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头皮扩张皮瓣移植分期修复跨发际的头面部大面积缺损

    作者:姜平;刘晓军;罗勇;祝晖;高建华

    目的 总结应用头皮扩张皮瓣移植分期修复跨发际的头面部大面积缺损的经验和策略.方法 跨发际的头面部组织缺损5例,包括烧伤后头面部瘢痕并秃发3例、色素痣2例,采用皮肤扩张皮瓣移植分二期或三期修复.二期手术共2例,Ⅰ期于头部植入扩张器,同时施行脐旁皮瓣或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部缺损;Ⅱ期行扩张头皮转移修复秃发区.三期手术3例,Ⅰ期于头部和肩背部同时植入扩张器,Ⅱ期行扩张头皮转移,Ⅲ期行预扩张颈浅血管蒂肩背皮瓣岛状转移修复面部.结果 5例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秃发区95%以上得到覆盖,面部外观良好. 结论 跨发际的头面部大面积缺损需修复头部秃发区和面部,应用头皮扩张术和皮瓣移植术的分期修复方法能获得良好的外观并缩短治疗周期.

  • 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颜杰浩;王莉;陈大伟;于长久;宋超;李在雨

    目的 总结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了解其预后.结果 肿瘤全切17例(68.0%),次全切7例(28.0%),1例多发病例术后CPA区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随访20例中术后肌力好转14例(56.0%),其中脑11例,脊髓3例(为术前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Ⅰ级2例和Ⅱ级1例);肌力无明显好转4例(16.0%),其中脑3例,脊髓1例(为术前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Ⅱ级1例);肌力障碍恶化2例(8.0%),其中脑1例,脊髓1例,复发2例.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一期手术全切可获满意疗效,部分病例术后辅以局部放疗.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外伤性深部组织外露创面

    作者:杨绍安;刘宁富;蔡宝塔;林荔军;陈仲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外伤性深部组织外露的效果. 方法 19例小腿及足部骨骼、肌腱、关节面、血管、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患者,术前积极抗感染、创面换药、深部组织保护,术中彻底清创,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予以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 结果 16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清创缝合或补充植皮愈合;1例出现窦道形成,经二次手术清除窦道后愈合;失访1例,其他18例随访10~ 18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感觉存在,骨折病例骨折愈合. 结论 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深部组织外露可有效消除创面,并且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微创光刀掌侧小切口腕管切开微创松解术的体会

    作者:王金武;黄敏;刘晓琳;廖广姗;蒋海涛;戴尅戎

    目的 报道使用一种新型光刀结合掌侧小切口微创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对34例(39侧)腕管综合征,采用新型光刀结合掌侧小切口技术行微创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其中16例左手(41%),23例右手(59%).术后随访通过美国密歇根州手功能评价问卷调查(MHQ)评估手功能,并分别在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包括握力、捏力和手的灵巧度在内的定量测量的后续评估.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能立即正常使用患手.部分患者在术后2周出现轻至中度的瘢痕压痛及切口疼痛,均在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期间,通过MHQ量表对患者的调查显示,在疼痛缓解、患者满意度、手功能、日常活动以及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手术后6个月观察到患者的握力和捏力有显著改善. 结论 使用新型光刀掌侧小切口微创腕管切开松解术取得了良好的术后功能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手术时间短、简单、经济、有效,治疗不需要进行神经外膜松解的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

  •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及其修复足背动脉缺损的前足创面

    作者:魏在荣;邵星;雷国敏;孙广峰;金文虎;韩文杰;王达利;王玉明

    目的 探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的可行性. 方法 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分支直径、走行,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走行、吻合情况.据此设计皮瓣,12例前足创面患者,足背动脉缺损,创面范围13.0 cm×6.0 cm ~ 15.0 cm× 8.0 cm,均采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覆盖.皮瓣范围14.0 cm×8.0 cm ~ 17.0 cm×9.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 结果 胫前动脉在距踝间连线近心端(3.1±0.8)cm处有一恒定穿支,穿支起始处外径(1.1±0.2)mm.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及皮瓣供区无溃疡. 结论 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皮瓣无效蒂短,血供可靠,符合整形外科原则.

