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带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刘铭波;曹爱兵;张丹丹;赵波;刘良燚;马立峰;杨延军;张子清

    目的 探讨带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应用带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26例.皮肤缺损面积2.0 cm×2.5 cm~2.5 cm×3.8 cm.肌腱缺损长度2.0 ~3.0 cm,均采用“8”字缝合法修复. 结果 26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随访8~ 28个月.皮瓣的外观不臃肿,质地柔软,有弹性,色泽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2 mm.手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结果属优20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带尺侧腕屈肌腱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合腓骨骨皮瓣修复手掌毁损伤

    作者:梁高峰;智丰;滕云升;张朝;吴勐;石宇;段超鹏;张满盈;贾晶

    目的 探讨手掌毁损伤特点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合腓骨骨皮瓣修复的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对5例各种原因导致手掌毁损伤患者,行清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合腓骨骨皮瓣修复,男4例,女1例;致伤原因:机器冲压伤4例,爆炸伤1例,均为多块掌骨缺损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例合并有多发伸肌腱断裂并指固有神经、血管损伤,2例伴伸肌腱撕脱并手内在肌毁损,携带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4.0 cm ×6.0 cm~13.0 cm×8.0 cm,携带腓骨骨皮瓣面积3.0 cm×8.0 cm~10.0 cm×8.0 cm修复,腓骨长度6.0~9.0 cm,中间截断,修复掌骨. 结果 皮瓣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移植骨全部愈合,随访5个月~3年,平均27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本组获优1例,良1例,可3例. 结论 对于手掌毁损伤,通过急诊清创并运用显微外科方法一期修复各种组织的缺损,可以缩短病程,大程度的恢复手指的外观、感觉及功能,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方法.

  • 改良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冯仕明;高顺红;陈超;费小轩;焦成;张文龙

    目的 探讨改良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2007年12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吻合指端指固有神经断端与“(J)”型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内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方法修复32例38指指端皮肤软组织并神经缺损,并重建指端皮肤感觉.皮肤缺损面积:1.0 cm×1.0 cm~2.0cm×2.8 cm,神经缺损长度范围:5~21 mm.32例均为急诊修复,患者受伤入院时间为1.0~8.5h,平均6.0h.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32例38指皮瓣全部成活,32例38指术后创口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全部成活.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各皮瓣血液循环良好、耐寒,伤指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指腹感觉恢复至S3+,静止两点辨别觉恢复至4~8mm,平均5.9 mm,运动两点辨别觉恢复至4~7mm,平均5.1mm.手功能TAM法测定:优31指,良5指,可2指,优良率达94.7%. 结论 改良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是修复第2~5指中节中段以远指端皮肤缺损、重建指端皮肤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经Dolenc入路治疗巨大颈眼动脉瘤24例

    作者:邵灵敏;刘仁忠;简志宏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治疗巨大颈眼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巨大颈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手术采用Dolenc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硬膜外磨除前床突、视柱及视神经管上外侧壁,尽早暴露颈内动脉床突段.“T”形剪开硬脑膜,解剖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释放脑脊液,剪开颈内动脉远侧硬膜环和视神经鞘,将视神经移位,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床突段,分离并夹闭瘤颈,吸空瘤腔内的血液,重建远侧硬膜环. 结果 24例巨大颈眼动脉瘤均直接夹闭,术后早期死亡1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无脑脊液漏.随访1~5个月,5例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1例尿崩患者尿量恢复正常,10例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总体效果以GOS标准评估,恢复良好19例,轻残4例,死亡1例. 结论 Dolenc入路有利于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可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是显微手术治疗巨大颈眼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 前臂逆行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作者:韩培;杨庆诚;朱轶;张智长;汪春阳;王峰;柴益民

    目的 探讨前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复发性肿瘤根治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手部复发性肿瘤患者6例.其中腱鞘巨细胞瘤3例(1例为指背和腕部多发),纤维肉瘤2例,血管瘤1例.6例患者均行保肢治疗,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中及术后病理切片切缘无肿瘤细胞.切除后遗留创面皮肤缺损范围1 cm ×2 cm ~3 cm ×4 cm.采用指掌侧总动脉穿支皮瓣3处,尺动脉穿支皮瓣2处,桡动脉穿支皮瓣2处.皮瓣切取范围为2 cm×4 cm ~4 cm×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结果 术后6例患者7处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肿瘤无复发,患肢功能良好,皮瓣外形、质地、颜色与受区相匹配. 结论 穿支蒂轴型皮瓣手术操作简便,与受区组织接近,是手部复发性肿瘤局部广泛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之一.

