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短期疗效和技术探讨

    作者: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田思思;李博;张洪武;张文龙

    目的 探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的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再通技术及与再通成功密切相关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成功开通12例,技术成功率为92%;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和1例无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该2例患者预后良好.7例术后进行了CT灌注成像复查,灌注延迟现象均明显改善.术后13例患者有效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期内无一例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通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100%.结论 初步应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开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经膜髓帆入路显微切除第四脑室肿瘤

    作者:刘永;邹元杰;刘宏毅;杨坤;胡新华;何升学;章文斌

    目的 分析经膜髓帆入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根据肿瘤特点打开膜髓帆的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采用经膜髓帆入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单侧入路,3例采用双侧入路.结果 21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结果:室管膜瘤12例,海绵状血管畸形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年,患者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的远期并发症.结论 经膜髓帆入路无需切开小脑蚓部即可以很好地显露第四脑室,对于大多数肿瘤只需打开单侧脉络膜即可.利用脑组织本身的解剖间隙,大程度地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同一家族五例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国臣;韩磊;赵四军;王重韧;尤宇;徐欣;赵明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是一种由密集血管丛和肿瘤基质细胞所组成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和后颅窝肿瘤的10%,临床上可分为散发性HB和具有遗传背景的家族性HB[1].家族性HB患者同时伴发视网膜血管瘤、肾脏囊肿、胰腺囊肿等,称为VHL(Von Hippel-Lindau,VHL)病,与VHL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纠.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1990年7月至2016年4月收治5例同一家族HB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经桡动脉途径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林建虎;陆川;巴华君;林群;孙军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TRA)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行脑血管造影的300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RA组(152例)和经股动脉途径组(TFA组,148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在3d内发生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血肿:TRA组5例,TFA组17例;动脉夹层:TRA组1例,TFA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动静脉瘘、血管闭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质量总评分:TRA组为(11.58±0.90)分,TFA组为(11.71±1.1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条血管的造影质量评分:右侧颈总动脉,TRA组为(2.96 ±0.23)分,TFA组为(2.94±0.35)分;左侧颈总动脉,TRA组为(2.93±0.30)分,TFA组(2.97 ±0.16)分;右侧椎动脉,TRA组为(2.92 ±0.29)分,TFA组为(2.82±0.53)分;左侧椎动脉,TRA组为(2.76±0.62)分,TFA组为(2.97±0.16)分.两组的总评分、两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型主动脉弓右侧椎动脉中TRA组评分高于TF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能达到不亚于TFA的造影质量,而且局部穿刺点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患者舒适度更高.Ⅲ型主动脉弓患者选择TRA行右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造影更有优势.

  • 复发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常永凯;杨军;寸恩浩;李志强;张雪松;祖朝辉;王利国;陈素华;石祥恩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小脑[1].希佩尔-林道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简称VHL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家族性HB为VHL病常见的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HB累及小脑、脊髓、肾脏、脾脏以及视网膜等[2-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收治l例复发家族性HB患者,探讨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关键词:
  • 马耳他布鲁菌椎管内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作者:杜川;胡超;朱筱;李铮;赵龙;唐晓平

    马耳他布鲁菌病是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变态反应疾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动物.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感染人体可累及全身各系统[1-2].目前,以椎管内感染性肉芽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布鲁菌病国内外鲜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马耳他布鲁菌椎管内感染性肉芽肿患者,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 神经皮肤黑变病伴颞叶癫痫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贺晶;孙朝晖;柏建军;周文静

    神经皮肤黑变病由Von Rokitanski教授于1861年第1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男女比例差异不大.是由胚胎神经外胚层发育不良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巨大的或多发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的黑色素瘤[1].患者通常在出生时即有皮肤黑色素痣,之后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颅高压征、智力障碍、脑神经和脊神经损害等,疾病进展会出现步态失调,之后失去行走能力,多数在2岁前出现症状[2].本文报道2016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伴有颞叶癫痫的患儿.