  • 同指推进岛状皮瓣在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丁宝志;黎晓华;庄蕾;王惠东;陈铿

    目的 探讨同指推进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在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临床收集指端软组织缺损病例47例51指,男42例,女5例,年龄19~63岁,平均39.0岁,缺损面积1.0 cm×1.4 cm ~2.0cm×2.5 cm,采用同指推进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后随访治疗效果. 结果 47例51指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其中30例32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感觉恢复按照英国医学会评定标准,S430指,S3.2指;手功能按TAM法评定,优良率达97%. 结论 应用同指推进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效果满意.特别是皮瓣术后即有接近正常的感觉,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可作为优选皮瓣推广应用.

  • 指动脉静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庄加川;李敏姣;吴耿;白印伟;柯于海;林慧鑫;张振伟

    目的 探讨指动脉静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解决静脉回流的临床应用. 方法 对26例30指末节离断进行再植,常规吻合1侧优势指动脉及双侧指神经,将远端另一侧非优势动脉与掌侧近端静脉吻合使远端一侧动脉静脉化解决静脉回流. 结果 成活27指,坏死3指,成活率90%.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1个月,再植指有4指指甲增厚畸形,3指指腹有不同程度萎缩,24指指腹外观饱满,有23指感觉及运动恢复正常,两点辨别觉为4~6 mm,4指感觉恢复稍差,运动正常. 结论 指动脉静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是解决静脉回流的一种有效方法.

  • 同指两叶复合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江起庭;冯明生;江志伟;刘进竹

    目的 介绍同指两叶复合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对8例拇指软组织缺损采用同拇指桡侧筋膜皮瓣覆盖缺损桡侧,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缺损尺侧,两叶皮瓣瓦合同时修复拇指.皮瓣切取面积:一叶为3.8 cm×2.4 cm ~ 4.0 cm×2.6 cm,另一叶为3.8 cm×2.3 cm~4.1cm×2.6 cm. 结果 8例双叶皮瓣全部成活,6~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佳,拇指指间、掌指关节运动正常,虎口未见挛缩,两点辨别觉为5.0~8.0 mm,感觉测定为S2~S4+. 结论 该方法切取简便,损伤小,转移灵活,皮瓣外形佳,功能满意,重建皮瓣的感觉好,对供区损伤小,为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 上肢撕脱离断再植十例

    作者:欧学海;宋倩;蔡鹰;尚驰;许玉本

    目的 探讨上肢撕脱离断再植的疗效. 方法 对10例上肢撕脱离断患者进行再植,采用骨骼短缩固定,肌腱转位及不同肌腱分组吻合一期功能重建;血管移植或交叉吻合重建肢体血供,神经交叉缝合恢复功能.撕脱皮缘通过静脉吻合重建供血. 结果 再植肢体完全存活6例,4例部分组织坏死,二期扩创皮瓣移植或植皮关闭创面,随访再植肢体获得部分功能随访半年至1年,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1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80%,患者对疗效满意. 结论 对于上肢撕脱离断患者进行再植可获得部分功能.

  • 应用骨间背侧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作者:宋铁山;李鸿文;彭云滔;孙海明

    目的 报道应用骨间背侧肌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以第1~3掌骨间背侧动脉走行体表投影为皮瓣的轴线,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及形状设计骨间背侧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修复掌指关节附近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伴空腔形成8例,手背近腕背横纹皮肤缺损伴第2、3指背肌腱外露3例,中指近节指骨皮肤缺损伴肌腱及神经外露1例.缺损面积小为1.5 cm×3.8 cm,大为5.0 cm×6.0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3个月~2年的随访,修复后的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手部关节屈伸功能不受限,活动自如,无手部功能障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0 mm,感觉良好. 结论 应用骨间背侧肌肌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创面解剖结构恒定,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适宜修复手部比较严重的软组织缺损.

  • 胫前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足母)趾背侧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杰;陈长松;付勇强;姚斌伟

    目的 探讨应用躅趾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中(足母)趾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同侧小腿中远端胫前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缺损面积为3.0 cm×5.0 cm~4.0 cm×7.0 cm.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正常,无色素沉着.修复的(足母)趾功能良好. 结论 小腿中远端胫前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足母)趾背侧软组织缺损,手术损伤小,供区隐蔽,临床效果良好.

