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来华;张永福;侯兵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12月收治的17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21 ~ 65岁,平均40岁.17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颈椎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上颈椎三维重建,头颈联合CTA检查.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个月.CT复查螺钉位置均良好,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所有患者均形成良好的骨性融合(100%).1例患者神经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其余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 后路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能够提供颅颈交界区的即可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术后长期颈部外固定带来的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李朋;赵赋;张晶;汪颖;李仕维;杨俊;刘丕楠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 045例椎管鞘瘤患者中,筛选出70例(6.7%)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70例中,男/女=49/21(P=0.001),初次行椎管手术的年龄为10 ~72(43.0±14.9)岁,8例(11.4%)有家族史.18例椎管鞘瘤位于颈椎,6例位于上胸段(T1~6),39例位于下胸段(T7~12),58例位于腰椎.30例发生椎管马尾多发小结节,5例合并颅内单发非听神经鞘瘤,24例(34.3%)合并外周神经鞘瘤.57例(81.4%)接受单次椎管手术;13例(18.6%)因新发肿瘤行多次椎管手术,均为非节段性多发性神经鞘瘤病,且初次椎管手术年龄低于单次手术者[分别为(32.9±14.7)、(45.4±14.0)岁;P=0.006].手术全切除率为92.9% (65/70).术后随访1个月至7年(中位数为50个月),其中痊愈38例(54.3%),好转24例(34.3%),稳定6例(8.6%),加重2例(2.9%).结论 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椎管肿瘤多发生于下胸段和腰椎管内,颅内肿瘤少见.节段性患者或初次椎管手术年龄较大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因新发肿瘤而需要多次椎管手术治疗.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覃军;李学东;肖振勇;冯毅;黄河清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以降低术后心脏方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心脏功能检查、术后24 h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中7例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18例常规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动过缓和(或)心肌部分缺血改变,41例超声心动报告左室舒张功能轻度减低.术后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及血压下降,且9例为术前检查心脏功能出现问题的患者,13例患者中2例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期间未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均好转出院.1例患者出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大,加强术前对心脏功能的检查、减少术中对颈动脉鞘的损伤、积极处理术后心率以及血压的变化,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至关重要.

  • 家族性三叉神经痛: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方军超;苏少波;范贤杰;陈晓晨;岳树源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阵发性的面部疼痛,家族性的病例报道较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开始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来,笔者于2013年诊治1例家族性原发性脑神经疾病,调查其三代共有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常规转流与选择性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明杰;宋虓福;马维宁;李少一;刘云会

    目的 通过比较常规转流及选择性转流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后卒中发生率,探讨转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4-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17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79例分为常规转流组及选择性转流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的卒中发生率,以及选择性转流组中转流与未转流患者的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结果 选择性转流组中,35%(29/82)的患者接受了转流,而同时合并手术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有64% (7/11)进行了术中转流;选择性转流组中,术中转流能够显著缩短手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P<0.01).常规转流组与选择性转流组的术后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 (2/97)和1% (1/8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手术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采取术中转流能够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率;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采用选择性转流,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卒中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梁肖欢;钟德泉;张威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bone)是一类发生于骨髓而无区域淋巴结及内脏受侵的少见骨肿瘤,其发病率仅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1%~2%,占全部淋巴结以外淋巴瘤的3% ~5%,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长骨及骨盆(50%)、上肢长骨(20%)、脊柱、肋骨等.颅骨作为首发部位的病例非常罕见,1983年国外学者报道了第一例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迄今,国内病例资料完整的个案报道不超过10例[1-7],英文文献报道不超过30例[8-9].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6月23日收治1例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夹闭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作者:覃家德;陈东亮;谢庆海;彭涛;唐纯海;吴京展;林通;庞叶果

