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洪健;韩璐;陈步东;姚鑫;张雪青;杨玉山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TCE-FNMEP)监测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58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所有患者术中行持续TCE-FNMEP联合常规肌电图监测,分别记录术前(打开硬膜)、术中及术后(缝合硬膜)TCE-FNMEP的波幅和潜伏期,分析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1d)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简称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1例(87.9%),次全切除7例(12.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0%,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均记录到有效的TCE-FNMEP波幅和潜伏期值.术后1d,58例患者中H-B分级Ⅰ~Ⅱ级者48例,其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47.6%~100.0%,中位数为85.4%.H-B分级Ⅲ~Ⅵ级者10例,其中H-B分级Ⅲ级者5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的比率为43.2%~ 55.8%,中位数为45.4%;H-B分级Ⅳ级者3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31.4%~ 53.2%,中位数为33.6%;H-B分级Ⅴ~Ⅵ级者2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分别为6.1%、11.3%.相关陛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611,P<0.01).结论 TCE-FNMEP技术可以预测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是一种有效的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方法.

  • 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哲旻;王清;鲁晓杰;钱心炜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至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导航在Kawase入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随后在每例标本随机一侧模拟硬膜下Kawase人路(对照组),另一侧同时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导航组).通过内镜观察相关解剖结构,比较两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和部分残余骨质的厚度.结果 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人路可观察到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于腹外侧区的大部分解剖结构,通过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可观察到鞍上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导航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76.8±14.6) mm2和(244.8±12.6)mm2,P<0.05],而在内听道上壁[分别为(1.0 ±0.2)mm和(2.5 ±0.4)mm]、耳蜗内上壁[分别为(1.0 ±0.2)mm和(3.0±0.4)mm]、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分别为(1.2±0.2) mm和(3.4±0.4)mm]的残余骨质厚度方面,导航组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用神经导航可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空间.

  •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入路第三脑室后部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阳吉虎;黄国栋;纪涛;王海东;郭见;黎震;顾晔;张晓彪

    目的 模拟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人路对第三脑室后部解剖结构及显露范围进行解剖学研究,进而为神经内镜下治疗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经枕下幕上入路对第三脑室后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比较不同入路下的显露情况.结果 (1)解剖结构的测量:小脑桥静脉为(3.6±0.6)根;Galen静脉直径为(5.6 ±0.6)mm,根部距窦汇(50.8±3.7) mm;缰联合距窦汇(74.4 ±6.7)mm;前联合至窦汇的平均距离为(107.2±7.3) mm.(2)不同入路的对比: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旁正中入路、经枕下幕上人路下松果体的显露范围大致相等,平均为(19.6 ±2.8)mm2;胼胝体压部的平均显露面积分别为(55.2 ±7.9)mm2、(34.7±7.9)mm2、(44.9±5.9) mm2;侧丘的平均显露面积分别为(153.8±13.4) mm2、(177.5±24.0)mm2、(197.6±19.8)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神经内镜经小脑幕上下入路治疗第三脑室后部病变安全、可行.术前应根据病变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 2012-2017年单中心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邹德伟;刘智勇;王俊伟;汪攀;潘金玉;江婷;吴南

    目的 评估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ABA)的医院感染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ABA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采用小抑菌浓度法,比较ABA对常见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6年间ABA的耐药性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7年共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1 420株,6年间神经外科检出的ABA占全科检出细菌的10.7%~23.9%;除2014年外,神经外科各年份ABA占检出细菌的比例均高于同年全院ABA所占的比例(8.4%~14.3%),其中2012、2013、2015、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与2012年比较,2013-2017年ABA对青霉素类中的氨苄西林(均>90.0%)和哌拉西林(65.3% ~ 88.2%)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均P<0.01);而青霉素加酶抑制剂类的抗菌药物氨苄西林-舒巴坦(62.0% ~80.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5.5% ~78.0%)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与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后,ABA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65.0%;ABA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逐渐上升,2015年以后均超过50.0%.2012-2017年多耐药ABA的比例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36.3% ~ 82.0%,P=0.000).结论 ABA在神经外科感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耐药性也在增强,应注意防控,参考细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作者:张弨;李俊驹;王秀;刘畅;赵宝田;胡文瀚;张凯;张建国