    关键词:
  • 颅骨孤立性骨髓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高永涛;陈小兵;孙珠蕾;刘红林

    浆细胞肿瘤是克隆性的浆细胞增生,颅内浆细胞肿瘤是指侵犯颅骨、脑膜和脑的浆细胞肿瘤[1].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收治1例颅骨孤立性骨髓浆细胞瘤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以“发现头部肿物8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自诉下肢偶有疼痛,无放射痛.体格检查:额顶部可触及大小约8 cm×6 cm肿物,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红肿、发热、破溃,无压痛.神志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gG、IgA、IgM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115 U/L.骨髓穿刺涂片、外周血涂片检查未见异常.四肢X线检查示骨质疏松.术前头颅MRI可见额顶部类圆形等T1、短T2信号病变(图1).

    关键词:
  •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治进展

    作者:卓开全;张勇;刘窗溪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多于成年后发病,以单侧发病多见,主要表现为面肌发作性不自主抽动,病程迁延,有时可导致睑裂变小、嘴角歪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本病的发病率约为18.6/10万人口,其患病人群数量巨大,因此对原发性HFS的诊治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
  • 颅咽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储忠;张亚卓

    颅咽管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2%~5%,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1],人群年发生率为1.3/100万.虽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肿瘤,但生命质量常因视神经、下丘脑、垂体等重要结构的损害而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重要,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2],导致全切率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下,其临床疗效仍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颅咽管瘤的病理分类、临床分型和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
  • 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永杰;凌锋;张鸿祺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类极为少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为5 ~ 10/100万[1],中老年男性高发,男女比例约为4∶1[2];是脊髓血管畸形中为常见的一类,约占80%[3-4].McCutcheon等[5]的研究已证实,SDAVF是硬脊膜的动脉与引流静脉之间的直接沟通,引流静脉将来自供血动脉的压力传递至脊髓的冠状静脉丛,导致脊髓静脉高压,引起脊髓组织的淤血水肿而导致脊髓功能障碍[6-8].SDAVF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的感觉及运动异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常伴有大、小便障碍,男性患者还伴有性功能障碍[3].因上述症状表现形式缺乏特异性,故SDAVF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往往容易与脊柱退行性病变、脊髓肿瘤、脊髓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漏诊[9-11].目前,随着脊髓MRI和血管造影术的普及,SDAVF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并且逐渐形成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2种成熟的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前已有明显的脊髓功能损害,其预后并不理想.

    关键词:
  • 慢病毒介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R132H突变过表达抑制脑胶质瘤LN229细胞的成球能力

    作者:刘玉清;胡慧敏;江涛

    目的 研究慢病毒介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 R132H突变体过表达对脑胶质瘤LN229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IDH1 R132H突变型慢病毒载体介导的LN229、U87和H4脑胶质瘤细胞株,经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DH1 R132H的细胞株,以IDH1野生型(WT)的胶质瘤细胞株为对照.利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IDH1 R132H细胞株的表达情况.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LN229细胞,并加入B27添加剂、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后,观察IDH1 R132H突变对LN229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结果 经测序分析,成功构建了IDH1 R132H突变型慢病毒表达载体.慢病毒包装后体外感染脑胶质瘤细胞株LN229、U87和H4,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IDH1 WT对照组相比,转染IDH1 R132H突变型载体的3种细胞株IDH1 R132H均表达阳性;转染IDH1 R132H慢病毒载体的LN229细胞的成球能力较转染IDH1 WT的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IDH1基因R132H突变过表达抑制脑胶质瘤LN229细胞的成球能力,IDH1基因R132H突变可能在脑胶质瘤干性中起关键作用.

  • FISH技术检测胶质瘤患者PTPRZ1-MET融合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凡;姚坤;王宽宇;黄若愚;胡慧敏;王永志;江涛

