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중화급진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急诊医学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6/R
  • 国内刊号: 马岳峰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hjzyxzz@cmaph.org
  • 曾用名: 急诊医学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作者:彭晓韧;赵艳芳;邹大进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见血糖升高,其增高的程度与疾病转归相关.现以空腹血糖定义非糖尿病AMI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研究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的AMI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解放军第81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10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回顾性分析各组的院内死亡和院内并发症.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2)有糖尿病史;(3)无糖尿病史但住院期间启动降糖治疗的患者;(4)非心血管病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基础疾患、恶性肿瘤晚期患者;(6)近期使用过类同醇药物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影响葡萄糖代谢疾病的患者.根据空腹血糖(fastingblood glucose,FBG)水平将其分为4组,分别是:<7.0 mmol/L,7.0~8.0 mmol/L,8.0~11.1 mmol/L,≥11.1 mmoL/L.采用Stata 9.2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应激性高血糖47例(43.9%).FBG≥7.0 mmol/L的患者即有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较FBG<7.0 mmol/L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分别是27.66%和6.67%(P=0.006 3),OR=5.35(95%CI 1.61~17.75,P=0.006 1),肺部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急性脑血管事件等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增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95%CI 1.09~2.23).结论 有应激性高血糖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死亡风险增高、院内并发症显著增多.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判定非糖尿病AMI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 危重症患者不同原因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及预后

    作者:张海燕;李丽华;吴彩军;李春盛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糖升高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救治的危重症患者826例,就诊第1小时内进行快速随机血糖测定,有651例患者随机血糖异常升高并进一步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检测,根据GHb测试结果将651例患者分为GHb正常与GHb升高两组.651例患者均随访28 d记录患者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包括就诊时已经明确糖尿病)以及生存死亡情况,GHb正常与GHb升高两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确诊为糖尿病再分为两亚组,分别计算各个亚组患者28 d病死率.结果 651例随机血糖异常升高患者确诊糖尿病患者385例,其中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155例,占血糖升高例数的23.81%;应激性高血糖266例,占血糖升高例数的40.86%;GHb升高组患者28 d病死率(12.23%)较GHb正常组患者28天病死率(5.82%)明显升高(P=0.001);GHb升高组内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患者病死率(19.21%)较有明确糖尿病病史患者病死率(7.11%)明显升高(P=0.000).结论 危重症患者既往无明确糖尿病史血糖升高不能全部归因为应激性高血糖;不同原因导致的危重症患者血糖升高其预后不同.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雷兵;周兵;陈书达;朱飚;朱君明;张卫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否作为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首选和唯一的评估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完成的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105例,其中39例术前行64排或320排螺旋CTA检查(CTA组),21例患者术前同时行CTA和DSA检查,45例术前行DSA检查(DSA组).比对CTA组CTA影像和夹闭术中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宽度和周围重要血管分支信息,并评价二者的一致性.比较分析CTA组和DSA组的手术并发症率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CTA和手术对动脉瘤的评价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出院GOS评分比较使用等级秩和检验.结果 CTA组39例患者中37例患者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因动脉瘤颈暴露困难改为介入栓塞治疗,1例在去骨瓣后动脉瘤破裂仅行开窗减压术.MS-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示方面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26,κ=0.756),在动脉瘤形态和对周围重要血管分支的显示方面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一般(κ=0.524,κ=0.473),CTA组和DS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率(P=0.509)和出院时两者GOS评分(P=0.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A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各项重要特征,可作为动脉瘤外科显微夹闭术前首选和唯一的术前评估方法.

  • 结肠内旁路在中低位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董全进;曹鸿峰;邓高里;屠世良;厉军;陈永伟;郑伯安;袁航;徐慧英

    目的 介绍结肠内旁路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81例中低位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一组为研究组(39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的基础上,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及避孕套在吻合口上方5 cm处做成结肠内旁路以保护吻合口;一组为对照组(42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基础上,附加预防性末端同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等生理、病理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为2~5 d(P>0.05).研究组吻合口瘘发生率7.7%(3/39),吻合环自然排出时间为术后14~ 23 d(平均17 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有7.7%(3/39)的病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7.1 d.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1.9%(5/42);35.7%(15/42)的病例伴有造口相关并发症,6个月后有28.6%(12/42)的病例出现吻合口轻度狭窄,7.1%(3/42)的病例出现吻合口重度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后引流时间平均18.2 d.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吻合口瘘后骶前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低位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保肛手术中,与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或横结肠造口相比,结肠内旁路技术简单、安全,可有效保护吻合口,降低了吻合口瘘带来的风险,减少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可以推广应用.

