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血管内治疗双侧创伤性椎动脉夹层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锐

    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车祸伤及头、颈部1d入院.颅脑及颈椎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第5颈椎椎板骨折;颅脑CTA示左侧椎动脉Cs水平局限狭窄,远端呈双腔;右侧椎动脉硬膜内段不规则囊状膨出.DSA示左侧颅外段椎动脉C5水平内膜撕脱,远端呈双腔,诊断为椎动脉夹层(图1a,b);右侧颅内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可见囊袋状膨出,诊断为夹层动脉瘤(图2a).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充分评估后,决定分次行左侧椎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右侧夹层段椎动脉栓塞术.

    关键词:
  •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田进军;张晋宁;张含;林志忠;蔡永辉;江志贤

    目的 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诊断方法和显微外科治疗的时机与手术技术.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32例儿童AVM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CTA和MRA检查外,本组行早期全脑DSA检查24例,另外入院时因出血量大发生脑疝者8例,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病情稳定后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选择治疗方案.24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AVM患者行急性期(3d内)显微外科治疗,其中栓塞后再手术2例.结果 8例急诊行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者,术后死亡2例,镜下AVM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证实AVM者3例,继而再行显微手术切除.24例急性期显微手术AVM切除者,术中显微镜下AVM血管团和颅内血肿完全清除.术后获DSA或CTA复查18例,均未见病灶残留.随访3-12个月.根据GOS评定:24例Spt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AVM患者恢复良好者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DSA是儿童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 中间帆及其相关膜性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樊俊;漆松涛;张喜安;彭玉平

    目的 研究中间帆及其相关膜性结构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5具尸头中间帆的构成、与周边膜性结构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脑池情况.结果 脉络膜由两层软膜在脉络裂附近融合而成,该膜在第三脑室上部分离为上下两层,构成中间帆,上层脉络膜由胼胝体压部的软膜延续而来,下层脉络膜为松果体上隐窝的一部分.中间帆内所含腔隙形成中间帆池,池内包含大脑内静脉及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后方与胼周池交通.结论 探讨中间帆及其周边结构的解剖,有助于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 术后颅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经验

    作者:谢兵;王伟民;梁军潮;刘一兵;白红民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其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死率大于30% [1-2].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呈上升趋势,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本文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枢神经系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with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NSI-AB)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手术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作者:黄生炫;熊云彪;尹浩;杨承勇;马骏;杨恒;许长平;刘窗溪

    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使用莱卡(M525OH4型)显微镜开展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ICG)荧光造影技术,对14例颅内肿瘤切除前后行ICG荧光造影,手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体会

    作者:张晋宁;张含;江志贤;田进军;蔡紫峰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方法,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有其特殊性,小儿的皮肤较薄,抵抗力差,手术风险较成人大;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中,身高随生长不断增加,在分流管选择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例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病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妊娠晚期脑干脓肿一例

    作者:许瑞雪;刘荣耀;徐英辉

    患者女,36岁.因"停经38周,突发头痛头晕呕吐伴走路不稳1d"就诊.行常规产前检查示胎儿无明显异常,头MRI示脑干占位性病变,轴位示脑桥背侧中央偏左侧有一类圆形占位病变,约1.5 cm×1.5 cm,长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环形强化影;矢状位(图1)可见病变张力较高,向后凸向第四脑室.急收产科病房,于第2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程顺利,产1男婴,初查无异常.入院后第5天转入我科,查体:神清,构音障碍,轻度运动性失语,双眼向上凝视,双眼球轻度垂直性震颤,左面部周围性面瘫,双耳听力下降,双侧耳鸣,呈持续性轰鸣音,右侧肢体肌力差,为Ⅳ级,感觉麻木,双巴氏征(-),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关键词: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近心端夹层一例

