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神经导航测量大脑前、后联合线的颅外平行线

    作者:张锐;常亮;谭春雷;吕中华;王洪滨;张磊;金华;苏君;张学新

    目的 探讨颅外体表参考线与大脑前、后联合(AC-PC)线之间的关系.为脑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的颅内靶点定位提供可靠、准确的体表参考线.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1月至2010年3月39例颅内肿瘤患者的头颅MRI神经导航资料,在GE Insta Trak 3500导航工作站中打开,在轴面与矢状面上将AC-PC线通过一系列的水平移动移至颅外并通过眼外眦,测量该线到外耳门中心的距离.结果 AC-PC线同一轴面体表平行线距离外耳门中心点的距离:男(49.31±6.28)mm,女(46.60±6.13)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均数为(47.71±6.26)mm.通过眼外眦AC-PC平行线距离外耳门中心点的距离:男(32.27±6.32)mm,女(27.41±5.79)mm,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神经导航测量AC-PC线的颅外体表平行线方法直接、可靠.通过眼外眦的AC-PC线的平行线距离外耳门中心距离男女之间不同.

  •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体会

    作者:赵恒;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王丙乾;王鑫;张慧端;范雁东;党木仁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治疗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神经内镜修补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鼻漏持续时间14 d-20年,伴有脑积水者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下修补手术,伴有脑积水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给予降颅压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治愈,其中7例术后配合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另1例伴有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治疗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方法,配合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 部分神经肌肉阻滞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凌雁;窦云凌;张恒;夏之柏;吴新建;刘金龙;黄正松;江楠

    目的 将肌松监测和脑电监测相结合,探索在部分神经肌肉阻滞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的影响.方法 12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中行TceMEP监测,同时监测脑电图和5个成串刺激(TOF),计算爆发抑制比(BSR)和T4与T1比值,在BSR=0、肌松完全恢复后记录TceMEP基线;调节异丙酚和肌松药剂量,分别在肌松恢复、0.25<BSR<0.5和BSR>0.75以及BSR=0、T4/T1为25%时记录TceMEP并评估刺激时患者出现体动的情况.结果 基线时患者出现体动率较高(9/10),在肌松恢复、0.25<BSR<0.5和BSR>0.75两种情况下体动发生率降低(1/10和0/10),TceMEP波幅较基线时下降明显(P<0.05和P<0.01);部分肌松且BSR=0时TceMEP波幅较基线时相差不多(P>0.05),10例中仅1例出现体动;各种情况下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进行TceMEP监测,需避免盲目增加麻醉药物剂量加深麻醉;在脑电图未出现爆发-抑制波形时,使T4/T1维持在25%,可以有效记录TceMEP,又能降低患者发生体动的风险.

  •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MR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忆;漆松涛;张喜安;潘军;张嘉林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28例脑膜瘤手术患者的病理类型;病理类型参照WHO 2007年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利用PACS影像系统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脑膜皮细胞型多为稍高或等T1、高T2信号,信号均匀;混合型可出现多种信号组合,内部不均匀;纤维型T1、T2多为等或稍低信号,信号均匀;砂粒体型多为低T1、T2信号,有时见到团状或斑块样信号;其他良性脑膜瘤少见,多为低或等T1信号,稍高T2信号;非良性脑膜瘤信号特征类似,多为低或等T1信号,稍高T2信号,内部囊变坏死多见,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在MRI上信号表现有所不同.分析MRI信号特点,对术前判断肿瘤病理类型及术中肿瘤切除方式的选择有意义.