    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左右,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 ~9%[1].该部位动脉瘤局部解剖复杂,位置深,手术暴露困难,手术入路方式较多.目前,常用的入路有翼点入路、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等.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经额底-纵裂入路共夹闭11例大脑前动脉及ACoA动脉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形成颅内动脉瘤三例报告

    作者:梁伟伦;李旭东;王世波;贾强;冯涛;范一木

    颅内肿瘤有很多类型,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随着对放射治疗颅内肿瘤的研究逐步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放射治疗会造成多种放射性损伤.这些放射性损伤主要体现在对神经组织及脑血管系统的损害,其中对脑血管系统的损害分为缺血性损害及出血性损害[1].在出血性损害中,与放射治疗相关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现象[2],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本文回顾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例因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形成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 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裴红莎;张刚利;李军伟

    岛叶胶质瘤约占所有脑胶质瘤的16%[1].由于其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目前岛叶胶质瘤仍具有手术全切除难度大、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以及术后易复发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并进行综合性治疗.

    关键词:
  •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鸿春;王大明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开展已有近30年,可解脱弹簧圈出现后,该方法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1-3].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3 mm),血管内治疗因导管到位困难[4]、术中破裂率高[5-7]等问题而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微导管、微导丝、软或超软弹簧圈等介入材料的快速发展,以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技术、血流导向装置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血管内治疗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多项研究显示,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必要、安全且有效的[8-10].

    关键词:
  • 生物人工器官及生物人工小脑构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侗明;朱剑虹

    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损伤及衰老导致的器官功能失用等,造成临床上组织器官替代治疗出现巨大的缺口[1-3].生物人工器官的研究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实现对天然器官功能替代,有2个主要终点需要实现:生成正确的成分细胞类型,建立一个有生理特性及功能的立体组织架构,对于相应的器官来说,二者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2,4].近年来,有多种研发策略在该领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移植生物人工器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目前,主要的3种策略包括:(1)全器官脱细胞及基于体现器官特异性的天然细胞外支架的器官再生[5-7];(2)将不同细胞类型通过自组装,形成特异性的结构,终形成类器官[8-10];(3)基于计算机辅助基质支架构建的3D器官打印和所需细胞类型的定向植入[11-13].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颜成睿;张梦雨;马文斌

    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预后差的肿瘤,手术合并术后放、化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靶点的贝伐珠单抗具有抑制血管生长的功能,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然而,对于贝伐珠单抗与其他药物及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在首次治疗高级别胶质瘤中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存在增加肿瘤侵袭性的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目前依然众说纷纭.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一综述.

    关键词:
  • 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与脑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焦明义;赵明光

    随着近年来交通、建筑、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由水肿、血肿等造成的颅内压异常升高导致脑实质损伤,并引起神经功能的损伤[1].而神经功能的损伤直接影响患者运动、语言、思维等功能,其中以脑认知损伤表现为常见,主要以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功能的障碍为主[2],使患者无法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尤其是重型颅脑创伤、脑疝的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常作为唯一的手术治疗方法[3].而国内专家也通过颅脑创伤的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证实:大骨瓣减压术可充分代偿颅腔内容积,解除脑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保护脑功能[4].然而,减压术后造成的颅骨缺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特别是对认知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笔者就颅脑损伤后脑认知功能损害与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
  • 神经胶质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郝俊海;常永凯;杨军

    神经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脑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0%[1].近年来,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在不断改善,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2-3].其中侵袭性强的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2 ~ 15个月[4-5].过去十几年间,短链非编码核酸(microRNA,miRNA)得到了明显关注.相关研究已证实,miRNA可与相应的靶mRNA结合,影响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凋亡等[5].自Han等[6]于2012年首次用基因芯片证实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之后,lncRNA与胶质瘤的关系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目前的研究表明,lncRNA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与分化过程有着密切联系[7].本文就lncRNA与胶质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秀;张凯;胡文瀚

