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作者:任瑞明;冯雷;蔡明俊;潘力;杨铭

    颅内复杂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手术夹闭及介入栓塞均有较大难度.血管内支架在颅内的成功应用,使宽颈或不规则形状等复杂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5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 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低(P=0.024);其中颈体比(AR)与LSA和OSI存在正相关关系,体径比(SR)与平均瘤体WS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处于破裂前期的颅内动脉瘤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着相似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较低的WSS和子囊的形成可能是促进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

  •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和分流管结局

    作者:冯书彬;齐林;芦山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cyst,IAC)是儿童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病变,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1%[1].IAC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囊肿的增大,其可能压迫脑组织、影响临近脑组织发育并有颅内急性出血的危险[2].近年来,囊肿-腹腔分流术逐渐成为治疗IAC主要方法,但其确切的疗效仍有争议.

    关键词:
  • 颅颈交界畸形不恰当后颅窝减压术后的修正治疗

    作者:李翀;余新光;陈利锋;卜博;许百男;周定标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在不恰当后颅窝减压术后运用术中CT导航下翻修手术的治疗特点.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翻修手术治疗不恰当扩大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行术中CT导航下后路部分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4例难以复位仅行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1例二期行经口齿状突磨除术.随访9个月~2年,平均17个月.术后6个月CT、MRI复查显示12例患者固定植骨融合满意,7例脊髓空洞有好转,3例小脑下垂均好转;McCormick分级为Ⅰ~Ⅲ级;Karnofsky预后评分为80~ 100分.结论 对于ChiariⅠ型畸形、脊髓空洞伴有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应行适当范围的后颅窝减压并同时枕颈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对于不恰当的扩大后颅窝减压术后的患者,行术中CT导航下枕颈复位固定植骨融合翻修手术效果满意.

  •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应用

    作者:刘洛同;霍坤良;明扬;张苓;周杰;陈礼刚

    目的 探讨经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经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儿童交通性脑积水共32例,使用基于基弗评分(Kiefer score)的脑积水恢复比值(RR)结合影像学进行评估.结果 共23例(72%)首次治疗成功,失败9例;失败病例再次手术平均次数为2.76次,平均时间为13.28个月,首次手术成功者RR值平均7.86±1.19.结论 交通性脑积水患儿只要具备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条件,应尽量首选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

  • 疑为血管母细胞瘤的钙化椎动脉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吕安康;钟东;张晓冬;唐文渊;孙晓川;谭云;王兵;石爽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头昏伴步态不稳1周入院,既往无头痛、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查体:闭目难立征阳性.头部CT平扫提示:延髓前方类圆形占位,大小约30 mm × 28 mm,有壳状钙化,CT值400~899 HU,延髓受压后移(图1).入院后头部MRI提示:脑干前方占位性病变,T1呈等信号,边缘高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部分强化,延髓受压后移明显(图2).

    关键词:
  • 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作者:姜莱;赵东刚;韩晶;姚龙飞;郑刚;管玉华

    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室出血及急性脑积水.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将颅内外沟通,致使颅内感染常不可避免,本文旨在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因素,以期对降低术后颅内感染有所帮助.

    关键词:
  • 外伤性前额头皮血肿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蒋文斌;张荣俊;邢涛;贡志刚

    40%恶性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常见的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区域是胃肠道[1],其次是皮肤[2].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年发病率是1/10万,然而头皮非霍奇金淋巴瘤却罕有发生,据我们检索,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仅有23例报道[2-19],其中6例明确与外伤有关[2-5,8,10].本文报告1例前额撞伤后局部出现头皮血肿,不吸收缩小反而进行性增大成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关键词:
  •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轩;申明峰;姚宏伟;李冰;郭士琨;杨帆

    颅脑创伤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常需开颅手术治疗.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93例,其中17例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总结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前庭神经鞘瘤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兴朝;王博;范阳;杨智君;赵赋;王振民;马淑杰;张晶;熊志霞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研究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情况,着重探讨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听力损伤所引起的中枢皮层重塑.方法 对42例单侧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左侧21例,右侧21例)和2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数据分别进行局部一致性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人群在全脑水平上大脑各区域活动的变化.结果 三组人群在涉及听觉处理、多感官信息整合及大脑默认网络功能等的脑区上出现了局部活动的显著异常(P<0.05),主要包括双侧岛叶皮质、左侧颞上回皮质、双侧中央前回,双侧枕叶等区域.结论 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出现了听觉皮层及相关感知觉处理脑区的功能活动改变,在出现听力损伤的过程中引起了大脑皮层的功能重塑.