  • 椎管内硬膜下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耿焕;张建民

    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solitary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SEP)是浆细胞瘤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其中椎管内硬膜下SEP极为罕见.本文报道我院2009年收治的1例椎管内硬膜下SEP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Cowden综合征

    作者:姜涛;王军梅;杨蕾;薛超强;罗世祺;刘庆良;张玉琪

    目的 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Cowde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访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105个月(平均36.6个月).结果 7例患者中6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另1例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肿瘤全切,1例大部切除.4例伴有Cowden综合征的患者主要伴发疾病有面部多发斑丘疹、肢端角化症、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乳腺瘤、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甲状腺多发结节等.1例肿瘤大部切除患者术后2年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结论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多数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成年患者,合并Cowden综合征的可能性极大,需行全面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的合并疾病.

  • 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作者:高波;刘奉立;郎志强;董建军;谢海柱;吕翠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是Hassoun等[1]于1982年提出一种新的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正式将其列为起源于神经元的肿瘤[2],发病率占全部原发脑肿瘤的0.25%~0.50%[3].CN常发生于侧脑室透明隔,也可延伸至第三脑室甚至第四脑室,但原发于第四脑室的CN报道极少.目前国内外文献仅9例有较完整临床、影像学资料的报道[4-12](表1).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第四脑室的CN,结合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氯胺酮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会文;侯春梅;张雪梅;韩如泉

    目的 评价应用氯胺酮缓解神经外科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和丙泊酚泵注,吸人七氟醚.缝皮时静脉给予0.5 mg/kg氯胺酮或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和苏醒时间、要求镇痛的患者人数、曲马多用量和不良事件.分别于苏醒后15 min、30 min、60min、120 min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amsay评分.结果 氯胺酮组要求镇痛人数和曲马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苏醒后15 min Ramsay评分氯胺酮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30 min视觉模拟评分对照组高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使用氯胺酮,可以有效缓解瑞芬太尼所致的痛觉过敏.

  • 家族性同一部位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附两个家系报告)

    作者:寸恩浩;杨军;于春江;李志强;梁继军

    目的 探讨家族性同一部位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两个家系2例小脑HB、3例脑干HB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两个家系均确诊为希佩尔-林道病(VHL).5例肿瘤全部切除,随访6-48个月,5例KPS评分均≥90分.结论 HB诊断主要依靠MRI,基因检测对VHL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显微手术技巧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疗效;术后控制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对本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腰骶部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的手术治疗

    作者:鲍南;杨波;陈盛;宋云海;顾硕;陈其民

    目的 探讨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病理改变以及如何手术去除病灶,彻底解除脊髓栓系,大限度地恢复脊髓正常解剖结构.方法 手术治疗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73例,年龄1.5个月~18岁,临床症状有疼痛、大小便失禁及(或)双下肢功能障碍.手术切除皮下和椎管内脊髓外的脂肪瘤,脊髓内的脂肪瘤部分切除,将脊髓从两侧硬脊膜上剪开并分离,切断病变终丝.结果 随访67例,时间1-5年.术前有症状的患儿,术后多有不同程度改善,5例术后症状一过性加重;无症状者术后仍然无症状.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脂肪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病理改变,才能大限度地切除脂肪瘤,真正解除脊髓栓系,恢复神经功能.

  • 枕神经传导检查对枕神经痛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晓华;杨波;李敏

    枕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的头痛原因之一,虽然可见于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颈丛皮神经和锁骨上神经[1],但是绝大部分是由于枕大神经受累所致.临床诊断以往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及封闭治疗反应,缺少客观的检查方法.由于是周围神经受累所导致的疼痛,理论上神经传导应成为客观的检查手段,但是由于对枕神经传导速度目前没有标准的正常值作为参考,临床上未见有相应的检查统计报道.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我们对26例非枕神经痛性头痛患者和30例枕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并进行对比研究.

  • 颅骨修补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手术技巧

    作者:侯晓峰;张春阳;孙建营;王志刚;石瑞成;张安龙;赵立军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但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技巧、术后的美容效果等方面尚存争议.我们对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265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时机、修补技巧及术后的美容效果.

