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儿童大面积皮肤毛细血管瘤

    作者:段永强;吴振夫;邱煊;吴敏;费世暖

    目的 探讨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儿童大面积皮肤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大面积毛细血管瘤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20例,其中≤3岁儿童草莓状血管瘤10例、>3岁儿童鲜红斑痣10例,接受常规32P敷贴治疗.观察组25例,其中≤3岁儿童草莓状血管瘤10例、>3岁儿童鲜红斑痣15例,接受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类型血管瘤、≤3岁儿童与>3岁儿童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零反应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与88.0%(P>0.05);两治疗组中≤3岁儿童血管瘤有效率分别为90.0%与100.0%(尸>0.05);但两治疗组中>3岁儿童鲜红斑痣有效率分别为40.0%与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用32P敷贴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有效率分别为90.0%与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有效率分别为100.0%与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湿性皮炎分别为25.0%与40.0%,发生色素脱失分别为75.0%与8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率减慢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分别为50.0%与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大面积血管瘤,治疗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较好.但要密切注意32P、普萘洛尔两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

  • 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远期疗效

    作者:于新;胡晨浩;张剑宁;刘锐;王亚明;刘辉;李志超;赵虎林;刘宗惠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囊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囊内P-32放射治疗的囊性颅咽管瘤患者141例,其中67例(47.5%)为术后复发者.囊壁累计计算的β射线照射剂量为250 Gy.评估患者的远期治疗结果.结果 随访1.0~19.5年,平均(9.7±4.5)年.视力下降的改善率为68.6%(59/86).141例患者中,肿瘤的有效控制率为86.5%(122例),其中完全有效率为44.0%(62例),部分有效率为36.2%(51例),稳定率为6.3%(9例);无效率为13.5%(19例);肿瘤复发率为17.0%(24例).141例中,随访期发生视力下降13例(9.2%),动眼神经麻痹2例(1.4%),颈内动脉闭塞1例(0.7%),新发性功能障碍5例(3.5%)、多饮多尿7例(5.0%)、肥胖12例(8.5%)、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10例(7.1%),远期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50/141).平均生存时间为120个月,5年、10年及1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7.9% (138/141)、92.9%(131/141)及89.3%(126/141).结论 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长期疗效较好.适用于手术风险高和术后复发的患者.

  • 胶体组织间注射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延臣;张虹;杨宝良;裴士庚;王雪凌;段晓辉

    目的 观察32P胶体组织间注射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CT评估、定位下,根据肿瘤的大小,将32P胶体注入瘤体内治疗8例晚期头颈部鳞癌.结果 8例患者肿瘤局部均得到明显控制,疼痛明显减轻,生存时间3~18个月(平均14.2个月).结论 32P胶体组织间注射为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癌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 家兔肝脏31P MR波谱重复性检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余日胜;孙建忠;丁文洪;徐秀芳;王志康

    目的 探讨MR二维化学位移成像(2D CSI)在家兔肝脏磷代谢物相对量检测中的重复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浓度为0.05 mol/L的500 ml磷酸盐(NaH2PO4)溶液体模及1只家兔在1 d内分别进行30次并于次日重复30次2D CSI MR扫描,分析MR机的稳定性及同一个体磷代谢物的重复能力;对30只家兔在2 d内各行1次31P MRS扫描,分析同一群体磷代谢物的重复能力.在每一次家兔检测前均先行体模31P MRS扫描,测得校正系数,对不同时间段内所检测得的家兔磷代谢物相对值进行校正,获得校正相对值,采用变异系数分析各代谢物相对检测误差,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体模检测:2 d内磷酸盐体模输测误差分别为4.92%和5.12%,2 d内磷化合物相对值分别为16.68±0.82和16.56±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5,P>0.05).(2)同一家兔检测:各磷化合物的检测误筹在8.04%~34.13%之间,其中以β-ATP重复性好,误差均在10%以内;不同2 d 2次检测磷酸单脂(PME)分别为0.88±0.28和0.88±0.30,磷酸二脂(PDE)分别为4.35±0.66和4.35±0.66,无机磷(Pi)分别为0.95±0.30和0.97±0.28,α-ATP分别为5.58±0.60和5.61±0.61,β-ATP分别为2.70±0.22和2.71±0.22,γ-ATP分别为2.20±0.63和2.18±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同一群体家兔检测:各磷化合物的检测误差在8.48%~36.21%之间,其中以β-ATP重复性好,误差均在10%以内,2次检测PME分别为0.84±0.30和0.79±0.28,PDE分别为4.29±0.72和3.94±0.84,Pi分别为0.91±0.28和0.92±0.31,α-ATP分别为5.65±0.66和5.36±0.60,β-ATP分别为2.71±0.23和2.66±0.25,γ-ATP分别为2.07±0.29和1.99±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各磷化合物中,β-ATP相对量误差小,将它作为评价实验性肝病的指标可靠.家兔的2D CSI肝脏31P MRS技术受多种因素影响.