  • 脑实质内颅咽管瘤一例

    作者:赵成斌;徐蔚;曹毅;黄晓斌;高永军;帅永孝

    患者 男,5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记忆下降7d入院,病程中无头痛、头晕,无指端肥大及色素沉着,无性功能障碍,大小便正常.查体:右眼视野部分缺损,视力下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均正常.其他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颅MRI:右侧颞、顶、枕叶见巨大长T1/T2信号影,大小约7.3 cm ×3.7 cm,DW1像呈低信号,其边缘见不规则条片状长T2及稍长T1信号影,周围脑实质受压,右侧侧脑室受压内收,脑中线稍向左移位.

    关键词:
  • 姑息性手术治疗妊娠期巨大囊实性颅咽管瘤一例

    作者:夭晓燕;孙涛;王飞;耿鑫;王焕之

    患者 女,30岁,因“孕7个月,头痛、呕吐1个月”入院.查体:嗜睡,反应迟钝,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视力、视野检查不合作.第二性征发育良好,腹部膨隆,宫高82 cm.头颅MRI示(图1):鞍上囊实性占位,约6.4 cm×3.7 cm×5.0 cm,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垂体激素:催乳素:92.69 μg/L,雌激素:47.0 pg/ml.

    关键词:
  • 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红波;孙彦辉

    认知功能障碍是颅内肿瘤常见症状之一,而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1].目前的研究发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认知基因异常表达、炎症介质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并且临床上也证实针对脑肿瘤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可能引起或加重认知功能损害.日前国内外有关脑肿瘤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脑肿瘤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脑肿瘤的关系以及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 急性颅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

    作者:刘斌;骆健明;郭燕春

    生理情况下,结构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地阻止肠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但创伤性颅脑损伤、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颅脑损伤所致的应激状态下,肠黏膜成为极易损伤的器官,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常引起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诱发肠源性感染,从而激发炎性反应级联反应,甚至诱发全身炎性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关键词:
  •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炜;刘松

    由于神经组织高度分化、再生能力低下等原因,多年来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一直是各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随着20世纪5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较前有了明显地改善.近30年来,得益于基础研究领域的各项突破,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药物治疗及组织工程学研究等改变了外科治疗的单一疗法,形成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 脑胶质瘤实验动物模型及研究进展

    作者:党欢;王济;王鹏远;王晓娟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5.2%~61.0%[1].大多数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彻底清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2 ~ 14个月,只有不到10%的患者诊断后可生存5年左右[2].因此,对脑胶质瘤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而建立理想、可靠、重复性好的脑胶质瘤模型,是研究胶质瘤的病因、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及其颅内生长特性的基础.

    关键词: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红举;张黎;于炎冰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传统上认为TCS是脊髓圆锥末端受牵拉引起,近其概念被扩展,包括了部分颈段和胸段脊髓被牵拉以及脊髓末端持续高张力而圆锥位置正常的患者[1-2].

    关键词:
  • shRNA干扰技术在脑胶质瘤细胞TGFβ2/Smads通路中的作用

    作者:董程远;米蕊芳;金贵善;周益强;聂秀涛;张国滨;张晋;刘福生

    目的 利用shRNA干扰技术抑制恶性脑胶质瘤细胞TGFβ2/Smads通路中Smad2/3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将表达Smad2/3 shRNA干扰序列的特异性质粒及阴性对照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入到恶性脑胶质瘤细胞U251中.应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Smad2/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后的细胞经TGFβ2(+/-)处理,采用CCK-8法评价两组的增殖率.结果 (1)两种特异性质粒能够分别下调细胞中Smad2/3基因的表达(P=0.01);(2)Smad2/3的表达量在Smad3/2表达下调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8,P=0.008);(3)Smad2/3表达下调组的细胞增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4)Smad3表达下调的细胞,在TGFβ2(+/-)处理的两组中增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结论 在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中,Smad2/3基因表达的下调能促进细胞的增殖,而TGFβ2介导的细胞增殖依赖于TGFβ2/Smad3通路;同时Smad2/3基因的表达下调增强了Smad3/2基因的表达.

