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大肠镜技术在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王烨;李志霞;安大立;韩加刚;高庆云

    目的探讨应用放大肠镜鉴别及治疗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的78个病灶进行染色后放大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了同步pit pattern诊断.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后,将放大肠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放大肠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2%,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85.7% .肠镜下对70个良性病变进行了同步微创治疗,并为决定其他8个病灶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通过放大电子肠镜对病变表面的腺体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分型准确,是及时鉴别大肠病变中肿瘤与非肿瘤的良好诊断方法.利用内镜可以完成对绝大部分病变的同步、微创治疗.

  •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作者:高千惠;孙明军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艳;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疾病之一.目前,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活检是诊断CAG的金标准,不过普通内镜诊断CAG的符合率差异较大.富士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通过计算机模拟色素内镜,增强了胃肠黏膜表面对比度,联合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类型和毛细血管网结构,从而可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分别应用3种内镜模式对单纯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旨在评价FICE内镜诊断CAG的临床价值.

  • 高清窄带成像内镜及色素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作者:刘辉;田字彬

    目的:探讨高清窄带成像内镜( NBI)及色素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86枚,应用高清窄带内镜观察其黏膜表面毛细血管形态(CP)和色素内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PP),预测息肉的类型,并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清窄带成像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78.8%,准确度为80.2%,阳性预测值为86.0%,阴性预测值为72.2%。色素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84.8%及准确度为83.7%,阳性预测率为89.8%,阴性预测率为75.7%。两者对大肠肿瘤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高清窄带成像内镜及色素内镜,均能高度准确预测大肠肿瘤的病理类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放大肠镜在结直肠平坦型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樊锦河;钱俊波;李玉明;王亚民

    目的 探讨放大肠镜在结直肠平坦型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对87例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黏膜染色后的放大观察,按工藤( KUDO)分型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诊断,同步对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标本送病理检查,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平坦型病变87例,其中炎性病变27例,增生性病变13例,管状腺瘤13例,绒毛状腺瘤24例,混合型腺瘤6例,结肠癌4例.非肿瘤性痛变腺管开口以Ⅰ、Ⅱ型为主,瘤性病变以Ⅲ、Ⅳ、Ⅴ型为主,其中ⅤA常为早期癌,ⅤN为浸润癌.对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未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放大肠镜观察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腺管开口,对于判断瘤性、非瘤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镜可以完成对大部分病变的同步、微创治疗.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意义及诊治

    作者:姜泊;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周殿元

    背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测向发育型肿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并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病变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及粘膜染色方法在近一年共共检查2920名患者.结果:发现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共26个病变.其中颗粒均一型11例,结节混合型15例,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为60X72mm,小为11X12mm;11~20mm有6个;21~30mm:9个;31mm以上有11个病变.在26例病变中,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61.54%(16/26);表现为VA型腺管开口的LST的3例患者,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7例表现为IIIL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例,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6例病变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EMR或EPMR切除治疗.全部病例末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LST的临床检出必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对有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必须进行粘膜染色,以发现病变.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IIIL型,而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一但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已经表明有癌变发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作者:姜泊;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周丹;万田谟;周殿元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LST的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并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目前大肠LST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2000年12月~2001年10月作者所在医院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5例大肠LS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该25例病例共发现26处病变,内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1处,结节混合型15处;病理检查发现粘膜内癌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大小11~20 nm 6处,21~30 mm 9处,31 mm以上11处,其中大者60 mm×72 mm,小者11mm×12 mm.26处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以Ⅳ型为主,占61.54%(16/26);VA型2处,与另1处Ⅳ型共3处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ⅢL型8处,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5例病例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粘膜剥离或分片粘膜剥离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姜泊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