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乳头状瘤病毒诱导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的双相分化

    作者:沈忠英;许丽艳;陈铭华;蔡维佳;陈炯玉;洪超群;沈健;曾毅

    研究中期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的表型、细胞遗传学和部份基因J的改变,以阐明癌前病变的特征.SHEE是该院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8E6E7诱导的永生化上皮,传至61代已开始有少量细胞恶性转化.对永生化中期31代培养细胞用相差显微镜检查细胞形态改变和细胞生长状态(细胞接触抑制和锚定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做染色体众数分析;多重PCR检查c myc、p53、bcl 2和ras等基因.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角蛋白和鬼臼毒素荧光标记检查肌动蛋白F(F actm).软琼脂培养的集落细胞接种SCID小鼠检查成瘤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HPVE6表达蛋白.结果:培养细胞有两种不同分化形态,分化差的基底细胞和分化好的鳞状上皮;前者角蛋白和F-actin极少,后者含量丰富;细胞接触抑制和锚锭生长特性减弱.分析100个细胞染色体众数分二干系,56条(占30%)和61条(占24%)染色体,核型分析属于超二倍体,亚三倍体.多重PCR检查:c-myc、p53基因上调,6cl 2和rad基因阳性.用优选生长在软琼脂上的克隆细胞接种SCID小鼠,未成瘤;HPV18E6表达蛋白阳性.以HPV18E6E7诱导的食管永生化上皮31代细胞形态出现了双向分化,根据其形态表型,双染色体众数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和某些癌基因上调等特性,可以认为SHEE31细胞是处于癌前改变.

  • 人乳头状瘤病毒协同60钴照射促进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作者:沈忠英;岑山;滕智平;蔡唯佳;沈健;陈炯玉;陈志坚;李德锐;曾毅

    为探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促癌剂对食管上皮致癌作用,人胚食管上皮细胞转染HPV协同60钴(60Co)放射观察其恶性转化.用HPV18E6E7AAV转染的人胚食管上皮(SHEE),培养至13代,分为4组,实验组分别用60Co2、4、8Gy照射,每周1次共4周;SHEE未经照射为对照组.细胞形态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DNA合成和定量用3H-TdR掺入和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染色体众数用常规方法分析;致瘤性用软琼脂培养和裸小鼠接种;HPVDNA用PCR检测.经60Co照射后细胞呈凋亡和坏死(危象期).8周后SHEE 4Gy组细胞增殖,增殖指数(34%)和3H-TdR摄入增高,软琼脂培养和裸鼠接种出现致瘤性.对照组SHEE组细胞增殖指数24%,伴有少数3H-TdR掺入,裸鼠未成瘤.染色体众数:对照组,58~62;4Gy组,63~65;两组HPV18E6E7 PCR呈阳性条带.此结果表明,用HPV18E6E7协同60Coγ射线可以使人胚食管上皮恶性转化,60Co γ射线有加速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作用.

  • 人乳头状瘤病毒诱导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恶性转化

    作者:沈忠英;陈晓红;沈健;蔡维佳;陈炯玉;黄天华;曾毅

    为了证实HPV18E6E7基因诱导的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SHEE)61代(SHEE61)部份细胞(SHEE61A)已经恶性转化,以寻找监控细胞早期恶性转化的方法.对培养的SHEE第10代(SHEE10)和61代(SHEE61)细胞,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形式;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用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和间期核染色体1、7、8号着丝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细胞染色体改变;用增殖优势克隆优选法选出生长快的细胞群体,接种裸小鼠和SCID小鼠.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见SHEE61细胞大小不等,重叠生长;电子显微镜下见细胞核多型性和核仁增大等增殖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SHEE61增殖指数和DNA>4n细胞高于SHEE10;SHEE61细胞染色体众数出现57~60、63~65两亚群,1、7、9、13、17等染色体出现较多3体、4体或5体;FISH间期核1、7号着丝粒数增多;SHEE61克隆优选的细胞SHEE61A接种SCID小鼠成瘤.这表明:SHEE61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有了改变,接触抑制减弱,高倍体和不整倍体细胞增多,染色体数目明显改变,SHEE61A接种SCID小鼠产生浸润性肿瘤,可以判定SHEE61部份细胞已恶性转化.用克隆优选法筛选和染色体检测可以监控永生化细胞早期恶性转化.

