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作者:刘巍;汪雷;孙涛;田永吉;宫剑;马振宇;李春德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形成硬膜下和(或)囊内出血及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钻孔引流术16例、开颅清除血肿及造瘘术5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保守治疗8例.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7.2±4.7)岁,以男性(78%)、GalassiⅡ级(53%)、中颅窝囊肿(94%)为多见.26例(53%)有颅脑损伤史;27例(55%)表现为硬膜下和(或)囊内出血;22例(45%)表现为硬膜下积液.4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9.1个月,其中3例(6%)囊肿自行消失,无囊肿复发,症状均改善;但钻孔引流手术者中10例需再次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需再次行开颅手术.随访19例行分流术的患者发现,2例出现分流管依赖症(11%),5例(26%)需行分流管调整术,皆为使用非调压分流管的患者.结论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与自发或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或积液有关.部分无症状囊肿可自愈.手术治疗首选钻孔外引流术,而开颅术或分流术适用于钻孔无效的患者.建议分流术使用可调压分流管,以降低分流相关的并发症.

  • 立体定向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应用

    作者:王东明;田宏;甄雪克;于炎冰

    目的 初步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在定位颞叶癫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SEEG技术置入电极确定癫痫发作起源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手术疗效.结果 20例共植入135根电极,其中有1根电极出现穿刺道出血(约3 ml),未出现明显症状.其余置入电极无出血、折断,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电极平均误差为(2.0 ±0.6) mm.11例癫痫定位颞叶内侧(海马、海马旁回或杏仁核)起源,其中9例行标准颞前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例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9例患者为颞叶外侧起源,针对性地切除部分颞叶新皮质.20例癫痫灶切除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发作,均为Engle评级I级.结论 SEEG可精确定位颞叶癫痫的起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基于延迟旋转造影和三维重建的岩下窦研究

    作者:邓仕凤;黄理金;黄伟佳;张晓斌;康晓雨;郭鸿华;姚黎辉

    目的 研究造影中岩下窦的形态及岩下窦开口与颈内静脉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行延迟旋转造影的患者46例(78侧),其中32例行双侧造影,14例行单侧造影.综合侧位造影、三维静脉旋转造影及双容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78侧岩下窦,按形态学分类为:单纯管型35侧(45%),单纯丛型10侧(13%),混合型30侧(38%),岩下窦未见3侧(4%);按岩下窦开口位置分为:高位(岩下窦开口于寰椎横突上缘以上的颈内静脉)55侧(71%),中位(岩下窦开口于寰椎横突上缘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的颈内静脉)12侧(17%),低位(岩下窦开口于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的颈内静脉)3侧(4%),岩下窦开口于椎静脉丛5侧(6%),岩下窦未见3侧(4%).32例行双侧造影的患者中,双侧岩下窦的形态和开口位置完全对称者3例(9%),不完全对称12例(38%),不对称17例(53%);开口位置不对称者23例(72%).结论 基于延迟旋转造影及三维重建的岩下窦不显影率较低,岩下窦形态及其至颈内静脉开口变异较大.

  •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一例报告

    作者:陈锷峰;骆明;钱辉;范乘龙

    患者女,76岁.因双下肢无力1年,加重10余天入院.查体: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0级,双巴氏征未引出,双肋弓以下痛觉减退.MRI提示T5~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图1).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T5~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一灰红色质地软、边界清晰的病变,内有脂肪、血管以及纤维组织,与硬脊膜无明显粘连,血运丰富,予以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脂肪瘤(图1).

    关键词:
  • 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并发颈内动脉损伤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海龙;姜彬;殷鑫;王益华;黄德章;钟原;王志刚

    颈内动脉损伤是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但其引发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导致颈内动脉损伤2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报告例1女,45岁.2014年6月因“双眼视野轻微缺损(左眼为著)”在外院诊断为“垂体腺瘤”(图1A,B),并于2015年3月行“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术中因大出血未能切除肿瘤,共输血约3 200 ml.术后第18天突发鼻衄,出血量在700 ml左右,急诊收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入院后经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图1C,D).

