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式”内镜发现早期胃癌

    作者:任宏宇

    目前,胃癌仍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胃癌治疗的预后很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1%,而早期胃癌治疗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84%~99%.胃癌维持在早期阶段的平均时间约44个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色素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窄波成像内镜以及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的相继出现和使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

  • 电子内镜窄带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王功华;张平

    通过介绍窄带成像技术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图像处理装置、冷光源及放大内镜的配置和技术参数.总结出窄带成像系统区别于普通电子内镜系统的滤光片、放大内镜、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关键技术,并分别对各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为医院购置和决策时提供指导作用.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司望利;王田芳;庄坤;鱼军;左利平;杨振威;张宁霞;方亚利

    从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 NBI-ME)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早期胃癌类型的诊断价值、确定肿瘤边界及浸润深度以及诊断早期胃癌中的应用五个方面,分析论述其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色素内镜、放大内镜与黏膜pit pattern分类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贵生;龚均

    随着放大内镜及高分辨内镜的相继出现,结合色素内镜技术,可以较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微细结构,使内镜下较准确地预测病变组织学成为可能.本文就近几年来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早期大肠癌染色与放大内镜诊断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相关研究

    作者:孙亚新;韩秀文;徐岩;张秀芝;赵锦玉;贺杰;陈红玉;郭英慧;付秀清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染色与放大内镜诊断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治疗价值.方法利用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并经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诊断.对侧向生长型(LST)及凹陷型早期大肠癌行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结果 32例早期大肠癌中粘膜内癌17例,粘膜下浸润癌15例,病变大为42mm×58mm.内镜下呈隆起型19例,凹陷型5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5例.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Ⅳ型1例,Ⅲs型2例,Ⅴ型29例.治疗采用内镜下单纯电切或电切+肠段切除术13例;EMR或EPMR19例,18例切除标本未见癌组织残留.内镜完全切除率93.7%(30/32).术中出血5例,经内镜止血,1例用钛夹缝合止血.1例EMR治疗6个月后复发.结论染色与放大内镜有助于早期大肠癌诊断,Ⅴ型腺管开口为其重要特征,EMR或EPMR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筛查诊断的影响

    作者:朱龙洋

    目的 探讨蓝激光成像(BL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筛查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使用普通白光内镜筛查出的115例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患者,分别使用白光单独放大与BLI-contrast放大方式进行检测,观察不同内镜放大方法下病变形态与病理诊断的关系、不同内镜放大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情况.结果 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外,其余类型的不同内镜放大方法下病变形态与病理诊断的关系、不同内镜放大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筛查诊断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的提升筛查诊断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洪静;冯珍;程中华;荆佳晨

    目的 探究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就诊的人群的资料,共计243例.经过受试人员同意后对患者行白光胃镜检查,之后再对患者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采集可疑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243例受试人员中,行常规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内镜下存在有可疑病灶,经胃镜下多点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萎缩性胃炎226例;早期胃癌17例.普通白光胃镜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4.7%(214/22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29.4%(5/17);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9.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88.2%(15/17),两组检查方法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白光胃镜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2%、53.5%、25.3%、97.4%、54.0%,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8.2%、99.4%、97.3%、94.3%、97.0%,后者准确性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且对早期胃癌患者检测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可执行性强,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的进行.

  •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形态学观察

    作者:汤红玲;吴建维;雷艳;林丽嫚;金玉珍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学检查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 对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患者20例、糜烂性食管炎(EE)患者20例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24 h食管pH监测,采用白光和放大内镜窄波成像(NBI)模式观察食管下段黏膜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3组受检者顺利完成内镜检查.NERD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阳性率为55%,EE组为90%,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NERD组低于EE组;放大内镜NBI模式下健康对照组食管IPCL呈茶色规律排列的卷发状、小螺旋状;NERD组85%及EE组100%食管IPCL形态为Ⅱ型,但仍排列规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ICP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GERD的内镜诊断;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对顺利完成内镜检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放大内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辉;刘雄昌;吴德明

    目的 探讨电子放大肠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026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扁平病变和黏膜异常者用放大肠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用EMR或ESD技术切除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3026例中发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病灶23个,其中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绒毛状腺瘤5例,腺癌4例.其中11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位于直肠9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1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6例,ⅢS型1例,ⅢL+Ⅳ型4例,Ⅳ型9例,ⅤA型3例.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判断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腺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87%.结论 放大内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倍;房津辉;张丽丽;王莹;王烨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癌细胞局限于胃壁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近年来,由于包括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thy,EUS)、窄带成像技术、自发荧光内镜和共聚焦激光内镜等在内的胃癌早期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EGC的诊断率已由5%上升至40%~50%[2].

