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邵灵敏;刘仁忠;简志宏;胡灿;刘佳;秦兴平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34~72岁,平均46.5岁,分析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表现为突发头痛13例,脑神经受累5例,癫痫发作3例.患者的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1例.术前采用CTA和(或)DSA共检查出24个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5例,远外侧入路5例,枕下正中入路1例.24个后循环动脉瘤均成功夹闭.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本组患者恢复良好15例(71.4%),轻度残疾4例(19.1%),重度残疾2例(9.5%).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充分利用脑的自然间隙以及大限度地保护脑干、脑神经、穿支动脉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 神经导航辅助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一;柳琛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集的48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48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其中24例应用了神经导航,24例无神经导航辅助.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视野检查、语言能力检查和KPS评分,以此比较神经导航对于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的影响.结果 48例肿瘤按Simpson Ⅰ级全部切除.应用神经导航组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视野损伤,而无神经导航组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视野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神经导航组术后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失语症,随后恢复正常.不应用神经导航组术后10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失语症,随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在语言功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应用神经导航组患者KPS评分为(79.57±2.82) (70 ~ 80)分,无神经导航组患者KPS评分为(69.67±2.82) (60 ~ 70)分.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肿瘤无复发,17例视野缺损患者视野有所改善,所有患者语言功能无受损,远期生活质量较高,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时,应用神经导航组患者与无神经导航组患者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可以避开重要神经功能传导束,保护视野等重要功能,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 幼儿足趾离断再植五例

    作者:吴春;应建军;王正理;吴科萍;谭莉

    目的 探讨幼儿足趾离断再植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对5例患儿共9趾离断均采用逆行方式施行再植,即彻底清创→吻合趾屈肌腱→吻合趾动脉、神经→骨、关节复位固定→吻合趾伸肌腱→吻合趾背静脉→缝合皮肤;术后送儿童病房特殊个性化、精心护理,给予预防感染、抗凝、抗痉挛等治疗.结果 术后5例9趾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2趾在术后2~3d反复出现动脉血管危象,及时予0.5 mg/kg罂粟碱静脉滴注并无菌换药后缓解.随访2~ 15个月,再植趾外形良好,发育较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步态平稳,行走功能良好.结论 对于幼儿的足趾离断,为减少伤残对患儿外观、功能及心理的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力争再植,而再植成活关键是高超的血管吻合技术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 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罗鹏;周斌;刘科;冯啸;杨大志;李康养;林阳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 ~ 55岁,左侧3例,右侧5例.切取皮瓣范围14.5 cm×12.0 cm ~25.0 cm×16.5 cm,供区植皮修复.结果 8例皮瓣中7例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局部浅表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皮瓣成活.术后随访8~16个月,受区皮瓣外形、质地满意,功能良好.供区愈合良好.结论 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背大范围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70例经验

    作者:李治晓;迁荣军;张佳栋;孙勇;史锡文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Ⅰ型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70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采用枕下后正中切口,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枕大池成形术,改良硬脑膜扩大成形,解除压迫,打通脑脊液循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年6个月,根据末次随访结果,按Talor标准评估手术疗效,术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者为优,临床表现无变化者为良,术后神经功能恶化者为差.其中术后58例为优(82.8%),8例为良(11.4%),4例为差(5.7%),有效率94.2%.合并脊髓空洞症的60例患者中,40例空洞缩小(66.6%)、13例空洞完全消失(21.6%)、7例空洞范围无明显变化(11.6%).结论 小骨窗改良硬脑膜扩大成形寰枕减压术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的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 3D-CTA技术在多指脱套伤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莫勇军;谭海涛;杨克勤;韦平欧;罗翔;林汉;梁旭权;许林;林鑫欣