    关键词:
  • 快速消散的多发急性硬膜外血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维军;杨华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30%.在24h内血肿未经手术治疗自行消散的病例极为罕见[1-4],目前国内、外文献已报道13例[2,5-15],其中国外10例.其消散的机制大多学者认为是由于颅骨骨折的存在,其血肿透过骨折线渗透到头皮下而重新分布[5-15].现将黔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9月收治1例多发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听觉脑干植入技术在2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周强意;赵赋;刘丕楠

    2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95%以上伴有双侧听神经鞘瘤.随着疾病的进展,大部分NF2患者终将面临双侧听力完全丧失[1].由于听神经完整性受损,患者一般难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l)进行听力重建.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可以绕过耳蜗和听神经建立新的听觉通路,适用于听神经完整性受损或耳蜗功能障碍的耳聋患者,是绝大多数NF2患者重建听力的唯一方法[2].本文对ABI技术在2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婷红;张建国;孟凡刚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力损害为主要表现,起病隐匿的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临床上还表现为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障碍以及行为改变等.A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近似指数的增长,2010年全世界约有3 560万AD患者,2050年预计将增至1.154亿人.2005年我国约有598万AD患者,2020年将达到1 020万,到2040年将达到2 250万,成为AD第一大国[1].目前对于AD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以及脑细胞代谢促进剂等.由于目前对AD的致病机制知之甚少,虽然在药物研发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结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
  • 带血管蒂黏膜瓣重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术后颅底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平华;莫立根

    随着内镜经鼻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颅底手术解剖研究的深入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EEA颅底手术的技术不断完善,暴露颅底的范围逐渐扩大,内镜下能切除的病变种类逐渐增多.相应的,由手术导致的颅底缺损范围增大,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膨出的风险增高,成为制约EEA颅底手术的主要因素.因此,颅底重建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小范围的颅底缺损可以用人造真皮、游离组织瓣等游离修补材料重建,成功率达95%以上[1-2].内镜扩大经鼻入路颅底手术造成的颅底缺损,游离修补材料重建后的脑脊液漏发生率很高[3],需要更可靠的重建技术.近年来主要的进展是应用鼻腔内带血管蒂的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使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5%以下[4].本文就这些带血管蒂黏膜瓣在EEA颅底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 炎性反应在癫痫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颍川;朱冠宇;张建国

    癫痫是由脑细胞群异常超同步放电引起的脑功能紊乱,可伴有感觉、运动、认知、意识、精神等障碍.全球范围内有将近5 000万癫痫患者,中国内地的癫痫患病率为3.6‰~7.0‰[1].其中约有1/3的癫痫患者不能被药物治疗,而需要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已有研究显示,神经递质失调、炎性反应、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均与癫痫的发病有关,复杂的致病机制导致了癫痫治疗的困难性和复杂性[2].本文就炎性反应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和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振;赵岩;杨新宇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又处,因动脉瘤壁缺少平滑肌细胞而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性SAH总体病死率约为50% [1-2].根据国内有关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7%,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的发病率[3].但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多认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多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复杂性疾病[4].随着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sequencing,WCS)、基因组关联研究以及基于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探索颅内动脉瘤遗传风险因素和分子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颅内动脉瘤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作者:胡小辉;刘建刚;张世明;臧凤超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活性.方法 将180只成年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5个实验组(包括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4个月组以及5个月组).实验组采用经背部入路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SHR颅内动脉瘤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的尾动脉血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大鼠的颅内动脉瘤形成情况.取动脉瘤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染色测定瘤壁VSMC的凋亡情况.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瘤壁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β微管蛋白以及骨桥蛋白(OPN)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瘤壁SM22α和高血压相关基因(HRG-1) mRNA的表达.结果 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4个月组、5个月组血压逐渐升高,且均高于术前和对照组的血压(均P <0.05).4个月组和5个月组可见动脉瘤形成.HE染色可见SHR颅内动脉内膜破坏、消失,中膜层VSMC数目减少,血管壁变薄.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动脉壁组织中的PCNA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增高(均P <0.05),其中4个月组高,5个月组有所下降.实验组颅内动脉壁VSMC的凋亡率自1个月组至5个月组逐渐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颅内动脉壁α-SMA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自1个月组至5个月组逐渐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OPN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5),其中4个月组高,5个月组则开始下降.实验组颅内动脉壁VSMC的SM22α和HRG-1的mRNA自1个月组至5个月组逐渐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SHR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瘤壁VSMC具有增殖活性,且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瘤壁VSMC的增殖活性减弱、VSMC数量减少密切相关.

