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ESD手术中镇痛效果比较

    作者:潘华;丁楠;吴琴

    目的:对比观察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手术)中镇痛效果比较.方法:选择ASAI至Ⅱ级患者30例,年龄为35~ 65岁,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手术,分为芬太尼组(F组,n=15)、地佐辛组(D组,n=15).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0.2mg/kg,依托咪酯0.3mg/kg.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ug/kg.记录患者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后(T1),开始剥离黏膜时(T2),拔管后(T3)各时刻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氧饱和度(Sp02)并记录拔管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结果:两种药物都能有效地抑制插管时血压、心率等应激反应,但地佐辛组诱导麻醉插管过程中对血管系统的影响明显优于芬太尼组,术后VAS值亦低于芬太尼组.结论:地佐辛较芬太尼在ESD手术镇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关键词: 地佐辛 芬太尼 ESD VAS
  • 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蔡晓刚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1月23日至2017年3月27日住院部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4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内径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0%与对照组相仿;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7.41min(s=5.36)、术中出血量23.09ml(s=4.25)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出血0例、穿孔0例、感染0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下ESD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若肿瘤直径>2cm,存在危险因素,可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

  • 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作者:陆明明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病变45例的护理配合效果.结果:在积极护理配合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ESD术中护理为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创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ESD 护理 术中配合
  • 无痛胃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32例护理报告

    作者:杨嫚;王静;宋一样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32例无痛内镜下ESD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讲解无痛胃镜及行ESD治疗中配合要点,加强治疗中及治疗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行ESD治疗,术中出血3例,穿孔1例,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无痛内镜下ESD治疗是一项安全、舒适的治疗技术,护理人员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关键词: 无痛内镜下 ESD 护理
  • 胃早癌内镜黏膜剥离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作者:郝艳萍;韩靓;沈志平;王建华

    目的 探讨胃早癌经胃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采用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术后处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结果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0.5±19.4)min.有39例完整切除,3例病灶残留.术后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1.5±2.5)d,3例迟发性出血,4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较好,术中、术后提高预防观念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二氧化碳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的应用

    作者:施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因能整块剥除(en-bloc resection)病灶,在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的根治,不逊传统手术.但其技术须精细,手术常费时,风险尤高,普及困难.为使ESD 不再曲高和寡,需要改进工艺,易化操作,二氧化碳注气(carbon dioxide insufflation)及黏膜下注射正在入选尝试之中.

  •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病变进展

    作者:弭希峰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一样都具有侵袭小、术后疼痛轻微、康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ESD的发展源于EMR,2003年后命名并被认可为新的治疗手段,绝缘端透热刀(insulation tipped knife,IT刀)的出现标志着内镜治疗进入了ESD时代.EMR对>2 cm的病变整体切除率约为30%[1],而ESD可以一次切除较大的病变并提供更准确的病理检查结果[2],大特点是能控制病灶切除的范围和大小,即使是累及黏膜下层的部分溃疡病灶也能被切除,这些都是EMR难以克服的困难[3].本文将对ESD在当前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不同浓度亚甲蓝染色对结直肠病变EMR及ESD的影响

    作者:李会霞;王再见;江海燕;梁洁;候朝英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亚甲蓝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结直肠病变住院患者9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平均分为4组,每组24例.A组,用100 ml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作为黏膜下注射液;B组、C组、D组分别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1%亚甲蓝2、4、8 mg.记录各组EMR及ESD生命体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黏膜下注射液用量、手术时间等,行组间或组内对比分析.结果 各组均完成手术,组间术前与术中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术中发现穿孔,1例术后发现穿孔,均给予钛夹夹闭;1例术中出血,局部电凝、钛夹夹闭后血止.术中出血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仅见于A组及D组ESD中.黏膜下注射液用量:EMR组中,C组[(18.3±14.2)ml]明显低于其他组[A组(28.1±10.8)ml、B组(25.4±11.5)ml、D组(40.1±1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中,C组[(28.1±13.5)ml]明显低于其他组[A组(45.6±19.9) ml、B组(36.1±9.6)ml、D组(42.2±1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EMR组中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中,C组[(52.2 ±27.0) min]明显少于其他组[A组(72.1±44.7) min、B组(69.3±14.1) min、D组(80.0±4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及ESD中使用100 ml甘油果糖加肾上腺素及1%亚甲蓝4 mg混合液作为黏膜下注射效果佳,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时间,并减少注射液用量.

    关键词: 亚甲蓝 ESD EMR
  • 隧道技术的创建与前景

    作者:令狐恩强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进行食管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 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黏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一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

  • 利用经口隧道技术切除食管大面积病变的体会

    作者:令狐恩强;王向东;孟江云;杜红;王红斌

    食管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癌前病变与早癌被发现.虽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用于切除食管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技术,但大面积的食管早癌的治疗仍然使人感到困惑,经典的标记-注射-环形切开病变边缘-注射-剥离的方法速度慢.

  • 胃癌前病变与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复发率的调查研究

    作者:连元;令狐恩强;王志强;卢忠生;孟江云;王向东;杜红;王红斌

    内镜治疗因其微创、并发症较少而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且易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相较于ESD,EMR更易于操作且所需手术时间更短,但是对于直径>20 mm 的病变,应用EMR较困难,存在应用的局限性,ESD用于治疗大块早期胃癌病变,能够提供精确的病理诊断而且病变的复发率低[1].