  •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围生结局

    作者:谢爱兰;杨安素;颜林志;王剑平;王玉环;徐肖文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心衰患者的围生结局.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心内科收治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4例,其中伴心衰患者34例,分析其终止妊娠的时机、方式及围生结局,并比较肺动脉高压伴心衰患者和无心衰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1)54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心衰发生率为62.96%(34/54),轻度、中度和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衰发生率分别为27.78%(5/18),73.33%(11/15),85.71%(18/21),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心衰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7.06%(16/34),孕产妇病死率为17.64%(6/34),医源性胎儿丢失率为29.41%(10/34),早产发生率52.94%(18/34),新生儿窒息35.29%(12/34),围生儿死亡23.53%(8/34).(3)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心衰患者以剖宫产分娩为主91.18%(31/34).(4)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心衰患者医源性引产、早产,孕产妇并发症,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窒息和胎儿、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孕妇心衰发生率随之增加;心衰是影响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生预后的主要因素;剖宫产终止妊娠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 主动脉夹层急诊救治与临床路径探讨

    作者:熊光仲;赵金龙;柴湘平;彭再梅;张东山;毕长龙;范晓;邱双发;贺志飚;张宏亮;文铁;荣耀;向旭东;舒畅;周新民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与急诊救治方法及路径.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8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等分别进行对比及统计分析,分析其存活率、病死率及有效率.结果 首发症状以痛疼为主占77.7%(609/784),原有高血压病史占86.5%(678/784).确诊至术前784例均行急诊内科救治,存活率81.5%(639/784),病死率18.5%(145/784),无效157例(20.0%),总有效率(83.1%),其中传统治疗有效率(76.4%),三联四程序化治疗有效率(89.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院急诊死亡139例(17.7%).其中24 h内死亡26例(18.4%),48 h内死亡47例(33.8%),72 h死亡66例(47.2%).确诊后拒绝治疗92例,其中72 h内死亡81例(88.04%),两组病死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详细病史、体查及CT和MRI主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镇痛、镇静、降压是急诊救治的重要方法.急诊早期确诊和有效救治为争取早期手术及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是提高AD生存率的关键.

  • 重症肺炎患者血浆内脂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娟;陆一鸣;施劲东;邓星奇;龙威

    目的 通过观察重症肺炎患者血浆内脂素(Visfatin)浓度变化,探讨Visfatin在重症肺炎中的作用以及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上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住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ICU、普通病房的70例肺炎患者,其中重症肺炎组(A组)40例、非重症肺炎组(B组)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所有入选者均排除严重心、脑、肾疾病,以及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1个月内特殊治疗史者.所有人群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Visfatin、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CRP并测定血常规.肺炎患者再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评分).组间资料比较用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结果 A组血浆Visfatin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高于C组(P<0.01).A组血浆中Visfatin水平与CRP、TNF-α、APACHEⅡ评分、PMN%呈正相关(rha=0.653,r=0.554,r=0.558,r=0.484,均P<0.05),与PaO2、PaO2/FiO2呈负相关(rha=-0.422,r=-0.543,均P<0.05).结论 Visfatin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参与重症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在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修补术的麻醉

    作者:徐笑益;乔庆;鲍琪;钟泰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继发的室间隔破裂,根据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病死率为86.7%的患者,行室缺修补术的麻醉.术后恢复良好,10 d后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心肺复苏治疗

    作者:秦治刚;杨小玉;赵丛海;房晓萱;于伟东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突发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充分认识这类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机制,及时正确地实施心肺脑复苏,对挽救患者生命,为手术创造时机提供了可能[2].2003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抢救治疗的26例非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例,现报道如下.

