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

    作者:黄亚波;周鹏;韩庆东;惠品晶;张世明;王中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包括8个巨大型(大径>25 mm)和4个大型(大径为15~25 mm)床突旁动脉瘤.其中动脉瘤栓塞术后再出血1例,血栓性动脉瘤1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术中行荧光素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均提示桥血管通畅.12例患者中,出院时疗效良好(GOS评分5分)9例,重度残疾(GOS评分2~3分)3例,无死亡病例.1例失随访,其余11例术后随访6~46个月,疗效良好10例(GOS评分4~5分),重度残疾(GOS评分2分)1例;10例患者的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在部分额颞脑挫裂伤中的应用(附112例报告)

    作者:吴喜;李智强;额布;徐建新;李海洲;郭松韬;姜昊;吴亚军;韩辉;丁建魁

    传统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适应证较广,在临床中基本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其骨瓣足够大,减压充分,可以同时清除额叶、颞叶的血肿[1],所以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的广泛认可.江基尧等[2]的前瞻性临床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术.但在实际应用中,额颞颅脑损伤患者虽然因着力点不同,损伤机制各异,但对于高颅压的解除,颞部要比额部颅底的减压意义重要[3-7].临床如何减少去除额部骨瓣造成术后额部颅骨的缺损,确实有临床意义,目前很多学者也认识到此问题,并尝试改良[3-7].兴安盟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应用的基础上,探讨采用常规清除颅内血肿后扩大去除颞部骨瓣而保留额部骨瓣的方法,共治疗112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回顾分析如下.

    关键词:
  • 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作者:向超;陈谦学;查云飞

    目的 探讨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枕顶叶、3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7例呈实性、10例呈囊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肿瘤全切除(其中10例为WHOⅡ级,5例为WHO Ⅲ级),2例部分切除(WHO Ⅲ级).病理学检查结果:10例为室管膜瘤(WHOⅡ级),7例为间变型室管膜瘤(WHO Ⅲ级).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其中4例(均为WHOⅢ级,其中2例为部分切除)术后接受放疗.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脊髓转移征象,7例患者复发,其中4例(WHOⅢ级)为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分别为1例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并行术后放疗,1例行二次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死亡,2例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拒绝二次手术并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死亡;3例为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均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其中1例为WHO Ⅲ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全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肿瘤级别可以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性指标.

  • 神经内镜治疗合并脑积水的脑室型寄生虫病

    作者:杨恒;刘窗溪;唐婷婷;杨承勇;熊云彪

    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为全身寄生虫病的一部分,是寄生虫侵入颅内所引发的一类特殊感染性疾病.脑室型寄生虫病占脑寄生虫病的12.0%~ 18.0%,患者多因合并脑积水而就诊[1].既往多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合并有脑积水的脑室型寄生虫病,但其堵管率较高,手术效果欠佳[2].2011年6月至2017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治疗12例合并脑积水的脑室型寄生虫病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王亮;田凯兵;马骏鹏;杜江;李达;张力伟;张俊廷;吴震

    目的 探讨原发颅底脊索瘤临床误诊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测量磁共振T2加权和T1增强序列中肿瘤信号强度与脑干信号强度的比值(RT2和REN),比较误诊组(50例)和对照组(10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而依据肿瘤的部位和常见的误诊肿瘤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 误诊组的50例颅底脊索瘤中,19例误诊为神经鞘瘤,12例误诊为表皮样囊肿,8例误诊为岩斜脑膜瘤,5例误诊为其他骨肿瘤,3例误诊为垂体腺瘤,3例误诊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畸形.误诊组的RT2和RE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49(0.79)和0.99(0.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误诊组和对照组间肿瘤的部位和骨质浸润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蝶枕部相比,蝶岩部(P=0.001)和岩枕部(P =0.008)的脊索瘤易导致误诊;与弥散内生型相比,外生型脊索瘤更容易导致误诊(P<0.001).结论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异质性较大,发生于侧颅底和外生型脊索瘤容易被临床误诊,常见的易混淆肿瘤为侧颅底神经鞘瘤和环池表皮样囊肿.磁共振信号强度比值可以提供定量参考,但其在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探索.

