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双导丝技术与经胰管预切开技术在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

    作者:吴军;高道键;王田田;叶馨;夏明星;孙波;胡冰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DGT)与经胰管预切开技术(TPS)在困难胆管插管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连续患者,对于反复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分别采用DGT或TPS辅助插管,比较两种技术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共237例困难胆管插管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采用DGT插管者135例,TPS插管者102例.DGT与TPS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79.3%(107/135)和90.2%(92/102)(P=0.023),插管时间分别为(8.8±2.7)min和(4.7±1.3)min(P=0.01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9%(12/135)和8.8%(9/102)(P=0.986).结论 对于反复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与DGT相比,TPS插管成功率高,耗时少且未增加并发症;对预切开操作技术熟练者,可首选TPS辅助插管.

  • 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恢复效果的初探

    作者:黄永辉;王琨;张贺军;常虹;闫秀娥;李欣;张耀朋;王迎春;姚炜;李柯;范雪

    目的 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1.0~2.5 cm,胆总管内径1.2~3.0 cm),且既往无ERCP史的患者3例,内镜下行胆管括约肌大切开(EST切口≥1.0 cm),取石成功后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然后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并在EST术前、术后即刻及乳头成型术后3周取出胰胆管支架后,分别行胆管及Oddi括约肌测压,并随访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另取5只家猪,进行相似的实验(除胆管取石外).结果 患者及实验动物测压结果均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降低,而在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有明显恢复.3例患者均成功完整取石,术后未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拔除支架后,内镜下可见乳头愈合.动物解剖显示与未作处理的十二指肠乳头比较,未行乳头成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肌层完全断裂无愈合,行乳头成型术的肌层可见瘢痕性修复愈合.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应用和谐夹进行夹闭的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可加速乳头愈合,保留括约肌压力,恢复乳头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 长节段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洋洋;陈雅华;钟世顺;黄新香;兰世迁;郭建民;黄子成;李彩苹;林吟;梁玮

    目的 探讨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在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治疗的85例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ESD组(52例)及EPMR组(3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ESD组与EPMR组的完整切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87.9%(29/33),P>0.05],ESD组的手术时间[(58.53±30.50)min比(32.06±9.12)min]、术后禁食时间[(4.18±1.30)d比(3.67±0.96)d]、住院时间[(7.45±2.44)d比(6.54±1.73)d]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48±2.33)d比(1.96±2.20)d]明显长于EPMR组(P均<0.05).ESD组与EPMR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胸痛、术后出血等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狭窄发生率较EPMR组高[23.1%(12/52)比6.1%(2/33),P<0.05].术后随访3~63个月,ESD组复发5例,EPMR组1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MR与ESD治疗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EPMR操作时间短,术后狭窄并发症少,且术式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 双导丝技术在导丝所致十二指肠乳头穿孔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剑锋;张冬磊;郝建宇

    目的 评价ERCP插管过程中导丝所致十二指肠乳头穿孔时使用双导丝技术胆管插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57例ERCP插管过程中导丝所致十二指肠乳头穿孔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双导丝技术行胆管插管30例(双导丝组)、传统方法继续胆管插管27例(标准组),总结并比较2组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双导丝组插管成功率[96.7%(29/30)]明显高于标准组[74.1%(20/27),χ2=5.545,P=0.019],平均插管时间[(21.8±7.8)min]明显短于标准组[(40.7±8.4)min,t=8.076,P=0.000],并发症发生率[13.3%(4/30)]与标准组[11.1%(3/27),χ2=0.292,P=0.596]相近,均为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结论 ERCP插管过程中导丝所致十二指肠乳头穿孔时使用双导丝技术胆管插管安全且有效,较之传统方法具有插管成功率更高且省时的优势.

