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立体脑电图颅内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Vejay N.Vakharia;Rachel Sparks;Aidan G.O'Keeffe;Roman Rodionov;Anna Miserocchi;Andrew McEvoy;Sebastien Ourselin;John Duncan;李维

    立体脑电图(SEEG)是一种将电极植入大脑以帮助确定致痫灶的操作.它是在非侵入性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的情况下,对耐药性局灶性癫痫患者进行明确的癫痫手术之前进行的.这项操作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发生率为1%~2%,可能原因是电极放置不准确,或者计划的植入电极损伤了在术前血管成像中未检测到的血管.推荐的电极植入技术包括:使用立体定向框架、无框架影像导航系统、机器人导航系统和定制的患者固定装置.研究参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推荐报告条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PRISMA),结构化搜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的研究涉及:①SEEG电极植入作为术前工作的一部分;②针对耐药性局灶性癫痫患者;③提供准确数据.数据库检索出326篇文章,删除重复和非英语语言的研究后,筛选出293篇文章.应用纳入和排除标准后,终有15项研究纳入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随机效应的元分析和技术分层,终总结出SEEG电极植入的准确性.发表有关SEEG植入技术的准确性文献有限.目前并没有比较不同SEEG植入技术的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在已确定的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系统异质性,妨碍了各项技术之间有意义的比较.近引进的机器人导航系统被认为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植入方法,但支持证据仅限于3级.在将新技术引入进行广泛临床应用之前,有必要通过良好设计、方法合理的研究将新技术与以前的“金标准”进行比较.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局灶性癫痫研究进展

    作者:臧轲君;刘学伍;韩涛;苏磊;王胜军;曹丽丽;迟兆富

    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局部热疗技术.早在19世纪60年代,射频热凝就用于行为性疾病的治疗;后应用于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但效果并不如传统的手术治疗.近几年随着立体定向脑电图的应用,射频热凝得到改进,可热凝毁损致痫灶以达到治疗目的.现将归纳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的适应证、方法、研究结果及优点等.

  • 基于发作间期颅内脑电高频振荡的癫痫病灶定位

    作者:郑霄;张丹;石岩芳;周文静;洪波

    通过癫痫发作间期高频颅内脑电信号的记录和分析,实现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癫痫病灶定位自动算法。方法以一段时间内颅内脑电高频能量的整体波动性水平为指标,建立大数据概率模型以判断某电极是否覆盖致痫灶。结果本文分析了来自12例癫痫患者948个颅内电极的癫痫发作间期颅内脑电数据,与医生人工定位结果作对比,平均敏感性80.4%±17.3%,特异性87.7%±17.2%;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随着数据量增加而提高。结论本文所提出高频能量波动性算法基于概率模型,不依赖个体化参数、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冰;李云林;栾国明

    癫痫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突然、反复的的痫性发作,长期、频繁的癫痫发作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颞叶癫痫占难治性癫痫病人的60%~70%[1],是局限性癫痫的代表.颞叶癫痫致痫灶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其次是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血管性疾病等"占位性"病变和先天性皮质发育异常等[2、3].以下就颞叶癫痫致痫病变及其病理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应用脑磁图合成孔径磁场测定技术进行运动功能区和致痫灶定位的研究

    作者:张宁;乔慧;王拥军;孙波;冯毅刚;舒宁

    目的 利用脑磁图(MEG)的合成孔径磁场测定(SAM)技术对中央沟附近病变进行运动功能区和致痈灶定位研究,评估SAM技术在脑功能区病变和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明确MEG的空间定位优势.方法 对12例中央沟附近病变(其中6例合并癫痫)的患者术前进行Karnofsky生活状态评分(KPS),采用SAM技术确定颅内病变、运动功能区和致痫灶的位置关系,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通过诱发电位监测和皮质及深部脑电监测,术后通过随访复测KPS评分和癫痫发作情况,明确SAM技术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本研究的12例患者运动诱发磁源成像均定位于中央前回附近,6例合并癫痫的患者致痫灶定位结果均与术中脑电图监测一致,所有患者根据SAM定位结果确定手术方案和指导手术进行.8例患者KPS评分改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所有患者均没有额外的功能损害发生.6例癫痫患者中有5例癫痫控制良好,1例患者癫痫控制不佳.结论 SAM技术可以对功能区和致痫灶进行精确定位,同时可以明确颅内病灶与功能Ⅸ和致痫灶的位置关系,指导手术治疗方案,控制癫痫,减少术后残疾的发生率.