    作者:李耀华;郭明宝;岳修臣;李树志;孙许林

    患者男,59岁.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便8个月入院.8个月前因左侧颈内动脉残端综合征,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封闭残端.入院查体:神清,言语单音节,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手挛缩,肌张力高.头颈CTA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狭窄>95%(图1),TCD检查右侧大脑中动脉高流速88 cm/s.入院诊断:右侧颈动脉狭窄,左侧颈内动脉残端综合征术后.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切开右颈部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游离胸锁乳突肌前缘,显露并打开颈动脉鞘,发现颈动脉搏动消失,结扎面总静脉,游离并显露颈动脉及其分叉部、颈内动脉.顺序阻断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游离颈内动脉,阻断颈内动脉后,沿颈动脉长轴纵行切开血管,见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部斑块形成,斑块质硬,颈内动脉管腔几近闭塞,用剥离子将斑块从血管外膜上逐渐剥离,在近心端再用直角血管钳将内膜分离并挑起,用刀片切断内膜,用剥离子逐渐分离斑块至远心端,用精细镊子仔细清除远心端血管内膜,并清除血管内膜残片,缝合血管后,依次放开血管阻断钳,见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搏动良好,TCD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99 cm/s.术后患者烦躁,言语较前流利,肢体功能障碍未见明显改善.术后7d行头颈CTA检查,发现颈动脉内膜切除近心端明显狭窄(图2),但患者颈动脉触诊搏动良好,术后未行TCD检查.

    关键词:
  • 高颈段椎管内巨大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杜秀玉;刘洪泉;王洪生;赵佩林;殷尚炯;王立忠;曹藏柱

    患者女,32岁.因颈痛3个月,双上肢麻木1个月加重10d于201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以无明显诱因,突发颈痛为首发症状,经针灸及药物治疗无效,且出现双上肢麻木感,其后又出现枕部及肩部麻木、疼痛加重,右侧较明显.查体: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双上肢活动不利,右侧明显,肌力Ⅴ-级,深浅感觉正常,轻瘫试验右侧阳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征及Babinski征阳性.MRI(图1)示:颈1~4椎管内可见短T1短T2巨蚓状信号影,相应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张,脊髓受压变细,增强后病灶呈斑片状强化.

    关键词: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永杰;罗祺;许侃;于金录

    一、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概述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病变,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总体人群发病率报告,从造影和尸检结果来看,总体人群发病率应该小于0.05%[1].特定人群的发病率研究各有不同,在第一次发生卒中的人群中,VBD的发生率约为2.06%[2];在后循环梗死的患者中,VBD的发生率是3.7%[3];在进行常规MRI及MRA体检的人群中,无症状的VBD发病率为1.3%[4].

    关键词:
  •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的处理策略

    作者:康晓魁;杨新宇;张建宁;杨树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皆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多发性血管疾病,多侵犯体内大中型动脉,颈动脉与冠状动脉都是体循环系统的中型肌弹力动脉.当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时,应当在何时、用怎样的方式处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现有的颈动脉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对其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 一种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作者:范晨;周岱

    目的 建立一种能更接近人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过程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介入法经股动脉路径穿刺兔颈内动脉,造成SAH,然后将60只实验兔按各时间点(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0h、3h、6h、12 h、1d、3d、7d、14 d)分成10组,每组6只,行脑血管造影,然后灌注-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动脉内径和血管壁厚度.结果 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的SAH模型呈急性期脑血管痉挛(SAH后12 h)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SAH后7d)双相改变.结论 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动脉瘤性SAH后血管痉挛改变的病理过程.

  • CT平扫显示“漩涡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平振;张洋;杨光;刘秉柱;邢伟;于涛;刘归

    我科于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CT平扫显示有"漩涡征"特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30例,现将经验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26例,女4例,年龄14 ~ 52岁,平均26.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2例,钝器打击伤7例,跌伤2例.术前GCS评分3~5分11例,6~8分13例,9~12分6例.术前瞳孔不等大16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对光反射存在2例,患侧瞳孔变小2例,其中麻醉前双瞳散大,呼吸心跳骤停2例.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术后对侧瞳孔散大.所有病例CT平扫均显示有典型的"漩涡征"(图1,2),28例CT检查时间距受伤时间为30 min-2.5 h,平均65 min,2例(前述术后对侧瞳孔散大)CT平扫显示对侧出现"漩涡征".