  • 有机硒对恶性转化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海花;苏敏;田东萍;沈忠英;郑志超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H5E973细胞系[1]由本院沈忠英教授提供;亚硒酸钠(天津市化学试剂研究所),分析纯;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美国Sigma 公司),分析纯.TUNEL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

  • 食管癌术后预防性放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凯;车嘉铭;臧旺福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居恶性肿瘤第7位,中国居恶性肿瘤第4位.每年全世界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平均每两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食管癌来源于食管上皮,以鳞癌为多见,其次为腺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癌肉瘤小细胞未分化癌等.患者多以进行性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来就诊,就诊时多已为中晚期.目前来说,根治性手术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式.食管癌术后肿瘤复发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达40%~60%,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20%~30%.

  • 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作者:张志庸

    一、早期食管癌解剖定义早期食管癌包括食管原位癌、早浸润癌和早期浸润癌三种类型.原位癌系癌细胞位于食管黏膜上皮层内,多局限于食管上皮腺导管基底膜以内.早浸润癌又称为黏膜内癌,系少数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呈条索状或雨滴状侵入黏膜固有膜内,或虽累及固有膜但是未穿透黏膜肌层,此型浸润范围小,肉眼难辨.早期浸润癌又称黏膜下癌,癌细胞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累及食管肌层,此型病变范围较广,浸润癌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 消化管发育中上皮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作者:李均;汪维伟

    细胞凋亡是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接受到某种信号的触发后主动参与并遵循一定程序的较慢的死亡过程.消化管在发育过程中,消化管上皮广泛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胎鼠肠上皮中凋亡小体主要分布在近上皮的肠腔面,但在食管中则广泛分布于上皮各层.食管,十二指肠和结肠上皮凋亡小体密度的峰值分别出现在胚胎12 d、15 d、16 d,食管上皮的凋亡小体密度峰值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和结肠.细胞凋亡对消化管形态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适应发育进程的需要,在消化管发育过程中,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消化管发育中上皮细胞凋亡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基因调控起着关键的作用.Bcl-2家族、p53和c-myb等多种基因以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其调控.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增生和凋亡,并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特定部位和特定时问,并有着严格的时空程序.

  • COX-2及其抑制剂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林晴;王雯

    大约有10-30%Barrett食管发展成食管腺癌,其危险性与Barrett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相关.大量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OX-2)的过度表达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arrett食管发展成食管腺癌的COX-2免疫活性较未发展成食管腺癌的高.试验指出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降低Barrett食管上皮的增生,减低COX-2的活性,减少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本文就COX-2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在降低二者发生率的机制做一综述.

  • 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健;齐义军;王立东

    建立合适的模型系统是研究食管癌癌变过程的重要课题.食管永生化细胞株较难建立,他既具有正常细胞的特征,而且已经处于持续增生状态,易于转化,对研究食管癌变过程是一种良好工具模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人食管鳞癌中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春亭;张林西;李海军;李玉珍;武欣;范婕;左东升;王淑强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基因cyclin D1、CDK4、cyclinE和p27Kip1在我国食管鳞癌(SCC)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食管上皮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食管鳞癌中cyclin D1、CDK4、cyclin E、p27Kip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yclin D1、CDK4、cyclin E蛋白在正常食管上皮的表达都较低,在异型增生上皮中有所增高,而在SCC中表达都较高,且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显著(分别为F=28.369,P<0.01;F=9.016,P<0.01;F=22.667,P<0.01).p27Kip1在正常食管上皮中表达高,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显著减少,组间差异显著(F=5.783,P<0.01).p27Kip1表达分别与cyclin D1、CDK4和cyclin E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80,-0.242,-0.333;P<0.05),而后三种基因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yclin D1与CDK4 r=0.711,P<0.01;cyclin D1与cyclin E r=0.638,P<0.01;CDK4与cyclin E r=0.430,P<0.01).结论:在食管鳞癌中细胞周期调节基因cyclin D1、CDK4、cyclin E和p27Kip1表达异常与食管上皮细胞癌变密切相关.

