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快速康复护理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雪萍;刘一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身体恢复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康复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0、5.26、6.31; P<0.05);康复组患者康复训练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6、5.48、3.26;P<0.05);康复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6.00%高于常规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促进其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孙畅;谢志练;陈维超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LST患者,随机分为ESD组和对照组,各30例.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63.2±24.0)min、住院时间(15±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36.0)min、(2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术后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2 cm病变、创伤小、恢复快,能够大限度避免病变残留,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维超;谢志练;徐春香

    目的 研究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转外科手术概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治疗时,观察组转外科手术的概率为8%,对照组为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组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仅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还可有效减少术后肿瘤局部的复发.

  • 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在大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书香;王艳红;赵春倩;张萌

    目的:探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在大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69例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的大肠疾病的效果。结果69例双镜联合治疗患者,术前评估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结肠镜、活检病理、靛胭脂染色、NBI、超声内镜、腹盆腔CT检查后,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36例,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28例,共9例追加了腹腔镜根治术,内镜和腹腔镜同时治疗5例。术后病理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癌15例(16.5%),脂肪瘤7例(7.7%),间质瘤3例(3.3%),类癌5例(5.5%),囊腺瘤1例(1%)。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无1例转移、复发。结论采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单纯内镜下切除困难的大肠疾病,定位准确,治疗安全,复发率低。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评估

    作者:肖龙;陆志平;黄国进;王斌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LST患者4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ESD组16例给予ESD治疗,EMR组28例给予EMR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ES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完整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复发率明显低于EMR组,均P< 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若LST病灶>2mm可选择ESD,虽然手术时间较长,却能更彻底的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5例护理体会

    作者:李洁凌;吴振华;陈赞雄;张国彩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方法:符合大肠侧向发育肿瘤35例,为35处病灶,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较大病灶分期进行,间隔期2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35例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5例完全切除率为100%.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安全,彻底.术中、术后护理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断和治疗价值

    作者:闫振坤;李颖;张金萍;孙旭;李长锋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指肿瘤直径大于10 mm,而且呈侧向扩展而不是垂直上下生长的大肠表浅型病变〔1,2〕,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探讨LST的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治的意义。

  • 马齿苋汤保留灌肠配合内服中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王晓东;温福兴;宋莹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中药处理,对防止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94例基底部直径2~3.5 mm的LST行ESD治疗,于术后禁食,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发生腹痛、便血等不良反应.其中52例作为试验组给予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42例作为对照组.评价2组疗效标准.结果第1周,试验组痊愈率28.85%,总愈合率61.54%,高于对照组的7.14%和35.71%(P<0.05);第2周,试验组痊愈率64.46%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第3周,试验组痊愈率86.54%,总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和90.48%(P<0.05).结论该中药疗法对ESD术后溃疡愈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作为大肠ESD术后常规治疗手段.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相关风险因素研究

    作者:朱良亮;单永琪;闫飞虎;王振;于恩达

    目的 明确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索与其癌变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符合LST诊断标准的患者及同期隆起型腺瘤(protruded-type adenoma,P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LST及其亚型与PA对照分析其临床特点与癌变风险因素.结果 LST组患者共422名,病变439处;PA组患者共432名,病变465处.LST-G、LST-NG和PA的癌变率分别为7.72%、11.69%和2.58%.经回归分析研究LST和PA癌变的风险相关关系,发现形态学分型、发病部位和息肉直径3个因素是LST癌变的相关风险因素,形态学分型为LST-NG、病变位于左半肠及病变直径越大癌变风险越高;患者年龄、发病部位、息肉直径3个因素是PA癌变的相关风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病变位于右半肠及息肉直径越大则癌变风险越高.结论 LST与PA相比存在更高的恶性潜能,尤其是LST-NG;LST与PA的癌变风险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提示LST与PA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癌变机制.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刘振鹏;邓宏炬;梁秀兰

    目的 探讨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优化混合的黏膜剥离术(OH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4例大肠LST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比较EPMR、OHESD、ESD、EMR四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与穿孔情况.结果 EMR组、EPMR组、OHESD组和ESD组操作时间依次为(36.0±1.7)min、(38.0±6.9)min、(71.0±4.2)min、(120.0±35.0)min,ESD组显著长于另外三组(P<0.05),OHESD显著长于EPMR组和EMR组(P<0.05).OHESD组、EPMR组和EMR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和术后迟发性出血.ESD组有6例出现较明显的术中出血,1例出现穿孔.结论 ESD操作过程中,若剥离困难,建议不要强行ESD,及时改行EMR切除.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内镜诊治

