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下经腹壁小切口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剥除术61例

    作者:颜根喜;薛华;董兴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1例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腹壁小切口剥除手术,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6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囊肿破裂囊液外溢入腹腔内、并发症和中转开腹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1~44 min,无切口感染,21例有再生育要求者术后随访18~54个月,16例已怀孕.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经腹壁小切口行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剥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避免术中囊液外溢并有利于术后卵巢重建,术后对生育影响小.

  • 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高杰;于国;李冰;李维华

    目的分析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8例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从病理大体及光镜、组织化学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18例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以中青年女性居多.肿瘤呈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肿块以及弥漫囊状小结节累及盆腔或腹腔腹膜.肿瘤微囊衬以单层立方状或扁平状细胞,瘤细胞有轻度异型性,其中1例瘤组织转变成传统的恶性间皮瘤,3例瘤组织局灶性浸润肠壁深肌层,有7例肿瘤复发.结论提出此病的病理诊断要点,还对腹膜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与腹膜恶性间皮瘤、囊性淋巴管瘤、腹膜假性黏液瘤以及腺瘤样瘤的鉴别诊断做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囊性 间皮瘤 腹膜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1例

    作者:宝荣

    患者男性,37岁.间断血尿半年,伴持续性右腰部烧灼样疼痛3个月.查体:右上腹有深压痛,右肾区叩击痛(+).B超示右肾形态不规则,下极见一3.2 cm×3.1 cm大小不均质回声团,边界清,欠规则;团块外突,内有多个不规则液性小暗区,暗区大者约0.8 cm×0.7 cm.CT示右肾下极3 cm×3 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CT值±25 Hu,边界清晰、规则,密度欠均匀.术中见右肾下极一3 cm×3 cm×3 cm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行右肾切除术.

  • 肾囊性后肾腺瘤伴大量砂砾体形成1例

    作者:宗绪章

    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周.查体:双肾区无隆起,双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卧位及坐位双肾均未触及.CT示右侧肾上极实质内可见6.5 cm×6 cm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匀;增强后病灶内有明显增强,低于肾实质强化.

  • 胸骨上凹囊性成熟性畸胎瘤1例

    作者:侯素平;杜菲;牟荣骥

    患者男性,17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胸骨上凹可及一肿物.查体:胸骨上凹可及一肿物,2 cm×2 cm大小,皮肤表面正常,肿物质软,活动可,无明显压痛,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颈部B超示于胸骨上凹可探及2.5 cm×2 cm×1.5 cm大小囊实性包块,部分低回声液化,形态不规则,有包膜.颈部CT示胸骨上凹肿块影,边缘较清,内密度不均(图1,2).

  • 胰腺胶样癌四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常晓燕;姜英;李霁;罗玉凤;曹金玲;陈杰

    目的 探讨胰腺胶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分析4例胰腺胶样癌的临床特点,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4例胶样癌中3例发生在胰头部,患者均为男性;另1例在胰体尾部,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6.5岁.其中2例首发症状为腹痛,1例为尿糖增高,1例为查体发现.3例大体形态为囊实性结节,囊内含黏液,1例大体呈实性.低倍镜下,纤维及胰腺组织中可见边界清楚的黏液结节,大的黏液湖中可见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成多个小黏液湖;肿瘤细胞漂浮在黏液湖中,呈小巢或条索状,或腺管状,也可看到印戒细胞漂浮其中.3例癌周可见肠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仅例1伴发胰胆管型IPM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MUC2细胞膜阳性,1例MUC1阳性.3例中例1和例3发现K-ras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均位于12密码子Gly12Asp(GGT>GAT)和Gly12Arg( GGT> CGT).结论 胰腺胶样癌是少见的胰腺导管腺癌亚型,经常伴发于IPMN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应与普通胰腺导管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假性囊肿等病变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MUC2多阳性表达,MUC1多为阴性,K-ras基因突变率较低.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和成人囊性肾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向华;丁伟;刘芳;任国平;王照明;朱雄增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和成人囊性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分析5例MEST和4例囊性肾瘤,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5例MEST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5岁;囊性肾瘤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1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血尿.大体观察:MEST界清无包膜,切面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其中3例旱实性,1例呈囊实性,另1例呈多囊性其间为厚的纤维分隔;囊性肾瘤有包膜,切面呈多囊性,囊壁薄,无实区和坏死厌.镜下观察:MEST由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的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间质细胞混合组成,两种细胞成分无明显异形,2例局部衬覆子宫内膜样或输卵管样上皮;囊性肾瘤为多房囊腔组织,囊壁薄,内衬单层上皮.免疫表型:9例上皮细胞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MEST间质梭形细胞波形蛋白(5/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5)、结蛋白(4/5)、CD10(5/5)、ER(4/5)和PR(4/5)呈阳性表达,HMB45、CD34、CD117和S-100蛋白呈阴性;囊性肾瘤间质成分波形蛋白(4/4)、SMA(4/4)、结蛋白(1/4)阳性,ER(3/4)和PR(1/4)少量细胞阳性,CDIO、HMB45、CD34、CDll7和S-100蛋白呈阴性.结论 (1)MEST和囊性肾瘤均是少见的肾脏肿瘤,大多为良性.(2)MEST间叶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平滑肌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2例有MaUerian管上皮分化特征.(3)MEST和成人囊性肾瘤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有很多相似性,可能为位于同一肿瘤谱系两端的肿瘤.