  • 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超亮;黄缘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韩英

    0引言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消化道内镜(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镜)诊断、息肉切除等治疗外,染色、放大内镜,内镜超声(EUS)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放大内镜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任建林;张靖;卢雅丕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能指导活检,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创伤,有着普通内镜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放大内镜在胃部疾患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同时结合临床操作体会,总结放大内镜的操作要领.

    关键词: 放大内镜 胃部疾病
  •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赵凯;余波

    目的 分析窄带成像技术与放大内镜技术联合后针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效果、诊断准确性,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院内患者展开对比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内镜检查,二组接受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展开检测,针对检测准确率展开分析,即比较患者消化道癌、癌前病变检测状况及检测准确率比较参数有诊断价值、图像清晰程度等,比较两组患者评分分析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各项参数均高于一组,早癌检出状况明显高于一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可发现此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证明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对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常规内镜检查.讨论: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径技术展开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检测,若相关医疗单位具备条件,应切实展开此类技术的应用,保障消化道疾病患者能够更为准确地展开治疗,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 放大内镜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雪峰;王尊松;李永昌;付金栋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154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内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 5型.A型:圆点状小凹;B型:线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结果放大内镜下B~E 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P<0.05 ),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Pearson列联系数=0.531, P<0.05 );C~E 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χ2=10.256,Pearson列联系数=0.549,P<0.05 );B、C、D、E 4型胃小凹形态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4,P<0.05 ).若以胃癌中hTERT mRNA表达量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未诊断为胃癌而放大内镜下表现为E型胃小凹的病人中65%符合该标准.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hTERT是一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和高hTERT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 放大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微细结构改变的研究

    作者:付金栋;卢雪峰;王尊松;李永昌;李延青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大内镜可从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等微细结构进行观察,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使胃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 Barrett 食管内镜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华清;张立卫;刘东国;王焕英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现象,其病因不清,普遍认为是获得性的,是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也被认为是GERD的一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内镜结合病理视为其诊断的金标准。我国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放大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阳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放大内镜认真观察这些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根据观察结果及时做出放大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取活检,送由病理检查,以对放大内镜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根据放大内镜检查结果,慢性胃炎可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在该组数据中,放大内镜与普通内镜相比,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敏感度依次为88.6%、42.6%(P<0.05)、特异度依次为89.5%、83.2%(P>0.05),准确度依次为89.3%、61.4%(P<0.05)。结论: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相比,放大内镜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够不等待活检结果便得出准确性较高的实时内镜诊断。

  • 窄带光成像技术在内镜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孔亮

    窄带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是在放大内镜基础上,将普通白色照明光过滤成窄带的蓝光和绿光,使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形态显示得更加清楚的滤镜技术[1].它由日本国立癌中心医院和OLYMPUS公司共同开发,早在日本于1999年开始研究,2001年首次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2008年引入我国,逐渐应用于消化、泌尿、呼吸、咽喉部内镜.NBI能够显著地提高毛细血管形态的对比度和清晰地对浅表赘生物微血管形态改变及纹理进行可视化,具有染色内镜图像效果,被称为"电子染色".1971年Folkman[2]的研究表明,所有肿瘤的形成都会伴有血管增生,这决定了血管研究在肿瘤诊断方面的重要性,而NBI对血管观察的优越性使之在内镜诊断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内镜切除早期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保国;令狐恩强

    食管癌在全球范围内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2008年新发病例统计数字达48.4万[1].由于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等内镜诊断技术的应用及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内镜下切除已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随着近年来内镜相关器械的发展及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技术,尤其是ESD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43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