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不同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时机的探讨

    作者:刘旭超;孙文博;韩振民;张博文;呼斯乐

    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是目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主要手段,而有关“佳手术时机”的问题国内外均一直存在争议[1].本文回顾性分析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不同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入组的547例患者中,男313例,女234例;年龄为23 ~ 81岁,平均(44.6±24.1)岁.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547例,2次者40例;其中手术夹闭430例,血管内栓塞117例.术前影像学诊断:颅脑CT血管成像(CTA)诊断417例,全脑血管造影诊断13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385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62例.单发动脉瘤483例,多发动脉瘤64例,共发现并治疗动脉瘤611个,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31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1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4个,颈内动脉动脉瘤83个,其他部位动脉瘤155个.

    关键词:
  • 脊髓胶质母细胞瘤五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赖生龙;孙崇然;张布衣;石键;沈宏;张建民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简称胶质母细胞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在不同部位的发生概率并不相同,易发生于侧脑室后角旁的白质[1].发生于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少见,占所有胶质母细胞瘤的1% ~5%,占全部脊髓肿瘤的1.5%[纠.在诊断力面,脊髓胶质母细胞瘤易与脊髓Ⅱ、Ⅲ级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等混淆,其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脊髓胶质母细胞瘤在细胞形态上与脑内的胶质母细胞瘤并无区别,但在治疗原则上并不相同.目前文献对其报道较少,几乎没有针对该病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相关指南中关于脊髓胶质母细胞瘤诊治的证据级别亦较低[3].本文对5例脊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认识.

    关键词:
  • 双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田宏;于炎冰;甄雪克;袁越;张黎;张思迅;赵奎明;李锐

    目的 探讨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均采用双侧GPi-DBS治疗.术后对30例患者行门诊随访,采用国际通用的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量表(BFMDRS)评分,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开机,30例患者的电刺激方式均为单极刺激,电压为2.5~3.5V,平均(2.6±0.8)V;频率为60~160 Hz,平均(88.0 ±21.3)Hz;脉宽为60 ~ 185μs,平均(90.0 ±21.1)μs.21例患者在开机后1周内症状明显改善,9例患者随刺激时间延长或调整刺激参数后症状逐渐改善.3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0±7.8)个月.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及第24个月BFMDRS评分中,眼睛、口-下颌、说话和吞咽功能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仅口-下颌功能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评分降低越显著(P<0.05).患者的总体改善率为73% (26/30,P<0.05).结论 双侧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满意,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 颅骨修补术后钛板外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作者:吴国鑫;黄金楷;蔡刚峰;廖圣芳

    颅骨修补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研究表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改善颅骨缺损处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1-2].然而,颅骨修补手术虽然简单易行,但仍存在术后继发性颅内血肿、皮下积液,后期钛板松动翘起、头皮感染破溃致钛板外露等并发症,其中以各种原因导致的钛板外露为棘手,其不仅可能导致颅骨修补手术失败,需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研究纳入解放军第一八○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2例颅骨修补术后钛板外露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钛板外露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

    作者:王超;蒲天佑;刘窗溪;李红;游朝;熊云彪;高方友;王曲;韩国强

    颅咽管瘤常与垂体柄、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终板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紧密粘连,手术难度大.不同的手术入路对肿瘤显露、血管神经保护及脑积水缓解的程度不同[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O10年1月至2015年1 1月采用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1例颅咽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31例患儿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4~14岁,平均(6.7±4.3)岁.病程为3d至35个月,平均(138.4 ±27.3)d.临床表现:身材矮小4例;视力下降21例,其中14例双眼颞侧视野缩小,7例双眼环状视野缩小;头痛1例;多饮、多尿5例.