  • MR二维化学位移成像检测人体肝脏31P代谢物相对量的重复能力

    作者:王志康;余日胜;徐秀芳;孙建忠

    目的探讨MR二维化学位移成像(2D CSI)在人体肝脏磷代谢物相对量检测中的重复能力.方法对浓度为0.05 mol/L的500 ml磷酸盐(NaH2PO4)溶液模体进行6次MR 2D CSI,视野(FOV)200 mm×200 mm,平均次数40次,改变FOV为280 mm×280 mm对5名健康志愿者肝脏各进行6次MR 2D CSI呼吸门控触发扫描.对应代谢物包括磷酸单脂(PME)、无机磷(Pi)、磷酸二脂(PDE)、三磷酸腺苷γ-ATP、α-ATP、β-ATP,利用波谱图上波峰下面积积分值作为对应代谢物的相对量,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代谢物相对量检测误差.结果(1)在FOV为200 mm×200 mm,平均次数为40次时,磷酸盐模体检测误差为5.38%.在呼吸门控触发扫描采集下,5名志愿者中代谢物检测的大误差分别为:PME 39.5%、Pi 40.4%、PDE 23.2%、γ-ATP 24.3%、α-ATP 20.1%、β-ATP24.9%.(2)采用呼吸门控时,波谱基线平稳,其方法的合理使用更有助于降低误差;不带呼吸门控,基线严重不平,波形很杂.(3)模体实验中,改变FOV为280 mm×280 mm和400 mm ×400 mm,平均次数为40次的情况下,误差为4.96%和4.47%.在FOV为200 mm×200 mm,平均次数为20、40、80次时,误差分别为8.86%、5.38%和4.40%,扫描采集时间分别为1.27、2.53和5.06 min.结论MR2D CSI在人体肝脏磷代谢物相对量检测中是一种稳定的、值得推广的技术.在使用该方法时,应合理选择扫描参数,并注意各种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32P-磷酸铬组织间照射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李旭东;刘璐;刘志勇;马超;王宇;谢亦山;高宏;蒋佩明;童冠圣;封国生

    目的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术中间质给药行组织间照射在食管、贲门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91例食管、贲门癌临床确诊病例,在剖胸手术中切除病变食管及胃体后,于病灶相应部位及其淋巴引流区域间质组织内多点浸润注射,未能切除病灶者注射于瘤体组织及其淋巴引流区域内,32P胶体剂量为296~370 MBq/10 ml.对照组99例为同期同病种单纯手术病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淋巴结转移时间、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手术+32P胶体组及单纯手术组均无手术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纵隔淋巴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切除肿瘤的手术+32P胶体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6.4%、42.6%,单纯手术组分别为67.7%、38.1%、25.0%.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及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P<0.01).结论32P胶体间质给药应用于食管、贲门癌手术中,方法简单,使用安全,在控制术后淋巴结转移及提高中远期生存率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

    作者:范仰钢;胡尊玲;袁国强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疗效.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单侧髋关节病变住院患者84例,分别人组常规药物联合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用常规药物组(对照组)各42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3.8%和52.4%,联合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x2=4.840,P<0.05);随访3年,有效率分别为53.8%和4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47,P>0.05).随访3年髋关节X线分期出现进展,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x2=5.516,P<0.05).随访6个月及随访3年,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05及t=1.759,P>0.05).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显著(t=2.389,P<0.05),而随访3年,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VAS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05).不良反应仅见5例出现一过性关节疼痛加重.结论 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有一定近期疗效.

