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作者:曹旭华;王黎一;李琛;贾亮;马志昭;张皓峰;王立群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威胁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可通过外科干预而消除的卒中高危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导致的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月6月采用CEA治疗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致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的治疗

    作者:邱德智;王刚;何俊平;高喆;钱静;祝永杰;郑雷;王新法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是一种儿童常见的颅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发生率约2.6%[1].蛛网膜囊肿因外伤或自发破裂致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的发生率为2.3%~6.0%[2-3],多数因出现颅高压症状而需要处理.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到201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IAC破裂致硬膜下积液或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分型、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关键词:
  • 公式计算与三维重建方法测量低级别神经胶质瘤体积的对比研究

    作者:熊先;周大彪;王凯;齐崇;杨松;李少武

    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公式计算和三维重建方法在描述肿瘤大小中的差异.方法 采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市普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病房经手术治疗的90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采用二维公式计算方法和三维重建方法测量肿瘤体积.统计检验比较不同方法得出肿瘤体积的差异.结果 在所有病例中,二维公式计算方法和三维重建方法得出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8).在前后径与左右径之比>1.2的病例中,二维公式计算方法显著小于三维重建方法得出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三维重建得出的肿瘤体积<60 cm3的病例中,二维公式计算方法显著小于三维重建方法得出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二维公式计算方法可以作为肿瘤体积的临床初测方法.但在肿瘤不规则或肿瘤体积较小时,应用公式计算方法估计的肿瘤体积与肿瘤实际体积可能存在偏差,应考虑选择三维重建的方法.

  • 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陈金辉;张剑宁;刘锐;王亚明;王洪伟;于新

    目的 探讨侵犯颅底、蝶窦、鼻窦和鼻咽部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纳入14例198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14例中,男/女为9/5,9例>15岁;占同期收治的全部颅咽管瘤患者的0.54%(14/2 582).单纯累及鞍下型9例,累及鞍上、鞍下型5例;单纯实体性4例,单纯囊性8例,囊实性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鼻塞、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4例行开颅手术肿瘤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辅助外放射治疗,1例部分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2例行内镜引导下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2例行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切除(1例次全切除辅助伽玛刀治疗,1例次全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5例行立体定向32P肿瘤内间质放疗,1例无症状者接受临床观察.随访9 ~ 168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肿瘤消失2例,明显缩小10例,稳定2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好转8例,无症状观察者无新症状出现.结论 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患者较少见,常累及颅底、蝶窦、鼻窦和鼻咽部.手术全切除较困难,根据病变性质及侵及范围选择个体化治疗,疗效较满意.

  • 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占权;潘建勋;马宝瑞;赵志宏;王磊;雷振伟;张培军;施铭岗;佟小光

    目的 详细了解远外侧入路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方法 通过对10具尸头双侧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逐层解剖,了解其毗邻关系及重要结构对术野显露的影响.结果 枕下肌群主要为三层肌群,枕动脉走行于头夹肌的深层,位于头长肌的浅层或深层,头夹肌可作为寻找枕动脉的解剖标志.枕动脉在出二腹肌沟时直径为(2.0±0.2)mm,在上项线水平直径为(1.2±0.3)mm.椎动脉位于枕下三角底,由静脉丛包裹,在入颅前常发出肌支和脑膜支,其在入颅分别为(9.5±6.1)mm和(16.0 ±8.0)mm后,发出脊髓后动脉(PS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在双侧椎动脉汇合前(5.7 ±4.8)mm发出脊髓前动脉(ASA).磨除后内1/3枕骨髁,可将手术视角从传统枕下入路的(43.0±11.2)°增加到(61.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磨除颈静脉结节又可使手术视角增加到(68.0±10.2)°,但与磨除枕骨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熟悉枕下肌群解剖层次及与枕动脉和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对于保护这些动脉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枕骨髁、颈静脉结节、舌下神经管、后组脑神经和椎动脉及其分支等重要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有助于安全显露并切除延髓前外侧病变.磨除枕骨髁后内1/3可增加对术区的显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又可额外增加术区的显露.

