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小腿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勇;马进宁;穆广态;俞玮;尹高军;冯福成;李全成;马杰;陈国川

    目的 报道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8 cm ×7 cm~ 18 cm×11 cm.采用VSD覆盖创面,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4例,腓动脉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2例,皮瓣范围9cm×8 cm~21 cm×12 cm.结果 术后5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皮瓣小部分坏死;1例出现表浅水泡;1例出现短暂的静脉淤血;在大的螺旋桨皮瓣患者中出现短暂一过性的小腿水肿.获随访7~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局部稍饱满,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供区损伤小,成功率高,应该被考虑作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适宜方法之一.

  • 掌长肌腱移位重建臂丛上干和中干损伤及下干部分损伤的伸指功能

    作者:王西迅;李钧;陈旭辉;张高孟;童哲;陈波;金成;舒正华;崔岩;潘跃

    目的 探讨掌长肌腱移位术重建臂丛上、中干完全损伤及下干部分损伤伸指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掌长肌腱移位术重建伸指功能共12例,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8 ~ 45岁,平均26.5岁.受伤至伸指功能重建手术时间11个月~4年,平均1.8年.左侧5例,右侧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3例.均经临床检查与肌电图检查诊断为臂丛上、中干完全损伤,下干部分损伤. 结果 本组12例经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肩关节外展功能70°~95°,平均82°,肘关节屈曲功能80°~110°,平均90°,肘关节伸直功能- 10° ~0°,平均-3°.伸指功能采用陈德松等制定的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本组获优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1.7%. 结论 掌长肌腱移位术是重建臂丛上、中干损伤及下干部分损伤伸指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整形的临床分析

    作者:陆声榆;谭海涛;江建中;陆俭军;杨克勤;韦平欧;罗翔;梁旭权

    目的 探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整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5例21指Ⅱ°~Ⅵ°缺损的病例,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术后1~2个月行再造指整形,对再造指明显膨大一侧指腹行梭形软组织切除术6指,对“指腹”膨大和“驼颈部”畸形一侧行指腹筋膜皮瓣转移术15指. 结果 15例21指再造拇、手指外形获得明显改善,经6~8个月随访,再造拇手指“指腹”膨大和“驼颈”畸形消失,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的整形修复,临床疗效良好、确切.

  • 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显微手术12例

    作者:邓跃飞;陈斌;吴锦铨;郑眉光;陈伟良

    目的 探讨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显微手术的入路选择和切除方法. 方法 自2001年6月-2011年1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同时累及鼻部、颅部和眶部的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及侵袭的范围和方向不同,分别选择经扩大额下入路(7例),眶-翼点入路(4例)和额颞眶颧入路(1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和修复颅底缺损,其中5例联合经鼻内镜、2例经鼻侧切开入路. 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早期动眼神经不全麻痹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新神经功能缺损、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7年,平均3.8年,5例恢复正常工作,3例生活自理,死亡4例,其中1例术后6个月死于化疗引发的肝功能衰竭,3例3年内死于颅内和全身多发转移. 结论 颅鼻眶恶性沟通瘤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及侵袭的范围和方向不同,选择不同入路或联合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和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

    作者:严军;茅泳涛;段文旭;刘晓峰;李涧

    目的 研究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TLIF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疾病32例,病变种类包括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与33例常规TLIF比较,回顾统计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年以上,显微镜TLIF组切口平均长度4.0 cm,手术时间(110±25)min,均不需输血,平均术后下地时间5d.常规TLIF组切口平均长度9.5 cm,手术时间(125±32)min,术中输血(164±126)ml,术后平均下地时间9.5d.两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术中输血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TLIF组切口短,术后下地早,不需输血.手术时间和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显微镜下TLIF能很好的将手术微创化,疗效满意.

  • 多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重建手功能

    作者:刘刚义;席志峰;王从虎;苟军全;王芳;谢瑞菊

    目的 总结多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重建复杂手外伤所致的全手脱套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以来,对8例复杂手外伤所致手功能丧失的患者采用多块游离组织(即足趾与足趾、足趾与皮瓣、皮瓣与皮瓣等)组合移植的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其手功能. 结果 8例患者中,除1例术后第2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解除外,其余7例顺利存活.所有再造手都能对指对捏,生活能自理,两点分辨觉为8~12 mm,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采用多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重建手功能,虽然风险大,需要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本术式是目前修复全手脱套伤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代营;李智勇;冯崇锦

    目的 总结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对失败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对68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用于舌癌38例,唇颊癌15例,口底癌3例,牙龈癌9例,其中65例成活,3例失败,成功率95.5%.成活的口内皮瓣与周围黏膜愈合良好,平坦,色泽好.颊部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较相近,平坦,外形良好,张、闭口功能良好.3例失败中,患者年龄均较大(58岁以上),吻合血管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 结论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移植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理想选择,但术前必须进行详细检查、评估,特别是年龄较大,可能有血管病变的病例应慎重选择.

