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중화소화내경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5232
  • 国内刊号: 32-146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105
  • 曾用名: 内镜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兆申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结肠镜检查中结直肠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宋洁菲;金鹏;俞剑伟;王昕;李爱琴;杨欣艳;范如英;盛剑秋

    目的:评估腺瘤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漏诊率,分析可能影响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索可采取的措施。方法随机调查18个月内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先后两次接受结肠镜检查的432例患者,比较两次结肠镜检查结果,将第2次结肠镜检查时新发现的腺瘤判定为漏诊腺瘤。以患者为单位分析腺瘤漏诊情况及漏诊率,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腺瘤漏诊的相关因素,进而选取有意义的因素纳入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32例患者中116例(26.9%)出现腺瘤漏诊。单因素分析发现,腺瘤大小(χ2=89.686,P=0.000)、腺瘤形态(χ2=68.488,P=0.000)、腺瘤部位(χ2=77.055,P=0.000)、腺瘤组织类型(χ2=417.000,P=0.000)均是发生腺瘤漏诊的危险因素,息肉数量(χ2=8.450,P=0.038)、息肉的组织类型(χ2=10.718,P =0.013)、内镜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χ2=56.069,P=0.000)、肠道准备质量(χ2=39.195,P =0.000)、镜检进镜时间(χ2=13.133,P =0.001)也均是发生腺瘤漏诊的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腺瘤体积增大,患者漏诊率降低(OR =0.341,95%CI:0.173~0.671);进镜时间延长,患者漏诊率降低(OR =0.987,95%CI:0.981~0.994);高危腺瘤比低危腺瘤的患者漏诊率低( OR =0.324,95% CI:0.154~0.680);腺瘤部位多发容易导致漏诊(OR=3.791,95%CI:1.505~9.546)。结论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常有发生,其发生不仅与腺瘤的自身特征有关,而且还与内镜医师操作熟练程度、进镜时间及患者肠道清洁度等相关,避免腺瘤漏诊的关键在于提高结肠镜检查的质量。

  • 非进展期大肠腺瘤切除术后5年的结肠镜复查结果分析

    作者:董文逍;许梦雀;曹海龙;朴美玉;王邦茂

    目的:回顾非进展期大肠腺瘤切除术后5年内结肠镜复查结果,并探讨腺瘤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且5年内行肠镜随访的患者资料,检查中肠腔内无物质残留或仅见少量清水残留且肠镜到达回盲部者视为检查充分,以首次肠镜结果作为基线肠镜,诊断非进展期腺瘤患者为病例组,未见腺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复查肠镜中腺瘤检出情况,并探讨腺瘤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28例患者,其中病例组374例,对照组454例。在基线肠镜检查充分的前提下,病例组与对照组>1~5年的结肠镜随访中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5%(5/326)和2.2%(9/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病例组>1~3年与>3~5年进展期腺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178)比1.4%(2/148),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及男性是进展期腺瘤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828例随访检查,未检出大肠癌患者。结论对于基线肠镜检查充分的非进展期大肠腺瘤患者,5年内进展期腺瘤的发生率较低,不必过早重复结肠镜检查。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静;于红刚

    目的:评价 ESD 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行 ESD 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病灶分布于左半结肠者多,占80.9%(17/21);内镜下隆起型(Ⅰ型)所占比例高(61.9%,13/21),平坦型所占比例少(14.3%,3/21);操作时间为35~120 min,中位时间为79 min;整块切除率为100.0%(21/21),治愈性切除率为85.7%(18/21);迟发性出血率为4.7%(1/21),术后感染率为4.7%(1/21),无穿孔病例。术后病理分型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高(33.3%,7/21),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低(4.7%,1/21)。随访3~2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ESD 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微创,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内镜下肠道金属支架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恶性输入袢梗阻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国鑫;刘香;王晟;葛楠;郭瑾陶;刘文;孙思予

    目的:评价内镜下肠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恶性输入袢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5例行内镜下肠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的 PD术后恶性输入袢梗阻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内镜手术操作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等。结果5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术后腹胀及胆管炎表现均明显缓解,3~5 d 肝功能均明显好转,未出现明显的上腹部不适,无出血、穿孔、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 CT 均提示支架扩张良好。术后生存时间3~8个月,平均4.6个月,均未发生输入袢再次梗阻。结论内镜肠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 PD 术后恶性输入袢梗阻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内镜下阑尾开口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詹大琴;陈星;张晶;马瑞军;汪嵘;王冬梅