  • 胰腺囊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纪元;朱雄增;楼文辉;王冬青;靳大勇;曾蒙苏;曾海英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 复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2005年间手术切除的92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2002年WHO胰腺肿瘤分类标准将其分类.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借助一组抗体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在92例囊性肿瘤中,发病年龄16~80岁,男33例,女59例.其中,浆液性肿瘤18例,黏液性肿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6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8例,导管腺癌囊性变4例,胰腺内分泌肿瘤囊性变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无特异性标记物可以完全区分各类型,常有交叉和重叠.浆液性囊腺瘤表达MUC-1,黏液性囊性肿瘤表达MUC-5AC为主,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表达α-抗胰蛋白酶、α-抗胰糜蛋白酶、波形蛋白及孕激素受体,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表达MUC-2,囊性恶性肿瘤主要表达MUC-1.结论 胰腺各类囊性肿瘤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均有一定特征,但均无特异性,需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纪元;谭云山;朱雄增;曾海英;匡天涛;靳大勇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黏液囊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1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13例黏液囊性肿瘤对照;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肿瘤内黏液素MUC(1、2、5AC)的表达.结果 1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10例发生在男性;13例位于胰头.大体切面可观察到15例肿瘤与胰腺主导管相通.镜下可见到胰腺导管增生呈乳头状,并有上皮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无卵巢样间质,肿瘤内交错出现萎缩或正常的胰腺腺泡和胰岛.9例主要表达MUC2,4例主要表达MUC5AC, 4例伴有浸润癌者主要表达MUC1.13例黏液囊性肿瘤中11例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胰尾部10例,胰头1例,全胰腺2例;肿瘤与主导管不相通.组织学特征是含有卵巢样间质.肿瘤细胞主要表达MUC5AC,不表达MUC2,伴有浸润癌的2例,癌组织也表达MUC1.结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预后较好,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卵巢样间质、与主胰管是否相通及表达MUC2和(或)MUC1检测均可帮助诊断,并与黏液囊性肿瘤鉴别.后者主要表达MUC5AC.MUC1阳性提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观察

    作者:余永伟;侯建国;陈海棠;曹广文;王林辉;许传亮;孙颖浩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 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中输卵管伞端上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赵瑞皎;王轶英;李真;吴凯彦;孔令非;郑文新

    目的 探讨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中输卵管伞端上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及盆腔HGSC新分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58例盆腔HGSC(卵巢54例、输卵管3例、腹膜1例)和25例盆腔其他病变(包括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5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9例、卵巢透明细胞癌11例)患者的输卵管,按照广泛逐层切取检查法取材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输卵管上皮p53和Ki-67表达情况,观察输卵管伞端上皮p53印记、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病变(STIL)、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TIC)和浸润性癌的发生情况,并按照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结果 58例盆腔HGSC中,输卵管上皮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7.6%(16/58)、43.1%(25/58)、36.2%(21/58)和67.2%(39/58),其中8例存在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谱系改变;而对照组25例盆腔其他病变患者输卵管p53印记、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4.0%(6/25)、0、0和8%(2/25).盆腔HGSC中STIL、STIC和输卵管浸润性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0.0%(20/25)STIL和85.7%(18/21)STIC病变累及单侧输卵管.根据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为17例卵巢HGSC、40例输卵管HGSC和1例腹膜HGSC.结论 输卵管伞端存在p53印记、STIL、STIC与输卵管浸润性癌等一系列谱系性改变,表明伞端可能是盆腔HGSC的起始发生部位.STIL是比STIC更早期、可识别的输卵管上皮内病变,二者是HGSC特征性改变,可作为肿瘤早期发现和干预指标.按照新分类标准,更多HGSC被认为起源于输卵管,这有助于加深对肿瘤发生的理解,并对肿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潜在影响.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张伟;李玉军;鲁青;庄洁;王强;赵辉;于文娟;康恩豪;冯增文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MC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其他肾囊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9例MC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诊断的其他肾囊性疾病46例(包括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伴广泛囊性变12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管状囊性癌2例、单纯性囊肿22例、囊性肾瘤1例和多囊肾3例)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岁。临床上多因体检发现,偶有血尿或腰痛等症状。17例获随访,时间6~17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病理检查:肿瘤直径1畅5~7畅0 cm,边界大多清楚,切面均呈多房囊性或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液体、血液或浑浊液体,内壁光滑,不见实性区域或大体可见的壁结节。镜下观察:囊腔衬覆单层胞质透明、核小、无核仁、Fuhrman核分级Ⅰ级瘤细胞,少数(5例)为Ⅱ级,部分囊壁上皮增生为多层,个别囊内有小乳头形成。大多数病例纤维间隔内出现与囊腔衬覆细胞相似的透明细胞团,14例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囊腔内衬上皮及间隔内透明细胞团对上皮性标志物广谱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CK7均高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19/19、16/19和15/19;碳酸酐酶Ⅸ( CAⅨ)和PAX8分别在17/19和15/19的病例表达;CD10、肾细胞癌标志物( RCC )和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较少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7/19、6/19和2/19;所有病例对34βE12、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多房性、纤维间隔内核分级低的透明细胞团并肌纤维母细胞及囊壁上皮下微血管增生是MCRCC的重要形态学特征;CAⅨ、CK7阳性,CD10、RCC多阴性是MCRCC的重要免疫表型,CAⅨ有助于肾脏各种良恶性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MCRCC是一种预后极好的低度恶性囊性肾肿瘤。

