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9例胃肠结核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兰剑峰;伍国伟;叶东方;唐中明

    目的 探索胃肠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确诊为胃肠结核19例病例,从病灶部位、形态、边缘、周围组织的影像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胃窦部结核1例,空肠结核1例,末端回肠、回盲部结核15例,回盲部及升结肠同时受累1例,横结肠结核1例.本组病例影像诊断,除胃结核、回盲部结核各1例误诊外,其余均与病理诊断相符合,误诊率为10.5%,准确率89.5%.结论 胃肠结核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必须结合临床病史,进行病理、细菌学检查才可做出明确的诊断.

  • 北京市市售带壳牡蛎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严寒秋;曲梅;高志勇;逄波;刘白薇;霍达;杜轶威;王全意

    目的 了解北京市市售带壳牡蛎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4年2~11月每月在某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摊位抽样200只带壳牡蛎,共80份样品(其中腮和肠样品分别为40份).用常规培养方法检测牡蛎腮和肠(含便)中致病性弧菌,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trh和tlh.结果 80份牡蛎样品中,致病性弧菌阳性样品检出率为62.50%(50/80),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3.75%(27/80),溶藻弧菌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1.25%(25/80);各牡蛎腮和肠样品中,致病性弧菌阳性检出率为67.50%(27/40)和57.50% (23/40);27株副溶血性弧菌共9种血清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示,tlh均为阳性,tdh和trh均为阴性.结论 北京市市售带壳牡蛎中致病性弧菌污染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检出为主.

  • 复合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作者:李志刚;冉陆;付萍;姚景会;杨宝兰;陈稚峰;赵熙

    对复合低聚糖制品-娃哈哈第二代AD钙奶(双能博士)饮料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进行了研究,动物实验表明该产品对小鼠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的作用,人体试食实验结果表明它对人体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乳杆菌的作用.

  • 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作者:杨伟宁;李志同;解秸萍;李胜杰;赵雅芳

    目的:观察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VIP)分布的影响,探讨“合主逆气而泄”与“合治内腑”作用特点与相关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均采用气管滴入脂多糖配合烟熏方法制备COPD模型.针刺组在造模的同时隔日针刺1次,共治疗12次.实验结束后用微循环显微测试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及下丘脑中VI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有增大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与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呈现缩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加快(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P<0.01).各组肺、肠、下丘脑3种组织中,肺中VIP的含量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中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下丘脑中VIP含量降低(P<0.05).结论:①肺病及肠,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正确性;②“尺泽”与“上巨虚”均可使病理刺激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且“尺泽”可显著减少下丘脑中VIP含量,提示“合主逆气而泄”可能存在高位中枢的参与和调控.

  • 通利大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全贞雪;钟相根;彭桂英;贾旭;马小鑫;刘晓辉;祝小惠;周晓卫;刘妙;刘蕾;李宇航

    目的:观察“通利大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从炎症调控角度探讨COPD“从肠论治”的效应机制.方法:用气管注射脂多糖加熏香烟联合造模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宣白承气汤及其拆方作为实验用药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肠组、治肺组及肺肠同治组.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纯净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中药,连续14d.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细胞)百分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CD+3/CD+8升高,CD+4/CD+8水平降低(P<0.01),CD+3/CD+4有降低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治肠组CD+4/CD+8升高(P<0.05).与治肺组比较,肺肠同治组的T淋巴细胞总数增加,CD+4/CD+8升高(P<0.05).结论:通利大肠,或在治肺的基础上增加通利大肠,可影响COPD模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亚群分布,减少CD+3CD+8细胞的百分比,调节T淋巴细胞总数和CD+3CD+4细胞与CD+3CD+8细胞比例,这可能是COPD“从肠论治”效应产生的作用环节之一.

