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중화급진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急诊医学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6/R
  • 国内刊号: 马岳峰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hjzyxzz@cmaph.org
  • 曾用名: 急诊医学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急进高原青年人胸外按压时的生理反应和质量变化及心肺复苏反馈技术的干预效果

    作者:陈坤;管军;林兆奋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青年人生理反应和胸外按压质量的变化及心肺复苏反馈技术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样本前后对照研究.纳入15例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人作为受试者,事先均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在重庆(海拔259 m),受试者先后实施4 min经验按压和4min反馈按压,每轮按压均通过AED PLUS记录按压深度、频率等按压质量参数.经验按压指受试者根据感觉经验进行胸外按压,反馈按压指受试者根据AED PLUS测量并实时反馈的按压质量数据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等.每轮按压前后均测量受试者的血压、脉率和经皮氧饱和度.所有受试者飞机进入拉萨(海拔3658 m)1周后重复上述测试.受试者监测参数干预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受试者在拉萨比在重庆基线生理指标显著异常,收缩压(125.9±9.5) mmHg vs.(112.7±13.4)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5.3±7.7)mmHg vs.(64.2±7.3)mmHg,心率(86.3±13.0)次/min vs.(72.7±11.6)次/min,氧饱和度(90.4±1.7)% vs.(97.8±0.9)%,均P <0.01.在拉萨,经验按压仅造成心率增快(91.1±14.9)次/min vs.(86.3±13.0)次/min,P<0.01;反馈按压则造成心率增快(87.9±17.5)次/min vs.(80.9±11.7)次/min,P<0.05,收缩压升高(130.9±11.7) mmHg vs.(120.1 ±11.9)mmHg,P<0.05,和氧饱和度下降(88.3±3.4)% vs.(90.6±1.9)%,P<0.01.在拉萨,反馈按压比经验按压更接近指南要求,综合合标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43.6% (55.9%) vs.0.6%(5.3%),P<0.01.结论 高原环境使急进高原青年人心肺复苏术质量下降.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可有效引导施救者改善胸外按压质量,可能是以刺激施救者消耗更多体能为代价的.

  • 连续脑电监测在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强;高玉芝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往往存在昏迷,而亚低温治疗期间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来预测神经功能预后并不可靠,连续脑电图能够提供昏迷患者脑功能的重要信息[1-2].因此,床边连续脑电图监测目前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危重患者上,用来监测脑电生理变化.目前关于复苏后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应用连续脑电评估预后的研究还很少[3],有些只是针对儿童人群或者监测缺氧后癫痫[4].

    关键词:
  • 下腔静脉扩张指数在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程涛;张晓霞;玉素甫江;杨建中;艾克拜尔;李文超;李吉明;彭鹏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扩张指数在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休克且已于液体复苏开始即刻及其后24 h时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了下腔静脉吸气及呼气时管径的成年患者62例,按照自液体复苏后24 h时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dIVC≥9%组为H组,dIVC< 9%组为L组,收集液体复苏即刻及其后24 h时的血肌酐(Scr)值、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APACHEⅡ评分、血清乳酸(Lac)水平并统计AKI发生率、EICU内病死率及其确诊后28 d病死率,观察dIVC对EICU内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对其预后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41例发生AKI,其中L组和H组分别为26例、15例,L组AKI发生率高于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47,P<0.05);所有患者中有23例在EICU内发生死亡,其中L组为16例(48.5%),H组为7例(24.1%),L组明显高于H组(x2 =3.921,P<0.05);两组患者确诊28d后共死亡29例,L组和H组分别死亡18例(54.5%)、11例(37.9%),L组患者病死率虽高于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11,P>0.05).确诊28 d后死亡的患者中,发生AKI患者23例,而未发生AKI患者有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6,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性AKI可加重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而过低的dIVC可增加脓毒症休克性AKI的发生风险,进而加重其不良预后.所以,在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追求过低的dIVC,以免加重其不良预后.

  • 应用床旁肺脏超声鉴别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

    作者:张智慧;阚艳敏;马琳;杜荣生

    呼吸困难在临床症状中十分常见,引起此症状的两大主要病因分别是心源性和肺源性因素.急性心衰的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3%,6个月的再住院率约50%,5年病死率高达60%[1].因此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十分重要,早期对二者进行区分可为患者的治疗争分夺秒.

