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报告

    作者:曹建强;周立;黄伟;蔡四宝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共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行消散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7 ~68岁,平均41岁;8例车祸伤,2例坠落伤;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有原发昏迷6例,持续时间10 --30 min,脑脊液耳漏3例;人院时GCS评分:13-15分7例,10~ 12分3例;伤后到就诊时间均<2h.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病理征阴性.急查CT均证实急性硬膜下血肿,呈混杂密度信号;血肿位于额颞部7例,颞部2例,颞顶部1例,血肿量10 -25ml不等;中线均有不同程度移位,大10 mm者血肿位于颞顶部,环池无受压.合并颞骨骨折3例,枕骨骨折1例,颞叶挫伤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对侧硬膜外血肿1例,均无严重的脑肿胀.

  • 冠状切口额下入路术后眶上神经痛的发生及术中神经保护

    作者:季楠;钱珂;于书卿;郝淑煜;王集生;朱秀英;张俊廷

    目的 了解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患者术后眶上神经痛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有效的术中神经保护策略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照组为132例择期行常规冠状切口额下入路的神经外科患者,排除切口局部疼痛后记录眶上神经痛的发生时间、程度和性质,同时探讨药物和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神经保护组为27例采用改良皮下分离技术的冠状切口开颅患者,术后亦观察眶上神经痛的发生.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眶上神经痛13例(9.8%),除1例药物治疗有效外,其余12例经神经阻滞治疗后治愈;眶上神经痛出现于术后第3-4天,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向同侧额部、顶部、颞部或眶周放散,查体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神经保护组无术后眶上神经痛发生.结论 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患者术后出现头痛时应注意鉴别眶上神经痛,一旦确诊应行以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改良的皮下分离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眶上神经痛的发生.

  • 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何建青;刘斌;蔡学见;王玉海;董吉荣;徐勤义;蔚钧驰;王强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及器械的发展,手术微创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趋势,特别对老年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耐受性好的手术方式成为目前神经外科的挑战.我科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此类患者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Meige综合征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林;陈国强;梁晖;王晓松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深部脑刺激术( DBS)和脑内核团毁损术在Meige综合征(M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Burke - Fahn - 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BFMDRS),1例MS患者行双侧苍白球内侧核(GPi) DBS手术治疗,1例患者行单侧GPi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行双侧GPi - DBS患者术后随访1年改善达83.7%(BFMDRS评分由术前的22.5分减少为4分),随访2年改善率达69.1%左右(BFMDRS评分由22.5分减少为6分),疗效较为稳定.1例行立体定向右侧GPi毁损术,术后1周疗效明显,BFMDRS从28分减少到6分,改善达78.6%;术后3个月BFMDRS评分为15分,改善率为46.2%,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症状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双侧GPi - DBS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Meige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接受DBS手术的患者,行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手术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化学切除治疗雷诺综合征

    作者:侯健;黄冰;姚明;王宏智;邓芳;周煦燕;祝则峰;胡奕;陆雅萍

    雷诺综合征是一组因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阵发性末梢动脉痉挛性疾病,尽管因有肢端皮肤颜色呈阵发性"苍白-紫绀-潮红-正常"周期性改变伴疼痛这一典型的症状体征而易于诊断,但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多不佳.本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将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间来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的26例雷诺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2例,女24例,年龄36 ~ 65岁,平均49.23岁,病史2- 26年,平均8.4年,患者均有"双手遇冷后手指出现"苍白-紫绀-潮红-正常"的周期性变化特点,且这个变化期间手指疼痛剧烈,冬春季节发作频繁,有时情绪紧张、激动或夏天由室外进入有冷空调的室内也会诱发,其中8例双足亦有与双手相同的情况.

