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过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慧颖;邵鹏;石金升

    乙肝病毒(HBV)感染人体容易出现慢性化,其主要发生机制是宿主对病毒抗原产生了免疫耐受.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成人感染HBV产生免疫耐受主要原因是集体的免疫系统不健全,如:Th1/Th2细胞失衡、免疫细胞感染HBV病毒等.过继免疫治疗是把致敏淋巴细胞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输给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使其获得抗病毒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介导机体抗病毒效应,杀伤、溶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 CDR3δ2基因修饰γδT细胞的构建及其功能鉴定

    作者:胡愉;赵慧;王准;何维

    目的 将全长p链mRNA和肿瘤反应性CDR3移植的δ2链mRNA共转染到抗CD3抗体刺激的PBMC,制备CDR3δ2基冈修饰型γδ T淋巴细胞,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PCR扩增含有肿瘤反应性特异CDR3δ2序列(OT3和OT10)的TCR δ2链及γ9链,构建重组质粒pGEM4Z/δ2(OT3)/A64、pGEM4Z/ δ2(OT10)/ A64和pGEM4Z/γ9/ A64;以线性化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体外合成δ2(OT3)、δ2(OT10)和γ9 mRNA;将δ2(OT3)mRNA和δ2(OT10) mRNA分别与 γ9 mRNA共电转染入抗CD3抗体刺激的正常人PBMC;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pδ2(OT3)T细胞和γ%2(T10)T细胞.ELISA及MTT法分别检测上述转染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结果 CDR3δ2基因修饰的TCRγδ细胞pδ2(OT3)T细胞和γ9δ2 (T10)T细胞能够分泌较高的IFN-γ及TNF-α(P<0.05),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P<0.05).结论 基因修饰型pδ2 T细胞能够明显增强对肿瘤的杀伤活性,为肿瘤过继免疫细胞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

  • IL-2和IL-15的生物学及免疫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广华;吴德沛

    IL-2和IL-15对于调控体内淋巴细胞功能和稳态起重要作用.对二者及其受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认识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应用前景.二者在体外具有类似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然而在体内的作用却明显不同.不同生理功能是由于各自不同受体亚基介导的不同信号转导通路、不同受体亚基表达模式.近研究发现反式呈递方式介导的信号转导是IL-15功能不同于IL-2的一个重要机制.尽管它们的异三聚体受体中有两个共用亚基,这两种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作用.IL-2独特的作用是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反,IL-15可长久维持记忆性T细胞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本文将就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涉及的IL-2和IL-15二种细胞因子生物学作一综述.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CAR-T/NK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蕾;欧剑锋;白海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一种合成跨膜蛋白,通过抗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来重新定向被修饰的细胞.CAR修饰的T/NK细胞,特别是CAR-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它赋予T/NK细胞靶向杀伤活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NK细胞的活化基序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导赋予T/NK细胞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就CAR发展、CAR-T和CAR-NK细胞的比较、MM细胞的表面标记和CAR在MM中的应用及CAR-T/NK细胞的前景进行综述.

  • 自然杀伤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陈广华;吴德沛

    NK细胞属于固有免疫效应细胞,无需致敏即可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对NK细胞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及下游信号的研究增进了对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机制的认识.近年来在NK细胞分选纯化及体外短期扩增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NK细胞可单独或与其它治疗联合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非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免疫治疗.为提高NK细胞免疫治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NK细胞生物学及NK细胞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 -18)d和14(11 -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 -22)d和18(16 -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 -26)d.移植后16 - 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存邦;潘耀柱;葸瑞;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白海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l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l、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 白血病过继免疫治疗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后的克隆性变化