  • 多发性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作者:邱炜;姚雪峰;彭卫华;常会民

    患者 女,24岁.头顶部多发性包块2个月余,于2010年7月人院.否认外伤史.查体:头顶部可扪及皮下多处蛋黄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轻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双侧额骨、颞骨、顶骨可见多发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双侧下颌支上端、右侧下颌支下端也见类似信号异常影(图1),诊断为颅骨多发性肿瘤性病变.遂行颅骨多发性病变切除术,见病变位于骨膜下,质地脆硬,血供较丰富,骨质全层破坏明显,未见硬脑膜侵犯.切除病灶并行人工钛板修补.光镜下见肿瘤细胞由类圆形、多边形及短梭形细胞构成,排列呈片状及巢状,部分区域见小巢状肿瘤组织呈弥漫浸润,可见较多腔隙样结构,胞质略嗜酸性,核呈空泡状,核仁不显,核分裂像少见(图2).免疫组化:VIM(+)、GD31(+),CD34(+),Ki-67约10%阳性,FVⅢ(+),CK(-)、EMA(-)、LCA(-)、CD68(-)、S-100(-)、F8(-).病理诊断:(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术后辅助放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内听道管内纤维血管瘤一例

    作者:龙连圣;蒋超超;赵朝晖;辛志成;李夏良;苏强

    患者 男,46岁.因右耳听力进行性下降6年,加重伴耳鸣15 d入院.查体除右耳听力下降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头颅MRI示右侧内听道扩大,内见一等T1、长T2结节状信号影,大小约12 mm×8 mm,边界清晰(图1a),于FLIRS上呈等信号影,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岩骨薄层CT扫描示右侧岩骨部分骨质缺损,右侧内听道较对侧增宽(图1b).术前诊断:右侧内听道内占位,听神经瘤可能.在全麻下经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见内听道管内大小约12 mm×8 mm的淡红色包块,与内听道管壁粘连较紧,质韧,血运丰富,局部有钙化.术后右耳听力有所改善,遗留右侧轻度面瘫出院.

  • 脊髓圆锥血管母细胞瘤出血致截瘫一例

    作者:刘智;秦怀海;王文蕾;靳文毅;张楠;沈寻;帅克刚

    患者 女,35岁."双下肢无力伴二便失禁12 d"入院.患者12 d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约1周前双下肢完全截瘫,伴大小便失禁,后渐出现颈背部痛,较剧烈.于当地医院行腰椎MRI检查发现椎管内占位,转来我院.既往体健,无家族史.查体:双上肢肌力V级,肌张力不高,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略低,肛门反射减弱,双腱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下肢浅深感觉减退,臀部压疮.

  • 小儿外伤后头皮毛母质瘤一例

    作者:姚庆和;张鹏;蔡珂

    患儿男,3岁.2个月前头部撞击后额顶部头皮包块,约绿豆大小,质韧,轻度触压痛,无头皮破损、出血等,此后包块逐渐增大.40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鱼石脂软膏外用,效果不佳,穿刺包块并挤出少量血性液,包块仍未见缩小.6 d前再次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包块缩小,次日包块再次增大同穿刺前,遂来我院.

  • 颅内钢筋穿透伤一例

    作者:卢海峰;章柏平;巢少辉;金建辉;李海龙

    患者 男,30岁.因"外伤致头部疼痛、出血伴金属异物存留颅内1 h"入院.查体:嗜睡,呼唤睁眼,回答正确,刺痛定位,GCS 13分.左顶部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钢筋垂直刺入颅内,外部长约30 cm,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口、鼻腔及双侧外耳道未见血性液体流出.右侧肢体肌力Ⅰ级,左上肢及双下肢肌力V级;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存在.颅脑CT见图1.

