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部皮肤缺损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孙华伟;郑竟舟;邓小兵;邓名山;赵建军;王波;蔡波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部皮肤缺损,同时恢复皮瓣感觉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腘窝部软组织缺损的形状和大小,于股后区设计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设在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10 cm以上范围内.同时在近端切取皮瓣时,向近端延长切口游离出适当长度的股后皮神经与隐神经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行游离植皮. 结果 本组15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良好,肤色相近,恢复了保护性感觉. 结论 逆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简便灵活,血供可靠,可缝合神经,恢复供区感觉,是修复腘窝部软组织缺损相对较为理想的方法.

  •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供区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艳峰;沈晓震;朱家骏;汪春阳;柴益民

    目的 报道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供区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采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部供区创面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4 ~ 37岁,平均29.1岁.足部切取的皮瓣包括中(母)甲瓣复合足背皮瓣3例,跟(母)甲瓣复合足背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1例,第二足趾复合足背皮瓣4例,足背皮瓣3例.足部供区创面即刻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皮瓣大小为8 cm×6 cm ~ 13 cm×9 cm,旋转点位于外踝前下方. 结果 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5 ~12个月,平均7.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臃肿.患者对足部外形较满意小腿供区植皮愈合良好,无痛性神经瘤形成. 结论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厚薄适中,是覆盖足部供区创面的良好选择.

  • XLSTABI-SKY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术中并发后囊膜破裂的应用

    作者:孙新成;卢国华;李如龙;毛平安;谢阳

    目的 探讨XLSTABI-SKY人工晶状体在并发后囊膜破裂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一期植入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发生严重后囊破裂患者12例,无法常规植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或睫状体沟中,使用三点悬吊固定的方法植入XLSTABI-SKY三襻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随访6个月. 结果 12例12眼均一期完成三点悬吊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无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7±0.13,较术前矫正视力提高明显(P<0.05),平均屈光度:球镜:(-0.84±1.33)D.柱镜:(-2.31±0.72)D,随访6个月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XLSTABI-SKY人工晶状体可作为并发后囊膜破裂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术中的紧急应用人工晶状体,能够帮助术者一期完成手术.

  • 指甲下血管球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王培吉;张勇;赵家举;江波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手指甲下血管球瘤17例,沿甲床缘作弧形切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区域,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充分暴露肿瘤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仔细剥离,将血管球瘤完整切除,术后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术后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2年9个月.术后1个月,除3例主诉手指仍有部分疼痛残留外,其余12例患者术前症状均完全消失.至随访结束时,15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甲床愈合良好,指甲生长正常、外形完好、平整光滑,随访期间无复发.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操作简单,可完整彻底切除肿瘤,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复发率低,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 示指和中指指腹桡侧缺损的皮瓣修复

    作者:吴迪;利春叶;杨钦泰;李晓文;喻林波;欧春培;贾赛雄

    目的 探讨示指和中指指腹桡侧缺损应用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顺行指动脉皮瓣、逆行指动脉皮瓣、大鱼际皮瓣及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皮瓣分别修复示指、中指指腹桡侧缺损27例共31指,其中,示指23指,中指8指.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l.2cm~2.7cm×l.7 cm,供皮区游离皮片移植. 结果 27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皮瓣外形饱满,颜色质地接近正常.18例21指皮瓣术后1~3个月两点辨别觉恢复至5~8 mm. 结论 应用顺行指动脉皮瓣、逆行指动脉皮瓣、大鱼际皮瓣及指动脉终末支皮瓣修复示指中指指腹桡侧缺损的临床疗效良好.

  • 指深屈肌腱Ⅰa和Ⅰb区损伤的重建和防粘连技术应用

    作者:马涛;姜宗圆;夏江;徐磊;胡才智

    目的 探讨Micro锚钉重建指深屈肌腱止点配合生物防粘连膜、结合功能锻炼的整套防粘连策略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例6指指深屈肌腱止点(或近止点)处断裂的病例,以锚钉重建其止点以重建手指的屈曲功能,术巾以生物防粘连膜置于远位指间关节处包裹屈肌腱防止术后粘连,术后早期即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锚钉重建指深屈肌腱止点后,手指屈曲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12个月,根据Geldmacher评分标准,优5指,良1指,优良率100%;所有病例未出现肌腱粘连.. 结论 Micro锚钉重建指深屈肌腱止点同时应用人工防粘连膜是治疗指深屈肌腱止点处(或近止点)断裂、防止肌腱粘连的一种理想方法.