  • 阴茎离断显微再植术式的问题探讨

    作者:邱晓东;李永廉

    目的 探讨阴茎离断显微再植术,只吻合尿道海绵体和阴茎海绵体再植与一并吻合阴茎动脉、静脉和神经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例阴茎离断病例,其中1例只吻合阴茎海绵体和尿道再植,另1例吻合动脉、静脉和神经. 结果 2例再植均成活.2例病例随诊6个月~2年.排尿、勃起、阴茎皮肤感觉均正常. 结论 对阴茎离断的病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再植,术后疗效优于只吻合尿道、阴茎海绵体阴茎再植术.

  • 指蹼动脉m形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

    作者:张文龙;王增涛;陈超;马铁鹏;高顺红

    目的 探讨指蹼动脉m形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末节脱套伤28例28指,采用逆行指蹼动脉m形岛状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0指,中指13指,环指4指,小指1指,缺损平面均在远侧指间关节以远,缺损长度0.8 ~ 2.2 cm.急诊手术24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4指. 结果 28例28指皮瓣全部成活,经6~29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皮瓣的两点辨别觉达6~9mm,平均7.6 mm,手功能按TAM法评定,优良率达92.3%. 结论 指蹼动脉逆行m形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 指背筋膜瓣修复同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钱俊;芮永军;寿奎水;张全荣;薛明宇

    目的 介绍手指背及掌背的筋膜瓣翻转加植皮修复同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采用手指背侧及手掌背侧筋膜瓣180°逆转修复同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中厚皮片植皮筋膜瓣11例.缺损范围:1.1 cm×1.0 cm ~ 3.0 cm×2.3 cm.6例为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伸肌腱外露,3例为软组织缺损伸肌腱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伴有伸肌腱损伤及指骨骨折,指腹血运良好.患者受伤入院时间为30 min ~ 21 h.8例急诊手术修复,2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修复伸肌腱加指背筋膜瓣修复缺损,6例采用筋膜瓣修复软组织缺损;3例亚急诊手术修复,1例肌腱移植加筋膜瓣;筋膜瓣面取中厚皮片植皮. 结果 11例术后创口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11例均获随访,时间5~ 18个月,手指外形良好.植皮区两点辨别觉为6~9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 结论 采用手指背侧及手掌背侧筋膜瓣180°逆转修复手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简单,能大程度减轻患者手部损伤及手术风险,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四肢皮肤脱套伤原位回植相关临床分析

    作者:刘伟;宣昭鹏;路来金

    目的 探讨四肢脱套皮肤打薄后的全厚皮片回植或制成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回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脱套皮肤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患者30例,均为四肢皮肤大面积严重脱套伤,且部分合并骨、肌腱、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彻底清创,修复深部损伤结构,合并骨折者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将脱套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或制成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回植后以VSD覆盖,6~8d后去除VSD装置.术后对皮肤存活情况及愈合质量进行随访评估. 结果 25例回植皮肤全部存活;4例前臂及手掌部回植的脱套皮肤局部出现斑片状坏死,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后成活;1例双下肢全脱套伤腘窝处形成窦道,二期扩创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治愈.术后随访1 ~ 12个月,皮肤色泽及质地良好,瘢痕小,皮肤浅感觉及弹性接近正常,患肢功能良好. 结论 脱套皮肤打薄后的全厚皮片回植或制成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可提高四肢皮肤脱套伤的手术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疗效满意.

  • 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蒂部改进

    作者:张世民;王欣;陶友伦;张英琪;黄轶刚

    目的 介绍将小腿穿支蒂皮瓣的“孤立穿支蒂”改进为“穿支筋膜皮下蒂”的手术技术,探讨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临床可靠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依据小腿后侧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偏心的螺旋桨样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轴点近侧的皮瓣头部(大桨)切为筋膜皮瓣,轴点与受区创面间的皮瓣尾部(小桨)切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至少保留穿支血管蒂一侧1/4象限的筋膜皮下组织,形成“穿支筋膜皮下蒂”.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旋转180°修复足踝创面.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和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胫后动脉穿支7例,腓动脉穿支5例,近侧筋膜皮瓣(大桨)面积4 cm×8 cm ~6 cm×18 cm,远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小桨)面积2 cm×2 cm~4 cm×4 cm.术后皮瓣肿胀较轻,按顾玉东法评定,9例低于2级,2例为3级,仅大的1例为4级,皮瓣远端有部分浅层坏死.平均随访13个月,创面治愈.患者恢复行走和穿鞋功能. 结论 采用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的穿支蒂部改进法,在增加皮瓣静脉回流通道、降低术后肿胀程度、提高临床安全性的同时,皮瓣仍能获得180°的平滑旋转,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任高宏;胡稷杰;裴国献