  • 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bax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作者:张林西;齐凤英;左连富;刘江惠;郭建文;石卫东;金春亭;李海军

    目的:探讨bcl-2及bax基因在我国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特点,研究其在食管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81例食管鳞癌中bcl-2及bax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cl-2 mRNA在正常食管上皮无表达,在癌旁上皮主要是上皮近基底部细胞中呈阳性表达.食管鳞癌细胞胞质可见明显的bcl-2 mRNA表达.图像定量分析显示bcl-2mRNA表达与分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灰度值37.88±11.40vs 23.03±8.71,19.90±4.33,6.60±3.36,P<0.05;44.89±15.26 vs 23.03±8.71,19.90±4.33,6.60±3.36,P<0.05).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中表达随癌组织的分化程度降低其表达显著增高并且在不同分化组间差异显著(F=8.738,P<0.01).Bax蛋白在食管鳞癌细胞中都有表达,但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食管鳞癌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异常增高,尤其是抗凋亡基因bcl-2可能在食管鳞癌癌变及浸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P53和Rb蛋白表达与年龄的关系

    作者:孙超;王立东;王启鸣;李定国

    目的: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青年(≤40岁)与中老年(≥50岁)食管癌患者的P53和Rb蛋白表达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72例青年和73例中老年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和R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程度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P53和Rb蛋白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青年组P53免疫阳性反应的百分率在正常上皮和各级病变组织中均低于中老年组(13%ys 47%,X2=19.162,21%ys 60%,X2=19.380,43%ys 93%,X2=16.512,36%vs 85%,X2=36.213,以上P值均<0.01),青年组Rb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上皮和各级病变组织中也均低于中老年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P53和Rb表达共阳性率为25%,共阴性率为49%,二者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Kappa值=0.442,P<0.01).结论:P53和Rb可能共同参与青年患者食管上皮的癌变过程,并在食管癌发生中发挥相互协同的作用;该地区不同年龄组食管癌变过程中P53蛋白表达变化差异可能与其接触环境致癌原时间长短有关.

  • 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环氧化酶-2表达上调

    作者:齐凤英;张林西;韩彩丽;左连富;林培中;郭建文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基因在食管上皮癌变进程中的作用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为环氧化酶-2抑制剂进行食管癌化学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食管癌高发区采集食管脱落上皮细胞,对细胞涂片进行病理诊断,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环氧化酶-2、p53、p21/WAF1及CDK4等基因在食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环氧化酶-2的表达随食管上皮细胞异型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在可疑癌及癌细胞中FI=1.54±0.27,100%阳性表达.突变型p53蛋白及CDK4的表达也随细胞异型性的增高而明显增高,而抑癌基因p21/WAF1的表达则相反,其表达在重度增生及可疑癌和癌细胞中明显缺失.结论:环氧化酶-2在食管上皮癌变进程中表达升高,并同时伴有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 正常食管上皮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丙二醛-DNA加合物含量

    作者:邢德印;宋南;谭文;林东昕

    目的研究正常食管上皮和食管癌组织中致癌性丙二醛-DNA加合物(M1-dG)含量,探讨DNA氧化损伤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所有组织标本均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32例正常食管上皮标本来源于组织活检,3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来源于外科手术切除的食管癌.DNA中M1-dG加合物含量以32P-后标记方法测定.结果在全部正常食管上皮和癌组织DNA中均检测到M1-dG加合物,但其含量(中位数)在正常食管上皮中为3.4/108核苷酸(范围为1.7/108~55.4/108核苷酸),远低于食管癌组织的14.1/108核苷酸(范围为1.4/108~59.0/108核苷酸),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 1).该加合物水平与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态以及涉及酒精氧化产生自由基的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结论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对DNA的损伤可在食管上皮中累积,在癌组织中达相当高的水平,提示M1-dG加合物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 胃食管反流病抗反流的外科治疗

