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

    作者:厉英超;米琛;李伟之;佘军军;张静茹;闫小妮;时飞宇;和水祥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ERAT)在急性阑尾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拟诊为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患者行急诊ERAT,观察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急性阑尾炎ERAT术中的内镜下表现及内镜下逆行阑尾造影( ERA)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例经ERAT排除急性阑尾炎诊断,其余20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并全部完成ERAT治疗,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ERAT成功率为100%(20/20),平均手术时间(49?7±18?2)min,平均住院日(3?3±1?6)d。 ERA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依据分为内镜下表现和ERA表现两部分: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阑尾内口甚至周围黏膜充血肿胀(75%,15/20)和粪石(70%,14/20),其次为阑尾内口有脓液或脓苔附着(25%,5/20);ERA表现主要为阑尾形态异常(85%,17/20)和腔内粪石影(70%,14/20),1例(5%)可见造影剂外渗。结论 ERAT诊治急性阑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要点包含内镜下表现(炎症、粪石、化脓)和ERA表现(炎症、粪石、穿孔)两个方面,其中有价值的是ERA对阑尾形态的直接显影。

  •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内镜医生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价值研究

    作者:高杰;安薇;施新岗;魏玮;刘伟芬;封莉莉;王东

    目的探讨蓝激光成像( BLI)结合放大内镜对不同年资内镜医生进行上消化道早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我院上消化道可疑病变病例行BLI精查,分别留取病灶处白光、BLI、BLI放大的图像,采用单盲法将图片分别给两组不同年资内镜医生独立观察,首先观察所有病灶的白光图片,然后再观察所有病灶的BLI和BLI放大图片,分别记录经白光观察和BLI观察的病灶边界,浸润深度、腺管结构和血管走形,再对病灶性质做出诊断。所有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病理结果吻合的认为判断正确,否则认为是判断错误。后统计分析两组医生用白光或BLI对病变诊断的差别。结果共18例患者纳入研究且均进行了ESD治疗,16例为肿瘤性病变。仅通过白光观察,低年资组医生对病灶边界判断的正确率为57%,而高年资组的准确率为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7,P=0?032),而通过BLI放大观察,低年资组和高年资组对病灶边界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和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5,P=0?229)。使用白光观察,高年资组和低年资组医生对病灶性质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2%和66%(χ2=5?431,P=0?022),而使用BLI放大观察后,两组医生对病变性质的判断均有所提高,准确率分别为97%和84%(χ2=7?337,P=0?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论是使用白光观察还是BLI放大观察,两组医生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LI结合放大内镜行胃镜精查可帮助内镜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内镜医生提高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水平。

  • 隔夜分次服用聚乙二醇联合西甲硅油提高上午结肠镜检查质量的价值研究

    作者:吴东;李骥;杨红;李玥;李景南;杨爱明;钱家鸣

    目的:探讨分次服用聚乙二醇( PEG)及联合西甲硅油能否提高次日上午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方法将上午结肠镜检查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47例)和对照组(146例),试验组于检查前一天晚上口服PEG 2 L,当日早晨再口服1 L PEG和15 ml西甲硅油;对照组前一天晚上口服PEG 3 L,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度、腺瘤检出率和患者接受度。结果试验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6?9±3?1比6?2±2?8,P=0?032),右侧结肠清洁度优于对照组(2?6±1?0比2?0±0?9,P=0?041)。两组腺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比29?5%,P=0?796),但试验组小腺瘤(≤1?0 cm)检出率增高(64?5%比50?7%,P=0?043),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有增高趋势(32?3%比18?6%,P=0?075)。试验组肠道准备完成率高于对照组(98?6%比93?1%,P=0?020),而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拒绝再次检查的比例低于对照组(6?1%比13?7%,P=0?033)。结论分次服用PEG及联合西甲硅油有助于提高清肠效果,增加腺瘤检出,并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 基于浙江省幽门螺杆菌耐药监测大数据下的根除治疗对策研究