  • 直肠类癌诊治分析(附27例病例报告)

    作者:陈骏;蔡元坤;赵加应;楚晓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方法 、手术方式及生物学特性.结果 本组直肠类癌患者直肠指检+肠镜活检正确诊断率可达92.6%.本组27例中17例行肛肿块局部切除术,2例行Dixon术,1例行Mile's术,1例行TEM术,其余6例行ESD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27例患者其中25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2.6%,5年生存率85.7%.结论 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率低,易误诊;直肠指检+肠镜病理为诊断直肠类癌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类癌的首选方法.

  • EMR及ESD手术中粘膜下注射剂的对照研究

    作者:郭月昆;李雪松;郭佳佳;蔡朋朋;王东红

    目的 分析不同注射剂经粘膜下注射后液体水垫隆起高度下降速度.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对100个新鲜离体猪胃进行研究,以胃体部黏膜作为注射剂的注射点,分别抽取生理盐水、甘油果糖、20%甘露醇、15%葡萄糖及20%甘油后按照选取的5个位点依次进行注射.注射后,每5 min观察拍照测量,直至45 min.对隆起高度下降幅度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20%甘露醇组与生理盐水组在0~35 min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注射后前40 min甘露醇比生理盐水所形成的SFC高度下降幅度低.甘油果糖注射液组与生理盐水组在0~20 min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注射后前25 min甘油果糖比生理盐水所形成的SFC高度下降幅度低.15%葡萄糖、20%甘油、甘油果糖注射液、20%甘露醇所形成的SFC高度下降幅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40 min甘露醇比生理盐水维持隆起效果好;前25 min甘油果糖比生理盐水维持隆起效果好;15%葡萄糖、甘油、甘油果糖、20%甘露醇维持隆起效果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EMR ESD 粘膜下 注射剂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姗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ESD可将较大的病灶完整、大块切除,且具有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避免传统手术治疗风险,达到根治病变的目的.因此,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1].本研究通过观察ESD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探讨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研究

    作者:刘秀珍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直肠类癌患者140例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和一次完整切除率、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一次完整切除率和EMR组均为100.00%,P>0.05.ESD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MR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长于EMR组,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均大于EMR组,P<0.05.结论 EMR和ESD治疗直肠类癌均有效,需根据病灶直径选择合理术式.对于直径在7 mm以上的可选择ESD术,对于直径在7 mm以内的可选择EMR术.

    关键词: EMR ESD 直肠类癌 疗效
  • 三联与四联疗法治疗ESD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

    作者:伊如如

    目的 分析三联与四联疗法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消化内科门诊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98例ESD后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149例.B组行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呋喃唑酮);A组行四联疗法,即三联疗法+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1个月后,对比其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并对比溃疡愈合质量.结果 A组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分别90.60%和95.30%,B组分别为81.21%和83.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愈合质量为优的比率高于B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联疗法相比,四联疗法治疗ESD后Hp感染的效果更佳,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隧道技术的创建与前景

    作者:令狐恩强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我在常规进行内镜下食管早癌的ESD术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 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的技术,当时依照常规的ESD手术方法,没有更好的办法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粘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了一条粘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之后,又进行了几例相同患者的手术,使用了同样的技术,该技术由于类同于工程技术中的隧道,因此,在2009年我将其称为“隧道技术”,并在2009年北京消化内镜年会上,进行了经口隧道技术的专题报告,但当时主要是用于切除环行生长的食管早癌.

  • 内镜粘膜剥离术对食管动力和食管扩张度的影响

    作者:卜保国;令狐恩强;王向东;王红斌;杜红;郭荣斌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已广泛用于胃肠上内肿瘤的治疗[1-4].ESD治疗食管上皮内肿瘤与传统外科食管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比,能够整块地完全切除大的上皮内肿瘤[2].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及内镜器械的改进,ESD的一些手术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均明显减少,但由于切除范围的增加术后狭窄的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尽管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确切概率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与管腔环周切除范围有关,一些研究报道食管环周3/4以上粘膜切除,尤其是食管全周ESD是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1,5].

  •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护理

    作者:罗灵敏;薛伟花

    目的:对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灶大于2 mm)行ESD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ESD专项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ESD治疗和精心护理后,60例患者消化道隆起全部切除并治愈,治愈率为100%;实验组住院时间(6.23±1.34)d,术后并发症2例;对照组住院时间(10.34±1.76)d,术后并发症9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ESD专项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胃早癌内镜治疗中标准ESD及口袋法ESD的比较

    作者:廖春丽

    目的 胃早癌内镜治疗中标准ESD及口袋法ESD的比较.方法 选取3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2±8.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18例,接受标准ESD治疗,另外一组21例,接受口袋法ESD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口袋法ESD治疗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较接受标准ESD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72.26±4.25)min vs(99.73±12.57) min,t=2.069,P=0.048<0.05].接受标准ESD患者较口袋法ESD治疗的患者的PT及APTT均缩短,PT:[(13.47±0.41)s vs(12.07±0.33)s,P<0.05];APTT:[(41.27±0.72)s vs(38.67±0.57)s,P< 0.05].接受口袋法ESD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的概率较标准ESD患者出血的概率低(0 vs 22.2%,x2=6.724,P<0.05).接受标准ESD治疗患者与口袋法ESD患者比较中,标准ESD治疗组中的炎症反应情况指标均高于口袋法ESD治疗组.CRP:[(9.43±1.19)mg/L vs(6.27±0.98) mg/L,P<0.05];IL-6:[(41.27±0.72) ng/L vs(38.67±0.57) ng/L,P<0.05];IL-8:[(28.45±2.97)ng/L vs(19.26±2.03) ng/L,P< 0.05].结论 口袋法作为ESD的修正方法可以达到更广泛的应用.

115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