    目的:明确阑尾开口炎(AOI)与溃疡性结肠炎(UC)同时存在时,两者内镜下炎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诊断为 UC 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伴随 AOI 的病例进行镜下 UC 和 AOI炎症严重程度的线性趋势分析。结果 UC 的总病例数991例,检出率为2.3%(991/42928)。其中45例由于患者原因未行阑尾开口观察,其余946例 UC 病例中伴随 AOI 的例数为260例,阳性率为27.5%。不同炎症程度的 UC 中,AOI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中度和重度 UC 的 AOI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2%(109/361)比29.8%(147/493),χ2=0.014,P>0.0125],但均明显高于轻度 UC[4.3%(4/92),P<0.0125]。在两者炎症严重程度是否相关的分析中,回归系数=0.32,χ2回归=2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偏=3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出两者成正相关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结论 AOI 是部分 UC 病例活动时的一个标志,内镜下其炎症严重程度可以反映 UC 炎症严重程度,这可能对部分 UC 病例的治疗后停药及其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琴;汪名权;张国兵;许建明;孔德润

    目的:评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SEVE)对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伴和不伴胃肾分流道者间是否存在疗效差异。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52例行 TIPS 联合 SEVE 治疗的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前门静脉系统 CTA 检查结果分为胃底静脉曲张伴胃肾分流道组(A 组)27例、胃底静脉曲张无胃肾分流道组(B 组)25例,统计随访期间52例患者总体再出血率、总体支架通畅率、总体肝性脑病发生率及总体生存率,并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52例患者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6.50±7.00)cmH2 O(1 cmH2 O =0.098 kPa)降至(28.15±6.27)cmH2 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0.357,P=0.001),术后随访1~18个月(A 组1~18个月,B 组1~15个月),总体再出血发生率为11.54%(6/52),总体支架通畅率为86.54%(45/52),总体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1.54%(6/52),总体生存率为92.31%(48/52)。对比分析显示,A 组和 B 组在术后再出血率[11.11%(3/27)比12.00%(3/25),P=1.000]、支架通畅率[88.89%(24/27)比84.00%(21/25),P =1.000]、肝性脑病发生率[14.81%(4/27)比8.00%(2/25),P =0.738]及生存率[92.59%(25/27)比92.00%(23/25),P =1.0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PS 联合 SEVE 治疗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安全有效,且该技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伴胃肾分流道患者与无胃肾分流道患者的临床疗效相似。

  • 两种冲洗吸引方法用于 SpyGlass 胆道镜系统的对比研究

    作者:楼奇峰;蒋祯;沈绚丽;马文聪;张筱凤

    目的:评价改良的冲洗吸引方法在 SpyGlass 胆道镜操作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73例 SpyGlass 胆道镜操作的患者,根据研究时间段分为 A、B 组。A 组(n=34)在 SpyGlass 胆道镜检查时采用常规冲洗吸引方法,即负压管直接接于传送导管的活检孔道并结合十二指肠镜负压吸引;B 组(n=39)在 SpyGlass 胆道检查时采用改良的冲洗吸引方法,即先将一次性注射器的外套连接于传送导管的活检孔道,再将负压管置于注射器的外套内,结合十二指肠镜负压吸引。记录 SpyGlass 胆道镜检查时患者的不良反应,SpyGlass 传送导管置入胆胰管后获得Ⅰ类图像的时间,SpyGlass 总操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pyGlass 胆道镜检查时患者出现的窦性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躁动,A 组分别为7例(20.6%)、5例(14.7%)、10例(29.4%),B 组分别为1例(2.6%)、0例(0/39)、2例(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清晰图像的时间, A 组为6.2 min,B 组为3.3 min(P<0.05);SpyGlass 总操作时间,A 组为24.9 min,B 组为16.8 min(P<0.05);术后发生胆管炎的例数,A 组为5例(14.7%),B 组为1例(2.6%),2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冲洗吸引方法在 SpyGlass 胆道镜操作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 窄带成像在儿童过敏性结肠炎内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