    作者:杨宁敏;孟飞;徐书华;姜洋;黎宏章;张筱凤;郭锋;吴建胜;李伟平;冀子中;叶丽萍;潘杰;陈光兰;叶斌;毛珺梁;林朗;张加坤;王实;欧阳宏;朱新建;吕丽红;杨军华;施正超;林昌平;徐芳;王群英;毛吉波;厉有名

    目的了解2009年至2015年7年间浙江省32个县市幽门螺杆菌( HP)抗生素耐药分布情况,建立耐药大样本数据引导下的智能给药模型,实现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有机结合。方法以县市为单位,分别统计2009年至2015年间浙江省58家医院534657例临床样本HP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通过建立0?1规划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不同地区大样本数据指导下的佳给药抗生素组合。结果浙江省32个县市HP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克拉霉素。依据不同地区抗生素耐药背景,建立了一套地区抗生素耐药背景下的智能给药模型。结论浙江省地域及人群间HP耐药性差异可作为中国抗生素耐药背景下HP根除策略的参考。基于人群HP耐药监测的拓展应用及其潜在的卫生经济学意义应当受到重视。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远期复发情况的研究

    作者:鲁力锋;王拥军;张澍田

    目的:探讨EST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 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复发情况。方法200例胆总管巨大结石(直径>1?00 cm)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分别接受常规EST切开取石( EST组)或EST小切开联合EPLBD取石( EST+EPLBD组),观察两组手术操作时间、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中机械碎石使用率,以及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结果 EST+EPLBD组与 EST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33?6±13?6)min 比(41?7±19?4)min,P=0?018],一次结石取净率明显提高[96%(96/100)比84%(84/100),P=0?010],术中机械碎石使用率明显减少[6%(6/100)比36%(36/100),P<0?001],胆总管结石复发率略有下降[18%(18/100)比23%(23/100),P=0?381],复发时间相似[(24?6±2?27)个月比(25?5±2?11)个月, P=0?741]。结论 EST小切开联合EPLBD较传统EST切开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直径>1?00 cm)具有一定优势,但远期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相似。

  • 我国消化内镜注册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闫红林;管蕾;蔡宏伟;黄蕊;赵芯;刘敏;吕文浩;刘志国

    目的:基于我国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数据库对目前消化内镜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关键词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ChiCTR)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中中国的内镜相关研究,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手工分析。结果截止2016年3月经检索共获得443项注册研究,经手工排除非消化道内镜直接相关研究,终共获得267项研究纳入分析。 ClinicalTrials.gov及ChiCTR在研究的中位例数、随机研究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照研究比例上ChiCTR高于ClinicalTrials.gov(72?8%比85?7%, P=0?012)。我国内镜相关研究近年来总体增长迅速,2015年已占ClinicalTrials.gov内镜研究总量的9?5%,但与日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ERCP和ESD是目前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ERCP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胆道上,ESD的相关研究中为多见的是早癌及贲门失弛缓症相关研究。结论 ChiCTR目已成为内镜临床研究注册的又一主要途径,其注册研究质量与国际数据库可比。我国临床研究注册发展快,但在具体研究领域上还存在分布不均的状况。

  • 超声内镜引导的胆总管十二指肠造瘘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孙波;胡冰;吴军;夏明星;高道键;王淑萍;于凤海;王书智

    目的:初步评估常规ERCP 失败后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胆总管十二指肠造瘘术( EUS?CDS)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同年6月3例ERCP操作失败的低位恶性胆管梗阻患者改行EUS?CDS并置入双蕈式金属覆膜支架,评估治疗效果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其中胰腺癌2例、胆管下段癌1例)均成功置入支架,平均操作时间为20?7 min (18~25 min)。术后1例患者出现十二指肠出血,经血管介入成功止血;所有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及肝酶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并顺利出院。结论在有经验的内镜中心,对低位胆管梗阻患者,实施EUS?CDS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常规ERCP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 幽门螺杆菌高耐药地区基于人群耐药背景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效果评价