  • 游离修薄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陶克奇;黄雄杰;夏小丹;李匡文

    目的 探讨游离修溥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方法 临床应用8例游离腹壁下动脉修薄穿支皮瓣和11例游离股前外侧修溥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大面积为16 cm×10 cm,小为4 cm×3 cm.通过术前多普勒检查和术中皮瓣有限切开,尽量选取直接皮支型穿支设计皮瓣.皮瓣切取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保护穿支血管,将皮瓣均匀一致的充分修薄,仅保留真皮下2~3mm厚脂肪颗粒. 结果 有2例皮瓣术后早期呈暗红色,经活血、抗凝或高压氧治疗,终皮瓣全部成活.19例皮瓣中有2例穿支是筋膜皮支型,皮瓣蒂部仍有局部臃肿.其余皮瓣随访4~16个月,皮瓣质地薄而柔软,外形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 结论 修薄穿支皮瓣质地溥而柔软,外形美观,切取复杂费时,成活面积较小,适合于修复重要美观部位的中、小面积创面.

  • 游离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骨缺损

    作者:翟建国;周硕霞;丛海波;杜全红;隋海明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3月至201 1年1月选取合并大段骨缺损及大面积贴骨瘢痕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35例,采取骨段截除的方式彻底去除骨感染病灶,彻底清除病灶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及贴骨瘢痕,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一次性解决骨与软组织缺损.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3例皮瓣远端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后痊愈,4例发生钉道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得以控制;骨段滑移断端均完全愈合,其中26例为直接愈合,因骨运输远端骨端出现纤维连接而行植骨术9例.3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13个月,平均8.3个月,未见二次骨折及成角畸形发生,骨愈合时间平均为48.3周,无1例感染复发. 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能在保证病灶清除彻底的基础上一次性解决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与贴骨瘢痕问题,临床疗效肯定.

  • 应用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创面

    作者:林志潮;伍硕允;叶敏

    目的 探讨应用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18例,手术扩创后应用肌皮瓣修复,其中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2例,腹直肌肌皮瓣6例对于溃疡较深,累及胸膜或并发放射性骨髓炎的5例,先采用Prolene网或Marlex网修复骨性胸壁缺损,再用肌皮瓣覆盖缝合创面. 结果 1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术后第4天局部边缘有渗液,经拆线引流、换药后痊愈,其余1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12个月,无溃疡复发,无皮瓣坏死、皮瓣感染以及皮下积液. 结论 应用血运良好的肌皮瓣可有效修复乳腺癌术后胸壁的放射性溃疡创面.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作者:谭志伟;冯经旺;徐杰;肖志林;冯运华;汤克沪;熊刚;李伟清;罗焕明;郑佐慧;莫建福

    目的 探讨采用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6例年龄在23~52岁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或Ⅳ型)患者,采用髋S-P切口或辅加髋外侧小切口进行骨折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将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转位植入股骨颈前部的骨槽内. 结果 术后切口全部Ⅰ期愈合.经9~74个月(平均32.5个月)随访,股骨颈骨折骨性愈合32例,不愈合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83.3%.无1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腹股沟疝. 结论 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 带掌长肌腱的改进双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应用

    作者:伍美艺;徐亚非;梁伟强;曾国师;张德军

    目的 探讨手指皮肤软组织伴肌腱同时缺损的修复方法和效果. 方法 根据手指皮肤软组织及肌腱缺损情况,在同侧前臂远端以掌长肌腱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内包含掌长肌腱和2条纵向并行的静脉.将皮瓣的脂肪全部清除,保留皮瓣的真皮下血管网,然后显露并切断2条静脉之间的微小交通支,保护腱周血管网,注意避免掌长肌腱与皮瓣分离.皮瓣顺行放置手指创面,皮瓣的掌长肌腱修复手指的肌腱缺损.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皮瓣的1条静脉远端或近端与伤指的指固有动脉吻合,另一端结扎;另1条静脉近端与指背或指腹静脉吻合,远端结扎.应用带掌长肌腱的改进双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及肌腱缺损5例5指. 结果 术后5例皮瓣均成活,经4~22个月随访,皮瓣生长良好,柔软、弹性好,按TAM法疗效评定,优1例,良3例,中1例. 结论 带掌长肌腱的双干型改进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伴肌腱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徐家钦;潘云川;梅劲;石小田;梁尊鸿;邱勋永

