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醋酸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小息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沙杰;朱明辉;凌峰;朱炳良;张卫群;秦幼娟;李学良;高峰

    目的 探讨醋酸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结直肠小息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行内镜治疗的122例261个肠息肉依次采用放大内镜(ME)、NBI-ME和醋酸联合NBI-ME模式观察病灶,保留图像.分别由3位有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专家)及3位无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非专家)独立观察图像,图像评估依据工藤腺管开口形态分型诊断标准.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放大内镜模式对结直肠小息肉诊断的准确性,并对各种放大模式下图像的清晰度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专家组ME、NBI-ME、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准确率分别为65.5%(171/261)、90.0%(235/261)、94.6%(247/261),非专家组分别为57.1%(149/261)、83.1%(217/261)、89.3%(233/261).专家组、非专家组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准确率明显高于NBI-ME(P均<0.05)和ME模式(P均<0.001).专家组、非专家组醋酸联合NBI-ME模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大于NBI-ME、ME模式(P均<0.001).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显示,专家组ME、NBI-ME及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Kappa值(95%CI)分别为0.578(0.508~0.648)、0.669(0.599~0.739)、0.940(0.870~1.010),非专家组分别为0.476(0.406~0.546)、0.534(0.464~0.604)、0.830(0.760~0.900);醋酸联合NBI-ME模式一致性好.结论 醋酸联合NBI-ME对结直肠小息肉性质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高.

  • i-Scan电子染色技术在筛查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秋敬;林香春;吴静;王沧海;刘红;刘揆亮

    目的 探讨内镜i-Scan模式在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至12月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观察右半结肠后,分别采用白光模式(白光组,93例)及i-Scan模式(i-Scan组,96例)再次观察右半结肠,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结果 两次检查i-Scan组人均息肉检出数显著多于白光组(1.469比1.011,P=0.028),第2次退镜多检出息肉的患者多于白光组[37.5%(36/96)比22.6%(21/93),P=0.025],能够检出更多直径<5 mm的息肉[84.0%(42/50)比58.3%(14/24),P=0.016].i-Scan组人均腺瘤检出数量多于白光组(0.979比0.624,P=0.039),第2次退镜多检出腺瘤的患者多于白光组[24.0%(23/96)比11.8%(11/93),P=0.030],两组多检出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组与白光组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61.5%(59/96)、48.4%(45/93)(P=0.071),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7.9%(46/96)、35.5%(33/93)(P=0.083).结论 内镜i-Scan模式可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并提高多发息肉及腺瘤患者息肉样病变的检出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

  • CT门脉成像联合内镜超声指导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素萍;薛迪强;丁光荣

    目的 探讨CT门脉成像联合内镜超声指导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内镜下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3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65例.试验组患者用CT门脉成像评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数量和静脉曲张的程度,再行内镜下治疗;第二次治疗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评估食管旁及穿支静脉情况,再治疗.对照组直接进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范围及程度,根据经验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试验组终完成治疗及随访的患者共62例,对照组63例.平均治疗次数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3.00±0.76比5.63±0.92,P=0.000),静脉曲张消失时间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7.25±1.16)个月比(8.88±1.64)个月,P=0.039].静脉曲张复发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6%(1/62)比12.7%(8/63),P=0.040].胸腔积液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62)比9.5%(6/63),P=0.04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7.4%(17/62)比58.7%(37/63),P=0.003].结论 CT门静脉成像联合内镜超声指导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有效.

  •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作者:嵇梦玥;史冬涛;胡端敏;张德庆;李锐;吴兵;陈卫昌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中区人民医院3家医院从2008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3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31例患者中16例行局部切除术,15例行肿瘤根治术,两种术式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15/16)比73.3%(11/15),P=0.135].局部切除术组中口服伊马替尼与不口服伊马替尼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3/4)和100.0%(1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肿瘤根治术组中口服伊马替尼与不口服伊马替尼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66.7%(4/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79).局部切除术组与肿瘤根治术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5/16)比53.3%(8/15),P=0.213].结论 直肠间质瘤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对患者生存情况及术后复发无显著影响;口服伊马替尼与否对患者的生存情况无明显影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吴露;周巍;邓云超;杨冬梅;吴练练;魏肖;蒋泽营;于皆平;于红刚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作者:高千惠;孙明军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结直肠癌筛查发现的7408例肠道病变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分析