    作者:潘杰;周晴接;吴建胜;林朗;施正超;刘云惠;刘秋香;杨宁敏;张建中

    目的对耐药背景指导下根除幽门螺杆菌( HP)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7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HP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的13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根据HP分离培养是否成功分为2组:HP培养阳性组184例,HP培养阴性组87例。 HP培养阳性组根据患者自身感染菌株的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HP培养阴性组则依据温州地区人群HP耐药背景资料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13 C尿素呼气试验,确定是否根除成功。采用χ2检验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HP培养阳性组184例,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发现,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7?9%(33/184),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8?8%(53/184),甲硝唑耐药率为97?8%(180/184),通过个体化治疗HP根除率为90?2%(166/184),HP培养阴性组87例,依据耐药背景治疗HP根除率为87?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6,P=0?477)。结论基于地区耐药背景指导下的HP根除策略取得了较高的根除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 磁控胶囊内镜500例胃部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顾元婷;朱曙光;苏松;杜寒;于金;赵朕华;安薇;苏晓菊;赵安静;廖专;李兆申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 MGCE)在胃部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接受MGCE检查的5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通过观察MGCE对胃部病变的检出率、通过时间、不良反应事件、清晰度和可视度,以及对比 MGCE 与食管胃十二指肠镜( EGD)对胃部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分析MGCE对胃部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MGCE胃部病变检出率为57?8%(289/500),胃部平均通过时间(106?0±101?1) min。胃部总体清晰度有效率为91?8%,可视度满意率为98?8%。与EGD在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可观察到MGCE检出病变能力好,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2?0%、85?7%和88?3%。本研究中除1例出现胶囊滞留并发症外(0?2%)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MGCE对于胃部疾病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且性能稳定安全,可作为胃部疾病有效的检查工具。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Barrett食管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军;高昳;赵可;汪娟;刘华敏;刘鹏飞

    目的:评价在Barrett食管的随访监测中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96例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采用配对交叉设计,通过计算机软件随机决定先行白光内镜( WLI)的四象限活检( WLI组)或 NBI?ME的靶向活检( NBI?ME组),1~3个月后换另一种方法观察及活检,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的活检情况。结果有88例完成整个研究,终病理结果显示4例无特殊的肠上皮化生( SIM)、55例为SIM、23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WLI组平均每例取活检数量明显多于NBI?ME组(5?3块比3?1块,P<0?05),上皮内瘤变检出率明显低于NBI?ME组[21?6%(19/88)比31?8%(28/88),P<0?05],上皮内瘤变诊断准确率亦明显低于NBI?ME组[58?6%(17/29)比93?1%(27/29),P<0?05]。结论在Barrett食管的随访监测中,NBI?ME指导靶向活检的临床价值较高。相比WLI的四象限活检,更易发现上皮内瘤变及准确分级,并且所需活检数量更少。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泡型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任利;胡涛;邓勇;樊海宁;王海久;侯立朝;李桂香;李玥;李生莲;于文昊

    泡型肝包虫病( alveolar echinococcoisis,AE)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寄生虫病,具有远处转移倾向。该病发展缓慢,感染后5~15年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病程晚期,伴随广泛的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出现梗阻性黄疸,导致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逐渐应用于治疗此类患者。本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ERCP治疗的16例泡型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初步探究其临床疗效,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胃底部间质瘤内镜全层切除的疗效分析

    作者:韩笑;匡丽;赵志峰;麻树人;张宁;杨卓;孙亚男;张莉

    胃间质瘤是胃黏膜下肿瘤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多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肿瘤,既往外科胃楔形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术式。随着常规内镜和超声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胃间质瘤诊断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地提高,诊断时病变直径多小于2 cm。胃间质瘤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为内镜下微创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多家医院在此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经验[1?3]。胃底部是胃间质瘤经常发生的部位,也是特殊解剖位置,该区域胃间质瘤的内镜下微创切除难度较大,因此总结我中心2年多的工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内镜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临床分析(含视频)