  • 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作者:黄冰;姚明;冯智英;占恭豪;李顺;陈栋樑;张利;谢可越;费勇

    目的 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 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无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 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 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 ~0.5 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 (19/242)、16.1% (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 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 妊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李姝;彭宇明;梁发;梁辉;王博;黄春玉;张彤;何颖;韩如泉

    目的 探讨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共19例.其中孕早期(≤12周)1例,孕中期(13 ~ 28周)9例,孕晚期(>28周)9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麻醉科及儿科共同制定手术、麻醉及新生儿管理方案.共1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先行剖宫产术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或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其中一期治疗2例,剖宫产术后5~16 d行神经外科治疗4例;3例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继续妊娠;3例肿瘤切除术后终止妊娠.7例未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垂体腺瘤患者,继续妊娠至足月行剖宫产手术;4例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剖宫产后行神经外科保守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颅内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脑积水3例,肺部感染1例.孕妇院内死亡1例;术后随访8 ~ 23个月,平均(13.3±3.5)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4例死亡者均为肿瘤未切除者.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共分娩新生儿16名,分娩时孕周25~40周,出生Apgar评分为2~10分,平均(8.8±2.2)分.其中15名临床结局良好,1例出生1个月后死亡(孕周28周).结论 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是提高妊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母胎安全的合理治疗方案.

  • 颈延髓髓内畸胎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林国中;王振宇;刘彬

    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肿瘤的一种,在椎管内多位于腰椎,尤其是圆锥部位.累及颈髓者少见,颈髓内畸胎瘤极为罕见,仅有少量报道[1-16](表1).同时累及颈髓和延髓的髓内畸胎瘤目前鲜见报道,所以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0月收治1例颈延髓髓内畸胎瘤,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2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间断出现颈部不适,未予特殊处理.1.5个月前出现颈部及左上肢麻木,伴头部沉重感.1个月前出现左下肢麻木、发软.3d前出现右下肢麻木,麻木程度呈进行性加重.自发病后久低头后抬头以及左右转颈时出现颈部刺痛,持续约5 min后可缓解.

    关键词: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传鹏;张黎;于炎冰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又称Little病,指发育期胎儿或出生后1个月内婴儿的大脑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障碍及癫痫等[1].脑瘫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可分为6种类型[2]: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痉挛型脑瘫是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2/3左右.目前,痉挛型脑瘫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干预,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3].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及语言训练,在脑瘫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药物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痉挛,包括口服药物(苯二氮(草)类药物、巴氯芬)、A型肉毒毒素注射(botulinum A toxin,BTX-A)及巴氯芬鞘内注射(intrathecal baelofen,ITB),适用于轻至中度痉挛.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eripheral neurotomy,SPN)、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脱术、骨与肌肉肌腱矫形术[4].SPR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有效解除肢体痉挛状态的手术方式[4-5].痉挛型脑瘫患儿大脑半球的损伤导致下传脊髓中间神经的冲动减少,γ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γ-环路通过正反馈机制引起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肌肉痉挛.SPR正是通过降低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打断牵张反射的正反馈,从而解除肢体痉挛[6].SPR因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现对其近年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髓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赋;张晶;李春德

    髓母细胞瘤为儿童常见的恶性侵袭性肿瘤,约占儿童脑肿瘤的25%.其恶性程度高,组织学上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Ⅳ级,极易通过脑脊液途径传播.目前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预后评估方法及相关诊疗规范,导致部分儿童患者接受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预后不佳[1-3].新的研究发现,根据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髓母细胞瘤可分成4个分子亚型,包括WNT、SHH、Group 3以及Group 4亚型,这4个分子亚型在生物学表现、临床特征及预后方面均有明显差异[1-3].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危险分级,并开展个体化治疗策略.已有研究将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与术前是否转移、染色体失衡等多种因素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以期改善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预测水平.同时,目前针对不同分子亚型的靶向治疗也在逐步开展临床试验.本文聚焦于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髓母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麻秀建;郭腾显;吴震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是颅内常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颅内动静脉畸形.CCM是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海绵状血管团,血管腔隙间无神经组织.临床表现与病灶部位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癫痫和出血.在CCM治疗策略发展史中,多聚焦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的选择等外科干预上.经过近80年的发展,手术在治疗反复出血、病灶表浅的CCM效果肯定[1].但对于家族性多发CCM患者,手术并不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其价值有限;部分患者肿瘤的部位较深或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手术风险较大.对于这类患者,非手术的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放疗在治疗CCM上的效果有争议[2].随着对CCM的了解不断深入,学者们认识到针对突变基因与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药物治疗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将对近年来CCM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基础或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作者:蒋世一;吴学潮;郭中叶;鲁晓杰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核仁小分子宿主基因12 (SNHG1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SNHG12在不同病理学级别脑胶质瘤(220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在27例胶质瘤组织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进行验证.将靶向SNHG12的特异性小干扰RNA运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胶质瘤细胞U251和U87,通过qRT-PCR检测SNHG12的表达改变情况,然后应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CGGA数据库中与SNHG12表达相关的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在蛋白水平上验证SNHG12与这些基因的表达关系.结果 SNHG1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并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Ⅱ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低于WHOⅢ、Ⅳ级胶质瘤组织(均P<0.05).抑制SNHG12的表达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均P <0.05).CGGA数据库中SNHG12的表达水平与CDK4、CDK6、Vimentin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呈正相关(均P<0.01),下调SNHG12的表达后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有下降.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2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SNHG12可能通过调节CDK4、CDK6、Vimentin以及MMP-9的表达提高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SNHG12可能能够作为治疗胶质瘤的一个新的潜在靶点.