  • 椎动脉动脉瘤术前误诊为脑膜瘤一例

    作者:赵龙;漆建;唐晓平;黄亮;杨振峰

    患者 男,53岁.因头痛20余天入院.CT提示右侧小脑脑桥角区直径约1.9c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入院后MRI示枕骨大孔上缘、右侧小脑脑桥角区内下缘及延髓右前方异常信号结节影,大小1.8cm×1.6cm×1.5 cm,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以稍高信号为主,T2WI、FLAIR及DWI以低信号为主,延髓受压,右侧小脑脑桥角池扩大,考虑脑膜瘤.拟全麻下左侧卧位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枕大孔水平偏右侧,呈球形膨大,壁光滑,与右椎动脉关系密切,但未见明显搏动;病变与延髓及枕大孔区硬脑膜均有粘连,延髓受压并向左侧移位.暴露椎动脉近心端后细针穿刺发生汹涌出血,证实为椎动脉动脉瘤.临时阻断椎动脉近心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较困难,出血量约800ml,两次临时阻断椎动脉,阻断时间分别约15 min、9 min.夹闭动脉瘤后切开瘤壁见瘤囊内含陈旧性血凝块及机化纤维组织.

  • 蝶窦曲霉菌脓肿二例

    作者:缪伟锋;浦毅;邵云;孙利华;姚建社;羊正祥

    例1 女.68岁.因"反复头痛、头晕2个月"于2011年2月13日人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头晕,以双侧额部为主,自服感冒药物无明显缓解,来院就诊.头颅CT平扫示"蝶窦、斜坡占位,内见沙粒样钙化",收入院.入院后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肿瘤染色及血管异常推移,MRI示"蝶窦及斜坡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1WI稍高信号,T2WI、flair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图1a).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

  • 我国海上颅脑战创伤研究现状

    作者:张剑宁;程岗

    海水是一种特殊的致伤因素,具有高渗、高碱、低温、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等特点.其含盐量为3.1% ~3.4%,相当于生理盐水的4~5倍,钠、氯离子的浓度为血浆的4~5倍,钾离子的浓度为血浆的2~3倍;海水的渗透压为1250~ 1350 mmol/L,是人体血浆的5~6倍;海水pH值为8.0~8.4,明显高于人体血浆的pH值;比热约是空气的4倍,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3倍;海水中细菌种类繁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因此海洋条件下的战创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创伤类型.

  • 反义miR -221/222抑制Akt通路活性提高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孙树鹏;陈步东;张春智;王计伟;戚贵军;魏厚禄;梁思泉;杨玉山;姚鑫

    目的 探讨敲低miR -221/222表达抑制Akt通路活性提高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脂质体共转染反义寡聚核苷酸(反义miR -221/222)下调胶质瘤U251,LN -229细胞miR -221与miR -222的表达.用Northern印迹方法测定转染后细胞miR -221、miR -222的表达水平;克隆形成实验验证各组胶质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印迹分析各组胶质瘤细胞的pAkt蛋白表达变化;反义miR -221/222联合X线照射治疗裸鼠皮下移植瘤,观察肿瘤生长水平;Real - timePCR检测治疗后miR - 221、miR - 222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orthern印迹分析显示反义miR -221/222可以有效地敲低胶质瘤细胞的miR -221和miR -222的表达水平.克隆形成实验证实反义miR - 221/222联合X线照射可增加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反义miR -221/222可下调pAkt蛋白表达.经反义miR -221/222转染联合X线照射治疗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肿瘤组织中miR -221/miR -222表达水平下降,pAkt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 反义miR - 221/222通过抑制Akt通路活性增加胶质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重视颅脑创伤后慢性病变过程研究和康复治疗

    作者:张赛

    全世界每年有一千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TBI急性期的病死率在逐渐下降[1],TBI的"幸存者"在逐年增加,因此继发于TBI后远期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在急性TBI患者住院或出院后短期内出现的并发症,如脑积水、认知和运动障碍等,常常受到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并会积极针对其进行相应地处理和康复治疗.大多数TBI患者在伤后3-6个月内开始恢复,1-2年后神经功能趋于稳定.而此后,医患双方对于康复治疗的关注度都会逐渐下降,更让人忧虑的是我们对TBI引起的除认知、运动障碍以外的神经系统疾病或非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知之甚少.