    关键词:
  • 中国颅脑创伤十年

    作者:江基尧;高国一

    十年来,全国神经外科医师共同推进颅脑创伤事业不断发展,颅脑创伤的基础临床研究体系日臻完善,成果迭出,在临床规范化诊治体系建设、循证医学探索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均呈现出与时代医学特征相契合的生机与活力,为探寻具有中国特点的颅脑创伤救治方案,造福广大颅脑创伤患者作出了不懈努力.一、临床规范化诊治体系逐渐健全受颅脑创伤发病率的激增推动,许多县级医院均于上世纪90年代后建立单独运行的神经外科,十年来,颅脑创伤救治工作散乱、缺乏统一规范的现状得到改善.

    关键词:
  • 导管导入器辅助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作者:金星一;刘乃杰;秦治刚;赵丛海;于伟东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尤其多发于老年人.血肿钻孔引流术因其手术条件要求不高,无全身麻醉风险,操作简单有效,而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应用.传统的钻孔引流术中,术者需在撑开的头皮和骨孔的狭小空间内徒手操控柔软的硅胶引流管,无法精准地把握引流管的走行方向,进行各个方向的冲洗置换,如操作不当会造成医源性脑挫裂伤.有时因头皮和颅骨较厚而进一步加大手术难度,使造成脑表挫裂伤的危险性增高.

    关键词:
  • 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意义

    作者:龙连圣;辛志成;王伟;李夏良;蒋超超;苏强;吴钟华;程赟;赵朝晖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湖州市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科在有创ICP监测下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59例,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等临床资料,按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GOS4 ~5分)和恢复不良组(GOS 1 ~3分).探讨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良好率69% (41/59),恢复不良率31% (18/59),病死率15% (9/59).入院时GCS≥9分的患者预后无死亡及植物生存,入院时GCS 13~14分的患者均恢复工作或学习(GOS5分).在持续有创ICP监测下29例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恢复良好组分别是(22.2 ±7.9)mm Hg、(31.9±9.5)mm Hg和(12.3 ±2.9)mm Hg;恢复不良组分别是(33.4±18.9) mm Hg、(43.7±14.6)mm Hg和(13.0±5.6) mm Hg.两组指标相对应比较,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对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患者的预后与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有关.

  • 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刘海波;周庆九;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王增亮;郭文;刘波;更·党木仁加甫;柳琛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急救措施[1-3].虽然DC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由于术后巨大的颅骨缺损导致颅内病理生理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诸多并发症,一些并发症的出现甚至会出现致死性的结局[4].因此,积极有效地处理术后并发症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行外伤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分析DC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时间、发生机制,探讨不同时期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方法.

    关键词:
  • 脑电图反应性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研究

    作者:宋春杰;孙巧英;杜一星;张克忠;万琪;赵春生

    目的 比较脑电图(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三种方法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组患者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55例,分别对其进行了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检查评估,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预测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7.3%、78.2%和74.5%,P<0.05.结论 EEG反应性是判断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较为理想的预测指标.

  •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139例治疗分析

    作者:杨朝华;李鹏程;李强;昝昕;关俊文;李国平;游潮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139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伤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颅内压(ICP)值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去骨瓣减压102例,保留骨瓣37例.其中GCS≤6分的106例中,有85例去骨瓣,占80.1%;双瞳孔散大有88% (35/40)去骨瓣,单瞳孔散大有68% (67/99)去骨瓣.伤后3个月GOS评定,死亡42例,植物生存31例,重残16例,中残8例,恢复良好42例,病死率为30.2%(42/139).其中GCS 3分病死率为63%(19/30).双瞳孔散大病死率为60%(24/40),单瞳孔散大病死率为18% (18/99).术后ICP 30~40 mm Hg病死率为74%(14/19),术后ICP >40 mm Hg病死率为100%(8/8).结论 GCS≤6分、双瞳孔散大和术中脑膨出可作为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证.GCS评分低、双瞳孔散大、ICP≥30 mm Hg等提示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 外伤后额窦骨折致脑脊液鼻漏治疗体会附二例报告