    作者:程伟伟;王玲;胡志红;顾竹珺;陈蓉;刘海峰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在儿童过敏性结肠炎内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分别在传统白光内镜和 NBI 模式下对结直肠进行观察、记录,在2种模式下分别进行活检,以内镜下活检的组织病理学作为终诊断,比较普通白光内镜活检结果、NBI 靶向活检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共完成60例,NBI 下病变检出直肠病变为47例(78.3%),乙状结肠52例(86.7%),降结肠为19例(31.7%),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较少,分别为21例(35.0%)、25例(41.7%)、8例(13.3%)。对于横结肠、升结肠部病变 NBI 下的发现率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35.0%比16.7%(10/60),P<0.05;41.7%比18.3%(11/60),P<0.05],乙状结肠、直肠病变发现率 NBI 与白光内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6.7%比83.3%(50/60),P>0.05;78.3%比76.7%(46/60),P>0.05],回盲部、降结肠病变发现率 NBI 与白光内镜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13.3%比5.0%(3/60),P>0.05;31.7%比28.3%(17/60),P>0.05]。活检结果 NBI 下的靶向活检病理提示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EOS)≥6个/ HP 比例明显高于白光下活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过敏性结肠炎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肠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采用 NBI 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 罕见多瘘道胆-十二指肠内瘘二例

    作者:吴海棠;黄武强;陈珍月;黄亚秋

    例1患者女,47岁,反复上腹部疼痛7年,再发伴嗳气4 d,于2008年7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7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饥饿样痛,进食后可缓解,间断服用制酸药,上腹疼痛症状反复,4 d 前上腹痛再发伴嗳气。体检:腹平软,上腹压痛。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十二指肠内瘘(图1)。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联合内镜治疗梗阻性黄疸一例

    作者:史瑞;张厂;李旭彤;赵薇巍;彭丹;刘书亮;王志斌;孟捷;王林恒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痛伴寒战、发热、黄疸2个月入院。CA199大于1000 U/ ml。腹部 CT 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考虑胆总管下段占位伴胆道梗阻,胆囊炎。MRCP 示胆囊肿大,胆总管轻度扩张,主胰管远端异常信号。发病初期曾因急性胆囊炎、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于外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支持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基本纠正后转入普通病房,曾先后2次拟行 ERCP,均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变形、狭窄未能成功,后在超声定位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但每日引流胆汁仅50 ml 左右,黄疸改善不明显。引流14 d 后查腹部增强 CT 示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胆管延时期可见轻度强化,建议 ERCP 进一步检查。转至我院后,ERCP 术中可见十二指肠球降结合部明显狭窄,镜身不能通过,应用扩张球囊扩张狭窄段至1.8 cm,十二指肠镜顺利通过,但进入十二指肠降段后未能找到乳头开口。以导丝经胆囊瘘管探查胆总管(图1),造影后可见十二指肠狭窄段有脓性胆汁排出,仍不能确定乳头开口。改用治疗胃镜到达狭窄处,直视下观察见胆囊造瘘管插入的导丝由十二指肠狭窄部位穿出,予网篮套住导丝并由胃镜活检孔拉出(图2),再沿胃镜拉出的导丝插入切开刀入胆总管,造影显示肝门部充盈缺损,肝内胆管显示不良(图3)。沿导丝置入长15 cm的7 Fr 胆总管塑料支架,可见脓性胆汁流出。沿胆囊瘘管导丝置入引流管至胆总管,引流通畅(图4)。内镜诊断:肝门胆管癌可能。术后患者黄疸消退明显,无并发症,术后第3天出院。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愈性切除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王勇;陈更;徐红

    患者男,64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4个月”入院。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见胃角黏膜粗糙不平,大小约2.5 cm×3.0 cm,边缘不整,中央凹陷,有不规则浅溃疡,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呈结节样增生隆起(图1)。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水肿,小区腺体增生呈腺瘤样,腺体有异型,上皮重度异型增生。超声内镜见病灶处黏膜层略增厚,呈偏低回声,病灶近幽门侧黏膜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切面大小为4.8 mm×5.0 mm,病灶处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完整(图2)。结合患者普通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诊断,考虑不除外有早期癌变倾向,遂于我科行 ESD 切除病变(图3、4)。术后病理回报胃角管状腺瘤(约5 cm×6 cm),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见癌细胞巢,免疫组化结果示 Ki-67约80%,支持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G3期),周围淋巴组织增生,癌细胞巢直径约3 mm,部分区域黏膜糜烂、脱落,内见印戒样细胞,考虑为脱落的黏膜腺体所致,建议密切随访,水平切缘、垂直切缘及脉管未见肿瘤。因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G3期恶性程度较高,转移风险较大,远期预后不理想,患者决定补充外科手术,遂于腹腔镜下行病变扩大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局部腺体呈中度异型增生。经反复取材,未见癌。3个月后复查胃镜见黏膜光滑,未见明显溃疡及糜烂,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 小肠巨大 Meckel 憩室致胶囊内镜滞留7年一例