    作者:徐秋萍;吴兵;沙莎;金雪琴;孙英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urs in colorectum,LST),是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kudo sinea)[1]首先提出的一类起源于大肠粘膜的平坦隆起型病变,因其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更易癌变,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收集我院内镜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诊治的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21例,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作者:高千惠;孙明军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c-Myc、p53和Ki-67在不同形态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意义

    作者:钟选芳;张晓慧;甘爱华;许岸高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 yc、p53蛋白和Ki‐67抗原在不同形态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中的意义。方法检测42例颗粒型LST (LST‐G组)、16例非颗粒型LST (LST‐NG组)和62例隆起型腺瘤(隆起型腺瘤组)中c‐Myc、p53和Ki‐67表达情况,分析其与LST 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与LST‐G组和隆起型腺瘤组比较,LST‐NG组c‐Myc阳性表达率低,而p53阳性表达率高(P<0.05)。三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Myc和 p53的阳性表达与LST 的形态分型有关( P<0.05),Ki‐67阳性表达与 LST 的形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不同形态的LST 中,c‐Myc、p53和Ki‐67表达不同,提示不同形态的LST 存在不同的基因调控机制。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新颖;姜泊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由于其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因此,日本学者将之单独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LST与大肠癌有关,故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本文作者就其流行病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

    作者:杜莹

    随着临床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认识水平的提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内镜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技术.自2007-10起,笔者所在医院采用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9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1例

    作者:钟碧波;钟芳

    目的 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征,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的463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发现病灶后均进行黏膜染色,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分析及随访结果.结果 4636例患者共检测出LST 32处,其中颗粒均一型10个(46.6%),结节混合型15个(25.9%),平坦隆起型6个(18.1%)、假凹陷型1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46.8%),乙状结肠6个(19.7%),降结肠5个(15.6%),横结肠3个(0.09%),升结肠3个(0.09%).病理检查:32处病变中,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有3例合并早期癌变,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sm1癌.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肠肿瘤,不同于一般的腺瘤,需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结合染色内镜,对LST进行内镜下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练志威;钟选芳;张晓慧;许岸高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平坦型病变,与大肠癌关系密切且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可能与其病变的生长方式、癌变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大肠隆起型腺瘤有关,具体主要涉及到癌变途径、癌分子机制、生长模式调控等内容.鉴于大肠LST癌变率高,内镜医师应该更加关注及重视此类型病变,对其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对侧面探索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降低大肠癌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膜表面Galectin-1抗体阻断对黏附LST-R1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童华生;赖晓嵘;张亚历;姜泊;宋云峰

    目的 观察细胞膜galectin-1抗体阻断对黏附LST-R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alectin-1在LSTR1细胞的表达.galectin-1抗体预孵LST-RI细胞后种植于Ⅰ型胶原(20 μL/孔)包被的48孔板中,流式细胞仪检测黏附LST-R1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galectin-1表达于LST-R1细胞膜表面,galectin-1抗体预孵LST-R1细胞后结合率为(67.2±6.73)%.galectin-1 抗体阻断组黏附细胞呈不规则角形,而对照组黏附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黏附LST-R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6±0.89)%和(8.61±1.23)%.结论 LST细胞黏附至细胞外基质后,膜表面galectin-1可促进黏附细胞凋亡增加,表明膜表面galectin-1可能参与了LST病变侧向扩散非侵袭性生长特性的形成.

  • Dual 刀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曹新广;郭长青;余娟;张延祯;王福让;程艳敏;孙田园;陈小兵;陈贝贝;李建生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指直径10 mm 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可在3 a 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都可作为内镜下治疗此类病变有效的手段[2],尤其是 ESD 治疗消化道较大病灶具有很多优势[3]。已有多种高频电刀应用于ESD,如针状刀、IT 刀、Hook 刀、Flex 刀、三角刀等,这些高频电刀各有所长,也存在一些缺点,很多情况下需综合使用。 Dual 刀是从2009年开始临床应用的一种内镜切开剥离刀,它可以完成 ESD 治疗的全部步骤,而且具有安全、有效、减少附件使用的优点。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作者单独应用 Dual 刀切除40例大肠 LST,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55例

    作者:吴振华;陈赞雄;李秋仪;张国彩;车小梅;曾智华;杨成海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内镜技巧.方法 对55例(55处病灶)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大病灶分期进行,间隔期2个月,术后内镜随访6~12个月,记录每次内镜结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55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均经初次或再次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安全,彻底,不易复发;内镜黏膜切除技巧是治疗关键.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