  • 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与长程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的对比研究

    作者:蔡立新;李勇杰;张国君;遇涛;杜薇

    目的 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与长程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一致性的对比研究,探讨癫痫外科治疗中应用ECoG定位致痫灶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的22例术前采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长程颅内EEG中发作间期异常放电(IED)出现的频率、波幅与发作期异常放电(I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术中ECoG监测结果的比较.结果 长程颅内EEG中,ID起源点与非起源点之间IED的标准化频率有显著性差异(Z=12.213,P<0.001),将标准化的IED频率作为ID点的判定指标,获得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58(95%CI,0.707~0.810).起源点与非起源点之间IED的波幅有显著性差异(Z=11.765,P<0.001).术中ECoG监测的IED频率显著低于长程监测(rho=0.518,P=0.014).ECoG中"频发"(≥10次/min)与"常发"(3~10次/min)组中IED的频率与波幅特点及其与ID部位之间的关系与长程监测结果相似;在"少发"(≤3次/min)组中这种相似性差(rho=0.408,P=0.147).结论 长程颅内EEG监测中应用IED判定ID具有中等意义诊断价值.与长程颅内EEG监测相比,ECoG监测的IED频率明显减少.当ECoG中IED频率为"频发"与"常发"时,其IED的频率与波幅分布规律以及与ID之间的关系与术前长程EEG监测结果相似,其IED的特点可以作为提示ID的参考并指导定位致痫灶.

  • 难治性癫痫致痫灶中少突胶质细胞改变的观察研究

    作者:袁平;胡晓;王俊;王建怡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IE)患者致痫灶脑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OL)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06-2012-06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致痫灶切除的30例IE患者,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了解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用HE染色、LFB染色方法观察致痫灶脑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O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αR)和A2B5在致痫灶中表达情况,以观察不同时期OL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脑组织中MBP、O4、PDGFαR、A2B5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术后5例失访,实际随访25例患者.术后效果按Engel标准分类,Ⅰ级占14/25,Ⅱ级占8/25,Ⅲ级占6/25,Ⅳ级占2/25;(2) HE染色结果显示IE患者致痫灶中神经细胞层次结构紊乱、气球样变,胶质细胞增生;(3)LFB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E组中脑白质髓鞘脱失明显,脱髓鞘评分增加[(1.9±0.875)vs.(0.4±0.286)(P<0.01)];(4)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E组与对照组比较MBP阳性纤维[(4.76±0.52)vs.(6.32±1.45) (P<0.05)]和O4阳性细胞[(9.62±3.05)vs.(18.02±6.78)(P<0.01)]减少,PDGFαR阳性细胞[(10.42±5.70)vs.(1.61±1.14) (P<0.01)]和A2B5阳性细胞[(15.10±7.45)vs.(7.20±1.30)(P<0.05)]增多.结论 在IE致痫灶中OL发育各阶段的动态变化可能与IE发病有关.

  • 应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定位癫(癎)致(癎)灶

    作者:蔡立新;李勇杰

    癫(癎)致(癎)灶(EZ)是指能够引起癫(癎)发作的某部分大脑皮质,如果通过手术将该皮质彻底切除,癫(癎)发作将不再出现[1].事实上,致痫灶是个理论上的概念,是引起癫(癎)发作的整个神经网络系统中为基础的部分.目前各项癫(癎)术前评估手段都无法精确地判定这个区域.

  • MRI和CT阴性表现的脑致痫灶定位研究

    作者:遇涛;李勇杰;张国君;王玉平;卢德宏;陈莉;蔡立新;杜薇

    目的回顾性分析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MRI和CT阴性表现病例的致痫灶定位方法.方法经MRI和CT检查呈阴性表现的癫痫患者42例,应用发作症状评估、长程头皮和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ideo-EEG)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致痫灶.结果36例(85.7%)患者可以明确定位致痫灶,其中位于颞叶19例,额叶12例,额叶+颞叶3例,顶枕叶2例;多灶性起源或定位不明确者6例,2例放弃手术.40例脑致痫灶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一些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微发育不良等细微脑组织改变通过现有的MRI和CT影像学检查尚难以发现,而它们常常是导致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特别是长程EEG监测资料,可为大部分的此类病例明确定位脑致痫灶.

  • 立体定向脑电图

    作者:赵国光;凌锋

    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 - 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是一项有创检查技术,其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Saint Anne 医院[1-2].1966年Bancaud和Talairach两位教授基于SEEG技术,提出了致痫灶的定位应以临床症状-脑电生理-脑内解剖结构为理论依据的临床思路,成为当前指导多数欧洲国家在开展SEEG时所遵循的判定方法和理论基础.本文将归纳其与术中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脑深部电极(depth electrodes,DE)技术的比较,以病例的形式回顾SEEG技术要点、判读方法、临床指导意义和局限性.

  • 顽固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和手术切除48例分析

    作者:田进军;吴承远;张修宝;迟兆富;吕正文;张洪华

    自1990年至1999年7月,我们对48例不同类型的顽固性癫痫患者在皮层和深部电极监测下施行不同术式的外科治疗.术后近期和远期随访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 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国君;李勇杰;遇涛;杜薇;王玉平

    目的评估颅内EEG(intracranial EEG,iEEG)监测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头皮EEG(scalp EEG,sEEG)监测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者46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脑内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根据术中痫样放电的表现、术后病理结果、疗效和s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深部电极埋置8例、硬膜下电极埋置17例、二者联合应用21例;电极留置4-23d,平均8.6±3.8d;iEEG监测8-552h,平均132±34h;捕捉到发作436次,平均9.4±7.8次.术后随访1年以上,82%(38/46)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少于2次/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那些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 痫灶切除辅助性脑皮层横行纤维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栾国明;李云林;闫丽;白勤;孙振荣;周建;张斌

    目的采用低功率热灼的方法,毁损脑皮层的横行纤维,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观察该方法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非功能区致痫灶后,辅助热灼功能区的致痫灶或癫痫样放电.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前后、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病理观察热损伤的深度和范围.结果热灼后肉眼下见:皮层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改变,与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类似.显微结构见:热损伤仅在脑浅表皮层(Ⅰ~Ⅲ).随访108例术后病例1~5年,癫痫发作消失的占75.9%,总有效率91.7%.术后9 例病人出现一过性的功能障碍,但均在一周左右恢复.结论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辅助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其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可靠,易在临床推广.