    目的 探讨3D-CTA技术在多指脱套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对拇、手指不同程度脱套伤7例患者实施足趾甲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前将供、受区进行CT扫描,通过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供区动脉、静脉血供三维图像,明确供区动、静脉血管的分型、走行、毗邻定位、趾蹼间血管交通情况等资料.采用计算机辅助解剖建模,分析供区血供三维图像以及受区缺损参数.根据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设计同侧(足母)甲瓣、对侧第2趾甲瓣联合(足母)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示指脱套伤1例;双侧带足背皮瓣第2趾瓣联合(足母)腓侧皮瓣移植分别修复示、中指脱套伤2例以及环、小指脱套伤1例;同侧(足母)甲瓣联合足背皮瓣、对侧(足母)甲瓣联合第2趾甲瓣的带足背皮瓣移植分别修复拇、示、中指3指脱套伤1例以及示、中、环指3指脱套伤1例;同侧第3足趾胫侧皮瓣、双侧(足母)甲瓣联合第2趾甲瓣的带足背皮瓣移植分别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示、中指及环、小指皮肤脱套伤5指1例.结果 7例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经7 ~ 14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修复手指外观接近正常,保护性感觉、针刺痛觉及实体感觉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 ~ 10mm,手指对捏、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握力达健侧的75% ~ 90%,患者感觉较为满意.结论 数字化3D-CTA技术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供区血管情况,对术前设计多指脱套伤修复手术方案及处理术中血管变异情况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活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Y”形并联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春来;海林;周围;王正洁;邓瑞恩;陆向蓉;陈小梅;华克超

    目的 探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Y”形并联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指中、末节两个部位皮肤缺损,根据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的解剖特点,于手指近节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纵向皮瓣基础上,增加一个斜对角皮瓣,两皮瓣轴线及蒂部成“Y”形并联,修复手指皮肤缺损9例,切取的两个皮瓣的大小分别是:7 mm×8 mm~ 13 mm×15 mm,8 mm×8 mm~14 mm×18 mm.结果 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出现小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4~9个月,成活皮瓣无明显臃肿,皮瓣质地、色泽良好,厚度适中,功能练习后,患指屈、伸活动度:PIP:0°~100°;DIP:0°~80°.结论 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Y”形并联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不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操作相对简便,临床效果良好.

  • MRI在指血管球瘤对应的诊断与术前定位价值:附15例临床分析

    作者:查国庆;牛晓锋;刘云江;肖良宝;胡军;易建华

    目的 应用MRI对手指血管球瘤进行诊断及术前定位以利肿瘤手术切除并减少术后复发.方法 2009年8月-2014年8月,收治15例手指血管球瘤均行手术切除,且术前均行配显微线圈MRI检查,测出肿瘤大小(直径D1),并同术后切除的肿瘤真实大小(直径D2)进行配对比较.术后随访1~3年,观察有无并发症及复发.结果 MRI发现血管球瘤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其中9例位于甲下,4例在甲旁,2例在指腹,T1呈暗区而在T2加权呈高信号强度亮区,在MRI定位下15例指血管球瘤被完整切除,MRI检测值D1 (3.4±1.09) mm,同术后肿瘤实测值D2(3.3 ± 1.1)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1~3年,平均26个月,症状均消失,无明显并发症,无肿瘤复发.结论 MRI在指血管球瘤的定位诊断及确定肿瘤大小方面有一定优势,从而使手术切除更彻底,减少了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 羊膜移植联合羊膜覆盖治疗角膜结膜Bowen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蒋永强;裴晗;张月琴

    目的 评价羊膜移植联合羊膜覆盖治疗角膜结膜原位癌(Bowen病)临床效果和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诊断Bowen病患者30例(30眼),在眼科显微镜下应用“非接触技术”完整切除并剥离角结膜肿瘤组织,切除范围为肿物边缘外2 mm的正常组织,深度达角膜上皮基底膜.术后在眼表缺损区应用保存的新鲜羊膜行羊膜移植术和羊膜覆盖.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平均9个月,在随访期内角膜透明,未见有肿瘤复发,无角膜缘新生血管生长,未见睑球粘连.术后5d角膜、结膜上皮基本愈合,14 d羊膜溶解或脱落,拆除缝线.18眼术后视力增加4行,7眼增加2行,其余5眼保持术前视力.有效率达100%.结论 显微镜下羊膜移植联合羊膜覆盖可用于角膜结膜Bowen病治疗,术后未见肿瘤复发,并发症及视力下降.

