身性发作消失,但出现频繁的右侧肢体节律性、阵挛性抽动,每间隔3~6分钟发作一次,每次持续2~5分钟,每天发作30~100余次;有时则为持续性的右侧肢体抽动.

  • 脑囊虫外科治疗77例分析

    作者:李国放;宋军;李广兴;朱国玲

    收集我院根据脑囊虫病诊断标准所确诊的205例,其中77例行手术治疗[1],现就手术在脑囊虫病治疗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附27例报告)

    作者:刘瑞云;尹绍雅;张楷文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2~64岁,平均年龄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打击伤6例,坠落伤3例,受伤至入院在48小时以内.其中因合并血肿及脑挫裂伤而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者9例.Fisher分级2级21例,3级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于基底池、环池11例,大脑半球脑沟7例;血肿发生于前侧裂6例,纵裂2例,天幕下1例.

  • 选择性NO合成酶抑制剂1400W对创伤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蒋小齐;张世明;邵竹平

    一、材料与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治疗组和1400W治疗组.NS组又分为6h、24h、48h、72h、120h、168h 6个小组,1400W组分为24h、48h、72h 3个小组,每组均为8只.以10%水合氯醛腹腔内注射麻醉,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造成右顶叶中度脑挫裂伤模型.伤后18h给予治疗,1400W组以20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内注射,每8h一次,NS组同时给予等量的NS腹腔注射.

  • 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作者:柳琛;刘波;鲍遇海;党木仁;周庆九

    一、资料与方法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19~67岁,病程2月~4年.临床表现以头痛、行走不稳、患侧听力下降、Ⅲ、Ⅳ、Ⅴ、Ⅵ颅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

  • 血管内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

    作者:陈东;陈旭东;陈洪;吴耀晨;吴中学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男14例,女6例.年龄小8岁,大63岁.病史短1月,长4年.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4例、椎动脉3例,椎-基底动脉交接区1例、基底动脉中段2例;其中小直径1.5cm,大直径7cm;大型动脉瘤3例,巨大型17例;囊形15例,梭形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压迫占位症状,4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 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张锡增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头的Liliequist膜.结果 Liliequist膜是前切迹空间的网膜结构,鞍背、动眼神经、下丘脑及基底动脉是其主要附着结构,分下丘膜、间脑膜和中脑膜三类叶,伸向内上方、后上方及后(下)方,其大小、性状及附着均有较大差异,同垂体柄和后交通动脉等有纤维联系.结论该膜可维系鞍后诸结构的空间位置,下丘膜分隔后交通动脉池与视交叉池,间脑膜主要分隔视交叉池与脚间池,中脑膜主要分隔脚间池与桥前池,均是重要的手术标志和界面.经幕上达到基底动脉尖或上斜坡,需经过该膜,可较安全地切开.

  • 额颞眶-颧弓开颅显露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菅凤增;王兴文;王长春;沙成;孟杰;刘树山

    目的利用额颞眶颧弓(FTOZ)开颅,结合深部骨切除对基底动脉及岩骨斜坡区的显露进行研究.方法利用10例尸体标本20侧FTOZ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用于显露基底动脉上部;切除岩骨前部用于显露岩骨斜坡区.结果单纯FTOZ开颅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结合前后床突切除,在10例标本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Kawase 三角)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在50%(10侧)的情况下其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 FTOZ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正确选择开颅侧别,结合前后床突切除,FTOZ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结合岩骨前部切除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FTOZ开颅也是全切肿瘤的良好选择.

  •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张静波;吴中学;王忠诚;李佑祥;姜除寒;杨新健;张友平;尹可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为0.5~1∶1,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 16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2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95%)栓塞.有7例随访6个月~1年,有1例出现动脉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时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避免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提高了宽颈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 MRI硬膜尾征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意义

    作者:苏万东;吴承远;孟祥水;徐淑军;江玉泉

    目的研究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病因.方法术前辩认MRI硬膜尾征,显微镜下确认,将其连同肿瘤主体作Ⅱ级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能正常工作及生活,随访6月至5年未见复发.结论确定脑膜瘤的硬脑膜浸润,并作包括它的Ⅱ级切除可有效的预防脑膜瘤术后复发.

  • 积极稳妥地开展癫痫外科手术

    作者:栾国明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科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根据WHO新统计结果:癫痫的患病率在5‰~11.2‰之间,我国近期调查表明约在5‰左右.癫痫的发病率,我国为35/10万/年.

  • 术前CT扫描时激光点头皮定位的简易装置

    作者:陈毅力;王义荣;甘海鹏;孙伟军;臧国尧;杨树旭;李新伟

    颅脑病灶术前进行头皮定位(尤其在小切口微侵袭手术)有助于手术切口的确定,以求准确、快捷.但仅根据CT、MRI 影像资料进行头皮精确定位并不易.我们介绍两种术前CT 扫描时使用激光点进行头皮定位的简易装置及使用方法.