    作者:曹泮悬;沈永洲;黄彦钦;姜春晓;马浩清;王征远

    目的 探讨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为结直肠癌早期临床诊断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07至2012年海宁市32万余40~74岁目标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对筛查检出的肠道病变进行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类型等分析探讨.结果 共完成初筛286470例,顺应率88.96%;完成结肠镜检查29069例,检出肠道病变7408例,检出率25.48%;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32.62%比19.48%,P<0.001);40~49岁组检出率18.30%,70~74岁组检出率35.06%,显示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01).7408例肠道病变中,左半结肠约占69.40%,多发性病变占37.23%,>1.0 cm病变占19.60%.检出结直肠癌205例(早期癌161例、中晚期癌44例),进展期腺瘤1365例,早诊率为97.20%.手术切除的5030例病变病理提示腺瘤型及以上病变所占比重大(63.00%).直径>1.5 cm病变癌变率为34.08%.结论 在高危人群中男性肠道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所占比重高.

  •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在声带白斑及食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瑞军;汪嵘;陈星;张浩杰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电子染色技术(FICE)在声带白斑及食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常规电子喉镜检查疑诊声带白斑的50例患者,利用FICE行声带与食管的精细检查,评估FICE对声带白斑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常规喉镜检查发现病变50处,FICE发现病变52处.FICE模式与白光模式对声带病变表面毛细血管形态评分和病变边界清晰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声带病变性质的诊断,FICE放大内镜模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白光模式[89.4%(42/47)比68.1%(32/47),P=0.01].50例可疑声带白斑患者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者31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3个月后复查,声带白斑减轻16例,消失13例,无明显变化者2例.结论 FICE在声带白斑病变的诊断方面,较常规电子喉镜及普通白光胃镜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内镜纳米炭标记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判断及手术的价值

    作者:李海涛;林燕;王雯;王蓉;张观坡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行内镜注射纳米炭标记对疗效判断及后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5.8±12.5)岁.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均接受内镜下标记,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于肿瘤病灶肛侧距肿瘤边缘1 cm处前、后、左、右4个象限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多点注射纳米炭混悬液(5 mg/处)进行标记;标记后经新辅助放化疗+休息时间共5~11周,平均(8±2)周后,再行外科手术.观察内镜纳米炭标记在判断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术中情况及手术保肛率等变化的效果.结果 内镜纳米炭标记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0±3.5)min,未见不良反应,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全部缩小,其中完全消失7例,占38.9%;病理完全缓解6例,占33.3%;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5~10.0 cm,平均(6.4±1.8)cm.术中肠管外可见100%病灶黑染,位置清晰,部分区域淋巴结黑染;行保肛手术8例,手术保肛率44.4%.结论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行内镜注射纳米炭标记既可更好地判断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又有助于手术精准定位,示踪淋巴结,且染色效果持久,有利于后续外科手术或随访观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在胆管造影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含视频)

    作者:郑汝桦;曹俊;姚玉玲;邹晓平;王雷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EUS-BD的1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分析术式、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性及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16例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4.1%(16/17).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超声引导下肝胃吻合术12例;内镜超声引导下顺行金属支架置入术2例;内镜超声引导下会师术1例;内镜超声引导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手术成功的16例患者术后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临床有效率94.1%(16/17).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5例,胆漏2例,气腹、十二指肠穿孔1例.16例患者术后随访14~390 d,有2例患者术后1个月因原发病加重死亡,另有2例患者术后再发黄疸加重,循原途径更换支架后,胆红素再次下降.结论 EUS-BD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有效率均较高,可作为ERC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 109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作者:张玲;木尼拉·买买提;高峰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约70%的结直肠癌由腺瘤-癌途径发展而来,约30%的结直肠癌由锯齿状途径转变而来[1-3]. 锯齿状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及锯齿状腺瘤. 锯齿状腺瘤是锯齿状息肉的一种亚型,又可进一步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 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与无蒂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SSA). 通常认为增生性息肉无恶变倾向,TSA有低度恶变倾向,而SSA则有较高的恶变倾向.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本研究对我院结直肠锯齿状腺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医疗意外保险对消化内镜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践

    作者:段满荣;冀明;崔玫;王蒂楠;赵志海

    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和病情进展的不确定性,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医疗意外. 早在2005年,医疗意外保险就曾在我国有过相关尝试[1] ,但由于部分医疗机构违规利用工作便利帮助保险公司推销产品,严重损害了患者利益并造成不良舆论影响,医疗意外保险在原卫生部于2008年发布通知暂停后一度销声匿迹[2]. 直到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消息称将协同保监会、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医疗意外保险,部分医院重新开始推行此项工作[3].

