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脑棘球蚴病的诊治体会

    作者:巨清;任月玲;郭育辉;杨国军;周中辉;安杰;夏平

    脑棘球蚴病亦称脑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颅内寄生虫性疾病,多发于我国西北,尤以新疆地区高发[1].根据感染人体棘球蚴的种类,该病可分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两类,前者又称为包虫囊肿,较多见;后者因酷似恶性肿瘤或多发颅内转移瘤而被称为“寄生虫肿瘤”,较为罕见[2].脑棘球蚴病多以颅内占位症状发病,进展较快.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2例脑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
  • 显微手术切除鞍膈脑膜瘤

    作者:王超;吴沁竹;刘昉;刘窗溪;兰莉萍;熊云彪;高方友;王曲;韩国强

    鞍膈脑膜瘤因与垂体柄、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前后患者常有视力及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如何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及减少后期的并发症是治疗的重点[1-2].Kinjo等[3]根据位置不同将鞍膈脑膜瘤分为A、B、C3型,A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上方,主体位于垂体柄的前方;B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上方,主体位于垂体柄的后方;C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下方.鞍膈脑膜瘤的分型不同,手术入路也不同[4-5].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不同分型的鞍膈脑膜瘤11例,临床疗效较满意,现回顾性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一侧额颞顶大骨瓣开颅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国清;刘佰运;殷金珠;张贺春;王俊平;黄建军

    目的 研究国人一侧额颞顶的解剖结构,为大骨瓣开颅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15例灌注尸头,模拟一侧额颞顶大骨瓣开颅手术,逐层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皮肤切口绕过顶结节后缘的远点距外耳道的垂直距离为(79.90 ±4.06) mm;鼻根和枕外粗隆连线的中点距颧弓中点的距离为(144.60±4.73) mm;眉弓距顶结节的距离为(163.50±4.75)mm;骨窗中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远点距中线的距离为(19.62±3.98)mm;颧弓上缘距外侧裂静脉汇入蝶顶窦的垂直距离为(25.26 ±3.77)mm.结论 为了达到充分的减压效果,皮肤切口的设计应绕过顶结节远点而且与外耳道的垂直距离应≥8 cm,骨窗应开在距离中线的2 cm处,向下的骨缘位于颧弓上缘安全可行.

  •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脑膜瘤与邻近脑内大动脉的关系

    作者:陈建强;聂柳;韩向君;关莹;战跃福;夏鹰;王青松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分析脑膜瘤与邻近脑内大动脉间的关系,探讨其在术前肿瘤切除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脑膜瘤患者,术前均行MSCTA检查,观察瘤体与邻近脑内大动脉(直径≤3 cm)间的关系,按照血管被肿瘤推移、包裹及侵袭的程度分为Ⅰ~Ⅳ4型,并据此制定肿瘤切除计划.结果 32例患者中,MSCTA检查脑膜瘤与邻近大动脉关系的分型中,Ⅰ型3例(9.4%),Ⅱ型10例(31.3%),Ⅲ型9例(28.1%),Ⅳ型10例(31.3%),其中Ⅳa型3例,Ⅳb型5例,Ⅳc型2例.MSCTA三维分型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96.9%(31/32).术前依据分型制定的瘤体切除方案,术中证实合理.术后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31.3%),Ⅱ级切除5例(15.6%),Ⅳ级切除17例(51.1%).术后6个月内无脑内大动脉损伤相关并发症.结论 MSCTA可准确评估脑膜瘤与邻近脑内大动脉间的关系,有助于肿瘤切除术中正确处理与肿瘤邻近的脑内大动脉.

  • 影响2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研究

    作者:李欢;郝淑煜;王亮;李达;张力伟;吴震;张俊廷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相关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为NF2的治疗时机及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NF2患者(74个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采用ImageJ软件测量NF2相关听神经瘤的体积,以单位时间内肿瘤体积的变化衡量肿瘤的生长速度;记录患者各项临床特征.以线性回归分析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66例NF2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58.8±10.4)个月.肿瘤平均生长速度为(2.6±1.2) cm3/年.肿瘤生长速度与肿瘤初始体积呈正相关(r=0.97,P<0.01),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r=-0.41,P<0.01).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患者的对侧听神经瘤生长速度高于未手术治疗者;伴随椎管内肿瘤患者的听神经瘤生长速度高于无椎管内肿瘤患者.结论 可能影响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初始体积、是否手术切除对侧听神经瘤及是否伴发椎管内肿瘤.以上因素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显微手术治疗侵及椎管的哑铃形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张冰克;吴明星;李延滨;吴迪;马鸣雷