    作者:刘岩;顾江英;欧媛;李绵洋;王赫;靳娴;陶秀艳;刘兆利;马杏凡;王秀丽;马思琨;康蕊;蔡鹏;童春容;朱平

    本研究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时自体树突细胞(DC)和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后T细胞克隆性的变化.采集21例化疗缓解后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细胞因子培养,获得树突细胞(DC)和激活T细胞.用RT-PCR扩增代表T细胞克隆性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ell receptor β variable region,TCRBV),用TCRBV基因扫描的方法观察培养前后T细胞克隆的特征性变化;对T细胞克隆的TCRBV进行序列分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CD4+、CD8+、CD56+和CD4+ CD25str+FOXP3+,确定其细胞毒T细胞、辅助T细胞、调节T细胞和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表明:临床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呈寡克隆分布,分属在24个TCRBV家族中一些TCRBV基因家族的淋巴细胞克隆消失,仅少数保持多克隆分布,其中TCRBV 24基因家族均为克隆性的分布(100%).分析患者的TCRBV24基因序列特征时发现.3例在CDR3区共用motif VAG,2例共用GGG,表明这些TCRBV 24有可能识别同一抗原,其中1例(例5)患者除TCRBV24在CDR3区有motif GGG外,TCRBV8也有GGG,也可能会识别同一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过13天的体外抗原和细胞因子培养后,培养前出现的一些寡克隆以及克隆完全缺失的状态随即出现了明显变化,培养后都出现完整多克隆分布.将培养前后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后淋巴细胞数目为培养前的3.38±1.20倍,CD3+ 数培养前为(71.1±11.8)%细胞,培养第13天后为(95.4±3.2)%,明显增加;CD4+数培养前为(26.7±11.4)%,培养第13天后为(27.0±13.1)%,无明显变化(p>0.01);CD8+数培养前为(35.7±12.9)%,培养第13天后为(55.5±13.8)%,明显增加(p<0.01);CD3+ CD56+数培养前为(3.1±1.6)%,培养第13天后为(9.8±6.1)%,增加2倍多(p<0.01);CD4+CD25str+ FOX P3+数培养前为(0.12±0.1)%,培养第13天后为(0.22±0.18)%(p<0.01).结论: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CTL和NK细胞增殖,缓解后白血病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群往往呈寡克隆增殖,一些克隆会共用同样的TCRBV CDR3模体,识别同样的抗原,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与DC共培养后淋巴细胞恢复多克隆免疫状态,产生以CTL和NK-T为主的效应细胞.

  • 过继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联合mIL-21瘤苗抗肿瘤效应研究

    作者:吴昀;刘春生;窦骏;赵枫姝;胡卫华;文萍;胡凯;何向峰

    目的 在环磷酰胺(Cy)所致小鼠淋巴细胞急剧减少状态下,过继mIL-21转染的瘤苗细胞(mIL-21-Sp2/0)免疫致敏的同系小鼠淋巴细胞,联合mIL-21-Sp2/0瘤苗免疫,探讨过继免疫抗瘤效应机制.方法 用Cy 100 mg/kg预处理BALB/c小鼠2 d后,以灭活mIL-21瘤苗免疫的同系小鼠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作为肿瘤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过继给Cy预处理鼠,同时用mIL-21瘤苗免疫,7 d后以野生型Sp2/0细胞攻击,观察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FCM)分析CD4+、CD8+、CD4+CD25+T细胞等亚群的变化,分别以CFSE和7-AAD标记,FCM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用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y预处理小鼠接受过继效应细胞及mIL-21瘤苗免疫后,可有效地抵抗野生型Sp2/0细胞的攻击.过继的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体内增殖能力和体外杀伤活性显著增强,分泌IFN-γ效应细胞的数量显著增高.结论 在小鼠淋巴细胞减少期,过继mIL-21瘤苗免疫致敏的肿瘤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并同时给予mIL-21瘤苗免疫,利于输入的效应细胞及自身免疫细胞的增殖和特异性抗肿瘤功能的形成与维持.

  • CEA重组痘苗病毒(rV-CEA)接种小鼠抗肿瘤作用探讨

    作者:赵青;陶莎;杨洁;罗超权

    癌胚抗原(CEA)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很高,对这些肿瘤多数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外有学者设想借助痘病毒的强免疫原性及协同抗原提呈作用,去克服CEA的弱免疫原性,因而构建了CEA-重组痘苗病毒(rV-CEA),并将其接种治疗荷瘤动物,治疗效果是肯定的。我室亦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证实了rV-CEA对疗效的确切性及安全性。本研究从过继免疫治疗的角度探讨rV-CEA抗瘤作用。

  • 双介入联合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

    作者:徐永茂;张南征;张国龙;马文青;高从敬;徐卫东;陈复兴

    目的:评估双介入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经皮肝瘤体内注入无水乙醇术(PEI)、CIK细胞回输3种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共128例,其中在TACE、PEI双介入的基础上,采用CIK细胞静脉回输与瘤体内注射相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36例(研究组),并与同期病情相当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双介入治疗62例(双介入组)和单纯的TACE30例(单纯组)相比较.结果:研究组、双介入组、单纯组有效率分别为91.6%、75.8%和43.3%,研究组的AFP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卡氏评分升高均优于双介入组和单纯组,研究组的1 a生存也得到显著的延长(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联合CIK细胞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增强了抗癌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 骨转移瘤TILs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道君;华锦明

    1986年Rosenberg等[1]率先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肿瘤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抗肿瘤效应.1987年Kra-din、Toplia等[2,3]将TILs的过继免疫治疗(AIT)用于临床.1991年华锦明在国内先行将TILs的AIT系统地用于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骨转移瘤病例,有效应答30%[4,5].之后,TILs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抗肿瘤反应的AIT在临床外科引起重视.