  • 微骨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5例三叉神经痛

    作者:苏忠周;周跃;沈健;闫仁福;马旭东;颜艾;王威;徐杰;邱晟

    目的 探讨微骨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前影像评估价值及显微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3.0T磁共振3D-TOF、3D-FIESTA、MRVE等影像资料和手术录像.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判定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20例(44.44%),小脑前下动脉5例(11.11%),单纯静脉3例(6.67%),基底动脉2例(4.44%),复合血管14例(31.11%),无血管1例(2.22%).术前3D-TOF、3D-FIESTA、MRVE三者联合诊断血管压迫的灵敏度95.6%,特异度100%,准确率97.8%.4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治愈率86.67%,显效率6.67%,有效率4.44%,无效率2.22%.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术前MRTA检查和模拟内窥镜技术判定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术中全程探查充分减压三叉神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示指指背神经转位术在拇指撕脱性离断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吴柯;张全荣;强力;张志海;金磊;芮永军

    目的 探讨示指指背神经移位修复拇指指固有神经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6例拇指撕脱性离断再植采用示指两侧指背神经转位与拇指撕脱的指固有神经远端缝合,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0 ~ 41岁,平均26岁.均为机器伤,离断平面均在掌指关节,血管、神经自近端抽出3~5 cm.结果 6例再植拇指均成活,创口一期愈合,随访6~22个月,平均13个月,2个月左右恢复浅感觉,达到S2,3~6个月逐渐出现触痛觉,达到S3,6~12个月逐渐出现两点辨别觉,为6~9 mm,达到S3+,后随访结果显示再植拇指指腹感觉S3+~ S4.结论 将示指两侧指背神经转位修复拇指撕脱的指固有神经,方法简单,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经鼻蝶显微切除垂体腺瘤47例临床分析

    作者:茹小红;田志华;申建波;李海峰;陈贵平;李敏;崔杰;段海锋;张浩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47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切除程度、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4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0例,部分切除5例.47例病例中4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2年.15例头痛症状消失;32例视力、视野障碍改善;3例月经恢复;2例肢端肥大症患者面容及手脚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激素水平复查,GH恢复正常4例,ACTH恢复正常2例,PRL恢复正常4例.结论 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微创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 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深度烧伤创面20例

    作者:许研然;肖哲;黄晓涛;冯佳雄;孙泽光;杨永熙

    目的 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深度烧伤创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深度烧伤创面20例,热压伤8例、电击伤6例、火焰烧伤2例、烫伤后创面感染加深3例、热水袋长时间烫伤1例.按烧伤部位分为;手部11例、前臂2例、足部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cm×4cm~ 11 cm× 17cm,切取的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面积4 cm×5 cm~ 12cm× 18cm,并且按照创面需要一期修薄皮瓣.本组15例患者出院后遵医嘱于出院后第1、3、6个月门诊复诊.复诊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弹性、耐磨度、外观、臃肿程度、感觉功能及相应部位的关节活动功能等.结果 本组20例皮瓣均成活,术后1周开始循序渐进行功能锻炼,受区位于下肢者15~20 d下床行走,恢复正常行走.随访15例患者出院后半年皮瓣感觉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皮瓣磨破、溃疡、萎缩等不良表现.结论 股前外则穿支游离皮瓣可制作成超薄皮瓣,也可携带筋膜、肌肉等组织,应用灵活,而且具备皮瓣供区隐蔽、血供丰富和可切取范围大等优点,为修复严重深度烧伤创面提供了一个较全面且外观较满意的解决方案.

  • 改良指掌侧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烧伤后指屈曲挛缩畸形

    作者:冯仕明;丁朋;王爱国;张在轶;程建;孙擎擎;武艳云

    目的 探讨采用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改良指掌侧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烧伤性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8月,共收治21例21指手指烧伤性屈曲挛缩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屈曲挛缩程度按照Stem等对手指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的分型标准,均为Ⅲ型.术中屈曲手指矫正后,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0cm×2.0cm~2.5 cm ×4.0cm,动脉缺损长度为1.5~4.5 cm,神经缺损长度为2.0~ 4.2 cm.矫形术后的创面及动脉、神经缺损采用改良指掌侧固有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内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两端的神经断端进行端端吻合以修补神经缺损并重建感觉功能.皮瓣供区取臂内侧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术后定期回医院门诊复诊随访.结果 21例21指手术均顺利实施,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皮瓣及植皮均获成活,术后随访6 ~ 22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及其供区外形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患指均获矫正且未出现冷不耐受.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3~6.5 mm,平均5.2mm.按照Michigan问卷评定患者对手外观及功能的满意度,非常满意18例,满意3例.结论 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改良指掌侧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可同时修复神经及动脉缺损,安全可靠,术后外观及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手指烧伤性屈曲挛缩畸形的有效方法.