  • 加强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癫痫外科的应用与普及

    作者:张建国

    近年来,癫痫外科的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立体脑电图技术和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后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是:磁共振成像(MRI)阴性的部分性癫痫是术前评估的一大挑战,据统计颞叶癫痫和额叶癫痫分别有30%和25%~45%的患者归属于MRI阴性癫痫,皮质发育畸形是儿童癫痫常见的和成人癫痫的第三大病理类型,同样有20% ~ 30%的皮质发育畸形属于MRI阴性[1-3].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辅助筛选颅内异常病灶,提高了MRI阴性致痫灶的检出率,有助于提高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效率及手术预后.

    关键词:
  • 胶质神经元肿瘤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作者:明文杰;章殷希;沈春红;王钟瑾;王爽;郑喆;丁美萍;朱君明

    目的 分析胶质神经元肿瘤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致痫灶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神经元肿瘤的患者,共3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Engel分级Ⅰ级为预后良好,Ⅱ~Ⅳ级为预后不良).结果 39例患者中,28例为节细胞胶质瘤,11例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癫痫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1.5±13.5)岁,儿童和青年(≤35岁)患者占84.6%(33例);癫痫病程的中位数为2.0年;31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27例肿瘤位于颞叶,9例位于额叶.39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0.8)年,其中Engel分级Ⅰ级者28例(71.8%),Ⅱ级者8例(20.5%),Ⅲ级者2例(5.1%),Ⅳ级者1例(2.6%);未见肿瘤复发.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者的比例高(21/28对比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而性别、癫痫发病年龄、癫痫病程、手术年龄、癫痫发作类型、是否为药物难治性癫痫、肿瘤部位以及是否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胶质神经元肿瘤相关癫痫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多位于颞叶,药物疗效差,外科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术后癫痫的控制.

  • 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

    作者:孙振兴;张凯;王秀;张弨;邵晓秋;周君剑;胡文瀚

    目的 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为阳性.发作症状学中,4例患者有自动症表现,包括口咽部自动症和双上肢摸索症状,其中3例出现在发作早期;6例患者表现为偏转发作,均出现于发作早期,其中4例偏转方向与病灶侧别一致.致痫灶切除术后,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偶尔出现癫痫发作,3个月后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5.3)个月,癫痫发作均完全消失(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级1级).结论 偏转发作是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的常见发作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表现.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学、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单纯病灶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扣带回癫痫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丁平;袁柳;张绍辉;梁爽爽;于晓曼;刘娜;梁树立

    目的 探讨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切除性手术治疗37例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类型扣带回癫痫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其症状学、脑电图等特点及术后癫痫无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 扣带回癫痫发作症状复杂,过度运动和恐惧症状在前扣带回癫痫多见;不对称强直多见于中、后扣带回癫痫;而视觉、幻觉症状仅见于后扣带回癫痫.37例患者均为切除性手术,其中病理灶切除术23例,脑叶及扣带回(含病理灶)切除术11例,癫痫灶切除术3例.其中12例(32.4%)患者在头皮脑电图上无法进行癫痫灶定位或定侧.术后1年随访癫痫无发作率为83.8%(31/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MRI结果、癫痫灶在扣带回中的位置、病理灶的性质、头皮脑电图的结果等均与术后1年的癫痫无发作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智商较高的患者手术预后较好(OR=15.94,95% CI:1.081 ~234.869,P=0.044).结论 扣带回癫痫的症状学多样,头皮脑电图定位困难,切除性手术是治疗扣带回癫痫的有效方法.术前智商较高的患者术后预后较好.

