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笑气镇静下经鼻胃镜用于静脉麻醉高风险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郭瑾陶;刘香;刘治军;王晟;葛楠;王国鑫;孙思予

    目的 探讨笑气镇静下经鼻胃镜检查用于丙泊酚静脉麻醉高风险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157例患者分为笑气组80例和纯氧组77例,分别进行笑气镇静下经鼻胃镜检查和纯氧吸入下经鼻胃镜检查,检测仪监测2组患者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变化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填写患者和内镜医生有效性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内镜医生对操作过程的评价,分为平稳、一般、不平稳;患者感到操作过程的不适,分为轻微、中等、严重;患者对检查过程的耐受性,分为好、中等、差;患者是否愿意再次进行同样的操作,分为是、否,并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量表上标记医生和患者对检查过程的满意程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157例患者中有6例未能完成经鼻胃镜检查而剔除出研究(5例鼻腔通过困难和1例有少量鼻出血,其中笑气组2例,纯氧组4例),终151例完成了经鼻胃镜检查,并于术后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笑气组男37例、女41例,年龄16~88岁,平均67.7岁,ASA 1级7例,2级61例,3级11例;纯氧组男36例、女37例,年龄17~86岁,平均67.9岁,ASA 1级6例,2级57例,3级9例。2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ASA分级状况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笑气组检查时间124~316 s,平均200.1 s;纯氧组检查时间120 ~ 322 s,平均200.5 s。2组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笑气组医生评价操作过程平稳的比例、患者感到操作过程轻微不适的比例、患者检查过程耐受性好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纯氧组(P<0.05),医生评价操作过程不平稳的比例、患者感到操作过程严重不适的比例、患者检查过程耐受性差的比例明显低于纯氧组(P<0.05)。笑气组医生满意度VAS评分84分,明显高于纯氧组的70分(t=14.67,P<0.05);患者满意度VAS评分82分明显高于纯氧组的71分(t =11.56,P<0.05);笑气组89.7% (70/78)的患者愿意再次接受相同检查明显高于纯氧组的69.9% (51/73) (P <0.05)。结论 笑气镇静下经鼻胃镜检查对于丙泊酚静脉麻醉高风险人群是安全和有效的。

    关键词: 笑气镇静 经鼻胃镜
  • 非糜烂性食管炎放大胃镜图像特点的研究

    作者:关婧;龚伟;姚国和;潘德寿;姚永莉;宋于刚;姜泊;智发朝

    目的 通过高清晰放大胃镜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改变,探讨放大胃镜下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的细微改变及其对N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门诊就诊的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表现至少3个月的患者及正常志愿者,根据症状及内镜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48例、NERD组70例、糜烂性食管炎(EE)组70例和Barrett食管(BE)组48例。对所有病例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主要观察齿状线形态、黏膜小凹形态、贲门黏膜粗糙程度、齿状线下血管走形。比较各组之间差异,并采用优尺度分析NERD相关的放大内镜改变。结果 放大胃镜下NERD组的齿状线分布与EE组、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黏膜小凹的形态,NERD组与EE组、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贲门黏膜粗糙程度NERD组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线上血管走形NERD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EE组、B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优尺度分析与NERD相关的放大胃镜图像特点依次为:细直型和螺旋型的血管、短棒型小凹、平坦型黏膜、圆滑型和宽齿型齿状线、白色颗粒样增生的黏膜。结论 大部分NERD患者在放大内镜下具有特殊表现如黏膜表面浑浊、发白、粗糙不平,且一部分有白色颗粒样增生,血管扩张、呈螺旋型,延伸至齿状线下方区,可作为非糜烂性食管炎放大内镜下诊断提示。