  • 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应用发生血管危象原因分析

    作者:陆向阳;赵立宗;苏博义;王建中;任喜明;任洋洲;籍贻华

    目的 探讨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血管危象导致皮瓣坏死的原因.方法 回顾2002年3月至2014年4月,临床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外伤所致手背皮肤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共86例,其中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2例急诊手术,9例二期手术;致伤因素:机械损伤5例,重物压砸伤4例,车轮碾轧伤2例.皮瓣循环危象终导致皮瓣完全坏死5例,部分远端坏死6例,分析发生皮瓣血管危象引起皮瓣坏死的原因.结果 86例中75例完全成活,11例不同程度坏死,其中5例完全坏死.皮瓣血管危象导致皮瓣完全坏死原因:骨间后动脉穿支变异处理不当2例,骨间后动脉缺如未及时变更手术方案1例,皮瓣转移的皮下隧道过窄卡压血管蒂1例,蒂部浅静脉干逆向灌流1例,皮瓣危象出现后处理方法欠妥从而发生皮瓣坏死.5例完全坏死皮瓣的血管危象表现为: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3例.经清创换药植皮治愈1例,改用其他皮瓣修复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6例,其中因骨间后动脉穿支变异处理不当2例,皮下隧道过窄卡压血管蒂1例,腕背侧皮肤折叠卡压血管蒂部1例,蒂部浅静脉干逆向灌流1例,术中皮瓣血管蒂副损伤1例.皮瓣血管危象表现为: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4例.经清创换药4例植皮治愈,应用VSD二期植皮1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1例.结论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穿支血管解剖变异未引起充分重视,对术中发现的骨间后动脉变异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估计不足,未及时变更手术方案妥善处理皮瓣血管蒂;皮瓣转移的皮下隧道过窄卡压皮瓣蒂部或皮瓣途经皮下隧道时蒂部发生扭曲未及时发现纠正;蒂部浅静脉干逆向灌流引起皮瓣静脉血流淤滞;术后外固定导致腕关节过度背伸,腕背皮肤折叠卡压血管蒂致使皮瓣静脉回流受障碍;术中损伤皮瓣血管蒂以及术后观察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处理血管危象,均为导致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血管危象从而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

  • 宁夏地区带蒂皮瓣远端蒂覆盖软组织缺损延迟愈合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赵飞;巩凡;李晓亮;丁冬;温鹏;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马建明

    目的 评价宁夏地区使用带蒂皮瓣远端蒂覆盖软组织缺损治疗过程中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治93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均在彻底清创后采用带蒂皮瓣远端蒂覆盖创面,评价创面一期愈合的情况和皮瓣坏死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贫血史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指标等暴露因素,采用单因素x2检验筛选出危险因素,然后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皮瓣成活的相关因素.结果 所有93例患者中有59例甲级愈合,7例患者皮瓣完全坏死需再次行手术治疗,19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创口需长时间开放换药后乙级愈合,8例患者皮瓣皮缘坏死需手术时扩创后开放换药愈合.单因素x2检验皮瓣延迟愈合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是否贫血、是否有低蛋白血症、是否有血清前白蛋白降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显示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清前白蛋白降低.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可能影响皮瓣愈合.

  • 股方肌骨瓣治疗国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郭秀生;王小健;苏云星;魏杰;魏垒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应用股方肌骨瓣移位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与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国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CBM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内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应用股方肌骨瓣移位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与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病例对照研究的中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资料分析显示,与单纯应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相比,股方肌骨瓣移位加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组骨折端愈合率较高[OR=5.43,95%CI(2.89,10.20),P<0.05],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OR=5.12,95%CI(3.21,8.17),P<0.05],股骨头后期坏死率较低[OR=4.21,95%CI(2.02,8.76),P<0.05],骨折端愈合时间较短[WMD=-46.85,95%CI(-65.13,-28.56),P<0.05].结论 对于国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应用股方肌骨瓣移位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与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术相比,骨折端愈合率较高、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好、骨折端愈合时间较短,股骨头后期坏死率较低.