    目的 介绍应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22个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治疗18例患者,其中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四肢功能重建6例;肘关节周围5例,小腿及足踝部13例.对12例感染性创面,经彻底清创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1~2次临时覆盖创面,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根据受区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的需要,选择保留一个粗大分支构建的倒“Y”形血管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移植.在受区稍近端解剖并分离出一段主干血管并切断后,将游离皮瓣的倒“Y”形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切断处,分别与受区切断的主干血管的近、远端行端端吻合,形成倒“Y”形血管吻合.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不影响受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区的浅静脉可供吻合,则只需进行倒“Y”形动脉吻合,保留静脉的连续性不必切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对皮瓣的存活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移植的21个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 ~ 36个月,平均16.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重建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为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特别适合于肘部及已有一条血管毁损的小腿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操作便捷,临床应用方便.

  • 舌骨下肌皮瓣在早期口底癌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欧阳电;陈伟超;陈艳峰;丁卫泉;袁步奇;彭蓉蓉;杨安奎

    目的 探讨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早期口底癌术后口底缺损的临床价值. 方法 从1993年3月至2009年6月,以甲状腺上动、静脉及颈袢神经为蒂,用颈前舌骨下皮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肩胛舌骨肌上腹组成的舌骨下肌皮瓣(大面积8 cm×3 cm)修复早期口底癌术后口底缺损11例. 结果 保护甲状腺上动脉颈阔肌支的7例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底均获成功,未保护甲状腺上动脉颈阔肌支的4例中2例出现表层坏死.随访24~195个月,1例出现Ⅰ区淋巴结肿瘤复发,经挽救性手术后至今生存,其余10例均无瘤生存至今.11例患者术后无吞咽困难,无发音障碍和无伸舌受限. 结论 舌骨下肌皮瓣是修复早期口底癌术后口底缺损的主要方法之一.

  • 断指再植术后32至50天迟发性血管危象四例原因分析及治疗

    作者:李连楚

    临床报道的迟发性血管危象多为术后5~13d,再植1个月以上发生血管危象极为少见[1-3].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我们共收治了4例断指再植术后32~50 d血管危象患者,经药物及臂丛阻滞、高压氧等治疗后效果满意.

  •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体会

    作者:席志峰;刘刚义;王从虎;朱修文;张志敏

    指端、指腹缺损后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报道很多,但报道小儿的较少[1-3].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我院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指端及指腹缺损11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对掌肌管处尺神经深支卡压征九例

    作者:王斌;田敏;杨焕友;李建军;赵占国;李浩

    小指对掌肌浅头腱性起点近侧缘形成的锐利腱弓样结构称为小指对掌肌腱弓,小指对掌肌浅深两头腱性起点和钩骨钩之间的间隙为小指对掌肌间隙,即小指对掌肌管[1].钩骨钩及附近的病变卡压尺神经深支所引起的临床病症,就称为对掌肌管综合征[2].临床上腕尺管综合征并不多见,其病因各种各样,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可伴有其它疾病,诊断困难.在腕尺管段内的尺神经卡压称为腕尺管综合征.对掌肌管为腕尺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掌肌管处尺神经深支的卡压称为对掌肌管综合征.自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非外伤性对掌肌管综合征9例,下面就其诊治体会加以阐述.

  • 优化法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及异种移植的比较

    作者:陈冠军;夏莉华;马长生;杨兴洁

    目的 分别以优化法去细胞(OA)大鼠坐骨神经及兔臂丛分支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免疫排斥情况、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以比较此优化法处理的同种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以新鲜新西兰大白兔臂丛分支、自体坐骨神经、OA处理过的新鲜取材的SD大鼠坐骨神经及新西兰大白兔臂丛分支,移植修复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1.0 cm缺损,即新鲜异种神经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OA异种神经移植和OA异体神经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行功能评价(SFI)、电生理(CV)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 术后1个月,OA异体和OA异种神经移植组的SFI、CV、轴突密度分别为:61.38±5.59、(32.23±0.91)m/s、(22.26±1.74)m/s和(0.782±0.081)(个/100 μm2),3个月分别为59.00±5.40、(31.80±0.99)m/s、(23.35±2.40)m/s和(0.778±0.046)(个/100μm2);术后1个月,异体和异种神经移植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染色阳性百分比分别为0.17385±0.01805、0.09299±0.01565和0.30223±0.09449、0.19537±0.02010.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与异种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明显优于未处理新鲜神经移植组(P<0.05).3个月时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1个月组(P<0.05). 结论 优化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物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均可以达到免疫耐受,移植动物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