  • 利器致颅脑穿透伤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罗伟;刘佰运;李欢;郝淑煜;张莹;李京生;武化云

    目的 探讨利器致颅脑穿透伤的发生特点、主要并发症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3例利器致颅脑穿透伤病例的病例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病例均发生在非常见部位,1例引起了大脑前动脉的损伤,并引起下视丘损伤、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另2例引起了静脉窦的损伤,手术后3例患者均有较好的预后.结论 利器致颅脑穿透伤可发生在头颅各部位,临床表现主要与直接损伤的组织结构有关,需注意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动脉、静脉窦的损伤需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情况下,术中及时恰当处理可取得较好预后.

  • 颅骨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江野峰;梁庆新;郭斯庆;杨磊

    患者 男,53岁.因左额肿块逐渐增大6个月入院.该患者1997年因"胃出血"在外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未能查实.查体:左额肿块约4 cm×3 cm,质韧,移动度小,皮肤色泽正常.耳后、颈项、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不肿大.头颅CT:左额骨呈虫蚀状骨质破坏,内外板皮质不连续,外板见类三角状骨膜增生,肿物向颅内生长,相邻近脑实质受压(图1).全麻下手术.术中见:肿瘤贯穿颅骨,向外侵犯颞肌筋膜,向内与硬脑膜粘连,压迫脑皮质,没有侵入脑实质内.肿瘤呈紫色,质韧,境界清,无明显包膜.将肿瘤及周边3 cm的颅骨和肉眼所见累及的颞肌筋膜、硬膜一并切除.修补硬膜及缺损的颅骨.病理:肿瘤细胞为小圆形,形态大小较为一致,呈实性巢团,菊形团样或弥漫性排列(图2).间质血窦丰富,肿瘤组织侵犯骨组织及颞肌筋膜.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CgA( -),轴突体素Syn(+)(图3),CD56(+).诊断:神经内分泌癌,肿瘤侵犯骨组织及颞肌筋膜.术后头颅X线平片见颅骨多发斑点片骨质破坏.B超见肝内遍布大小不等类圆形高回声团块.术后8d转肿瘤医院进一步治疗.

  •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创伤昏迷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SPECT-CT显像观察

    作者:雷晋;高国一;宋绍莉;郑秀娟;梁玉敏;潘耀华;包映晖;丁圣豪;江基尧

    目的 利用SPECT - CT融合机脑血流灌注显像技术检测重型颅脑创伤昏迷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伤后2周仍昏迷,接受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行SPECT - CT评价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利用MATLAB和SPM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昏迷患者脑皮层丘脑血流与健康成人比较值,用区域分析法分析脑皮层、丘脑和脑干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的特征改变,利用图像重建迭加技术获得脑表面(含颅底面)血流灌注增加值.结果 颅脑创伤昏迷患者与健康成人相比较,其感觉运动皮层、双侧丘脑和脑干部位脑血流灌注出现明显下降,经电刺激治疗后,患者缺血部位脑血流明显改善,且额叶底面、海马回等区域也出现血流灌注增加表现.结论 颅脑创伤昏迷状况下存在脑血流灌注低下区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术不仅可显著改善颅脑创伤昏迷患者皮层及丘脑和脑干血流灌注状况,而且可以增加额叶、颞叶底面皮质的血流灌注,提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善脑重要功能部位血流状况达到促醒作用.