  • 携带腘动脉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

    作者:周廷玉;喻爱喜;张友;钟斌;杜俊生;陈金;郭双红

    目的 探讨应用腘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收治18例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腘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35.9岁,缺损面积3.0 cm×3.0 cm~7.0 cm×9.0 cm.致伤原因:慢性溃疡4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3例,胫骨上段骨折术后并发组织坏死8例.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感染,经换药愈合,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6个月,平均9个月,成活皮瓣无明显臃肿,皮瓣质地、色泽良好,厚度适中,感觉部分恢复两点辨别觉4.0~10.0 mm.结论 腘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要血管,皮瓣质地良好且操作简单,是修复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CT血管造影与手持式多普勒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穿支体表定位的比较

    作者:朱洪章;杨有优;朱庆棠;王东;郑灿镔;周碧;郭辉其;杨旭峰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手持式多普勒(HHD)在术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阔筋膜穿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患者均行术前CTA及HHD检查,分别探查皮瓣穿支穿出阔筋膜的穿出点并体表标记,随后再术中进行验证及比较其准确性.结果 19例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患者,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术前CTA、HHD及术中在股前外侧区分别共发现55、55及58条穿支,CTA及HHD在术前穿出点探查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9.23%、91.38%、71.43%及74.24%、82.76%、12.50%.CTA与HHD的穿支体表定位与实际位置距离分别为(11.13±5.89)及(13.73±15.5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和精准的术前穿支定位方法,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体表定位的能力优于HHD.

  • 双(足母)甲骨皮瓣重建拇与手指缺损

    作者:孙继玲;王成德;王爱;王建国;窦洪磊

    目的 研究双侧(足母)趾甲骨皮瓣重建拇与手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健侧手指测量数据为依据,设计切取双足趾腓侧部分(足母)甲骨皮瓣,通过组合两个复合组织瓣重建拇、手指缺损.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该方法再造拇、手指9例9指,缺损程度为Ⅰ°~Ⅲ°.术后通过对重建拇、手指和供区足部的外观、功能、感觉进行随访.讨论该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重建的9例9指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本组均获术后随访3个月~2年,所有重建拇、手指血供、外观及功能基本达到对侧健指水平,感觉恢复好,两点分辨觉达4~8mm,患者对重建指及供区外形均满意,供区无影响,行走和负重功能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6指,良2指,可1指.结论 双侧(足母)趾甲骨皮瓣拼接重建拇、手指,不但恢复了拇、手指的功能,而且满足了患者对供区及受区美观的要求.

  • 足底内侧皮瓣经跟腱前转移修复中后足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付繁刚;曲军杰;孙德麟;戴学国;李成立;张锴;徐林

    目的 探讨修复中后足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临床应用带胫后动脉血管蒂的足底内侧皮瓣经跟腱前隧道转移修复中后足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术后定期对15例患者进行电话及回院随访3个月~3年,其中电话随访6例,回院随访9例,观察皮瓣的外观、功能及是否成活良好.结果 15例移植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3年,转移皮瓣感觉良好,局部未见坏死,未见磨损、溃疡等发生,患足行走功能正常,患者对移植的皮瓣感到满意.结论 带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经跟腱前隧道转移是修复中后足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具有感觉恢复快、外形美观及功能良好等优点.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Pilon骨折术后前内侧切口愈合不良

    作者:林炳远;黄凯;郭峭峰;张春;刘亦杨;沈立锋;马苟平

    目的 探讨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前内侧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对13例13侧Pilon骨折术后出现前内侧切口愈合不良并出现肌腱或者钢板外露且无急性感染的患者,在彻底清创后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创面.结果 所有创面在彻底扩创后一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其中12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1/3面积皮肤坏死,予以行清创、游离植皮术后愈合良好.随访所有患者5~14个月,平均9.8个月,皮瓣或植皮均成活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正常.结论 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无急性感染的Pilon骨折术后前内侧切口愈合不良创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选择不同供血方式的小腿后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任鹏;程二林;阿不来提·阿不拉;何巍;孙艳;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探讨根据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特点选择不同供血方式的小腿后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63例.①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93例.②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6例.③采用感觉重建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6例.④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踝、外踝、后踝软组织缺损10例.⑤采用腓动脉及穿支供血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8例,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93例中有8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全部成活.感觉重建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末次随访根据1954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标准进行感觉功能评定,感觉测定大于S0,小于S1;腓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腓动脉及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有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术前感染创面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的位置、大小、损伤程度及周围血管的情况,选择为简单、安全、损伤小的皮瓣修复.正确的选择、精确的设计可以提高瓣成活率,获取良好的临床效果.

