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表达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季涛;孔令尚;孙学童;张宗兵;王栓虎;汪华学;刘牧林

    目的 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观察小鼠小肠I/R损伤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72只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组)8只、假手术组(S组)32只、I/R损伤组(I/R组)32只.制备肠I/R损伤模型,制模后S组与I/R组分别于6、12、24、48 h处死8只小鼠取标本: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可溶性(s) TREM-1、TNF-α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肠组织中TREM-1的表达.结果 I/R组24h时TREM-1浓度达峰值为(1 272.88±295.52) pg/ml,各时段浓度均高于N组[(168.99±22.79) pg/ml]和S组[24 h(178.58±10.98)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I/R组TNF-α值12 h[(33.03 ±4.12) pg/ml]开始升高,24 h[(94.01±9.44) pg/ml]达峰值.sTREM-1表达和TNF-α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840,P=0.000).免疫组化显示在I/R损伤后小鼠肠sTREM-1表达增高,24 h组染色积分高为(3.38±0.66)分,且阳性部位主要是小肠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结论 小肠组织sTREM-1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重要环节;sTREM-1可作为判断肠I/R肠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的检测指标.

  • 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对感染性休克的影响

    作者:秦龙;刘大为

    目的 探讨严重感染患者血二胺氧化酶活性(DAO)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9例严重感染患者于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DAO活性,并选择1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身性感染组、严重全身性感染组和感染性休克组;另根据感染性休克发生与否分为非休克组和休克组,并分别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1.92±0.42)相比,全身性感染组DAO活性(2.50±0.98),严重全身性感染组DAO活性(2.80±1.06)和感染性休克组DAO活性(3.42±1.19)明显升高,P<0.05;分别同全身性感染组(2.50±0.98)和严重全身性感染组(2.80±1.06)相比,感染性休克组DAO活性(3.42±1.19)明显升高,P<0.05.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研究时的DAO活性升高较未发生感染性休克更为显著[(3.17±1.12)vs(2.35±0.85),P<0.05],且第3天的DAO活性明显升高[(3.34±1.03)vs(2.31±0.83),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3,佳阈值为2.7 U/ml.结论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在严重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且血DAO活性可以预测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 上腹部中、大手术后肠道细菌易位60例

    作者:邵长春;丁连安;牛冬光

    目的:探讨上腹部中、大手术后肠道细菌易位(BT)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大、中型上腹部手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 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D-乳酸,全血细茵DNA检测.全M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术后10 d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4例阳性.PCR~a性组SIRS发生率为85.7%(12/14),阴性组为21.7%(10/46),差异显著(P<0.01):术后出现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54.5%(12/22),无SIRS组为5.3%(2/38),差异显著(P<0.01);大手术组PCR阳性率为38.5%(10/26),中手术组PCR阳性率为11.8%(4/34),差异显著(P<0.05).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PCRN性者明显升高(5 d:11.53 mg/L±0.68 mg/L vs 5.70mg/L±2.46 mg/L,P<0.01),有SIRS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5d:10.61 mg/L±1.77mg/L vs 5.02mg/L±1.8mg/L,P<0.01).结论:上腹部大、中型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SIRS和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波;宋怀宇;杨建荣

    目前已知,肠道屏障功能在多种严重疾病如烧伤、重症胰腺炎、肿瘤、严重肝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随着人们对肠黏膜功能障碍在各种严重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病理生理作用的不断认识,针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进行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Toll样受体4在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林敏;陈卫昌;薛乐宁;徐克群;王晓勇;谭勇

    目的:探讨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e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回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太湖梅山猪,随机分成对照组(C,n=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n=4).诱导制备ANP模型.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及回肠组织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RT-PCR检测回肠黏膜组织TLR4、TNF-α及IL-6 mRNA表达.结果:ANP组回肠组织DAO水平明显低于C组,血清中DAO明显升高(P<0.05).ANP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P<0.05);回肠黏膜组织TLR4、TNF-α、IL-6 mRNA在C组表达非常低,ANP组表达明显增加;TLR4 mRNA表达水平与肠黏膜DAO水平呈负相关(r=-0.762,P=0.028),与血浆内毒素呈正相关(r=0.778,P=0.023).结论:ANP时回肠组织内TLR4 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ANP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有关;其可能机制与TLR4介导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细菌易位研究进展

    作者:葛耀植;黄红兰

    肠黏膜屏障能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危重病患者常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对机体造成“二次打击”,可继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缺血/再灌注、内毒素、肠黏膜免疫功能受损等,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等可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细菌易位的发生.