  • 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致双瞳散大(附26例报告)

    作者:袁从华;吴良发;惠小波;王经发;孙宇;顾翔;王海伟;陈加成

    目的 探讨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出现双侧瞳孔散大,选择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并与江基尧介绍的美国标准大骨瓣减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6例中9例术后1周内死亡,2例2-3个月后死亡,余15例神志逐渐清醒,长58 d,短15 d,平均26.6 d,10例良好,5例重残.结论 经额颞顶枕超大骨瓣减压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更充分,更有利于对损伤的处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安全性分析

    作者:孙洪涛;吴焕成;兰晓霞;李兆麟;张赛

    目的 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试验组(330例)和对照组(222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癫痫等并发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异物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硬脑膜安全、可行.

  •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晓峰;张荣军;刘建新;李栓德;杨术真;唐宗椿;彭雅滨;周永春;张宏兵;杨兴奎;罗文颖;魏毅君;王军;李加龙

    不同类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清除血肿及部分挫伤脑组织后,是否保留骨瓣,以及术前的皮、骨瓣设计主要依据术者的经验来决定.目前,尚没有相应的标准决定是否需要去骨瓣减压.我们总结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2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术中及影像资料与去骨瓣减压和保留骨瓣的相关性,设计了可以量化的评分系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9例患者中,男178例,女31例;年龄3~7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3例,工地坠落伤33例,打击伤18例,其他致伤原因15例.

  • 结节性硬化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二例

    作者:肖安琪;游潮;张尚福

    例1男,9岁.因"头痛,反复呕吐1年"人院.查体:神清,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颜面部有散在斑丘疹.智力低于同龄儿童.曾有癫痫病史.头部MRI:右侧脑室额角及室间孔区见一菜花状肿块,大小约7cm ×3cm×6cm,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有多个液性信号小囊状影(图1a,b).增强像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双侧脑室积水,右额叶明显脑水肿,左额叶皮层下见小片状T2高信号影.双侧室管膜下有多个低信号小结节,增强像上部分呈环状强化.术中见肿瘤大部呈实质性,血管丰富,部分囊变.肉眼下行肿瘤全切,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创伤后β-淀粉样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涂悦;程世翔;孙洪涛;张赛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大鼠颅脑创伤( TBI)后β-淀粉样蛋白(Aβ)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20)、常温脑创伤组(37C,n=20)和亚低温脑创伤组(32℃,n =20).建立SD大鼠液压打击致颅脑创伤模型.亚低温脑创伤组在液压打击伤后立即接受持续6h的亚低温治疗.伤后24h处死大鼠并取海马组织行HE染色,用RT-PCR、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β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创伤后24hAβ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其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升高1.58和1.76倍.与常温脑创伤组比较,亚低温组Aβ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其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68%和64%.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颅脑创伤后Aβ基因转录和蛋白的上调表达,通过抑制Aβ的神经毒性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亚低温与Aβ的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治疗继发严重外伤性脑水肿

    作者:金毅;高亮;胡锦;韩晞;吴惺;吴雪海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方案对于严重外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24例入院评分GCS 14或15分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经有创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有效控制高颅压,缓解脑水肿.结果 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安全有效地治疗此病例组的脑水肿和高颅压,其中14例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10例仅阶梯治疗就良好控制颅内压,所有病例组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3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治疗方案在控制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是有效的;颅内压是此类患者治疗重要的监测标准.

  •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及治疗

    作者:徐勤义;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金东;陈克非;施栋良;胡旭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分型及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的545例脑外伤开颅患者,对其术中发生脑膨出的132例患者分五型,对侧硬膜外血肿型(Ⅰ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型(Ⅱ型);对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型(Ⅲ型);大面积脑梗死型(Ⅳ型);弥漫性脑肿胀型(Ⅴ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患者预后,Ⅰ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2例,GOS 4、5分12例;Ⅱ型:GOS 1分7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2例;Ⅲ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2例;Ⅳ型:GOS 1分18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3例;Ⅴ型:GOS 1分44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0例.经过Ridit分析,认为五型之间的预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 Hc=38.53,P<0.01).结论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并可提高早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施栋良;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徐勤义;陈克非;金东;胡旭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附93例报告)