  • 带皮瓣的第二跖趾及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拇指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

    作者:刘铭波;李保龙;叶伟德;梁勇;王江龙;马立峰;杨延军;张子清

    目的 探讨带皮瓣的第二跖趾及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拇指掌指及指间关节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带皮瓣的第二跖趾及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拇指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12例.患者年龄19 ~ 49岁;致伤原因:电刨伤5例,电锯伤3例,冲床冲压伤2例,热压伤2例.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总长度为4.5 ~ 7.0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5.5 cm×2.5 cm~8.0cm×5.5cm.术中行第二趾跖趾关节跖板前移术,前移距离3.0 ~ 5.0 mm,皮瓣切取范围6.0 cm×3.0 cm ~ 8.5 cm×6.0 cm.供区行截趾,其中6例创口直接缝合;6例先行部分创口缝合,残存创面行小腿取皮植皮处理.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结果 移植骨关节均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7~ 12周),未出现骨不连及再骨折.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8 ~ 33个月,平均17.5个月.移植的掌指关节活动度伸-10°~0°,屈曲60°~80°,平均(70±10)°;指间关节活动度达40°~60°,平均(50±10)°.足部供区的行走、跑跳功能无影响.按关节活动度TAM/TAF评定标准评定:优8例,良4例.结论 带皮瓣的第一跖趾及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拇指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足踝离断合并复合组织缺损急诊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周卫松;赵玉华;邵文年;顾嫦娥;孙承东

    近年来,高能量损伤尤其是车祸伤致足踝离断且合并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不断增加,伤情复杂,需急诊处理,临床处理棘手,并发症多,致残率高[1-2].自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足踝离断合并复合组织缺损患者7例,术后疗效满意.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5 ~ 59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机器绞压伤2例,重物压砸伤1例.

    关键词: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龙航;徐佳丽;张小林;陈世玖

    小腿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骨、肌腱等外露,修复困难,处理不当可导致创面迁延不愈,出现骨髓炎,甚至骨质破坏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穿支皮瓣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此类创面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BMP-2和VEGF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对去势雌性山羊椎骨骨质影响

    作者:杨震;吴兴林;李建扬;潘伟;简月奎;李波

    目的 探讨BMP-2和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对去势雌性山羊椎骨骨质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切除12只雌性山羊双侧卵巢,6个月后验证其发生骨质疏松症后再通过手术建立椎体骨质缺损后骨浆填充模型,并对椎体手术:L5椎体手术中未予处理,设为对照组;L4椎体填充纳米骨浆(纳米结晶羟基磷灰石加磷酸钙),为纳米骨浆组;L5椎体填充BMP-2和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纳米结晶羟基磷灰石加磷酸钙加BMP-2和VEGF双基因质粒)则为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组.手术后3个月处死山羊,摘取脊椎骨.通过micro CT对骨小梁微观三维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镜对腰椎二维结构进行分析,Movat五色染色对骨小梁结构进行评估.结果 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组骨体积分数(BV/TV)(85.0%)比纳米骨浆组(43%)显著增加(P<0.05).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组与纳米骨浆组相比,在骨浆填充区附近1.2 mm的ROI检测区域内,骨小梁厚度(TbTh)也增加了10.9%[分别为(374±26.2)μm、(337±22.3)μm,P<0.05];骨小梁分布系数(TbPf)明显降低[分别为(7.519±0.184) mm-1、(7.529±0.261) mm-1,P<0.05);在填充区附近的0.8 mm的ROI范围内骨小梁间隙(TbSp)则出现了显著缩小[分别为(283±36.4)μm、(327±31.2)μm,P<0.05),在0.6 mm的ROI区域内,骨小梁数量(TbN)提高了约20%[分别为(1.404±0.283) mm-1、(1.173±0.224) mm-1,P< 0.05),填充区外的椎体皮质厚度比纳米骨浆组增加了43%(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与骨结合更加广泛,具有丰富的骨样组织,并且可见明显的成骨细胞线.结论 BMP-2和VEGF双基因活化纳米骨浆可以有效发挥增强去势雌性山羊椎骨骨质的作用.