  • 难治性癫痫的偶极子定位手术治疗

    作者:徐如祥;刘智良;张新伟;周谷兰

    目的探讨利用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在我院实施的25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运用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进行术前精确定位,指导采用相应多种方式手术治疗,并探讨其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随访6~22月者180例,疗效满意112例,显著改善(发作减少75%以上)36例,良好(发作减少50%以上)22例,疗效差10例.总有效率为94%,显效率82%,未发现任何远期功能损害.结论偶极子三维颅内癫痫病灶定位系统是目前用于明确癫痫病灶定位较为先进的方法,准确指导手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 X刀小剂量损毁杏仁核及致痫区治疗原发性颞叶癫痫的应用研究

    作者:韦鹏翔;周玉嘉;孙龙;李丹青;王革生;王建中;栾永昕;门斯烨

    原发性癫痫(ITLEp)又称复杂部分发作癫痫,占癫痫患者的25%[1].这种癫痫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单侧或双侧颞叶出现病理性棘慢波改变.CT或MRI显示:患侧侧脑室颞角轻度扩大.杏仁核是ITLEp发作扩布的必经途径之一,应用X刀一次或分次超大剂量(1次140 Gy,2次140 Gy,2次间隔24 h)损毁杏仁核治疗ITLEp已取得肯定作用,但治疗技术要求高且有一定风险[2].近年来国外采用一次小剂量(1次30~40 Gy)损毁杏仁核等脑功能性核团,治疗脑功能性疾病取得了初步成果[3].本研究采用24 h EEG、CT、MRI对病理性致痫区和杏仁核定位,首次应用30 Gy小剂量损毁杏仁核,10~15 Gy小剂量损毁致痫灶治疗ITLEp患者20例.2~24个月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内致痫灶与其周围组织P糖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作者:李建;姜德春;张国君;蔡立新;朴月善;王育琴

    目的:比较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致痫灶和灶旁组织P糖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探讨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促进阐明难治性癫痫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自2007年4月-200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致痫灶切除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获得知情同意,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手段,区分致痫灶和灶旁组织;使用Western-blot蛋白分析技术定量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量;用Image-J软件对蛋白条带进行分析,蛋白条带面积与灰度的乘积为分析指标;使用SPSS 11.5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其差异.结果:11例致痫灶内P糖蛋白与内参?-肌动蛋白(?-Actin)灰度和面积之积的比值(V-P/V-Actin)为0.69±s 0.53,灶旁组织V-P/V/Actin为0.53±s 0.39;P糖蛋白在致痫灶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灶旁组织,P<0.05.结论:P糖蛋白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致病灶中的高表达,提示难治性癫痫耐药机制与P糖蛋白高表达相关.

  • 癫痫外科麻醉及进展

    作者:赵国光;薛继秀;王天龙;凌锋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为0.55%~1%,其中30%~40%的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MRI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诸如肿瘤、脑皮质发育不良、脑血管畸形和海马硬化等病变,通过切除致痫灶,约50%的患者可以治愈[1,2].

  • 脑电图在癫痫外科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宋浩青;刘伟

    确定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是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目的.虽然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实现术前致痫灶的准确定位,但痫性放电是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脑电图是目前探明痈性放电的临床常用检查方法.其在癫痫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癫痫的诊断、癫痫发作的分类、明确癫痫综合征尤其是致痫灶的精确定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脑电图在癫痫外科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癫痫手术后抗痫药物应用与停药

    作者:陈光辉

    尽管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手术治疗能完全终止所有的临床事件.理性的手术目的是改变致残性癫痫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简化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的应用,避免AED对器官的进一步损伤,提高癫痫缓解率,从而大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回归家庭和社会.对于那些优化手术方式而术后发作仍不能减少、伴有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癫痫性脑病患者而言,恰当的联合用药维持不充分的发作控制与小的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成为明智的选择.因此,神经外科医师的兴趣点不仅仅是集中在采取何种术式损伤更少、更彻底地去除脑内致痫灶,而且还要更多地去关注对手术后患者如何合理应用和调整AED,以小的药物剂量巩固手术所带来的疗效.

  • 功能区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李云林;栾国明

    长期以来,人们对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认识不统一.有人认为外科手术可导致比癫痫本身更为严重的脑损伤,尤其当致痫灶位于功能区大脑皮层时.

11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