    目的 建立检测胶质瘤患者PTPRZ1-MET融合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并探讨其用于标本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取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例胶质瘤患者,采用双色FISH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PRZ1-MET融合基因的表达率,并与聚合酶链式反应/Sanger测序(PCR/Sange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9例患者中,PCR扩增30个和50个循环均未获得目的条带的3例,计为阴性患者;PCR扩增50个循环获得目的条带的3例,计为50个循环阳性/测序阳性(50+/Sanger+)患者;经过30个和50个循环均可获得目的条带的3例,计为30个循环阳性/测序阳性(30+/Sanger+)患者.对比FISH与PCR/Sanger检测结果,30 +/Sanger+患者的PTPRZ1-MET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百分率>20%;50+/Sanger+患者的PTPRZ1-MET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百分率约为10%;阴性患者的阳性细胞百分率<5%,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FISH方法检测胶质瘤患者PTPRZ1-MET融合基因的表达与PCR/Sanger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补充或作为患者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 脑穿刺辅助架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廖佳奇;涂勇;温小华;刘翰文;李锋;刘维钦;康天保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由于避免了切开、牵拉、电灼脑组织所造成的进一步损伤,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以来运用脑CT定位贴通过CT扫描定位佳穿刺点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然而在术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消毒铺巾后对穿刺方向和角度难以把握等.为此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脑CT定位贴的基础上研制了脑穿刺辅助架,并利用脑穿刺辅助架和脑CT定位贴对38例颅内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颅咽管瘤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

    作者:桂松柏;李储忠;赵澎;白吉伟;曹磊;王新生;宗绪毅;张亚卓

    目的 初步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选择的依据和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28例原发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分为4种类型:鞍内型(19例)、鞍内鞍上型(48例)、鞍上型(48例)、第三脑室内型(13例).其中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EA) 73例,经额外侧入路28例,经翼点入路19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8例.结果 128例患者中,91例肿瘤全切除(71.1%),35例次全切除(27.3%),2例部分切除(1.6%).其中,鞍内型19例肿瘤均全切除;鞍内鞍上型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15例;鞍上型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例;第三脑室内型: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发生中重度尿崩症、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及电解质紊乱的比率:经额外侧或翼点入路为40.4% (19/47);EEA为11.0%(8/73);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为25.0%(2/8),3种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死亡病例.经翼点入路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额外侧入路术后额叶血肿1例,需手术清除;EEA术后脑脊液漏4例,需再次EEA手术修补.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继续生长的总体比率为11.7% (15/128),其中鞍内型的复发比率为10.5%(2/19);鞍内鞍上型复发或继续生长的比率为10.4% (5/48);鞍上型复发或继续生长的比率为14.6% (7/48);第三脑室内型继续生长的比率为7.7%(1/13).结论 对于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首要决定性因素是肿瘤的位置;其次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手术入路对下丘脑功能的影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

    作者:寿雪飞;何文强;叶钊;马增翼;沈明;李士其;赵曜;叶红英;李益明;王镛斐

    目的 探讨多种技术辅助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91例鞍上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鞍结节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鞍区增强MRI扫描和内分泌检查.结果 91例患者中,全切除53例(58.2%),大部分切除13例(14.3%),次全切除25例(27.5%).术后68例(74.7%)患者的垂体柄达到解剖保留.62例视力、视野损害的患者中,35例(56.5%)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3例,颅内感染3例,严重电解质紊乱3例,下丘脑功能障碍2例,颅内出血2例,鼻出血2例,视力下降1例.病理学检查均为颅咽管瘤.8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 ~ 54个月,平均(18.0±9.7)个月.内分泌检查显示新发肾上腺皮质激素轴功能减退34例,甲状腺激素轴功能减退30例,性腺激素轴功能减退15例,垂体后叶功能减退18例.鞍区MRI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留8例并进行放疗,2例复发接受再次手术.结论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患者的疗效较好,手术优势在于可以大限度、安全地显露肿瘤,并大限度地保留垂体柄.

  • 颅咽管瘤的QST分型特点和手术治疗

    作者:漆松涛;潘军;包贇;樊俊;张喜安;彭俊祥;刘忆;汪潮湖;毛健

    目的 探讨不同QST分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QST分型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原发颅咽管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手术入路、术中情况、肿瘤的大小、有无脑积水、QST分型、内分泌指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117例患者的全切除率达100%.随访时间为60 ~ 86个月,平均(69.6±13.8)个月.对于不同QST分型的颅咽管瘤患者,其发生年龄、病理学分型、有无脑积水、内分泌指标水平、手术入路以及预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型颅咽管瘤儿童多见,且均为造釉细胞型.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均为S型和T型,多见于成人.T型颅咽管瘤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显著高于Q型和S型颅咽管瘤患者(均P<0.05).垂体前叶功能S型颅咽管瘤患者佳,T型次之,Q型差.总的预后良好率为91.5% (107/117),预后不良率为8.5% (10/117),其中S型颅咽管瘤患者的预后佳.肿瘤复发率为12.0%(14/117).不同年龄、肿瘤大径、病理学分型、QST分型的患者其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起源部位和膜性概念的颅咽管瘤QST分型不仅与颅咽管瘤的临床特征相关,可为选择恰当的外科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依据,亦与治疗难度和预后相关.