    作者:胡群亮;田竺;王伟;张民;张赛

    外伤性脑脊液漏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并发症,多在伤后立即出现或于数日内发生,发生率高达39%,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控制不当,后果严重,多数经保守治疗可治愈,需手术治疗的仅占2.4%[1].我们对2例外伤性额窦骨折患者早期一次彻底清创治疗脑脊液鼻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锌对脑外伤后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林;王汉东;潘灏;纪详军;杭春华;成惠林;孙康健;樊友武;史继新

    目的 研究脑外伤(TBI)后锌和泛素化蛋白在神经元中的变化,探讨锌在脑外伤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重物坠落致脑外伤动物模型,应用ZP4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分别观察神经元中锌及泛素化蛋白变化,用Nissle染色检测神经元存活数目;后在脑外伤患者挫伤区神经元中分别用AMG染色、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锌及泛素化蛋白变化.结果 ZP4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和Nissle染色发现脑外伤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锌聚集、泛素化蛋白升高以及终导致神经元损伤;而阻断锌聚集可减少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的升高,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后,在人脑外伤挫伤区神经元中,应用AMG染色和Western blot法也检测到了明显锌聚集和泛素化蛋白的升高.结论 脑外伤后锌稳态的失衡可以影响蛋白质的降解并终导致神经元的损伤.

  • 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脊液microRNA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筛选

    作者:丁圣豪;高国一;曹铖;包映晖;梁玉敏;江基尧

    目的 通过脑脊液microRNA检测,初步筛选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颅脑创伤后昏迷(GCS≤8分)患者的脑脊液及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脑脊液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利用芯片系统进行microRNA表达谱检测,分析表达出现变化的microRNA类型.结果 与对照相比较,颅脑创伤昏迷后患者脑脊液中10种microRNA表达上调P<0.05,4种micro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颅脑创伤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出现表达显著变化的microRNA类型,这些小分子物质的变化对于分析颅脑创伤患者昏迷的机制以及特异性治疗目标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研究基础.

  • 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企源;许文辉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和诊疗经验.方法 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手术治疗外伤性迟发颅内血肿227例,对其中103例进行了二次手术.对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本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按照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23例,中残21例,重残23例,植物生存12例,死亡2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多部位颅骨骨折、合并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和脑挫裂伤是颅脑外伤术后迟发血肿再次手术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为4.290、3.662、2.557、1.893).迟发血肿主要出现在颞叶和额叶,出血来源:脑挫伤组织51.5%,骨缝31.1%,硬脑膜表面小动脉8.7%,静脉窦8.7%.结论 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手术前后均应该预判断,根据生命体征、症状的变化,尽早手术干预,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本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 亚低温状态下脑多参数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用常规降颅压手段的评价

    作者:孙洪涛;涂悦;魏正军;程世翔;王延民;张赛

    目的 分析亚低温治疗状态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进行脑多参数监测的结果,评估常规降颅压手段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sTBI患者(GCS<8分)进行亚低温治疗.对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其进行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等指标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2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后CPP、PbtO2和SjvO2水平明显上升,ICP水平明显下降.(2)亚低温状态下,以两种剂量(25 g及50 g)甘露醇对ICP> 20 mm Hg者进行脱水治疗.治疗30 min后,两组患者ICP均有显著降低,90 min后,25 g组ICP反弹明显,而50 g组ICP仍稳定在较低水平.(3)亚低温状态下,随着过度换气程度的不断增加,ICP降低的程度显著增加,但出现低PbtO2的比率也随之增高.(4)16例行去骨瓣减压术sTBI患者术后ICP明显下降,CPP、PbtO2及SjvO2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亚低温状态下,对于颅脑创伤后ICP增高的处理,可供选择手段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给予脑多参数监测,十分必要.