    关键词:
  • 5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肖子亚;姚晨玲;顾国嵘;薛渊;张亚平;张瑾;樊帆;栾骁;邓至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80例确诊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D-二聚体(D-dimer)、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心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氨基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以及是否手术等因素是否与AD患者近期预后相关.结果 580例AD患者中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57:1.58.62%的AD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单纯胸痛、背痛及同时胸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或转移痛.Stanford A型患者胸膜反应、中重度主动脉反流、心包积液、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以及主动脉根部直径、血D-二.聚体、WBC、cTn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B型患者(P<0.05),主动脉异常、无主动脉反流和正常心电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型患者(P<0.05).本组病例以非手术组病死率高于手术组(70% vs.8.61%,P<0.05),Stanford A型病死率高于Stanford B型(29.43% vs.13.75%,P<0.05).Stanford A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23)、NT-proBNP(OR=1.006)和是否手术(OR=0.124)为A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Stanford B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D-二聚体(OR=1.801)、WBC(OR=1.59)和是否手术(OR=0.142)为B型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复杂,D-二聚体、NT-proBNP和是否手术是影响A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D-二聚体、WBC和是否手术是影响B型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因素.

  • 单纯超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疗效分析

    作者:李红艳;秦历杰

    目的 探讨单纯超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02例在急诊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全部患者首先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分为2组,1组标准药物治疗,另1组在标准药物治疗下行单纯超滤治疗.同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患者间同一时点的监测指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2组患者病死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1例常规药物治疗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电解质逐渐维持于正常水平,但改善情况均较单纯超滤组缓慢.4例死于心源性猝死.随访至发病后1年,14.89% (7/47)患者间断有左心衰竭症状.51例行单纯超滤患者中,2例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而中止单纯超滤.1例因收缩压低于90 mmHg(1mmHg =0.133 kpa)且有脏器灌注不足临床表现终止单纯超滤.48例行单纯超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单纯超滤治疗后血电解质较治疗前显著改善,B型脑利钠肽(BNP)明显降低(P<0.05),1周后复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改善(P<0.05),2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余46例,均在住院20 ~ 39 d后出院,随访1年,无左心衰竭再次发作.2组患者1个月病死率、平均重症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单纯超滤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内环境,而且能干预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竭的发展和预后,使平均重症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降低.

  •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真菌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文新;黄园;邓郁;温妙云;韩永丽;钟文宏;曾红科

    目的 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重症肺炎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重症肺炎患者558例,按2007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有关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采集入住当天的血标本,使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试剂盒进行检测,G试验结果在0~ 100.5 pg/mL为阴性;根据重症肺炎患者血培养检测分为阳性患者组与阴性患者组.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ROC曲线判断G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非参数检验方法得出真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在558例研究对象(女185例,男373例,平均年龄64.7岁)中,真菌培养结果阳性为41例,G试验平均值在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中分别为(568.53±796.57) pg/mL、(51.4±63.27) pg/mL,阳性患者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G试验敏感度、特异度、真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2.7%、92.5%、49.4%和0.6%.结论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对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真菌感染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发生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鸣;王浩;何勇;许坚;罗央努;孙军;朱善宽;俞敏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发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地区5所养老机构37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采用面访方式了解调查对象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的跌倒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2.97%,主要发生地点为卧室和楼梯/过道,发生跌倒的主要自身原因为腿软、头晕和未保持平衡,主要环境因素为路滑和路面不平;跌伤发生率为5.95%,主要伤及下肢和头部,17.24%为骨折,24.14%需住院治疗,10.34%留有残疾.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44),骨质疏松症(OR=18.488)、眩晕症(OR=5.571)、总体健康评价差(OR=1.608)、有既往跌倒史(OR =20.173),担心跌倒减少活动(OR=2.192)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有骨质疏松症(OR=19.394)和有既往跌倒史(OR=26.751)进入主效应模型.结论 跌倒威胁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应采用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跌倒发生.

  • 急诊患者放弃有创抢救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李凡;史冬雷;高健;朱华栋;于学忠