  • 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远期疗效

    作者:于新;胡晨浩;张剑宁;刘锐;王亚明;刘辉;李志超;赵虎林;刘宗惠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囊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囊内P-32放射治疗的囊性颅咽管瘤患者141例,其中67例(47.5%)为术后复发者.囊壁累计计算的β射线照射剂量为250 Gy.评估患者的远期治疗结果.结果 随访1.0~19.5年,平均(9.7±4.5)年.视力下降的改善率为68.6%(59/86).141例患者中,肿瘤的有效控制率为86.5%(122例),其中完全有效率为44.0%(62例),部分有效率为36.2%(51例),稳定率为6.3%(9例);无效率为13.5%(19例);肿瘤复发率为17.0%(24例).141例中,随访期发生视力下降13例(9.2%),动眼神经麻痹2例(1.4%),颈内动脉闭塞1例(0.7%),新发性功能障碍5例(3.5%)、多饮多尿7例(5.0%)、肥胖12例(8.5%)、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10例(7.1%),远期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50/141).平均生存时间为120个月,5年、10年及1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7.9% (138/141)、92.9%(131/141)及89.3%(126/141).结论 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长期疗效较好.适用于手术风险高和术后复发的患者.

  • 显微手术切除复发性儿童颅咽管瘤的疗效

    作者:周忠清;石祥恩;孙玉明;刘方军;钱海;杨扬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复发性儿童颅咽管瘤的疗效.方法 纳入2008年4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复发性儿童颅咽管瘤7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73例中,肿瘤全切除率为87.7%(64例),次全切除率为12.3%(9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7%(2例),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发生率为2.7%(2例).随访52例,随访时间为6 ~93个月,中位时间45个月.随访期肿瘤的复发率为36.5% (19/52),其中全切除者肿瘤的复发率为30.2% (13/43),次全切除者为6/9,完全切除者与次全切除者比较,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9);随访的52例中,26例(50.0%)有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24例(46.2%)需口服抗尿崩药物,5例(9.6%)肥胖.随访期病死率为13.4%(7/52).45例存活患儿中,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100分者4例(8.9%),90分者35例(77.8%),80分者3例(6.7%),60分者2例(4.4%),40分者1例(2.2%).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儿童复发性颅咽管瘤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术后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仍然是个难题.

  • 颅咽管瘤组织内的炎性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忆;潘军;樊俊;汪潮湖;包贇;彭俊祥;漆松涛

    目的 探究颅咽管瘤组织内的炎性反应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抗体芯片技术分析颅咽管瘤及鞍区其他常见肿瘤(包括下丘脑胶质瘤、垂体腺瘤、脑膜瘤)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一步验证.利用颅咽管瘤原代细胞的培养上清处理小鼠脑神经元细胞株(CATH.a),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状态.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判断造釉型颅咽管瘤(ACP)和乳头型颅咽管瘤(PCP)的炎性反应情况.结果 抗体芯片筛选结果显示ACP中3种炎性因子高表达,分别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7±1)、白介素6(IL-6,6±1)和白介素1β(IL-1β,8±2),且均高于PCP(分别为2±1、2±1、2±1)、下丘脑胶质瘤(分别为2±1、1±0、2±1)、垂体腺瘤(分别为1±0、2±1、2±1)和脑膜瘤(分别为1±0、1±0、1±0)(均P<0.05).qPCR结果证实ACP中MCP-1、IL-6、IL-1β的转录水平[分别为(180±24) pg/ml、(266±19) pg/ml、(243±31) pg/ml]均高于PCP[分别为(68±14) pg/ml、(98±29) pg/ml、(154±21) pg/ml]、下丘脑胶质瘤[分别为(60±14) pg/ml、(142±29) pg/ml、(149±39) pg/ml)]、垂体腺瘤[分别为(180±24) pg/ml、(266±19) pg/ml、(134±27) pg/ml]和脑膜瘤[分别为(56±14) pg/ml、(89±19)pg/ml、(121±21) pg/ml)](均P<0.05).ELISA结果显示,ACP培养上清中MCP-1、IL-6、IL-1β水平[分别为(168±19) pg/ml、(155±34) pg/ml、(228±31) pg/ml)]显著高于PCP[分别为(66±24) pg/ml、(89±19) pg/ml、(112 ±21) pg/ml)](均P<0.05).CATH.a细胞被ACP上清处理后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而PCP无显著促凋亡作用(P>0.05).ACP以巨噬细胞浸润的2、3级炎性反应为主,PCP以1、2级为主,ACP的炎性反应程度高于PCP(P <0.05).结论 颅咽管瘤组织内存在炎性反应.ACP的炎性反应程度较PCP高,以MCP-1、IL-6和IL-1β升高为主,且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

