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后壁磨除的显微解剖

    作者:尹志杰;金保哲;周文科

    目的: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 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 P 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 P 点作为参照点,测得 P 点至弓状隐窝的短距离(4.10±0.60) mm,P 点至后半规管短距离(7.39±0.44) mm,P 点至共脚的短距离(8.09±0.47)mm,P 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 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 点至颈静脉孔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乳头状脑膜瘤误诊为听神经瘤1例

    作者:陈晨;程敬亮;汪卫建;罗乐凯

    患者女,18岁,因“持续性眩晕1月余,右耳突发听力下降半个月”入院.查体:右耳鼓膜充血;吞咽功能障碍.MRI: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团块状混杂长T1长T2信号(图1A、1B),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DWI轻度弥散受限,病灶约3.0 cm×3.2cm×3.5 cm;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

  • 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术前评估听神经瘤

    作者:汪倩倩;曾少华;洪桂洵;饶良俊;初建平;杨智云

    目的 观察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术前评估听神经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57例,术前均接受脑部常规MR及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3D-SPACE序列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等,评估其对相邻脑神经的显示率,并与常规MRI及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57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1例(1/57,1.75%)局限于内听道内,56例(56/57,98.25%)超出内听道口生长;26例(26/57,45.61%)充满内听道底,31例(31/57,54.39%)未充满内听道.57例中,3D-SPACE序列显示实质型肿瘤21例(21/57,86.84%),实质伴囊变型肿瘤35例(35/57,61.40%),囊型肿瘤1例(1/57,1.76%),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85.96%(49/57).3D-SPACE序列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后组脑神经脑池段、展神经脑池段、面神经内听道段、面神经脑池段及听神经脑池段的显示率分别为100%(57/57)、100%(57/57)、75.44%(43/57)、50.88%(29/57)、17.53%(10/57)和19.30%(11/57),均高于常规MRI(P均<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准确显示肿瘤与相邻脑神经的关系,对于术前评估听神经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作者:高宇红;田磊;崔忻;薛毅珑;尚爱加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前后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以探讨其在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32例听神经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集两组头面部位远红外热图,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测温区左右两侧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两侧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7、1.714、1.483、1.569,P<0.05);观察组治疗前远红外热像显示患侧呈充血性改变,治疗后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2.462、2.897、4.465,P<0.05)。结论远红外热像检查能反映听神经瘤患者头面部相应部位的异常温度变化。

    关键词: 神经瘤 红外线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手术配合

    作者:蒋海娟;李毓敏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改进与术中面神经监测的应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的保留率为95%~98%[1].尤其对较大昕神经瘤,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可有效寻找出面神经的部位与走向,并加以保护.我院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对22例听神经瘤病人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通过面肌电图对术中面神经功能进行监护,显著提高了手术效果.该项新技术的应用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 囊性听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苏万东;李新钢;刘然;见文成;刘玉光;朱树干;杜升荣

    目的总结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22例患者术前均应用CT和MRI进行诊断,应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囊性听神经瘤.结果 22例肿瘤全切除1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2例;次全切除4例,面神经功能Ⅱ级. 结论由于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差,应把它作为一种特殊亚型来处理.

  • 30岁以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特点及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

    作者:周杰;芦戬

    目的 探讨接受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手术的30岁以下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手术的年龄<30岁听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术前症状及肿瘤大小等),评估患者近期(出院时)和出院>1年后面神经功能,总结其手术治疗效果和临床特点.结果 31例年龄<30岁的听神经鞘瘤患者术前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伴耳鸣(31例),面部麻木或三叉神经痛(10例),头晕或步态不稳(11例),头痛或明显脑积液(10例),面瘫(2例).31例患者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8例,次全切7例(其中5例术后行γ射线放疗),大部分切除7例;全切和近全切患者近期面神经功能优秀率52.9%,远期(>1年)面神经功能优秀率88.2%;次全切和大部分切除患者近期面神经功能优秀率57.1%,远期(>1年)面神经功能优秀率85.7%.结论 30岁以下听神经瘤患者有病程短、肿瘤体积相对较大的临床特点.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全切或近全切是其佳治疗手段,术后面神经功能优秀率高.

  • 听神经瘤模型大鼠F波监测与面神经功能及病理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范益民;朱权;袁贤瑞;郝解贺;黄军;刘尚明

    目的 探讨F波监测对听神经瘤压力模型大鼠面神经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建模1周58例模型组和对照组SD大鼠行右侧触须肌面神经F波监测和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面神经逆行示踪,记录F波潜伏期、波幅及F波与M波比值(F/M).示踪后72 h灌注取脑,桥脑薄层冰冻切片行avidin-HRP-DAB组化染色和尼氏复染,计数面神经核BDA阳性神经元BDA+-N标记率;小脑桥脑角(CPA)池段面神经切片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检查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统计分析F/M与BDA+-N标记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面神经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 刺激电流1.4 mA时正常组和假手术组F/M分别为97.66%和97.48%,小至大各肿瘤模型组F波潜伏期延长,F波丢失逐渐增多,F/M依次为77.13%、48.91%和11.54%(P<0.001).上述两对照组BDA+-N标记率分别为98.37%和97.96%,小至大肿瘤模型组依次为77.28%、48.28%和11.55%(P<0.001).各组F/M与BDA+-N标记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6,P<0.001).光、电镜观察显示:随球囊体积增大,面神经病理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面肌F波改变可以反映面神经病理变化程度及其功能状况,可能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和围手术期功能预测.