    作者:黄留业;崔俊;郭娟;吴承荣

    十二指肠主乳头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尸体解剖中的发现率为0?04%~0?64%[1]。目前,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传统方式主要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均不能让人满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死率为2%~10%,复发率为25%~33%,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复发率高达50%[2]。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逐渐成为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可选治疗方案[3]。为明确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近12年在我院行该方法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十二指肠白色绒毛改变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

    作者:许良璧;李大欢;张伟光;项一宁

    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十二指肠散在白色绒毛并不少见,然而由于患者一般缺少临床症状,不易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当十二指肠呈现多发甚至是密集的白色绒毛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行活检,以便诊断。为提高对十二指肠白色绒毛改变的认识,我们将临床中所遇到的病例进行总结,讨论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内镜治疗方法探索

    作者:张诚;杨玉龙;林美举;吴萍;马跃峰;张洪威;史力军;李婧伊

    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体疗效满意,但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中肝移植术后胆管铸型及胆管吻合口狭窄是十分常见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高达7%~30%、11?7%~15?6%[1?2],其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胆道镜手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PTCD)后经皮经肝胆道内镜检查术( PTCS)、ERCP。我们对已经治疗完成的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内镜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薄陆敏;杨俊驰;陈洁;徐茂锦;李兆申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消化专业研究生应具备常规内镜检查如胃镜的操作及诊疗能力。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常规胃镜操作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已经确立[1?3]。然而,我们知道,规范化的内镜操作步骤只是内镜诊疗技术的一个部分,在具备了规范的内镜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对不同疾病的内镜下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得出正确的诊断或建议下一步诊疗方案,才是消化内镜检查的终目的,也是一名消化专业研究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目前国内在消化系研究生内镜诊疗技术的教学中,往往只着重学生的内镜操作技术的培训,而忽略对学生内镜下疾病诊断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消化内镜的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内镜诊断能力,是消化内镜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隆起性病变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压迫一例

    作者:徐晓云;田慧;周立霞;姜慧卿

    患者女,56岁,主诉吞咽异物感1个月。体检: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检查和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25~28 cm隆起(图1),有搏动,黏膜无异常。内镜超声(富士能主机 SU?7000, EG?530UR环扫超声内镜)示食管隆起处管壁未见异常,食管壁外后方、椎骨前方见一直径约5 mm的无回声管状结构,起源于主动弓远侧前壁(图2),多普勒证实为血管,并向右上方走行,因气体影响难以再继续追踪观察。增强 CT和 CT血管造影( CTA)示T4椎体层面、主动脉弓下缘发出后一支血管,向右走行于食管和胸椎之间,顺时针扭曲向右上斜行,达第2胸椎水平穿出(图3),延续为右锁骨下动脉。结合内镜、超声内镜和增强CT和CTA,诊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

    关键词:
  • 食管多发巨大黏膜下血肿部分破裂出血一例

    作者:张炜;曹彬;何宝国;赵坤;王艳婷;崔铭娟

    患者女,75岁,因“突发呕血、黑便、上腹疼痛3 d”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转入我院后仍间断呕吐少量鲜红色血液,伴胸骨后隐痛。入院体检:血压144/56 mmHg(1 mmHg=0?13 kPa),神志清,精神差,睑结膜苍白,心率90次/min,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其余无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76 g/L,红细胞压积22?8%,红细胞2?82×1012/L,白细胞7?76×109/L,血小板125×109/L。肝炎全套、肿瘤标记物阴性,血凝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年龄较大、贫血症状明显,输注红细胞2 U,复查血红蛋白78 g/L,行急诊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入口至贲门全程有巨大紫红色隆起,周边可见较多条长条紫红色隆起(图1A),全部病变占食管管腔1/2~2/3;部分长条隆起表面破溃,呈窦道样改变(图1B),部分完全破溃,形成溃疡样改变,有新鲜血迹;齿状线以下黏膜光滑。胸部增强CT提示:食管全程扩张,腔内有不规则隆起,强化后黏膜强化均匀,其内可见多个腔隙(图2)。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考虑食管内多发血肿,其中部分血肿破裂出血。给予禁饮食,埃索美拉唑抑酸,生长抑素减少内脏血流量,静脉高营养治疗,之后患者未再出现呕血。治疗9d后复查胃镜:见黏膜下血肿完全吸收,食管全程可见较多窦道样假腔改变及多处较大表浅溃疡形成(图3)。继续给予抑酸、营养支持治疗,予出院。随访1年,未再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关键词:
  • 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一例(含视频)