    关键词:
  • 张氏剥离刀与远视距法在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国;许晶;陈月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其所用刀具主要有日本的Dual刀、IT nano刀、IT2刀等[1]. 这些刀具在食管ESD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部分ESD中使用仍有困难,有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2] ,且需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为此,笔者设计了一款国产新型内镜黏膜下剥离刀——张氏剥离刀,结合笔者提出的远视距法ESD( far away view of ESD,FV-ESD) [3] ,初步应用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作者:冯春;张旭;张群超;江泳;关玉龙;周平红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临床多用于治疗胆总管疾病, ERCP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1].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是影响ERCP 插管成功的因素之一[2].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周围3 cm以内的憩室,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十二指肠局部肌层缺陷所致肠壁局限性向外呈袋状突出的疾病[3].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发生导致乳头开口位置发生变化,增加了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难度[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行ERCP 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资料,探讨ERC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憩室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 胃镜发现空肠起始部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作者:郑迎春;张志成;史方玉;何碧瑜;林崖;何彩虹;覃华

    患者女,24岁,因"呕血、黑便伴头晕、乏力1 d"入院.患者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2次,为鲜红色血液,每次量约100 mL,黑便4次,每次量约200 mL,伴头晕、乏力. 既往无肝炎、结核等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75/48 mmHg (1 mmHg=0. 133 kPa),面容苍白, 心率125次/min,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55 g/L,红细胞计数3. 1×1012/L,血小板计数302×109/L,白细胞计数12. 3×109/L,红细胞压积22. 4%,凝血功能、肝功能正常,乙肝及丙肝均为阴性,大便潜血(+++) ,血尿素氮10. 25 mmol/L,肌酐65 μmol/L. 入院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失血性贫血(重度). 入院后禁食水,予以扩容、止血、抑酸及生长抑素等治疗,输注同型浓缩红细胞悬液4 u、血浆400 mL. 输血后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2 g/L,12 h后复查血红蛋白38 g/L,遂再次紧急输血后于手术室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行急诊胃镜检查. 术中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咖啡色液体存留,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见少许新鲜血液存留,继续进镜至空肠上段,距离屈氏韧带约10 cm处见一2. 0 cm×2. 0 cm半球形隆起,表面见喷射样性出血,考虑空肠上段间质瘤并出血可能,以钛夹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图1). 与家属沟通后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空肠)间质瘤.

    关键词: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固定器植入综合征一例

    作者:胡朝;韩泽民;高佳骏;李杏;张熳;张丹;周汝玲;何湘军;智发朝

    固定器植入综合征( buried bumper syndrome,BBS)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造瘘管内固定器嵌入胃壁或从胃壁脱出的一种病理状态[1] ,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出血、穿孔、腹膜炎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BBS的发生与造瘘管内、外固定器之间的张力过大有关.

    关键词:
  • 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回肠巨大柿石一例

    作者:席筱厚;卢王;窦唯佳;王旭霞;赵曙光;刘震雄;赵保民;王景杰;秦明

    柿石症是指食入的植物纤维(柿、黑枣等)未被消化而长期凝结形成异物团块造成胃肠道炎症、梗阻等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疾病[1]. 柿石多见于胃,但有少数柿石可进入小肠,如无法自行排出,易造成小肠梗阻,内科保守治疗方法效果差,常需外科手术取石[2-3]. 我科在双气囊小肠镜下成功取出小肠内嵌顿巨大柿石1例,避免了患者手术治疗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作者:时强;徐晨;韦烨;姚礼庆;周平红;钟芸诗

    患者女,55岁,因反复排黏液血便1个月余就诊,便中带黏液及少量鲜血,大便次数也较前增多. 在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新生物,病理为炎性坏死组织中黏膜腺体无异型,散在淋巴细胞成分,见个别核分裂像,淋巴系统病变不能排除. 患者来我院行胸、腹、盆腔CT检查提示直肠中段右侧壁见2. 3 cm×3. 0 cm软组织影突入腔内,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其他部位未见异常;行盆腔MRI检查提示直肠局部肠壁增厚呈团块状改变,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予患者肠镜检查并活检,检查中发现直肠距肛缘8 cm可见一3. 5 cm大小肿块,边界清晰,表面部分区域糜烂,肿块旁见一1. 5 cm黏膜下隆起,与普外科医师讨论后,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在肠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变完整切除后送病理.