  • 颅内血吸虫病肉芽肿一例

    作者:赵晨杰;王桂松;徐纪文;周洪语;田鑫;沈艳莹

    患者 男,33岁.因"右颞部胀痛2周,加重3 d"急诊人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直径2 mm,对光灵敏,肢体疼痛刺激定位,刺痛后可对答,病理征(-).头颅CT平扫(图1):右侧颞顶叶大片指状低密度水肿区,右侧脑室明显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左移.拟"右颞叶占位性病变",予病变切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中见病变组织色黄,质硬,与周围组织分解不清,无明显血供.病理诊断:右颢寄生虫性肉芽肿性炎症.免疫组化:胶质细胞S-100(+),GFAP(+);淋巴细胞LCA(+),Ki67(+);组织细胞CD68(+),CD1α(-).

  •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现状

    作者:潘剑;刘阿力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在动、静脉之间形成盘杂的血管团而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床,由于病灶内畸形的血管壁发育缺陷及丰富血供造成较高的压力,使病灶血管易于破裂出血而造成严重后果.在静止期,病灶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盗血及刺激作用,临床上可引发头痛、癫痫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 关于乙状窦解剖的研究现状

    作者:严波;吕海丽;张秋航

    颅底外科是研究颅底及其相邻结构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原发或累及颅底骨质、颅底的管、裂、孔、缝等区域的病变称为颅底病变.颅底病变中涉及侧颅底时,外科处理更为棘手,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侧颅底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很多原发于此的肿瘤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已经体积很大,并且瘤体可经正常解剖通道向邻近组织扩展,如颈静脉孔、外耳道、咽鼓管等,亦可侵蚀破坏骨质向颅中窝、颅后窝蔓延,压迫邻近组织和颈内动脉、乙状窦、面神经等重要血管神经[1].加之乙状窦解剖变异较多,以致手术时辨认困难,意外损伤乙状窦,造成大出血[2].因此,熟悉乙状窦的相关解剖知识,对于临床有指导意义.

  • 控制减压模式治疗兔急性颅高压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理坤;王玉海;蔡学见;王剑超;陈磊;朱军;王春莉;张建东

    目的 通过比较控制减压和快速减压两种不同模式治疗兔急性颅高压后脑组织中IL-1β、Nfκbp65、Bax、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水平,为控制减压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兔急性颅高压模型.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快速减压组和控制减压组,观察术后颅内压的变化、CT与MRI的改变,以及IL-1β、Nfκbp65、Bax、Caspase-3的表达和凋亡细胞.结果 减压后24 h,控制减压组动物的脑梗死发生率(10%)低于快速减压组(35%),控制减压组动物IL-1β、Nfκbp65、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快速减压组.结论 控制减压模式能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 反义miR-30a-5p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生长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贾志凡;王坤;张安玲;王广秀;郝建伟;浦佩玉

    目的 前期发现miR-30a-5p在胶质瘤中表达明显上调,本实验探究敲低miR-30a-5p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real-time PCR检测转染miR-30a-5p I(miR-30a-5p抑制物)后U87细胞的miR-30a-5p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MTT、Transwell、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周期、生长、侵袭及凋亡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miR-30a-5p I可有效降低U87细胞中miR-30a-5p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凋亡增加,促增殖蛋白PCNA、促细胞周期进展蛋白Cyclin D1及促侵袭蛋白MMP-9的表达明显下调,而抑制侵袭蛋白TIMP-1及凋亡相关蛋白p53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敲低U87细胞的miR-30a-5p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及侵袭,诱导凋亡;miR-30a-5p可成为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潜在候选靶点.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血栓性巨大动脉瘤11例报告

    作者:黄亚波;张世明;王中;虞正权;崔岗;周岱

    目的 探讨颅内血栓性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血栓性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塑形加血栓切除9例,动脉瘤孤立加血栓切除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结扎1例.10例术后复查DSA或CTA提示动脉瘤均消失.随访3-6个月,GOS评分恢复优良8例,轻残1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颅内巨大血栓性动脉瘤手术治疗困难,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切开血栓清除、载瘤动脉塑形及术中微血管多普勒监测(MVD)是治疗血栓性巨大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 颅内动脉瘤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初步探讨