    作者:张幸;史冬涛;张德庆;李锐;陈卫昌

    患者男,27岁,6年前诊断为Ⅱ型糖尿病,1年前开始出现早饱、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血糖控制不佳,多次因酮症酸中毒就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胃排空明显延迟(图1);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胃蠕动波减少;其余肝功能、血常规及电解质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6年,消化道症状明显且持续存在1年,胃镜及造影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并提示存在胃排空延迟,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诊断明确,胃轻瘫症状严重指数( gastroparesis cardinal symptom index, GCSI)评分4?67分。予甲氧氯普安、兰索拉唑、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药物治疗6个月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因费用、手术风险及术后生活质量等原因,患者拒绝行外科手术治疗。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 Gastric peroral endoscopic pyloro?myotomy,G?POEM),于胃窦前壁距幽门5 cm处行黏膜下注射,注射液为靛胭脂、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纵形切开黏膜层2 cm,暴露黏膜下层;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至超过幽门环0?5 cm;距幽门2 cm处切开幽门环形肌及斜形肌至隧道终点处;冲洗创面并电凝创面出血点和小血管;后予钛夹关闭黏膜层切口(图2)。术后予禁食、抑酸、抗炎、止血、营养、补液等处理。术后1周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确保无穿孔后(图3)逐步开放流质、半流质饮食,未再出现早饱、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术后10 d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蠕动可,幽门管通畅,未见明显潴留(图4)。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可耐受半流质饮食,无呃逆、呕吐、腹痛等症状,进食固体食物后略有上腹部酸胀感,GCSI评分0?67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 小肠炎性纤维息肉导致CA199升高一例

    作者:支杰华;高雪峰;许松欣;邓彬;丁岩冰;吴健

    患者女,64岁,因左下腹痛不适10余天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痛不适,呈阵发性,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热、尿黄。患者既往无胰腺炎病史,此次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左下腹压之不适,无压痛或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前曾于外院三甲医院检查:血CA199为812?4 U/ml,腹部CT检查胰腺可疑尾部结节状等密度影,行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于胰腺尾部未见代谢异常增高。入我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大便常规示褐色软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CA199为316?4 U/ml。上腹部磁共振检查( MRI)示胰尾部囊肿,大小约2?0 cm×1?5 cm,参考外院腹部CT片,拟诊胰腺囊肿。进一步行超声胃镜检查,见胃多发性息肉,胰腺正常,结肠镜示直肠炎。为除外小肠病变,予胶囊内镜检查,于小肠发现一隆起性病变(图1),病变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或溃疡,疑为黏膜下肿瘤。遂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病灶位于经肛进镜至距回盲部150 cm处,呈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大小约1?0 cm×1?0 cm。由于该病变较小,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做好外科手术准备的情况下,予小肠镜下病灶切除术,即黏膜下注射,待病变隆起后予圈套器完整切除病灶(图2)。切下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提示小肠梭形细胞病变,免疫组化示S?100(-)、CD34(+)、CD117(-)、DOG?1(-)、SMA (-)、KI67(-)(图3),终诊断小肠炎性纤维性息肉(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IFP)。术后对病变组织的腺上皮组织行CA199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呈阳性(图4)。患者术后复查血CA199,第5天为33?2 U/ml,半年后为30?4 U/ml。