  • 肾癌c-erbB-2免疫原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学斌;李志坚;万云霞;李艳芬;石卫;陈毓仙;马建辉

    我们采用树突状细胞激活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对过继免疫治疗肾癌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2001年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新鲜肾细胞癌组织标本10例,其中透明细胞癌6例、嗜色细胞癌1例、混合细胞癌3例,术后冻存待检.另取77例包含有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肾癌石蜡标本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延缓肝癌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研究

    作者:张倜;董辉;李强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目前肝癌研究的热点[1].由于肝癌对目前的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寻找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成为提高肝癌整体疗效的当务之急.

  • 肺癌伴恶性胸水的手术与免疫治疗

    作者:李国庆;单根法;朱恩良;张辅贤;钟竑

    为了达到既切除原发病灶又控制胸膜病变和消除胸水的目的,对9例肺癌伴恶性胸水者行手术加免疫治疗,其中7例作肺叶切除,2例作全肺切除.术后胸内灌注rIL-2,rTNF.结果所有病人胸水消失,症状缓解期>6个月.除3例术后7、8、21个月仍生存外,其余死于术后8~18个月(平均13.33±3.24个月).结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减轻了肿瘤负荷,消除了肺部感染、出血病灶;部分肿瘤只累及脏层胸膜者获相对根治效果;减少或推迟了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切除原发病灶后用rIL-2、rTNF能更有效消除胸水,控制胸膜病变;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不同方式刺激脐血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作者:黎阳;黄绍良;吴燕峰;魏菁;包蓉;周敦华

    目前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残留肿瘤细胞的清除需通过过继免疫治疗等手段来解决.通过特定细胞因子联合扩增脐血中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可增强脐血移植(UCBT)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为了探讨DC以何种方法作用于免疫效应细胞能对免疫杀伤细胞达到更有效的刺激效果,本实验研究了脐血来源的DC以不同的刺激方式作用于同一来源的脐血CIK、NK细胞,探讨对其杀伤活性的影响.

  • CD3激活的异体高效杀伤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作者:段玉龙;侯俊卿;刘桂玲;代利红;刘利平;丁朝鹏

    肿瘤生物治疗是当今继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第4种治疗手段.我们自1995年始采用CD3体外激活的高效杀伤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25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 肺癌伴恶性胸水的手术与生物治疗

    作者:王启文;张立新;赵鑫;王强

    为探寻合并有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外科治疗的价值,1992~1998年我们对12例患者在手术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制剂沙培林加白介素-2(rIL-2)胸内灌注行过继免疫治疗,达到了既切除原发病灶又控制胸膜病变和消除胸水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伟;于慧杰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细胞)是将单链抗体技术和T细胞活化基序结合应用的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技术,具有特异、持久的肿瘤杀伤效应,在B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瘤及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潜在的风险.文章就CAR-T细胞原理、优势、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 PHA、CD3、与IL-2协同诱导PBMC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俊生;席焕久;魏炳杰;刘兴波;邱建武;张鹏飞;顾立学

    目的 提高人脑胶质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探索治疗脑胶质瘤的新途径。方法 用植物血凝素(PHA)、抗CD3单抗(CD3)和IL-2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扩增新型抗胶质瘤效应细胞PHA-CD3AK细胞,并与CD3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 两组效应细胞增殖曲线均于第6天达高峰,峰值可见,PHA-CD3AK细胞>CD3AK(P<0.05);PHA-CD3A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CD3AK细胞(P<0.05);两组效应细胞于培养的第6、8、10天所测得的杀伤胶质瘤细胞BT325活性可见,PHA-CD3AK细胞>CD3AK细胞(P<0.05)。结论 PHA、CD3和IL-2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使PHA-CD3AK细胞成为较CD3AK细胞增殖能力、杀伤活性更强的免疫效应细胞,且IL-2用量减少,为胶质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