    作者:尹华军;王默进;零春润;庄文

    患者男,32岁,入院前7年因反复腹痛、便血于地方医院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2007年11月12日行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多发浅溃疡。患者自觉胶囊内镜已排出体外未再回院复诊。7年来患者反复便血、腹痛,平均每月发作1次,血红蛋白基本在70 g/ L 左右,无肠梗阻表现,长期自行口服止血药及胃药,效果不佳。本次入院前1个月,患者再次因便血于外院住院,腹部 X 线检查发现胶囊内镜滞留,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胶囊内镜及病变部位。患者为取出胶囊内镜入住我院。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下腹部深压痛。血红蛋白92 g/ L。CT 提示:盆腔见2.8 cm×1.7 cm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图1)。于2015年4月17日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35 cm 处回肠系膜侧有一直径约5 cm、长约9 cm 的回肠憩室,憩室呈囊袋状,憩室口直径约2.5 cm,憩室远端约1.5 cm 处回肠肠腔炎性环状狭窄,内径约1.0 cm,肠腔内伴息肉样增生及浅溃疡,狭窄近端小肠扩张。手术切除憩室所在病变肠段并行吻合,于憩室内取出黑色完整胶囊内镜和杏仁核各1枚,术中肠镜检查远近端小肠未见异常。术后病理报告:符合 Meckel 憩室炎。

  • 结肠多发血管瘤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器切除一例

    作者:王冰琼;王拥军

    患者男,43岁,因“发现结肠血管瘤1年余”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无家族史。患者1年前因体检发现结肠多发隆起性病变,就诊我院消化科门诊,内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见息肉样隆起,表面呈蓝色,超声扫查病变呈中等回声,内见多发管样结构,大小约1.1 cm×1.0 cm,未探及血流(图1)。诊断:结肠息肉样隆起,考虑血管瘤。病程中无腹痛、腹胀、黑便、便血,无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不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消瘦。入院体检:未见贫血貌,皮肤未见异常皮损。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47 g/ L,便常规潜血(-)。完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后第2天行全麻下内镜下结肠血管瘤切除术,术中分别于升结肠近肝曲见1枚、乙状结肠见2枚蓝色隆起性病变(图2),直径分别约0.8、0.6、1.0 cm,表面充血,于病变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溶液,抬举征阳性,予圈套器电凝切除(图3),创面呈蓝色、无渗血,予钛夹夹闭创面。术后病理示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见扩张增生的血管,内可见充血、淤血、血栓形成,符合海绵状血管瘤(图4)。术后监测血常规及生化未见出血等并发症,术后48 h 可进少许流食,术后72 h 出院,随访未见不适症状。

  • 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

    作者:陈昭;王新颖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约80%患者累及小肠,其中1/3患者小肠是唯一病灶[1]。长期以来,人们无法直观看到小肠内部全景,直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和小肠镜的出现。CE 于2001年由美国 FDA 批准进入临床,是一种非侵入性和高度可靠的可用于小肠检查的诊断工具,初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随着 CE 技术的进展和临床适应证的拓宽,CE 在 CD 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其新进展予以综述。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器械和操作技术的新进展

    作者:唐健;刘枫;李兆申

    ESD 是从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技术,与 EMR 相比较,特别是对于直径≥2 cm 的肿瘤性病变, ESD 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并降低了局部复发率[1]。通过近些年的发展,ESD 治疗范围已从胃延伸到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并成为治疗表浅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方法。国内, ESD 也逐渐被广大消化界人士认可并掌握。但因 ESD 技术复杂、操作时间长、并发症多,给经验不足的内镜医生带来了挑战。2012年,我们就 ESD 手术的治疗器械的发展现状做过相关介绍[2]。由于近几年 ESD 新器械、新技术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我们将对相关器械和操作技术的新进展做进一步介绍。