  •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细平;涂悦;孙洪涛;赵明亮;刁云锋;张赛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3例sTBI合并AT℃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亚低温抑制重型颅脑创伤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晓红;涂悦;孙洪涛;陈翀;张赛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研究通过细胞液压冲击仪建立SK-N-SH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冲击1h、6h和12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体内研究通过小动物液压冲击仪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2.4 atm),接受或不接受亚低温治疗(33℃,4h).观察液压冲击6h、24 h和72 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亚低温对此变化的影响.结果 SK-N-SH细胞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1h开始升高,到6h左右达到高峰.SD大鼠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6h开始升高,到24h左右达到高峰,到72 h仍处于高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和皮质区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在Thr231位点也明显增高.亚低温可显著逆转液压冲击诱导的SD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0.01).结论 亚低温可抑制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对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欢;郝淑煜;马骏;侯宗刚;张莹;许非藩;刘佰运

    目的 探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对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手术时机与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脑肿胀25例,其中双额大骨瓣减压组14例,保守治疗组11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行CT检查、颅内压监测、降颅压治疗.双额大骨瓣减压组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保守治疗组一直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在出院后6个月随访,进行GOS评分并统计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并发症.结果 入院时双额去骨瓣减压组的GCS为(5.6±1.9)分;保守治疗组的GCS为(5.8±1.7)分.双额大骨瓣减压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8±6.8) mmHg,从入院到手术平均时间为10.1 h(2-18 h),手术后明显降低为(17.6±5.7)mm Hg(P<0.05),保守治疗组入院时的颅内压为(33.2±5.6)mm Hg,入院后10.1h时颅内压降低为(30.2 ±4.9)mm Hg(P>0.05),与双额大骨瓣减压组术后颅内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额大骨瓣减压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2例,术后脑积水1例.出院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双额大瓣减压组预后较好有6例(GOS 4~5分),预后较差有8例(GOS 1~3分);保守治疗组预后较好有2例(GOS 4~5分),预后较差有9例(GOS 1 ~3分).结论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对于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术中减张严密缝合硬脑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

    作者:袁强;刘华;姚海军;孙一睿;吴惺;吴雪海;金毅;高亮;胡锦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持续脑灌注压监测的意义

    作者:陈克非;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时忠华;施栋良;徐勤义;金东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中持续脑灌注压(CPP)监测的意义.方法 解放军第一○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sTBI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GOS 4~5分)及较差(GOS 1~3分)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CPP、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ICP、CPP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MAP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持续CPP监测有助于术者及时判断和处理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对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亚低温对急性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争议与展望

    作者:张赛

    低温是否具有保护急性神经损伤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些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低温对急性神经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研究表明,低温对于心脏骤停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脑保护作用效果显著,对伴有颅内高压的患者疗效肯定,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尚存争议,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安全可行,对于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目前尚未可知.

    关键词:
  • 入院时清醒的右颞叶局灶性脑挫裂伤死亡一例报告

    作者:王玉海;张春雷;蔡桑;陈磊

    病历摘要患者女,58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1h"于2012年6月18日23:05急诊入院.受伤时左颞枕部着力,伤后无昏迷史.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嗜睡,GCS 14分.左侧颞顶可触及一4 cm×4 cm头皮血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光反射灵敏.双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头颅CT显示右颞叶脑挫裂伤,右额颞薄层硬膜下血肿,右外侧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第三脑室显示欠清,中线居中,血肿量约7 ml(图1).入院化验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等基本正常.入院诊断:轻型闭合性颅脑伤(1)右颞叶局灶性脑挫裂伤.(2)右额颞薄层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4)左颞顶头皮血肿.

    关键词:
  • 坚持循证医学做好临床前瞻性研究

    作者:刘小海;包新杰;王任直

    2012年12月6日,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第一个循证医学(evdience based medicine,EBM)组织——神经外科循证医学东方协作组(Oriental Neurosurgical Evidence-based Team,ONET)在天津医科大学正式成立.ONET的目标是:促进循证医学发展,做好临床前瞻性研究,为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