  • 基于胃癌相关微生态变化探讨“脾胃-肠”轴的交互作用

    作者:李玲;伍志伟;刘永琦;何健新;骆亚莉;王凤梅;任春贞;卢志伟

    肿瘤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中胃癌的发病率在某些地方已居于肿瘤的首位.目前,有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病与肠道微生态紊乱有关,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维系小肠、大肠正常功能的核心要素和机体重要“功能器官”,也是反映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面镜子”.反之,若肠道菌群异常及菌群移位与胃癌等肿瘤、糖尿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化疗、手术等重大创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为后天之本”“脾与小肠相关”,故调控胃肠微生态平衡是中医药提高胃癌患者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胃癌 微生态 脾胃
  • 电针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炎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姚甲瑞;石现;胡森;钟毓贤;刘维维;赵莹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组,每组12只,后3组以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电针组于再灌注前30 min施电针(2.5 mA,2 Hz/100 Hz,0.5h)“足三里”穴治疗,假针组于相同时间内轻轻点刺体表双非经穴点(腹白线旁2 cm,约平剑突下5 cm水平),假伤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治疗.各组于再灌注1h、3h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检测肠组织含水率、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的变化.结果:再灌注1h、3h,电针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比模型组均明显减轻,肠组织含水率[(74.00±2.11)%、(78.78±0.80)%]比模型组[(80.69±1.66)%、(83.17±2.08)%]显著降低(均P<0.01);肠组织DAO活性[(68.83±4.31)U/L、(47.84±5.57) U/L]和IMBF[(152±5.8)PU、(139.8±6.1)PU]与模型组[(32.86±4.72)U/L、(17.01±2.96)U/L]、[(124.7±8.3)PU、(89.4±13.2)PU]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1);假针组肠组织病理、含水率、DAO活性及IM-BF则均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电针不仅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还能增加肠组织供血,并能保护由此受损的肠功能.

  • CaM/CaMKⅡ在脾气虚证大鼠脑肠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四君子汤干预效应研究

    作者:田茸;巩子汉;杨晓轶;朱立鸣;段永强;成映霞;杜娟;王燕

    目的:从CaM信号通路关键基因揭示脾气虚证发生及益气健脾法干预作用机制.方法:脾气虚证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阶段大鼠脑、肠CaM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aM/CaMKⅡ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并分析四君子汤干预效应机制.结果:从大鼠小肠组织看,脾气虚证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CaM/CaMKⅡ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经四君子汤治疗后明显降低;从大鼠脑组织看,脾气虚证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CaM/CaMKⅡ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经四君子汤治疗后明显升高.结论:脑肠微环境中CaM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基因CaM/CaMKⅡ的动态表达与脾气虚证形成有关,四君子汤通过影响其表达对脾气虚证起到时相性动态干预.

  • 电针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Caspase-3、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铁山;周明凤;楼新法

    目的:研究电针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期间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分别检测回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Bcl-2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①凋亡细胞检测显示,I/R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EA组凋亡细胞数较I/R组显著减少.②Caspase-3表达I/R组显著多于EA组和C组;Bcl-2蛋白的表达EA组显著高于I/R组.结论:电针通过抑制Caspase-3表达和促进Bcl-2基因表达,减少缺血再灌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肠黏膜损伤.

  •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脑肠CaM/CaMK Ⅱ干预效应研究

    作者:田茸;巩子汉;杨晓轶;朱立鸣;段永强;成映霞;杜娟;王燕

    目的:观察脾气虚证大鼠脑肠中CaM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时相性动态表达及四君子汤干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4,21,28 d)、四君子汤组(14,21,28 d),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苦寒破气法(大黄枳实厚朴制剂液7.5 g·kg-1 ·d-1)、游泳力竭法双因素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各四君子汤组造模7d后,继续造模的同时,以四君子汤20g·kg-1·d-1灌胃进行干预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小肠在不同时间阶段CaM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基因CaM/CaMKⅡ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以益气健脾法为指导的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大鼠的干预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脾气虚证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小肠组织中CaM/CaMKⅡ表达升高,海马组织中CaM/CaMKⅡ表达降低(P<0.05,P<0.01).四君子汤治疗后大鼠相对于脾气虚证大鼠,小肠组织中CaM/CaMKⅡ表达明显降低,海马组织中CaM/CaMKⅡ表达明显升高(P <0.05,P<0.01).结论:脾气虚证证候的形成有可能与CaM/CaMKⅡ在小肠组织中的高表达、海马组织中的低表达有关,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的治疗作用有可能是通过降低小肠组织并升高海马组织中CaM/CaMKⅡ的表达来实现的.

  • 针刺拮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作者:姚甲瑞;石现;胡森;钟毓贤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S),模型组(I/R),电针组(I/R+EA)和假针组(I/R+SEA),每组12只,后3组以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电针组于再灌注前30 min施电针(2.5 mA,2~100 Hz,0.5 h)“足三里”穴治疗,I/R+SEA组于相同时间内轻轻点刺体表双非经穴点(腹白线旁2 cm,约剑突下4 cm水平).各组于再灌注1h和3h后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检测肠组织含水率、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并用t检验法比较组间的上述参数差异.结果 I/R+EA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比I/R组均明显减轻.再灌注1h和3h,I/R+EA组肠组织含水率分别为(74.00+2.11)%、(78.78±0.80)%,比I/R组(80.69±1.66)%、(83.17±2.08)%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8.632、6.824,均P<0.01);与I/R组相比,I/R+EA组两时间点肠组织DAO活性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9.497、-16.027,均P<0.01);I/R+EA组两时间点IMBF均比I/R组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9.34、-12.007,均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I/R+SEA组肠组织病理含水率、DAO活性及IMBF则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44、-1.602;-0.946、-1.621,均P>0.05).结论 电针不仅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还能增加肠组织供血,并能保护由此受损的肠功能.