  • 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的选择

    作者:黄东;欧阳海洋;吴伟炽;张惠茹

    目的 探讨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足底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25例,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前足底软组织缺损5例,修复足跟部缺损4例;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2例;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累及足跟、足中部大面积缺损4例. 结果 术后2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术后部分坏死,坏死面积约3 cm×5 cm,将坏死部分清除,肉芽生长良好后游离植皮,创面愈合.经4 ~15个月随访观察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的外形、质地佳,患足可以正常负重,无溃疡形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外形满意,臃肿不明显,患足行走功能尚可,其中2例皮瓣负重部位分别出现了1.5 cm×1.5 cm大小水疱及浅表溃疡,给予抽除水疱液及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外形较臃肿,患足负重有一定影响,1例皮瓣负重部位发生1.5 cm×2.0cm大小浅表溃疡,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各皮瓣修复后两点辨别觉达7 ~10 mm. 结论 三种皮瓣用于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佳,但其供区面积有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耐磨性较足底内侧皮瓣稍差,但其供区面积较大,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面积大,其游离移植对创面修复有较大灵活性,需吻合血管移植,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进行修复,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游离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马立峰;刘良燚;李木卫;杨延军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42例,采用第二趾胫侧皮瓣移植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0cm×3.0cm~1.5 cm×1.3 cm,采用趾-指血管端-端吻合方式,对临床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42例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4 ~ 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6 ~10 mm;按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35例,良6例,优良率97.6%;供区运动功能无影响. 结论 游离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临床效果良好.

  • 下腹部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和足部创面九例

    作者:刘跃飞;巨积辉;吕文涛;侯瑞兴

    目的 探讨应用下腹部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一次性修复手、足部多个创面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对9例手、足部多个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以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其中2例为足部创面,7例为手部创面.皮瓣切取面积6.0 cm×3.0 cm~ 12.0 cm×8.0 cm. 结果 8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1个月后瘢痕愈合,随访5~21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4例外观略显臃肿、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修复足部者,术后行走活动不受限.7例修复手部者,5例手指伸屈活动良好,2例皮瓣边缘出现瘢痕挛缩影响手指背伸,经二期瘢痕改形后手指功能改善.腹部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无不适感觉. 结论 游离下腹部双叶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可一次手术完成多处皮肤缺损创面覆盖,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修复手、足部创面的较理想方法.

  • 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姚阳;李崇杰

    目的 探讨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8例小腿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伴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或缺损及不同程度的骨、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6.0 cm×10.0 cm~16.0 cm×28.0 cm.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以损伤的胫前或胫后动脉残端与皮瓣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端端吻合,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与旋股外侧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供区以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结果 术巾、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l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0 ~48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厚薄及色泽均较满意,膝关节、踝关节功能较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 ~20 mm. 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供血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高顺红

    目的 探讨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供血的可行性.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对9例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患者术中进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近端动脉压以及逆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进行测量.对收治的31例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受区血管蒂,携带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转位前的平均动脉血压测量值为83.7 mmHg,逆行转位后的平均动脉血压测量值为46.9 mmHg,转位后的动脉血压下降了43.97%.31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瓣远端坏死,经对症处理后创面闭合.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后的动脉血压可靠,作为小腿受区血管蒂携带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邻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末节指端缺损

    作者:陈棉智;崔邦胜;张志辉;郭锋

    目的 探讨应用邻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邻指指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端部软组织缺损21例,皮瓣切取面积1 cm ×0.6 cm~2 cm× 1.6 cm. 结果 本组21例术后皮瓣血运良好,18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皮肤坏死,1例术后第1天出现皮瓣暗红,肿胀,水泡形成,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后,血运改善,换药处理后创面脱痂愈合.术后21例随访6~8个月,平均随访6.5个月.伤指指端饱满,皮瓣质地柔软,肤色与周围组织相接近,两点分辨觉为8 ~10 mm,指间关节活动良好;皮瓣供区无疼痛,无瘢痕增生,供区指伸屈活动不受影响. 结论 应用邻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桥式交叉供血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陶胜林;滕云升;张朝;刘重;折胜利;王攀;马建龙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加桥式交叉供血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11例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血管损伤,股前外侧皮瓣加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供血修复,皮瓣面积33 cm×12 cm~44 cm×15 cm,6周断蒂. 结果 11例移植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1例发生静脉危象,2例发生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植皮覆盖创面后愈合.术后随访6 ~ 24个月,皮瓣质地柔韧,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加桥式交叉供血修复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并血管损伤,是挽救肢体、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十例