    作者:粱玉敏;陈磊;唐超;包映晖;高国一;潘耀华;书国伟;江基尧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TP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93例TPEDH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预后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93例中男7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12)岁;受伤至TPEDH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13)h;41例为首次CT扫描上少量出血的增大,52例为新发血肿;其中28例为首次开颅减压术后发生.血肿部位以颞顶部和额颞部多见(54%),其次为额部、顶部、枕顶部和枕部;本组单侧83例,双侧10例.以意识障碍加重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发生者则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本组5例保守治疗,88例手术治疗,其中同时去除骨瓣33例.83例TPEDH处有骨折存在.本组出院时GOS评分5分56例,4分20例,3分10例,2分3例,1分4例.结论 TPEDH多于伤后12h内发生,冲击部位多见,颅骨骨折是其发生的根本因素.动态神经状态评估和CT复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有占位效应的TPEDH及时手术清除有助于改善预后.

  • 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子对受损神经元的营养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刘晓智;涂悦;孙洪涛;张赛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外分泌因子对损伤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使BMSCs浸润于神经元裂解液中,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浓度;将BMSCs条件培养液加入经谷氨酸致伤的神经元表面,ELISA法和原位凋亡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和口凋亡细胞数量;条件培养液原位注射于大鼠创伤灶后予以动物神经功能缺陷综合评分.结果 经神经元裂解液诱导后,BMSCs条件培养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明显增加,基质衍生因子-1α(SD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H含量和细胞凋亡数量随BMSCs条件培养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实验动物的神经运动功能明显好转.结论 BMSCs外分泌因子对损伤神经元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中NGF和BDNF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颅脑创伤后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内在电生理和兴奋性突触传递特性的变化

    作者:赵明亮;程世翔;刘国龙;涂悦;胡群亮;张赛

    目的 在细胞及突触水平探讨外伤后癫痫的发病机制.方法 自由落体致伤法制备大鼠颅脑创伤模型,采用膜片钳技术监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内在电生理特性和局部突触兴奋性的变化.结果 颅脑创伤后,大鼠CA1锥体细胞膜输入阻抗和时间常数增加,动作电位的阈电流降低;给予配对刺激后,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表现为配对脉冲比率的降低及配对脉冲易化向配对脉冲抑制的转变.结论 颅脑创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和突触传递功能增强,这些改变可能是外伤后癫痫发病的重要原因.

  •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时间窗分析

    作者:杨明飞;张强

    去骨瓣减压术(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目前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常用方法[1-5],但有关DC的术后并发症的报道尚少.为此,我们分析了TBI患者DC后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窗及不同临床因素对并发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同外伤原因所致的TBI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 83岁,平均年龄(38.7±18.9)岁,<40岁62例,40 ~ 64岁31例,≥65岁9例.男81例,女21例.损伤机制:交通事故伤46例,坠落伤18例,打击伤15例,平地跌倒伤12例、其他伤11例.

  • 汶川地震致颅脑损伤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荟萃分析

    作者:罗晟;何永生;陈隆益;黄光富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致颅脑损伤( ERH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汶川地震致颅脑创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和再评价.结果 共检索文献68篇,根据录入标准18篇论文进入荟萃分析,样本涉及四川、陕西、甘肃3省,涵盖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26个,统计地震伤员32 415人,其中颅脑损伤5 559人(占17.1%).男:女=1.53:1.其中轻型ERHI占69.4%,中型21.0%,重型9.6%;开放性颅脑损伤占17.7%;复合伤占54.7%;ERHI病死率为0.16%.结论 汶川地震ERHI具有致伤机制复杂,伤情变化快,合并损伤多等特点,提高各级医院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对提高抢救存活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氨甲苯酸对早期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初步探讨

    作者:冯毅;时忠华;王玉海;董吉荣;蔡学见

    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科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 221例,其中有早期复发CSDH表现的38例,发生率17.2%,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患者给予口服止血药物氨甲苯酸( PAMBA),并和其他患者对照,结果发现,氨甲苯酸治疗早期复发CSDH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人选标准:CSDH诊断依据:(1)有或无外伤史.(2)表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