  • 胶质母细胞瘤PTEN基因特异性表达的脑区分布研究

    作者:齐崇;晋强;王永恒;孟蓝熙;杨松;王思佳;李振兰;李少武

    目的 利用影像学分析技术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的脑区分布.方法 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 1年5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1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分别进行肿瘤病变范围标记,并配准到MNI坐标系标准脑图谱上.基于体素的定量影像学分析,计算每个体素PTEN表达水平的平均值,并通过伪彩色阶显示在标准脑图谱上.结果 1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有75例患者纳入到PTEN高表达组,68例患者纳入到PTEN低表达组,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累及全脑分布图显示:本组患者胶质母细胞瘤多发生于两侧室管膜下区.胶质母细胞瘤PTEN表达水平脑图谱显示:PTEN高表达相关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叶;而PTEN低表达相关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颞叶后部.结论 定量影像学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确定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表达和解剖位置之间的相关性,为胶质母细胞瘤发生过程的遗传学改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 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肖雄;张扬;张力伟;季楠

    目的 系统评价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BSCO、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有关脑脊液乳酸浓度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12月.采用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Meta-DiSc 1.4及Review Manager 5.3等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共检索文献1 471篇,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篇(404例)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4项,回顾性研究1项.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显示,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0.92(95%CI:0.85 ~ 0.96,I2 =0.0%,P=0.6699),特异性为0.88(95% CI:0.84~0.92,,=79.5%,P=0.0006),阳性似然比为7.70(95% CI:3.94 ~ 15.05,I2=59.5%,P=0.0428),阴性似然比为0.11(95% CI:0.06 ~0.19,I2 =0%,P=0.8504),诊断优势比为83.09(95% CI:36.83 ~ 187.46,I2=1.8%,P=0.3960),ROC曲线下面积(AUC)=0.9601(Q*=0.9046).结论 Meta分析显示,脑脊液乳酸浓度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应用磁共振影像学参数评估凸面脑膜瘤预后的研究

    作者:高修众;汪潮湖;邝欢;张世超;刘忆;潘军;漆松涛

    目的 探讨凸面脑膜瘤术前MRI参数与病理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初步建立预测脑膜瘤预后的影像学评分分级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6例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T1增强像、T2像蛛网膜层、T2像瘤周水肿和肿瘤形状.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像学参数能否预测高级别脑膜瘤的发生.依据术前影像学参数进行评分并分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像学评分与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术前影像学评分的可信度以Kappa系数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级别的凸面脑膜瘤其DWI信号强度、T1增强像、T2像蛛网膜层、T2像瘤周水肿和肿瘤形状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WI高信号是高级别脑膜瘤主要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其他依次为蛛网膜层的破坏、瘤周水肿、T1像不均匀增强以及肿瘤形状(均P<0.01).影像学评分分级(0~1、2~3、4~5分)与WHO病理级别(Ⅰ、Ⅱ、Ⅲ)相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P<0.01).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低级别脑膜瘤患者的PFS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4.5±2.1)个月和86.0%;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的PFS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7.5±2.1)个月和10.0%.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WHO病理级别和术前影像学评分分组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叭).结论 术前影像学评分分级与病理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可以预测凸面脑膜瘤患者的预后.对于病理学检查提示WHOⅠ级而影像学评分为2~3分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在允许情况下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 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开亮;孟凡刚

    广义上的脑机接口技术融合了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微电子学等多学科技术,尝试在人脑与人脑、人脑与动物脑、人脑与机器之间建立一类接口,实现人脑与人脑、动物脑、机器之间的交流通信[1-4],从而打破人脑的生物解剖结构限制,修复肢体、语言等脑或脑附属结构的损伤.本文总结了目前新的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就脑机接口技术中特征脑信号的获取及其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综述.

    关键词:
  • 神经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琳;张玉琪;左焕琮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全世界每年新增1 ~1.5例/千万创伤病例中,周围神经损伤占1.5%~4.0%.我国每年新增60 ~ 90万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例.与中枢神经系统相比,周围神经结构较简单,也比较容易再生.但周围神经修复的程度和速度,仍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轴突的延伸,依赖于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其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具代表性,例如NGF既能帮助受损的外周神经轴突再生,也可促进血管生成.但这些因子在体内降解迅速,半衰期短,维持治疗剂量非常困难,并且在非神经组织中,表现出非特异性的效应,故在神经损伤部位如何有效使用因子及局部控制性释放,仍具有挑战性[1].