    目的 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9.0 cm×7.0 cm~16.0 cm×12.0 cm. 结果 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来源于胸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后动脉,于腋中线前后经肋间肌穿出深筋膜.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平均外径( 1.70±0.14)mm.其前支穿出深筋膜后走行长度(87.56±6.48) mm.临床上应用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 结论 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可形成多种类型的轴型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

  • 修薄的背阔肌肌瓣联合植皮修复足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韩岩;宋保强;曾玮;郭树忠;潘勇;夏文森;杨红岩;郭伶俐;李丹

    目的 探讨修薄的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联合游离植皮修复足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11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年龄4-46岁,其中男8例,女3例;早期创伤7例,贴骨瘢痕及陈旧性损伤4例.清创后缺损面积5.0 cm×6.0 cm ~ 8.0 cm× 12.0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质外露.11例患者均采用修薄的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联合游离植皮的方法修复创面. 结果 术后肌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良好,7例术后随访3~10个月,外形良好,可正常穿鞋,移植皮片质地柔软,稍有色素沉着.结论 选用修薄的肌瓣游离移植表面植皮修复后组织的质地较薄,避免了皮瓣和肌皮瓣移植后臃肿的缺点,是修复足背缺损的较好方法.

  • 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重建跟骨七例

    作者:刘钢;郑小罕;潘廷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重建跟骨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足外伤并跟骨缺损、足弓消失的7例患者,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血管与胫后动脉端侧吻合,克氏针交叉固定髂骨重建跟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跟骨,重建足跟皮肤. 结果 随访9~30个月,平均19.5个月.足弓无变形,Bohler角保持在35°~ 45°之间,足弓无塌陷,足跟皮肤耐磨,无破溃.根据美国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90分,良2例85分,中2例75分,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与残存跟骨愈合良好,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持久耐磨,是重建跟骨、重塑足弓,恢复足踝功能的良好措施.

  • 颞肌蒂下颌骨瓣联合前臂皮瓣一期修复腭上颌缺损

    作者:张凯;徐涛;徐锦程;高廷益;刘亮;路晓淼;卢保全

    目的 探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腭上颌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恶性肿瘤切除后腭上颌缺损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4~68岁,平均57岁.根据Browm上颌骨缺损分类,其中Ⅱ B类8例,Ⅱ C类1例.均采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 结果 9例移植的骨瓣及皮瓣均成活.随访期10~24个月,平均随访期14个月,除1例软骨肉瘤病例术后复发外,其余病例的面部外形和功能均恢复满意,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 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与游离前臂皮瓣联合修复腭上颌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较理想术式.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探讨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谢松林;刘俊;宋达疆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5例,依据前期对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截面形态研究结果,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重建采用股外侧皮神经预制成形与跟内侧神经缝合14例、跟外侧神经缝合2例,采用神经束膜结合外膜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内侧神经缝合3例、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采用小间隙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全部病例均选择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下5~7cm的平面与跟内和(或)外侧神经起始部缝合.术后测试皮瓣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和两点辨别觉,了解患者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溃疡发生. 结果 25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S3+5例,S310例,S2 10例,感觉恢复优良率为60%,负重和行走能力获得恢复,无一例发生溃疡. 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时,注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及变异情况,选择合适的受区皮神经和吻合部位,依据神经截面的不同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神经缝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

  • 带真皮下血管皮肤移植治疗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郑远华;宋永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外伤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寻找一种既能使手术简单、方便,又能做到瘢痕少、伤口愈合好,从而避免关节功能障碍的手术方法,成了外科医师的重要任务.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我科对75例因多种原因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带真皮下血管皮片进行移植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同指近节和中节逆行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

    作者:储国平;吕国忠;赵庆国;苏青和;杨敏烈

    手指末节脱套伤是手外科常见损伤之一,其中部分脱套指体可以通过再植的方法,获得满意的疗效[1].但对于部分末节脱套指体损伤重、无原位再植条件,远节仅残留指骨、肌腱的脱套伤患者,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0例末节脱套伤采用同指近、中节逆行岛状皮瓣瓦合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10例11指,男7例8指,女3例3指;年龄15 ~ 48岁,平均33岁.其中示指5指,中指4指,环指2指.缺损范围:指腹缺损均未超过远节,指背缺损均在伸肌腱止点以远,骨和肌腱外露.缺损面积1.5 cm×5.0 cm ~ 2.0×6.0 cm.致伤原因:撕脱伤7例8指,压砸伤2例2指,烧伤1例1指.急诊手术7例8指,二期手术(伤后1 ~3d)3例3指.