  • 癫痫患者再手术探讨

    作者:李云林;栾国明;闫丽;曲春城

    目的探索顽固性癫痫患者初次手术后,癫痫发作不缓解或好转一段时间后再发作的原因.总结再手术的经验.方法 27例诊断明确的顽固性癫痫病人.初次经X-刀、γ-刀放射治疗的11例,立体定向下毁损的2例,开颅手术的14例.其中25例癫痫发作曾经好转;2例癫痫发作如前.经再手术前综合评价后,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再手术治疗.治疗的重点是彻底处理致痫区.术后常规使用抗癫痫药物.结果再手术后近期疗效较好,癫痫发作均明显减少,部分患者甚至能完全控制其癫痫发作.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结论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对致痫灶要继续、彻底处理.

  • 发作间期颞叶癫痫的18F-FDG PET 显像研究

    作者:漆松涛;邱炳辉;欧阳辉;吴湖炳;杨开军;彭玉平

    目的采用诊断试验评价方法评估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对颞叶癫痫定性和病灶定位的诊断价值,探讨其对外科治疗的意义.方法 26例CT或MRI检查正常,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的颞叶癫痫患者在同期进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图像通过目测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PET显示的低代谢区行皮层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描记以评估18F-FDG PET检测癫痫灶的特异性,17例定位明确的单侧颞叶癫痫行前颞叶切除术,术后进行随访.2例PET未检出癫痫灶,7例DEEG定位双侧病灶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26例颞叶癫痫中,发现18F-FDG PE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为92%(24/26),特异度为87%(21/24).结论从颞叶癫痫的定性定位诊断来看,发作间期18F-FDG PET 脑显像对癫痫灶的检出率较高,但18F-FDG PET显示的低代谢区与癫痫灶的位置并非完全重叠,尚需要其他的诊断措施加以肯定,18F-FDG PET和皮层脑电图或深部脑电图对癫痫病灶定位的一致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脑磁图定位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51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丹;王焕明;李龄

    目的探讨脑磁图在顽固性癫痫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术前对51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行脑磁图、磁共振及视频脑电检查,结合术中皮层脑电图分别进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标准前颞叶切除术及致痫灶切除术等手术;并用脑磁图定位神经导航下手术切除致痫灶2例,神经导航下海马杏仁核切除2例.结果术后发作完全停止的占76.5%,发作减少>75%的占11.8%,发作减少>50%的占5.8%,发作减少不足50%的占5.8%;脑磁图与视频脑电及皮层脑电图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82%和96%;脑磁图对内侧颞叶癫痫的定位敏感性较差;脑磁图定位导航手术可在切除致痫灶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结论脑磁图是一项灵敏的无创性癫痫灶定位方法,是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的一项技术突破.

  •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长期效果

    作者:谭启富;孙康健;潘云曦;孙克华;华长春;乔梁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在1989年5月至1997年4月间,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8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经验.方法采用Rasmussens的方法,个别应用改良的功能大脑半球切除术行手术治疗,也即是切除感觉运动皮质和颞叶,并将残留的额叶及其顶枕叶的部分脑组织失去连接.结果本组随访3~11年,平均6.7年.8例病人的癫痫得到了满意的控制,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提高,已上学或参加工作.没有发生晚期的脑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可使频繁的癫痫发作终止或减少,并有可能允许病人独立生活.

  • 痫灶切除辅助性脑皮层横行纤维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栾国明;李云林;闫丽;白勤;孙振荣;周建;张斌

    目的采用低功率热灼的方法,毁损脑皮层的横行纤维,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观察该方法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非功能区致痫灶后,辅助热灼功能区的致痫灶或癫痫样放电.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前后、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病理观察热损伤的深度和范围.结果热灼后肉眼下见:皮层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改变,与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类似.显微结构见:热损伤仅在脑浅表皮层(Ⅰ~Ⅲ).随访108例术后病例1~5年,癫痫发作消失的占75.9%,总有效率91.7%.术后9 例病人出现一过性的功能障碍,但均在一周左右恢复.结论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辅助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其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可靠,易在临床推广.