    关键词: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欢;王亮;李达;郝淑煜;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术前纤维束的形态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3例脑干C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以DTT技术追踪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及内侧丘系,根据纤维束的形态进行评分(1~4分).根据病灶与纤维束的三维关系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在纤维束融合导航引导下按预定路径切除病灶.术后在不同时间点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纤维束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临床因素的差异,分析影响神经功能的不利因素.结果 73例脑干CM患者中,病灶全切除68例(93.2%),近全切除5例(6.8%).患者术前皮质脊髓束纤维束评分平均为(1.83±1.04)分,内侧丘系纤维束评分平均为(1.97±1.46)分.纤维束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在病灶部位及大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RS评分平均为(2.59±1.16)分,入院时mRS评分平均为(2.85±1.11)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术前皮质脊髓束纤维束评分高、病灶直径>2 cm为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不利因素.结论 DTT应用于脑干CM手术中可辅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入路,术中可避免传导束损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高原地区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及疗效

    作者:和崇军;和桥顺;张四红

    高原地区特殊环境下的颅脑损伤具有特殊性.目前,有关高原地区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较少.本文纳入200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丽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患儿46例,现将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分析回顾性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46例患儿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为2个月至14岁,中位数为7.1岁.其中<3岁者4例,3~6岁者6例,>6 ~14岁者3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8h者12例;>8h,且<23 h者30例;1~2d4例.受伤原因:坠落伤12例,车祸伤20例,摔伤11例,殴打伤2例,被坠落物击伤1例.患儿入院后均有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术前有4例单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瞳孔散大.

    关键词:
  • 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探讨

    作者:钟传洪;彭里磊;陶蓓;夏祥国;陈礼刚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无论其垂体功能如何,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应使用应激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以满足手术应激的需要[1].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与手术技术的提高,进行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时对正常垂体的损伤越来越小,术后患者的垂体功能大多能够保留,对于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激素减量或选择性使用的报道日益增加,减少或谨慎使用激素的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2-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以来逐步减少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现对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儿童蛛网膜囊肿合并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分析

    作者:宋一晨;刘啸白;姚一龙;冯天达;刘云会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AC)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占位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因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而偶然发现[1].AC可自发地或在头颅外伤等诱因下出现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囊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常因出现颅高压症状和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而就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5例儿童AC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结合这类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疗效以及预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
  • 小脑脑桥角神经肌肉迷芽瘤一例

    作者:张家墅;张军;桂秋萍;许百男;余新光

    神经肌肉迷芽瘤又称良性蝾螈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病,由正常胚胎组织异位生长所致,多累及外周神经如坐骨神经、臂丛神经等[1].患者多小儿发病,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感觉或运动功能缺陷.累及脑神经的神经肌肉迷芽瘤更为少见,目前国外报道共22例,前庭蜗神经常受累,其次为动眼神经[2].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告1例小脑脑桥角神经肌肉迷芽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
  • 枪弹致孕妇头颅切线伤一例

    作者:王奎重;张新建;刘磊;罗爱琴;卢培刚

    患者女,24岁,孕27周,南苏丹难民.因“头部被枪弹击中后昏迷30 h”,于2014年4月18日由联合国直升机空运至济南军区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患者入院时查体:基本生命体征正常,浅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双侧瞳孔未见异常.头颅左侧颞顶部可见7 cm×3 cm的切线伤(图1A),局部可见少量脑组织和脑脊液流出.右侧肢体刺痛无反应,右侧Babinski征阳性.颅骨平片显示左侧顶骨呈三角形缺损,缺损下方颅内可见大量碎骨片,并可见骨折呈沟槽样向额部延伸(图1B).

    关键词:
  • 神经内镜下切除鞍区原发性未分化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广健;常建永;谢英亮;王玉亭

    鞍区肿瘤在成人中主要为垂体腺瘤,仅约10%为其他性质的肿瘤,而鞍区原发未分化肉瘤更是罕见[1].有文献报道,垂体腺瘤患者放疗后发生鞍区未分化肉瘤[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鞍区未分化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道如下.病例报告患者女,72岁,以“发生双眼视力减退且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为主诉入院.体格检查: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为0.06,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直接对光反射迟钝,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头颅CT检查示蝶鞍扩大,可见鞍区异常软组织影.增强MRI检查可见形状不规则的鞍区占位性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图1).CT薄层扫描检查示蝶窦发育良好.