  • 小腿及足部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缺损的皮瓣修复

    作者:陈武;黎忠文;袁华军

    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72例小腿严重开放性损伤进行清创之后,先作骨折固定,然后选择不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其中,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为12例,腓肠神经转位皮瓣34例,腓动脉转位皮瓣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15例,修复创面大小31.5 cm×8.0cm~9.5 cm×6.0cm. 结果 7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能正常行走,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外观满意. 结论 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开放性损伤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海文;顾荣;江新民;曾德庆;江吉勇;侯瑞兴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手部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穿支皮瓣修复5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支皮瓣修复7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支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穿支的联体穿支皮瓣修复3例.皮瓣面积大8 cm×6 cm,小3 cm×2 cm.供区取小腿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全部成活,12例获得6 ~13个月的随访.皮肤弹性、色泽良好,两点分辨觉6~9 mm. 结论 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掌侧皮肤缺损,供区隐蔽,皮瓣切取方便,不损伤动脉主干,皮肤质地与手部掌侧相近,是修复手部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儿童小脑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作者:程涛;赵建农

    目的 探讨儿童小脑星形细胞瘤临床分型与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儿童小脑星形细胞瘤(WHOⅡ级)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16岁,平均6.9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将小脑星形细胞瘤分成实体性肿瘤、囊在瘤内型和瘤在囊内型.根据肿瘤部位采取枕下后正中入路、正中外拐入路、CPA拐形入路或顶枕入路切除肿瘤.术后除瘤在囊内型外,均辅以放射治疗. 结果 经手术治疗31例,辅以放疗23例,术后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8%.24例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50~ 67个月,平均60.5个月.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存活,Karnofsky健康状态(KPS)评分均≥90分,复查头颅MRl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瘤在囊内型术后全切除者不需放疗,实性型和囊在瘤内型肿瘤术后应常规行放射治疗.应根据临床分型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能显著提高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

  • 应用外固定架结合皮瓣移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

    作者:赵志坚;陈坤峰;张传林

    目的 探讨应用双边自由式外固定架结合皮瓣移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应用双边自由式外固定架结合皮瓣移植进行治疗共20例,其中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3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2例.并对其进行临床总结和功能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 26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颜色正常,外形可,有弹性,19例在4 ~10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形成慢性骨髓炎,但皮瓣血运良好.随访时功能情况:13例恢复术前原有主动运动,无疼痛,无跛行,无局部软组织营养不良;6例恢复术前绝大部分主动活动,轻度疼痛,稍跛行,膝、踝关节活动度稍差;1例术后主动运动明显受限,疼痛明显,跛行,膝、踝关节活动度差.根据改良的ASAMI评定标准,12例为优,6例为良,2例为差,优良率90%. 结论 应用双边自由式外固定架固定,结合皮瓣移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

  • 肩胛骨骨折合并臂丛损伤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伊力夏提·赛吾来提;王伟;买买提明·赛依提;刘亚飞;马创;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合并臂丛损伤早期手术时机、疗效. 方法 根据术前判断及术中探查所见,依臂丛损伤的类型,对37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合并臂丛损伤的患者采取早期肩胛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臂丛损伤探查血肿清除神经松解术、神经吻合术及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等手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切口Ⅰ期愈合,肩胛骨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其他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10~ 15周(平均12周).按顾玉东臂丛损伤术后综合功能评定标准:臂丛综合功能评定优6例,良11例,可16例,差4例.优良率45.94%.结论 肩胛骨骨折合并臂丛损伤虽较少见,且较复杂,但只要诊断明确、早期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腘动脉皮支游离皮瓣在跗外侧动脉皮瓣切取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作者:申立林;朱涛;蔺翠霞;宋素萍;孙雪生;李强;高博

    目的 探讨应用腘动脉皮支游离皮瓣作为跗外侧动脉皮瓣切取失败后的补救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前足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拟采用带蒂跗外侧皮瓣修复,但是皮瓣游离后因皮支供血不足而失败的,改行以预先用小型多普勒超声测出的同侧腓骨小头附近来自腘动脉的腘窝外侧皮动脉的皮支为蒂设计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其蒂部与跗外侧动脉远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失利的皮瓣削薄后原位回植,进行补救. 结果 本组8例补救皮瓣全部成活,其中7例得到5个月~2.5年随访.所有患者受区跖骨骨折全部愈合,骨折线消失,能正常行走,恢复了较好劳动能力;皮瓣质地、弹性良好,无磨损及破溃,外观无明显臃肿、肤色正常,可不需二期修整;供区愈合好,仅留有线性瘢痕. 结论 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蒂部与跗外侧动脉吻合修复前足损伤,用来补救跗外侧动脉皮瓣失利,具有操作简单、蒂部血管口径相匹配、创伤小、不损伤知名血管、成活率高、皮瓣薄等许多优点,可以作为补救方案之一.