  • 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临床表现及其消化内镜下特征分析

    作者:闫秀娥;周丽雅;林三仁;金珠;崔荣丽

    目的 总结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BD)的临床表现和消化内镜下特征。方法 对27例累及消化道的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累及消化道的BD以累及食管和回肓部为常见,分别为74.1%( 20/27)和59.3% (16/27);常见消化道外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85.2%)、生殖器溃疡(25.9%)、眼炎(7.4%)和皮肤损害(7.4%),消化道症状以胸骨后痛为主(48.1%,13/27);消化内镜下均表现为溃疡,多数溃疡底部不平,溃疡周边有炎性反应,完全型BD与不完全型BD内镜下溃疡特点相似;病理表现以典型小血管炎为主(44.4%,12/27)。结论 累及消化道BD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与累及部位不一定完全平行,少数患者以消化道表现为首发和唯一症状,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下病变有一定特点,消化科医师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消化道管壁及其周围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祥武;高山;廖晓锋;邢辉;易铁男;李泉;宁世清;张勤;梁晋军;聂世贵;韩芳;李建军;王合新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消化道管壁及其周围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EUS-FNA的133例患者(161处病灶)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61处穿刺部位中,实性病变142处,囊液性病变15处,胰腺囊实性病变4例。穿刺部位包括上消化道和直肠周围器官以及肛周疾病。161处病灶中,160处能作细胞学涂片(99.4%)。146处实性病变(包括胰腺囊实性病变4例),143处(97.9%)能作组织学切片,113处(77.4%)组织学切片能作免疫组化染色。19 G和22 G穿刺针比较以及不同部位间比较,穿刺物能作免疫组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病灶(<1 cm)能作免疫组化的比例明显低于较大的病灶(≥1 cm) (P<0.05)。细胞学涂片、组织学切片和病理诊断的比例分别为81.2%(120/146)、82.9% (121/146)和89.7% (131/146);穿刺针针号、病变部位等因素对确定诊断无明显影响,但小病灶(<1 cm)确定诊断的比例低于较大的病灶(≥1 cm)。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的吻合度较强(k=1.0,P=0.00);11例(42.3%)细胞学诊断不确定者可通过组织学确定诊断,10例(40.0%)组织学诊断不确定者可通过细胞学确定诊断。穿刺过程中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EUS-FNA对消化道管壁及其周围器官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操作简便很安全。穿刺针大小(22G和19 G)和穿刺部位对组织获得量以及确定诊断无明显影响;直径<1 cm病灶的组织获得量和确定诊断的比例明显低于更大的病灶。联合细胞学涂片和组织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余世界;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目的 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 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 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 15/17)、96.0%(48/50)、94.0% (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 (10/17)、84.0%( 42/50)、77.6%( 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 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对胰腺占位病变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燚;诸琦;龚婷婷;陈希;吴珺玮;黄佳;孙蕴伟;谭继宏;夏璐;吴巍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其准确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统计101例因胰腺占位病变行EUS-FN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大小、性状、穿刺时抽吸负压、穿刺次数、实时细胞学诊断、超声内镜类型、操作医师经验等10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EUS-FNA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1%,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65.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EUS-FNA穿刺阳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有病灶大小、病灶性状、抽吸负压、操作医师经验(P<0.05),EUS-FNA诊断准确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只有病灶大小(OR=1.984,95% CI:1.141~3.451,P=0.015),病灶每增大1 cm,其穿刺阳性的概率增加1.67倍,其穿刺诊断准确的概率增加1.83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US-FNA穿刺阳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病灶大小(OR =2.012,95% CI:1.394~2.906,P=0.000)和病灶性状(OR=10.218,95% CI:2.432~ 42.937,P=0.002),实性病灶穿刺阳性的概率为囊性病灶的10.2倍;EUS-FNA诊断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病灶大小(OR=1.984,95% CI:1.141 ~3.451,P=0.015)。结论 EUS-FNA是一项安全有效、特异度高的诊断手段,在胰腺占位病灶的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EUS-FNA穿刺阳性率及诊断准确率均与胰腺病灶大小呈显著正相关。胰腺实性病灶的穿刺阳性率显著高于囊性病灶。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胃镜特点

    作者:张月宁;金瑞

    近年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逐渐被临床接受和使用[1-2]。由于长期肝功能异常及急性应激,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伴恶心、呕吐,厌食、饱胀,腹痛、腹泻等突出且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2007年3月以来在我院住院并行胃镜检查的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胃镜下特点,现报道如下。

  • 内镜诊治残胃出血32例

    作者:李金鹏;沈磊;于红刚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因解剖学的改变易受到多种因素的攻击,导致残胃发生出血,甚至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的大出血,及时诊断和止血治疗是关键所在。我院消化内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内镜下直视止血技术共诊治残胃出血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肝内胆管结石十二指肠镜下治疗体会

    作者:文剑波;文萍;龚敏;韩明;李兴;付云辉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尽管目前在消化内镜、微创外科及传统手术方式改进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并有较大突破,特别是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确切,但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复杂而难治的非恶性疾病。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对5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网篮、气囊等取石器械取石治疗,报道如下。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过程中出血的诊治分析

    作者:金永军;杨关根;沈忠;肖石梅;陈锦华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肠黏膜病变可在内镜下得到满意的治疗,切除肿瘤的直径和深度不断的得到突破。当然,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过程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也明显的增加。我们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电热活检钳、钛夹等治疗ESD术中、术后引起的明显出血,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小丽;季峰;林琪;陈毅鹏;林建江;叶锋

    胃肠减压是临床上内科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有效的方法,传统鼻胃管置入对胃及近端小肠内容物的负压抽吸,达到引流减压从而阻断肠梗阻恶性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目的。然而,普通鼻胃管胃肠减压有效率不高,减压不彻底,复发率及需要手术解除梗阻的比例均较高。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作者:王蓉;王富文;华国安;朱军;姜新;赵美华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具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穿孔并发症相对较少,且保护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结直肠癌组织TROP-2基因mRNA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祁卫东;徐肇敏;范钰

    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故病死率很高。大肠癌转移的发生机理至今仍不甚清楚,如何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 胃镜取石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肝外胆管反复复发结石一例