  •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胶原蛋白神经支架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景尚斐;温树正;蒋电明;郭文;许鹏成;王继宏;冀云涛;杨晨瑗

    目的 探讨不同配比SiO2纳米颗粒/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作为神经支架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采用冻干技术制作浓度分别为5、10、25、50、100和200 μg/ml SiO2纳米颗粒浓度的胶原蛋白神经支架,不含SiO2纳米颗粒的胶原支架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动态光散射仪测量SiO2纳米颗粒的直径和大小,SEM观察纳米颗粒的形态.支架内接种培养许旺细胞(SCs),检测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光镜下观察不同样本中SCs形态,MTT检测SCs在SiO2纳米颗粒/胶原复合支架的附着和增殖效果,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支架内细胞经H33258染色后的DNA含量.上述实验数据经多重比较检验法后进行单向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SiO2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直径分布在150~190 nm,SCs在支架上培养了1d和3d后,所有培养的细胞中(除了100μg/ml支架中生长的细胞)都处于正常状态,其他样品的所有细胞中都呈纺锤形并伴随轴突延伸,细胞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差异.MTT细胞相容性检测显示,SCs的活性和增殖度先升高,后随着SiO2颗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SCs的活性和增殖度在25 μg/ml中表现高,而当浓度大于50 μg/ml时明显降低,这与细胞形态变化的相符.DNA含量起初增加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5μg/ml时DNA含量多(P<0.05),DNA含量与细胞形态变化相符.结论 25μg/ml的SiO2纳米颗粒/胶原蛋白支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 经腋平面臂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两例

    作者:杜勇军;黄克;张波;李林

    病例1女,37岁,机器绞伤致“左臂离断、疼痛、流血1h余”入院(图1~4);病例2男,55岁,钢缆切割致“左上肢离断伴疼痛、流血1h余”入院(图5~8).查体基本相似:神清,痛苦面容,左臂于近肩关节处完全离断,肱骨近端骨外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完全断裂,皮肤及软组织自肩关节平面逆行撕脱.肱动脉、肱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完全断裂,近心端回缩至腋窝,创面可见活动性出血,正中、尺、桡、肌皮神经均完全断裂,部分抽脱,断端呈“鼠尾样”.离断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广泛绞压伤,创缘不整齐,血管、神经、肌肉损伤严重,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创面污染严重.肢体远端冰凉,颜色苍白.

    关键词:
  • TrkA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对BMSCs存活的影响

    作者:郑嵋戈;段军秀;贺震旦;王志伟;穆淑花;曾志文;屈军乐;张健;王东

    目的 探讨NGF及其特异性受体——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A(TrkA)能否有效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成活.方法 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利用慢病毒载体感染SD大鼠BMSCs构建过表达TrkA的Over-TrkA BMSCs及其对照Vector BMSCs,TrkA表达抑制的shRNA-TrkA BMSCs及其对照BM-SCs,以及未感染的正常BMSCs,共5组.利用MTT法、血清剥夺实验和Tunel染色检测在添加和不添加NGF的情况下各组BMSCs在体外培养1~8d内的增殖及存活情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病毒感染后传代培养3代,BMSCs的形态和表型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Over-TrkA BMSCs表达TrkA的水平显著上调;而TrkA-shRNA BMSCs在经神经诱导14d后,TrkA的表达亦明显受到抑制.MTT法检测显示,Over-TrkA BMSCs在培养第5天后增殖速率出现下降;而TrkA-shRNA BMSCs在培养第3天后增殖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清剥夺处理4d后,Tunel染色结果显示,未添加NGF时,Vector BMSCs和Control BMSCs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6±2.0)%和(46.6±5.1)%;在添加NGF时凋亡率分别减少至(9.3±2.8)%和(8.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ver-TrkABMSCs在未添加NGF时其凋亡率即明显降低为(0.8±0.6)%,添加NGF时为(0.6±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反地,TrkA-shRNA BMSCs在未添加NGF时凋亡率为(10.9±0.8)%,而在添加NGF时TrkA-shRNA BMSCs的凋亡率却显著增加至(44.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表达TrkA以及NGF/TrkA通路的激活能促进BMSCs在体外的成活并有效对抗由血清剥夺诱导的细胞凋亡.但TrkA表达下调使NGF促细胞成活向NGF促细胞凋亡方向转变.因而,NGF/TrkA能有效调控BMSCs的成活,该机制的阐明可能有效促进BMSCs作为种子细胞在移植治疗周围神经缺损方面的应用.