    作者:贡志刚;吕丙波;蒋佩龙;葛玉元;张荣俊

    目的 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16例动脉瘤手术中开展诱发电位监测,观察术中电生理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结果 11例术中未出现电生理信号异常改变,5例术中出现了异常信号,其中信号未能恢复正常的4例术后均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诱发电位监测可实时了解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有无脑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指导手术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报告

    作者:姜桂生;贺红卫;徐军;徐光军;单广振;王凤云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独特的脑缺血病,死亡率高.初步探索认为CVST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例CVST患者实施静脉窦血栓接触溶栓、机械碎栓并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报告如下.

  • 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致呼吸障碍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达;郝淑煜;张俊廷;汤劼;肖新如;吴震;张力伟

    目的 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导致严重自主呼吸障碍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导致严重自主呼吸障碍的临床资料,术前KPS评分平均17.5分,均行枕下后正中人路病灶切除.结果 4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均手术全切,自主呼吸均改善,肢体麻木和行走困难无显著改善,术后KPS评分平均60分,生活质量改善2例,稳定2例.平均随访15.0个月,无症状加重,随访KPS评分平均70分.结论 手术治疗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伴自主呼吸障碍可取得良好预后.

  •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作者:李冰;王新功;张健;季祥举;赵爱国;刘军;郭锋;朱锡德;王明光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是由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所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的范围为大脑半球中3/5,由于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症状外,还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急骤的颅内压增高.对于部分mMCAI的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发生脑疝而死亡,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mMCAI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常规内科治疗的必要补充[1].我科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mMCAI2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前模拟的价值

    作者:魏欣;钟立明;谢晓东;王朝华;游箭;何家全;胡鸿;范润金;胡孔琼;赵晓伟

    目的 探讨个体化颅内动脉瘤及介入器械的虚拟三维模型在神经介入术前模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术前模拟的结果并与实际手术对比,评价在建模及模拟时间、模拟的准确性和模拟在教学培训方面的价值.结果 (1)建立个体化模型耗时较多,实用性稍差;而术前模拟耗时不多,具有实用性.(2)模拟工作角度的准确性较高(14/17);模拟插管路径(15/17)对指导术中微导管、微导丝头端合理塑形具有参考价值;模拟填塞弹簧圈及释放支架的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同或相近者占76%(13/17).(3)在加强对手术意图理解价值占93%(38/41);颅内动脉瘤个体化模型建立难度较大占54%(22/41).结论 在术前模拟的操作方法、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教学培训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优化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的建模方法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 "低位型"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何跃;于加省;郭东生;陈坚;陈劲草;雷霆

    目的 探讨"低位型"后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术中证实的"低位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硬膜外磨除前床突的方法5例,单纯切开前床岩皱裂8例,切开皱裂结合硬膜内磨除前床突者3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夹闭瘤颈.其中术中破裂出血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肢体活动障碍2例;视力下降1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仔细阅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了解瘤颈与前床突骨质之间的关系.辅以合理的显微手术技巧,有助于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及近端瘤颈的显露及瘤夹的安置,提高手术疗效.

  • 进一步重视和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作者:游潮;李浩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预后差,死亡率较高.目前,内科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2].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显微外科、微创理念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势逐渐显现.但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仍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 青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陈茂君;段丽娟;李浩;游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年龄划分的新标准,18~44岁为青年[1].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年龄≤44岁的成人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在发病率、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等方面均与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有所不同,具有发病急骤、进展快、致残率高等特点.为此,作者对我院收治的73例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47例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刘文科;李浩;方媛;王昆;傅敏;董薇;刘翼;游潮