    肌张力障碍是一组因肌肉持续收缩导致扭曲、重复运动或者姿势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也可表现为主动运动时、与目的运动无关的肌肉参与收缩出现的异常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治疗肌张力障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 抑制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对大鼠催乳素腺瘤中胶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亚菊;王海涛;张冉;靳峰

    目的 探讨在催乳素腺瘤中,抑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对大鼠胶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8只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单纯雌二醇组、雌二醇+甘珀酸组及单纯甘珀酸组,每组12只.采用雌二醇诱导大鼠催乳素腺瘤模型.正常组不接受药物处理;单纯雌二醇组肌肉注射雌二醇(3 000 mg/kg,1次/周,连续注射13周);雌二醇+甘珀酸组于注射雌二醇10周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甘珀酸(1次/周,连续3周);单纯甘珀酸组仅接受3周的甘珀酸注射.观察垂体的体质量和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和胶质细胞生长因子(GGF)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单纯雌二醇组、单纯甘珀酸组、雌二醇+甘珀酸组大鼠垂体的体质量分别为(51.0±0.4)mg、(93.3 ±1.0) mg、(52.7 ±2.1)rmg、(68.5±1.3)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73,P<0.01);Cx4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0±2.2)%、(34.7±4.0)%、(9.3±3.1)%、(15.3±3.8)%,GGF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5.2)%、(46.9±1.4)%、(15.8±3.6)%、(2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1.51,P<0.01;F=806.58,P<0.01).雌二醇+甘珀酸组垂体组织病理学形态接近于正常组和单纯甘珀酸组.结论 通过抑制垂体Cx43的表达,能够抑制GGF的表达,从而抑制大鼠垂体催乳素腺瘤的生长.

  • 加强脑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

    作者:张力伟

    随着世界各国"脑研究计划"的陆续启动和"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神经外科学中有重要地位的脑肿瘤专业如何发展,是从事脑肿瘤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深入探讨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各地区脑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水平仍然很不均衡,全国性脑肿瘤协同研究网络目前尚未建立,一些新型诊疗技术的临床转化亟待加强.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脑肿瘤如何做?怎样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是在国家层面上"搭建平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以项目带动专业发展".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肿瘤专业组组长单位,就未来脑肿瘤的临床诊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 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翔宇;张鑫;李卫国;张文华;王新宇;徐淑军;李新钢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前颅窝底脑膜瘤神经外科治疗中的优势和意义.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实施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及其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该手术方案在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中的可靠性.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45例,Ⅱ级切除2例;病理学示脑膜瘤WHO Ⅰ级46例,WHOⅡ级(非典型性脑膜瘤)1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4例,低钠血症5例,精神症状9例,脑水肿1例,癫痫发作7例;无刀口感染及脑脊液鼻漏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具有切除肿瘤彻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遗传性2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赵赋;李朋;张晶;杲新晴;杨智君;王博;王兴朝;王振民;刘丕楠

    目的 探讨家系遗传性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基因突变的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15个家系37例NF2患者.获取患者31份血液标本和15份(每个家系各1例)肿瘤标本,同时获取健康对照者血液样本74份(家系中健康人24份,无血缘关系健康人50份).采用Sanger测序法对NF2基因编码区及邻近内含子进行测序;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突变类型及不同突变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在NF2患者血液及肿瘤标本中分别测到15种和18种NF2基因突变类型,包括2种无义突变,4种错义突变,6种移码突变,1种框内缺失突变,5种剪切位点突变,其中14种为未见报道的突变类型;所有健康者均未发现NF2基因突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18例NF2基因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0±20.3)个月,11例错义突变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88.0±91.7)个月;14例突变位点位于NF2基因1~7外显子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0.0±15.3)个月,15例突变位点位于8~11外显子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6.0±19.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05).结论 NF2基因突变检测是早期诊断和疾病筛查的重要方法,突变方式和位点是判断NF2病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 卡铂联合替莫唑胺剂量密度方案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振宇;许海洋;于洪泉;徐松柏;赵刚;李蕴潜;董丽华