  • 难治性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

    作者:姚红霞;张金山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真皮肿瘤,难治性瘢痕疙瘩包括经病灶手术切除联合X线外放疗、药物治疗、局部注射皮质激素或钙离子阻滞剂、硅凝胶治疗、物理治疗等无效或复发的瘢痕疙瘩,这种不能行上述治疗的或合并感染的瘢痕,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应用~(32)P及辅助一定浓度的维生素E对难治性瘢痕疙瘩的治疗可能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 32P-胶体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计学理;王胜利;杨靖;肖来华;耿建;赵晓宇;刘建功

    目的 探讨32p-胶体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雄性绵羊慢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24只,采取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术,按不同剂量分组将32P-胶体注入动物模型上颌窦腔内,注药后定期观察窦内细菌变化和黏膜的组织学变化,以体征、细菌培养、病理检查等项指标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2P-胶体灌注治疗后,窦腔内菌种及慢性炎性细胞数量消失或明显减少,纤毛上皮结构基本完好.灌注治疗6个月后,治愈率达到83.3%,各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验证明了32P-体的抑菌作用和促进慢性炎症消退的作用,并确定了32P-胶体窦内用药的适宜剂量.放射生物学分布监测显示,对其他重要组织器官无任何影响.

  • 染色体畸变率估算32P的辐射剂量

    作者:施常备;许建林;袁勇;陆建荣;袁彬;赵明刚;王翔;陈葳;邓敬兰

    目的 应用G显带的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评估32p的辐射剂量.方法 应用4 MV的X射线对离体人血液进行0.5 Gy、1 Gy、2 Gy和4 Gy的照射,建立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和X射线的辐射剂量的剂量-效应曲线.将74 kBq的32p胶体加入淋巴细胞的培养液后72 h,进行G显带染色体分析,通过X射线的辐射剂量和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的剂量-效应曲线来评估32p的辐射剂量.结果 4 MV的X射线的辐射剂量和染色体的双着丝粒畸变率呈线性正相关,剂量-效应曲线为y=24.05x- 13.34 (R2=0.975).74 kBq的32P胶体产生的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为18%,即74 kBq的32p胶体在5 ml淋巴细胞培养液中72 h约产生1.3 Gy的辐射剂量.结论 应用染色体畸变率可以有效地评估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剂量.

  • 32P可否应用于术后瘢痕致人工肛门狭窄的治疗

    作者:赵立伟;杨莉娜;张昊

    人工肛门口狭窄是影响直肠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放射性元素 32磷 (32P),可以用于治疗瘢痕,是否可用来治疗和预防人工肛门术后瘢痕组织生长,临床中尚无经验.

  • 32P放射性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金龙云;王宁;赵德信;孙涛;李为民;李佳睿

    目的 探讨32P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球囊扩张法损伤髂动脉,一侧给予32P液体球囊内照射治疗,预计吸收剂量分别为10、20和40Gy,以对侧髂动脉作对照,灌注生理盐水.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HE染色、TUNEL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对照组血管内膜明显增生,管腔变窄.10Gy组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20Gy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明显受抑,管腔面积略减小,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40Gy组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变薄,4例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32P液体球囊在一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可安全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新生内膜形成有关.

  • 31P磁共振波谱学能量代谢变化与急性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余日胜;张凌男;陈英;孙建忠;徐秀芳;王志康;徐坤元;崔凤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31 P磁共振波谱学(MRS)能量代谢变化与肝损伤指数(LDS)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1 P MRS对急性肝损伤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30只家兔随机分别一次性接受5~20 Gy不同剂量辐射,在辐射后24 h进行血液及31 P MRS检测.按照LDS不同积分将其分为轻(LDS≤3 U)、中(3 U<LDS≤6 U)、重(LDS>6 U)三组.另取10只健康家兔作为正常对照组.31P MRS检测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的2维化学移动成像技术,检测内容包括磷酸单脂(PME)、无机磷(Pi)、磷酸二脂(PDE)、三磷酸腺苷(ATP)的相对量及其比值.结果 ①ATP相对量在正常对照组、轻度肝损伤组、中度肝损伤组和重度肝损伤组分别为1.83±0.33、1.55±0.24、1.27±0.07和0.98±0.1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ATP相对量逐渐下降;重度肝损伤组的PME、Pi相对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相对量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仅中、重度肝损伤组的PDE/ATP比值升高,分别为1.94±0.50和1.96±0.72,与正常对照组(1.43±0.31)和轻度肝损伤组(1.40±0.3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化合物组间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P MRS是评价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方法,ATP相对量水平与LDS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它可准确反映家兔急性辐射性肝损伤及其严重程度.

