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중화급진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急诊医学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6/R
  • 国内刊号: 马岳峰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hjzyxzz@cmaph.org
  • 曾用名: 急诊医学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高渗盐水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表面分子14/16表达及血浆抗炎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丹枫;万曦;魏捷;程邦昌;徐金金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及血浆抗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2007年3至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室内收治的3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至少有一次测量收缩压≤90 mmHg,存在明显的胸腹或四肢出血;若确认创伤达6 h以上、孕妇或伴有慢性疾病患者排除此研究之列.患者入急诊室后立即静脉输注250 ml HSD(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HSD治疗组)或0.9%氯化钠(对照组).分别在输液前、输液后1、3.6、24 h采上肢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单核细胞表面CD14和CD16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IL-1ra,IL-10和TNF-α水平,记录液体输入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HSD组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明显增加,而CD14+CD16+亚群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结果却相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SD显著降低促炎性因子TNF-α的产生(P<0.05),而显著加强抗炎性因子IL-1ra和IL-10的释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D组患者血浆渗透压仅呈暂时性轻度升高.结论 HSD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较好的免疫调节和抗炎性反应效应,对预防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 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龙威;邓星奇;谢娟;唐建国;高育瑶;陆刚;张奕翠;陆伟;张羽;施劲东;何伟;黄建芳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治疗时抗生索使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AECOPD患者235例,随机分配为常规治疗组117例(A组)和PCT指导治疗组118例(B组),入院后即用荧光增强发射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由经治医师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决定抗生素治疗方案,B组按照血清PCT水平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在血清PCT≥0.25 mg/ml时,进行抗生素治疗,PCT<0.25 ng/ml时,不予抗生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住院费用及抗生素费用、抗生素使用率、住院病死率、1年随访期间AECOPD发生率及住院率.采用: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及1年随访期间AECOPD发生率及住院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35、0.768、0.884、0.747和0.727),PCT指导治疗组的抗生素费用、住院费用及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分别为0.029,0.036和0.014).结论 AECOPD患者入院之初可以进行PCT水平检测以指导抗生素使用,能够降低抗生素使用率,减少用于抗生素使用的费用和总的住院费用.

  • 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在脑死亡判定中的应用

    作者:吴晓梁;方强;李利;罗本燕;裘云庆;郑树森

    目的 评价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modified apnea test,MAT)在脑死亡判定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监测43例脑死亡判定患者在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期间的呼吸运动、血液动力学及氧合,并对试验前后的心率(HR)、有创动脉血压(ABP)、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测定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配对符号等级秩次检验.所有试验均获得了患者亲属的同意,并履行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结果 43例患者进行了85次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试验期间血液动力学和氧合稳定,结果均为阳性.89.4%的试验在4 min完成,10.6%在8min完成;试验期间PaCO2上升值的均数为(23.1±4.8),平均CO2上升速率为5.3mmHg/min.结论 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可应用于脑死亡判定,作为自主呼吸诱发试验有益的补充.

  •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sCD40和sCD40L的变化

    作者:姜立萍;黄雯;翟艳苓;刘宁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sCD40)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在肾损伤和免疫异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9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CRF组)30例,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尿毒症患者(HD组)30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sCD40和sCD40L的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观察血液透析对sCD40和sCD40L的影响.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RF组和HI)组sCD4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水平较CRF组升高(P<0.01);(2)CRF组和HD组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组sCD40L水平较CRF组轻度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3)CRF组sCD40水平与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之间成正相关(r=0.637,P<0.01;r=0.551,P<0.05),sCD40L水平与Scr和CRP之间也存在相关性(r=0.553,P<0.05;r=0.686,P<0.01),sCD40、sCD40L水平与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白蛋白(Alb)、血糖(Glu)、尿素氮(Bun)及血脂等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血液透析组sCD40、sCD40L与上述指标之间无相关性,与透析病程和透析充分性(Kt/V)之间也无相关性(P>0.05);(4)一次血液透析过程,HD后sCD40水平较HD前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后sCD40L水平较HD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F患者血浆中sCD40和sCD40L水平升高,HD患者更明显,有可能参与CRF患者肾损伤和免疫异常.