  • 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华;张建国;胡文瀚;杨岸超;张弨;李俊驹;赵宝田;莫嘉杰

    目的 探讨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对继发癫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癫痫预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发作的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17.2% (46/26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P<0.01)、男性(P=0.01)、青年患者(<45岁,P<0.01)以及伴有脑积水(P<0.01)与脑膜瘤术前继发癫痫有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HR =2.21,95% CI:1.23~3.97,P=0.008)以及青年患者(<45岁)(HR=2.03,95%CI:1.11~3.68,P=0.021)是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21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13)个月.术前伴发癫痫的患者行脑膜瘤切除术后的癫痫无发作率为80.4% (37/46).结论 癫痫是脑膜瘤较常见的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运动相关皮质以及青年患者更易伴发癫痫发作.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患者单纯行肿瘤切除可获得较好的癫痫预后.

  • 基于癫痫患者皮质-皮质诱发电位的双侧岛叶功能连接研究(附四例报告)

    作者:张冰清;王亮;王海祥;阮静;李佳;周文静

    目的 通过立体脑电图电极皮质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例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于双侧岛叶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进行皮质电刺激,通过视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确定每个触点有无诱发电位响应.采用刺激一侧的对侧岛叶的电极记录诱发电位响应,明确刺激响应率及解剖分布情况.结果 4例患者共植入28根SEEG电极(98个触点),其中植入左侧岛叶12根电极(47个触点).4例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有皮质-皮质诱发电位(CCEP)响应.刺激一侧岛叶时,对侧岛叶CCEP的响应率为39.8%,峰潜伏期为15.5 ~ 196.0 ms.此外,在双侧岛叶等位脑回间存在双向CCEP联系.结论 岛叶或岛叶相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存在双向功能连接,特别是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其双侧岛叶之间的连接更为广泛.但这一结果尚需更多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 立体脑电图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作者:张华强;李沐阳;杜佳琳;樊晓彤;安阳;单永治;任连坤;赵国光

    目的 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48例.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TLE) 22例,下丘脑错构瘤9例,额叶癫痫5例,岛叶癫痫4例,脑室旁结节1例,结节性硬化l例,多脑叶癫痫6例.术后临床疗效评估采用Engel分级标准,并观察手术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4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 ~ 35个月,平均(16.3±7.3)个月.截止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者23例(47.9%),Ⅱ级者12例(25.0%),Ⅲ级者11例(22.9%),Ⅳ级者2例(4.2%);术后1年无发作率(Engel分级Ⅰ级)为71.9% (23/32).术后MTLE和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疗效较好,EngelⅠ级的比率(或比例)分别为59.1% (13/22)和5/9;多脑叶癫痫(Engel Ⅲ级的比例为4/6)、额叶癫痫(Engel分级Ⅲ级的比例为1/5例,Ⅳ级的比例为2/5)疗效相对较差.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7例(14.6%),永久性并发症者1例(2.1%).结论 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安全、有效;相较于其他部位,对MTLE及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癫痫疗效较好.该技术可作为经典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 立体脑电图引导外科治疗颞岛型颞叶癫痫附加症

    作者:郭强;王艮波;张伟;华刚;陈俊喜;胡湘蜀;李花;伍新颜;朱丹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外科手术治疗颞岛型颞叶癫痫附加症(TPE)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经SEEG证实的颞岛型TPE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例(占同期147例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6.8%).所有患者在立体定向辅助机器人引导下植入SEEG电极,综合定位评估后行致痫灶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前颞叶、颞叶内侧结构及岛叶致痫皮质.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每例患者植入电极9 ~16根,平均(12.4±2.1)根.其中7例为颞岛同步型,3例为颞岛独立型.术后仅1例出现短暂命名性失语,在出院前恢复,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8 ~ 36个月,平均(28±6)个月.全部患者均达Engel分级Ⅰ级(Ⅰa级9例,Ⅰc级1例).结论 SEEG是明确诊断颞岛型TPE的重要方法;在SEEG的引导下,外科治疗颞岛型TPE安全、有效.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

    作者:郑重;李冬智;宋杉;杨晓丽;马延山;桑林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7例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详细病史、症状学、脑电图及影像学资料.术前评估考虑下丘脑错构瘤为致痫灶,随后利用立体定向框架于下丘脑错构瘤处植入SEEG电极,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的放电区域进行射频热凝毁损术.若毁损后癫痫样放电未消失,则进行第二次毁损,直至癫痫样放电消失.分析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7例患者热凝毁损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9.6±11.1)个月,其中5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患者毁损术后的癫痫发作频率减少约75%(Engel分级Ⅲ级),1例患者毁损术后的癫痫发作频率未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3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高热、嗜睡、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及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本研究初步认为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毁损术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完全离断错构瘤基底与下丘脑的联系是癫痫控制的关键.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

    作者:刘畅;王亮;桑林;周峰;解飞;葛留锁;马延山;郑重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5例患者共植入23根电极,植入后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 27个月,其中4例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毁损术后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所有患者在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对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