  • 两种不同方法修复指端缺损的比较分析

    作者:刘银平;黄东;黄永军;吴伟炽;黄国英;林浩

    目的 探讨指端缺损的不同修复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7月至2010年8月,分别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足趾组织游离移植修复指端缺损32例,并对两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术后32例皮瓣完全成活,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9,P>0.05),手术用时(t=12.897,P<0.05)及住院费用(t=3.93,P<0.05)足趾移植组明显高于逆行岛状皮瓣移植组,逆行岛状皮瓣移植组3例出现张力性水疱,1例皮缘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经12个月~2年(平均15个月)的随访,两组外形和功能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未出现明显的术后远期并发症;术后1年满意率为8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86,P>0.05). 结论 两种方法修复指端缺损各有优缺点,针对不同的病例需多方面权衡利弊后,确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达到佳的修复效果和利益的大化.

  • 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作者:丛海波;杜全红;隋海明;翟建国;丁英杰;余志平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前足皮肤缺损的病例12例,其中碾搓伤7例,重物压砸及冲撞伤4例,爆炸伤1例,皮肤缺损面积9.0 cm×4.6 cm~5.0 cm×2.9 cm.所有病例均一期行清创术,伴有骨折的病例一期行钢针或钢板螺钉固定,伴有肌腱断裂的一期修复.根据创面的污染程度选择一期或二期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底及前足残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在深筋膜的深层切取皮瓣,足背皮肤缺损的病例在深筋膜的浅层切取皮瓣.本组病例皮瓣大小:10.0cm×5.3 cm~6.0 cm×3.5 cm,其中3例为携带共干两穿支作为血管蒂,8例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于受区皮神经吻合,所有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随访供区有无并发症出现. 结果 12例12块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发现血管吻合口形成血栓,考虑为血管口径差异较大、吻合质量欠佳,改为端侧吻合后皮瓣成活.无感染病例发生,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未发现皮瓣皮缘坏死.1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平整,颜色接近正常,质地好.结论 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可修复前足皮肤缺损,手术方式安全、有效,供区损伤小.

  • 跟腱缺损并跟后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作者:李俊明;柴翠萍;李艳华;黄贺军;李道选;代彭威;宛磊;张晓光

    目的 探讨应用三种方法修复跟腱缺损并跟后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分别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加腓肠肌腱瓣V-Y推进延长或长屈肌腱动力重建、全腓肠肌推进肌皮瓣、局部旋转皮瓣加腓肠肌腱瓣V-Y推进延长,对13例跟腱缺损并跟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创面修复,重建跟腱功能. 结果 1例全腓肠肌推进肌皮瓣创缘近侧小部分皮肤浅层发生坏死,经换药后脱痂治愈,13例患者中9例得到8个月~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及色泽满意,患肢提踵功能正常,正常速度行走步态无异常,2例快速行走时轻度跛行.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无差病例.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跟腱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与外形,而且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

  • 显微镜下Crawford泪道置管术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临床观察

    作者:冯旺强;查屹;韩晓晖;郑海华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Crawford泪道置管术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15例因外伤致泪小管断裂的1.5 ~12.0岁儿童,采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Crawford双路全程泪道置管术治疗,术后3个月拔管. 结果 15例均一次性吻合成功,3个月拔管后经2~4个月随访,根据患儿泪道冲洗情况、溢泪症状程度评定,13例患眼无溢泪症状,泪道冲洗通畅,1例患眼轻度溢泪,泪道冲洗通而不畅,1例患儿因死亡失访.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急诊一期显微镜下行Crawford双路全泪道置管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方法简便、效果好.