    关键词:
  • CT影像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瑞力;杨明飞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1].据报道,ICH患者30d病死率为30%~50%,且近50%的患者在发病2周内死亡[2].初始血肿量及血肿位置是显著影响IC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肿扩大存在于40%的ICH患者中,是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3].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CT血管成像(CTA)及CT检查.因此,研究ICH患者首次CT及CTA影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诸多研究证实,CTA与CT中某些特异性表现与血肿扩大存在关联性,如点征(spot sign)[4]、渗漏征(leakage sign)[5]、混合征(blend sign)[6]、黑洞征(black hole sign)[7],为诊断血肿扩大的高危ICH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ICH患者血肿在CTA与CT中的特异性表现与早期血肿扩大的潜在相关性,以期对出现血肿扩大的ICH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从而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
  •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张杏杏;张荣伟

    血管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为富含血管的、局限性生长的肿瘤,好发于小脑、脊髓以及脑干.大多数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属于散发性质,但其中约25%属于von Hippel-Lindau (VHL)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且有家族遗传倾向.脑干血管母细胞瘤(brainstem hemangioblastomas,BSHs)约占脑干肿瘤的2%~10%[1-2],常发生于延髓,与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相比其诊治有独特性.随着医学影像学、术中辅助技术、放疗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对BSH的诊治有新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分析颅内动脉瘤的特征性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作者:李思辰;刘佩玺;史源;朱巍

    目的 从蛋白水平探索颅内动脉瘤(IA)的发展及破裂机制,寻找靶点蛋白.方法 选取3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夹闭患者的IA标本和3例同期接受经翼点入路手术患者的颞浅动脉(STA)标本.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技术对6例标本行蛋白组学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分析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分析.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应用全基因组及代谢途径数据库(KEGG)对差异表达蛋白行通路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06种IA标本与STA标本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共有20种,IA组中下调表达蛋白6种,上调表达蛋白14种.GO分析显示,IA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为促进生物合成的相关蛋白,IA与STA标本中重要的细胞水平结构差异为膜结合细胞器.蛋白互作网络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IA组表达上调显著的THBS4蛋白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下调表达显著的PTGS1蛋白在血小板激活中起重要作用.结论 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分析IA的特征性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显示,THBS蛋白可能在IA发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干预IA的新靶点.

  • 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凡;王宽宇;胡慧敏;黄若愚;王永志;江涛

    目的 分析Podoplanin(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mRNA芯片数据库中30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NA芯片数据,分析PDPN蛋白的表达特征.将298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照PDPN蛋白表达量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每组各149例.同时以GSE16011 mRNA芯片数据库、TCGA RNA测序数据库及REMBRANDT mRNA芯片数据库作为对照,验证PDPN蛋白在不同数据库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评价PDPN蛋白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作用.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获得PDPN蛋白正相关表达基因的功能.结果 在CGGA mRNA芯片数据中,30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PDPN蛋白在Ⅳ级脑胶质瘤中表达高(0.62±0.07,均P<0.05),而在Ⅱ级脑胶质瘤中表达低(-0.59±0.06,均P<0.05);297例脑胶质瘤患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野生型PDPN蛋白表达量较突变型高(分别为0.48 ±0.07、-0.58±0.07,P<0.05).PDPN蛋白高表达组的脑胶质瘤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PDPN蛋白的上述特征在GSE16011 mRNA芯片数据库、TCGA RNA测序数据库及REMBRANDTmRNA芯片数据库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级别、PDPN蛋白表达量和放疗为影响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 <0.05),可用于预后判断.PDPN蛋白可能与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外基质调控、细胞黏附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有关.结论 PDPN蛋白促进脑胶质瘤发展,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 中国烟雾病研究——搭上“脑计划”的快车

    作者:毛颖

    烟雾病是一种以颅内多发大动脉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代偿血管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烟雾病多发于东亚人群,日本和韩国的患病率均低于7/10万,中国虽尚无针对此病的全国性普查数据,但地区性报道结果基本相似[1-3],而西方国家更低,所以烟雾病是名副其实的罕见病[1-3].虽然如此,对烟雾病的研究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社会负担重.烟雾病有儿童和中青年2个发病年龄高峰,其较高的致残率相较于老年患者,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心理负担更大.(2)治疗时机和疗效不确定.通过外科脑血流重建改善脑灌注是烟雾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可明确降低新发卒中的风险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荐级别B)[4].