  •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肠组织的影响

    作者:钟毓贤;石现;杜明华;姚甲瑞

    目的 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肝肠组织血流量、含水率、血浆丙氨酸转移酶(ALT)、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40只3个月龄、体质量为(270±30)g的SD雄性大鼠,按其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将造模后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NT),立即补液组(IFR),电针非经穴延迟补液组(SEA/DFR)和电针足三里穴延迟补液组(EA/DFR),每组各10只.NT组造模后不做任何治疗处理;IFR组于失血后10 min即行补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EA/DFR组于失血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SEA/DFR组于失血后10 min电针非经穴部位.失血后3 h,EA/DFR组和SEA/DFR组均实施延迟补液.分别测定4组大鼠失血前30 min及失血后3 h和12 h,肝肠组织血流量、血浆ALT含量、肠组织DAO活性及肝肠组织含水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浆ALT、肠组织DAO、肝组织血流量、肠黏膜血流量、肝肠组织含水率均以x±s表示.上述各组间肝肠组织血流量、含水率、血浆丙氨酸转移酶、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比较时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失血后IFR组和EA/DFR组的肝肠组织血流量、肠组织DAO活性显著高于NT组(均P<0.05),肝肠组织含水率、血浆ALT显著低于NT组(均P<0.05),而SEA/DFR组与NT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失血后3 h,IFR组的肝肠组织血流量、DA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血浆ALT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均P<0.05),EA/DFR组血浆ALT水平显著低于SEA/DFR组(P<0.05),DAO和肠组织血流量显著高于SEA/DFR组(P<0.05),肝组织血流量与SEA/DFR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 失血后12 h,EA/DFR组和IFR组血浆ALT水平和肝、肠组织含水率均显著低于SEA/DFR组(P<0.05),肝、肠组织血流量和DAO均显著高于SEA/DFR组(P<0.05),而IFR组的血浆ALT显著低于EA/DFR组(P<0.05),肝组织血流量和DAO显著高于EA/DFR组(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肝肠组织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Orexin与胃肠活动的调节

    作者:闫洁;胡志安

    Orexin除了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外,还广泛分布于包括外周的胃肠组织,如胃肠神经丛和内分泌细胞等部位.Orexin在促进食欲的同时,还能通过中枢和外周途径调节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 肠壁隐睾症继发精原细胞瘤1例

    作者:陈大礼;潘敏鸿;张智弘;范钦和

    患者男性,35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有“鸡蛋”大小包块,无明显不适,近来发现肿块变大,伴乏力,偶有右侧腹部隐痛及黑便,体重下降4 kg.肠镜示(全结肠)距肛缘55 cm处有一5cm×8cm大小肿块,占肠腔2/3,黏膜呈磊石状;活检标本质地硬,易出血.镜下见黏膜慢性炎症,部分区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淋巴滤泡形成.追问病史14年前行“双侧隐睾切除术”.查体:下腹部两侧各见一个5 cm长陈旧性瘢痕.右下腹触及包块,5 cm ×8 cm大小.于全麻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探查肝、胃、胆囊、脾、网膜、腹膜、腹主动脉周围、盆腔未见明显异常结节;肿瘤位于回盲部升结肠,10cm×10cm×8 cm大小,侵犯浆膜,末段回肠无扩张但粘连较重.