  • 多种手术结合治疗顽固性癫痫

    作者:孙振荣;栾国明;周建;白勤

    目的对部分复杂的顽固性癫痫病人,将几种手术结合使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230例,其中对15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病人年龄9~43岁,平均18岁.病程4~40年,平均13年.发作形式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失神,其中有8例存在两种发作形式.术前均服过多种抗癫痫药,病程后期同时服用2~3种抗癫痫药.这15例病人术前均行头皮脑电视频连续监测及头MRI检查,其中5例行头PET检查.手术在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监测下进行.13例行额颞开颅,胼胝体前部切开+颞前叶及海马切除+皮层热灼术;1例行额颞顶枕开颅,枕叶萎缩皮层切除+胼胝体前部切开+选择性海马切除+皮层热灼术;1例先行左额颞开颅,脚间池错构瘤及颞前叶及海马切除+皮层热灼术,术后癫痫减轻但仍发作且术后头皮脑电显示右额棘波明显,故又行右额颞开颅,胼胝体前部切开+皮层热灼术.结果术后无死亡及并发症.术后抗癫痫药物减少,术后12例服用一种抗癫痫药,3例服用两种抗癫痫药.术后随访3~12个月,14例无癫痫发作,1例癫痫发作两次(术前每天发作5~8次).结论多种手术结合治疗顽固性癫痫病人安全有效.

  • 脑发育异常性癫痫脑组织的MDR-1、MRP和GFAP表达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丁成云;栾国明;徐群渊;杨慧

    目的观察灰质异位性难治性癫痫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DR-1)、耐药基因相关蛋白(MR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发育异常性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确诊为脑灰质异位性症状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下病灶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中MDR-1、MRP及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中,除一些增生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同时具上述三种蛋白的阳性标记外,在一些异形的神经元内同时还存在有MDR-1和MRP的阳性表达.结论灰质异位性难治性癫痫中MDR-1、MRP及GFAP不仅可在一些反应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而且还可在一些发育异常的异形神经元中表达.

  • 难治性癫痫的偶极子定位手术治疗

    作者:徐如祥;刘智良;张新伟;周谷兰

    目的探讨利用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在我院实施的25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运用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进行术前精确定位,指导采用相应多种方式手术治疗,并探讨其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随访6~22月者180例,疗效满意112例,显著改善(发作减少75%以上)36例,良好(发作减少50%以上)22例,疗效差10例.总有效率为94%,显效率82%,未发现任何远期功能损害.结论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是目前用于明确癫痫病灶定位较为先进的方法,准确指导手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 cDNA芯片检测耐/非耐苯妥英钠癫痫鼠脑线粒体基因的差异表达

    作者:曾可斌;王学峰;文世全;沈鼎烈;晏勇

    目的通过了解耐/非耐苯妥英钠(PHT)癫痫鼠与人类同源线粒体基因的差异表达来探索难治性癫痫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建立PHT耐药和非耐药癫痫鼠模型,取脑组织常规抽提mRNA,逆转录生成cDNA并标记后,与含有4096条人类已知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检测线粒体内37个基因及线粒体外相关基因在两者间的差异表达.结果发现耐PHT鼠脑线粒体37条基因中有12条基因表达异常.结论脑细胞线粒体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难治性癫痫的分子病理基础,能量代谢障碍和神经元凋亡在难治性癫痫形成,尤其是后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MDR-1和GFAP蛋白在难治性癫痫脑组织的表达

    作者:丁成云;徐群渊;栾国明;杨慧;王元身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的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脑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DR-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方法在对22例难治性癫痫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观察脑组织中MDR-1和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是难治性癫痫共同的病理学特征.MDR-1蛋白的表达主要在一些增生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壁周围结构,而寡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正常的神经元内无MDR-1蛋白的表达;增生性星形胶质细胞内MDR-1与GFAP具有共存现象.结论在难治性癫痫的反应性脑胶质细胞内同时具有GFAP和MDR-1蛋白的高表达和共存.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与血脑屏障动态变化

    作者:冯华;王宪荣;章翔;易声禹;陈志;吴国材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局部脑血流(rCBF)与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尼莫地平(Nim)的作用特点.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在SAH后1h、4h、12h、24h、3d、7d、14d及21d等不同时相点,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和电镜对各组大鼠局部脑血流与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SAH后大鼠的rCBF明显下降且具有"两期"反应,在SAH后1h后rCBF有所恢复,4h后再度降低,并可持续至21d.BBB损害改变在SAH后早期即可观察到.Nim对rCBF降低和BBB损害均有改善作用.结论 SAH后rCBF与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早期应用Nim可以改善SAH后CVS,并对BBB的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 PTEN 和钙粘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乔建勇;付宪文;焦保华;张祥宏;段庆华

    目的探讨PTEN和钙粘素(E-cadherin, E-cd)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胶质瘤和9例正常脑组织中的PTEN和E-cd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 和E-cd 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PTEN 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2%,组织学分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E-cd 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24%,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PTEN 和E-cd表达在胶质瘤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 PTEN 和E-cd 均在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有可能与胶质瘤的侵袭性行为有关.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