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春;张旭;黄敏;张群超

    目的:探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黏膜下注射媒介的应用进展。方法在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ESD”、“黏膜下注射”为关键词,查阅2008年1月—2014年1月国内外有关不同物质材料作为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传统黏膜下注射媒介中,生理盐水容易被组织快速吸收,行 ESD 治疗时需要反复多次的黏膜下注射;高渗性溶液对组织有明确的损伤作用;透明质酸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可作为 ESD 术中黏膜下注射剂的优先选择;羟甲基纤维素作为一种合成产物可能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纤维蛋白原混合物有传播肝炎和其它病毒的风险。新型黏膜下注射媒介中,二氧化碳气体作为黏膜下缓冲垫注射黏膜下层获得的黏膜抬举时间显著优于生理盐水;海藻酸钠可替代透明质酸作为黏膜下注射媒介;弹性聚合物 iDEEp 黏膜下层抬举高度优于生理盐水,且可有效促进 ESD 术后创面黏膜愈合;光交联壳聚糖水凝胶比透明质酸钠有更强的维持黏膜隆起的能力,但体内降解时间过长,延缓了创面的愈合。结论不同黏膜下注射材料对黏膜下抬举效果不同,且成本和可用性均存在差异。传统黏膜下注射材料存在着不足之处,而新型黏膜下注射材料虽拥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满足ESD 术的需要。为使 ESD 技术更加安全和高效,需要进一步寻找合适的 ESD 黏膜下注射媒介。

  • 二氧化碳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的应用

    作者:施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因能整块剥除(en-bloc resection)病灶,在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的根治,不逊传统手术.但其技术须精细,手术常费时,风险尤高,普及困难.为使ESD 不再曲高和寡,需要改进工艺,易化操作,二氧化碳注气(carbon dioxide insufflation)及黏膜下注射正在入选尝试之中.

  • 美司钠在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黄欢;蔡晓敏;程烨夏子;蓝幼珍;张杰希;伍齐鸣;陈素玉;施宏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平滑肌瘤、贲门失弛缓症、甚至纵隔病变等既往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病变可以经内镜治疗达到根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旨在整块切除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现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隧道内镜技术则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更将消化内镜治疗范畴从黏膜、黏膜下层拓展到固有肌层乃至纵隔.无论ESD抑或隧道内镜,黏膜下剥离不可或缺,理想黏膜下注射液能够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黏液溶解剂硫醇化合物美司钠黏膜下注射用以快速溶解结缔组织中二硫键,暴露血管,以利内镜黏膜下剥离,未来有望在内镜临床推广.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的侧向发育型肿瘤(附视频)

    作者:钟芸诗;时强

    患者男性,66岁,大便次数增多伴腹胀8个月,大便每日3~4次,无腹痛、大便变细、便血、黑便、黏液便等,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距肛门口4~10 cm处见一绒毛状肿物,占肠腔3/4周,局灶充血、糜烂,诊断为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到我院就诊后,经肠镜进一步证实,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 ESD治疗步骤如下:(1)观察:白光、靛胭脂或NBI染色清晰显示病变边缘,观察病变的范围,评估完整切除的可能性和初步设计切除方案;(2)注射:用I型海博刀于黏膜下肛侧缘病灶外侧行多点注射(主要是生理盐水+靛胭脂+肾上腺素);(3)病变剥离:用海博刀从病变的近端向远端推进,行病灶黏膜下剥离同时切开病变的边缘。病变剥离时,应用海博刀在病灶下方沿黏膜下层间隙紧贴固有肌层进行剥离,剥离中需要反复黏膜下注射,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大块、完整地切除病灶;(4)创面处理:对于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可用海博刀直接电凝,对于较大血管,可用热活检钳处理,因为创面巨大,金属止血夹不能闭合创面,故要反复确切的止血;(5)标本处理:将切下的病变用大头针固定于平板上,中性甲醛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观察病灶边缘和基底有无病变累及。经病理检查,如侧面和基底部切缘均无肿瘤残留的视为治愈性切除,根据病理决定后续治疗并密切随访。本例病理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局灶区中度异型增生,尚属上皮内瘤变低级别范畴,基底部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第2天,体温升高,高为38.8℃,行CT检查提示直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见片絮影,边缘欠清,膈下无游离气体,保守治疗3d后好转。术后7d出院。

  • 肿瘤基底部黏膜下阻滞在膀胱侧壁肿瘤经尿道电切术中的应用

    作者:包军胜;王志平;史葆光;张向波;田俊强;王家吉;左陵君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采用2%利多卡因膀胱肿瘤基底部黏膜下注射预防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两例