    目的 分析急诊患者放弃有创抢救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的2 673例患者,分为抢救组和放弃抢救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签署意见书的人员构成、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86,P=0.173);放弃抢救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抢救组患者(69.5±12.5 vs.58.6±19.2岁,F=28.92,P=0.000);放弃抢救组中北京以外的患者比例更高(51.90% vs.44.01%,x2=10.59,P=0.001);放弃抢救组中患慢性心衰、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肝性脑病、慢性肾衰竭、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比例更高(8.17%vs.3.03%,8.17% vs.2.61%,3.80% vs.1.16%,5.32% vs.1.44%,11.98% vs.2.28%,均P=0.000);放弃抢救组中自费患者比例更高(52.09% vs.41.08%,x2=20.87,P=0.000);在签署意见书的人员构成方面,由患者本人签署的放弃抢救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意抢救(3.04% vs.0.42%,x2=64.40,P=0.000),而患者的子女、配偶、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员签署的同意抢救和放弃抢救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非北京患者、患慢性基础病、自费、由患者本人签署意见书是放弃有创抢救的重要影响因素;放弃抢救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抢救组(19.39% vs.7.68%,x2=64.40,P=0.000).结论 放弃有创抢救治疗的患者多为高龄或属于慢性疾病终末期,急诊医务人员应继续关注这些患者,采用无创的手段进行治疗或减轻患者的痛苦.

  • TNF-α拮抗剂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金海丽;邹丽霞;卢美萍;郭莉;徐益萍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全球的发病率约在(1.9~22.6)/100 000[1];也是小儿致残的重要原因,致残率约为11% ~43%[2].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遗传和外源性因素(如外伤、环境、感染等)有关[3].JIA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对传统药物疗效不佳,病情处于持续活动状态,导致患儿生活质量低下,甚至残疾[4].

    关键词:
  • 经阴道取卵术后并发严重腹腔内出血成功保守治疗11例

    作者:马春梅;邢兰凤;胡小玲;孙赛君;黄晓菲;朱依敏

    二十世纪80年代中,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技术(transvaginal ultrasound guided oocyte retrieval,TVOR)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患者花费低,术后恢复快[1],逐渐替代了经腹取卵术,广泛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2-3],成为经典的获卵方式.相关文献报道,TVOR后并发腹腔内大出血发生率为0.05%~0.22%[4-5].多位学者报道,在取卵术后并发腹腔内大出血时采取腹腔镜或进腹手术治疗[4,6],少有保守治疗的相关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近6年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取卵术后并发严重腹腔内出血共计11例,发生率为0.05%,均保守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26例蝎子蛰伤幼儿的临床分析

    作者:夏芹;傅舒昆

    蝎子蛰伤是由蝎的尾钩刺入人体皮肤后释放毒液而产生的中毒反应,表现为神经毒素兴奋综合征,尤其是儿童,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毒素反应:包括心肌损伤、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尽管严重的蝎子蛰伤病例仅占所有病例中的10%,但在儿童中病死率可达0.7%,这在非洲北部、中东地区和亚洲南部等一直是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难题.

    关键词:
  • 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作者:何炜;李玉明;周欣;彭朋;秦永生;薄海

    目的 探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及线粒体稳态的干预差异.方法 雄性SD大鼠制备AMI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AMI对照组(AMI,n=9)、AMI+ MCT运动组(AMI+M,n=9)和AMI+ HIT运动组(AMI+H,n=10).AMI+M组和AMI+H组分别进行4周MCT或HIT运动训练.左心室导管法检测心功能,荧光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ROS生成速率及ATP合成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PINK1、Beclin1、Mfn2、Drp1、Tfam、COXⅣ和PGC-1α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AMI组比较,AMI+M和AMI+H组Beclin1、PINK1、Mfn2和PGC-1α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ROS生成速率和Drp1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AMI+H组±dp/dt max绝对值、膜电位、ATP合成活力、Tfam和COXⅣ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MI+M组比较,AMI+H组±dp/dt max绝对值、Tfam、COXⅣ和PGC-1α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HIT在干预AMI后心室重塑及线粒体稳态方面较MCT更具时效性.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百草枯中毒导致肺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陈敏;陈玉凤;林庆明;朱日进;柯俊;陈锋