  • 暴发性胰腺炎的综合一体化救治

    作者:吕德超;曹斌

    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重症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发病后数日内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特征的特重型胰腺炎.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急诊手术治疗,然而其救治效果还难尽人意,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ICU和急诊外科应用综合一体化的治疗模式救治16例FAP患者,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20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环池、中脑改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卫忠;朱明霞;高觉;周祺;金鹏;许辉;刘盛屹

    如何依据动态CT检查中环池、中脑的形态改变,评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现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20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 912例产前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分析

    作者:林晓峰;程琪辉;江沂;翟洪波

    胎儿宫内窘迫系指胎儿在子宫内受某些原因引起的慢性或急性缺氧或应激反应,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围产儿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已倍受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产前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的912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陈学云;李晓凯;颜荣林;胡志前;许超

    胰腺损伤是严重腹部外伤之一,发生率较低,占腹部伤的1%~5%[1].近年来由于高速交通工具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胰腺损伤亦日趋增多.胰腺损伤多伴有其他器官的损伤,故临床症状、体征复杂,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其死亡率可高达9%~12%[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197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胰腺损伤68例,现报道如下.

  • 预防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立峰;李子龙;汪正权;孙成群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感染、创伤、休克等原因可通过不同途径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等促炎症介质,参与机体防御反应,以抵御外来伤害刺激.

  • 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作者:余建新;陶志平;许凤芝;薛旦;姜方震

    拇指因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在手外科中非常常见,大程度保全拇指功能是修复的关键.浙江大学医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科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急诊期修复的拇指指腹缺损的42例,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 急诊手术治疗胃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四例

    作者:张凡;张军;周礼湘;李晶;冯联忠

    嘉兴市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急诊手术抢救胃Dieulafoy病大出血4例.1例死亡,3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救治

    作者:高明东;王林;肖健勇;张颖;杨丽;刘寅;孙根义

    急性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为高原病中的常见急症,重者可能致命,目前其发病机制不清.有研究认为其与体内血管活性物质比例失衡有关[1].本研究测定HAPE组与平原、高原健康人血中与低氧相关的血管活性因子NO、VEGF、ET-1水平,探讨血管活性因子变化与HAPE发病的关系.

  •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重塑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白质

    作者:蒋国平;高建平;徐永进;马岳峰;江观玉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nal stem cells,BMSCs)来源的神经干样细胞(neural stem-iike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NSCs)对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白质结构的影响.方法 40只200~250 g 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中毒对照组、BMSCs治疗组、MS-NSCs治疗组(每组10只).先体外分离大鼠BMSCs进行MS-NSCs定向诱导分化,并作BrdU标记后经左颈内动脉移植入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复苏24 h的大鼠脑内,5周后病理学上评价脑白质结构的重塑.结果 5周后,细胞移植能够改善白质结构的有序性、致密性及脱髓鞘变化,同时在疏松白质内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且在MS-NSCs移植组中此阳性细胞数更多(P<0.05).结论 MS-NSCs能够重塑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的脑白质结构,而且可能是促进脑功能恢复的理想种子细胞.

  • 血管活性肠肽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丽萍;张育才;汤定华;滕国良;张宇鸣

    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对内毒索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静脉注射内毒素(E Coil LPS O111B4)10 mg/kg制作内毒素休克模型.随机将30只大鼠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n=10)、内毒素组(内毒素10 mg/kg,n=10)和VIP组(内毒素10mg/kg+VIP 5 nmol,n=10).注药6 h后留取标本,测定各组肺干/湿比(W/D值)、支气管灌洗液(BALF)蛋白浓度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及BALF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紊-1(IL-1)和IL-10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光镜+电镜).结果 内毒素组肺W/D值、BALF蛋白浓度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为(4.75±0.31),(68±6)%,(260±72)mg/L,对照组和VIP组分别为(3.61±0.28),(15±9)%,(70±21)mg/L和(4.02±0.25),(44±8)%,(123±4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索组血清和BLAF中的TNF-α、IL-1β、IL-10明显升高(P<0.05),VIP组与内毒素组比较TNF-α、IL-1β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IL-10较内毒素组进一步升高.光镜和电镜下VIP组病变轻于内毒素组.结论 VIP可减轻大鼠内毒索休克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 褪黑素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宪立;佟飞;田英平;石汉文;霍书花;扈琳;陈慧;刘力斗;高恒波;王霞

    目的 观察褪黑素(MT)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染毒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染毒组用PQ一次性灌胃(50 mg/kg)染毒,治疗组在染毒后随即腹腔注入MT 10 mg/kg,1次/d.分别于1d、3 d和7 d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并观察大鼠中毒表现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PQ染毒后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SOD及GSH-Px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染毒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MDA含量下降;GSH-Px和SOD活力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毒表现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减轻.结论 MT可减轻急性PQ中毒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大鼠的中毒症状.