    作者:郭亮;刘炳胜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例复杂性小腿、踝、足跟创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取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治疗. 结果 10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一例感染,随访6~ 24个月,移植皮瓣颜色、质地、外形及下肢功能均满意,皮瓣供区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影响. 结论 螺旋桨皮瓣不损伤运动神经、主干静脉及皮神经,对皮瓣供区影响小,操作简单,是修复踝部创面的首选方法.

  • 带骨膜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复合组织瓣治疗足部骨和皮肤缺损

    作者:谭晋殿;左中男;李进;杜永军;于绍斌;徐学峰

    目的 报道应用带胫骨骨膜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复合组织瓣结合异体骨移植治疗足部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异体骨移植克氏针内同定,应用带胫骨骨膜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复合组织瓣修复足骨和皮肤缺损10例,皮瓣面积为6 cm×4 cm~ 28 cm×18 cm,其中带胫骨骨膜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复合组织瓣串连健侧带隐神经的胫后动脉逆行皮瓣移植修复2例. 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表层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3个月~5年,植入异体骨未见排斥现象,均达到骨性愈合,皮瓣不臃肿,质地接近于足部皮肤,较好的恢复了足部形态,可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足部皮瓣有感觉恢复. 结论 采用带胫骨骨膜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复合组织瓣结合异体骨移植修复足部骨和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较好.

  • 累及手指血管鞘的高压注射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李桂石;阚世廉;尹梦帆;周强;王晓刚;高燕新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彻底清创治疗手指血管神经鞘内高压注射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14例手部高压注射伤,借助术前X线及B超检查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9例手部高压注射伤,5例仅肉眼清创. 结果 9例经手术显微镜下清创1~2次,术后液化坏死渗出,创面干燥后均获得愈合.5例仅予以肉眼清创,术后换药2周坏死组织界限清楚后,行皮瓣转移修复或植皮术,创面愈合出院. 结论 对高压注射入手指精细结构中的异物,应用显微技术能彻底清创,而且避免血管、神经束的损伤,能获得佳的治疗效果.

  • 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下肢创伤八例

    作者:胡昭华;张伟;马晓华;贾光伟;王安年;石斌斌

    目的 探讨应用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小腿、足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以旋髂深血管为蒂,携带髂骨瓣及皮瓣,构成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足部较大骨及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多发跖骨缺损合并足背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缺损、骨外露、骨不连5例. 结果 术后移植髂骨复合组织瓣存活良好,无感染及坏死,多发跖骨、足背软组织缺损时可保留前足,降低前足截肢率,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胫骨骨不连骨质愈合良好,8例患者无1例出现坏死及感染,无继发性骨坏死、骨不连及骨外露. 结论旋髂深血管为蒂的游离髂骨复合组织移植修复足部特别是前足严重创伤跖骨缺损、胫骨骨不连,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一期达到修复效果,降低截肢率及二期手术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率.

  • 游离小腿内侧Flow-through皮瓣桥接修复血管缺损性断肢六例

    作者:王杰;王永标;杨开波;王浩;范亚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小腿内侧Flow-through皮瓣桥接修复血管及软组织缺损性断肢的临床疗效. 方法断肢6例,其中小腿2例,上臂4例.断肢均有主干血管缺损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主干血管缺损短5 cm,长12 cm;皮肤缺损面积11 cm×6cm~16 cm×10cm.选择游离小腿内侧Flow-through皮瓣,急诊行桥接吻合修复肢体主干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6例断肢及6块游离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20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外形满意,断肢功能恢复,能完成日常生活料理和简单工作. 结论 对于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断肢,应用游离小腿内侧Flow-through皮瓣桥接修复进行保肢,急诊一期修复主干动脉、深浅静脉缺损及皮肤软组织的缺损,操作可靠,疗效满意.