  • 囊性听神经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玄鹏;张新中

    目前囊性听神经瘤的治疗存在困境。单纯观察和放射治疗都不是推荐的治疗方法,至于手术治疗,由于囊性听神经瘤的蛛网膜界面保留困难使其预后较差。但是,近的一些研究并不支持上述结论。其中有研究发现部分囊变的囊性听神经瘤带有液-液平面表明有瘤内出血。通过回顾有关囊性听神经瘤的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瘤周粘连及液-液平面形成的可能机制以及对外科手术治疗策略的意义。

  •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洪健;韩璐;陈步东;姚鑫;张雪青;杨玉山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TCE-FNMEP)监测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58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所有患者术中行持续TCE-FNMEP联合常规肌电图监测,分别记录术前(打开硬膜)、术中及术后(缝合硬膜)TCE-FNMEP的波幅和潜伏期,分析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1d)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简称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1例(87.9%),次全切除7例(12.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0%,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均记录到有效的TCE-FNMEP波幅和潜伏期值.术后1d,58例患者中H-B分级Ⅰ~Ⅱ级者48例,其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47.6%~100.0%,中位数为85.4%.H-B分级Ⅲ~Ⅵ级者10例,其中H-B分级Ⅲ级者5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的比率为43.2%~ 55.8%,中位数为45.4%;H-B分级Ⅳ级者3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31.4%~ 53.2%,中位数为33.6%;H-B分级Ⅴ~Ⅵ级者2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分别为6.1%、11.3%.相关陛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611,P<0.01).结论 TCE-FNMEP技术可以预测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是一种有效的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方法.

  • 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孙守家;高攀;张晓静;焦利武;刘魏华;蒋伟;舒凯;雷霆;李龄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复发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次手术全切除后复发11例(全切复发组),初次不全切除后复发18例(非全切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并发症、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结果 全切复发组的平均年龄大于非全切复发组[分别为(52.2±10.8)岁和(33.0±5.5)岁,P<0.05],前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也明显大于后者[分别为(93.3±30.0)个月和(45.0±15.6)个月,P<0.001].两组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的比率、并发症发生率、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11.7±3.1)个月.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 (27/29).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7% (2/29),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比率为41% (12/29).结论 听神经瘤不全切除后残留复发者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较全切除者短.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初次全切除是听神经瘤患者获得佳临床疗效的首选方法.对于复发听神经瘤建议早期积极手术.

  • 影响2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研究

    作者:李欢;郝淑煜;王亮;李达;张力伟;吴震;张俊廷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相关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为NF2的治疗时机及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6例NF2患者(74个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采用ImageJ软件测量NF2相关听神经瘤的体积,以单位时间内肿瘤体积的变化衡量肿瘤的生长速度;记录患者各项临床特征.以线性回归分析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66例NF2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58.8±10.4)个月.肿瘤平均生长速度为(2.6±1.2) cm3/年.肿瘤生长速度与肿瘤初始体积呈正相关(r=0.97,P<0.01),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r=-0.41,P<0.01).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患者的对侧听神经瘤生长速度高于未手术治疗者;伴随椎管内肿瘤患者的听神经瘤生长速度高于无椎管内肿瘤患者.结论 可能影响听神经瘤生长速度的临床因素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初始体积、是否手术切除对侧听神经瘤及是否伴发椎管内肿瘤.以上因素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作者:严勇;陈菊祥;徐涛;龚振宇;李峰;王洪祥;徐汉冲;黄麒霖;胡国汉;卢亦成

    目的 探讨经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全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319例患者中,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1例(91.2%),大部分切除28例(8.8%).术后无并发症221例(69.3%),发生颅内感染39例(12.2%),其他部位感染28例(8.8%),颅内出血11例(3.5%),饮水呛咳10例(3.1%),脑脊液漏10例(3.1%).死亡3例(0.9%).共26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89个月(中位时间为42个月).术后3~6个月H-B分级Ⅰ级148例(56.5%),Ⅱ级72例(27.5%),Ⅲ级26例(9.9%),Ⅳ级16例(6.1%).随访期内肿瘤复发5例(1.9%),死亡1例.结论 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听神经瘤,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重建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的研究