  • 基于转录组学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基因表达变化

    作者:廖吉连;程世翔;衣泰龙;孙洪涛;徐忠伟;涂悦;张赛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及颅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损伤仪(CICⅡ)建立细胞牵张损伤模型,各项参数分别设定为:脉冲时间为50 ms、计量阀门压力为0.165 MPa,使气体脉冲压为(0.021 ±0.001) MPa.采用Trizol法提取损伤组和对照组的细胞RNA,进行mRNA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软件(IPA)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对定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在2个样本中,分别得到1 431万个和1 551万个读段,鉴定出15 018个基因在2个样本中均有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有1 424个,相较于对照组,损伤组上调1 198个基因,下调226个基因(P<0.01).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缺氧诱导因子1α抗体(HIF-1 α)及ZFP36表达均下调,并发现了TBI后13个差异表达基因,构成了以HIF-1α和ZFP36为中心的调控网络.在该网络中,HIF-1α受EGLN2和ZFP36的调控,并与PER1相互作用,同时调控多个下游基因的表达,如H2AFX、ABCF2和SLC39A7.结论 颅脑损伤12h,HIF-1 α在mRNA水平分别受到ZFP36、HNRNPD和EGLN2的调控而下调,并进一步调节H2AFX的表达,进而阻止神经细胞凋亡,促进了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 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

    作者:高登科;姚一;江建东;黄德志;张东

    目的 探讨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重建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2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以及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神经医学中心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共50侧半球接受脑血管重建术,其中28侧行单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10侧行单纯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12侧行STA-MCA联合EDAS.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8 ~ 87个月,平均(52.5±6.5)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19例患者,术后11例症状改善,6例无变化,2例因再出血症状加重;术前无症状的27例,术后24例预后良好,3例发生非手术侧半球出血.25例CT灌注成像(CTP)和(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显示,20例手术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明显改善,5例改善不明显.15例行STA-MCA的患者,术后≥1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颞浅动脉增粗并向颅内代偿供血,烟雾状血管减少;合并粟粒状动脉瘤的2例患者,动脉瘤消失.手术的50侧半球,2侧术后(均为单纯EDAS术)1年内再发出血(4%);未行手术的42侧,3侧再发出血(7%),手术与非手术侧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重建术可改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灌注,直接或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治疗的佳选择.

  • VFC弹簧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翔;郑宇;王大永;刘东;裴剑;高云鹤

    目的 探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DSA确诊的32例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其中32个动脉瘤(共32例患者)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进行栓塞,4个动脉瘤采用其他弹簧圈成篮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的32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8个(88%),次全栓塞3个(9%),部分栓塞1个(3%).32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6个(81%),次全栓塞5个(16%),部分栓塞1个(3%).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弹簧圈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可使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达到均匀、致密的栓塞.

  • 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兴国;杨振兴;陈一笑;万定;张斌;王伟;黄德俊;李宗正