    关键词:
  • 颅内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印松;焦明义;赵明光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类血管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构成,其中畸形血管团内的动脉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引流至静脉.AVM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年均出血率为0.5%,再出血率为29%,是中青年非创伤性出血的首要原因,并且在出血后的1年内有5% ~ 25%的患者死亡,有25% ~ 40%的患者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然而,目前对AVM的治疗尚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其中手术切除、放疗及栓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3%及25%[2],因此,建立AVM实验模型对于AVM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各种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 颅脑损伤预后早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进喜;王守森

    如何早期预测颅脑损伤的预后是一个古老话题,早在古埃及时代和希波克拉底时代就有文献提及,其中希波克拉底有一个关于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警句是:“从没有一种疾病像脑损伤那样因复杂多变而易被忽视,因伤情严重而令人绝望”.从那时起,就一直有医生探讨如何早期预测颅脑损伤的预后,时至今日已经产生许多颅脑损伤预后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都是以大宗病例临床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虽然因其准确性和伦理等问题而备受争议[1],但是有些预测模型已经被大宗病例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很高的辨别能力和准确性,在特定群组内可以指导临床,甚至堪称“指南”[2-5].

    关键词:
  • 垂体柄病变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平;张亚卓

    垂体柄是连接视交叉与下丘脑的重要结构,该区域的病变临床常表现为中枢性尿崩、头痛、视力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常见垂体柄病变为:垂体柄增粗、变细或垂体柄缺如等.垂体柄宽度大于2~3 mm被认为是病理性增粗[1];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常见垂体柄缺如及垂体后叶异位.垂体柄病变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对垂体柄病变相关疾病的病因、诊断、影像学表现、治疗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IKKε通过E-cadherin调控人脑胶质瘤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西广;杨毅;路捷;南阳;甄英伟;俞凯;王广秀;贾志凡;康春生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细胞中IKKε对E-cadherin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IKKε过表达载体及IKKε shRNA慢病毒,以IKKε过表达质粒转染TP483胶质瘤细胞株,上调胶质瘤细胞中IKKε的表达水平;以IKKε shRNA慢病毒转染U251、U138胶质瘤细胞株,下调胶质瘤细胞中IKKε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KKε及E-cadhenn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转染后IKKε及E-cadherin表达的变化.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与未转染组(TP483对照组)相比,转染IKKε的过表达质粒组(TP483处理组)的IKKε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 =0.000),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00).转染IKKε shRNA的胶质瘤细胞(U251处理组和U138处理组)中IKKε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未转染组(U251对照组和U138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各处理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其对照组升高(均P <0.05).TP483处理组划痕修复率较对照组高[(56.39±0.93)%对比(46.43±1.68)%,P=0.035)].过表达质粒转染24h后,TP483处理组穿过滤膜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增加[(55.8±6.0)个对比(24.6±2.3)个,P =0.000].U251、U138处理组划痕修复率较其各自的对照组降低[U251处理组:(50.40±1.09)%,U251对照组:(87.29±11.11)%,P=0.043;U138处理组:(48.20±1.34)%,U138对照组:(73.15±6.62)%,P=0.035)].IKKε shRNA转染24h后,U251、U138处理组穿过滤膜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少([U251处理组:(77.8±6.4)个,U251对照组:(124.0±13.4)个,P=0.000;U138处理组:(25.8±4.2)个,U138对照组:(54.8±7.1)个,P=0.000].结论 IKKε低表达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而IKKε高表达可增强其侵袭和迁移能力.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应激剂量氢化可的松对颅脑外伤后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邓全军;陈心;柴艳;赵子龙;雷平;江荣才;张建宁