  • hTGF-β1基因修饰BMSCs复合藻酸钙凝胶三维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作者:张韬;祝少博;喻爱喜;漆白文;孙晨;成昊

    目的 探讨hTGF-β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藻酸钙凝胶三维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 全骨髓法获取和培养大鼠BMSCs,取第3代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实验分成3组:Ad-hTGF-β1转染组、Ad-EGFP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加入含Ad-hTGF-β1与Ad-EGFP的无血清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添加不做任何处理的完全培养基.7d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表达情况.将Ad-hTGF-β1成功转染组的BMSCs继续大量扩增后.按照1.0×107/ml的细胞密度制成细胞—藻酸钙凝胶复合物,将复合物置于培养箱中继续体外培养.10d后,观察凝胶材料中的细胞形态与增殖情况,并将复合物包埋、切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软骨分化情况. 结果 转染后7d,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GF-β1表达量的平均相对比值Ad-hTGF-β1转染组(0.863)明显高于Ad-EGFP转染组(0.183)、空白对照组(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m blot检测发现Ad-hTGF-β1转染组的细胞内TGF-β1表达呈强阳性,而Ad-EGFP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细胞内的TGF-β1表达很弱.倒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在藻酸钙凝胶中能够很好的维持球形生长;MTr检测显示,不同时间点细胞在藻酸钙凝胶中的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有大量软骨陷窝形成,甲苯胺蓝、Masson染色可见有软骨基质分泌,Collagen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表达. 结论 hTGF-β1成功转染的BMSCs,在藻酸钙凝胶材料中培养在维持细胞形态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向软骨细胞分化,此种培养方法更能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方式.

  • 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王学勇;苏维军;陈雷;武来玺;闫明;王华;金福儒

    患者男,26岁,切纸机切伤双手十指,疼痛、流血0.5 h入院.体查:一般状态良好,双手离断平面:拇指于近节指骨远端处完全离断,示指于中节指骨中段离断,中、环、小指于近节指骨远端离断,小指近节指间关节破坏.双手拇、示指离断部背侧皮肤均有挫伤,皮下出现瘀血斑,示指为重.

  • 尺动脉和桡动脉断裂52小时后成功修复一例

    作者:李晓林

    患者男,18岁,右腕部外伤术后2d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①右前臂尺、桡动脉损伤;②右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于入院前51h被机器压伤右前臂远端,外院诊断为"右尺、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急诊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术后第2天发现患手血运障碍,外院DSA检查示:右前臂远端尺、桡动脉断流.本次入院检查见:右前臂中、下端至腕部环形不规则伤口已缝合,仅腕掌侧尺侧皮肤相连4 cm,手部肿胀,手掌及手指皮肤暗紫,手背部皮肤乌黑色,有大小不等水泡,全手皮肤皮温冰凉,感觉、运动功能消失.

  • 小指屈指深肌腱自发性断裂一例

    作者:吕振木;冯亚高;王秋生;贾锐;陶忠生;马良

    患者男,68岁,因右腕部肿物伴小指屈指功能障碍4个月于2010年12月6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部尺侧肿物,约一黄豆粒大小,伴小指屈曲略障碍,肿物逐渐增大,右手活动时疼痛,自觉握物无力,小指屈指功能障碍加重,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右小指屈肌腱腱鞘炎".患者于2010年12月6日到我院诊查,行右腕部彩超示:右腕部肿物,约1.3 cm× 0.9 cm×0.6 cm,实质性回声,以"右腕部肿物伴小指屈曲障碍"收入院.入院检查:右腕前近端可触及一枣样大小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屈指时肿物明显活动.

  • 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结合带血供骨膜修复羊大段骨缺损

    作者:徐建强;周密;李长庚;张树明

    目的 研究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手术造成30 mm绵羊桡骨骨缺损,A组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尺骨骨膜,B组仅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拍摄X线片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 结果 X线检查示A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清晰;B组亦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均不如A组;C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A、B组骨痂外层形成为板层骨,C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填充. 结论 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能够很好的修复绵羊桡骨30 mm的骨缺损.