  •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回顾分析

    作者:李家速;刘枫;邹多武;金震东;王东;施新岗;陈洁;李兆申

    目的 评价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37次ERCP治疗的178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ERCP操作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内镜到达十二指肠乳头的进镜成功率为83.5%(198/237),选择性胆胰管插管成功率为91.4%(181/198),完成预期操作的治疗成功率为98.9%(179/181).毕Ⅱ式ERCP的总成功率为75.5%(179/237),各年总成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胆总管结石ERCP总成功率为85.2%(127/149),结石一次取净率为56.7%(72/127).毕Ⅱ式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3%(34/237),其中穿孔1.7%(4/237)、出血1.3%(3/237)、胰腺炎3.4%(8/237)、无症状性高淀粉酶血症8.0%(19/237).1例穿孔和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因继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3%,3/237).大部分ERCP相关并发症经药物保守治疗或内镜再次干预得以好转(91.2%,31/34).结论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总体上是有效和安全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术者经验的成熟,进镜、选择性胆胰管插管和治疗性干预的成功率均可接近正常解剖结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胃食管连接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后病理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韶峰;郭霞;闫彩文;马庭芳;胡海波;刘晖;散红霞;王燕婷;曹晶;史芳芳;申潞君;朱晓婷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很高的国家. 上皮内瘤变是公认的癌前病变,WHO推荐将其分为2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E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EN). 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 HGIEN 予内镜或外科手术局部切除, LGIEN进行随访或内镜切除[1]. LGIEN至HGIEN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无指南明确提出患者的随访时间及治疗方案,尤其是胃食管连接部LGIEN报道不足. 本研究对我科近几年行ESD治疗的胃食管连接部LGIEN病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技术在90岁以上患者ERCP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杨灿;粱樱;陶佳;王尔华

    ERCP操作相对复杂、时间长,常会引起患者不适,即使对于手术操作刺激反应较弱的老年患者也不能耐受,另外高龄患者病情重、合并症多,术中应激引起的循环波动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因此使用适当的药物减轻或者消除ERCP的不良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合并阿片类药物的"无痛"方案,起效慢、作用时间长、镇静镇痛效果变异度大、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高[1];标准的"无痛"技术以丙泊酚为主,而丙泊酚又以镇静为主,镇痛作用弱,且治疗频谱窄,给药过程中非常容易超过预设的镇静深度,达到深度镇静甚至麻醉状态,严重影响呼吸循环,易对高龄患者造成较大的损害[2-3]. 2012年以来,我们探索出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行ERCP 的高龄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经验如下.

    关键词:
  • 表现为黏膜下肿物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

    作者:徐丽霞;杨常顺;梁玮;邓万银;郑晓玲

    患者男,53岁,以"反复中上腹闷痛7个月"行胃镜检查,见胃体大弯上段一火山样隆起型病变,中央凹陷,表面见少许白苔,大小约1. 0 cm,边界尚清(图1). 多次活检病理均提示: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 既往史:发现乙肝病毒携带十余年. EUS:病灶源于黏膜下层,呈不均匀偏低回声,呈分叶状,边界尚清,紧临肌层,肌层尚完整,考虑黏膜下肿物可能(图2). 上腹部CT增强:胃底体交界处稍不规则增厚,厚约0. 8 cm,略呈结节样;邻近肝胃间隙小淋巴结;考虑:炎症(?),间质瘤(?),异位胰腺(?)(图3).为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行诊断性ESD,标本大小约1. 5 cm× 1. 5 cm(图4). 术后病理诊断:胃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ioma-like gastriccarcinoma,LELC) ,侵及黏膜下层,标本周切缘及底切缘均未见癌残留,无神经及脉管侵犯. 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特点:肿瘤呈圆盘状,中央凹陷,大直径1. 5 cm,灰褐色,质地稍硬,无包膜. 镜检可见在大量淋巴细胞的背景下,瘤细胞呈团状、巢状、条索状分布(图5A). 癌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呈丰富嗜酸性,核膜厚,分裂像少见,染色质呈空泡状,部分可见明显核仁,浸润性淋巴样细胞(包括小淋巴细胞、少量转化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图5B)明显多于瘤样细胞,部分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异形淋巴细胞少见,间质胶原纤维蛋白成分较少. 免疫组化:Ki-67 (60%+),CK18(+++),CD56(-),P63(-),CgA(-),SY(-), ck(pan)(+++),EBER(+). 肿瘤细胞CK18、ck(pan)阳性,提示来源于上皮来源,并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出EB病毒编码的小RNA( EBER+) (图6A) ,阳性定位在肿瘤细胞核中(图6B) ,而周围胃黏膜及淋巴样细胞阴性. 手术治疗及随访:考虑到特殊类型的胃癌及侵犯黏膜下层,患者及其家属考虑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D2) ,术后病理:部分区域黏膜缺失,间质纤维、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找到周围25枚淋巴结,未见转移灶. 2个月后复查全身PET-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征象. 目前仍在随访中.