  • 热打击后小鼠肺和脑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作者:刘志锋;唐柚青;徐秋林;童华生;郭进强;苏磊

    目的 制备小鼠热打击模型,研究热打击和复温治疗过程中动物肺和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BALB/c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热打击组,对照组动物始终置于(25±0.5)℃,湿度35±5%环境下,热打击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舱内温度(35.5±0.5)℃,相对湿度(60±5)%,记录小鼠直肠温度(Tc),并按Tc分为39℃、40℃、41℃、42℃组,分别于Tc达到41℃后移置(25±0.5)℃,相对湿度(35±5)%环境下复温12 h组和24 h组和达到42℃后移置常温复温6 h组(n=6).分离动物肺和脑组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结果 动物对热打击的Tc变化均一,低程度的热打击即可使肺部发生明显病理改变,进一步的热打击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间质血管显著扩张充血,大量肺泡腔出血,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肺泡结构模糊不清,而复温则可以使病变明显减轻.脑组织在低程度的热打击时仅表现为轻度的脑水肿,随着打击程度的加重,除了脑水肿加重外,还渐进性出现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体温达到41℃后复温则病变有所减轻,而体温达到42℃后再复温病变进一步加重.结论 肺和脑对热打击和复温的病理改变表现出各自特征性改变,并且同复温的时机和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此为理解中暑发生发展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盐酸戊乙奎醚对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詹佳;张宗泽;陈畅;王成天;王焱林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RPMI 1640培养基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并分为对照组,LPS组及PHC组.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细胞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提取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LDH含量[(1 642±367)U/L vs.(169±33)U/L]、MDA含量[(13.2±1.2)nmol/L vs.(7.2±0.8)nmoL/mL]及NO水平[(143.2±10.3)μmol/L vs.(85.5 4.4.1)μmol/L]明显增多,SOD活性明显下降[(41.2 ±2.7)U/mL vs.(61.1±2.8)U/mL],ERK1/2和JNK磷酸化表达明显增高.PHC可显著降低LDH含量[(392 4.90)U/L],降低MDA[(8.6±1.3)nmol/mL]和NO水平[(92.1 ±6.6)μmol/L],提高SOD活性[(58.0±3.0)U/mL],减弱ERK1/2磷酸化蛋白表达.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对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磷酸化表达减少过氧化物的产生有关.

  •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对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雷澍;朱美飞;江荣林;吴建浓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对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24只.采用气管穿刺注入感染法制作大鼠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模型.分别于接种后的第2,4,6天分批处死动物,分别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胸腺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 Caspase-3、Bcl-2和Fas的表达.结果 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胸腺细胞凋亡增加,凋亡指数和胸腺细胞Cleaved Caspase-3和Fas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感染组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凋亡指数和胸腺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持续增加,胸腺细胞Fas表达水平在第4天达到高峰,胸腺细胞Bcl-2表达水平持续下降,而对照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可诱导胸腺细胞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与Bcl-2表达减少和Fas表达增多有关.不同凋亡调控途径在肺炎不同时期对凋亡的影响亦有所不同,Fas的作用在肺炎第4天后开始减弱而Bel-2的作用继续增强.

  • 百草枯致肺纤维化病变区域分布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伟;宋祖军;丁红;段小红;孟焕成;种剑

    目的 利用MicroCT系统对百草枯(paraquat,PQ)所致肺纤维化大鼠的影像学表现和CT值变化,分析病变区域在肺脏中的主要分布部位.方法 15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百草枯染毒组.染毒组以4 mg/mL质量浓度的百草枯稀释溶液按14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对照组代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染毒后第3,7,14,28天利用MicroCT行大鼠活体肺组织扫描,根据扫描图像所获得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组间比较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纤维化征象的显示率差异,以及在所给测定区域(称感兴趣区ROI)的平均CT值变化情况.结果 大鼠百草枯染毒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征像,且大部分征像出现时间优势地分布于染毒1周后,病变区域优势地分布于肺脏的中下部偏外区域;ROI的CT值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肺的密度逐渐增加,且统计分析可见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左右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肺脏不同的部位间纤维化程度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肺纤维化时各征像出现的时间不同,优势地分布于1周后;肺组织的密度随肺纤维化发展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其病变区域主要集中于肺脏的中下叶偏外围部分.