    目的 探讨颈部、腹部、盆腔部侵及椎管的哑铃形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侵及椎管的哑铃形NB患儿6例,其中肿瘤位于盆腔通过骶前孔达腰骶椎管内者3例,位于腹膜后通过腰椎间孔突至腰椎管内2例,位于颈前通过颈椎间孔突至颈椎管内1例.腹膜后哑铃形肿瘤采取后正中切口扩大入路切除肿瘤,颈部及盆腔部肿瘤一期或二期分别经后正中及前部入路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切开后复位.对于椎板厚度<5 mm,无法行钛钉、钛片固定的患儿,可仅切开上方棘上、棘间韧带,保留下方棘上、棘间韧带,肿瘤切除术后缝合棘上、棘间韧带.结果 2例腹部肿瘤患儿一期切除;3例盆腔肿瘤患儿中,1例二期手术完成,2例一期手术完成;1例颈部肿瘤患儿二期手术完成.术后MRI显示,2例全切除;4例肿瘤近全切除,肿瘤残留部分主要位于神经根穿行骶前孔或椎间孔部位.随访3~10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另5例未复发.结论 针对不同部位侵及椎管内的NB患儿,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穿行的骨孔部位肿瘤易少量残留.

  • Navien导引导管在颅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魏凡策;周小兵;赵业禹;桂勇平;李文强;汪阳

    目的 探讨Navien导引导管在颅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应用Navien导引导管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8例,其中前循环动脉瘤43例,后循环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5例,动静脉瘘1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1例.分析其技术应用、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68例患者中,Navien导引导管到达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45例(66.2%),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2.9%),椎动脉V2段13例(19.1%)、V3段7例(14.7%)、V4段1例(1.5%).术中未发生出血和缺血并发症.1例(1.5%)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因导引导管引起严重的血管痉挛,局部使用尼莫地平后完全缓解,后改为开颅手术夹闭.结论 Navien导引导管能够安全地进入颅内血管,为血管内治疗提供安全和稳定的操作平台.

  • 丘脑底核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慧敏;姜胤;加福民;张建国;李路明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易导致跌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社会功能[1-2].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目前公认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高频率刺激可长期有效控制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症状,对步态、姿势稳定性、构音等中线症状虽可部分改善,但术后3~5年可能出现逐渐恶化的趋势[3-4].目前已有针对新靶点(如脑桥核)[5]及新刺激模式探索的研究.有研究发现,对存在步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改用低频刺激,可改善步态,但无法控制其他运动症状[6].变频刺激的出现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线症状如步态、姿势等提供了新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对1例存在步态冻结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变频刺激治疗,随访疗效较好.初步探讨变频电刺激STN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实施方案.

    关键词:
  • 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一例

    作者:邵军师;赵东红;喻乐保;马宁;杨新健;张东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是位于眼动脉起点与后交通动脉起点之间、直径为10 ~ 25 mm的颅内动脉瘤,因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直接夹闭瘤颈难度大,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于2016年5月30日收治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患者,于复合手术室行夹闭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侧脑室脑膜瘤术后痫性发作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海;于书卿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30%[1].90%的脑膜瘤发生于幕上,约90%的脑膜瘤为WHOⅠ级,以女性多见[2-3].脑室内脑膜瘤相对少见,占所有脑膜瘤的1% ~3%,占所有脑室内肿瘤的12% ~ 20%[4].据统计,脑室内脑膜瘤有80%起源于侧脑室,15%起源于第三脑室,仅5%起源于第四脑室[5].侧脑室脑膜瘤中,大多数(70% ~80%)位于三角区.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症状通常出现较晚,故就诊时肿瘤体积较大,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痫性发作等.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 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者:杨新健;张鸿祺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占第3位,出血发生后早期的病死率约为40%,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60% ~ 70%[1].为了大限度避免再次出血,破裂动脉瘤必须治疗已成为共识(无论是采用血管内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治疗).但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情况远比破裂动脉瘤复杂.