  • 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c-Jun和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殿秀;吴广智;李强;崔树森

    目的 观察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和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对成年雄性大鼠60只进行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制备后,将其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丙戊酸组大鼠饮用溶有丙戊酸(每日300 mg/kg)的饮用水,单纯损伤组为不含丙戊酸的饮用水.于术后1、2、3、7、14和28 d(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放血处死后收集C5~ T1脊髓样本,免疫组化法检测c-Jun和Bcl-2表达阳性的运动神经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损伤组术后第1、2、3、7、14、28天的c-Jun表达阳性运动神经元百分比分别是(21.33±4.87)%、(33.78±4.27)%、(28.45±5.75)%、(25.33±6.00)%、(12.05±3.72)%和(7.11±1.86)%,丙戊酸组分别是(13.33±4.45)%、(23.56±5.12)%、(18.67±3.37)%、(15.56±4.45)%、(11.56±2.90)%、(4.06±2.89)%.丙戊酸组表达c-Jun阳性细胞百分比数较低,术后第1、2、3、7天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损伤组术后第1、2、3、7、14、28天,Bcl-2表达阳性的运动神经元百分比分别是(30.83±5.16)%、(36.07±2.70)%、(41.82±3.40)%、(58.55±3.50)%、(34.18±1.52)%、(29.45±2.37)%,丙戊酸组分别是(37.29±3.17)%、(52.14±3.31)%、(60.73±2.76)%、(74.54±3.42)%、(37.09±2.07)%、(32.37±1.52)%.丙戊酸组表达Bcl-2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单纯损伤组高,术后第1、2、3、7、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根性撕脱伤早期,丙戊酸可能抑制运动神元内c-Jun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李科;章一新

    皮瓣外科手术中,如何准确判断皮瓣的血供灌注情况及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造影技术已应用于皮瓣外科中,其使用吲哚菁绿(ICG)作为造影剂.本文综述ICG在皮瓣外科中的不同应用方向、安全使用剂量、过敏检测方法、禁忌证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医师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 加强联系 携手发展——《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年西北地区编委会召开

    作者:汪华侨;封静;常湘珍;朱庆棠;顾立强;刘小林

    火红七月,流光溢金;天山云意,瓜果飘香.2016年7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在美丽的丝路古城——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了2016年西北地区编委会暨第五期定稿会.本次会议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同时举办“显微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参加本次会议的西北地区编委有艾合买提江·玉素甫、董晖、赵广跃、雷林革、宋保强、刘京升、宋涛、郑晓菊、欧学海、刘刚义.本刊刘小林总编、顾立强副总编、汪华侨主任、朱庆棠、丁自海等编委及本刊编辑部编辑与会.

    关键词:
  • 手部软组织缺损应用皮瓣修复术后的护理干预

    作者:胡银环;付生芳;陈雪凌;王海燕;李丽丽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应用.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5年2月,选择13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后行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实验组采用临床优质护理干预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恢复情况分为4个等级,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标准,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和锻炼知识掌握度,并了解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疼痛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的优良率为85.29%,对照组为57.3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分别为(92.2±2.5)和(89.3±4.9),对照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分别为(79.1±1.4)和(77.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部软组织缺损后行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进行细致而全面的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对正确锻炼方式的掌握度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对和谐医疗起着重要作用.

  • 渐进式护理病房在显微外科移植与再植患者术后的应用分析

    作者:唐文怡;王欣;王扬剑;戚建武;李学渊

    目的 比较常规护理与渐进式护理病房(PCU)对显微外科移植、再植患者术后护理的优越性.方法 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2个病区共收治的移植、再植手术的患者315例.其中一个病区使用PCU护理共178例,实行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另一个病区使用常规护理共137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详细制定PCU病房的各项管理制度,记录术后1周两组患者再植指成活率、伤口感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病房舒适度等,并予以评估,采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U护理组再植指成活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满意度及病房的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移植、再植手术患者入住PCU病房实行集中管理,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移植、再植手指的成活率和减少了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在显微外科临床推广应用.

  • 穿支皮瓣供瓣区选择原则

    作者:魏在荣;汪华侨;王达利;唐茂林;徐达传;侯春林

    公元前6世纪,印度医师Sushruta应用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1],开创了皮瓣外科应用的先河,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均是采用随意皮瓣.1893年,Dunham[2]描述了采用包含颞浅动脉的皮瓣修复面颊部缺损,这是第一次文献报道岛状带蒂皮瓣移植手术.1973年,McGregor和Morgan[3]把皮瓣分为轴型皮瓣和随意皮瓣,该分类方式较充分认识了皮瓣血运模式,因此,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均得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