  • 以背侧腕骨间弓为蒂头状骨整体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作者:赵永恒;李锐;琴瀚姣;李炳万;崔树森

    月骨无菌性坏死,早是由Peste[1]在1843年描述,1910年Kienb(o)ck[ 2]对月骨坏死做了系统性描述,故被称为Kienb(o)ck病,是手外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因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故诊断时间较晚.我们在头状骨解剖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以背侧腕骨间弓为蒂整个头状骨向近端月骨位置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将此法应用于临床3例患者,术后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疗效满意.

  • 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体会

    作者:魏壮;索岩;杨光;刘飙;尹维田;刘浩宇

    拇指功能极为重要,占手功能的36%[1].只有大限度地保留拇指的长度,才能正常发挥手部的功能.外伤后拇指皮肤缺损常伴有指骨、肌腱的外露,若处理不当,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基本的治疗原则为大限度保留拇指的长度[2].目前临床上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有传统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中指侧方岛状皮瓣、第二足趾趾腹皮瓣等各有其优点,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诸如治疗周期长、副损伤大、外观欠佳等缺点[3-5].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采用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3例,术后受区外形及拇指的功能满意,报道如下.

  • 修复双侧神经和血管束治疗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

    作者:杨焕友;王斌;赵少平;蒋文平;马铁鹏;李浩;李春江

    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临床常见,由于受伤机制复杂,损伤重,曾经认为是手术禁忌证[1].自Pho等[2]报道拇指旋转撕脱伤离断再植成功以后,临床上关于拇指旋转撕脱伤离断再植术式改进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我们采用环指桡侧及中指尺侧指固有神经、血管束联合转位再植拇指,取得了满意疗效.

  • 全头皮撕脱伤的临床特点和再植体会

    作者:顾黎明;寿奎水

    临床上头皮撕脱伤时有发生,对外观的影响很大,伤者多见于女性,因而进行再植修复很有必要.由于头皮的结构特点,往往都是连同帽状腱膜整层皮肤撕脱甚至伴有骨膜撕脱而颅骨裸露,给治疗增添极大的困难.显微外科的发展使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回植修复可获较好的临床疗效[1-2].从1995年l0月至1999年5月,我们共收治全头皮撕脱伤5例,经再植而获得成功,头皮绝大部分成活,头发生长和外形满意.

  • 球拍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的体会

    作者:阳晟;唐哲明;魏合伟;张文财

    临床上经常见到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严重创伤导致皮肤等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其中一部分伴有骨骼、肌腱甚至神经组织外露,单纯植皮难以修复创面.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以及皮瓣移植的广泛应用,为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保证[1-3].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球拍状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带第二掌背动脉血管蒂的掌骨骨皮瓣治疗手指骨骨缺损八例

    作者:吴波;廖苏平

    我科自2008年2月-2011年8月采用带第二掌背动脉血管蒂的掌骨骨皮瓣修复手指骨骨缺损共8例,取得良好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23~55岁.骨缺损部位:示指中节指骨5例,中指近节指骨3例.致伤原因:机器压砸伤1例,电锯伤4例,机械砂轮磨伤3例;8例均伴手指皮肤缺损,骨缺损大小0.5 cm×0.8 cm~0.8 cm× 1.0 cm;皮肤缺损面积1.0cm×1.0cm~1.5cm×2.5 cm;合并伸肌腱Ⅱ区缺损1例,缺损长度1cm;合并1侧指动脉、指神经损伤2例;无合并指关节损伤.手术均在伤后2~8h内进行.