    目的 探讨丘脑前核电刺激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6年1 1月收治的8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8例患者均不适合行切除性手术,全部行丘脑前核电刺激术.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评价术前、术后癫痫发作的次数,癫痫的严重程度,生命质量,抑郁,焦虑状态等指标.结果 8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平均随访(18.0±2.4)个月.术后每月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术前为(36.4±13.4)次、术后为(13.9±6.2)次,P =0.012],其缓解率为(54.3±7.4)%.术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明显改善[利物浦癫痫严重程度评分术前为(38.4±5.3)分、术后为(22.3±4.9)分,P =0.001],缓解率为(46.0±8.4)%;患者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生命质量89项评分术前为(71.2±2.7)分、术后为(80.0±2.9)分,P=0.001],改善率为(12.6±2.3)%.结论 对不具备切除性手术指征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丘脑前核电刺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磁共振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中的应用

    作者:宋宪成;史洁;柏建军;王思瑜;林久銮;王海祥;刘一鸥;孙朝晖;周文静

    目的 探讨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致痫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FCD Ⅰ型和Ⅱ型的53例患者.应用MAP对术前高分辨率MRI进行后处理,得到灰白质交界成像的阳性结果(MAP+区域),对MAP+区域和手术切除部位的一致性与手术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MAP+区域被切除的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率(67.9%,36/53)高于MAP+区域未被切除的患者(7.5%,4/53) (P =0.002).MRI病灶阴性组中,MAP+区域被切除患者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62.5%,20/32)高于MAP+区域未被切除的患者(9.4%,3/32)(P=0.006).在MRI病灶阳性组中未发现MAP+区域切除与预后相关(P =0.352).结论MAP的灰白质交界成像结果能提高FCD病灶的检出率,对于致痫灶的术前定位诊断、指导手术切除和立体定向脑电图的方案设计具有临床意义.

  • 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辅助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薛湛;郝淑煜;肖雄;季楠;吴震;高之宪;张力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辅助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7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病变部位分为幕上组(21例)和脑干组(16例);按年龄分为成人组(25例)和儿童组(12例).术中应用黄荧光成像技术辅助切除肿瘤(成人组和儿童组分别给予5.0 mg/kg和2.5 mg/kg的20%荧光素钠),切除后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评估肿瘤边界,分析两种技术对肿瘤边界判断的一致性.采用术前、出院时、6个月随访时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 成人组25例中,23例术中应用黄荧光技术显像满意;儿童组12例中,11例显像满意.对于肿瘤边界的判断,黄荧光显像与神经导航不一致者共5例,其中,幕上组4例,脑干组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成人组与儿童组显像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幕上组与脑干组的黄荧光显像与神经导航图像的不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37例患者中,30例达到全切除.6个月随访时的KPS较术前改善(P=0.003).结论 对于肿瘤边界的判断,黄荧光成像与神经导航技术在脑干胶质瘤的一致性高于幕上功能区胶质瘤.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成人剂量1/2的荧光素钠(2.5 mg/kg)可获得良好的显像效果.神经导航技术与黄荧光技术联合应用,可使脑胶质瘤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间接减压效果

    作者:王凯;菅凤增;孙澎;吴浩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间接减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OLIF且未行后路减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MRI T2WI轴位椎管面积(CSA)以及矢状位CT椎间高度(DH)、椎间孔高度(CSH)、椎间孔面积(CSAF).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36项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SF-36)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行OLIF融合62个节段.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2.5±2.3)个月.术前至末次随访时,CSA由(0.82±0.34) cm2增加至(1.38±0.37) cm2,DH由(0.68±0.24) cm增加至(1.13 ±0.29)cm,CSH由(1.53±0.25) cm增加至(2.05±0.32)cm,CSAF由(1.12 ±0.28)cm2增加至(1.80±0.37) c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末次随访30例患者的VAS、ODI及SF-36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仅1例出现腰大肌受损症状.无一例出现脊神经、大血管、腹腔脏器或输尿管损伤.结论 OLIF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CSA、DH、CSH、CSAF,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间接减压效果.

  • 微透析技术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肖萌;金保哲;张岱男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力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创伤,病死率为4%~7%,重度脑损伤的病死率更高,达50% ~ 60%.TBI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所引发的继发症状,如颅内高压、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能量代谢紊乱等,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常见原因[1].通过神经系统监测技术来监测继发性脑损伤的动态进展,对指导TBI患者的评估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脑代谢监测技术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CT灌注成像等[2].但是,这些影像学检查不能实时动态地监测脑组织代谢变化,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并干预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动态监测脑毛细血管微环境、细胞代谢的工具,开始应用到神经重症监护中.过去10年,诸多使用微透析技术的临床研究更好地解释了继发性脑损伤的致病机制,如脑水肿、能量代谢障碍、神经炎性反应等,并完善了新的治疗方法及新型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其在床边与监测TBI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等仪器联合使用,可用于指导TBI患者个体化的重症监护治疗[3].

