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中颅窝入路显露颌内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玉和;冯学泉;郭睿;马光铄;李牧;ArnauBenet;MichaelLawton

    目的 探讨经中颅窝入路显露颌内动脉的新方法.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具,翼点入路开颅,暴露中颅窝底,采取“两步法”磨除中颅窝骨质.首先,沿棘孔的前外侧成一个三角形骨窗,分离翼外肌,循脑膜中动脉或颞深动脉向近心端显露即可定位位于颞下窝的颌内动脉;然后,从后向前沿翼外肌走形方向成一骨槽,分离翼外肌继续暴露颌内动脉至翼腭窝.观察本方法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中颅窝骨窗磨除范围、颌内动脉与中颅窝的距离、显露的颌内动脉长度.结果 采取“两步法”磨除中颅窝骨质,解剖标识清晰,可以迅速定位颌内动脉,同时可清晰显露颌内动脉与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关系.10具尸头中,6具颌内动脉位于翼外肌内侧面,4具位于翼外肌的外侧面.中颅窝底磨除骨窗的前后径为(27.8 ±4.2) mm,内外侧径为(13.3±1.5)mm.颌内动脉与中颅窝的距离为(16.8 ±3.2)mm,显露的颌内动脉长度为(17.6 ±3.3)mm.结论“两步法”磨除中颅窝骨质的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暴露颌内动脉,减少术中邻近神经损伤的概率.

    关键词: 颅窝 颌内动脉 解剖
  •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明辉;彭汤明;李伦;包堃旸;田涛;黄昌仁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1例经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7.3%).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小型动脉瘤(P =0.034)、中期手术(P =0.029)具有更大的术中再破裂风险;多因素分析显示小型动脉瘤(OR:5.51,95% CI:1.12 ~27.13,P=0.036)与中期手术(OR:5.03,95% CI:1.24 ~20.34,P=0.023)是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再破裂患者术后具有更高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5.5%比13.6%,P=0.016),其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术中再破裂者(36.4%比9.3%,P=0.022).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小型动脉瘤、中期手术与术中再破裂发生相关.术中再破裂将导致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增高.

  •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治疗(附17例报告)

    作者:巨清;于加省;陈如东;杨洪宽;厉华;胡威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17例患者共计18个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11个(61%),梭形或夹层动脉瘤7个(39%).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1段4个,P1与P2交界区1个,P2段9个,P3段及以远段4个.8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囊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6个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个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1个动脉瘤行球囊辅助栓塞,2个动脉瘤未予处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 ~5年.结果 18个动脉瘤中,予以处理的15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完全.1例术后出现颅内再出血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7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1例失随访.予以处理的动脉瘤随访期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16例患者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2例,1分2例,3分2例.结论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多位于P2段,夹层或梭形动脉瘤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 经眉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碰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盛;周景义;张建民

    患者 男,47岁.因"垂体腺瘤术后6年半,双眼视物模糊1年,加重半年余",于2016年3月15日以"鞍区肿瘤"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曾于2009年9月29日因视力下降行MRI检查,诊断为"垂体腺瘤"(图1A,B),垂体激素均在正常范围,考虑为"无功能垂体腺瘤",在我院行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垂体腺瘤",MRI显示肿瘤为次全切除(图1C),视力恢复正常,未行放疗.术后1年MRI显示肿瘤部分复发(图1D).1年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半年来症状进行性加重,无头痛、头晕及多饮、多尿等不适.当地医院MRI提示垂体腺瘤复发.既往有颈部肿块切除的病史.

    关键词:
  •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颅骨发育异常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军;乔秀媛;徐宝占;李海校;吕成林;崔玉光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或斑痣性错构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神经系统(中枢及外周)肿瘤、皮肤色素斑、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病变[1-2].因外伤后入院,发现颅骨发育异常同时合并NF的病例国内外鲜见报道.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5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鞍区碰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邬迎喜;赵天智;贺世明;吕文海;王元;陈隆;郑涛;屈延;高国栋

    碰撞瘤(collision tumor)系指组织形态学不同的两种肿瘤出现在同一部位,临床上非常少见.而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碰撞瘤临床上更加罕见.据报道垂体腺瘤与许多鞍区病变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垂体腺瘤从无功能性到功能性不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包括生长激素(GH)型、催乳素(PRL)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和促甲状腺素(TSH)型[1-4].术前诊断蝶鞍区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非常困难,因为大多数肿瘤术前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和垂体腺瘤相似,鞍区碰撞瘤的终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然而,目前对于鞍区碰撞瘤的发病机制并未得到确切的证实.本文的目的是报道1例鞍区碰撞瘤的手术经验,并通过文献回顾来揭示鞍区碰撞瘤的起源和发病机制.