  • 瓣膜失活对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海欧;赵维彦;邱旭东;赵世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逆行岛状皮瓣切取并处理静脉瓣膜系统,进一步探讨促进静脉逆流、减轻皮瓣的肿胀及提高皮瓣存活质量的方法. 方法 15只成年大白兔的30支后肢(左、右各半)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的模拟手术,直接结扎大隐静脉近端(皮瓣远端)为A组;以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处理静脉瓣膜后,结扎大隐静脉近端为B组;穿刺后,分别结扎大隐静脉近端、远端(皮瓣蒂部)为C组.每一组均进行静脉压的测定及监测,原位缝合后,观察皮瓣肿胀、静脉充血情况及皮瓣存活率. 结果 A组、C组逆行岛状皮瓣各测定时间点的静脉压力分别和B组在相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静脉压力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A组、C组皮瓣存活数分别为8、6块,与B组(9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存活数较A组、C组稍多. 结论 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中,在皮瓣切取后,以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处理静脉干内静脉瓣膜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可顺利帮助皮瓣内静脉逆流的发生,从而减轻皮瓣的肿胀,提高皮瓣的存活质量.

  • 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孙超;王增涛;侯致典;丁自海;徐聪;李宏亮;周小波

    目的 为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带蒂或游离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4侧,分别进行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平铺X线动脉造影3种方法研究骨间后动脉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对直径0.2 mm以上的皮支纳入统计分析. 结果 ①每侧骨间后动脉发出皮支6.2支,以尺骨小头桡侧缘到肱骨外上髁的连线为标准距离,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21.24%的位置,包含皮支3.3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47.86%位置,包含皮支2.9支.②距离尺骨茎突近端(5.82±1.22)cm,肱骨外上髁远端(10.34±0.98)cm分别有直径为(0.50±0.04) mm、蒂长(16.79±5.12) mm和直径(0.60±0.08)mm、蒂长(21.20±12.28) mm粗大皮支从骨间后动脉发出.③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骨间后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皮支为蒂设计的游离或者转位皮支链皮瓣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突出期刊特色引领显微外科发展——《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换届改选暨第八届编委会会议纪要

    作者:汪华侨;常湘珍;杨俐敏;张方晨;庞水发;顾立强;刘小林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杏林花开,香满台州.《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换届改选暨第八届编委会于2011年9月23日在浙江温岭九龙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总编辑莅临会议指导,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裴国献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小林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侯春林教授和本刊顾问、表彰编委及编委、通讯编委、特约编委150余人与会.会议得到了浙江台州骨伤医院、宁波第六人民医院和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 手部关节损伤治疗方案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方光荣

    手指的功能活动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肌肉带动关节运动来完成的,因此,手部关节在手功能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节损伤在手外科临床中发生率较高,成为影响手功能的重要因素,并已有多种治疗措施[1-4].目前手部关节损伤的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关节融合、关节成形、人工关节植入和足部自体小关节游离移植.

  • 吻合血管的跖趾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

    作者:李崇杰;辛畅泰;梁晓旭;沙德峰;姚阳;车敏;于灏;田芙蓉;陈兵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足部跖趾及指间关节移植修复手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1993年4月至2010年11月,分别对4例掌指关节及5例近位指间关节和3例掌指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跖趾关节、近位趾间关节或同一足趾的跖趾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移植进行修复. 结果 12例关节移植均全部成活,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时间为5~ 10周,术后随访时间为4~ 28个月.移植关节均无明显骨及关节的退变.其修复后的掌指关节伸屈活动为0°~70°,近位指间关节的伸屈活动10°~90°,参照关节活动度TAM/TAF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其愈后功能恢复比较满意,关节活动能达到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 游离足第二趾半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半关节损伤