  • 复方氨基比林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谭飞;陆眷;赖维;朱国兴;万苗坚;谢淑霞;马寒

    患者,女性,43岁.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8℃,无畏寒,无咽部、肾区及尿道不适.在当地诊所予"复方氨基比林片"(批号和生产厂家不详)1片口服,1 h后躯干四肢皮肤逐渐出现弥漫性紫红色斑片,触痛明显,随后红斑融合成大片,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大疱.患者在半个月前因"右侧肾结石"行"右侧肾结石碎石术后右肾盂造瘘术",术前术后患者尿量、肾功能正常,2天前开始尿量减少至600 ml/天.既往有"丹参"过敏史.

  • 胺碘酮抢救乌头碱中毒致尖端扭转室速一例

    作者:程冕;史有松;叶长青

    患者,男,41岁,因"服药酒后呕吐、麻木2 h"入院.2 h前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当地药房配制的药酒约100 ml后出现喉部、肢体发紧感,随后出现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胸闷,气促,伴恶心,呕吐,共呕吐胃内容物10余次,为黄绿色液体,非喷射性,量约500 ml,家人急送解放军125医院,送院途中出现失明现象,持续约5 min.

  • 腹腔内压监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门英;李玉明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多并发腹腔高压,严重者会进展为腹腔间隔窜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unent syndrome,ACS),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情复杂凶险,处理棘手,死亡率高.近年来,对SAP并发ACS的研究愈加得视,对SAP与ACS的关系、ACS与肠屏障功能相关性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 提高对挤压综合征的认识和救治水平

    作者:徐少文;张茂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令世人难以忘记,同时也给此类灾难事故的医疗救援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之下,发生了挤压伤(crush injury)和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此类损伤在日常医疗急救中也会经常遇到,若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会导致死亡和残疾等严重后果,必须引起重视,并努力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

  •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作者:程传苗;黎爱军

    针对创伤日益严峻的形势,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大限度地满足伤员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

  • 急诊科信息管理、分析、决策系统

    作者:斯重阳;诸葛铭宁;齐惠军;王梓凌;张立涛;李冠清;刘洪英;屈爱兰

    1 现状与实施目标长期以来,医院急诊医疗资料保存、收集、分析方面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大量用手工统计的有益信息发生流失,从而导致对急诊服务流程、医疗质量、工作量和内容的评价、监控及分析都十分困难[1].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过程中,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治疗、处理,缺乏客观的依据,全凭每个人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进行,易导致对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评估和处置不当.

  • 我国120急救调度人员现状及规范化培训

    作者: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牛天平

    120急救调度承担着院前急救调度的重要任务,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服务窗口,其在医疗救援体系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1-3].目前我国的120调度环节相对薄弱,各地在硬件水平,调度人员资质、调度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强调度人员资质要求和规范化培训,提高120调度水平,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就此进行探讨.

  • 760例"5·12"汶川地震伤员的直升机转运

    作者:胡海;何庆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3天起,政府和军队每天出动90架直升机,大量伤员采用直升机空中转运至相距仅百余公里的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8年5月14日至21日转运接收了来自汶川、映秀、茂县、北川、理县、绵竹等地区近30批次的伤员共760名.直升机转运患者具有快速、灵活、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与地面运送相比,空运途中的"致伤性"大为减少.但由于直升机上机舱高度低,医务人员的工作空间非常有限;飞行的不稳定性为医疗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起飞降落时速度迅速变化使得失重与超重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胸腔压力的改变可能加重伤情;且汶川地处山区密林,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有飞行风险.直升机首先转运"潜在可治疗的患者"(没有受到迅速致死性创伤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要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如窒息、持续抽搐、休克),同时还要注意气道管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言语安慰等.直升机到达机场后,接机的医护人员先评价气道是否阻塞、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危及伤员生命而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者在现场做紧急处理稳定后,再转送到距机场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急救.在救护车上除观察病情变化外,还详细登记伤员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在未有伤口的暴露皮肤处贴上小标签,简单描述一般资料和初步诊断.现场伤员的拣选以及接机时的紧急处置是短程直升机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