    关键词:
  •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调控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源;朱巍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脑血管病,表现为动脉的局限性扩张,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血管危险因素共同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过程.其病理变化主要有内弹力层缺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平滑肌细胞异位等[1].众所周知,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调控在外周血管病、高血压、血管增生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2].Nakajima等[3]在人动脉瘤瘤壁中发现VSMC表型转化现象,并预测其与颅内动脉瘤的发展和破裂有关.本文就近年来VSMC表型调控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 术前磁共振成像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引言;王新生;张亚卓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第三位.垂体腺瘤的危害主要为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压迫周边的正常组织引起症状.目前,垂体腺瘤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性治疗策略,而对于引起症状的垂体腺瘤,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显微镜下或内镜下经鼻蝶窦肿瘤切除术.由于肿瘤毗邻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因此垂体腺瘤的质地是影响手术难易程度及肿瘤切除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术前MRI检查为术中肿瘤质地的判断提供了一定帮助.然而,目前对于术前应用MRI检查来预测术中肿瘤质地效果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对于具体应用何种序列来预测肿瘤质地尚无定论.本文对术前应用MRI预测术中垂体腺瘤质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对脑胶质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学军;李毅;肖顺武;代垠;刘胜远;张俊廷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Ad-IL-2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Ad-IL-24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脑胶质瘤U251细胞,设立Ad-IL-24组、Ad-绿色荧光蛋白(GFP)组、PBS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的IL-24表达情况,通过MTT实验检测3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并采用qRT-PCR检测U251细胞中Survivin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1)PBS组和Ad-GFP组的U251细胞贴壁生长状态良好,Ad-IL-24组的贴壁生长细胞数量明显减少,Ad-IL-24组和Ad-GFP组的感染效率可达95%以上;(2)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均显示,PBS组和Ad-GFP组IL-24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Ad-IL-24组(均P<0.05);(3)感染复数为100时,Ad-IL-24感染U251细胞48 h后,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其抑制作用明显高于PBS组和Ad-GFP组(均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时间依赖性(P<0.05);(4)感染复数为100时,Ad-IL-24感染U251细胞48 h后,Ad-IL-24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2±4.2)%,明显高于PBS组和Ad-GFP组[分别为(2.5±1.0)%和(4.9±2.3)%](均P <0.05);(5)Ad-IL-24组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和Ad-GFP组(均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BS组和Ad-GFP组(均P<0.05).结论 Ad-IL-24表达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及上调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

  • 基于整合诊断模式解析胶质母细胞瘤含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

    作者:王永志;柴睿超;刘玉清;刘幸;姚坤;曾凡;张忠

    目的 依据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2016分类)确立的“整合诊断”模式,初步解析“胶质母细胞瘤含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GBMO)”的遗传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人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54例属于GBMO组织类型的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组织样本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的突变状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染色体1p/19q的状态.利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分析GBMO患者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患者中,IDH1突变发生率为37.1%(20/54),突变均发生于第132位(4号外显子);所有患者均未检测到IDH 2突变.40例患者行FISH检测,结果显示染色体臂1p缺失的发生率为17.5% (7/40),19q缺失的发生率为20.0% (8/40),其中1p/19q联合缺失的发生率为7.5%(3/40);其余28例均未检测到染色体臂缺失.按照2016分类中定义弥漫性胶质瘤的两个分子病理特征,将4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IDH野生型组(23例),IDH突变和1p/19q缺失(-)组(14例)和IDH突变和1p/19q缺失(+)组(3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3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IDH突变和1p/19q缺失(+)组预后好(中位生存时间为32.3个月),IDH突变和1p/19q缺失(-)组居中(24.0个月),而IDH野生型组的预后差(14.4个月).结论 按照2016分类,GBMO并非独立的脑胶质瘤亚型,是由3种遗传学分子和临床生物学特征不同的肿瘤构成的合集.