  • 腹部分层组织瓣结合异体肌腱移植在复杂手外伤中的应用

    作者:邓葵;周福临;陈伟;卢耀军

    目的 探讨腹部分层组织瓣结合异体肌腱移植在复杂手外伤中的应用. 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5例伴有手背、手掌及腕部掌侧、背侧肌腱缺损的皮肤缺损的患者,选用腹部分层组织瓣结合异体肌腱移植修复. 结果15例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好,腹部仅留线性瘢痕,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其功能,肌腱活动度恢复的优良率(TAM法)达到78.1%,患者均无再次手术的要求. 结论 腹部分层组织瓣结合异体肌腱移植是修复手、腕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伴肌腱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 羊膜移植在眼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顾建军;姜爱新;艾尼瓦尔;蒋红文;丁汝新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羊膜在眼表肿瘤切除术后眼表重建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6例(6眼)眼表肿瘤(角膜原位癌2例,角结膜黑变病1例,结膜乳头状瘤1例,结膜鳞状细胞癌2例)患者运用“非接触技术”行包括肿瘤边界正常组织3~4 mm的手术切除,术后行结膜创缘及角膜缘冷冻治疗,并在眼表缺损区行羊膜移植. 结果 6例患者随访期平均8个月(5 ~10个月),在随访期内未见有眼表肿瘤复发、角膜新生血管及睑球粘连形成.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结膜1 mm×1 mm肉芽组织,经拆除结膜缝线后其自行消退.3眼术后视力增加2行,其余3眼保持术前视力. 结论 羊膜移植是眼表肿瘤切除术后眼表重建的有效方法,术后有利于观察,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助于防止眼表肿瘤复发.

    关键词: 肿瘤 羊膜 移植
  • 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小面积溃疡

    作者:刘娟;郑怀远;陈江海;翁雨雄;陈振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小面积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小面积溃疡12例,男8例,女4例.其中胫神经损伤后足底溃疡3例,外伤后足部局部瘢痕磨损后溃疡5例,其他外伤后溃疡4例.5例溃疡位于足底跖趾关节处,3例溃疡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内侧,4例溃疡位于足跟.皮瓣设计区域为同侧小腿.皮瓣切取大小3.0cm×4.0cm~5.0cm×9.0cm,供区创面直接闭合.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发生伤口不愈合,经换药后逐渐愈合,所有病例随访8个月~3年,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瘢痕不大,足部外形满意,恢复了一定触觉及痛觉. 结论 带吻合血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用来修复足部小面积溃疡,供区创面可直接闭合,受区手术创面小,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显微手术应用不同缝线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雅坤;王虹;解正高

    目的 观察显微手术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使用不同显微缝线的临床疗效. 方法 筛选原发性胬肉患者75例(79眼),行显微手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36眼,术中使用10-0非吸收缝线连续缝合,B组41例43眼术中使用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观察术后眼部刺激症状、体征、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 术后l周至术后1个月,A组眼部刺激症状较B组轻(P<0.05),A、B两组结膜切口愈合、充血水肿消退时间分别为(6.28±1.89)d和(8.21±2.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较B组并发症少(P<0.05),但A、B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显微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手术中使用10-0非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结膜瓣,术后适时拆线,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水肿消退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 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的桡腕关节

    作者:张登君;魏杰;郭秀生;宋洁富

    目的 评价吻合血管或不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桡腕关节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自2002年2月至2010年2月,对17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瘤段切除术,之后应用吻合或不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腕关节.术后对重建的关节功能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0~5.5年,平均3.6年.3例行腓动脉吻合,3例行膝下外侧动脉吻合.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桡骨平均切除长度7.6 cm.所有移植骨均愈合,吻合血管移植的骨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非吻合血管的为7.9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无移植腓骨吸收等,1例出现尺腕关节间隙变窄,1例出现腕关节退变.术后2年,重建的腕关节平均活动度:背伸47°、掌屈30°、尺偏23°、桡偏14°、前臂旋前55°、旋后62°,握力为对侧的40% ~ 80%.MSTS评分平均为87.6%,其中优6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达82.4%.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平均为3.48分. 结论 应用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的桡腕关节,能较好的保留腕关节的功能,是此处关节功能重建有效的方法.吻合血管移植更利于骨愈合,并发症相对较少.