    目的 研究并明确原发性脑室内出血(PIVH)的病因、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地制订严格的纳入标准,连续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PIV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7例患者,男27例,女20例,比例为1.35∶1,平均年龄(52.6±126)岁.GCS评分10.8±2.6;Graeb评分5.8±26;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22例(47%);确诊Moyamoya病12例(26%),动静脉畸形10例(21%)和动脉瘤5例(11%),病因不详20例(43%).单纯开颅手术12例(26%),开颅联合脑-硬膜-血管-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6例(13%),单纯EDAMS治疗5例(11%),EDAMS联合吻合手术1例(2%),脑室外引流3例(6%),γ-刀治疗8例(17%),介入治疗2例(4%o),保守治疗10例(21%).患者均随访6个月,住院死亡7例(15%),6个月末mRS评分<3分者31例(66%),≥3分者9例(19%),出院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PIVH临床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小;Moyamoya病、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是排前三位的病因,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影响因素;通过合理治疗,PIVH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入院时GCS评分可不同程度预测住院死亡率.

  • 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

    作者:李浩;刘文科;王昆;傅敏;曹旭东;游潮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策略、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总结分析137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病情级别组患者的治疗方式、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患者中,手术治疗62例;保守治疗75例.中小血肿组(≤30ml)77例,22例接受钻孔引流术,保守治疗55例;大血肿组(>30ml)60例,开颅手术治疗40例,保守治疗20例.手术治疗死亡率11.3%(7/62);保守治疗死亡率9.3%(7/75),两组近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血肿组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肿组手术治疗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P<0.05).随访3-9个月,中小血肿组预后明显好于大血肿组(P<0.05);大血肿组手术治疗的远期预后明显好于保守治疗(P<0.05);并发脑积水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脑积水患者(P<0.05).mRS评分1~2分39例(31.7%),3~4分45例(36.6%),5分26例(21.1%),6分即远期死亡13例(10.6%).结论 丘脑中小血肿组首选保守治疗,若脑积水形成或血肿量扩大,应及时行钻孔引流术或开颅手术治疗;对于大血肿组手术疗效及预后较好,应尽早开颅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及手术策略

    作者:钟志宏;周洪语;赵晨杰;葛建伟;张晓华;徐纪文;邱永明;江基尧

    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影像学分型、手术术式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5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CT影像中出血部位和累及区域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四个类型及三个亚型:(1)前部型;(2)中间型;(3)后部型:①后内侧型,②后中间型,③后外侧型;(4)混合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总结技术要点,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患者前部型占7%(4例);中间型占20%(11例);后部型占41%(23例):后内侧型占9%(5例),后中间型占21%(12例),后外侧型占11%(6例);混合型占32%(18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的占41%(23例),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的占59%(33例).术后复查头颅CT,52例血肿清除>90%,3例血肿清除>75%,1例血肿清除>50%,平均住院天数15.8 d.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残2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该分类法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效果可靠、再出血概率少,具有微创、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超高龄自发性脑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蒋艳;韩慧;付苏;成洋;李浩;刘文科;游潮

    目的 探讨超高龄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案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5例超高龄(≥80岁)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式、效果及预后.结果 保守治疗31例(88%),开颅手术治疗4例(11%);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97%(34/35),死亡率11%(4/35),其余31例出院时GOS评分2~5分(3.25±1.44).门诊及电话随访3-6个月,死亡6例.结论 超高龄自发性脑出血与非超高龄在出血部位、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手术指征应个体化设计,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主.

  • 四川成都地区脑出血发病的时间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王昆;李浩;刘文科;游潮

    目的 调查四川成都地区脑出血发病时间的季节差异,并找出其差异与该地区气候的相关性.方法 对四川成都市两城区内1 60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在整个时间段内各季节脑出血发病率的差异,并对气象因素与脑出血的发病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脑出血发病率在冬季高(45.3,95%CI:39.1~51.5),夏季低(24.1,95%CI:20.8~27.4);在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组(<60岁组与≥60岁组)中,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分析发现脑出血发病率与气候因子,如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长度、风速等存在相关性.结论 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高血压患者则表现出春季更易出现脑出血的趋势.这种季节差异性表现出与气候因子存在相关性,但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