    关键词:
  • 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李立;李天晓;薛绛宇;朱良付;王子亮;白卫星;冯光;段光明;韩冰沙;邵秋季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25例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共25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5例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总结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和安全性.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手术原因包括动脉瘤先兆破裂、多发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随访期内瘤体增大、患者发生严重焦虑.25个微小动脉瘤的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示Raymond Ⅰ级22例(88%),Ⅱ级2例(8%),Ⅲ级1例(4%).未发生术中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8例,其中Raymond Ⅰ级17例(94%).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再出血.25例的mRS评分均为0分,5例存在严重焦虑的患者中,4例SAS评分在正常范围内,1例仍有轻度焦虑.结论 对于合适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支架的应用能明显扩大手术适应证并明显提高完全栓塞率.

  • 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

    作者:向思诗;胡鹏;何川;李晓宇;李井波;张鸿祺

    目的 评价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术夹闭8例(11个动脉瘤)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4.9±5.7)岁.结果 本组11个动脉瘤共9个动脉瘤接受了治疗,包括8个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1个颈动脉窝动脉瘤.术中造影提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个载瘤动脉闭塞,1个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术后3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恢复良好(Ⅴ级)5例,轻度残疾(Ⅳ级)1例,重度残疾(Ⅲ级)2例.术后随访1.5~3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7(P25:3.2,P75:32.3)个月,GOS Ⅴ级7例,Ⅳ级1例.7例患者的视力改善,1例稳定.结论 复合手术有利于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夹闭,但仍需要探索合适的介入器械和方法.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马综综;陈如东;杨洪宽;历华;胡威;陈豪;于如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单纯夹闭术l例;其余1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平均随访11个月(3~22个月).结果 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1例行单纯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均达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随访期内瘤颈处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5例,1分6例,4分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总体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孙怀宇;杜国新;田力;于世海;王越;刘少玥;刘波;张雷;张帅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包括从PICA起始和远端动脉瘤,该动脉瘤临床少见,显微外科手术相对较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沈阳医学院附属辽宁省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例椎动脉-PICA起始处动脉瘤和1例PICA远端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 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张广;亓敬涛;吴培;周配权;徐善才;史怀璋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总结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血管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例(14%),女19例(86%).总结分析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以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均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9例(86%)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3例(14%)为RaymondⅡ级栓塞.1例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形成血栓,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无神经功能缺失.10例患者1年后复查,其中9例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及6个月mRS评分均为0分.结论 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以女性较为多见.血管内治疗是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并选用柔软、顺应性强的微导管可有利于颈动脉窝动脉瘤的治疗.

  •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于嘉;邓剑平;张登文;李江;张涛;陈虎;方伟;闫忠军;赵振伟

    目的 探讨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行术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共78个动脉瘤,其中68个采用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6个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3个采用LVIS 3支架辅助栓塞,1个采用Neuroform支架+LVIS支架呈“Y形”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8个动脉瘤中,Raymond Ⅰ级39个(50.0%),Ⅱ级23个(29.5%),Ⅲ级16个(2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3/62).术中1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穿支血管破裂,术后继发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术后1例患者非动脉瘤性出血死亡.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 ~ 13个月,平均(7.2±3.1)个月.影像学随访32例(44个动脉瘤),完全栓塞率达70.5% (31/44).1例(2.3%)轻度复发,继续临床观察.电话随访28例(32个动脉瘤),临床症状均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随访期间发生破裂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小兵;赵业禹;桂勇平;陈岩;魏凡策;李文强;汪阳

    目的 观察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随访期间发生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例随访期间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与破裂相关的可能原因.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为52~76岁,2例有原发性高血压,2例为多发动脉瘤.4例中,责任动脉瘤未破裂时大直径均<7 mm,3例合并子瘤,2例动脉瘤破裂后较破裂前有生长.开颅夹闭1例(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3例(1例完全栓塞,2例近全栓塞).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高龄、高血压、多发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等因素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应给予积极治疗.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经验分析

    作者:李淼;金星一;田耕任;付超;赵丛海

    颅内未破裂囊状动脉瘤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学筛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囊状动脉瘤被发现[1].大量文献已阐述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及其进展,但其手术风险和预防性治疗带来的收益方面的报道很少.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收益,临床医生必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寿命,并评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及手术并发症.由于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显然对大多数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手术干预是不科学的.如何正确对待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诊疗经过,探讨此类病例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关键词:
  • Neuroform EZ构建“Y”形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张宇鹏;姜鹏;梁士凯;杨新健;刘建民;张宇翔;梁飞;姜除寒