  • TLR4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中介导肠黏膜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婷婷;曾军;苏伟;陈伟明

    目的:研究TLR4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中介导肠黏膜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SAP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SAP组采用4.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建模(1 mL/kg),对照组则采用0.9%氯化钠溶液注射.比较两组大鼠小肠的NF-κB活性、TLR4蛋白和mRNA水平,血清TNF-a、IL-6、IL-10水平,以及胰腺、小肠组织病理评分.结果:SAP组大鼠的胰腺、小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a、IL-6、IL-10)水平、小肠NF-κB活性、TLR4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4信号通路在SAP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炎症反应的"闸门",可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调控炎性介质的释放和引起SAP各器官损伤,可能作为治疗SAP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潜在靶点.

  • 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尚占民;王宝恩;张淑文

    目的 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 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观察.同时对血、肠系膜淋巴结(LMN)、肝、脾、肺组织进行了细菌培养及鉴定,测定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结果  ASP大鼠6及12 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 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无示踪剂沉着.12 h时相点ASP组大鼠远隔部位细菌移位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培养出的细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芳香杆菌、枯草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几乎均为肠源性细菌;12 h时相点ASP组大鼠血浆内毒水平较SO组显著增加.结论 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ASP早期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左戎;王巧民;张旭;胡闻;杨清峰

    目的: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结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经结肠镜钳取30例感染后IBS患者和10名健康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木,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及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肥大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其相邻组织结构,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后IBS患者电镜下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完整,膜与膜之间桥粒样结构连接,细胞间隙增宽,肠黏膜微绒毛分布尚规整,但密度不均,长短不一,多处微绒毛断裂,粗面内质网发达,在黏膜固有层中见较多肥大细胞,其内可见大量高密度内分泌颗粒,伴有脱颗粒后的空洞,呈现功能活跃和分泌旺盛状态.结论: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 LP17对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 脓毒症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粪便菌群检测分析

    作者:谢国旗;顾韦;蒋建新

    脓毒症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损伤性防御反应症候群,通常认为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是严重创伤、损伤、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肠道以其在体内独特的生理环境参与了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肠道黏膜损害是脓毒症促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环节,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与脓毒症患者的内毒素血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易位所致的肠源性感染[1].因此,预防和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肠道通透性和粪便菌群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情况.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易位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振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IBD可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是SAP肠源性感染的来源.目前研究认为,S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释放、肠黏膜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全胃肠外营养、肠运动障碍等诸因素相关.早期预测和评估IBD有利于及时采取肠黏膜屏障保护措施,减少SAP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Toll样受体9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苏伟;欧娅;杨自力;聂玉强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6).观察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诱导SAP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代替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观察组分别在造模后6、12、24h活杀,每个时间点活杀6只,对照组造模后24 h活杀,分别取回肠黏膜组织检测TLR9的表达情况和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淀粉酶(AMS)、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取胰腺和小肠组织进行病理评分,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各时间点小肠组织TLR9表达和NF-κB活性均显示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MS、DAO、D-Lac、TNF-α和IL-6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胰腺组织和小肠组织病理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LR9与NF-κB有较高的相关性(r=0.619,P<0.05),NF-κB与TNF-α也有较高的相关性(r=0.683,P<0.05).结论 TLR9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介质水平,在SAP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肠道干细胞移植对创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李云

    目的:观察肠道干细胞移植对创伤后肠黏膜屏障的治疗作用,寻找肠道干细胞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法将肠上皮干细胞分离,通过肠腔人工生物支架等组织工程方法建立理想的ISC移植模型,实现肠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并将体外分离培养的肠道干细胞群移植入放射性小肠损伤动物模型鼠肠腔中。结果:正常组大鼠小肠黏膜各层结构正常,绒毛排列整齐;模型组7天大鼠黏膜绒毛严重受损,脱落明显;治疗组7天黏膜破坏较少,黏膜增厚,逐渐恢复正常。同时对治疗组和模型组进行RI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ISCs移植可促进损伤后肠黏膜的修复,肠道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某些肠道疾病的新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