  • 重型颅脑创伤亚低温治疗中脑组织氧分压持续监测的应用

    作者:孙洪涛;程世翔;涂悦;吴焕成;李兆麟;张赛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状态下重型颅脑创伤( sTBI)患者伤后早期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8例sTBI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连续监测Pbt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指标,对监测结果以及PbtO2和其他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记录患者伤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在亚低温治疗初期,患者PbtO2、SjvO2和CPP明显上升,ICP明显下降,而治疗36 h和48 h后PbtO2及SjvO2无明显变化.亚低温治疗后IC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PbtO2情况明显改善,ICP和PbtO2之间呈负相关;PbtO2及SjvO2水平明显上升,PbtO2与SjvO2呈直线正相关;PbtO2与CPP呈直线正相关.监测过程中,在SjvO2和CPP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仍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出现低PbtO2情况.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低PbtO2水平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PbtO2是监测sTBI患者局部脑组织氧合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很高敏感性,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亚低温能够明显改善PbtO2降低的情况.

  • 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大鼠脑组织中β-分泌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程世翔;涂悦;孙洪涛;令狐海瑞;张赛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大鼠颅脑创伤(TBI)后β-分泌酶(BACE)的影响.方法 应用液压冲击装置制作大鼠颅脑创伤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创伤常温组(37℃)和创伤亚低温组(32℃),每组12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ACE表达部位,采用RT - PCR和免疫印迹法研究BAC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创伤常温组大鼠脑组织BACE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BACE 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P<0.05).但是,可以看出BACE在给予亚低温处理后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以及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常温处理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低温可以通过降低颅脑创伤后BACE表达水平来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氢盐水对脑创伤后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宗刚;刘佰运;罗伟;郝淑煜;张莹;武化云

    目的 观察氢生理盐水对脑外伤后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液压打击损伤装置建立大鼠中度颅脑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生理盐水组、损伤+含氢生理盐水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测定大鼠的认知功能表现;利用分光光度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受损同侧海马组织中丙二醛(MDA)、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突触蛋白Ⅰ的水平,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 水迷宫法显示腹腔注射含氢的生理盐水能够明显地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在对受伤同侧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测定中,显示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中MDA水平的升高及BDNF和突触蛋白Ⅰ水平的下降,而腹腔内注射含氢生理盐水能够明显改善受伤大鼠的认知功能,并能够降低MDA水平,提高BDNF和突触蛋白Ⅰ.结论 腹腔内注射含氢生理盐水能够通过抑制氧化损伤,改善颅脑损伤后动物的认知功能,而BDNF及其效应蛋白突触蛋白Ⅰ可能与其认知功能改善有关.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放弃还是坚持?

    作者:梁玉敏;江基尧

    尽管存在争议,但去骨瓣减压术仍然广泛应用于伴有恶性颅内高压的神经重症患者中[1-6].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7]的文章,题目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因为这是成人颅脑外伤中,对去骨瓣减压术(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治疗重型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e,TBI)疗效评估的第一个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其结论为:对于成人重型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患者,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预后不良者则明显增多.如何准确解读这一研究结果?临床医生是否需要改变目前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策略?也就是说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后恶性颅内压增高患者时,是放弃还是坚持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一种救命性手段呢?

  • 颅骨修补术后死亡一例

    作者:郝淑煜;赵卫良;刘佰运

    病例摘要患者男,34岁.因"脑外伤术后遗留颅骨缺损2年余,要求颅骨修补"于2009年4月人武警总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患者于2006年12月因车祸头部外伤后"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急诊在当地医院行"左额颞顶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行康复治疗.术后至今患者受轻微刺激出现肢体抽搐,每次约1-2分钟.既往史:糖尿病史1年半,目前血糖控制平稳.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