    目的 观察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PQ中毒导致的肺纤维化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PQ+ PBS组,C组为PQ+BMSCs组.其中B组、C组均以120mg/kg的PQ溶液予以一次性灌胃染毒,染毒后6hC组大鼠予以尾静脉注入BMSCs 1×106个/mL,而B组大鼠则予以注入相应剂量的PBS.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于染毒后7d、14 d、28 d处死未死亡的大鼠,取左下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根据Szapiel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分级法进行肺纤维化评分,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中TGF-β1及HGF的表达情况;取右下肺,检测HYP对比各组肺组织中的HY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肺组织病理改变:染毒7d后可见B组肺泡炎性改变明显,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渗出液;C组的肺泡炎性渗出相对B组为轻.14 d可见B组肺泡间质水肿及渗出减轻,但肺间质胶原纤维增多;C组间质纤维化沉积程度相对B组较轻.28 d时B组肺间隔增厚普遍可见胶原纤维沉积,肺泡扩张明显,肺泡间隔断裂,肺泡结构紊乱;C组间隔中的胶原纤维化较B组轻,肺泡基本结构仍可见.HYP含量:B组大鼠肺组织HYP含量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增加,28 d时达高峰,各时间点与A组比较均增高(P<0.01);C组HYP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增加,28 d达到高峰,各时间点均较B组减少(P<0.01).肺组织TGF-β1及HGF的表达:B组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含量增多且分布范围较A组广,TGF-β1的表达在7d为高峰,此后逐渐减少,但各时间点均高于A组(P<0.05);C组大鼠肺组织各时间点TGF-β1表达含量均较B组少(P<0.05).B组肺组织HGF的表达随着时间点延长逐渐增多,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略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肺组织HGF表达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BMSCs移植对PQ诱导的肺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HGF表达、下调TGF-β1的表达有关.

  • 二烯丙基硫化物对百草枯中毒大鼠的抗炎机制

    作者:曹玉芳;何庆

    目的 探讨二烯丙基硫化物(DAS)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PQ中毒模型组及DAS治疗组,每组15只.将百草枯溶液(70 mg/kg)一次性灌胃制备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分别经腹腔注射DAS 100 mg/kg(DAS治疗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对照组),定时每日1次,共14 d.各组分别于制模后3、7、14d随机各组处死5只大鼠.根据不同时间将各组动物用3.6%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解剖胸腔暴露肺,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灌洗液测定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并分离培养肺泡巨噬细胞(AM);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AM中NF-κB的表达.结果 ①大鼠原代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纯化肺泡巨噬细胞,30 min可以见到较多的巨噬细胞贴壁.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测定:NS组和PQ组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3 d(261.6±17.16) μg/mL vs.(673.4±151.9) μg/mL;7 d(265.6±18.37) μg/mL vs.(581.3 ±134.58)μg/mL;14 d(253.8 ±11.43) μg/mL vs.(589.07 ±33.85) μg/mL,均P<0.05.PQ组和DAS组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3d (673.4±151.9) μg/mL vs.(342.9±39.03) μg/mL;7d(581.3±134.58) μg/mL vs.(383.7 ±7.37) μg/mL,P<0.05;14 d(589.07±33.85) μg/mL vs.(282.9±15.59) μg/mL,P<0.05.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NS组和DAS组肺泡巨噬细胞质有极少量NF-κB p65阳性表达;PQ组细胞核中有较多NF-κB p65阳性表达;DAS治疗组中NF-κB p65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吸光度积分值NS组与PQ组比较,PQ组与DA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S能下调PQ中毒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F-κB的达,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量,故DAS具有一定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性渗出的作用.

  • 缺血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邓应忠;郑兴萍;曹晨;胡鄂曼;谭启荣;刘芳;薛锐;李东升

    缺血-再灌注(IR)治疗是抢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主要措施,心肌缺血后尽早实现有效再灌注,挽救濒临死亡心肌,使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但是,再灌注损伤降低了早期再灌注带来的益处.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已被多项实验证实,由于临床操作性强,疗效显著,这一保护措施已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脏介入治疗等临床中[1].

    关键词:
  • 右心游离血栓致肺动脉栓塞一例

    作者:黄俊;颜紫宁;沈丹;芮逸飞;范莉;孟名柱

    患者,男,76岁,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一周前摔倒至左足扭伤,此次因“突发胸闷5h”入院.患者弯腰拧螺丝起身时突感胸闷,胸闷明显,呈压迫感,位于前胸部,伴气喘明显,伴恶心,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无心悸、胸痛,无呕吐,无大汗;血压123/84 mmHg(1mmHg=0.133 kPa);查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查血TnT 239 ng/L,BNP 1755 pg/mL.血气分析:pH 7.46,PCO228 mmHg,PO267 mmHg,SO294%.

    关键词:
  • 谷氨酰胺强化的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患儿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露;胡兰

    营养支持治疗目前在危重患儿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能够通过代谢调节和免疫调节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而谷氨酰胺作为一种常见的免疫营养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现阶段关于谷氨酰胺在危重患儿中研究较少,尚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综述了在危重患儿中补充谷氨酰胺的途径、剂量以及疗效,提供临床参考.