    目的 探讨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型、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栓塞程度、术后并发症以及血钠水平.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治疗.随访时间为18个月.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93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68例(73%)预后良好,25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型、术后并发症以及血钠水平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OR=14.724,95% CI:1.520 ~ 142.644,P=0.020)、HuntHess分级Ⅳ级(OR=99.350,95% CI:6.819 ~ 1447.563,P=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OR=13.420,95% CI:3.021~ 59.624,P=0.001)为影响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Hunt-Hess分级和术后并发症能够影响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充;李志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3.6%~6%[1],其中破裂率为1%~2%[1].SAH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梗死和脑积水等多种病理性改变,病死率高达25% ~ 60%,首次出血后的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死残率高达80%[2].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根据患者Hunt-Hess分级来判断患者预后以及是否行手术治疗.而近期欧洲卒中组织关于动脉瘤和SAH的管理指南建议应用动脉瘤性SAH(aSAH)入院时的预后评分,即PAASH分级(prognosis on admission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评估预后[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8例手术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
  • 新型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韩宏彦;陈国强;冯增伟;左云龙;王剑新;于俪苹;左焕琮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脑-硬膜-颞肌-动脉-骨膜血管融通术(STA-MCA+ EDMAPS)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A-MCA+ EDMAPS治疗的烟雾病患者,共109例.手术治疗184侧,其中单侧34例,双侧75例.观察临床疗效和血管重建情况.结果 107例(182侧)术后7~8d头部CTA示140侧(76.9%)搭桥血管显影,CTP示182侧MCA供血区域脑血流量(CBF)和达峰时间(TTTP)均较术前改善[CBF:(25.1 ±7.8) ml· 100 mg-1·min-1对比(37.1±11.5)ml·100 mg-1·min-;TTP:(12.7 ±5.4)s对比(8.8±3.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围手术期脑出血1例、脑梗死1例.随访4 ~ 50个月,平均(33.5±6.4)个月,53例术前有持续性症状者,43例(81.1%)症状消失,10例(18.9%)显著好转.56例术前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术后5例(8.9%)共出现11次TIA.33例术前有脑出血史者,术后5例(15.2%)共出现6次脑出血.76例(105侧)术后3 ~18个月复查CTP显示,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域的CBF和TTP较术前明显改善[CBF:(20.8 ±6.5)ml·100 mg-1·min-1对比(23.0±8.4)ml·100 mg-1·min-1;TFP:(8.3 ±3.8)s对比(7.2±3.1)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1侧(46例)行DSA检查,示75侧(92.6%)侧支循环建立良好,56侧(69.1%)ACA供血区域有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STA-MCA+EDMAPS治疗烟雾病,安全、有效,可以改善MCA和ACA供血区域的血流动力学.

  • 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晓杰;买买提力·艾沙;卡合尔曼·卡德尔;柳琛;张杰;成晓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并观察术后1周、30 d以及6个月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再通成功,1例未再通成功.12例患者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为(22.5±8.9)%,与术前(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例术后1周内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再通成功的11例患者其术后6个月的NIHSS评分为(2.59±1.37)分,较术前[(3.36±1.56)分]改善(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高危颈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安全且短中期疗效确切.

  • 中国脑计划与神经外科发展

    作者:张亚卓

    大脑是人体复杂的器官,同时也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连接和工作机制是科学家们一直尝试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难题.以阐明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机制为目标的脑科学是生命科学乃至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中发展为迅速的分支之一,脑科学的发展对脑疾病的防治、信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发布各自的脑科学研究计划,2016年,我国也发布了“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1].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中,神经外科应积极主动参与中国“脑计划”,有助于我国在脑认知神经基础原理、类脑研究和脑重大疾病诊治水平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2-3].

    关键词:
  • 神经内镜下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作者:张林;谢宝树;姚文益;王宇;贾锋;高卫真;殷玉华

    目的 探讨在神经内镜下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例在神经内镜下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薄层头颅CT检查、MRI平扫+增强.对于较大的脑室内脑膜瘤,必要时行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和部分血管内栓塞,以便及早处理肿瘤供血动脉.术中联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超声吸引器以及新型脑牵开装置,全程在神经内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5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纤维型脑膜瘤,免疫组化分析显示Ki-67< 1%.术后手术通道愈合良好,术区脑组织无水肿且各脑室无明显扩大.术后比较前期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8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7.5±4.3)d和(11.0±2.9)d].随访6个月至1年,无癫痫、脑积水、视野缺损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超声吸引器以及新型脑牵开装置,能准确定位颅内深部肿瘤,术中实时保护周围血管及重要功能结构,达到在安全范围内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 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定位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