  • 神经生长因子梯度缓释系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刚;范顺武;李强;申屠刚

    目的 制备神经生长因子(NGF)梯度缓释系统,并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7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一期神经修复,同时随机分为A组(19例)、B组(19例)及C组(19例),A组患者利用自制的梯度缓释系统进行NGF局部缓释,B组患者利用等量的NGF在神经周同明胶海绵包绕后局部注射,C组患者仅进行神经显微缝合,未行NGF注射,4周及8周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组间体感诱发电位(SEP)、肌肉动作电位(MAP)的变化,并对神经传导速度(NCV)作进一步分析;24周后分别行BMRC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评分. 结果 术后4周,A、B、C组SEP峰潜时分别为(34.80±3.45)、(42.85 ±2.58)、(51.05±3.652) ms,三组波幅分别为(10.673±2.35)、(6.30±1.22)、(4.10 ±0.83)μV;A、B、C组MAP峰潜时分别为(5.29±0.82)、(7.63±1.35)、(9.98 ±1.15)ms,三组波幅分别为(485.75±65.83)、(262.510±59.90)、(185.64±38.35) μV;A、B、C组的NCV分别为(25.50±3.65)、(19.80±2.35)、(15.50±2.61)m/s.术后8周,A、B、C组SEP峰潜时分别为(24.68±4.50)、(31.08±4.24)、(39.25±4.83)ms,三组波幅分别为(21.22±4.63)、(13.68 ±4.14)、(8.90±1.25) μV,A、B、C 三组MAP峰潜时分别为(4.7l±0.35)、(6.10±1.54)、(8.86±0.75) ms,三组波幅分别为(839.81±111.07)、(512.25±46.82)、(312.65 ±47.52) μV,三组的NCV分别为(26.24±3.22)、(21.23±2.40)、(16.34±2.55) m/s;与C组相比,A、B组SEP、MAP峰潜时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SEP、MAP峰潜时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MRC感觉功能评分巾,A、B、C 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8.95%、63.15%、52.63%;运动功能评定巾,A、B、C 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4.21%、68.42%、47.37%;A、B组优良率均高于C组,其中A组优良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F梯度缓释系统可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

  • 带蒂颞肌筋膜显微修复中耳胆脂瘤鼓膜与重建外耳道后壁

    作者:于锋;艾毛毛

    目的 研究采用带蒂颞肌筋膜在中耳胆脂瘤手术重建外耳道后壁及鼓室成型术中手术方法并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97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方法为完整保留外耳道皮肤,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彻底清理病变,采用带蒂颞肌筋膜的筋膜内、外置法修复鼓膜,联合带蒂颞肌筋膜的蒂部、带蒂耳后骨膜瓣及完整保留外耳道皮肤重建外耳道后壁.术前、术后均作纯音测听,记录0.5、1.0、2.0、4.0 kHz气导及骨导听阈值,取该4个频率的平均值作为患者的气导、骨导听阈值;术后3周取出外耳道纱条后第1次复查听力,至少随访2年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语言频率平均听阈(Pure tone audiometry,PTA)的气导、骨导及术后气骨导差进行分析. 结果 97耳中手术后鼓膜愈合率为95.88% (93/97),96耳访2年,1例失访,随访中有4耳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愈合率为93.85% (92/97).96耳2年随访,术前平均气导为(52.10 ±3.96),术后气导(35.67 ±2.52),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36.61 ±5.22)dB,术后气骨导差为(12.14 ±6.20)dB.术前和术后气导、术前和术后气骨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该术式突破原有的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常规切开外耳道后壁的手术模式,恢复其正常外耳道生理功能;病变清除彻底,传音系统、鼓室乳突气化态得以重建、复原或维护,提高了听力及鼓膜愈合率.

  • 带血运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GardenⅢ和Ⅳ型骨折

    作者:李志刚;谢辉;赵德伟;王本杰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空心钉联合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204例.切开复位2枚空心钉固定联合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转移治疗103例(A组),Garden分类:Ⅲ型68例,Ⅳ型35例.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01例(B组),Ⅲ型62例,Ⅳ型39例. 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5~15年.A组骨折愈合时间(73.0 ±21.2)d,骨折不愈合4例(3.9%),股骨头坏死5例(4.9%);B组愈合时间(89.0±12.5)d,骨折不愈合12例(11.9%),18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17.8%).A、B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切开复位两枚空心钉同定联合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转移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能有效预防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发生.