    目的 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6例WNB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采用Raymond评分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术后30 d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6例患者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DSA显示6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Raymond评分为Ⅰ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给予补液、肝素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另1例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后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30 d随访,6例患者的mRS评分为0~1分.结论 双Neuroform EZ支架或Neuroform支架联合其他颅内自膨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WNB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鲁刚;蒋业清;葛亮;狄若愚;黄磊;耿道颖;张晓龙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临床随访结果,探讨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2006年6月至2015年8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时间超过18个月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9例患者80个动脉瘤.观察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时间为18 ~ 133个月,平均(39.0±22.6)个月.6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94.2%(65/69),无死亡病例.80个动脉瘤中,21个复发,复发率为(2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大动脉瘤复发比例高(5/6),小动脉瘤复发率低(16.7%,9/54),大动脉瘤复发率为35.0% (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完全栓塞者动脉瘤复发比例高于完全栓塞者,分别为58.8% (10/17)、17.5% (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颈动脉瘤复发率高于窄颈动脉瘤[分别为36.2%(17/47)、12.1% (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动脉瘤部位及治疗方法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是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28,95% CI:1.674~8.754,P<0.001).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总体疗效较好.动脉瘤大小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瘤颈及术后栓塞程度可能影响动脉瘤的复发.

  • 不同时期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后再破裂风险的对照研究

    作者:伍聪;Narasimha Murthy Trishul;梁锐超;王焱超;李进;贺民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入院后动脉瘤再破裂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2005~2008年组,458例)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013~2014年组,1 446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比较2组患者入院后动脉瘤的再破裂率,分析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入院的收缩压、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动脉瘤部位、院前等待时间、术前等待时间及总体住院时间等指标对动脉瘤再破裂的影响.结果 2005~2008年组入院后动脉瘤的再破裂率为13.8% (63/458),2013 ~ 2014年组为2.8% (40/1 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2008年组与2013~2014年组院前等待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4(9)、1(4)d;术前等待时间分别为5(4)、3(2)d;整体住院时间分别为14(9)、1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提高动脉瘤处理效率是减少入院后再破裂风险及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尹乾坤;刘相名;朴明学;唐凯;张岩;张东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不同部位动脉瘤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6年8月对29例PICA动脉瘤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动脉瘤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2例)、枕下远外侧入路(7例)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0例)夹闭或切除动脉瘤.术后对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9例PICA动脉瘤中,完全夹闭25例,部分夹闭并加固1例,完整切除1例,术中仅切除畸形未切除动脉瘤1例,切除动脉瘤后行端-端吻合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行二次清创缝合,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11例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后组脑神经症状,17例无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22例(76%)行影像学复查未见动脉瘤残留,6~ 63个月随访患者后组脑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Ⅴ级26例,Ⅳ级1例,Ⅲ级0例,Ⅱ级1例,Ⅰ级1例.结论 PICA不同部位的动脉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评估PICA的走形特点及动脉瘤的病理特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虽然术后近期并发症较高,但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比较满意.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作者:周宇;杨鹏飞;李强;杨新健;姜除寒;赵瑞;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作者:卢昊;胡鹏;张鸿祺;李桂林;张鹏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使用PED治疗4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短期临床疗效总结和影像学随访评估.结果 42例患者的44个动脉瘤共放置49枚PED装置,其中4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滞留,另外2个动脉瘤术后仍可见对比剂充盈.4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接受影像学随访的31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2 ~12个月,平均(6.6±1.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24个(24/32,75%),近全闭塞6个(6/32,19%),1个(1/32,3%)动脉瘤未闭塞,1个(1/32,3%)动脉瘤复查发现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初步应用PED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何旭英;赖凌峰;曾文贤;段传志;李西锋;李铁林;张炘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总结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为88.7% (227/256),发生不良临床结果24例(9.4%),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3.5%).该9例患者中,发生出血3例(1.2%),其中1例(0.4%)出现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现头痛86例(33.6%),且多见于支架辅助栓塞术后(P =0.004).随访时间为3~49个月,平均(18.6±1.5)个月.256例患者中,随访期内发生支架内狭窄6例(2.3%),动脉瘤复发10例(3.9%),无死亡病例.95.7%的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对于巨大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直径>25 mm),行血管内治疗易发生不良结果(P=0.045);直径>1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后易出现动脉瘤复发(P =0.004).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干预,能够减少出血风险,获得良好的预后.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