  • 32P治疗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魏敬军;王育敏;王嘉军;马新英;关荣

    目的针对体表血管瘤的特征,采用32P4种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32P胶体加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单纯32P胶体注射治疗、32P胶体注射加32P敷贴法治疗、单纯32P敷贴4种方法治疗体表血管瘤.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1.74%,草莓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7.36%,混合性血管瘤治愈率为95.60%,蔓状血管瘤治愈率为79.07%,鲜红斑痣治愈率为58.97%.结论32P是治疗体表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 肺癌术中胶体32P组织间照射治疗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

    作者:刘璐;刘志勇;童冠圣;李旭东;谢亦山;高宏;高文;黄鹰;封国生

    目的探讨胶体32 P在肺癌手术中组织间照射对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3例肺癌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瘤体配合胶体32P间质注射治疗,以同期同病种单纯手术治疗58例为对照,观察术后胶体32P在体表动态分布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不同病理类型各组术后锁骨上淋巴结(SCL)转移率及1、3和5年生存率.结果手术+胶体32P组与对照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淋巴结阳性率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12、2.082、0.003,P均>0.05;χ2=0.021~0.144,P均>0.05).术后SCL转移发生率手术+胶体32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5.348,P<0.05和<0.01).手术+胶体32P组和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56.2%、38.7%,77.6%、41.7%、25.5%.其中1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59,P>0.05),3和5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207、3.997,P均<0.05).结论肺癌切除术中胶体32P间质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杀灭隐匿性转移灶的方法.

  • 32P胶体和大蒜素联合包被支架预防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尚华;江洪;李庚山;吴可贵;蒋学俊;李晓艳;陈元秀;王海蓉;聂晓敏

    目的探讨32P、大蒜素(DT)及两者联合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制作蛋白质包被的32P胶体(n=6)、DT(n=5)及32P+DT联合包被的蛋白质涂层支架(n=6).10只杂种犬,分别置人以上3种支架,同时置入单纯蛋白质涂层支架作为对照组(n=5).术后6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图像分析.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3种药物包被支架组的内膜面积[32P:(2.63±0.48)mm2,DT:(2.50±0.49)mm2,32P+DT:(1.42±0.41)mm2]、于对照组[(4.87±0.80)mm2,P=0.001],联合包被组的内膜面积小于各自的单一包被支架组(P≤0.005);3种药物组支架置入段的血管面积狭窄率[32P:(32.48±4.79)%,DT:(30.04±5.43)%,32p+DT:(17.21±4.05)%]显著低于对照组[(54.62±6.82)%,P<0.001],联合包被组面积狭窄率显著低于单一包被支架组(P≤0.001).血管造影示,3种药物包被组直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01),联合包被支架组直径再狭窄率低于单一包被支架组(P≤0.005).未发现边缘效应.结论32p和DT联合包被支架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其疗效优于单纯32P或DT包被支架.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对荷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瘤效应和药物分布实验

    作者:孙柳静;邵国强;王自正;朱喜山;徐龙宝;赵骏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CP-PL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荷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瘤效应和体内药物分布.方法 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即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各植入3.7、7.4和18.5 MBq粒子1枚).植入后第2天每组各处死3只小鼠,取瘤体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另5只裸鼠每2天测量肿瘤体积.植入后1h、2h、1d、2d、4d和8d对裸鼠行放射性核素显像,观察32P-CP-PLLA粒子的放射性动态分布.植入后第14天处死小鼠,测量瘤体放射性活度和质量,计算放射性滞留率和抑瘤率,行常规病理检查观察瘤体和主要脏器病理变化,计算瘤细胞坏死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抑瘤率、瘤细胞坏死率和MVD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 放射性核素显像示放射性高度浓聚在植入靶位,并且瘤内弥散.粒子植入后第14天,各活度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820,P<0.01);瘤体病理示坏死性改变,TUNEL检测示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凋亡率[第2天分别为(1.66±0.56)%、(34.51±6.68)%、(42.45±6.09)%和(57.01±3.13)%]、瘤细胞坏死率[(4.86±4.12)%、(65.43±8.06)%、(76.18±6.35)%、(85.85±3.05)%]和抑瘤率[(60.82±3.81)%、(73.17±4.55)%、(81.80±4.74)%]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同步增高.低、中和高剂量组瘤体放射性滞留率分别为(34.36±5.78)%、(41.16±5.26)%和(44.70±3.83)%(F=6.311,P<0.05);空白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MVD分别为62.00 ±5.40、38.16±4.16、23.50±4.59和15.80 ±3.92(q=14.31、23.11、27.74、8.80、13.43和4.62,均P<0.01).肝、脾等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学异常.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后靶向浓聚,持续释放,具有杀伤、诱导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且抑瘤效应和瘤内药物滞留率均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降解特性及代谢