  • 应用胫前动脉骨膜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作者:中立林;蔺翠霞;孙雪生;朱涛;李强;李新霞

    目的 探讨应用胫前动脉骨膜穿支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同侧胫前动脉骨膜穿支皮瓣180°逆转修复11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移植的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臃肿、肤色正常,恢复了较好功能. 结论 胫前动脉骨膜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损伤知名血管、成活率高、皮瓣薄、不用二期修整等优点.

  • 应用显微技术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体会

    作者:王新宏;郑晓菊;王保山;仇永锋

    因足踝部血运丰富的肌肉软组织少,大部分病例合并骨、肌腱及主要血管、神经裸露,不能通过植皮修复.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性地给以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2].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游离皮瓣修复严重足踝部组织缺损45例,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早期表达变化

    作者:杜威;唐举玉;何晓凡;卿黎明;王聪杨;吴攀峰;俞芳

    目的 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t-PA和PAI-1)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早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与意义. 方法 将30只体质量为2.5 ~3.0 kg、4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构建成功后,实验组采用体外留线结扎以阻断静脉回流来构建穿支皮瓣静脉危象模型而对照组体外留线不结扎.观察两组皮瓣血运变化,于静脉危象发生的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PA和PAI-I浓度,切取部分皮瓣组织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验组除1例发生麻醉意外、对照组1例发生静脉危象外,其余均成功构建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静脉危象模型.皮瓣在静脉结扎1h之内颜色无明显改变,在静脉结扎2h以后出现典型静脉危象表现.t-PA和PAI-1在皮瓣移植前、通血即刻、静脉结扎即刻、结扎后15 min、30 min、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在静脉结扎后2、4、6、8h浓度显著降低(P<0.05),PAI-1在静脉结扎后2、4、6、8h浓度显著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随着穿支皮瓣发生静脉危象时间的延长,管腔内红细胞逐渐黏附聚集,后导致血管堵塞. 结论 t-PA、PAI-1对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早期(2h以内)无明显变化,不能应用于诊断早期静脉危象.

  • 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单手5指全形再造一例

    作者:韦平欧;谭海涛;杨克勤;罗翔;许林;江建中;梁妮;黄圣斌;林汉

    患者男,26岁,因“机器压伤致左手组织缺损、疼痛、流血1h”入院.检查:左拇指远节指腹软组织缺损3 cm×2 cm,远节指骨外露,左手掌、手背中部以远至第2~5指尖软组织脱套缺失,残存第2~5指指骨及屈、伸肌腱,指动脉及指神经均于掌指关节平面以远缺失.入院诊断:左拇指指腹缺损,左第2~5指脱套伤,左手背、手背软组织缺损.急诊施行创面清创术,第2天应用双源64排螺旋CT进行双足、双手扫描,获取数字化数据,使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第1~5指全形再造方案设计:左足第3趾胫侧趾腹皮瓣修复左拇指指腹缺损;右足第1趾腓侧(母)甲瓣与第2趾甲瓣带足背皮瓣修复左中、示指;左足第1趾腓侧(母)甲瓣与第2趾甲瓣带足背皮瓣修复左环、小指.

    关键词:
  • 丙戊酸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殿秀;吴广智;李强;崔树森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了解丙戊酸对大鼠臂丛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每组36只.制作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丙戊酸组给予喂食溶解有丙戊酸(每日300 mg/kg)的水代替正常饮用水.术后分别于1、2、3、7、14和28 d应用硫堇染色、TUNEL和透射电镜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凋亡数量和超微机构变化. 结果 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术后1~7d神经元数量均无明显变化,14 d和28 d数量急剧减少.丙戊酸组神经元存活数量较多,在第14天和第28天分别为(79.93±2.88)%和(59.88±4.48)%,与单纯损伤组[分别为(69.82±4.08)%和(43.08±3.4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第1天无阳性表达,第2至28天均可见凋亡细胞.两组比较,丙戊酸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在第3天和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可导致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应用丙戊酸可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神经元存活数量.