  • 胰腺分裂症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进展

    作者:崔光星;杨建锋;金杭斌;张筱凤

    胰腺分裂症(pancreas divisum,PD)是胰管发育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变异,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主副胰管融合失败所致,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0%(1%~14%)[1]。该变异致大部分的胰液由副胰管通过副乳头排出,而主胰管仅引流胰头的少量胰液并由主乳头排出。大多数 PD 是无症状的,仅少数并发急性复发性胰腺炎( 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 RAP)、慢性胰腺炎(CP)及慢性腹痛,谓之症状性 PD。目前被学者普遍所接受的是,当 PD 存在副乳头狭窄致副胰管胰液排出受阻时可发生胰腺炎,对于症状性 PD 患者,需积极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1-2]。随着ERCP 技术的普及与发展,PD 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中就 PD 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进展分别给予阐述。

  • 新型连发金属夹治疗急性结肠穿孔的实验研究

    作者:薄志远;万伟;郑晓;吴叶晨;陆蕊;王田田;时百明;张晨;胡冰

    目的:评估内镜下新型连发金属夹治疗急性结肠穿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头巴马猪行全身麻醉,每头猪在内镜下用电刀做2个1.5~2.0 cm 的结肠全层穿孔,分别采用单发金属夹、连发金属夹闭合穿孔,记录每次施夹的操作时间及效果。术后饲养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检测各项生理指标。于术后第7天处死,先行内镜观察肠壁切口愈合和金属夹残留情况,再剖腹探查腹腔感染和穿孔愈合情况,后切取穿孔段结肠及周围一部分正常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观测结果。结果3头巴马猪肠穿孔模型均成功建立,2组各3个穿孔均成功闭合。连发夹组平均耗时少于单发夹组(54.0 s 比91.9 s,P<0.001),施夹成功率低于单发夹组[62.5%(15/24)比14/16,P =0.17]。所有动物术后存活,无明显感染和出血征象。5个穿孔完全愈合,另外1个(连发夹组)愈合不完全。结论内镜下应用新型连发金属夹治疗急性结肠穿孔安全、有效,较之单发金属夹具有省时优势,但性能有待进一步改进。

  • CD177+中性粒细胞与炎症性肠病肠黏膜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宋洋;杨文静;周广玺;刘占举

    目的:通过对比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 CD177+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及肠黏膜炎症部位CD177+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探讨 CD177+中性粒细胞与肠道黏膜损伤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4例、克罗恩病患者62例和正常对照者48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应用 SYBR-green Realtime PCR 等方法,分析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炎症部位 CD177+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研究 CD177+中性粒细胞与内镜下疾病活动性及临床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炎症部位肠黏膜组织中,CD177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及缓解期患者(P<0.05),CD177+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炎症部位肠黏膜组织中 CD177的表达与内镜下疾病活动性及临床疾病活动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及炎症部位肠黏膜组织中 CD177+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能够反映内镜下疾病活动程度和临床疾病活动程度。CD177+中性粒细胞可能作为中性粒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群参与肠道的免疫病理过程。

  • 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

    作者:姚双喆;曹海龙;王邦茂

    随着我国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结肠镜检查数量日益增多。结肠镜检查虽然相对安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痛苦,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患者,例如腹型肥胖、体型偏瘦以及腹部手术史等患者,穿孔风险与痛苦相应提高。对患者而言,决定结肠镜检查无疑在心理、经济和时间上都是巨大挑战。因此,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及内镜工作者,应尽己所能,让一次结肠检查的质量优化,使患者得到大获益。由此可见,结肠镜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常委会议纪要

    作者:王拥军

    2016年2月20日,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常委会议于北京召开。前任主委李兆申教授、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候任主委令狐恩强教授、副主委金震东、杨爱明、邹晓平、郭学刚教授及全体常委、秘书长冀明教授、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陶原出席会议,会议由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主持。

  • 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关于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肠癌性梗阻临床指南的介绍

    作者:惠洋洋;郑忠青;王邦茂

    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8%~13%结肠癌患者由于进展期结肠癌造成大肠梗阻。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临床形势仍存在争议。近10年以来,结肠自膨式金属支架(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 SEMS)对于结肠癌性梗阻的治疗已有许多文章报道,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系统综述。然而,SEMS 在治疗结肠癌性梗阻中的确切作用至今仍未阐明。这个以证据及共识为基础的临床指南由欧洲消化内镜学会(ESGE)制定,并且已经通过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的审核和校正,用来作为使用 SEMS 治疗结肠癌性梗阻的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消化内镜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