    关键词: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一例

    作者:刘会娜;吴广利;王伟;李静;李建成;肖欣;蔡译苇;刘君

    患者女,59岁,因"反复便血50余年伴腹痛2 d"入院.患者幼年时因先天性左手中指、环指畸形行手术治疗,父母非近亲婚配,无类似疾病家族史. 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左手畸形术后改变,余无异常发现.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 38×1012/L,血红蛋白 114 g/L,红细胞压积 36%,大便潜血阳性,凝血分析、癌胚抗原未见明显异常. 肠系膜上下动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腹主动脉彩超示腹主动脉内膜增厚. 腹部CT平扫示腹盆腔多脏器多发异常改变,考虑血吸虫病可能,并肝硬化样改变,下腹部及盆腔部分肠管扩张,管壁增厚,肝脏、脾脏多发低密度灶,腹盆腔多发结节状、条片状密度增高影.

    关键词:
  • 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区间质瘤致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作者:郭争荣;范小军;罗辉;郭学刚

    患者男,63岁,主因呕血、便血4 d入院. 患者4 d前进正常食物后出现呕鲜红色血液及排暗红色血便3次,总量约1300 mL,伴头晕、乏力,心慌、出汗等不适. 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1 g/L,急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可见大量鲜血,可见一小动脉持续性喷血,行内镜下钛夹止血(图1). 出血停止后收入普通病房. 患者既往无消化道溃疡及肝病病史,无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史,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8次/min,血压138/84 mmHg(1 mmHg=0. 133 kPa),贫血貌,结膜苍白,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 6 ~8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复查血红蛋白69 g/L,血小板85 × 109/L,余正常. 入院后患者再次排暗红色血便1 次,量约500 mL,监测心率112次/min,血压101/70 mmHg,血红蛋白64 g/L. 再次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见大量鲜红色血液附着,并可见血凝块,水平段远端见原有3枚钛夹在位,病变部位见搏动性出血,再次用4枚钛夹夹闭出血部位,尼龙绳圈套钛夹及周围黏膜,反复冲洗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图2). 后患者仍有间断便血,并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烦躁,血压70/40 mmHg,心率133次/min,血红蛋白38 g/L. 考虑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行急诊手术止血治疗.术中探查,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见一约4 cm×4 cm大小肿块向肠外生长,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质软;于肠壁上切除肿瘤,直线切割闭合器闭合肠壁缺口,浆肌层间断缝合(图3). 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抑酸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1周后出院.