    关键词: 隐睾症 精原细胞
  • 原发灶不明的无色素恶性黑色素瘤肠道转移1例报道

    作者:周晓峰;刘春艳;郭新建;巩莉娜;张易青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高度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且多发生转移.临床常见于皮肤和黏膜,可在黑色素瘤原发病灶切除数年后发生胃肠道转移.转移性MM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因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特异性,常延误诊断,生前被确诊者仅占MM患者的1.9%~4.4%[2].肠道转移性MM,术前诊断困难,术后靠病理明确.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无色素MM临床更少见,因缺乏色素病理诊断需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检测、临床病史及全身检查等相结合.本文报道1例原发灶不明的小肠及横结肠合并转移的无色素MM.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转移 诊断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休克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红;刘芳;张胜;马希刚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休克肠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CORM-2组及iCORM-2组(灭活型CORM-2组),每组各8只.CORM-2组及iCORM-2组干预药物均为5 mg/kg制作休克模型前1 h腹腔注射;各组于术后或制作休克模型24 h后留取回肠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Western-blot检测回肠组织ZO-1、Occludin、Claudin3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血D-乳酸及TNF-α 含量.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休克组大鼠回肠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CORM-2可明显改善休克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完整性.(2)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iCORM-2组的Claudin3、Occludin、ZO-1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CORM-2组仅Claudin3、ZO-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CORM-2组上述蛋白表达均高于休克组及iCORM-2组(均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iCORM-2组血D-乳酸及TNF-α 水平明显升高[D-乳酸(ng/mL)分别为139.49±28.83,135.75±25.19 vs 65.09±33.16;TNF-α(pg/mL)分别为358.60(314.18,395.73),312.25(275.75,345.40)vs 65.85(47.82,84.32),均P<0.05].CORM-2组血D-乳酸及TNF-α 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乳酸(ng/mL)75.65±34.14 vs 65.09±33.16;TNF-α(pg/mL)104.00(93.10,131.95)vs 65.85(47.82,84.32),均P>0.05].CORM-2组血D-乳酸及TNF-α 水平均低于休克组和iCORM-2组(均P<0.05).结论?CORM-2可减轻休克肠屏障损伤,并上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其抗炎效应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道的影响

    作者:车晋伟;胡森;耿世佳;吴静;王磊;杜颖;田易军;盛志勇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肠组织损伤的影响,为烧伤休克胃肠道补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38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沸水法(100℃,10 s)造成背部35%TBSAⅢ度烫伤.随机分为不复苏组(单烫组,n=8)、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lucose electrolyte solution)复苏组(GES组,n=10)、卡巴胆碱治疗组(CAR组,n=10)和GES+卡巴胆碱复苏组(GES/CAR组,n=10).两液体复苏组大鼠在烫伤后30 min将GES经十二指肠造口匀速泵入,按Parkland公式设定补液速率,即烫伤后第一个24 h补液总量4 ml·1%TBSA-1·kg-1,前8 h匀速补一半.CAR组和GES/CAR组大鼠在伤后30 min将CAR以60μg·kg-1溶于0.5 ml生理盐水中一次注入十二指肠.所有大鼠在烫伤后4 h处死,取空肠组织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0s)、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采用组间方差分析统计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 GES组的肠组织NOS、NO、TNF-α、MPO和血浆DAO水平与单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S/CAR组各指标较GES组均明显降低[NOS(1.276±0.39I vs.(1.818±0.436),P<0.01;NO(0.925±0.402)vs.(1.561±0.379),P<0.01;TNF-α(0.87±0.13)vs.(1.94±0.47),P<0.01;MPO(0.465±0.092)vs.(0.832±0.214),P<0.01;DAO(0.732±0.192)vs.(1.381±0.564),P<0.01],CAR组各指标也较单烫组和GES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烫伤休克大鼠肠内液体复苏时的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兴奋胆碱能神经N受体,抑制促炎因子释放的作用有关.

  • 高原低氧环境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永青;马全福;白谊涵;李燕宁

    目的:评价男性青年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后低氧环境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人群试验采用分组调查由平原入伍到高原地区的男性官兵1244人。其中A组486人,地区海拔2260~2800 m;B组675人,海拔3800~4300 m;C组83人,海拔>4500 m。对比分析各组消化系统症状反应及入住时间和海拔高度的关系。动物实验:将平原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平原兔48 h内直接迁饲到海拔4320 m地区后1 d、7 d和30 d组。各组宰杀后取胃、小肠组织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人群试验结果:血氧饱和度均值:A、B、C组分别为93.2%、88.14%、74.50%;B、C组中单项症状阳性率均高于A组,且呈骤升趋势;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黑便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恶心、腹胀、黑便等症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胃、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内血管充血明显,间质水肿,可见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结论从平原急进高原所致消化系统的低氧应激性症状反应与海拔高度成正比,尤其海拔 3800 m 以上地区的症状反应阳性率陡然升高,但随入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兔胃、小肠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充血水肿为主。

  •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分析

    作者:张红霞;葛勤利;万顺梅

    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18岁.主因上腹部胀痛、腹泻、纳差、乏力2周收住入院.人院前2周出现中上腹持续性隐痛,伴有腹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轻度乏力,偶有盗汗.

  •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

    作者:龚红霞;朱炯;殷焱;许建荣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小肠病变的CT表现,并与18例正常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8例肠壁和肠系膜有异常改变;6例肠系膜有异常改变,但肠壁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阴性.结论 CT可以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受累情况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68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