    目的 研究颅脑外伤(TBI)后早期应激剂量氢化可的松(HC)对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CIRCI)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液压打击TBI模型,在伤后第1天通过电应激刺激筛选出CIRCI大鼠.将CRICI大鼠随机分为CIRCI对照组、小剂量甲泼尼龙(MP)治疗组、应激剂量HC治疗组,分别于伤后第1、3、7及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三组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并于伤后14 d内考查各组大鼠存活率;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电应激刺激,比较三组大鼠的CIRCI患病率.分别于伤后第3、7及14天对三组大鼠进行下丘脑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CD31和Claudin 5免疫荧光染色法比较室旁核区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及紧密连接改变的差异,结合伊文思蓝染色检测该部位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应激剂量HC治疗组大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CIRCI对照组(P =0.046);应激剂量HC治疗组大鼠在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其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CIRCI对照组(P=0.002,P=0.005)及小剂量MP治疗组(P=0.012,P=0.001),且在伤后第14天其CIRCI患病率显著低于CIRCI对照组(P=0.036).与CIRCI对照组比较,伤后第3天应激剂量HC治疗组的下丘脑室旁核区血脑屏障内皮细胞CD31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3,P=0.000),而伊文思蓝的渗透量显著降低(P =0.020).结论 应激剂量HC可以显著减轻TBI模型大鼠的下丘脑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提高机体应激水平,减少CIRCI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增加存活率.

  • 创新为魂、规范为基——神经介入领域的热点

    作者:刘建民

    2014至2015年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无可争议的成为神经介入领域大的热门问题.20年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研究证明了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比传统药物治疗能让发病3h内的卒中患者更加获益,从而开启了急性卒中治疗的新纪元[1].如何尽快恢复脑血流的灌注,毫无疑问是治疗急性卒中的关键所在.自新的支架类取栓装置的临床应用,以高再通率和低并发症率的优点极大推动了急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

    关键词:
  •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李腾飞;水少锋;韩新巍;闫磊;马骥;郭栋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116例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12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所有支架均成功到位,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120个动脉瘤完全栓塞55个,瘤颈残留59个,部分栓塞6个.10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3例为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紧急填塞后2例出血停止,1例死亡;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5h出现脑实质出血后死于脑疝;4例患者出现血栓并发症,其中支架内溶栓后3例血流再通,1例效果欠佳给予1枚新的Solitaire AB支架置入后血流再通;2例术末解脱支架时出现支架移位,所幸未造成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后1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12例患者出现动脉瘤复发,5例给予再次的介入手术治疗.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因而需要术者具有良好的手术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同时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X线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作者:汤伟;李欢欢;陈刚;祝源;赵曰圆;盛柳青;金二亮;李俊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采用普通X线透视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所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要求同时具有术后即刻及复查工作位造影像(所有患者常规留取“0°/CRAN 30°、LAO 90°/0°”造影像),共有86例患者102个动脉瘤满足要求.搜集微弹簧圈X线透视像:术后即刻“工作位”、复查“工作位”、“0°/CRAN 30°”和“LAO 90°/0°”X线透视像,将术后即刻及随访的X线透视像中对应的投照角度记录的弹簧圈形态进行对比,判定弹簧圈形态是否变化.根据同一病例DSA结果判定动脉瘤是否复发.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86例患者102个采用微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DSA判定为复发;51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DSA判定为未复发;3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无变化,但DSA发现动脉瘤复发;9个动脉瘤内弹簧圈形态有变化,而DSA未见复发;总体准确率为88.2%,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9%和85.0%.采用Kappa检验,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K =0.76,P<0.05).结论 X线透视观察微弹簧圈的形态可以很好的预测动脉瘤是否复发,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处理方法

    作者:施铭岗;佟小光

    目的 探索如何有效处理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36例患者中1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行手术直接夹闭,9例无法直接夹闭的患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动脉瘤孤立术或联合栓塞处理.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显示恢复良好32例(89%),重残3例(8%),死亡1例(3%).平均随访2年,3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92%),2例致残(6%),随访期间3例动脉瘤复发,其中2例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处理,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对于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状态、动脉瘤的特征、手术风险和动脉瘤再破裂的可能而确定处理方法.临床可通过开颅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安全有效地个性化处理,并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作者:张建忠;刘信龙;徐正平;杨冰;许峰峰;李明;丁强;刘建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策略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55医院神经外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5月至2014年12月共同收治的23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14例近段动脉瘤中,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不规则形夹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加Glubran胶闭塞载瘤动脉法.位于远段的9例动脉瘤均采用弹簧圈或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23例患者无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近段14例患者中,12例采用保留载瘤动脉法的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闭塞载瘤动脉治疗中有1例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并发症率为50%.远段的9例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3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动脉瘤所在的部位有关,近段动脉瘤应尽量选择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