    作者:潘凯;徐泽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但主要是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增强的结果。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在进餐或餐后打嗝时松弛,平时则关闭,以防止腹腔正压和胸腔负压所产生的压力梯度引起胃内容物反流。LES关闭时其静止压约为20 mmHg。LES的长度,尤其是腹腔段的长度(成人约3~5 cm),以及膈脚的束缚均有助于LES抗反流作用。GERD患者的LES压低下或LES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可能延缓,过多的反流容易损害食管黏膜屏障。食管表层的鳞状上皮紧密排列,不具渗透吸收功能。其表面有粘液附着,对胃蛋白酶起屏障作用。黏膜表面附有HCO-3,可中和反流的H+。这些组成了食管上皮前的防御屏障。一部分H+穿过食管上皮前的保护层后,损害上皮细胞,出现食管上皮糜烂、溃疡,进而促进基底细胞的增生。攻击因子是继防御功能下降而起作用的,其中胃酸对食管黏膜的损害为强烈。pH<3时,可引起黏膜上皮蛋白变性。在胃pH呈中性或碱性时,反流物的主要攻击因子是胆酸和胰酶。夜间食管容量清除和化学清除显著下降,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时间延长,容易并发食管炎。  在GERD临床治疗中原则上应设法改善抗反流屏障,增强食管的清除力,增快胃的排空,减少胃酸,增强黏膜抵抗力。过去认为GERD基本上是内科病,只有内科治疗无效才有手术指征,但由于内科治疗复发率高,半年复发率在35%以上,故目前不少人主张早期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  (1)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明确,有24 h食管胃pH动态监测的数据;(2)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明显症状或(和)并发症;(3)证实下食管括约肌有缺陷,可由手术纠正;(4)合并膈疝的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膈疝影响远侧食管的排空及反流胃酸的消除,合并膈疝的GERD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更多。同时GERD病人如症状严重,或发展迅速,出现膈疝的可能性也较大。

  • 内镜粘膜剥离术对食管动力和食管扩张度的影响

    作者:卜保国;令狐恩强;王向东;王红斌;杜红;郭荣斌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已广泛用于胃肠上内肿瘤的治疗[1-4].ESD治疗食管上皮内肿瘤与传统外科食管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比,能够整块地完全切除大的上皮内肿瘤[2].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及内镜器械的改进,ESD的一些手术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均明显减少,但由于切除范围的增加术后狭窄的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尽管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确切概率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与管腔环周切除范围有关,一些研究报道食管环周3/4以上粘膜切除,尤其是食管全周ESD是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1,5].

  • 射频联合抑酸逆转Barrett食管上皮的临床研究

    作者:黎涛;徐进;黄刚;钟丽娟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覆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状态[1].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的组织学改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酸药物治疗和外科食管切除术,但前者仅可缓解症状,而无法逆转其肠上皮化生转为Barrett食管的病程,不会减少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后者有一定的手术致死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禁忌证[2].我科自2003年以来在抑酸条件下,采用内镜下经射频治疗Barrett食管26例,并与20例传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照组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作者:王维武;王水英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上皮发生镜下可见的任何长度的异常变化并经粘膜活检证实发生肠腺化生的一类疾病,因1950年由Bar-rett首先报道而得名.

  •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及进展

    作者:潘青梅;罗在琼;李敏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l].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的凶险并发症,是手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文献报告,国外发生率1.8%-22.0%,病死率11.6%-53.9%;国内发生率2.6%-6.4%,病死率38.4%-53.6%.

  • 环氧化酶-2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状况

    作者:张林西;齐凤英;左连富;郭建文;刘江惠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基因在食管上皮癌变中的作用,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化学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采集食管上皮细胞标本;并收集本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新鲜手术切除标本51例.分别采用COX-2 mRNA原位杂交技术、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COX-2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及不同分化的鳞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OX-2在食管脱落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随异型性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在可疑癌及癌细胞中达高(FI=1.54±0.27);COX-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以高分化鳞癌中高(FI=2.64±0.64),原位杂交显示其阳性率为100%.而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含量随分化程度的降低明显减少,在低分化鳞癌中FI=1.51±0.27.原位杂交结果也是随分化程度的降低其阳性率显著减小,在低分化鳞癌为38.5%.研究还发现,在癌旁上皮中COX-2含量及阳性率也较高(FI=1.73±0.35,阳性率100%),而切端上皮无COX-2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其阳性率比原位杂交结果稍低.结论:COX-2表达在食管上皮早期癌变进程中异常增高,COX-2检测可以作为食管上皮早期癌变的分子标志.并有可能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对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化学预防.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