  •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疗体会

    作者:李强;侯建全;严春寅;温端改

    目的 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病例18例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肾切除术15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18例患者中失访1例,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46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17例患者均为无瘤存活.结论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

  • CD24和PCNA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作者:王亚萍;孙雷

    本文检测PCNA及CD24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卵巢浆液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MMP-9、E-cadherin基因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慧芳

    -cadherin的低表达导致了卵巢浆液性癌的侵袭和转移,二者的表达有相关性.提示MMP-9和E-cadherin可作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超声表现

    作者:王鹏;唐少珊;刘守君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s)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Ns的超声表现.结果 MCNs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大部分位于胰体尾部,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多数有包膜.42例MCNs中,22例为囊性或以囊性为主;18例囊实混合性;2例实性.病理诊断良性病变24例,交界性7例,恶性11例.超声诊断:20例考虑为良性,22例考虑恶性,超声诊断恶性MCNs的敏感度为77.78%(14/18),特异度为66.67%(16/24).结论 MCNs超声图像表现复杂,肿物内分隔厚度、是否存在实性部分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 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

    作者:袁新春;罗礼云;周爱云;肖帆;贺建新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28例(28个病灶),分析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二维超声主要观察囊性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超声造影主要观察囊性肿块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的增强表现,主要指标: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及假包膜征.结果 本组28个囊性肿块包括多房性囊性肾癌16个,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及囊性变12个.二维超声显示囊实性肿块18个,多房囊性肿块8个,未见分隔及实性成分肿块2个;CDFI示20个肿块内部可见血流信号,8个未见血流信号,CDFI血流显示率为71.43%(20/28).超声造影示全部肿块内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均见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血流显示率为100%.超声造影增强模式:15个肿块表现为“快进慢退”,7个表现为“快进快退”,6个表现为“等进等退”;增强程度:16个肿块呈高增强,12个呈中等增强;假包膜征:6个肿块可见假包膜征,22个未见假包膜征.结论 超声造影在显示囊性肾癌内低速血流及微循环血供情况,其敏感度优于二维超声.

  • 腹部几类少见囊性占位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

    作者:冯代群;蒋拥军;徐伟;苟炳才

    目的通过对腹部少见类型囊性肿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44例7类腹部少见类型囊性肿块.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岁.临床腹痛36例、发现腹部包块31例、体检就诊8例.结果囊性畸胎瘤18例,肠系膜囊肿5例,胆总管囊肿6例,胰腺囊肿6例,肾上腺囊肿4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脐尿管囊肿3例.结论腹部囊性肿块可来源于腹膜后或腹腔,CT定位、定性准确性较高,但囊性占位病变的组织来源复杂,对于少见类型囊性肿块术前定性诊断仍有很大困难,尤其是巨大囊肿的定性诊断困难尤为突出.CT定位穿刺活检可做出定性诊断.

  • 5例颅底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

    作者:仇斌;姜新雅;王维

    囊性脑膜瘤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19%,而成人发病率为2%~4%[1].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凸面、镰旁或矢状窦旁,而位于颅底部较为少见[2~7].本研究搜集1996-02~2004-05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颅底囊性脑膜瘤5例,分析其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其MRI特点和鉴别点,以期提高其MRI诊断水平.

    关键词: 脑膜瘤 囊性 MRI
  • 肾癌囊性改变的CT表现

    作者:魏晋艳;岳松虹;刘宏;周俊林

    目的:探讨肾癌囊性改变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此类肾癌的鉴别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囊性改变肾癌,包括多房囊性肾癌10例、透明细胞癌21例、乳头状细胞癌13例,比较3组病例的CT征象。结果10例多房囊性肾癌均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15.8±5.6) HU,囊壁及分隔较薄,4例壁结节直径>5 mm,8例囊壁及间隔呈早期中度强化。21例透明细胞癌中,9例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32.5±6.7)HU,囊壁及间隔较厚,19例壁结节直径>5 mm,20例呈“快进快出”明显强化。13例乳头状细胞癌中,4例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26.1±5.6)HU,囊壁及间隔较厚,12例壁结节直径>5 mm,12例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结论肾癌囊性改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肿瘤有无假包膜、囊液CT值、囊壁及分隔厚度、附壁结节大小、边界及强化方式均有利于其鉴别诊断。

219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