  • 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

    作者:覃军;李学东;肖振勇;冯毅;黄河清

    目的 观察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延期(吻合术后1周)血管内部分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共16例.分析其手术适应证及治疗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血管吻合术后出现癫痫大发作,1例出现术侧丘脑梗死,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出院临床随访12 ~18个月,术前头痛及视力下降的患者症状消失,丘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其余患者病情稳定.6个月DSA检查显示,吻合血管通畅率为100%;其中3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术侧颈内动脉仍存在血流通过,但远端流速明显变慢,动脉瘤较术前缩小近1/2;其余患者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消失.结论 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延期血管内部分栓塞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和动脉瘤复发率低.

  • 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干预的随访研究

    作者:李则群;郑匡;赵兵;熊叶;谭显西;钟鸣;史怀璋;梁传声;张鸿祺

    目的 观察影响外科干预的颅内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前瞻性纳入9个中心218例接受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或脑室外引流等手术干预的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分级(WFNS)4/5级患者.登记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的WFN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Fisher分级、Classeen分级,是否脑疝,呼吸是否平稳,动脉瘤的特点,手术方式,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等,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的相关因素.结果 出院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74例(33.9%)死亡,27例(12.3%)重残或植物人状态,117例(53.7%)恢复良好.其中WFNS 4级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8.9%(91/132),WFNS 5级为30.2%(26/8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脑疝,呼吸不稳定,入院时的WFNS分级、GCS评分、Fisher分级、Classeen分级,术前GCS评分,出院时GOS评级等是预后的影响因素;而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大小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4,95% CI:1.18 ~ 5.48,P=0.017)、出院时GOS评级(OR=0.028,95%CI:0.004 ~0.208,P<0.001)是影响1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针对高分级动脉瘤性SAH,早期积极的外科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的年龄、出院时的GOS评级是影响术后1年疗效的主要预测因素.

  • 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探讨

    作者:兰青;朱卿;许亮;王中勇;刘士海;袁利群

    目的 探讨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4月至2015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采用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包括双侧多发动脉瘤10例(对侧眼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A2 ~ A3动脉瘤1例),眼动脉动脉瘤2例,伴发动静脉瘘1例(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采用经纵裂锁孔入路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伴发对侧大脑前动脉2~3段动脉瘤),眉弓锁孔入路9例,翼点锁孔入路2例,额部小骨窗1例(同侧额部动静脉瘘出血,伴发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必要时建立CT、CTA、MRI影像融合三维模型或3D打印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设计.结果 13例对侧动脉瘤完全夹闭11例,不完全夹闭1例,对侧探查因夹闭困难未行夹闭1例.术中同侧嗅神经损伤2例,动脉瘤术后脑缺血2例,其余患者平稳出院.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Ⅴ级11例,Ⅳ级1例,Ⅱ级1例.结论 对侧入路可兼顾双侧病灶,适当选择可减少手术次数;对内侧指向的眼动脉动脉瘤,对侧入路可更好地显露,减少手术创伤.嗅神经解剖分离有助于行对侧手术入路时减少对神经牵拉,保护嗅神经的完好.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模型有助于精准的术前设计.在熟练掌握对侧入路手术技术后,也可利用锁孔技术将入路微创化.但对侧入路应顺势而为,量力而行.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

    作者: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刘丹;漆松涛

    目的 探讨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8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动脉瘤2例,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1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医源性假性动脉瘤,1例巨大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术中根据血管条件,在保证载瘤动脉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导引导管位置升高(靠近海绵窦段),提供足够支撑,覆膜支架到位后再予释放栓塞动脉瘤.结果 8例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8个动脉瘤)共置入8枚覆膜支架,其中7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的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血泡样动脉瘤因颈内动脉迂曲,支架系统到位困难,术中发生医源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后予搭桥并载瘤动脉闭塞.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 ~12个月对8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5例,1分2例,2分1例.3例术后6个月再次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对于部分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严格选择合适的病例,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