    关键词:
  • 低温疗法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一睿;胡锦;周良辅

    低温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已被使用多年,自上世纪90年代起,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保护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但围绕亚低温开展的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却提示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存在争议.伴随着对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者体温变化的深入研究和体温控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提出了"诱导常温治疗"的概念,即将颅脑损伤患者脑温控制在36.5~37℃,避免低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高温造成的颅脑损伤.作者就低温治疗的历史、脑温调节的生理、低温对脑保护的机制、亚低温的临床应用和争议作了全面回顾,并介绍诱导正常体温治疗的概念.

    关键词:
  • 帕金森病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翠萍;庄平;李勇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除运动症状外,多数患者往往伴有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1],包括感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随着病程进展,NMS是加重患者运动功能损伤、降低生活质量及缩短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2].多样化的运动症状和NMS表明PD具有异质性[3].依据患者的起病年龄、病程速度、不同运动症状和认知特点,可将PD患者分为不同亚型,分型有助于理解不同症状的发病机制,预测疾病的病程和预后,为PD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针对PD患者的临床分型以及不同PD亚型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功能影像学特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静脉血栓栓塞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春满;崔朝勃;王金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车祸、坠落等致伤因素增多,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日益频繁.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ilism,PE),是TB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低分子肝素虽然可有效降低VTE的发病率,但当患者存在TBI时,预防性抗凝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故目前临床中尚无统一的预防意见.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TBI患者VTE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药物预防策略综述如下.

    关键词:
  • Notch1通路介导胶质瘤干细胞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红军;荔志云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28%[1],约占恶性脑肿瘤的81%[2].恶性胶质瘤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位生存期小于3年[3];GBM约占原发性脑肿瘤的16%[4],中位生存期为12~14个月[3].现阶段GBM标准治疗方案是在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大程度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及烷化剂辅助化疗.然而GBM 5年存活率仍低于10%[5],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6~ 19个月[6].其中胶质瘤细胞耐化疗是胶质瘤患者治疗失败的关键.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为胶质瘤细胞克隆源性细胞[7],是胶质瘤抗拒放疗、耐化疗、进展及复发的根源[8].因此,研发新型靶向阻断GSC耐药途径,增强化疗敏感性成为了胶质瘤研究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 Toll样受体4表达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小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张欣;贺晓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表达变化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小鼠海马区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干细胞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即为CLI-095组、溶剂组、假手术组,使用PCI-3000打击装置建立小鼠颅脑损伤模型,CLI-095组腹腔注射TLR4抑制剂CLI-095,溶剂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溶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腹腔注射标记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MYD88表达变化情况以及神经干细胞变化的特征.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假手术组MYD88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溶剂组MYD88表达升高(P<0.05),CLI-095组MYD88蛋白水平较溶剂组下降(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海马区CLI-095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表达数量较假手术组增多(P<0.05),溶剂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相比CLI-095组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海马区MYD88的表达与神经干细胞变化相反,并证实抑制TLR4可能激活并引起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

  •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神经鞘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仕维;刘丕楠;周强意;张晶;张顺;杨智君;王博;赵赋

    目的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移植神经鞘瘤模型,为临床治疗神经鞘瘤的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t5只,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原代模型组、RT4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3组大鼠坐骨神经鞘内注射等量的人前庭神经鞘瘤原代细胞、大鼠神经鞘瘤RT4细胞悬液及生理盐水.术后1周起对各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进行测试.术后4周观察坐骨神经的成瘤情况,并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结果 2个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术侧后肢五趾间距均明显变小,术后第14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比较,2个模型组术侧后肢五趾间距变小,术后第7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个模型组大鼠在支架上停留时间均缩短,术后第7天开始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模型组大鼠注射肿瘤细胞4周内均在坐骨神经成瘤,肿瘤标本经HE染色后确认为神经鞘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100在细胞膜和细胞质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神经鞘瘤细胞后可在移植部位成瘤.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舒凯;赵恺;蒋伟;陈劲草;陈坚;柯昌庶;雷霆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5例,1例活检.病理学诊断为良性23例,恶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34呈弥漫阳性21例(78%)、局灶阳性6例(22%);Vimentin阳性21例(78%).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肿瘤全切除者预后较好,次全切者原位复发.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易误诊,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全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 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追踪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欢;王亮;郝淑煜;李达;周大彪;张力伟;吴震;张俊延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DTT)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追踪面神经的方法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磁共振扫描后在工作站上以DTT技术追踪面神经,感兴趣区域(ROI)分别定位于内听道及面神经从脑干端发出的位置.各向异性指数(FA)设置为0.15.当有明显纤维束经过脑干端ROI和内听道端ROI时即定义为重建出的面神经.术中运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者肉眼所见3种方式联合验证面神经追踪的准确性.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 19例患者中,有18例术前成功追踪出面神经纤维束的位置及走行,其中有16例术中经电生理监测及术者判断证实与面神经位置相符合,2例不相符合,其中1例为囊性,另1例为囊实性.所有病例术中均完整保留面神经,面神经以位于肿瘤腹侧中1/3为主.其中18例患者术后6个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结论 术前DTT技术配合术中多模态神经导航可辅助术者在术前及术中对面神经位置做出判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