  •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2例

    作者:林志潮;叶敏;伍硕允

    目的 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对42例重症肌无力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全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组织.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胸腺扩大切除术,3例(7.1%)经左侧入路,39例(92.9%)经右侧入路,无术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0 ~150 min,平均(116±18)min;术中出血量50 ~150 ml,平均(85±18) ml;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2~4d,平均3d;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6.5d,术后2例(4.8%)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4个月,完全缓解10例(23.8%),总有效率85.7%.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美观等优点,而对MG的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作者:欧学海;许玉本;尚驰;杜小龙;朱建军;夏雷

    目的 探讨利用小腿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13例前足部皮肤缺损患者,创面范围5 cm×4cm~11 cm×14 cm.依据腓动脉于小腿发出的穿支设计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小腿创面采用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游离皮瓣均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其中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解除.术后随访3 ~17个月,平均9.4个月.游离皮瓣质地良好,修复足功能行走无明显影响,患者对疗效满意.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肌肉瘢痕粘连.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7~ 100分,平均85.5分. 结论 利用小腿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损伤小,皮瓣更加接近受区,不失为一种较合理的方法.

  • 腓动脉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魏鹏;王扬剑;陈薇薇;梅劲;李学渊;滕晓峰;刘万宝;王欣;陈宏

    目的 研究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意义. 方法 22例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大21 cm×11 cm,小5 cm×4 cm. 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无皮瓣淤紫及水泡;供区处植皮亦全部存活,6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 ~ 14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病例皮瓣皮肤颜色红润,质地优良,外观臃肿不明显,皮瓣弹性良好,无瘢痕挛缩,不影响足踝关节活动度,皮瓣供区亦无明显功能影响,患肢外观及行走功能良好. 结论 腓动脉踝上穿支为蒂的链型螺旋浆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设计科学、血流符合生理、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临床实用性较强,有推广价值.

  • 3D-CTA辅助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的数字化设计及初步应用

    作者:吴文;李涛;樊仕才;廖坚文;杨成亮;谢会斌

    目的 探讨在3 D-CTA辅助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设计方案的临床意义. 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5例手指缺损患者在3D-CTA辅助下行第二足趾再造手指术.术前行同侧足及再造手3D-CTA血管三维检查,应用计算机软件初步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将供、受区血管走行、毗邻精准定位,标测、量化血管口径.再造拇指4例,小指1例,均为二期手术;按顾玉东等再造手指缺损分度:拇指为Ⅱ度、Ⅲ度各2例,小指为Ⅴ度1例. 结果 本组5例再造指均顺利成活,随访4 ~ 12个月,再造指痛、温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10 mm,再造指间关节屈曲10°~30°,掌指关节屈曲35°~80°.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的行走、负重功能. 结论 同侧足及再造手3D-CTA三维数字化模型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供、受区血管(有无变异、走行、供受区血管口径)情况,提高手指再造成功率.

  • 第一跖背动脉CT三维重建在拇指再造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西迅;龙德云;李钧;陈旭辉;童哲;金成;崔岩;陈波;胡继超

    目的 探讨第一跖背动脉CT三维重建在拇指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共收洽56例患者进行拇指再造手术,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8 ~45岁,平均26.5岁.均为拇指损伤,术前对第一跖背动脉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的图像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用(拇)甲瓣、(拇)甲骨皮瓣修复或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术中显露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依第一跖背动脉Gilbert的分型分为3型,重点观察第一跖背动脉的走行及与第一背侧骨间肌的关系,并与术前CT三维重建的图像作相应的比较分析,观察其相符程度. 结果 术前行CT三维重建,第一跖背动脉Ⅰ型30例,Ⅱ型21例,Ⅲ型4例,足背动脉缺如1例;术中所见与术前CT检查结果完全一致.术后56例再造手指全部成活,其中二期整形术者6例,术后随访16个月至4年,再造的拇指外观恢复较满意,指腹两点辨别觉达到5~8 mm.再造的拇指恢复了抓、捏、握的功能. 结论 应用CT三维重建第一跖背动脉直观、可靠,为拇指再造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术中处理血管变异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尤其适用于第一跖背动脉手触摸不清、多普勒血流仪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不清的患者.