  • 焦磷酸测序定量检测脑胶质瘤IDH1R132H突变

    作者:柴睿超;刘玉清;吴凡;曾凡;王军梅;江涛;王永志

    目的 建立检测脑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R132H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石蜡包埋样本,其中15例为IDH1 R132H野生型,15例为IDH1R132H突变型.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IDH1 R132H的突变情况,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例脑胶质瘤患者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IDH1 132位点CAT所占比例为10%~52%,其中15例IDH1 RI32H野生型样品均<19%,而其余15例IDH1 R132H突变型样品均>2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5例IDH1 R132H野生型样品为阴性,其余15例IDH1 R132H突变型为阳性,其中8例为阳性,7例为强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阴性的样本,焦磷酸测序定量检测的IDH1 R132H突变比例均<20% (10%-18%);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阳性的样本,IDH1 R132H突变比例均>20%(28%~52%);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存在重叠区域.结论 基于焦磷酸测序平台的检测方法可定量分析脑胶质瘤样本IDH1 R132H的突变状态,适合作为临床分子病理学的常规检测.

  • 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开颅手术一期治疗烟雾病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王刚;冯文峰;张国忠;李明洲;温运宇;宋烨;肖浩江;漆松涛

    目的 观察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手术一期治疗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内治疗的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共5例(6个动脉瘤).其中3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5例均一期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桥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5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提示1例尾状核有小梗死灶,但无临床症状.5例临床随访5~24个月,末次随访均无出血及梗死事件发生,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4例,Ⅳ级1例;5例行MR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DS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不显影,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复合手术室内行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一期治疗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安全、短期疗效好.

  • 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

    作者:石祥恩;钱海;周忠清;刘方军;孙玉明;杨扬;柳成荫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1例.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分离病变的近心端,探查动脉瘤的大小、管壁的部位和形态.如有出血,用临时动脉瘤夹旷置载瘤动脉后,清除病灶处出血,找出破裂动脉部位,确定裂口的形态.若病灶大径>3 mm,可将血泡壁切开,沿正常血管壁厚度约2~3倍缝合缘距;若病灶<3 mm,无需切开血泡病灶,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8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未出现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残留.8例患者随访1.9~4.1年,其中4例随访3年以上,平均(2.9±0.6)年,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7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为0~2分,1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记忆力减退,mRS评分为3分.结论 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适用于颈内动脉及其颅内大血管近段仅累及血管周长1/3的血泡样动脉瘤,其治疗效果满意;对于累计血管周长>1/3的病灶,缝合后有血管狭窄的风险.

  • 伽玛刀治疗脑干动静脉畸形的中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德智;孙时斌;王美华;鲍恩萌;潘剑;刘阿力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脑干动静脉畸形(AVMs)的中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的脑干AVMs患者,共57例.病灶位于中脑38例,脑桥15例,延髓4例;治疗体积为0.1 ~ 22.4 cm3(中位数为1.1 cm3);边缘处方剂量为12 ~20 Gy,平均(15.0±1.5)Gy.8例行二次伽玛刀治疗.评价远期疗效及影响单次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5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中位随访时间为67个月(12 ~ 192个月,4例<24个月).49例(86.0%)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术前无加重(11例改善,38例无改变),8例(14.0%)加重;2例(3.5%)发生永久性放射相关并发症;8例(14.0%)患者治疗后再出血11例次,治疗后年出血率为4.0%.经MRI证实,31例(54.3%)畸形血管闭塞[中位闭塞时间为35(12 ~72)个月];8例畸形血管巢消失,但仍见引流静脉显影;18例畸形团残留.治疗后3、5、10年畸形血管闭塞率分别为44.2%(19/43)、75.0%(27/36)、80.0%(28/3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灶位置(脑干浅表与脑干实质)(HR=2.268,95% CI:1.032 ~4.983,P =0.042)、体积(≤2 cm3与>2 cm3)(HR=1.360,95% CI:1.016 ~ 1.773,P=0.039)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AVM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畸形血管完全闭塞之前,患者仍有再次出血的风险.位于脑干浅表、较小体积的AVMs疗效相对较好.