  • 灾害救援物资的配置与管理

    作者:王玲;李明凤;王晓红

    探讨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的配置与管理.(1)外伤用物品:地震发生初期大量的外伤病员,需要的外伤用物品相对较多,如纱布、棉垫、绷带和各种规格夹板用于包扎止血以及清创缝合.(2)隔离防护物资: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救出来的灾区伤员伤口创面发生感染,消毒隔离所需要的防护物资相应增加,例如一次性隔离衣、床单、一次性治疗巾,避免交叉感染.(3)转运出诊箱:①为到机场接灾区来的伤员准备的物资;②为去灾区医院转运危重病员所准备的物资;③为将病员转至外省、空中转运所准备的物资.3种不同转运的出诊箱包含的药品都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间腔胺等,在第2、3种出诊箱里还增加了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等.通过这次震灾救援,笔者建议今后在平时器材应该分为A、B、C类储备:A类为固定器材,包括各种小型设备、仪器等;B类为药材,包括急救药材、消毒药品、各系统疾病用药,根据保质期进行随时更换、清理;C类为消耗性器材,包括手术衣帽、注射器、纱布、绷带、针线等.B类与C类器材与A类固定装备进行随时组合,保证各项医疗操作技术顺利进行.

  • "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首批伤员检伤救治与后送

    作者:刘明华;姬军生;朱刚;董树虹;张雷达;鲜继淑

    目的 分析第三军区大学西南医院医疗队在"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大批量伤员的检伤救治与后送转运工作,探讨地震灾害现场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模式.方法 结合映秀镇救援现场实际,根据CRASHPLAN原则将救治区分为检伤分类区、轻伤区、重伤区和后送区.医疗队工作分组分区实施,检伤、治疗和后送在统一协调下展开.结果 到达后的3 d时间内,医疗队共计分类救治批量伤员415例,其中危重伤员251例,行清创手术153例次,紧急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12例次,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317例.救治工作有序高效,所有伤员在救治过程和后送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根据现场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情况科学地把握检伤分类后送原则和分级救治原则,对地震灾害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120指挥信息系统在"5·12"汶川地震中的作用及其完善

    作者:李远建;黄瑾敏

    目的 探讨120指挥信息系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实施紧急医疗救援的作用.方法 对成都市急救指挥中(以下简称中心)120指挥信息系统应对大震灾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里氏8.0级大地震发生58 s后,中心120指挥大厅短时间内拥入大量呼救电话(约为平时的3倍),立即启动120指挥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开通8个预备接警台,利用有线、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实施调派,利用数据库随时掌握救治信息,利用LED、路面监控系统、GIS、GPS直观的跟踪和显示车辆、伤员信息;12个接警台当天处置呼救电话6479个,58 h处置呼救电话14 749个.在地震发生后的前58 h,指挥信息系统紧急调派救护车1184台次,医疗队705支、医务人员3 000多人到重灾区救援,现场抢救和转运伤员6000多人.以后20 d,调派244家医院、救护车2526台次,在5个机场、火车站和紫坪铺水库接收全省伤员1518名、转运省外治疗2151名.结论 120指挥通信手段配置和应急指挥调派应多样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要"平战结合、科学合理、留有余地"不断提高完善,才能在突发性特大灾害发生时,保证120生命线的畅通.

  • 抑制核因子-κB对创伤休克大鼠肝脏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作者:罗东林;刘宝华;周继红;熊仁平;叶秀峰;徐祥;雷英