    关键词:
  • 小肠海绵状脉管瘤并出血一例

    作者:杨维忠;崔光锐;温必盛;蔡仁颂;刘梦诗

    患者女,44岁,因"间断黑便1个月余,加重伴头晕、乏力1周"入院. 患者1个月前出现间断黑便,呈条状,每日2~3次,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64 g/L,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当地医院予输注红细胞悬液、抑酸、补液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柏油样便,每日2~3次,量中等,伴头晕、乏力,无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至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腹平软,无压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3 g/L、血小板 363 × 109/L. 大便常规:棕黄色,隐血试验(++).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13. 3 s,纤维蛋白原1. 9 g/L. 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血脂、心肌酶谱正常. 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正常.

    关键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确诊双胆总管畸形一例

    作者:张丽杰;张晓霞;赵薇巍;彭丹;张厂;王林恒

    患者女,41岁,因"持续性上腹痛12 h"收入我院外科.既往卵巢囊肿切除术史7年. 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 2℃,血压128/87 mmHg(1 mmHg=0. 133 k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腹软,上腹压痛,拒按,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墨菲征(-),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3次/min.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7. 5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 9%、血红蛋白 126 g/L、谷丙转氨酶 59. 2 U/L、谷草转氨酶 40. 7 U/L、血淀粉酶1051. 0 U/L、总胆红素22. 00μmol/L、直接胆红素 4. 32μmol/L、间接胆红素17. 7μmol/L. CT腹部平扫: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略扩张.MRCP(图1A):考虑胆总管下段、胆囊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炎可能;胆囊管低位、远端与胰管汇合于十二指肠壶腹部,考虑变异可能,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

    关键词:
  • NOTES新发展与新NOTES

    作者:王东;李兆申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指内镜经过食管、胃、直肠或者阴道等人体自然腔道进入胸腔或腹腔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手术. 自2004年Kalloo等[1]于猪模型上实施了首例经胃腹腔探查术开始,迄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期间NOTES经历了初的研究热潮和现在的默默无闻. 目前NOTES发展缓慢,无论从文章发表、器械研发还是学术关注度上都全面降温,NOTES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而与此同时,以ESD、EUS为代表的消化内镜技术却经历了发展快的时期. 人们不禁要问:NOTES 有无价值?NOTES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关键词:
  • 水下内镜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杨勤钰;祝荫

    研究显示结肠镜插入过程中辅助注水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对麻醉的需求明显低于常规注气法,但退镜时往往需再吸去肠腔内残余水份并注入气体,以方便观察及实施内镜下治疗[1-2]. 2012年美国学者Binmoeller等[3]首次提出了一种非注气状态下的水下内镜切除技术,近几年来该技术已逐步被用于食管、胃肠道的内镜微创治疗当中,现就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的诊断方法

    作者:郝璐;廖专;李兆申

    目前,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urgs,NSAIDs)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抗血小板治疗使患者获益[1-2]. 小剂量 NSAIDs(如阿司匹林75~150 mg/d)广泛用于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如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或脑缺血、外周动脉疾病、房颤等[3];对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更为重要[4]. NSAIDs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但同时抗血小板治疗也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联合用药时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更为严重. 对消化道黏膜损伤和出血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查、对出血点进行准确定位,是有效治疗消化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的关键. 本文将对 NSAIDs 和DAPT药物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在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董培雯;王一平;吴俊超;杨锦林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已成为趋势. 根据治疗原理分为机械性切除及以物理化学技术为主的治疗技术,前者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后者包括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动力治疗等[1-4].RFA用于治疗消化道病变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 鉴于我国食管鳞癌高发,我们对内镜下RFA在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作一全面的总结.

    关键词:
  • 内镜下胃肠壁缺损封闭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西;陈明锴;吴楠楠;王芳;张静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概念先由 Kalloo 等[1]提出. 此概念具有利用内镜技术建立短通路直达病灶部位的核心特征. 近10 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NOTES很大程度丰富了消化内镜与微创手术领域. 然而致力于追求治疗微创化和体表无痕化目标的NOTES仍有许多限制,其主要限制之一是缺乏空腔脏器腔外通道安全便捷的闭合技术. 先进的腔内或经腔道内镜手术都需要一个安全可靠并且持久的缺损封闭和组织缝合技术来恢复胃肠道的完整性,以避免胃肠液持续流入腹腔增加细菌污染和腹膜炎的风险. 为了解除这一限制,各种新兴的内镜工具和技术被开发,运用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 )和内镜全层切除术(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等NOTES操作造成的黏膜缺损的关闭.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文献检索,我们回顾了当前已成熟及未来有望解决 NOTES 中胃肠壁缺损的闭合技术方法.

    关键词: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