    目的 观察卡铂联合替莫唑胺(TMZ)剂量密度方案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的9例成人复发性GBM患者,均采用卡铂联合TMZ剂量密度方案治疗.具体方案:卡铂350 mg/m2,第1天;TMZ 150 mg·m-2·d-1,第1~7天,第15~21天,28 d为1个周期.随访时间为5~16个月.结果 7例患者行4个周期化疗;2例行5个周期化疗.主要毒性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及乏力.3例发生Ⅰ~Ⅱ度骨髓抑制;6例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所有患者均有厌食、呕吐等轻、中度消化道反应.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5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4% (4/9);影像学缓解率为44% (4/9);症状改善率为67% (6/9);1年生存率为22% (2/9).结论 采用卡铂联合TMZ剂量密度方案治疗复发性GBM有效;4 ~5个周期化疗患者多可耐受;未见严重不可逆不良反应发生.

  • 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

    作者:施铭岗;佟小光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当肿瘤主体位于幕上,特别是侵犯海绵窦并突入中颅窝时,采用经颧-额-颞入路切除;当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或仅侵犯Meckel囊,甚至少部分侵犯海绵窦时,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对于肿瘤巨大同时侵犯中、后颅窝者,联合2种入路分期经幕上、幕下切除肿瘤.结果 经颧-额-颞入路切除肿瘤2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12例,联合2种入路分期切除肿瘤3例.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出院随访6~60个月,平均(32.0±19.6)个月,恢复良好33例,恢复不良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33.3%),其中动眼神经瘫痪3例,2例恢复;滑车神经功能障碍5例,面部麻木2例,耳鸣1例,随访期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颞叶水肿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肿瘤复发4例.3例肿瘤残留和4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结论 经不同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近全切除策略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作者:蒲珂;王宏;丁维亮;王焕宇

    目的 观察肿瘤切除程度与术后肿瘤复发及面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0月至2014年10月由同一位术者完成的听神经瘤手术患者15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应用近全切除策略,与面神经粘连紧密的部分肿瘤不强行切除,若该部分肿瘤残留则不磨开内听道.分析面神经功能及肿瘤复发情况与肿瘤切除程度的关系.对复发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 154例中,手术死亡1例(0.6%).随访124例,失访30例,随访率为80.5%.随访时间8个月至10年.124例中,听神经瘤手术全切除率为19.3%(24例),近全切除率为74.2%(92例),次全切除率为6.5%(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91.1%(113例,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Ⅲ),其中全切除组为79.1% (19/24),近全切组为94.6%(87/92),次全切除组良好比例为7/8(x2 =5.72,P=0.048).复发率为16.1% (20/124),其中全切除组复发率为0,近全切组为15.2%(14/24),次全切组的比例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7,P=0.000);伽玛刀治疗后,4例(3.2%)随访期肿瘤体积再次增大,行二次手术.结论 听神经瘤近全切除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能够明显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对于改善面神经与肿瘤粘连紧密的部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 伽玛刀治疗不同类型听神经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蔡林志;袁贤瑞;刘庆;李毅峰;刘纯;桑树山;刘定阳;马志明

    目的 分析伽玛刀治疗不同类型听神经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1997年4月至2013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伽玛刀治疗、大径< 3cm的听神经瘤患者123例,Hasegawa 分型A型5例、B型38例、C型47例、D型33例.分析治疗后不同分型肿瘤的增长及并发症情况,研究影响肿瘤有效控制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23例随访6~ 135个月(中位数为41个月).5年肿瘤有效控制率为92.1%,D型控制率低于A型+B型+C型(分别为74.1%、96.1%、P<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类型是影响肿瘤控制率的独立因素(RR=12.172,95% CI:2.584 ~57.348,P =0.002).123例中,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2%(15例),其中A、B、C、D型分别为0%、2.6%(1/38)、10.6%(5/47)、27.3%(9/33),C、D型发生率高于A、B型(P=0.014);脑积水发生率为2.4%(3/123,均为D型).74例评估资料完整的患者中,面瘫发生率为10.8%(8例),A、B、C、D型分别为1/4(1例)、8.0% (2/25)、4.2% (1/24)、19.0% (4/21);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9.7%(22例),A、B、C、D型分别为0%、4.0%(1/25)、37.5%(9/24)、57.1%(12/21),C、D型发生率高于A、B型(P =0.001).结论伽玛刀治疗<3 cm听神经瘤的有效控制率及神经功能保留率与肿瘤分型密切相关,其中A、B型预后较好,C、D型较差.