    关键词:
  • 全面推进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

    作者:张晓彪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神经外科的诸多亚专业.目前,内镜神经外科是微创神经外科中的重要和活跃的亚专业之一.主要涵盖以第三脑室底造瘘术(third ventriculostomy,ETV)治疗脑积水和各型囊肿造瘘为特征的脑室镜外科、切除颅底病变的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内镜经颅锁孔入路、内镜经通道(endoport)手术、内镜脊柱外科和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其中,脑室镜手术和内镜经鼻颅底外科目前开展的为广泛.内镜经颅锁孔入路、内镜经通道手术和内镜脊柱外科已经在逐步有序地开展,并将成为重要的亚专业.本文对内镜在神经外科各亚专业中运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论述,以期全面推进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

    关键词:
  •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复发颅咽管瘤

    作者:唐斌;谢申浩;黄观林;周东伟;曾而明;洪涛

    目的 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复发颅咽管瘤的临床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12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12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8例术中发现垂体柄,保留7例;术后视力改善8例,余4例维持在术前水平;1例术前内分泌功能正常者术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余病例内分泌功能术前、后无明显改变;术后尿崩11例,其中1例为长期尿崩,余患者均为术后短暂性尿崩;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仅1例出现颅内感染,予以加强抗炎治疗和延长脑脊液引流时间后治愈.1例失访,余患者术后随访3~4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无死亡病例,2例出现肥胖,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病例仍无明显改善.结论 复发颅咽管瘤与其周围结构关系复杂、粘连较重.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因具备视野广阔、抵近观察、避免分离脑组织粘连和再次牵拉损伤脑组织等优势,采用该入路切除复发颅咽管瘤安全、有效而且微创.

  •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苏卢海;张世渊;沈波;胡昌辰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各种因素引起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病理生理改变,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对TCS的手术呈现从经典外科向显微外科、内镜外科转变的趋势[1].显微拴系松解术因其创伤小、定位准、神经损伤率低及其明确的疗效,成为公认的治疗TCS的标准术式.而神经内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术式,在针对TCS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对124例T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显微镜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

    关键词:
  • 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腾飞;谢涛;张晓彪;胡凡;余勇;顾晔;孙崇璟;丁海林

    目的 探讨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共纳入287例,将其分为假包膜外分离组(157例)和包膜内切除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包膜内切除组比较,假包膜外分离组的全切除率增高[分别为89.8%(141/157)、81.5%(106/130),P=0.044];术后复发率降低[分别为1.9%(3/157)、6.9% (9/130),P=0.035];功能性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增高[分别为86.2%(50/58)、56.5% (26/46),P=0.001].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垂体功能低下及术后多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联合术中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可以提高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和功能性腺瘤的术后生化缓解率,降低术后复发率;不增加术后垂体功能低下、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多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颅底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武平华;欧阳钧;钟世镇;莫立根

    既往有很多学者对颅底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研究进行了报道,但多数是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报道的是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颅底解剖特点.近年来,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EA)颅底手术展现出很多优势[1],但国内这方面详尽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模拟EEEA颅底手术进行尸头解剖,显露前颅底、鞍区、斜坡及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

    关键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切除术与开颅术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

    作者:邬迎喜;赵天智;郑涛;吕文海;赵兰夫;薛亚飞;王元;贺世明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切除术(EETS)与开颅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68例次).其中开颅切除肿瘤38例次(开颅组),EETS切除30例次(EETS组).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并发症、复发率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学分型、肿瘤质地、术前肿瘤体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开颅组和EETS组的肿瘤全切除率分别为81.6% (31/38)、80.0% (24/30),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36.8% (14/38)、40.0%(12/30),尿崩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7.4%(18/38)、33.3% (10/30),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0.5%(4/38)、13.3% (4/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颅组和EETS组脑神经损伤率分别为21.1%(8/38)、0%;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0%、23.3%(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随访19~94个月,开颅组和EETS组复发率分别为18.4%(7/38)、20.0%(6/30),复发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0.3个月和10.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5.4个月、26.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开颅术相比,EETS能够达到相似的肿瘤切除程度及预后,能减少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但脑脊液漏发生率相对较高.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脑脊液漏的初步分析