  • 家族性鞍结节脑膜瘤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鹏;夏锡伟;邵耐远

    一个家族中有亲兄弟姐妹共7人,其中女5人,男2人.女性中有3例患有鞍结节脑膜瘤(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余4人在家族随访中均行头颅MRI检查,未发现患有脑膜瘤.现将3例家族性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病例报道如下.病例报告例1女,71岁.因"反复间歇性头晕2个月"于2011年7月入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头颅MRI提示鞍区脑膜瘤.患者行右侧翼点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4年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理学诊断:脑膜瘤(混合型),细胞丰富,生长活跃.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human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antigen,CD34)为阴性,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为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2%).

    关键词:
  • 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手术方式探讨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明宇;钟平;徐健;徐铭;陈旦麒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手术方式与其复发率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2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和手术前后肌力的变化.随访时间为2~5年.结果 27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复发率为0%(0/27);83例行SimpsonⅡ级切除,复发率为11%(9/83),2例窦内残余肿瘤.行Simpson Ⅰ级切除的患者其复发率低于行SimpsonⅡ级切除的患者(P<0.05).术前矢状窦闭塞的29例患者中,结扎矢状窦、灼烧矢状窦壁或残留窦内肿瘤的25例患者其术后肌力较术前改善(P<0.05),重建矢状窦的4例患者的术后肌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前矢状窦未闭塞的83例患者中,结扎矢状窦的6例患者的术后肌力均较术前恶化(P=0.05),重建矢状窦、灼烧矢状窦壁或残留窦内肿瘤的77例患者的术后肌力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与行SimpsonⅡ级切除的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相比,行Simpson Ⅰ级切除的患者术后更不易复发.若术前矢状窦完全闭塞,可行手术结扎矢状窦而不影响神经功能;若术前矢状窦未闭塞,则不应结扎矢状窦,切除肿瘤时需保护矢状窦和皮质引流静脉,以免影响神经功能.

  •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薛亚轲;陈若琨;杨凤东;杜伟;魏新亭

    目的 探讨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2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外科手术中保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引流静脉及瘤周脑皮质,当上矢状窦完全闭塞、周边代偿引流静脉良好时连同肿瘤一并切除.术后矢状窦内及引流静脉粘连紧密而明确有肿瘤残留时可行放射治疗.结果 42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17例,Ⅲ级切除16例,Ⅳ级切除2例.14例术后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新发或加重,其中12例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2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1例新发癫痫,并发症发生率为7%,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1例,随访时间为1.3 ~9.3年,平均随访5.1年,肿瘤复发率为12%.其中2例SimpsonⅣ级切除的患者术后1~3年复发,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 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上矢状窦的合理处理,中央沟静脉、引流静脉、瘤周脑皮质的保护,均可保证和提高手术疗效.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管修东;赵敏;陈辉;刘畅;周文剑龙;马顺昌;贾旺

    目的 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入路、显微操作技巧以及预后情况.肿瘤向鞍上侵袭310例,向鞍旁侵袭293例,向鞍底侵袭187例.经蝶窦手术治疗318例;行开颅手术治疗123例,其中经冠切额下入路31例,经额外侧入路50例,经额颞入路22例,经终板入路11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存在鞍上侵袭和肿瘤体积> 15 cm3均为选择开颅手术的主要相关因素(均P <0.001),而存在鞍底侵袭为选择经蝶窦手术的主要因素(P<0.001).冠切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额颞入路的选择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鞍旁侵袭(P<0.001)、肿瘤宽度(P=0.001)相关.冠切额下入路、经终板入路、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选择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高度相关(P <0.001).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需结合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是否能耐受开颅手术决定.经蝶窦入路对于切除推挤海绵窦内侧壁的“假侵袭”肿瘤有独特优势.额外侧入路的手术视角兼顾冠切额下入路和额颞入路的优点,适用于侵袭鞍旁的肿瘤.经终板入路避免了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术后失联合综合征的风险,亦可一期切除鞍内肿瘤,适用于向鞍上侵袭明显的病例.