  • 腓肠神经逆行复合组织蒂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创面

    作者:熊龙;武志宏;曹荣华

    小腿、足部创面应用腓肠神经逆行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有较大优势,但皮瓣切取大小仍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外踝附近创伤较严重,可能损伤交通支血管者,该皮瓣血供可能受很大影响.为进一步加强皮瓣血供,扩大皮瓣可切取面积,扩大其可应用范围,我们将腓肠神经逆行营养血管蒂皮瓣变为以逆行营养血管蒂为中心的复合组织蒂,从1999年至2010年,共应用腓肠神经逆行复合组织蒂皮瓣修复小腿、足部创面8例,效果良好.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胡锐;陈振兵;贾中尉;孟繁斌;劳杰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其卡压神经段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2010年7月到2010年9月,将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B组(卡压组),采用Mackinnon建立的坐骨神经卡压模型方法对大鼠右侧后腿坐骨神经行硅胶管卡压术.于卡压术后2、4、6、8、10周时间点,随机取A、B组大鼠各5只,取其卡压段坐骨神经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RT-PCR、Western blot定量测定CTGF及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含量. 结果 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有髓神经纤维发生瓦勒变性,胶原纤维增生,CTGF表达上调,并伴有COL-I、Ⅲ表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卡压损伤可致周围神经发生纤维化病变,CTGF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改变过程,提示CTGF在周围神经纤维化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 可吸收明胶海绵负载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混合培养

    作者:周志鹏;刘乐平;诸葛启钏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作为中枢神经组织下程载体材料的可能性,为其作为神经干细胞的有效载体进行中枢神经移植奠定基础. 方法 体外培养胚胎14 d SD大鼠端脑神经干细胞,将其分为可吸收明胶海绵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及其增殖情况;诱导分化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两组神经干细胞分化情况. 结果 移植组和对照组形态和增殖未见明显异常,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6%与92.8%;神经干细胞可黏附于可吸收明胶海绵表面,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呈现部分神经元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典型形态,并交织成网状结构,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特异性异性烯醇酶( 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 结论 神经干细胞能够与可吸收明胶海绵良好混合培养,神经干细胞形态、增殖、分化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可吸收明胶海绵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工程的载体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肌卫星细胞体外活性的影响

    作者:邬江;朱敏;朱崇涛;陈斌;徐昕明;徐永清;欧阳钧;廖华;邱小忠;朱家恺;庞水发

    目的 应用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体系,探讨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与成肌干细胞一卫星细胞的作用关系. 方法 建立大鼠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制备含不同浓度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培养基,动态观测在这些条件培养基作用下,肌卫星细胞的形态、MTT生长曲线和肌管形成率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肌卫星细胞生长能力反应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两方面,浓度为200 ng/ml SDNF可以促进卫星细胞增殖;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 ng/ml SDNF时肌管形成较为突出,相对增殖作用来说,可能促分化功能更为典型. 结论 SDNF对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相对而言促分化作用更加明显.推测其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Ca2+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孙鸿斌;李强;吴广智;崔树森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大鼠臂丛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a2+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显露臂丛不做处理)、对照组(臂丛根性切断伤组)、VPA组(臂丛根性切断伤加饲喂丙戊酸钠组),每组70只大鼠,分别在术后12、24、48、72 h和1、2、4周7个时间点取臂丛对应的C5~T1脊髓节段.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L-型钙离子通道电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游离Ca2+([Ca2+]i)浓度,TU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假手术组各组指标无变化.对照组在神经损伤后12h至1周时,L-型钙离子通道电流值和细胞内[Ca2+]i浓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在神经损伤后12h直至4周,对照组凋亡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VPA组的L-型钙离子通道电流值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神经损伤后48 h至1周,细胞内[Ca2+]i浓度显著降低,在伤后24 h至2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数目显著降低. 结论 臂丛根性切断伤可以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Ca2+]i浓度升高及神经元的凋亡,VPA对神经元L-型钙离子通道无影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损运动神经元胞内的[Ca2+]i的浓度,并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 前臂残端示指和小指异位再植重建部分手部功能一例

    作者:张功林;陈克明;张军华;王世勇

    患者男,38岁,因左手腕掌部被冲床压挫性离断伤3h入院.检查:左手掌、腕部、前臂远端的皮肤、软组织和肌肉被严重挫压性损伤.近侧断端在腕上5 cm处,为斜行创面,桡侧组织稍多,可见尺骨、桡骨和肌腱以及神经组织外露.尺骨、桡骨远端缺损约3 cm,腕骨全部缺损.远侧断端在手掌部,创面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斜向第5掌骨尺侧.第2~5掌骨部分缺损,拇指和第1掌骨毁损,其余4指尚完好.由于部分尺骨、桡骨和腕骨以及部分掌骨呈节段性缺损,难以用常规方法行断手再植术,故急诊拟行前臂残端示指、小指异位再植重建部分手部功能.