    目的 探讨抑制核因子-κB(NF-κB)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肝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采用致伤前1 h腹腔注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200mg/kg.动态观察伤后0.5、2、4、6、8h大鼠肝组织NF-κB、HSP70、肝脏病理、肝功能、TNF-α、IL-6等变化.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HSP70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结果 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HSP70伤后2 h较正常对照相比[(10.8±1.1)、vs.(4.7±0.5),P<0.01],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23.0±1.7)vs.(4.7±0.5),P<0.01].TNFα、IL-6伤后逐渐升高,并于伤后6 h达到高峰,和正常组相比[TNF-α(173.7±12.1)vs.(30.8±1.8)pg/ml,P<0.01;IL-6(175.5±12.5)vs.(10.4±0.7)pg/ml,P<0.01];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窦内淤血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增高,8 h达到峰值,和创伤组相比[ALT(640.6±80.2)vs.(536.8±60.0)nmol-1·L-1,P<0.01;TB(4.7±1.1)vs.(1.6±0.2)mol/L,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仍然较高,但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抑制NF-κB创伤性休克伤组明显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16.9±4.4)vs.(23.0±1.7),P<0.05].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伤后6 h,和创伤组相比[TNF-α(135.2±10.2)vs.(173.7±12.1)pg/ml,P<0.05;IL-6(113.0 4±10.8)vs.(175.5±12.5)pg/ml,P<0.05];肝脏大体淤血、肿胀明显减轻;伤后8 h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和未抑制组相比[ALT(540.8±66.2)vs.(640.6±80.2)nmol-1·L-1,P<0.05;TB(2.3±0.3)vs.(4.7±1.1)mol/L,P<0.05].结论 NF-κB、HSP70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生,抑制NF-κB的活性有助于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急性损害,NF-κB、HSP70可作为反映创伤休克后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应激指标.

  • 创伤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肝组织中肝X受体的表达

    作者:班雨;沈洪;黎檀实

    目的 研究创伤感染致MODS过程中孤核受体家族成员肝X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对MODS演变过程中发生脂质代谢障碍的意义.方法 建立创伤感染致MODS动物模型: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T组)和创伤感染序贯致MODS组(M组),每组50只.钳夹大鼠肢体,造成多发性闭合型骨折和广泛性软组织挫伤,M组12 h后造成背部30% TBSA Ⅲ度烫伤,并在创面涂布绿脓杆菌.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24、48、96、120 h,每时相点10只动物,检测血浆内毒素(LPS)、谷丙转氨酶(ALT)、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对所有计数数据作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数方法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X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伤后血清ALT、LPS呈逐步上升趋势;FFA水平在伤后96 h达到峰值(P<0.05);TG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伤后96 h降至谷底;HDL呈逐步下降趋势;VIDL先降后升;对照组大鼠肝组织LXRα的基因表达在伤后24 h先是出现小幅增强,此后表达明显下调,MODS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ALT伤后逐步增高,与血浆LPS趋势同步,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感染直接加重了肝功能损害程度;LXRα基因在早期表达增高,后期下降,LPS同LXRα表达呈负相关,可能是引起LXRα变化的影响因素;肝脏LXRα基因在MODS期转录活性显著下降,结合血清FFA、TG、HDL、VLDL变化分析,可能导致胆固醇向肝内的转运和肝内脂肪酸的合成障碍.

  • 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道的影响

    作者:车晋伟;胡森;耿世佳;吴静;王磊;杜颖;田易军;盛志勇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肠组织损伤的影响,为烧伤休克胃肠道补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38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沸水法(100℃,10 s)造成背部35%TBSAⅢ度烫伤.随机分为不复苏组(单烫组,n=8)、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lucose electrolyte solution)复苏组(GES组,n=10)、卡巴胆碱治疗组(CAR组,n=10)和GES+卡巴胆碱复苏组(GES/CAR组,n=10).两液体复苏组大鼠在烫伤后30 min将GES经十二指肠造口匀速泵入,按Parkland公式设定补液速率,即烫伤后第一个24 h补液总量4 ml·1%TBSA-1·kg-1,前8 h匀速补一半.CAR组和GES/CAR组大鼠在伤后30 min将CAR以60μg·kg-1溶于0.5 ml生理盐水中一次注入十二指肠.所有大鼠在烫伤后4 h处死,取空肠组织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0s)、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采用组间方差分析统计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 GES组的肠组织NOS、NO、TNF-α、MPO和血浆DAO水平与单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S/CAR组各指标较GES组均明显降低[NOS(1.276±0.39I vs.(1.818±0.436),P<0.01;NO(0.925±0.402)vs.(1.561±0.379),P<0.01;TNF-α(0.87±0.13)vs.(1.94±0.47),P<0.01;MPO(0.465±0.092)vs.(0.832±0.214),P<0.01;DAO(0.732±0.192)vs.(1.381±0.564),P<0.01],CAR组各指标也较单烫组和GES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烫伤休克大鼠肠内液体复苏时的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兴奋胆碱能神经N受体,抑制促炎因子释放的作用有关.