  • 周围神经内微血管形态观察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昭炜;何波;刘小林;朱家恺

    目前,各种意外事故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病例日益增加[1-2].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以自体神经移植为金标准的.近年来,随着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出现了如静脉移植、神经套管、去细胞的异体神经等等神经移植替代物各种报道[3].对于短段周围神经缺损,采用自体神经或是移植替代物,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均发现,对于长段神经缺损,尤其是粗大混合神经缺损,由于其轴突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较长,容易发生失神经肌萎缩,难以获得良好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效果.因此,如何加速神经生长及其功能恢复是多年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 带血供股骨大转子骨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振光

    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颈骨不连均为骨科常见难治病,由高能量暴力所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亦极易并发骨不连,况且该区也是在年轻人中某些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损好发部位,常因轻微外伤而造成病理骨折始被发现.上述疾患疗法虽多,但每需植骨作为治疗主要措施之一,传统植骨应用范围有限而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又因手术本身创伤大,难度高,令人却步.鉴于股骨大转子后外侧部具有丰富的血供,并有一定的骨量可供采用,而且毗邻上述病损区,实乃该部移位植骨优良供区.多年来,我们对之进行了系统的解剖与临床研究,曾创用若干带血供股骨大转子骨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头、股骨颈以及股骨转子下区骨病损提供系列简单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13].概述如下.

    关键词:
  • 显微外科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58例

    作者:杨柳;杨正明;蒋伟;陈坚;陈劲草;董乐;雷霆

    目的 回顾性分析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佳诊疗方法. 方法 对收治的58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期21例患者常规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结果 58例患者肿瘤全切除48例(82.8%);10例包绕椎动脉型全切除5例(50.0%),48例未包绕椎动脉型全切除43例(89.6%);硬脑膜内型47例全切除43例(91.5%),硬脑膜内、外沟通型9例全切除3例(33.3%),2例硬脑膜外型全切除;5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3例症状无改变,5例症状恶化;后期21例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监测病例组;58例患者手术死亡3例.50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3年,远期生活质量KPS评分在80 ~100分44例,小于或等于80分者6例. 结论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合适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操作技术对肿瘤的切除十分重要.硬脑膜内、外沟通型肿瘤和包绕椎动脉型肿瘤手术全切难度大,风险高,术前应仔细评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明显提高预后.

  • 电磁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宋启民;程彦昊;戴超;费昶;王新功;张健;姬传林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不同位置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不同位置海绵状血管瘤,43例患者47个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3个,另2例2个;包括大脑皮层深部25个(包括小脑深部4个),大脑皮层浅部20个,眶尖2个.本组47个血管瘤中中央区深部4个,语言中枢深部4个,枕叶视觉中枢深部2个.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47个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性100%,手术全切率为100%,其中18个用小直切口切除病灶.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病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30例术后1周内出院,34例术中出量少于50 ml.术中导航注册的精确度为(1.6±0.4)mm. 结论 电磁导航系统术前可以帮助设计手术切口及手术入路;术中可以实时指导术者操作,准确切除病变同时避开脑功能区,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电磁导航系统特别适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创手术切除.

  • 第一、二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段成斌;吴新建;郭少雷;林佳平;张弩;齐铁伟;金华伟;黄正松

    目的 总结第一、二颈椎(C1-2)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外科手术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2例C1-2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病例,术前经MRI确诊,一期手术选择后正中入路,如需二期手术,选择在一期手术后3个月内经颈部侧方入路切除残余肿瘤.出院前复查磁共振. 结果 22名患者肿瘤全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其中一期手术全切除18例,经二期手术全切除2例.病理类型:神经鞘瘤18例,脊膜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22例术前症状术后均获缓解,无死亡病例,术后有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成功21位,随访时间3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颈椎不稳及后循环缺血情况. 结论 经后正中入路一期手术可以全切除绝大多数C1-2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 改良型多处小骨窗开颅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治疗烟雾病21例

    作者:崔庆轲;张树葆;朱建新;商晓鹰;孙明;王运华;赵青菊;王志刚

    目的 探讨改良型间接血管重建术——多处小骨窗开颅并骨瓣回置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治疗烟雾病(M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21例烟雾病患者接受改良型多处颅骨小骨窗开颐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治疗,术后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脑血管造影复查随访6 ~70个月,平均26.6个月. 结果 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参照评估标准:优秀8例,良好12例,一般1例,无患者症状加重,有效率为95.2%.②血运改善情况:8例患者行DSA复查,术区均有新生血管向颅内生长,新生血管来自脑膜中动脉和颞浅动脉,缺血区血运改善.③并发症:少量硬脑膜下血肿2例,自行吸收;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6例;发热1例;少量硬脑膜下积液1例,出院前恢复.术后无癫痫发作,无术后脑脊液漏. 结论 改良型多处小骨窗开颅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可治疗烟雾病,且存在自己的优点.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