    关键词:
  • 我国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处理现状

    作者:徐晖;林金欢;李兆申

    上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急症。上消化道异物一旦确诊,需及时了解异物的大小、形状、种类、数量、嵌顿的时间、所处的位置等以协助判断是否需要处理和选择处理方式。随着内镜的普及和发展,内镜治疗逐渐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了解国内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情况,提高上消化道异物的诊治水平,现就近5年来我国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 经十二指肠镜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及防控策略现状

    作者:陆秋香;魏正杰

    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临床处理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如今诊断性ERCP已逐步发展为治疗性ERCP。 ERCP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侵入性操作,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并不罕见,胆道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尤其是2015年美国特大耐药大肠杆菌爆发感染事件更将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提升到历史高度。如何减少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ERCP检查和治疗导致的相关胆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需要一系列有效的质控方法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
  • 胰腺假性囊肿超声内镜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王子恺;李闻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指在胰腺内或胰周异常聚集的体液经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的囊腔,其内常含有胰液、胰酶、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胰腺坏死组织等成分,囊壁由腹膜、网膜或炎性纤维组织构成,而无上皮细胞衬托。 PPC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80%以上,常继发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损伤和胰管堵塞等[1]。10%~25%的PPC源于急性胰腺炎时的炎性渗出,85%左右可经保守治疗自行消散,少数迁延不愈长期存在。25%~40%的PPC源于慢性胰腺炎长期、反复的刺激形成的囊腔,此类PPC多与胰管相交通,且90%以上不能自行消退[2]。 PPC需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 APFC)、急性坏死物积聚( ANC)、包裹性坏死( WON)和胰腺囊性肿瘤等相区分。2013年急性胰腺炎亚特兰大修订标准中,按照病理及病程将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分为APFC、ANC、WON和PPC共4类,其中ANC和WON继发感染时称为感染性坏死。在修改后的标准中将胰腺脓肿的概念去除,并将其分为感染性PPC和WON两类。不同局部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亦不相同,如超声内镜( EUS)或传统内镜引导下穿刺支架置入引流治疗更适合于PPC,而对于WON效果差;对于含有固体坏死物的胰腺脓肿、感染性的PPC或WON,EUS及传统内镜引导下穿刺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可能更为适宜。

    关键词:
  • 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肝外胆管癌胆汁肿瘤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建锋;金杭斌;谢璐;顾伟刚;沈红璋;张筱凤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肝外胆管癌( EHCC)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可能用于诊断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收集16例 EHCC患者和16例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OD)患者胆汁标本,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 iTRAQ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行质谱鉴定,通过蛋白数据库检索其功能。结果 iTRAQ技术成功建立EHCC和SOD患者的胆汁蛋白质图谱,两组分别检测出275和218个蛋白,筛选出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蛋白质共12个,通过数据库确定4种有诊断意义的蛋白质,分别为MUC3a、Annexin A3、REG3A、Tumor?asso?ciated trypsin inhibitor ( TATI),从功能上分析,这些差异蛋白质与癌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转移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iTRAQ技术能很好地检测出胆管癌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从中筛选出4种潜在的可作为EHCC胆汁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可为研究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 内镜病理时代,如何看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早期胃癌

    作者:王雷

    当今新的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NBI)等等使得内镜医生可以在手术之前诊断出病变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且其准确性也越来越接近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因此,日本有医生认为现在内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内镜病理时代。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京都共识意见的发布,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笔者今天所谈正是我们一直来忽视的一个问题,内镜下应该如何诊断HP感染及其根除HP后对早期胃癌内镜诊断的影响。

    关键词:
  • 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依赖性防治策略

    作者:张建中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发现30多年来,与其感染相关的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防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相关胃癌的预防策略也受到高度关注;特别是2015年京都共识的出台[1],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临床专家对 HP感染者的干预策略,即 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所有感染者一旦确认均需要治疗[2]。在中国, HP感染疾病负担重、耐药率高、根除率低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差异大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同时胃镜检查普及率高、价位低以及耐药检测平台和基因检测手段的发展等,形成了 HP感染的国家特征和应对基础。

    关键词: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