  • 健肢小腿内侧皮瓣交腿桥接胸脐皮瓣游离移植的蒂部改良

    作者:刘雪涛;李忠;李振;王成琪

    目的 探讨以健肢小腿内侧皮瓣交腿桥接胸脐皮瓣游离移植蒂部改良处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6月,对28例一侧小腿严重损伤导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以健肢小腿内侧皮瓣交腿桥接胸脐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修复,同时对其桥式蒂进行改良:设计胸脐皮瓣携带跨中线侧叶皮瓣;小腿内侧皮瓣呈舌形切取并携带内踝上穿支;在处理桥式蒂时,将交腿皮瓣近侧部分卷管,远侧由携带内踝上穿支的皮瓣作为后壁,以胸脐皮瓣携带的跨中线侧叶皮瓣作为前壁,二者瓦合,形成组合式皮管.外固定架双小腿平行同定.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外形、色泽、弹性,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 结果 2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8h发生动脉危象,经检查认为是血压偏低、红细胞比积偏低所致,经输血、输液处理后危象缓解;1例术后12h因疼痛发生动脉危象,经镇静、镇痛后危象缓解;其他26例未发生血管危象.随访2 ~ 20个月,皮瓣区血运良好,色泽及弹性较好,外形不臃肿,感觉有一定恢复.双膝、踝关节无明显僵硬. 结论 以健肢小腿内侧皮瓣交腿桥接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严重小腿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良好手段,对蒂部进行改良之后,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魏义涛;钟桂午;梅劲;唐茂林

    目的 探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08年起收集国人新鲜尸体10具(20侧),使用动脉显影技术进行灌注,所有标本进行层次解剖,观察尺动脉穿支血管穿出位置、穿支管径、蒂长及供血面积,重点观察尺动脉近端穿支相关指标;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针对手指及腕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临床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缺损患者18例,应用该皮瓣面积3.0cm×2.5 cm~10.0cm×5.5 cm,18例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其疗效.穿支定位及皮瓣设计:自肱骨内上髁向豌豆骨作一直线,其近、中1/3交界点即为该穿支入皮点.以此点为中心设计带蒂或游离皮瓣. 结果 解剖显示近端穿支直径0.5 ~0.9 mm,穿支蒂长33.0 ~47.0 mm.从尺动脉发出营养前臂内侧的穿支数目为5~9支.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14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别觉5 ~8 mm,无一例臃肿需要二期修整.供区外观、功能正常. 结论 尺动脉近端穿支易于定位,穿支出现恒定,管径较大,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适合于修复手及前臂等部位的中、小面积缺损.

  •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的一种切取方法

    作者:张云峰;刘卫华;郭传友

    2006年11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11例患者根据自行首创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设计方法切取皮瓣进行创面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17 ~ 54岁.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1例,钢管挤伤1例,礁石挫伤1例.7例小腿下段胫前皮肤缺损并骨外露,2例小腿后方皮肤缺损并跟腱外露,2例为内踝皮肤缺损并骨外露.创面范围4 cm×6 cm~9 cm×15 cm,平均6 cm×11 cm.

    关键词:
  • 岛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卜凡玉;芮永军;许亚军;寿奎水;周晓;顾黎明;强力;沈泳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们采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9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8 ~ 50岁,平均34岁.均因外伤后出现肘关节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挤压伤5例,皮带绞伤3例,车祸伤1例.其中5例前臂屈、伸肌腱大部分缺失,6例合并骨折,2例肱动脉桡神经部分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7.0cm×8cm~20cm×15 cm.

    关键词:
  • BMP4促进人骨膜来源细胞体外成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贝抗胜;吴礼杨;孙庆文;熊英辉;杜志坡;刘延晓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BMP4在骨膜来源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定向成软骨分化作用. 方法 采用人胫骨骨膜为材料,体外组织块法分离骨膜来源细胞,置于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检测第3、9代骨膜来源细胞和BMP4诱导后细胞的增殖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随机分为对照组、软骨诱导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软骨诱导液和BMP4加软骨诱导液,第14和21天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定量PCR检测软骨基因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 mRNA表达. 结果 (1)骨膜来源细胞在体外贴壁生长,经成软骨诱导l周后可见类圆形细胞形成,2周后细胞呈多角形,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细胞生长曲线证实诱导分化后细胞与第3代至第9代细胞增殖能力相似.(2)第14和21天软骨细胞标志物阳性率(%)实验组蛋白多糖(分别为40.29-4.29、56.74±5.12)和Ⅱ型胶原(分别为19.27±3.71、38.31±4.25)较软骨诱导组(第14和21天蛋白多糖分别为28.12±3.25、41.23±4.18,Ⅱ型胶原分别为10.24±1.21、15.28±2.23)明显升高(P<0.05).(3)定量PCR:实验组Aggrecan (25.76±0.57)、Ⅱ型胶原(6.48±0.48)、SOX9(2.91±0.18)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软骨诱导组(11.12±0.38、2.24±0.41、1.54 ±0.35)和对照组(2.37±0.24、1.12±0.31、1.07±0.22) (P <0.05). 结论 骨膜来源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强,经诱导可定向成软骨分化,BMP4在体外具有明显促进骨膜来源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作用.