  • 锂剂通过阻遏STAT3激活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振中;张长青;金东旭;历强;贺西京

    目的 探讨锂剂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是否与胶质分化经典调控通路JAK/STAT3有关.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分化时STAT3通路激活标志性蛋白P-Tyr-705 STAT3的表达及锂剂的作用;再用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上调该通路活性,于不同时间点观察锂剂对其是否有拮抗作用.结果 神经干细胞分化时,对照组磷酸化STAT3上升约17倍,3 mmol/L锂剂组仅上升约4倍(P<0.01);AICAR可显著诱导磷酸化STAT3表达及GFAP表达(P<0.05),但上述诱导作用可被锂剂所阻断.结论 锂剂影响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与其对JAK/STAT3通路活性抑制有关.

  • 敲低亮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人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和迁移的体外研究

    作者:谭富强;张安玲;南阳;王乐;叶敏华;王广秀;贾志凡;康春生;钟跃

    目的 探究敲低亮氨酰-tRNA合成酶(LARS)表达对U25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LARS小干扰RNA(LARS siRNA)于U251.PCR、Western blot检测LARS表达;MTT法、平板克隆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较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转染LARS siRNA后LARS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自转染48 h后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且克隆形成率分别较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降低了51.69%和50.45%,G0/G1期比例分别增高了38.34%和31.93%,穿膜细胞数分别减少了81.78%和8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敲低LARS表达可明显抑制U251生长增殖和迁移能力.LARS基因有望成为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侯选靶点.

  • 普通冷光源在基层医院开颅术中的应用

    作者:谢超;邹青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将普通医用冷光源用于12例开颅术中深部操作时的照明.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37.3岁;高血压脑出血5例,外伤性颅内出血7例(脑内出血2例,颅前窝出血1例,颅中窝出血4例).2.方法:冷光源为膀胱镜用冷光源或腹腔镜用冷光源.

    关键词:
  • 开颅治疗重型脑室铸型血肿疗效评估

    作者:吴德权;邵君飞;张晓路;孙骏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采取开颅方法治疗的重型脑室内出血伴铸型患者96例,与单纯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方法比较预后转归.入选条件: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年龄< 80岁,无严重心肺疾病和糖尿病史.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龄50~ 79岁.血肿类型:双侧脑室型39例,基底节丘脑-脑室型36例,小脑出血-第四脑室型21例.Graeb评分平均9.5分,GCS评分平均7分.将96例患者分为A组(开颅)和B组(钻孔引流),每组48例.

    关键词:
  •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思考

    作者:刘松

    周围神经损伤后可以再生修复已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各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已层出不穷.但临床上再生修复的效果常不甚理想,达不到患者理想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认识到神经损伤修复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复杂过程,包括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组织器官及系统协调等[1-2],同时涉及不同的神经纤维,如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以及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等,故需要一个整体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 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洁;苏迪娅;历俊华;李德志;万虹;刘松

    目的 观察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修复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30只大鼠分为四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离断面神经后1周即刻修复;D组:离断面神经后9周延迟修复.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半薄及超薄切片观察髓鞘再生;逆行示踪法检测舌下神经的再生.结果 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α角度,修复术后4个月C组比D组α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C组的振幅和峰面积值明显高于D组(P<0.05).半薄切片显示C组和D组神经移植物内新生髓鞘的数量分别为(1 239±192)个和(559±224)个.超薄切片观察可见C组和D组大鼠神经移植物和与其吻合的面神经中,绝大部分(>90%)为有髓鞘神经纤维,髓鞘直径为1.0~6.5 μm.逆行示踪显示,在修复术后4个月,C组的舌下神经核中CTB-Alexa555和FG双标记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 利用预变性神经移植物行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早期治疗完全性面瘫,有助于受神经支配的面肌功能恢复,能够有效地治疗完全性面瘫.

  • 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

    作者:杨娴娴;杨川;王炜;李伟;李青峰

    目的 探讨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修复颅内段面神经损伤所致面瘫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16例听神经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面瘫时间为2~18个月;年龄为22 ~ 70岁.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12个月接受随访,2次随访结果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前后相比、术后早期随访与晚期随访相比,面肌上唇上提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16例中9例微笑动作获得佳或良好的效果,5例达到中等程度恢复,2例疗效较差.4例出现腮腺咬肌区凹陷,但咀嚼功能未受显著影响.本组患者面肌联动畸形评分均为轻微.结论 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通过较小的供区损伤,使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损伤患者获得有效的神经修复.