    作者:唐斌;谢申浩;周东伟;曾而明;黄观林;王志刚;洪涛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9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价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9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76例(84.5%),次全切除12例(13.3%),部分切除2例(2.2%).术中发现垂体柄76例,保留垂体柄46例(60.5%).术后视力改善40例,18例维持在术前水平,1例术后视力下降;术后新增垂体功能低下32例(35.6%),8例术前全垂体功能低下者,术后仍无明显改善;术后出现尿崩56例,其中30例为短暂性尿崩,26例为长期尿崩;6例(6.7%)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并伴随颅内感染,均予以再次修补,成功5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4.4%).77例接受随访,时间为5 ~ 50个月,平均(23.1±13.3)个月,其中65例(84.4%)恢复正常生活,12例出现肥胖,2例复发,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神经内镜切除颅咽管瘤需双鼻道双人配合的扩大入路,内镜下能清晰辨别垂体柄、下丘脑、穿支血管等与肿瘤的关系.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是完成高质量颅咽管瘤切除的重要保证,良好的颅底重建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重要环节.

  • 颅咽管瘤切除术与下丘脑功能保护(附1182例报告)

    作者:石祥恩;周忠清;吴斌;张永力;钱海;刘方军;孙玉明;杨扬;杨军;于帅宾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以及术中保护下丘脑功能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4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182例颅咽管瘤患者.总结手术方法和预后,并探讨术中垂体柄保留情况与肿瘤钙化、尿崩症以及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1 18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 059例(89.6%),近全切除77例(6.5%),大部分切除46例(3.9%).围手术期死亡23例(1.9%).共836例(70.7%)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2.0~18.0年,平均(3.7±2.1)年.术前存在视觉障碍的430例患者中,34.1% (31/91)有视力改善,66.4%(225/339)有视野改善.836例中,82.4%(689/836)可正常生活.70.4%(57/81)的患者尿崩症加重,26.2%(289/1 101)出现新发尿崩症.48.9%(578/1 182)的患者垂体柄完整保留.肿瘤钙化患者的垂体柄保留率低于肿瘤无钙化患者,垂体柄完整保留患者的尿崩症发病率低于垂体柄离断或无法鉴别患者(均P <0.001).垂体柄的保留与肿瘤复发无关(P>0.05).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低于非全切除患者.肿瘤全切除患者术后2年和6年生存率均高于非全切除患者(均P<0.05).结论 开颅手术全切除是颅咽管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无严格的个体肿瘤特征限制.手术采用直接中线显露肿瘤,鉴别下丘结构标志给予有效保护,通过全切除肿瘤,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丘脑底核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