  • UW液联合丹参酮ⅡA动脉灌洗对缺血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洪刚;刘小林;李智勇

    目的 评估UW液联合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动脉灌洗对缺血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骨骼肌缺血模型,灌洗组于恢复血供前应用UW液和UW液联合丹参酮ⅡA(0.05、0.10、0.20 mg/ml)进行动脉灌洗30 min,然后恢复其血供,设为UW加T0.05组、UW加T0.1组和UW加T0.2组;对照组不进行动脉灌洗直接恢复血供,每组8只.测定血清CPK、AST、LDH含量及骨骼肌中MDA、SOD、ATP酶活性以及骨骼肌水含量,并检测骨骼肌中血管内皮ICAM-1的表达,评估骨骼肌的再灌注损伤程度. 结果 恢复灌注2h,UW组中血清酶含量较对照组降低20% ~ 30% (P <0.05),而灌注4h和6h,两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UW加T0.05组、UW加T0.1组和UW加T0.2组中血清酶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缺血4h,4个动脉灌洗组中骨骼肌水含量、MDA、SOD和Na+-K+-ATPa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但恢复灌注6h,仅UW加T0.05组、UW加T0.1组和UW加T0.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灌洗组骨骼肌中血管内皮ICAM-1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阳性血管比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结论 应用UW液和UW液联合丹参酮ⅡA动脉灌洗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缺血骨骼肌再灌注损伤,添加适量丹参酮ⅡA(0.1~0.2 mg/ml)可有效改善UW液对缺血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 严重拇指脱套伤的急诊修复一例

    作者:高赛明;王艳辉;纪海鹰;孙明举

    患者 男,42岁,戴手套工作时不慎左手被机器卷入,当时拇指末节连同皮肤、肌腱、神经、血管一同撕脱离断.急诊来我院,见左手拇指末节缺如,近节指骨外露,近节皮肤及软组织脱套缺损,创面出血,伤口污染较重,拇长屈、伸肌腱缺如,拇指屈、伸活动明显受限.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清创后首先重建拇指屈伸及对掌功能:取左环指掌指关节掌侧长约1.5 cm切口,显露指浅屈指肌腱,在掌指关节处切断,取腕关节掌侧长约1.5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左环指指浅屈肌腱,从腕关节掌侧取出环指浅屈肌腱,从拇指掌侧伤口至腕关节做一皮下隧道,将环指指浅屈肌腱从伤口牵出,并将指浅肌腱1/3纵行劈开备用.其余2/3肌腱自拇长屈肌腱鞘穿至拇指近节中部,在拇指近节指骨中部钻一骨性通道,将2/3指浅肌腱穿过骨洞,缝合固定于周围骨膜组织.

    关键词:
  • 阴茎剪断5小时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姚建民;徐一波;王鹏;赵风景

    患者 男,36岁,因感情纠纷被她人剪断阴茎.于2012年1月13日受伤后5h,转来急诊入院.检查:阴茎于远1/3水平横断,仅一束2 mm皮条相连,远端苍白,指压反应消失,包皮纵、横二处创口,创面活动性渗血.入院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阴茎再植术.手术方法:插入导尿管14F,于阴茎断端分别找到阴茎背动、静脉、神经.用3-0丝线缝合尿道,尿道海绵体白膜,固定腹侧皮肤.依次用10-0无损伤缝合针吻合阴茎背动脉2条、阴茎背静脉5条和阴茎背神经2条.3-0丝线间断缝合创面,不留死腔.留置皮片引流条1条.放开止血带,见阴茎龟头转红润,指压反应存在.留置尿管,局部安置防护罩,以免受压,影响成活.术后予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1周.2周拆线,再植阴茎成活,创面愈合,外形良好,拔出导尿管,留置尿管支架(取输液皮管自制)出院.回家后1周改用不锈钢筷子扩张,每周1~2次,2个月后随访,形态完好如初,尿线粗大绵长,龟头有痛觉,两点分辨觉15 mm.术后3个月随访,阴茎勃起一般,不够坚挺,但性生活功能基本存在.