  • 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华刚;陈琳;王臻;刘伟强;纪柳;敖强

    目的 探讨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9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A组:以含有神经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的硅胶管桥接神经远近端(间隙3 mm);B组:以含有生理盐水的硅胶管桥接神经远近端(间隙3 mm):C组:采用神经远近端直接缝合.术后8周进行坐骨神经 指数(SFI)、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比检查以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从数据上看,A组在SFI、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湿重比、再生神经纤维密度及髓鞘化等方面均高于B组和C组,但三组的SFI、肌肉湿重比及新生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再生神经纤维密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间隙导管吻合术可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小间隙吻合术结合控释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腓浅神经预变性桥接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治疗不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

    作者:郝淑煜;王世炜;马俊艳;历俊华;万虹;刘松

    目的 探讨改良的舌下神经-面神经端-侧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28只大鼠分为6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完全性面瘫组,完全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不完全性面瘫组,损伤结扎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D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神经移植物;E组:不完全面瘫修复组,术后4个月离断面神经近侧端.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逆行示踪法检测舌下神经的再生;半薄切片观察髓鞘再生.结果 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α角度,D组比C组β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D组的峰面积值明显高于C组(P<0.01).半薄切片显示D组面神经远端内新生髓鞘的数量多于C组(P<0.01).逆行示踪显示,在修复术后4个月,D组大鼠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中检测到(284±80)个和(83±48)个CTB-Alexa55标记的神经元.结论 利用预变性腓浅神经移植物桥接舌下神经和面神经这个改良的吻合术修复不完全性面瘫,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损伤的面神经功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面瘫.

  • 面-副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

    作者:邵旭;于炎冰;张黎

    目的 探讨面-副神经端-端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应用副神经胸锁乳突肌肌支断端与面神经出茎乳孔处断端行端-端吻合术治疗16例周围性面瘫,在术后1周、1年及3年时分别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42个月.16例术后3年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1例,无恢复1例.以达到Ⅱ级以上作为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本组患者总恢复率为63% (10/16).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3年H-B各等级分布情况均不同(P<0.001).在术后1周内面神经功能即出现恢复迹象,术后1年出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术后1~3年期间仍有进一步恢复可能.术后并发症:明显转颈无力1例,但对生活质量不构成严重影响.结论 面-副神经端-端吻合术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神经无张力吻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周围神经移植物治疗颈脊神经背根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德志;郝淑煜;苏迪娅;王世炜;刘松

    目的 探讨基因工程化神经移植物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C7脊神经背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4只大鼠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修复术组;C组:修复术结合基因治疗组.修复术4个月后采用热板实验检测热痛觉功能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SEP);逆行示踪检测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电镜观察髓鞘再生情况.结果 修复术4个月后,B组和C组大鼠损伤侧前肢热痛觉部分恢复,B组和C组患侧前肢回缩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神经电生理检测C组SSEP波幅和波面积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向示踪显示C组中FG阳性或FG和CTB-Alexa 555双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多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结果显示C组神经移植物中髓鞘更为致密,板层更厚,而B组神经纤维变性改变较C组明显.结论 基因工程化的神经移植物,可促进受损C7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再生进入脊髓后角,加快损伤肢体感觉功能恢复.

  • 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治疗完全性面瘫的实验研究

    作者:万虹;李德志;冯洁;马俊艳;刘松

    目的 观察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治疗完全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30只大鼠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离断面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移植预变性腓浅神经;D组:移植NT-3感染的预变性腓浅神经.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面容对称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肌动作电位;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载体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结果 鼻尖偏离指数实验检测α角度,D组比C组α角恢复明显(P<0.01);肌动作电位检测D组的振幅和峰面积值明显高于C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术后1周时神经移植物中D组NT-3 mRNA表达量是C组GFP表达量的10倍,术后4个月时是4倍.结论 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结合NT-3基因治疗,可促进舌下神经纤维再生和髓鞘形成,加速面瘫肌肉功能恢复.

  • 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

    作者:张明山;张宏伟;王浩然;谷春雨;任铭;夏雷;曲彦明;韩一仙;于春江

    目的 探讨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离断患者行面神经吻合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法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面神经端-端吻合和面-舌下神经吻合的手术方法.结果 7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 ~ 48个月,平均23个月,1例随访时间较短,尚无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有效5例,无效1例,其中面神经恢复至H-B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论 面神经吻合术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在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思远;乔慧;贾桂军;贾旺;王明然;刘莉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下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在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手术中是否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方法 52例CPA区肿瘤患者,术中行FNMEP监测面神经功能,术后参照H-B面神经分级标准,对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改变和FNMEP波幅术后/术前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NMEP波幅变化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FNMEP波幅比率<50%,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比率>50%,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或仅为轻度功能障碍(H-BⅠ级或Ⅱ级).结论 FNMEP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可对现有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监测技术起到完善、补充的作用.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