    作者:黄润全;黄植强;杨育如;戚艮有

    患者女,45岁。12年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年前因胆总管多发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6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腹痛发热,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前后在多家医院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未行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病情虽有缓解,但患者生活质量差;4年前再因上腹痛4d入院接受治疗,B超示胆囊切除术后,左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大18 cm×11 mm,其他相关检查未发现阳性指征,终诊断为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胆肠吻合术后,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拟行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术,术前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胆肠吻合口位于十二指肠上曲部前壁近大弯侧处,吻合口处嵌钝—黑褐色结石,其下方见一大小约1.0 cm×1.5 cm×1.5 cm假憩室,内有数颗米粒大小结石,当即给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试行胃镜下胆肠吻合口结石取石术,如有可能直接入胃镜到胆管进行直视胃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术中尽可能将胆总管、左右肝管内结石取净(图1~4),耗时约90 min,直视下见胆总管及左肝管结石已取净,而右肝管仍余留部分结石,考虑结石过多难以一次性取尽,故拟5d后再次行经口胃镜下取石术,第2次术中见胆总管、肝管散布多个结石,用上一次方法反复碎石取石,将肝外胆管结石取尽,术中患者较安静平稳,期间有结石退出吻合口时牵拉疼痛不适,但能忍受,术后3d病情恢复满意出院,术后追踪近3年,未发作胆管结石腹痛,患者工作生活良好,无明显不适。

  • 内镜超声引导下支架植入引流术治疗盆腔脓肿一例

    作者:李少群;程天明;周丹;朱薇;智发朝;姜泊

    患者男,24岁,因下腹胀痛伴腹泻50余天入院。患者5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胀痛,解黄色稀烂便,每天5~8次,伴里急后重感,无脓血,自诉发热(体温不详),无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禁食、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好转。

  • 胃固有肌层内胃黏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孙柯科;胡萍萍;李小平;戴珍珍

    患者女,49岁,因反复进餐后上腹部胀痛半年要求行胃镜检查。门诊胃镜示(图1):胃窦大弯侧1.0 cm ×1.0 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虑为黏膜下病变。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示(图2):1.0cm×1.4cm大小胃固有肌层来源混杂低回声病变,考虑为异位胰腺,不除外间质瘤可能,建议密切随访。病理报告示:(胃窦)幽门腺黏膜慢性炎,幽门螺杆菌染色阴性。门诊按功能性消化不良予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对症治疗2周,无明显效果,遂收住入院进一步完善检查。

  • ERCP治疗十二指肠梗阻二例

    作者:姚炜;黄永辉;常虹;李珂

    晚期的胰头、胆管下端、壶腹周围肿瘤会导致胆道梗阻,同时也会引起十二指肠的梗阻,此类患者的姑息治疗需要同时解决胆道和肠道的梗阻,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介绍2例不同患者的治疗过程。

  • 内镜下肾上腺素减容法用于十二指肠巨大息肉切除一例

    作者:宋芳;张予蜀;袁捷

    患者男,77岁,因“间断解柏油样黑便2个月”以“上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贫血貌,余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9 g/L,红细胞:3.26×1012/L。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见—3.0 cm ×3.0 cm巨大息肉,几乎堵塞球腔,肿块表面绒毛状,有分叶,组织较硬,有出血(图1)。

  •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作者:胡可伟;张振玉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是一种与免疫相关,以嗜酸粒细胞浸润食管壁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过去人们认为EE是一种少见疾病,且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近年来EE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在欧美和亚洲均有报道。Prasad等[1]调查美国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过去30年人群中的EE发病率,结果显示有显著升高,从1991至1995年的每100 000人的0.35上升到2001至2005年的9.45。

  • 内镜下微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娟;朱惠明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镜下微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展迅速,多种内镜下微创手术方法应运而生。内镜下微创治疗GERD的技术综合起来分为3类,即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治疗、内镜下热能射频治疗、内镜下胃腔内缝合或折叠治疗。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些方法中有一些因为效果不理想、并发症较多等原因已经停止使用,如注射疗法中Gatekeeper、Enteryx等。

  • 环形切开联合圈套切除法处理结肠瘢痕组织处残留病变

    作者:令狐恩强

    内镜下切除后的残留病变一直是困惑消化内镜医师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病变位于瘢痕组织上,黏膜下注射病变局部不抬举,使用激光、微波、射频、电凝等损毁性方法,常常不能达到完全切除的目的,容易导致复发,如何能够更完整的切除病变,降低复发率。

  •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作者:季锐;李延青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争议和人群之间的差异

    作者:黄勤

    一、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澳大利亚胸外科医生Barrett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鳞状上皮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远端食管黏膜,原因至今未明。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这种化生的柱状上皮包括3种成份:黏液腺,黏液-泌酸腺,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上皮腺体[1]。

  • Barrett食管的内镜治疗

    作者:孙刚;杨云生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sus)是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癌变过程包括柱状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食管腺癌的阶段性改变。明确诊断的食管腺癌多数存活时间不到1年,放化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且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1-2]。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