    关键词:
  • 川藏地区断指再植一例

    作者:朱永周;蔡天伦;朱永梅;王恩洪;苏锐

    患者 男性,41岁,藏族.因砍伤致左示指近节完全离断17 h就医.查体:左示指近节远端完全离断,断面欠规则,远断端塑料袋包裹,泥沙沾染.臂丛阻滞麻醉下刷洗、消毒、铺巾,持续吸氧,肝素静滴.显微镜下常规清创,标记血管、神经.1.0克氏针逆向穿针法固定骨断端,3-0无创缝线Kleinert法缝合指伸屈肌腱,10-0线吻合指背侧静脉3条、掌侧静脉2条,指固有动脉2根,9-0线吻合指神经.通血见指端充盈,动脉搏动良好,稀疏缝合皮肤,无菌敷料包扎,前臂石膏托固定.术后保持室温25℃,患肢制动,抬高,烤灯照射,持续吸氧,扩容、抗凝、防血管痉挛、抗感染、功能锻炼等治疗.随访6个月,患指感觉存在,伸指功能良好,近端指关节屈曲稍受限.

    关键词:
  •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与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对比实验研究

    作者:王培吉;赵家举;江波;孙斌;张勇;周凯龙;周聚普

    目的 探讨剪开套接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和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400~ 450 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只,小间隙吻合组16只,外膜原位缝合组16只.术后大体观察大鼠肢体恢复自主活动及溃疡愈合的情况;术后12周,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吻合口处解剖学形态,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S-100蛋白免疫组化、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对再生神经纤维进行观察. 结果 术后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小间隙吻合组术后平均6周恢复自主活动,外膜原位缝合组平均8周恢复;小间隙吻合组平均6周失神经溃疡愈合,外膜原位缝合组平均8周愈合.术后12周时,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间隙吻合组相比于外膜原位缝合组无神经瘤的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神经纤维较规则,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许旺细胞增生较多,再生神经髓鞘呈同心圆或椭圆形,板层排列较致密、整齐;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小间隙吻合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外膜原位缝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优于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法.该方法能够为神经轴突的再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一种有效的小间隙吻合法.

  • 红花黄素体外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祥强;卜志勇;李安军;涂圣旭;施永彦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取P3代BMSCs接种培养板,分3组,每组6孔:A组(红花黄素组)和B组(对照组1)待细胞接近50%融合后,每孔内加入10 μg/L的bFGF预诱导24 h,PBS洗涤2次后,A组再加入含红花黄素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诱导24 h后弃掉诱导液,加入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B组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C组(对照组2)始终用含15% DMEM培养基培养.各组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各组待细胞达90%融合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M(NF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来鉴定分化后细胞. 结果 A组BMSCs呈渐进性地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NSE、NFM染色呈强阳性:NSE阳性细胞率为(63.36±1.26)%;NFM阳性细胞率(56.19±3.64)%;B、C组为阴性;3组GFAP表达均为阴性. 结论 红花黄素在体外诱导大鼠BMSCs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神经内镜辅助下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脑背外侧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伟;程宏伟;冯春国;李长元;程志勇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技巧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中脑背外侧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及观察. 结果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环池、小脑幕切迹中后方、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三叉神经根部、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暴露颞叶、海马旁回;神经内镜运用可清楚的显露三叉神经根部至Meckel腔入口的全程及其毗邻关系. 结论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适用于中脑背外侧区病变的手术切除;神经内镜的运用可弥补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观察的不足,扩大手术视野.

  • 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系统重塑

    作者:姜保国;殷晓峰;张培训;寇玉辉;韩娜

    周围神经系统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将外周感觉效应器获取的信息上传给中枢神经,如:温、痛、触、本体感觉等;同时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与反馈下传至终末效应器官产生生理活动,如肌收缩、腺体分泌等.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以及终末效应器官三者存在的明确的定位、投射与支配关系是机体协调功能的物质基础.此三者间的关系是由物种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个体在发育的过程中形成、在不断的学习和使用中巩固其动态平衡关系.周围神经损伤再生过程中,中枢与终末效应器官间原有的、明确的平衡关系被改变,机体将在相应区域和环节上逐步适应并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终导致再次形成有效支配或功能残障.这个过程就是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系统重塑.