  •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一例

    作者:陈兴泳;雷惠新;张旭;汪银洲

    患者女,25岁,以"反复中上腹疼痛3 d"为主诉于2009年8月24日入院收住内科.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突发中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闷痛,阵发性加剧,可向腰背部放射,自觉腹胀、恶心、嗳气,就诊于门诊,查血常规:WBC 2.9×109L-1,N 54.1%,L 32.5%,急诊生化正常,胸片: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尿胆红素2+.

  • 高容量血液滤过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丽娜;徐岩

    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是在标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通过增加置换液输入量进一步提高对大中分子溶质的对流清除,目前受到普遍关注.本文结合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 重视创伤救治中的辐射损伤

    作者:徐少文;张茂;干建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创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经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第5位原因、44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因.严重创伤病情危重、复杂,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放射学检查在严重创伤救治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和指导临床决策,进而改善救治效果[1],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2].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救治

    作者:李文放;杨兴易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中毒、大手术和心肺复苏等急性应激性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尽管救治手段的不断改进,MODS病死率仍高居不下,累及四个以上脏器时高达50%~80%,目前主要救治措施是,针对MODS的不同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失控、凝血与抗凝失衡、微循环障碍、组织氧供不足和脏器细胞受损等方面,采取综合救治措施,来降低MODS患者病死率.

  • "5·12"特大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卫生应急特点

    作者:吴郑兵;李远建

    都江堰市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存在次生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如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或引起火灾;传染病疫情等[1].2010年8月中旬的持续强降雨导致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现将本次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进行总结,为更好地制定预案,应对此类次生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 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邵敏;刘宝;王锦权;陶晓根;周树生;张翠萍

    目的 探讨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17及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40例(男/女=24/16),年龄25~75岁,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3组:脓毒症组14例(男/女=8/6);严重脓毒症组15例(男/女=9/6);脓毒症休克组11例(7/4).入选和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HIV感染的患者以及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中入组5 d内未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5例(男/女=8/7)入选为A组;5 d内行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的25例患者(男/女=16/9)入选为B组.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连续性血液净化以24 h为1周期,两次血滤之间间隔24 h.其中高容量血液滤过(70 mL·kg-1·h-1)治疗6~8 h后续行常规CVVH治疗16~18 h剂量(35 mL·kg-1·h-1).所有入选的40例脓毒症患者在入选当天和第5天清晨空腹抽外周血送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Th17细胞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和One way ANOVA分析.小样本率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相关分析.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的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健康对照组Th17表达率为(0.91±0.38)%,CD4+ CD25+ Treg细胞表达率为(0.39±0.23)%.40例脓毒症患者在第1天这两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其中脓毒症组分别为(2.09±0.53)%,(1.72±0.59)%;严重脓毒症组(3.90±0.80)%,(2.72±0.22)%;脓毒性休克组(1.85±0.35)%,(3.55±0.51)%.Th17表达率,严重脓毒症组高(P<0.05).而脓毒症休克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则呈现:脓毒症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P<0.05).B组与A组比较,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显著的下调脓毒症患者Th17[(1.87±0.43)vs.(2.48±1.05),P<0.05]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1.92±0.89)vs.(2.63±0.92),P<0.05]的表达.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增加,提示Th17细胞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的调整Th17细胞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可作为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热休克蛋白70含量变化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澎;郭东风;许德凤;许磊;李艳秋;彭彬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s)70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关系,及其对病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院急诊科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SAPSⅡ评分法分为轻、中、重3组,每组40例.另选40例年龄、性别、体质量构成与上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又根据患者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外周静脉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内HSPs70的水平,以及血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HSPs70,PCT、CRP的变化差异.结果 ①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内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随SAPS Ⅱ评分增高而逐渐升高,轻度、中度、重度脓毒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PCT)含量也随SAPSⅡ评分增高逐渐升高,轻度与重度脓毒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所有脓毒症患者中,死亡患者均出现在重度组内,与其他标志物相比,死亡患者的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比存活患者明显升高(P<0.05).③在脓毒症患者的受试工作者曲线分析中,中性粒细胞胞内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与PCT、CRP相比,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多.结论 热休克蛋白HSPs70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脓毒症诱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新飙;赵伟;闫素英