    作者:于福超;苏少波;马俊;岳树源

    目的 探讨术前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面神经在听神经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DTI扫描,利用3D-Slicer软件完成面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并重建肿瘤三维影像;术中行电生理监测.评价手术的切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32例(84.2%)术前DTI重建面神经成像良好,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肿瘤三维空间关系,均与术中验证相吻合;6例(15.8%)面神经未能通过DTI技术重建显示.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的腹侧前下10例(31.3%),腹侧居中16例(50.0%),腹侧前上5例(15.6%),肿瘤下极1例(3.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94.7%).术后7d,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Ⅴ级5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78.9% (30/38).结论 术前DTI下重建面神经技术可指导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肿瘤的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 超声吸引刀的磨骨功能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内听道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孙守家;高攀;张晓静;刘星;游学峰;郭超;孙强;蒋伟;舒凯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吸引刀(CUSA)的磨骨功能进行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内听道处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的33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CUSA磨除内听道后上壁21例(CUSA处理组),同时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术中使用磨钻处理内听道后上壁的1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磨钻处理组).术中均行脑神经及脑干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监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均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CUSA处理组肿瘤全切除20例(95%).面神经解剖保留21例(100%),实用听力保存5例(24%).术后7 d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Ⅴ级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为62%(13/21).磨钻处理组肿瘤全切除17例(90%).面神经解剖保留18例(95%),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Ⅴ级10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为47%(9/19).两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USA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内听道安全、有效,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除和面听神经的保护.

  • F波监测面神经功能评估价值实验研究

    作者:朱权;袁贤瑞;范益民;黄军;李昌琪;刘尚明

    目的 探讨F波监测对听神经瘤压力模型大鼠面神经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58例模型及对照组SD大鼠行面神经F波监测,记录其潜伏期、波幅及与M波比值(F/M);继而行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面神经逆行示踪,计数面神经核BDA阳性神经元标记率(BDA+-N%);光、电镜检查小脑脑桥角池段面神经;统计分析F/M与BDA+-N%的相关性,并探讨与面神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与两对照组比较,小-大各肿瘤组F波潜伏期延长或部分丢失,F/M依次为77.13%,48.91%和11.54%(P<0.001);BDA+-N%依次为77.28%,48.28%和11.55%(P<0.001).各组F/M与BDA+-N%呈线性正相关(r=0.996,P<0.001).面神经光、电镜观察显示病损随球囊体积增大逐渐加重.结论 面神经F波改变可以用于评估面神经功能完整性,反映其病损程度,应有助于术中面神经监测和术后功能预测.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晓军;漆松涛;刘文;方陆雄;张国忠;王浩;郭志旺;黄广龙;孟伟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方法 25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占92%.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19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术末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低于0.5 mA同时面肌肌电波幅大于100 μ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术末刺激强度大于2 mA波幅反应不明显时,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 术中自发或诱发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对其定量分析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

  • 听性脑干反应和纯音听阈在听神经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赋;武丽;王博;杨智君;王振民;王兴朝;李朋;张晶;刘丕楠

    目的 探讨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和纯音听阈对早期诊断听神经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及增强磁共振结果,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纯音听阈均值与肿瘤体积、病程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肿瘤体积在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发生率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听神经瘤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纯音听阈均值与病程存在显著地相关性(P=0.000);听性脑干反应诊断听神经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2%和93.6%,肿瘤大径>3 cm与≤3 cm两组,在患侧和对侧Ⅲ~Ⅳ波间期异常发生率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8和0.045).结论 听性脑干反应联合纯音测听是早期诊断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

  • 76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保护

    作者:慕璐岩;刘晓谦;汤加斌;董白晶;王策;胡炜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面、听神经的保护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 76例首发听神经瘤患者,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药物保护(尼莫地平),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1年行面神经HB功能分级评估及听力评估.结果 7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1例(93%),面神经解剖保留74例(97%),听神经解剖保留16例(21%).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25例,Ⅱ级32例,Ⅲ级11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2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37例,Ⅱ级24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1例,Ⅵ级2例.术后1年时听力保留者16例,占21%.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药物治疗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 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追踪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欢;王亮;郝淑煜;李达;周大彪;张力伟;吴震;张俊延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DTT)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追踪面神经的方法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磁共振扫描后在工作站上以DTT技术追踪面神经,感兴趣区域(ROI)分别定位于内听道及面神经从脑干端发出的位置.各向异性指数(FA)设置为0.15.当有明显纤维束经过脑干端ROI和内听道端ROI时即定义为重建出的面神经.术中运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者肉眼所见3种方式联合验证面神经追踪的准确性.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 19例患者中,有18例术前成功追踪出面神经纤维束的位置及走行,其中有16例术中经电生理监测及术者判断证实与面神经位置相符合,2例不相符合,其中1例为囊性,另1例为囊实性.所有病例术中均完整保留面神经,面神经以位于肿瘤腹侧中1/3为主.其中18例患者术后6个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结论 术前DTT技术配合术中多模态神经导航可辅助术者在术前及术中对面神经位置做出判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