    作者:令狐恩强;李惠凯;王向东;杜红;孟江云;王红斌

    病例1:患者女,49岁,因间断吞咽困难7年伴反食于2012年9月入院.术前食管钡餐检查提示鸟嘴征阳性.胃镜检查见食管管腔扩大,可见大量液体潴留,予以反复抽吸及冲洗,充气后可见管壁半月形结构形成(LingⅡb型[1]),贲门紧闭,内镜通过有阻力.术前食管测压符合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操作步骤:确定齿状线距门齿约40 cm后,于距门齿32 cm处黏膜下注射美兰+肾上腺素+0.9%氯化钠溶液,Dual切开约1.2 cm的横行切口,通过横行切口用钩刀逐步剥离黏膜下层,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隧道,隧道向下延伸至贲门下约2 cm处.用三角刀纵行切开内环肌,范围为距门齿35 ~ 42 cm.完成内环肌切开后,退出隧道,在食管腔行球囊扩张术(balloon dilation,BD)(球囊直径1.8 cm)并局部喷洒血凝酶,后用钛夹夹闭横行切口.

  • 眼镜式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可行性报道两例

    作者:令狐恩强;李惠凯;王向东;杜红;王红斌;孟江云

    病例1:患者男,68岁,胃镜检查见食管管壁半月形结构形成(LingⅡb型)[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手术操作步骤:齿状线距门齿约48 cm,于距门齿38 cm处黏膜下注射美兰、0.9%氯化钠溶液注射液后,于食管右侧壁切开约1.5 cm的横行切口,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建立一纵行隧道,隧道向下延伸至贲门下4 cm.用三角刀离断7 cm的内环肌后,继续离断相应的纵行肌,但于齿状线相对位置保留1 cm左右的纵行肌,内镜下形似"眼镜"(图1),故称之为眼镜式肌切开,肌切开长度约7 cm.环肌切开完成后,隧道内喷洒血凝酶4支.用8枚钛夹夹闭横行切口.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行全层肌切开可行性报道两例

    作者:令狐恩强;李惠凯;王向东;杜红;王红斌;孟江云

    病例1:患者女,30岁,胃镜见食管管腔扩大,但管壁平直,未见管壁环形皱褶结构或半月形结构形成(Ling Ⅰ型)[1],于2012年7月收住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手术操作步骤:齿状线距门齿约40 cm,于距门齿30 cm处食管右侧壁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美兰注射液,Dua刀切开约1.2 cm的横行切口,通过横行切口用钩刀逐步剥离黏膜下层,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遂道,隧道向下延伸至贲门下约4 cm处.用三角刀纵行切开内环肌后,再切开相应位置的纵行肌,范围为距门齿38 ~ 44 cm.再次通过贲门无阻力.术中肌切开完成后,发生黏膜穿孔,于隧道内喷洒猪源纤维蛋白胶(图1),待穿孔处完全封闭后(图2),用钛夹封闭横行开口.

  • 亚甲蓝合剂治疗官兵重度肛窦炎疗效观察

    作者:袁挺;王兆伟;邵明永;王峻峰

    目的:观察黏膜下注射亚甲蓝合剂治疗某部官兵重度肛窦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度肛窦炎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纯肛窦切开引流,观察组采用亚甲蓝合剂黏膜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甲蓝合剂黏膜下注射治疗重度肛窦炎疗效优于单纯肛窦切开引流.

  • 探讨对腺性膀胱炎使用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波;姜兴金;魏伟;杨明洲;王霞

    目的:探讨对腺性膀胱炎使用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取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治疗,对照组采取尿道电切加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愈率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腺性膀胱炎使用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局部注射激素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疗效观察

    作者:赵铭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激素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方法 本文对34例口腔扁平苔藓病人采用地塞米松加等容量的2%利多卡因进行黏膜下注射并配合华素片含化治疗1~2个月,对照组28例采用含激素(强的松)的鱼肝油合剂涂擦并配合华素片含化1 ~2个月.结果 治疗组半年后复查痊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94.1%;与对照组28例采用含激素(强的松)的鱼肝油合剂涂擦并配合华素片含化的对照组(痊愈率14.3%,有效率60.5%)相比,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都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说明本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具有显效快,近期疗效好的优点.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两种内镜下切除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方法的比较

    作者:叶小峰;陈隆典

    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包括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常规内镜下切除需先予黏膜下注射,待病变基底部抬起后,予圈套器套扎基底部,再通过高频电流切除,但具有注射后易出血、病灶处显露不清、耗时长等缺点.为弥补上述缺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采用放弃黏膜下注射(干切法),直接对病变处予圈套器套扎后切除.现总结如下.