    目的 探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脓毒症诱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ICU的62例脓毒症导致MODS患者,按CRRT时间分为非CRRT组、短CRRT组(24~48 h)和长CRRT组(>48 h).观察各组脏器功能、血浆内皮素-1(ET.1)、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SOFA)评分、生存时间和累计生存率的变化.结果 其中长CRRT组的SOFA评分逐渐下降于第4天处于相对低值,与非CRRT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短CRRT组的SOFA评分逐渐下降于第6天处于相对低值,与非CRRT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RRT、短CRRT和长CRRT的3 d生存率分别为56.3%、83.3%和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周生存率分别为53.1%、58.3%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分别为非CRRT组(4.4±2.6)d,短CRRT组(9.5±6.1)d和长CRRT组(10.3±5.4)d,与非CRRT组相比,短CRRT组和长CRRT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CRRT组(P<0.05).患者血浆ET-1在CRRT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 CRRT能有效改善MODS患者的脏器功能,适当地延长CRRT时间可以明显降低SOFA评分,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 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作者:吕传柱

    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到21世纪,经历过SARS、"5·12"汶川地震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及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走向了更加开放、文明和与世界同步,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中国的院前急救的迅猛发展,直接的反映就是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救治现状与进展

    作者:孙树杰;陈玉国;郭葆

    近十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新药的开发及介入、微创治疗技术的开展,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有了显著的进步,现就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急诊救治现状及进展作一总结.

  • 不断加强急诊内涵建设:急诊与危重病质量管理的核心

    作者:刘志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性临床学科,是对各种急性病及危重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等诊治的学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的成立作为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急诊医学从无到有.

  • 重组活化Ⅶ因子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作用

    作者:钱永兵;陆健;田锐;蒋逸群;俞康龙;王瑞兰

    据报道每年大约有250万人死于暴力和交通事故,占总死亡人数的12%,暴力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0%~40%是由于患者严重出血引起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指由于严重创伤后大出血及组织损伤后激活凝血、纤溶、抗凝途径,在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临床常表现为组织创面渗血或非血管性出血.

  • p38MAPK和COX-2mRNA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魏明;涂玲;梁颖红;刘佳;张俊华

    目的 探讨创伤后多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mRNA的表达以及与MODS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危重病专业组制定的MODS病情分期诊断标准和1991年Knaus提出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Ⅲ(APACHE Ⅲ)的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40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COX-2与p38MAPK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BMCs中COX-2与p38MAPK的mRNA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APACHE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ODS组患者PBMCs的COX-2与p38MAPK含量及两者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MODS死亡患者PBMCs的COX-2与p38MAPK含量及两者的mRNA表达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BMCs培养上清液中COX-2与p38MAPK含量呈正相关(r=0.614 7,P<0.01);患者 PBMCs的COX-2和p38MAPK mRNA表达与APACHEⅢ评分呈正相关(r1=0.500 9,P1<0.05,r2=0.531 6,P2<0.05).结论 COX-2与p38MAPK参与了MODS的发病过程,而且可作为判断MODS预后的辅助指标.

  • 严重肺挫伤患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白介素8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钱进先;陆骏灏;陆士奇;赵益明

    目的 通过检测严重肺挫伤患者血中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白介素8在受伤后不同时点的含量,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63例严重肺挫伤患者分成ARDS组和非ARDS组、生存组和死亡组、ISS评分<20分和ISS评分≥20分组,并引入正常对照组,使用ELISA法分别检测伤后24 h内、第3天、第5天、第7天时的血浆vWF和血清IL-8水平,观察其动态规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严重肺挫伤患者在各时点,血浆vWF和血清IL-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严重肺挫伤并发ARDS组血浆vWF含量各时点逐渐升高,ARDS组在第5天、第7天血浆vWF含量显著高于非ARDS组(P<0.05).血清IL-8含量在第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两组之间在各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vWF与血清IL-8含量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ISS评分≥20分组血浆vWF和血清IL-8水平均在第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回落,ISS评分<20分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后回落.血浆vWF含量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血清IL-8含量与白细胞计数、ISS评分呈正相关,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严重肺挫伤患者血中vWF和IL-8含量呈动态变化,反映了肺损伤的程度,并可以作为严重肺挫伤后并发ARDS的预测及预后判断指标.