  • 贝伐单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作者:马升进;杨丽霞;黄培冲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入住本院的15例(15眼)NVG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1.25 mg/0.05 ml,前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失后接受小梁切除术(联用抗代谢药丝裂霉素C).随访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前房角新生血管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注射后7d所有患者前房角及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均消失,平均眼压为(27.53±5.25) mmHg,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平均眼压分别为(14.93±4.11)、(16.40±3.48)、(17.33±3.15)、(19.27±4.54)、(19.60±3.68) mmHg,均明显低于注药前水平[( 37.80±6.25) mmHg,P< 0.01].随访结束时眼压完全控制10只眼,部分控制5只眼;视力无变化或较术前改善,虹膜新生血管无复发. 结论 术前使用贝伐单抗可以有效清除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有助于后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来治疗NVG.

  • 反义TGF-β1对周围神经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义鹏;林丁盛;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陈星隆

    目的 观察反义TGF-β1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S组(神经吻合术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20只)、反义TGF-β1组(神经吻合术后局部注射反义TGF-β1,20只)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0只).术后6周、12周分别用免疫组化检测胶原Ⅰ、Ⅲ的表达量;显微镜下对新生神经纤维数量进行计数;应用足印分析和电生理检查技术,从功能角度判定反义TGF-β1的生物效应.结果 在6周、12周两个时相点,免疫组化结果证实,反义TGF-β1组胶原Ⅰ、Ⅲ表达低于NS组(分别为P<0.05,P<0.05);神经纤维计数证实,新生神经纤维数目明显优于NS组(P<0.05);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等神经功能恢复指标上,TGF-β1组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反义TGF-β1通过抑制胶原Ⅰ、Ⅲ的过量表达,预防神经损伤后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有利于损伤神经纤维轴索再生,使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 超声联合微泡体外介导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超声占空比探讨

    作者:谭文;万圣祥;陈芸;宫琳;严飞;郑海荣;江长青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体外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3,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适宜超声占空比条件. 方法 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加入200μl微泡(浓度20%)和20μl pEGFP-NT-3基因重组质粒(1 μg/μl)混合静置30 min.将500μl神经干细胞悬液(3×105/ml)加入到微泡和质粒混合液中,采用超声声强1.5 W/cm2,照射时间60s,占空比分别为10%、25%和50%.用1 MHz超声探头辐照上述混合液,转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基因转染率,MT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存活率.空白对照组为未经超声辐照的质粒与神经干细胞混合物. 结果 随着超声占空比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占空比为50%时,细胞存活率低于40%;占空比为25%时,细胞存活率高于60%,且基因转染率明显高于占空比10%和50%组,为(18.60±0.90)%. 结论 通过优化超声占空比条件,证明适宜的超声占空比为25%,神经干细胞转染率高,且细胞损伤较小.

  • 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欣;王建红;梅劲;胡浩良;王胜伟;潘佳栋;王杨剑;章伟文

    目的 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 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 22.0±15.0)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 m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断指再植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

    作者:韩明通;方光荣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我国断指再植成功率提高到96%以上,小儿断指再植及指尖再植成活率亦达到94%以上[1-2].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了将断指再植手术和后续康复治疗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断指再植一体化系列功能康复,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3].至今,断指再植术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再植的技术、病例数、再植难度及成活率均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断指再植术的成功与否与伤情、血管条件及术中血管吻合的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如果不重视术后治疗,再植指体仍不易成活.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痉挛与栓塞)是常见并发症,并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血管栓塞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 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陈振光

    股骨干骨不连是骨科常见疾患,为长管骨三大好发骨不连之一,缘于局部血供受损、骨端内固定失当或创伤感染等.视病因之不同,疗法亦当各异,但植骨术却是常用措施之一,尤当修复缺损性骨不连者更列为首选.传统植骨疗效欠佳,采用带血管的骨移植手术本身创伤大,难度高,且有失败之虞.我们曾创用带骨膜蒂的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瓣移位术,可供修复股骨干任何部位骨不连,所不足者,该骨膜瓣移位范围有限,而又不便携带松质骨以充填缺损区[1-2].鉴于临床不同需求,本文介绍4种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干不同部位骨不连提供有效术式,具有方法简便、手术创伤小等优点[3-8].现将该系列组织瓣的解剖与临床概述如下.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