    关键词:
  • 超声内镜引导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性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义鹏;汪安江;朱萱

    门静脉高压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大于5 mmHg(1 mmHg=0. 133 kPa). 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是指HVPG大于10 mmHg[1-2]. 门静脉高压常见病因是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EV)是门静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其次是胃静脉曲张(GV),大约占20%[3],异位静脉曲张较少见,占1%~5%[4]. 根据目前的指南和专家共识[1,5] ,推荐普通内镜下套扎治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分别作为EV、GV的一线治疗. 目前尚无指南和共识对异位静脉曲张治疗有统一的推荐意见. 普通内镜下注射组织胶、硬化剂和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性静脉曲张有显著再出血和胶体异位栓塞等缺点[6]. 近10余年来,随着内镜超声( EUS)技术的迅猛发展,EUS已经开始运用于门静脉高压相关性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7].目前EUS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性静脉曲张的技术可分为4种:EUS 引导硬化剂注射治疗、EUS引导组织胶注射治疗、EUS引导弹簧线圈注射治疗和EUS引导组织胶联合弹簧线圈注射治疗. 本综述重点论述后3种治疗方法在门静脉高压相关性静脉曲张的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胡金龙;孙思予;葛楠;王晟;刘香;郭瑾陶;王国鑫;杨扬

    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良恶性疾病均可引起胃流出道梗阻,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和食物摄取不良,生活质量下降. 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是解决胃流出道梗阻的传统方法,但其创伤大,恢复慢. 内镜下可放置金属支架对胃流出道梗阻进行微创治疗.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21例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和18例手术胃肠吻合对于胃流出道梗阻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手术胃肠吻合长期效果更好,胃流出道梗阻复发概率小,对于预期生存期大于2个月的患者疗效更好;而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短期效果更好,更适合于预期生存期小于2个月的患者[1]. 一项Meta分析也证实了内镜下放置十二指肠支架短期疗效好[2]. 随着化疗及相关治疗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但是对于胃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一般状态差,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率高. 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再狭窄的概率比较高. 对于胃流出道梗阻的治疗,需要更佳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 中国ERCP指南(2018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胆胰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 我国的 ERCP 技术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 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牵头制定了"ERCP 诊治指南( 2010 版)",该指南在规范化ERCP 操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随着 ERCP的技术进步、发展与推广, ERCP 的操作方法、干预时机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对"ERCP 诊治指南( 2010版)"进行增补和修订. 本指南结合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结合国内实际国情,旨在进一步规范ERCP手术流程,完善ERCP技术推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
  •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 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 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1]进行了修订.

    关键词:
  • 群星璀璨的内镜黄埔一代宗师的镜路人生

    作者:游苏宁

    在近的学术会议上,笔者获赠李兆申院士主导翻译的《镜路人生:Peter Cotton教授60年内镜之旅》一书,读后感触良多. 彼得·科顿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消化内镜学家,他将毕生心血付诸于消化内镜学领域,系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的正式命名者与重要奠基人之一. 本书是他的人生回忆录,记述了他从踏上学医之路开始近一甲子的心路历程,从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米德尔塞克斯医院,到美国的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 作者从其青年时代初涉内镜诊疗领域写起,收尾于将ERCP技术在全世界推广的辉煌成就,贯穿其整个行医生涯,ERCP 技术经历5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他以自己的耄耋人生见证了ERCP 技术从筚路蓝缕到誉满全球的发展历程,以追忆往事的平铺直叙向我们述说了一代消化内镜学大师传奇而又朴素的精彩人生. 在本书中文版付梓之际,身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科顿先生专门写了"致中国友人"一文,追述了他与中国近半世纪的深厚情缘,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我国医学事业未来的美好祝福. 作为科顿教授惺惺相惜的挚友和杰出的学生,李兆申和沈祖尧两位院士欣然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 掩卷遐思,在全球喜庆ERCP技术问世50周年之际,阅读本书的读者一定会开卷获益,正如李兆申院士所言:"细细品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位世界著名的ERCP 专家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更能领略到他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所秉持的严谨、坚韧与友善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位技术精湛、待人和蔼可亲、对内镜演示充满信心的学者,他为今天中国ERCP 事业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待更多的中国消化内镜医生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充分的营养,在了解ERCP技术发展经历的同时,能够取得思想上的升华,携手推动中国ERCP 和消化内镜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