  • EMR/ESD中黏膜下注射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历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 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在腺性膀胱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日升;邓婉娣;李红辉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在腺性膀胱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经尿道电切加灌注化疗组)21例和观察组(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化疗组)21例,后将两组患者的痊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加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在腺性膀胱炎治疗中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对不同长度食管良性狭窄治疗的研究

    作者:吴健;王远志;邓彬;肖炜明;姚光怀;李贵庆;丁岩冰

    目的 探讨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在不同狭窄范围的食管良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食管良性狭窄患者,根据其狭窄范围的长度进行分组,A组:狭窄长度≤2cm;B组:2cm<狭窄长度<5cm;C组:狭窄长度≥5cm;对各组分别给予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治疗后随访52周,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评分、治愈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再次扩张间隔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扩张治疗前、后吞咽困难评分均得到改善(2.98±0.87比1.39±0.64),A组的症状持续缓解时间、再次扩张间隔时间优于B组及C组,A组及B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C组(26.9%比22.7%比0),治疗后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内镜下扩张治疗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可有效改善食管良性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其治疗的成功率与病变的范围相关,尤其对于狭窄长度在5cm以内的病变应用安全、高效.

  • 经小鼠活体肠镜行肠黏膜下注射建立结直肠癌原位模型的研究

    作者:吴正春;王凌翔;苗雄鹰;杨竹林;陈康;王昆鹏;陈文浩;张子建;邓凯;胡俊蛟;杨西斌;文宇;熊力

    目的 搭建小鼠活体肠镜平台,直视下建立小鼠结直肠癌原位模型,并观察其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小鼠经麻醉后,分别用自主研发活体结肠软镜及奥林巴斯URF-P5输尿管软镜观察小鼠肠腔,对比成像效果.肠镜直视下将人结肠癌HT-29细胞注射至BALB/c-nu小鼠结肠黏膜下,注射后第3、7、15天复查肠镜,观察肠腔内成瘤情况.当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呈恶病质时,予处死,探查腹腔,观察腹腔内成瘤及转移情况,标本送病检.结果 自主研发搭建的小鼠活体肠镜平台可清晰观察肠腔,未致小鼠死亡.在小鼠活体肠镜直视下行肠黏膜下注射HT-29细胞,穿孔率为15%,小鼠死亡率为33.3%,成瘤率为62.5%,腹腔转移率为60%,肝脏转移率为25%,腹壁转移率为25%.结论 自主研发搭建的小鼠活体肠镜平台能用于小鼠活体结直肠研究,其成像效果不亚于奥林巴斯URF-P5输尿管软镜;此外,结合黏膜下注射技术,可建立符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过程的原位模型.

  • 内镜下黏膜注射加高频电切术治疗直肠息肉36例疗效分析

    作者:黎永华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注射后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直径≥2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常规服用电解质溶液清洁肠道,术前病理示管状腺瘤18例,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管状腺瘤13例.手术采用结肠镜下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1:10000)加高渗盐水,使局部黏膜肿胀,隆起后,再将息肉直接或分块切除(无蒂息肉).结果 共治疗息肉36例,息肉直径2.0~3.5cm,23例有蒂息肉,5例亚蒂息肉及7例无蒂息肉摘除手术均一次性分数切除.另有1例无蒂息肉摘除手术分二次完成,前后间隔三周.所有患者均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较传统方法 更安全有效.

  • 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作者:刘俊江;李谨宜

    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对收治63例膀胱癌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溶液预防肿瘤的复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在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扩张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法云;王磊;李建东;边振光;王雨濛

    目的 探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在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扩张治疗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反复探条扩张治疗5次以上且扩张间隔时间少于15 d的食管良性狭窄21例,内镜下扩张后进镜至病灶下缘,由下缘至上缘在多点多部位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观察注药后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平均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进食计分,并与注药前比较.结果 与注药前比较,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后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平均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进食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扩张治疗后行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可有效减少扩张次数,延长再狭窄时间,改善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疑似息肉的亚蒂样胃类癌一例

    作者:原丽莉;陈星

    患者男,71岁.因进食有异物感半年就诊.胃镜检查中发现胃体大弯可见0.8 cm×0.8 cm亚蒂样隆起,表面略粗糙,拟诊为胃息肉.黏膜下注射1∶20 000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后行高频电切除,过程顺利.

8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