  • 核因子-κB在大鼠烧伤后中性粒细胞致心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作者: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早期核因子-κB(NF-κB)活化对中性粒细胞(PMN)在心肌组织中聚集和发生损害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1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20只)、烧伤组(90只)、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干预组(PDTC组,60只).后两组大鼠均于背部造成35%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且PDTC组同时皮下注射PDTC 250 mg/kg.对照组除不烧伤外,其余处理同烧伤组.伤后1、3、6、12、24 h,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8(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室大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下降速率(-dp/dtmax);并测定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对照组作相同检测.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活性伤后迅速增高,伤后1 h达峰值(20.27±3.43)×104积分灰度值(A),明显高于对照组[(2.18±0.38)× 104A,P<0.01],伤后24 h仍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3、6、12、24 h心肌组织ICAM-1和IL-8mRNA表达、MPO活性均较对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SP、±dp/dtmax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LVED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烧伤组比较,PDTC组上述指标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 严重烧伤可活化心肌组织NF-κB,从而上调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等的合成和释放,导致PMN在心肌组织中聚集,引起心肌功能损害.

    关键词: 烧伤 心肌 核因子-κB
  •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

    作者:唐朝晖;余彦;白祥军;郑国寿;孙小星;姚平;邹声泉

    目的 探究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免疫肠内营养组(IEN组)20例,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EN组)20例,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以健康人为对照组,15例.各组患者于伤后1 d开始营养支持,伤后1 d、3 d、5 d、8 d检测外周血T细胞哑群及血清中PA、RBP、IL-2、IL-4浓度.结果 IEN及EN支持8 d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蛋白PA、RBP较伤后1 d有极显著增高(P<0.01),但IEN组与EN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IL-2浓度在伤后8 d均较伤后1 d有显著增高(P<0.01),IEN组增高较EN组更显著(P<0.05);在伤后8 d,IEN组IL-4的浓度下降明显且与EN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N组相比,IEN组患者的SIRS持续时间短及感染并发症率低.结论 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及提高创伤患者l临床预后方面,IEN要较EN更有优势.

  • 小型动物重症胸部创伤模型撞击装置

    作者:马海涛;黄海涛;谈震东;杨帆;陈少幕

    目的 设计制作小型动物撞击装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鼠重症胸部创伤模型.方法 自行设计制作小型生物撞击装置,测量撞击速度的误差以及撞击中心点的圆周误差.将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平均分配到A、B、C、D、E、F、G共7组,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小型生物撞击装置撞击致伤.A组为对照组,进行假撞击;其余各组以不同的撞击速度和胸廓压缩比为撞击条件:B组(3 m/s,20%),C组(3 m/s,40%),D组(6 m/s,20%),E组(6 m/s,40%),F组(9 m/s,20%),G组(9 m/s,40%);定位于右腋前线第3、4肋间进行水平状态准静态撞击.大鼠撞击前、撞击后2 h、撞击后12 h,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撞击后12 h处死所有大鼠,开胸判断伤情并评分后取出肺脏,右肺损伤区域取材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该撞击装置的撞击速度误差<4%,撞击中心点圆周误差<3mm.大鼠撞击后一般表现为:血压、心率即刻下降,然后迅速恢复或超过伤前水平;呼吸暂停,之后出现浅快呼吸.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撞击后B、C组大鼠出现低碳酸血症;D、E、F组大鼠出现低碳酸血症合并低氧血症,其中E组大鼠变化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大鼠胸部伤情判断评分发现:A组(0分),无胸部损伤;B组(1.50±0.52)分、C组(1.92±0.67)分、D组(2.58±0.67)分,创伤均轻微,12 h内无死亡;E组(4.08±0.90)分,创伤较重,12 h死亡率为33.33%;F组(3.08±0.79)分,创伤较轻,12 h死亡率为8.33%;G组(5.25±0.62)分,创伤极重,12 h死亡率为83.33%.病理检查见损伤区域肺组织结构破坏明显,肺泡内广泛出血,肺泡间质水肿,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该动物撞击装置撞击参数控制准确,重复性好.以撞击速度6 m/s、胸廓压缩比40%为撞击条件,建立的大鼠胸部创伤模型可以模拟临床所见的重症胸部创伤患者的典型病理生理过程,稳定可靠,适用于撞击所致的胸部重症创伤及其继发性损伤反应的相关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3
1994 01 02 03 04
1993 03
1992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