    关键词:
  •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临床适应证的考虑

    作者:朱庆棠;郑灿镔;刘小林

    由于严重创伤、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当前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程度的增加、交通日益发达和人口流动倍增,周围神经的损伤急速上升.据统计,欧洲每年有约30万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美国有将近20万,我国也有此类残疾患者可能达数百万[1].根据伤情不一,在许多情况下将出现不可能直接缝合修复的神经缺损.神经缺损分为4度,其中Ⅰ、Ⅱ度缺损可以通过改变关节位置或者通过病理方法如游离神经干、前置、改道、延长或缩短骨与关节而克服,而Ⅲ度以上的缺损则必须依靠神经移植或各种代用品桥接才能修复[2].如果神经缺损得不到修复,所支配区域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将导致严重的肢体残疾和劳动生活能力丧失[3].由于受伤患者多为青壮年,劳动能力丧失除对本人造成伤害外,还对家庭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造成损失,战争时期将会影响部队战斗力.

    关键词:
  • 将我国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临床适应证专家研讨会纪要

    作者:郑灿镔;朱庆棠

    目前已有多种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在临床应用,并且多种多类潜在可应用于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新型材料在研发之中,相关的文献报道不断增多.然而,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临床修复专业性很强,牵涉的因素复杂多元,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怎样针对复杂的临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的研发?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材料,怎样据其结构特性和周围神经损伤缺损修复的神经生物学要求,谨慎、客观、科学地选择临床适应证?是目前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领域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赵兵;谢永胜;江涛;吴德俊;李平;沈杰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33例,对临床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随访3~44个月,疗效按GOS评分:5级28例,4级2例,3级1例,1级1例. 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野暴露充分,对脑组织骚扰小,瘤颈夹闭可靠,疗效满意;术前通过CTA或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局部三维结构,术中准确判断载瘤动脉及附近分支血管,同时采用血管临时阻断技术,对于安全夹闭动脉瘤具有重要作用.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许新科;李军亮;张善义;翁胤仑;欧阳乐平;李方成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其手术入路、手术切除程度、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总结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经验.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外科治疗,单侧额下入路20例,纵裂入路4例,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10例,翼点及额下联合入路1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Ⅱ级26例,Ⅲ级4例,Ⅳ级5例,肿瘤全切除率达85.7%.术前合并不同程度视力视野障碍的28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20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3例.视力改善率71.4%.无死亡病例. 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周围毗邻结构重要,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视力受损程度及术者习惯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熟悉的显微解剖知识,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蒋宇钢;张明铭;李奇;周倩

    目的 分析8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临床特征,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策略及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86例行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3 D-CTA、DSA,充分评估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情况,联合Spet-zler-Martin分级、首发症状等制定详细的显微手术方案.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保留和损害的程度;通过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联合术中荧光造影评定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周围邻近功能血管的血液流速及位置.手术采用术前巨大AVM栓塞、术中供血动脉控制性夹闭等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 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86例,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37例,Ⅲ级23例,Ⅳ级17例,Ⅴ级9例,术后恢复良好70例,出现轻残9例,重残5例,死亡2例.DSA复查血管畸形均全部切除.远期随访仍在进行中. 结论 术前制定详细的方案,显微手术联合应用多种技术方式能有效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减少手术风险.

  • 根治性切除和视神经管减压对鞍区脑膜源性肿瘤切除术后视力的影响

    作者:刘党奇;黄权;叶小帆;石忠松;王海军

    目的 探讨鞍区脑膜源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和视神经管减压对于鞍区脑膜源性肿瘤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手术治疗的鞍区脑膜源性肿瘤中的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瘤切除术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肿瘤切除程度的Simpson分级、肿瘤粘连程度、视神经管减压和患者临床预后及视力转归的关系,并结合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44例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31例,术中显示有明显肿瘤和重要结构粘连者9例,磨开视神经管17例,术后追踪视力好转者17例,视力维持不变者11例,视力恶化者3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和SimpsonⅢ级切除5例,共13例中,术中显示存在明显瘤体粘连者10例,磨开视神经管3例,术后追踪视力好转8例,视力维持不变4例,视力恶化1例.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与Ⅱ级和Ⅲ级之间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粘连降低肿瘤全切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开视神经管患者的术后视力优于未磨开者(P<0.05). 结论 鞍区脑膜源性肿瘤与重要结构的粘连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有条件的肿瘤根治性切除没有影响术后视力,磨开视神经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术后的视力.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