  • 经额皮质-脑室-穹窿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后部肿瘤

    作者:李东海;徐春华;肖利民;郭昌贵;范昊文;王海滨;黄海波;刘越

    第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手术由于位置深在、邻近结构复杂而且重要,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通常,第三脑室后部肿瘤手术入路有经小脑幕下小脑上入路(Crause入路)和经枕-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采用经额皮质-脑室-穹窿入路切除5例主体位于中脑被盖前上方的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路;金星一;郝铮;刘卫利;张金男;房晓萱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和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重新评估,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表现.MRI上病灶多表现为不均匀的混杂信号,12例呈分叶状外观,11例出现坏死、囊变以及不均匀的强化.15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8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随访时间为2 ~ 6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15例患者中,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获随访10例,其中7例全切除患者病情无进展;3例未获全切除的患者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1例未见临床进展.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上病灶呈分叶状外观,囊变、坏死以及不均匀强化为其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全切除肿瘤为影响SFT/HP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是否行辅助放疗应根据肿瘤病理学分级和手术切除程度谨慎选择.

  •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1].如果形成瘤样突起,则称为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1].IAD的具体病因目前不详,流行病学发现的易感因素有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偏头痛、外伤史和近期感染等[2-3].遗传因素被认为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IAD属于少见病,在我国发病率不详.

    关键词:
  • 2016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五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陶晓刚;刘佰运

    2016年8月19日至22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等6家学术团体和单位协办的"2016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五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创伤外科专业领域的近500名代表参会.会议投稿约200篇,包括院士论坛2篇,特邀专家述评5篇,其中96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刘佰运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刘伟明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主持大会.

    关键词:
  • 2016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年会纪要

    作者:刁云锋;牛学刚;孙洪涛;王瑾;张赛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主办,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武警部队脑创伤与神经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6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武警天津第十三届神经内外科进展报告会"于2016年8月26日至28日在天津隆重召开.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余名神经内外科专家和代表出席会议,并就颅脑创伤、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以及神经危重症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专题报告达38场次.

    关键词:
  • 脑功能图谱绘制对神经外科发展的现实意义

    作者:余新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在谈到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时指出:"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将脑图谱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化战略方向,这让神经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脑图谱作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能够提供大脑的标准解剖和功能信息,为脑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神经外科医生应不断追踪脑图谱研究进展,积极参与脑图谱研究,将脑图谱研究成果向神经外科疾病治疗领域转化.

    关键词:
  • 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Meta分析

    作者:金盼盼;陈劲草;罗杰;曹长军;王伟;陈波;涂圣旭;郭永春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CNKI、CBM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10月31日.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终纳入9项研究,共7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安全性方面:与显微镜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更高(SMD=0.63,95% CI:0.30~0.95,P<0.001),手术时间更短(SMD=-2.66,95% CI:-3.71 ~-1.60,P<0.001),住院时间更短(SMD=-0.72,95%CI:-1.01~-0.44,P<0.001),术后并发症更少(RR =0.56,95% CI:0.40~0.77,P<0.001).在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有效性方面:与显微镜组相比,内镜组预后更佳(RR=1.15,95% CI:1.03 ~ 1.27,P=0.002),病死率更低(RR =0.57,95% CI:0.22~1.00,P=0.05).结论 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其预后更佳、病死率更低,疗效更好;并且后者手术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但因原始研究的质量均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

  • 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更新解读

    作者:杜伟;陈义兵;魏新亭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发布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组织学分型》,历经1993年、2000年和2006年多次修订,于2007年颁布了第四版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蓝皮书"[1].该版"蓝皮书"主要依据光镜下组织学特点对肿瘤进行分类和分级,所提供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诊断标准至今仍被世界各国认可并使用.但是,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分子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2-4],分子标志物对肿瘤分类、预后判断和进展预测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Chinese Glioma Cooperative Group,CGCG)已将分子病理诊断纳入CNS肿瘤诊疗指南,并提供了诊断流程[5].国际神经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uropathology,ISN)于2014年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的28名资深神经病理学家在荷兰哈勒姆举办了关于CNS肿瘤分类和分级会议,会议达成共识,认为新版CNS肿瘤分类应在组织学基础上增加分子病理诊断,并提供了具体诊断标准[6].在此基础上,2016年WHO会议对第四版"蓝皮书"进行了更新(2016 CNS WHO),对提高CNS肿瘤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现结合国内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如下,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