  • 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淦楠;张劲松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作为心搏骤停(CA)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本文从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诱发电位、神经影像学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结合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评估的影响,综述了CA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 创伤的重要进展

    作者:王正国;张良

    创伤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悠久性,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出现创伤;②广泛性,人在一生中无例外地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③现代性,交通伤、工伤等不断增加,古老的创伤,今天却成了“发达社会疾病”和“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④可防性,从总体上说,如采取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创伤是可以大大减少的.现将近年来创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如下.

    关键词:
  • 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早期救治的研究进展——团队模式、标准化细节

    作者:赵晓东;刘红升

    严重创伤是由外在因素对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的可危及生命的损伤,是人类40岁以下的首位死亡因素.现有研究认为高效的创伤团队是救治关键所在,患者早期急诊救治中团队中每个队员各司其责,以完成急诊救治时快速、系统的临床评估、及时控制出血、气道高效管理、呼吸循环的监控与稳定和损伤控制性复苏等标准化细节的救治环节,决定了此类患者能否在救治“黄金时间”内得到准确诊治,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笔者就近年国内外急诊早期救治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以期提高该类患者的救治效率.

    关键词:
  • 推进区域性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认证

    作者:白祥军;张连阳;赵小纲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汽车工业、航空业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大,参与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们更容易受到伤害;工业、建筑业的发展,也给相应领域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受伤的机率;生态的失衡,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地震、水害等也频繁发生;局部民族冲突也常常发生,局限性战争不可避免;还有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群,竞争压力的加大,心理压力更大,不能承受精神压力的人选择了自杀;如此诸多因素,造成了创伤意外事故增加[1],伤员增多,而且伤情的复杂程度和救治的难度越来越高,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员救治和社会管理部门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马跃;康新;常学峰;刘国辉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一词早来源于美军海军术语,原意指船舶承受损伤,采取临时性损伤控制措施,维持任务完成航行.此种理念应用于外科,诞生了“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1993年Rotondo等[1]首次将“损伤控制”应用于医疗救治之中,并制定了腹部贯通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手术的操作规范,DCS理论初步形成.

    关键词:
  •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筑生;李俊杰;尹文

    创伤系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有1/10的死亡由创伤造成,每年创伤相关性死亡超过六百万并造成大量患者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1-2].近年来,创伤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诊治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创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
  • Necrostatin-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铮;崔尧丽;王兵;张立亚;王淑娟;王勇强

    目的 探讨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1(necrostatin-1,Nec-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HMGB-1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创伤失血性大鼠休克模型,将9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DMSO组、Nec-1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分离血管、结扎血管,并不进行创伤失血和再灌注.DMSO组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再灌注前5min前股静脉给予DMSO溶剂.Nec-1组于再灌注5 min股静脉给予Nec-1(1 mg/kg).于再灌注后分别在2、8、16、24 h各处死动物8只,取动物血清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再灌注后24h后细胞器水平的细胞坏死;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析血清中HMGB-1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胞质和总蛋白的HMGB-1含量.结果 Nec-1组与DMSO组比较,血清ALT在8 h(P<0.05)、16 h(P<0.01)、24 h(P<0.01)表达较低,Nec-1组血清AST在8 h(P<0.01)、16h (P <0.01)、24h(P<0.01)表达较DMSO组低;与DMSO组比较,Nec-1组血清HMGB-1在8 h(P<0.05)、16 h(P<0.01)、24h (P<0.01)有明显下降.光镜及电镜下DMSO组及Nec-1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淤血,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器损伤,Nec-1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与DMSO组比较,Nec-1组肝细胞中胞质蛋白HMGB-1在8h (P<0.01)、16h (P<0.01)、24 h(P<0.01)有明显下降,Nec-1组总蛋白HMGB-1在8h (P<0.05)、24 h(P<0.05)有明显下降.结论 Nec-1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对肝脏的损伤,减少HMGB-1的释放,有效保护肝细胞.

  • 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系统评价

    作者:冯筑生;范颖楠;李俊杰;王倩梅;尹文

    目的 系统评价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r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评估,并采用GRADE 3.6.1软件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 纳入4项研究,Meta分析及GRADE评级结果显示:与常规复苏比较,低压复苏有较低的总病死率[RR =0.77,95% CI:0.62~0.95,P=0.01;n=984,GRADE评级:中]及24 h病死率[RR=0.47,95%CI:0.24~0.91,P=0.03;n=281,GRADE评级:中];但总病死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钝挫伤或穿透伤亚组以及穿透伤亚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压复苏能够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总病死率及24h病死率,证据质量为中级.未来研究应该着力于低压复苏对于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进一步探索.