    作者:孙国臣;陈晓雷;侯远征;刘磊;张家墅;汤浩;李翀;王鹏;徐兴华

    目的 探讨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6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以医院综合式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实现血肿和患者的颅脑外形轮廓的三维可视化.术中以基于安卓手机的图像融合软件,将三维可视化的血肿和颅脑外形通过手机摄像头与患者的头像实现匹配,可以辅助精准定位血肿的位置,制定优化的穿刺路径.血肿穿刺器穿刺至预设的位置,引导透明的导引器到位,内镜下清除血肿.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以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的体积以及残留血肿的体积.记录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通过虚拟现实联合增强现实帮助血肿定位及穿刺路径设计后,穿刺器及工作鞘组均达到预设的位置,手术时间为(54.0±9.6)min,内镜实际操作时间为(33.0±7.2)main,术中出血量为(80.0±21.5)ml.无术后再出血的病例.术前血肿量为(60.1 ±22.3)ml,术后残留血肿量为(4.3±2.4)ml,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5.4%.术前GCS评分为(6.7±1.6)分,术后1周为(12.6±1.9)分,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于自发性幕上脑内出血,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方法有助于定位血肿和设计优化的穿刺路径和穿刺靶点,联合神经内镜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的预后.

  • 神经内镜下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

    作者:张树新;张洪振;张维兵

    自发性幕上脑出血50%以上位于基底核区,致残率、病死率高[1].虽然手术方法较多,但因位置深在,对脑组织的损伤不可避免,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也不尽相同[2-3].Dye等[3]报道,内镜下清除血肿可减少创伤,但血肿清除率不甚满意.目前,国内报道神经导航导引下内镜清除脑内血肿的病例较少.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行神经导航结合脑牵开器引导下内镜清除基底核区血肿30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儿童脑积水

    作者:安宗剑;鲍南;杨波;宋云海;高俜娉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儿童脑积水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经ETV治疗的脑积水患儿101例,年龄1个月至18岁(中位年龄29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为25个月).101例患儿中,ETV治疗后79例成功,成功率为78.2%.其中肿瘤和囊肿等占位引起的脑积水治疗的成功率或比例分别为96.2% (25/26)和12/14,导水管梗阻为75.0%(24/32),感染后脑积水成功比例为5/9,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成功比例为5/8,Chiari畸形为6/9,交通性脑积水为2/3,ETV治疗不同病因脑积水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者手术的成功率为67.3% (31/46),≥2岁者成功率为89.1%(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22例治疗失败的患者中,4例再次行内镜探查,3例证实为造瘘口堵塞,1例提示为梗阻性脑积水合并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结论 ETV是治疗儿童脑积水的有效方法,病因、年龄是影响ETV预后的因素.解剖变异、术后造瘘口再次堵塞及梗阻性脑积水合并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是造成ETV失败的常见原因.<2岁的患儿ETV手术失败风险高,选择时应慎重.

  • 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作者:王红章;张晓彪;顾晔;胡凡;余勇;朱卫;谢涛

    目的 探讨全程在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4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除1例出现短暂复视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学证实,生殖细胞瘤、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术后行放疗2例,放疗加化疗1例.随访0.5~2.0年,4例患者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切除松果体区病变,可以作为切除特定的松果体肿瘤的一种手术方法.

  • 平稳降压在自发性脑出血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游潮

    自发性生脑出血(spontenoue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指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大、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SICH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严重的一种,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欧美国家,SICH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ICH发病率占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国外[1].SICH的发生系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其中高血压是主要的病因,约占全部SICH的50%及以上,我国高血压所致SICH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多发化、年青化的趋势;其次为淀粉样血管病,约占15%~30%;其他病因及原因不明者约占10%.

    关键词:
  • 2016年美国《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解读

    作者:徐珑;刘伟明;刘佰运

    2016年9月美国脑创伤基金会(Brain Trauma Foundation)公布了即将发表在《Neurosurgery》上的《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1],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新版指南发表较第三版时隔7年之久,以更为严格的循证医学标准,纳入了94项新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提出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推荐和问题解决方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新版指南中的观点亦有所变化.本文结合国内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现状和问题,对第四版指南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提高我国的颅脑创伤救治水平.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