    作者:兰兴昊;邵国强;刘璐;王自正;黄培林;杨敏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 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 kBq,30 d内不同时间处死,取出粒子,取血及主要脏器测~(32)P放射性计数率,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剂量率(%ID/g),用扫描电镜动态观察粒子形态变化.SD大鼠5只,肝内植入粒子后代谢笼饲养,每24小时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算~(32)P30 d排泄率.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32)P-CP-PLLA 粒子植入后无一发生粒子移位,释出的~(32)PP在重要脏器和组织中放射性分布略高于本底水平.30 d内组织脏器计数率之和呈现阶段性变化:肝组1~5 d各脏器摄取总值极少,6~10 d略增多,11~20 d又趋减少,21~25 d摄取再次增多,达到峰值(622±11)计数/min,26-30 d略有下降;肌肉组变化与肝组相似,唯峰时提前(15 d),且峰值相对较低,为(403±14)计数/min;腹腔组重要脏器摄取呈持续低水平,无明显阶段性变化.粪便和尿液放射性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6天和第19天,排泄率分别为(0.82±0.20)%和(0.50±0.23)%,30 d总排泄率分别为4.08%和1.33%.结论 ~(32)P-CP-PLLA粒子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恶性肿瘤植入剂,在体内无脏器迁移,粒子呈现阶段性缓慢降解,降解物不具胶体特性,较少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显示出良好的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 32P-磷酸铬-聚 L-乳酸缓释粒子的制备及其放射性释出和生物分布

    作者:邵国强;王自正;刘璐;王峰;李少华;张乐乐;黄培林;杨敏;祁本忠

    目的 研制32P-磷酸铬-聚L-乳酸(CP-PLLA)缓释粒子,探讨不同配比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及植入正常小鼠肌肉后的放射性生物分布及作用特点等.方法 应用压制法制备32P-CP-PLLA缓释粒子,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LLA、不同原料配比制备粒子的体外溶蚀失重率、放射性释出率(RRR)及放射性自吸收系数(RSAC);采用经皮穿刺法将相同表面活度的32P-CP-PLLA缓释粒子和32P-CP胶体植入和注射至正常小鼠小腿肌肉组织,观察小鼠体内放射性生物分布、有效半衰期、作用特点和粒子体内失重率、RRR.用SPSS 12.0软件,多个样本均数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t检验.结果 32P-CP-PLLA粒子为淡绿色圆柱体,形态圆整,质量及粒子内放射性分布均匀;RSAC受PLLA相对密度影响较小,随PLLA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加;体外RRR随PLLA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加而降低,随PLLA和CP胶体质量比增加而增加,比值为3:1时达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同时粒子脆性逐步增加.32P-CP-PLLA粒子肌肉植入后,体内失重率及RRR缓慢增加,以RRR增加尤为迅速,且释出32P-CP主要分布于粒子邻近肌肉组织,肝、脾和粒子侧骨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值为1.7887,1.6401和1.9470,明显低于胶体组(4.7523,3.9712和4.3174,t均>2.7,P均<0.05),其他脏器%ID/g值极低,峰值与胶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均<0.65,P均>0.05),植入靶位有效半衰期达13 d.放射性粒子周围弥漫性变性坏死区内未见正常肌肉纤维存在,肝、脾等重要脏器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32P-CP-PLLA通过自身溶蚀降解缓慢释出放射性,有效提高了植入靶位放射性滞留量和有效半衰期,有效射程内具有集中的生物学效应,可增加应用剂量、提高局部生物学效应并减轻对重要脏器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作者:高东升;陈润芬;黄定九;李文新;倪幼方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人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