    作者:邹国平;巨积辉;刘海亮;侯瑞兴

    目的 足第二趾半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半关节损伤的疗效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对策.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对13例13个手指创伤性半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足第二趾半关节移植修复. 结果 本组13例13指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4.5年,平均3.2年.全部移植关节均骨性愈合,除1例关节半脱位,向背侧稍凸起外,余关节形态、结构均正常.移植关节均未出现退行性变,无疼痛及关节不稳的现象,未出现骨不连及再骨折现象.关节活动度平均伸为0°,屈为80°.足部供区愈合满意,不影响足部行走.按照手部关节TAM法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0%. 结论 采用足部第二趾半关节移植修复手指半关节损伤,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移植关节结构和功能单位的完整建立、手术细致操作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跖骨头软骨面下弧形截骨改善第二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小珩;方光荣;张宏勋;刘育杰;屈志刚;姜凯;焦鸿生;潘达德

    目的 探讨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过程中,利用跖骨头软骨面下选择性截骨来改善跖趾关节屈曲方向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21例21指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病例,术中在第二跖骨头底部关节囊近侧做截骨口,距跖趾关节面5.0 mm处进入跖骨,弧形截除松质骨,使跖趾关节可以屈曲到90°为止,纵贯或交叉克氏针固定关节,再按常规的再造方法重建动力、神经及血液循环. 结果 本组所有再造指均成活.随访时间6~24个月,其中6例得到长期随访(12 ~ 24个月).再造指的掌指关节被动活动范围65°~85°,平均75°.主动活动范围45°~80°,平均65°.X线片复查显示骨质愈合良好,无关节退性行变表现. 结论 在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过程中,采用跖骨头软骨面下选择性截骨的方法能明显增加再造掌指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度,是提高再造指掌指关节活动度的较佳方法.

  • 足部带关节的复合组织瓣移植桥接修复拇、手指断指

    作者:巨积辉;李建宁;金光哲;李雷;刘跃飞;赵强;侯瑞兴

    目的 报道足部带关节的复合组织瓣移植桥接拇、手指断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拇、手指完全离断伴有近端指体缺损者,采用游离足部带关节的复合组织瓣桥接再植拇、手指进行修复.4例拇指离断者,采用带足第二跖趾关节、近侧趾间关节的复合组织瓣进行桥接修复3例,1例采用带足第二跖趾关节的复合组织瓣桥接修复,足部供区采用第二跖骨远端截骨截趾、足背游离皮片植皮术;6例手指离断者,采用带足近侧趾间关节的复合组织瓣进行桥接修复,足部供区采用足跖趾关节截趾术. 结果 术后10例复合组织瓣及再植拇、手指均顺利成活,手部伤口均一期愈合,足部供区除1例愈合不佳,经多次换药后愈合外,其余植皮及截趾区均一期愈合.10例患者获随访6 ~ 28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4例拇指再植者,掌指关节伸-10°~0°,屈曲达20°~50°,3例可以完成与2 ~5指对指,1例可以完成与示、中指对指,4例可以完成桡侧外展.6例手指再植者,移植的近侧指间关节伸-10°~0°,屈曲30°~90°,平均50°.感觉恢复1例达S4,2例S3+,5例S3,2例为S2.移植骨关节均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6~ 16周),未出现骨不连及再骨折.足部供区行走功能无明显影响.按照中华医学会断指再植评定标准评定,属优1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90%. 结论 采用游离足部带关节的复合组织瓣桥接再植拇、手指的方法,不仅可以大限度的恢复再植指的外形,还可以获得部分手指功能,满足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

    作者:郭翱;郑良军;李俊;金岩泉;蔡灵敏;潘方强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创伤性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的可行性,评价其术后疗效. 方法 自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对10例创伤性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病例二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1例,其中再造手指1例.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顺利,伤口一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8个月到3年的随访,置换的近侧假体关节外观和运动功能良好,伸屈活动范围50°~ 8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本组10例手功能评定:优6例,良3例,可1例. 结论 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创伤性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新方法.

  • 聚全体同道之力办好《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中国的显微外科事业做出贡献——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换届及第八届编委会会议

    作者:朱家恺

    尊敬的各位同道:很高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领导和主持下,顺利地进行了换届交接,一批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充实到杂志的各个工作岗位.更有幸利用全国年度显微外科学术会议之机,召开此次编委会会议,共商杂志发展之大计,本人本欲参加会议,无奈年事已高,更兼夫人近日小有不适,需陪伴照护,故未能前来参加会议,请各位谅涵.

  • 仰思躬行走向未来

    作者:刘小林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2011年9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成立了.本届编委会汇聚了我国显微外科学界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骨干精英,将为本刊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和更高的质量保障.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