  • 严重创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

    作者:仲伟喜;朱晓光;杨开超;黄剑吟;杨焱平;吴蔚;赵钢;封启明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 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 vs.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 CI:2.80 ~ 11.74,P<0.01).在次危重(9≤ISS< 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 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 CI:1.17~ 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 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24 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 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

    作者:仲伟喜;朱晓光;杨开超;黄剑吟;杨焱平;吴蔚;赵钢;封启明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入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360例成年钝性创伤患者.其中排除重症颅脑损伤及高位颈椎损伤患者,记录其余患者基本资料,观察预后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因素与院内感染(NI)、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根据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严重度及致伤机制等指标,对NI、MOF及死亡患者进行配对,分别比较NI组与非NI组、MOF组与非MOF组、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IRAK-1基因型的差异性.结果 入选的360例患者中,IRAK-1 C/C基因型患者268例(74.4%),其中男性患者C/C基因型比例高达82.3%.控制混杂因素,男性患者MOF的发生率约是女性的4倍(0R=3.855,95%CI:1.329~11.181,P=0.013),病死率约是女性的6倍(OR=5.742,95%CI:1.429 ~23.066,P=0.014),但在NI的发生率上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2.117,95% CI:0.932 ~4.807,P=0.073).将NI、MOF及死亡患者分别配对比较,MOF组(P=0.014)及死亡组(P =0.008)患者中IRAK-1 C/C基因型比例显著增高,而N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结论 创伤患者预后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生MOF与死亡的风险显著低于男性患者.而男性患者中IRAK-1 C/C基因型占极大比例(82.3%),这可能是影响创伤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 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对创伤凝血病大鼠凝血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楚鹰;郑旭文;包卿;沈文明;刘政;周培根;李瑛;卞晓星;黄琴梅

    目的 探讨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对创伤凝血病大鼠肝脏凝血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新疗法组及对照组,而新疗法组和对照组又分为伤后4h,6h,12h及24 h四个时间点处理,每组3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加大腿骨折与放血制作大鼠创伤性凝血病模型,正常组行颈静脉插管输注复方氨基酸与维生素B6,而对照组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按上述时间点取肝脏组织,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FⅪ,FⅫ,FⅧA亚基)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除FⅥ与FⅧA亚基外,新疗法组和对照组的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上调,但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新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氨基酸联用维生素B6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促进凝血因子在肝脏中的合成,改善创伤凝血病大鼠的凝血功能.

  • 创伤

    作者:肖锋;江利冰;李辉;葛赟;郑辛甜

    马里兰急诊医学必知(Maryland Emergency Medicine Pearls)跖跗关节骨折Michael Bond通常指第二跖骨基底部骨折及脱位,虽然它可能也与骰骨骨折有关.目前导致损伤常见的机制为一个人踩进一个坑里并扭了脚.早发现的损伤原因为当骑马者从他们的马上掉下来时一只脚仍套在马镫上.如果患者有承重困难伴第2、3跖骨头触痛且符合损伤机制,就应考虑此诊断.要点:(1)骨折在平片上可能表现不明显;(2)如果怀疑,可做负重的前后位X线检查以显示脱位或骨折;(3)如果负重X线片为阴性但仍可疑可考虑行足CT检查.

    关键词:
  •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第四版)

    作者:江利冰;蒋守银;张茂

    严重创伤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万,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大于800万.创伤后未控制的出血是导致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死亡的首位原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指南自2007年由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 in Trauma)发布后,分别在2010年,2013年进行了更新.并在2013年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2016年再次进行更新.

    关键词:
  • 奥普力农在急性心力衰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作者:Expert group of the application of Olprinone in ac;奥普力农在急性心力衰竭中应用专家共识组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病之一,病情复杂,治疗困难,预后不良,是心脏疾病患者急诊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依然以利尿、扩血管和正性肌力等药物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其良好的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扩张血管作用(Ⅱb类C级)[2],在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和扩血管治疗无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 支气管镜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作者:Expert group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ronch;支气管镜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1 总论从1897年德国的Gustav Killian首先用食管镜从气道内取出异物开始[1],支气管内窥镜从硬质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1966年池田茂人发明),发展到电子气管镜,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随着便携式支气管镜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支气管镜被广泛的应用在呼吸科及其他的科室,特别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及监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种常见支气管内窥镜见图1.

    关键词:
中华急诊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3
1994 01 02 03 04
1993 03
1992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