  • Solitaire支架取栓对前循环不同部位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分析

    作者:严志忠;王玉海;陆缙;瞿米睿;蔡显蜂;张锋;夏云宝;熊云云;时忠华

    目的 评估Solitaire支架取栓对前循环不同部位大血管急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于解放军第一○一医院神经外科行Solitaire支架取栓的14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依据其闭塞部位分为颈内动脉(ICA)组(42例)、大脑中动脉(MCA) M1组(70例)以及MCA M2组(36例).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术后的血管再通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三组的基线资料、影像学特征、发病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间、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90 dmRS,并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对三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148例患者中,96例(64.9%)获得完全再通,ICA组、MCA M1组以及MCA M2组完全再通的比率分别为66.7%(28/42)、71.4% (50/70)、50.0%(1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1).术后90d,76例(51.4%)预后良好(mRS 0 ~2分),ICA组、MCA M1组以及MCA M2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9% (18/42)、58.6% (41/70)以及47.2% (17/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ICA组和MCA M1组中,术后完全再通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7.1% (16/28)和70.0% (35/50),显著高于未完全再通者的14.3% (2/14)和30.0%(6/20)(P值分别为0.009和0.003).在MCA M2组中,完全再通和未完全再通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和38.9%(7/18),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结论 前循环不同部位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接受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后的再通结果和临床预后相似.与MCA M2段闭塞患者相比,ICA和MCA M1段闭塞患者更能从支架取栓治疗后的成功再通中获益.

  • 基于象限和量角器定位的硬通道穿刺引流自发性小脑内血肿

    作者:朱明启;张信芳;李庆民;宋腾;赵端允

    目前,自发性小脑出血引起的高颅压和脑积水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两大因素,同时也是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手术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合并多发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采用硬、软通道穿刺引流脑内血肿逐渐被推广.但对于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辅助工具以及手术效果,文献报道各有差异[1].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6例幕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术中利用象限和量角器辅助定位、穿刺引流血肿,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联合术式血管重建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

    作者:王振宇;黄光富;陈隆益;李志立;谭海斌;殷成;刘灵童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前循环主干动脉狭窄闭塞逐渐加重,颅底出现代偿增生的异常血管网,同时后循环、颈外动脉代偿[1].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缺血及出血两种,缺血型烟雾病是成人烟雾病的一种重要类型,并可能演变成脑出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联合术式血管重建治疗的53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ROSA与立体定向框架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霄;陶英群;金海;许峰;李晓秋;王新红;杨兴旺;王宇;徐梦婷;王俊和

    目的 对比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与立体定向框架辅助脑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立体定向框架辅助和ROSA辅助脑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立体定向框架组(A组)和ROSA组(B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血至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的手术时间[(27.3±8.4) min]和再出血发生率(1.7%,3/172)均小于A组[手术时间:(44.2±7.7) min,再出血发生率:8.7% (17/196)](均P<0.01).A组有12例(6.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B组则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的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2.5±0.7)d和(1.2 ±0.5)d(P <0.001).B组的发病后30 d病死率低于A组[分别为2.3%(4/172)和9.2%(18/196),P=0.006].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立体定向框架辅助手术相比,ROSA辅助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并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病后30 d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不同出血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勇春;盛文双;黄定品;陈伟建;林博丽;赵兵;杨运俊;熊叶

    目的 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出现颅内血肿和(或)脑室内出血[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0例AComA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244例行栓塞治疗,172例行夹闭术,64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出血类型将48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195例)、ICH和(或)IVH组(285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AComA动脉瘤破裂后出现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动脉瘤朝向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大垂径、大瘤体高度、血管管径、大垂径与瘤颈的比值、大瘤体高度与周边血管平均管径的比值、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入射角度、动脉瘤形态及大脑前动脉瘤A1段发育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5,95% CI:1.009 ~1.041,P=0.002)和动脉瘤朝向(OR=1.698,95% CI:1.092 ~2.639,P=0.019)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出现ICH和(或)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omA动脉瘤患者的年龄及动脉瘤朝向与其破裂后出现ICH和(或)IVH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密切注意高龄及AComA动脉瘤方位朝后的患者.

  • 60岁及以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血肿体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武;王明海;孙彦军;刘芳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致死、致残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血肿的体积直接决定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2],明确血肿体积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对年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体积的危险因素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脑出血的多个潜在影响因素行多重回归分析,发现人院时收缩压及三酰甘油水平为年轻患者脑出血血肿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

    颅脑创伤后的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又称Cushing's溃疡,可累及食管末端、胃及十二指肠的近端,溃疡通常较深在且具穿透性[1].应激性溃疡曾经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6% ~49%,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2-3].本世纪以来,由于重型颅脑创伤规范化救治水平的提高和抑酸剂的应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
  • 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议纪要

    作者:薛湛;贾旺;李刚;李新钢;张力伟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年会于2018年6月1日至3日在济南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新钢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总干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贾旺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刚教授担任秘书长.此次会议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届年会,共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近200人出席.大会共收稿件1 163篇,其中大会发言853篇.大会设10个分会场,举办学术论坛36场,参会人员1 000余人.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