  • 成人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叶建忠;刘丕楠;李朋;杨智君;王博;张晶;赵赋

    目的 分析成人髓母细胞瘤(MB)的分子亚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为MB的成人患者11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样本进行分子分型检测,采用x2检验分析MB分子亚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结果 110例中,经典型60例(54.5%),促纤维增生/结节型25例(22.7%),大细胞/间变型25例(22.7%);分子亚型SHH 77例(70.0%),WNT 10例(9.1%),Group 4亚型23例(20.9%),无Group 3亚型.经典型MB患者均存在SHH、WNT和Group 4亚型,且均占各亚型的主要比例[分别为52.0%(40/77)、7/10、52.2%(12/23)],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细胞/间变型MB患者中,SHH、WNT和Group 4亚型分别占15.6% (12/77)、30%(3/10)、47.8%(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25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MB均为SHH亚型.SHH亚型(男女比例为2.5:1.0)和WNT亚型(男女比例为1.0:2.3)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HH亚型(中线/半球为1.0:1.2)与Group 4亚型(中线/半球为2.8:1.0)在肿瘤部位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结论 免疫组化方法能有效诊断MB分子亚型,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存在差异.

  • 垂体腺瘤手术后迟发性低钠血症的分析和治疗

    作者:张川;张大建;岳树源;俞凯;王志涛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后迟发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垂体腺瘤患者422例,总结和分析垂体腺瘤术后迟发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本组422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低钠血症者110例(26.1%).病理类型以无功能性腺瘤(39.2%,29/74)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38.7%,12/31)多见;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大腺瘤占28.0%,69/246;巨大腺瘤占37.0%,27/73)和>50岁的老年患者(34.7%,68/196)易出现迟发性低钠血症(P<0.05).低钠血症患者多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在纠正低钠血症治疗中辅以激素治疗效果更显著.结论 迟发性低钠血症是垂体腺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能自行缓解,适当的激素和补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MRI影像学参数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邝欢;汪潮湖;漆松涛;万仁宽;高修众;张世超;曹永福;刘忆;潘军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参数对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HPC与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理学诊断以WHO 2007分级标准进行.术前MRI参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T1加权像、T2加权像、T1增强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瘤周水肿、脑膜尾征、血管流空影、T2加权像中蛛网膜间隙、瘤内出血或坏死.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两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这些参数与HPC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肿瘤的年龄、性别、ADC值、肿瘤坏死和T1增强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DC值是HPC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9,OR:14.5,95%CI:3.7~38.6).结论 ADC值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来鉴别原发性颅内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术前DWI低信号、ADC值系数高的患者罹患HPC的可能性更大.

  • 我国听神经瘤外科治疗的足迹

    作者:杨正明;李龄

    本文回顾分析涉及听神经瘤外科治疗的论文近2 000篇,总结不同时代文献报告的内容,将我国听神经瘤的外科治疗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探索起步阶段(1950 ~1970年)我国听神经瘤外科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以赵以成为首的我国第一代神经外科医生在天津和北京等地相继开展了听神经瘤手术治疗.赵以成和薛庆澄[1]于1956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的"颅内肿瘤"一文中,首次报道了10例听神经瘤的外科治疗.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