    作者:郭见;李维平;黄国栋;纪涛;王海东;黎震;阳吉虎;黄正贤

    脑脊液鼻漏是各种原因引起颅底骨折或颅骨缺损,导致脑脊液由鼻腔流出,并伴有硬膜和蛛网膜破裂.漏口的大小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可分为自发性、医源性、外伤性和肿瘤性脑脊液鼻漏.随着神经内镜经鼻治疗鞍区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多,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可选择开颅颅底修补术、神经内镜经鼻修补术或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开颅颅底修补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且失败率较高.神经内镜经鼻修补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视下寻找漏口,相对于开颅平铺式的手术,其修补更为精确,手术成功率较高.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神经内镜下经鼻治疗17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多层重建技术在内镜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远志;薛亚军;兰津;汤俊佳;齐向前;楼美清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治疗颅底肿瘤逐渐被临床采用.然而,术后脑脊液漏是该入路常见的并发症,可靠的颅底重建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并进行颅底重建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以人工硬脑膜、脂肪、阔筋膜、鼻中隔骨片、鼻中隔黏膜瓣为材料的颅底多层重建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

    作者:阳吉虎;黄国栋;纪涛;王海东;郭见;黎震;郑文键;李维平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IPA)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切除IPA患者49例(50例次手术),其中经鼻海绵窦内入路29例次、海绵窦外入路9例次、鞍结节平台入路7例次、鞍膈切开和(或)鞍背切除入路5例次.回顾性分析不同Knosp分级、不同Hardy分期肿瘤的切除率、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0例次手术中,肿瘤全切除34例次(68.0%),次全切除10例次(20.0%),部分切除6例次(12.0%).生物学治愈28例(57.1%,28/49).其中Knosp3级、4级垂体腺瘤全切除比例分别为10/11、4/16,生物学治愈比例分别为7/11、3/16;Hardy C、D、E期肿瘤全切除比例分别为9/10、10/12、6/19,生物学治愈比例分别为8/10、8/12、4/19.49例中,术后脑脊液鼻漏7例(14.3%)(其中3例合并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16例(32.7%),一过性尿崩23例(46.9%),一过性垂体功能低下16例(32.7%),永久性垂体功能低下2例(4.1%),术后鼻出血1例(2.0%).随访4 ~31个月,平均(16.0±8.3)个月,全切除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根据IPA的生长方式,选择适宜的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入路有助于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

  • 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作者:林晓宁;张峰林;田新华;李泉清;魏峰;黄延林;杨芳裕;孙瑾;黄志纯

    目的 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纳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完全神经内镜下完成MVD的患者32例,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11例,面肌痉挛(HFS)21例.回顾性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术中32例均在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压迫者28例,单纯静脉压迫者1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3例.11例TN患者,术后10例疼痛消失,1例疼痛减轻;2例出现面部麻木感.21例HFS患者,依据Shorr分级,20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中19例由术前的Ⅱ、Ⅲ级恢复为0级,1例由Ⅲ级恢复为Ⅰ级;1例部分缓解,Shorr分级由术前的Ⅳ级恢复至Ⅱ级.术后岩静脉均保留,无一例出现严重脑出血、脑损伤、严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听力下降,1例出现轻度面瘫.随访6 ~24个月,平均(10.0±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无复发或加重.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MVD治疗TN和HFS,术中细微血管结构显示清晰,可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对脑组织牵拉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介绍一种防堵塞侧脑室引流系统

    作者:吕然博;刘振龙;赵涛

    侧脑室引流过程中,经常发生引流管堵塞.开封市陇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行设计的防堵塞侧脑室引流系统(专利号:ZL2016 2 1006553,9)具有在不开放引流系统的情况下,对侧脑室引流系统进行反复冲洗和抽吸,解决了大部分引流管的堵塞问题,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侧脑室引流防堵系统(图1)由引流部件和冲洗部件构成.该系统通过三通可在引流部件与冲洗部件之间互相转换.引流部件(关闭止液夹1):正常引流时,打开止液夹5,此时弹性引流器内的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引流部件的构成和作用同标准侧脑室引流系统,从而达到常规引流的效果.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