    作者:王慧敏;姜胤;张鑫;孟凡刚;张凯;张建国

    目的 初步探讨丘脑底核(STN)变频电刺激治疗伴有冻结步态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经STN-高频电刺激治疗后冻结步态未缓解的7例PD患者,均行STN-变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通过检测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估其运动和步态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变频电刺激1周,PD患者UPDRS-Ⅲ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23.3±8.1)分、(45.3±7.2)分,P <0.05],但与高频电刺激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10.0)分,P>0.05];FOGQ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分别为(11.7±6.1)分、(17.3±5.1)分,P<0.05],冻结步态改善率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提高[分别为(45.6±22.7)%、(13.8±10.9)%,P<0.05].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平均(7.3±4.0)个月.UPDRS-Ⅲ评分为(19.9±7.0)分,运动功能的改善率为(56.2±15.8)%,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显著改善(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治疗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OGQ评分为(11.0±5.7)分,冻结步态改善率为(48.0±19.4)%,较高频电刺激治疗时显著增高(P<0.05),但与变频电刺激1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N-变频电刺激对于缓解PD患者的冻结步态较高频电刺激的疗效满意且稳定.

  • 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

    作者:付极;窦万臣;万新华;王琳;杨英麦;郭毅;马文斌;王任直

    目的 探讨国产脑深部电刺激(DBS)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国产DBS系统治疗的20例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其中原发性13例,继发性7例.其中10例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DBS靶点(GPi-DBS组),另10例以丘脑底核(STN)为DBS靶点(STN-DBS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M)和功能障碍评分量表(BFMDRS-D)评估患者的运动和功能障碍情况,计算术后12个月的评分改善率,评价国产DBS系统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比较GPi-DBS组和STN-DBS组的评分改善情况及其刺激参数.结果 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后12个月的BFMDRS-M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86.1%和43.9%,BFMDRS-D评分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66.7%和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GPi-DBS和STN-DBS治疗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有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i-DBS组的刺激电压、频率、波幅均显著高于STN-DBS组(均P<0.05).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0例患者中,仅2例在程控中出现异动,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DBS系统能明显改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其治疗安全、有效.

  • 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伴有异动的帕金森病

    作者:刘婷红;马惠姿;孟凡刚;张凯;杨岸超;刘焕光;王慧敏;姜胤;邹良颖;张鑫;张建国

    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外科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1-3].临床研究表明,国产DBS刺激器能显著改善PD患者“开”期和“关”期统一PD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Ⅲ)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Ⅳ)评分,延长“开”期时间[4-5].DBS治疗PD的常用靶点包括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目前国内多采用STN.尽管STN-DBS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震颤、僵直症状,但对于异动症状的改善仍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本研究应用国产DBS刺激器、GPi为靶点治疗伴有异动症状的PD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焕光;刘德峰;王慧敏;姜胤;张鑫;杨岸超;孟凡刚;张凯;张建国

    目的 探讨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1月至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侧丘脑底核植入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的PD患者50例.术后6个月、1年、2年及5年,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估药物“关”期状态下症状的改善程度,观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随访5.0 ~7.5年.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1年、2年及5年,药物“关”期的运动评分量表评分(UPDRSⅢ)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71%、69%、69%及6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评分(UPDRSⅡ)也均下降(均P<0.01),改善率(中位数)分别为71%、71%、71%及62%;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率(中位数)分别为31%、37%、35%及27%.无死亡及颅内出血的患者,5例(10%)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皮肤破溃感染2例(4.0%),脑脊液漏、眼睑下垂、构音障碍各1例(各占2.0%).术前有异动的2例患者术后异动症无明显缓解,经调整参数后,1例(2.0%)基本消失,1例(2.0%)持续存在.结论 植入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命质量,长期随访安全、有效.

  • 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植入式脉冲发生器更换技术

    作者:李殿友;陈建民;潘宜新;王滔;占世坤;孙伯民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已成为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多种顽固性运动障碍疾病公认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1-3].随着DBS进入我国医疗市场以及国产DBS系统临床上市,国内接受此疗法的患者数量不断增长[4].当前市场上的DBS神经刺激器,即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mplanted pulse generator,IPG)有多家生产厂商及多种产品型号.临床上在进口IPG更换国产型号、国产IPG更换新型号时,由于不同厂家的DBS延伸导线以及旧型号的延伸导线与新植入的IPG连接端不适配,通常需更换为新的延伸导线.若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原有的植入电极损坏、延伸导线滑动或出现弓弦现象等硬件相关并发症[5-6].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对22例接受国产品弛DBS IPG更换手术的患者同步更换延伸导线,采用特殊的导线电极连接端保护和固定方法以及延伸导线隧道制备方法,无一例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