  • 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沈伟锋;李辉;马岳峰;陈卫强;何小军;伍峻松;易建华

    目的 探讨导致创伤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浙江省5家医院1103名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16项可能和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终筛选出导致所有创伤患者以及严重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住ICU期间共有171人(15.5%)发生感染.患者总共死亡157人(14.2%),其中感染组死亡59人.感染组病死率为34.7%,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1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对于所有患者而言,中心静脉压监测、机械通气、年龄≥65岁、住ICU时间>14 d以及ISS≥16分为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机械通气以及住ICU时间>14 d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情严重程度、年龄、住ICU时间以及ICU内侵入性操作与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规范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尽量减少患者住ICU时间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

  • 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血管生成素2水平变化与内皮损伤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翁海滨;李森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的水平变化与血管内皮损伤和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入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多发伤患者59例,纳入标准:创伤至入院时间在1 h以内;年龄大于18周岁;既往身体健康,排除有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严重颅脑损伤(GCS<12分);两周前用过抗凝及溶栓类药物患者.共纳入59例患者包括男36例,女23例,年龄(32.3±11.5)岁.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轻伤组(ISS<16分,30例)2组.另取3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均为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均大于18周岁,年龄(33.5±10.6)岁.各组性别、年龄构成均具有可比性.患者到达急诊科后10 min内抽取外周静脉血 10 mL,分离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Ang2的水平.同时测定血浆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栓调节蛋白(thrembomodulin,TM)的水平.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比较分析各组Ang2的水平差异.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Ang2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ng2水平与血浆vWF,TM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重伤组(ISS≥16分)血浆Ang2水平明显高于轻伤组(ISS<16分)(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组血浆Ang2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创伤后Ang2水平变化与血浆vWF,TM水平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浆Ang2水平在多发伤早期明显增高,和创伤严重程度相关,和创伤后内皮损伤相关,其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严重创伤患者放射学检查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茂;刘善收;赵嵩;叶立刚;干建新;徐少文

    目的 了解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放射学检查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为优化放射学检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于2010年4-7月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描述放射学检查的类型、数量、部位构成及同一部位重复检查情况;比较不同治疗阶段放射学检查部位构成和数量的差异;分析放射学检查的数量与患者年龄、受伤部位数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ICU和总住院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患者的放射学检查主要为X线片和CT,人均摄片量的中位数为6(四分位数3~11),人均CT检查量中位数为10(四分位数8.0~13.8).(2)X线片的应用在急诊室、ICU、普通病房3个阶段相对均衡(x2=4.043,P=0.132),CT则主要在急诊室和ICU阶段完成(x2=20.274,P<0.01).(3)不同治疗阶段X线片和CT检查的部位构成不同(x2=114.609,75.932,均P<0.01).(4)CT检查数量与受伤部位数、ISS值、ICU和总住院天数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73,0.369,0.523,0.417,P<0.05).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放射学检查的数量比较大,主要是X线片和CT检查,并以CT的应用更多;CT检查数量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及ICU住院天数正相关,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放射学检查的策略.

  • 中国大陆急诊医师SCI发文分析

    作者:陈振英;何小军

    近年来,随着我国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科研主管部门对SCI(美国科学列文索引)论文的偏爱,中国大陆急诊医师SCI发文的数量逐年上升,这批论文的有何特点?优秀稿件的外流是否对国内的期刊形成了冲击?这些都成为国内急诊医学工作者和编辑部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华急诊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2 03 04
1995 01 03
1994 01 02 03 04
1993 03
1992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